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http://www.psyhea /心理分析的最终目的:自性化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七)文|申荷永自性化(indivi duati on)或自性化过程,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特别术语,也是其核心性的概念。
你若是问荣格心理分析家们一个问题,心理分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那么得到的最多的答案,恐怕就是自性化了。
荣格用自性化这一概念,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
安德鲁·塞缪斯(Andrew Samuel s)在其《荣格心理分析评论词典》中,在比较了自性化与自性(self)、意识自我(ego)和原型(archet ype)以及意识性(consci ousne ss)和潜意识(uncons cious)等概念的关系与整合意义之后说:“自性化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
换句话说,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女。
”(见:Andrew Samuel s. A Critic al Dictio naryof Jungia n Analys i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 dge, 1997. 76~79)从荣格1921年出版的《心理类型》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最初对于自性化定义的表达。
其基本的特征是:(1)自性化过程的目的,是人格的完善与发展;(2)自性化接受和包含与集体的关系,也即它不是在一种孤立状态发生的;(3)自性化包含着与社会规范的某种程度的对立,社会规范并不具有绝对的有效性。
塞缪斯曾在评介自性化的时候,揭示出其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或人们所崇尚的自性化的阴影:“深入于内在世界及其奇异的意象,会产生趋于自恋的危险。
荣格心理学入门》(节选)《荣格心理学入门》(美)C. S. 霍尔、V. J. 诺德贝著冯川译1987年5月第一版定价:1.15元本书的原著写于1972年,于旧金山。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年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历程——荣格《回忆、梦、反思》P2荣格于1875年7月26日出生在瑞士东北部康斯坦斯湖畔克什维尔的乡村里。
他的名字取自他的祖父、巴塞尔大学医学教授的名字。
他的父亲是瑞士新教牧师,荣格是他唯一幸存的儿子,荣格的两个哥哥在荣格出生之前就夭折了。
P15荣格采用了语词联想的方法来测验情绪的生理表现。
语词联想测验是把一个词汇表上的词汇一次一个地读给病人听,并要求病人对其中首先打动他的那个词作出反应。
如果病人犹豫不决,花了很长时间才对那个词作出反应,或者他在作出反应的同时流露出某种情绪,这就表明那个词已经触及到荣格称之为情结的那种东西。
(这很类似投射测验)P22,荣格于1961年6月6日去世。
他的助手雅菲小姐一直是他不可缺少的朋友和助手。
P25最初,荣格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情结心理学,后来又称为分析心理学。
P27任何完整的人格理论都应该能够解答下述三方面的问题。
组成人格结构的要素是什么,这些成分彼此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它们和外部世界如何相互作用?激发人格的能量源泉是什么,能量在上述种种成分之间怎样分配?人格是怎样产生的,在个体的生命过程中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分别称为人格结构问题、人格动力问题,以及人格发展问题。
P36当我们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他执意地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
用流行的话来说,他有一种“瘾”。
一种强有力的情结很容易被他人注意到,尽管他本人可能并不曾意识到这一点。
P40人的心理经由其物质载体——大脑而继承了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个人将以什么方式对生活经验作出反应,甚至也决定了他可能具有什么类型的经验。
人的心理是通过进化而预先确定了的,个人因而是同往昔联结在一起的,不仅与自己童年的往昔,更重要的是与种族的往昔相联结,甚至在那以前,还与有机界进化的漫长过程联结在一起。
荣格心理学的核心:体验自性与自性化过程北大中国荣格周主题演讲——走进荣格与走进自己,走进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2):荣格心理学的核心:体验自性与自性化过程我曾经问我的同学,当我在瑞士苏黎世荣格学院学习的时候,我们大概有200左右的同学,来自47个不同的国家,平均年龄也在47岁左右,你来学习心理分析,又是为何目的呢?尽管回答也是各异,但总的来说,你经常会听到是这样一个答案:为的是“自性化”。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种所谓的“自性化”呢?在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中,我们普通意义上的自我,被称之为“ego”,或意识层面的自我。
这种“自我”也就是普通意义上的“我”,我们习惯性的主观认同。
然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自我,被称之为“自性”,荣格用的是大写的“自己”(“Self”)。
荣格使用“自性化”这一概念,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或完整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
于是,自性化意味着人格的完善与发展,意味着接受和包含与集体的关系,意味着实现自己的独特性。
大约12年前,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和秘书长默瑞·斯丹(Murray Stein)等一行5人,在来中国的学术访问和交流中便遇到了专业术语的翻译和理解的问题,包括荣格所使用的“Self”。
我记得当时默瑞·斯丹倾向于用“道”来作解释,但我用了“自性”,并给他做了这样一个注解:“自”字象鼻形,本用来表示自己、自我、自身;同时具有起源、自然、本来之义;“性”字从心从生,具有性根、性质、性理之义,正如荀子所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荀子·正名篇》)《中庸》亦有言:“天命之谓性”、“自诚明谓之性”(《礼记·中庸》)。
于是,自性寓意着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心理本质,和我们生命与生活中的心理意义。
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体系中,自性属于人类全部潜能及人格整体性的一种原型意象。
荣格八维基础假设-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文章的引言部分,主要目的是对文章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并阐明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这里,我们将对荣格八维基础假设进行概述。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姓氏。
他对于人类心灵和意识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提出了许多关于个人和集体心理的理论。
八维是荣格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探讨了人类心灵的多个层面和维度。
本文将首先介绍荣格的基本理论,包括他对个体心理结构、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理论探索。
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荣格八维假设的概念和内涵。
八维假设意味着人类心智具有八个维度,每个维度都代表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意识层次。
