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9例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09.06 KB
- 文档页数:1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体会发布时间:2021-09-02T16:07:34.33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7期作者:赵菲菲[导读]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
赵菲菲双鸭山双矿医院 155100【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
方法:从近一年(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
对照组护理方法为传统护理,观察组护理方法为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护理疗效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2.55%、70.59%、94.12%、98.04%。
两组资料对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后给予患者优质护理可提高预后效果,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可加大推广力度。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护理高血压脑出血为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急性期时致死率较高,危害性较大。
近年来我国该疾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加,且病情进展较快,必须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1]。
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疾病首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但受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影响,必须加大护理力度。
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近一年(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的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参考随机数表法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51例;另一组为观察组,51例。
其中,对照组男女之比为25:26;年龄在46~82岁之间,平均年龄(60.41±3.68)岁。
观察组男女之比为27:24;年龄在47~83岁之间,平均年龄(61.56±3.77)岁。
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血肿清除术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方案提供可靠的数据。
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4年07月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均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并予以精心护理。
结果:80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其中51例患者术后完全康复,22例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4例患者放弃治疗,3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
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再配以精心合理的整体护理,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护理体会脑出血是一种由于脑部血肿占位效应从而造成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以及脑组织的损伤,继而引发继发性脑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病[1]。
其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发病率均较高,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
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占非损伤性脑出血患者的60%左右,也是高血压疾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呕吐、头晕、失语、偏瘫以及意识模糊均是此病的临床主要表现[2]。
往往临床上需要根据出血量的多少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出血量小者则选择保守治疗,出血量大则需开颅清除血肿。
然而,开颅手术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创伤和风险,而且术后并发症的频发也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因此,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得以问世,它以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为众多医师和患者所接受[3]。
虽然外科手术对于脑出血的治疗紧密相关,但是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以及康复训练等对患者的恢复以及预后亦至关重要。
因此,笔者选取2010年11月~2014年07月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均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其精心护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1月~2014年07月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6.8岁。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8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结果:本研究89例患者经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总有效率95.51%,并发症发生率2.25%。
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配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快,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和探讨。
标签: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临床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围手术期护理不当极易影响患者的手术疗效和预后[1]。
因此,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确保手术疗效和改善预后尤为重要。
笔者回顾笔者所在医院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8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资料来源于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内科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收住入院,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89例患者的临床病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符合杨树源[2]《神经外科学》中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男53例,女36例;年龄37~75岁,平均(45.4±9.7)岁;基底节区出血69例,脑叶出血尚未破入脑室者18例,脑叶出血破入脑室者2例;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15~92 ml,平均(34.5±13.4)ml;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12分,平均(6.5±1.3)分;并存糖尿病34例,冠心病19例,其他疾病23例。
1.2 手术方法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准确定位出血部位和血肿,以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后选择穿刺部位,局麻后以相应型号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穿刺,在头颅CT引导下经颅骨、硬脑膜、脑组织到达血肿中心,退出针芯后接引流管并妥善固定。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研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围手术期配合的有效护理方法。
方法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8月所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本研究共选择其中的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围手术期护理组,每组患者为42例。