这一理论的提出被广泛认为是对传统心理学模型的一种补充和拓展。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荣格八维基础假设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带来的理论启示和实际应用。
同时,我们还会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希望能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荣格心理学做出贡献。
总之,本文将深入探讨荣格八维基础假设这一重要理论,并就其影响和发展进行评价。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更全面地了解荣格的心理理论,以及八维假设对心灵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同时,我们也希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章的主题和目的:说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荣格八维基础假设,并对其进行评价,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索荣格的理论。
2. 文章的主要分论点和论证顺序:说明文章将会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将首先介绍荣格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心理学观点和对人的认知方式的独特见解,然后详细介绍八维假设,探讨其在荣格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
3. 文章的组织结构和章节安排:明确文章的大致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例如,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其中,引言部分会概述全文内容,介绍荣格八维基础假设的背景和相关理论领域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荣格的基本理论和八维假设的介绍,包括其内涵和起源等方面;结论部分将对荣格八维基础假设进行评价,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荣格梦理论简介前言荣格是现代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
他的理论为丰富和加深人们对于心灵世界的认识做出了卓越贡献。
荣格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他从比较神话学、宗教、人类学、考古学、文学艺术等不同的视角出发,运用梦、主动想象法、词语联想法等技术对潜意识深入研究,从而扩大并深化了对潜意识的研究。
至2003年,一系列关于荣格心理学的译著在我国相继出版。
但这些工作都是起步性质的。
目前国内只有很少学者对分析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其梦的理论以及一系列的临床方法由于缺少接受过正规的训练的心理分析家,因此分析心理学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方面非常有限。
作为一名出色的心理治疗专家,荣格一生治愈了无数心灵困扰痛苦的现代人,他极具特色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对于寻求精神提升的当代国人而言,极具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梦的理论,从而对荣格整个的思想体系的精髓部分有个概况性的了解,期待随着心理咨询业的正规化,能有一批专业的心理分析家运用荣格的理论致力于中国人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对于梦的各种问题,诸如释梦的方法、梦材料的来源、梦与清醒生活的关系、梦与睡眠等等,各个文化,以及各文化的不同时期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对于原始人而言,他们公认梦与他们所相信的神的世界有着联系,梦来自神灵的启示,是具有意义并十分重要的。
在我国的殷商时代的巫觋文化中,卜卦占梦对于在位者甚为重要,在圣经里也有关于约瑟为埃及法老解梦的故事,这都说明了古代人对梦的重视。
由于梦体验的独特性与古代人对梦知识的局限性(现代人亦如此),对梦很容易形成迷信的观点,认为梦是灵魂的外游和神灵通引,但同时,对梦的科学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国对梦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哲学家、科学家以及一些文学艺术家,从人们的生活体验及自我体验出发,在梦的本质、特征、原因和机制等问题上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1]。
在西方,早至亚里士多德时,梦已成了科学的研究对象,在亚里士多德两部关于梦的著作中谈道,梦并非超自然的表现,而是遵循人类的精神规律。
荣格生平与主要思想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其名望和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伯仲之间,于1875年出生于康斯坦丁岸一个名叫凯维尔的小镇。
他的父亲约翰·荣格是瑞士新教教堂的专职牧师,但同时又是一个非专职的古典文学爱好者和的研究者。
荣格的8位叔叔伯伯以与外祖父也都是牧师,生活在这样一个气氛非常浓厚的家庭里,使荣格的思想受到强烈的影响。
荣格学说中的色彩和神秘气氛,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分不开,但是对他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他的祖父古斯塔夫·荣格。
他是一位出生于德国的医生,为了逃避当时德国对主德国统一的一部分大学生的迫害,老荣格先逃往普鲁士,后转往瑞士。
1882年老荣格被俜为巴塞尔大学外科手术教授,后来又在巴塞尔创办了第一座精神病院和弱智儿童疗养院,可以说,他对小荣格选择医生这个职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荣格在4岁时,他的父亲被派往一个新教堂去做牧师,于是他们全家迁往他母亲的诞生地-位于巴塞尔郊区的克来恩-许宁根,在这里荣格开始承受教育.荣格在6岁时,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拉丁语,他是一个智力早熟的孩子,加上性格孤僻喜欢静静地一个人看书。
经过长期不断的学习,他不久便能熟练地阅读很少有人通晓的的古典书籍。
在十几岁时,除了广泛阅读许多方面的书外,他还读过歌德的《浮士德》,以与经院哲学家的著作,还研究过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
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荣格逐渐对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因为此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病理学这门专业是哲学兴趣与他对自然科学的热衷结合起来的唯一途径,是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的唯一专业。
后来荣格在他的自转中指出: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三位导师;第一位是布洛伊勒,荣格从他那里学到了观察各种形式的幻觉和精神错乱的方法;第二位是让,从他那里荣格极大丰富了自己的心理病理学的知识;第三位是弗洛伊德,后者指引他走上了精神分析的道路。
荣格心理情结情结(complex)这个词常被使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
在心理学领域里,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二十世纪初期,作为弗洛伊德的早期合作人,阿德勒所发现的“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
而在此之前,弗洛伊德就已发现了一种情结,他深信这是一种在儿童早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尤其是男性的情结,那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与之相应,还有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后来来自不同文化的报告显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就像荣格后来所发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