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进行治疗,为常规护理组配合常规护理,围手术期护理组配合围手术期护理,评价两组不同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影响。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常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8/42),围手术期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3/42),两组进行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评价两组患者的Barhel评分、GC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等相关情况,本研究的围手术期护理组明显比常规护理组更优,两组之间存在差异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在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时,为患者配合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能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促进患者的预后,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性脑出血;围手术期护理高血压是较为严重的一种病情,这种病情严重的状况之下会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存在有头晕、头痛、恶心、昏迷、呼吸障碍、瞳孔放大等相关症状。
对于患者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就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以往在对患者进行干预时手术风险相对较大,如今因为微创技术不断的发展,使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在临床的应用过程当中越来越加广泛,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为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对于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产生直接影响[1]。
所以本研究针对于此分析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选择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时围手术期配合良好护理所取得的效果,先将主要研究情况进行如下报告。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例的护理体会标签: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护理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人类三大致死疾病之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
其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治疗方法多样,预后差异大。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能迅速有效地清除血肿,挽救生命,促进脑功能早日康复,减少致残率。
该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不受年龄和重要脏器功能的限制[。
配合术前、术中、术后的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龄36~80岁,平均年龄58岁。
其中基底节区出血15例,丘脑出血11例,额叶、枕叶皮层下出血各2例,出血量25~116ml。
2治疗方法根据头颅CT定位,沿血肿长轴延长线在额部作穿刺点,计算头皮至血肿长轴远端的距离,头皮切开约0.3cm,细骨钻锥透颅骨并刺破硬脑膜,直径约有0.25cm三孔硅胶细软引流管,在导针的引导下成功放入血肿中心,轻轻抽吸血肿液,固定引流管,术后2h从引流管注入溶有尿激酶2万u的生理盐水3ml,关闭引流管外接引流瓶,4h后开放引流管,引流后再通过注入尿激酶进行引流,反复引流。
术后第2天常规复查头颅CT,以查残余血量及引流管的位置,并以此调整引流管的位置。
3 结果置管引流时间平均3~9d,术后1周复查CT血肿消失率达72%,其余均在术后2周左右消失。
经过临床治疗和积极有效的护理,术后痊愈者12例,肢体有不同程度偏瘫者16例,治疗无效死亡者2例。
4 护理4.1术前护理(1)术前总体评估。
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必须特别重视对患者进行血电解质、凝血时间、心肺功能检查,全方位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和手术适应能力。
(2)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意识状态、体温、脉搏、血压、呼吸以及瞳孔的大小、肢体的活动情况、语言反应能力,以便与手术后相比,评价手术后的效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的护理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实质出血,是一种急诊危重症。
本文浅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实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
标签:高血压性脑出血;护理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实质出血,是一种急诊危重症。
其发病率高,自然病程预后极差,死亡率几乎100%,而应用疗法病死率也高达75%左右,自从应用微创清除术后,病死率明显下降,一般可降至20%以下。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住了1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清除术,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59-76岁,平均年龄59.8岁。
所选病例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联合推荐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并经CT证实。
其中苦底节出血7例,脑叶出血3例,出血量在30-70ml,病程在72小时内。
2、方法在局麻下以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在电钻驱动下,垂直入2-2.5cm,钻透颅骨及脑膜,拔出针芯,置入钝头针芯,进针至血肿边缘,抽吸血肿液化液及水肿液,后继续进针至血肿中央,从侧管以适当负压抽吸血肿液化液40%,再以NS 500ml加肝素1250单位的冲洗液从血肿粉碎器中行血肿冲洗,至侧管流出液清亮为止,冲洗时遵守“等量置换”或出多于入的原则,最后注入液化剂NS3-5ml 加尿激酶4万单位,关闭引流管。
侧管接上元菌引流袋,闭管4小时后开放引流,并拔出粉碎器,盖上帽盖。
3、结果10例中9例好转出院,占90%,死亡1例,占10%,住院时间4-24天,平均12.5天。
二、护理1、建立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通过急诊入院,接待、询问病史和护理检查等,详细记录病人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病征,包括体温、脉博、呼吸、血压以及呕吐、肢体活动、语言反应能力等情况,以便与手术后对比,评价手术效果。
根据病情30-60分钟记录一次。
2、术前准备(1)患者剃全头备皮,协助医生作好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
脑出血经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做好穿刺引流管制,预防各种并发症,并进行康复指导。
结果术后存活44例(87%),自动出院2例(4%) ,死亡4例(9%)。
对存活的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完全恢复自理15例(38%),部分生活可自理27例(58%),卧床但意识清楚2例(4%)。
结论通过精心的术后护理,对于提高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出血;脑溢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目前神经内科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新技术。
我院神经内科2004~2009年共收治50例患者,不断摸索护理经验,总结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护理流程,将专科护理知识运用于病情观察,准确地掌握病情变化,及时为医生的正确治疗提供依据,使患者均度过危险期,提高了护理质量,无一例出现护理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50例脑出血均经头颅CT确诊,其中男34例,女16例。
年龄41~79岁,平均60.1岁。
有明显高血压史者29例,糖尿病6例,脑动脉畸形2例。
出血量25~80 ml,平均41 ml。
CT扫描示基底节区出血40例,脑室出血5例,小脑出血3例。
本组患者均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术后存活44例(87%),自动出院2例(4%),死亡4例(9%)。
1.2 方法本组患者均在病房实施手术,局麻后用Y2-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CT定位下穿刺并固定于血肿靶点[1],应用正压连续冲刷、液化原理,综合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对血肿进行冲洗、融碎、液化、引流。
2 护理2.1 术前护理急性期家属及患者的注意力在抢救生命上,而在康复期则往往急于功能恢复,要求很快自理,甚至去工作。
要求用新药、新方法治疗者颇多;有部分患者表现悲观、失望,精神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