并且情结的范畴也得到不断的扩展,如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除了提到母亲情结、父亲情结之外,还更多地涉及兄弟情结、姐妹情结、英雄情结、童年情结、阿尼玛情结和阿尼姆斯情结等[1]。
情结,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或重要理论之一。
就其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如何形成、怎样运作,对人的心理健康起什么样的作用等,在国内还是一个鲜有人论及的话题。
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
荣格则表示“情结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
1904-1911年间,荣格通过其词语联想的研究,提出了他关于情结的心理学理论。
他发现其词语联想测验中的情结指标,不仅仅提供了心灵中无意识层面的直接证据,而且提供了有关无意识的潜在内容及其所具备的情感能量。
于是,荣格据此“挑战”弗洛伊德。
在荣格正式定名其“分析心理学”之前,曾用“情结心理学”来标示他的理论体系及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区别[2]。
荣格有这样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似乎都知道人是有情结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情结也会拥有我们[3]。
”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拥有情结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结,这就要求我们会关照和协调我们的情结。
因此,了解情结及其结构也就成为必需。
同时它与目前正在悄然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的宗旨不谋而合,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增加自我积极的能量、加深人们对人类心灵本质的理解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4keys荣格心理学入门epub摘要:I.荣格心理学简介A.荣格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B.荣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II.荣格心理学的主要概念A.集体无意识B.原型C.心灵同一性III.荣格心理学的实践应用A.心理治疗B.个人成长C.社会文化分析IV.荣格心理学的评价与影响A.学术界的评价B.对后世心理学的影响C.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正文:荣格心理学入门概述荣格心理学,作为分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创立。
荣格心理学强调心灵的整体性,认为人类心灵不仅包括个人意识,还包括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
荣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人类心灵的所有层面,从而为我们理解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荣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和心灵同一性等方面。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人类心灵中普遍存在的某种心理结构,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典型形象,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灵同一性则是指个体心灵中各种对立面的统一,只有实现心灵同一性,个体才能达到心理平衡。
荣格心理学的实践应用广泛,包括心理治疗、个人成长和社会文化分析等领域。
在心理治疗方面,荣格心理学强调揭示患者心灵深处的冲突,帮助患者实现心灵整合。
在个人成长方面,荣格心理学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心灵结构,实现心灵的成熟和发展。
在社会文化分析方面,荣格心理学通过研究社会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力,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荣格心理学自创立以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争议。
尽管如此,荣格心理学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荣格心理学入门对于想要了解这一领域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个性结构理论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个性结构理论弗洛伊德个性结构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
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几乎每一个侧面。
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一、人格结构图式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
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
学习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不折不扣的大师。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
1907年开始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
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抛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
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
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孤独童年】卡尔•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的凯斯威尔(Kesswil),家里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担任神职人员,父亲则是一位虔诚的牧师。
他有两个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
其父母不和睦,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
自小荣格便是个奇怪而忧郁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
到了6岁之后,荣格开始上学,父亲同时开始教他拉丁语课。
藉着和同学们的相处,荣格慢慢发现家庭之外的另一面。
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他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二号。
一号性格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认真学习;另一人格犹如大人一般,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并远离人。
12岁那年一个初夏的中午他被一男孩推倒,此后数月内荣格经常陷入了昏厥的状态。
其父母四处延医但不得治愈。
之后荣格却通过自己意志力治愈自己的怪病。
荣格将其称为经历一次“精神官能症”。
同一时期内,荣格的一号人格成为主人格,二号人格的世界则慢慢地消逝。
期间他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包括叔本华的著作。
【求学与就业】荣格起初计划修习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也曾想成为一个考古学家。
1895年荣格进入巴赛尔大学主修医学。
在校期间曾发表了关于神学和心理学的演说。
大一时,他对论述精神现象的书。
毕业后,荣格选择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和临床实习,但课程内容却不是那样的让人感兴趣。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
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
荣格自己在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
意识的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体潜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
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
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
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
从未为个人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二) 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他所
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潜意识与各种情绪的构成有关,而集体无意
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荣格说:“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
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
存的形式构成,原型赋予某些心理内容以独特的形式,集体无意识具
有普遍的表现方式,它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普遍地存在于
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
人的心理和行为。
(三) 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荣格也
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
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
义。于是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作是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象征的物质成分使意识处于激活状态,意识受到象征的激活,而
把兴趣指向象征,并力求去理解它。这就是说,象征除了“能量转换
者”的动力学作用之外,也是“意识塑造者”。它迫使心理去同化象
征中所包含着的一种或多种无意识内容。同时,由于原型及原型意象
总是具有其集体无意识的渊源,因而一旦将这些理论运用在实际的临
床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利用集体无意识原型以及原型意
象本身所包含的治愈功能与作用,在这种意义上,意象、象征与想象,
也就成为荣格心理分析中最重要的方法与特色。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以及自己的临床观察与验证提出
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
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
处,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行为。
1、 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
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的形象,也是田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当
我们关注她的时候,她就会有成长与发展,当我们忽视她的时候,她
就会通过投射等机制,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学与行为,因为男人内在的
这种原型意象,既可以成为男人向上的促动者,也可以成为堕落的诱
惑者。
实际上,荣格曾把阿尼玛描述为一种灵魂形象,往往在男人的心
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
某种既定的作用,男人总是倾向于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看到自
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
任何带有无意识的心理内容,总是会在梦中出现的,阿尼玛也是
这样。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
形象,分别为: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
夏娃: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
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
玛丽亚:爱恋中的神性;
索菲亚:像缪斯那样属于男人内在创造源泉。
2、 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是与阿尼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女人内在的男性
成分,被其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则会失去很多女性的色彩。但是
能够辨析与关注其阿尼姆斯存在的女性,则能够从这原型的意象中获
得积极的力量。
女性内在阿尼姆斯的发展阶段:赫尔克里斯——亚历山大——阿
波罗——赫耳墨斯。女人的阿尼姆斯出现在梦中的时候,最初往往表
现以某种大力士或运动员的形象,然后会出现计划、行动以及独立自
主的形象,接着会有类似“教授”、或“牧师”等指导意义的形象,
然后是充满灵感与创造的形象。
3、 阴影
荣格用阴影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
面。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的自我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
的部分,但大多数是让我们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这些让
我们自己不满意而存在于我们自己无意识中的人格特点,往往会被我
们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
在心理分析的意义上来说,阴影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存在,意识
到阴影存在本身,已经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阴影中阴暗之中的玄妙。
觉察自己的阴影,乃至达到某种心理的整合,也是心理分析过程中重
要的工作目标。
4、 人格面具
在分析心理的意义上说,人格面具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我”,
我们所表现给别人的我们自己。“Person”一词源于演员所戴的面具,
用来表示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他人的不同;但是,所扮演的角色并
非真正意义上的演员本人,或者说,我们的人格面具并非就是我们真
实本来的自己。
人格面具与阴影是相互对应的原型意象。我们倾向于掩藏我们的
阴影,同时也倾向于修饰与装扮我们的人格面具。在心理分析的意义
上说,当我们把自己认同于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的时候,我们的阴影
也就愈加阴暗。两者的不协调与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上的问题与障
碍。
5、 智慧老人
荣格用智慧老人来形容我们内在所具有的有关意义与智慧的原
型意象。男人阿尼玛发展最高阶段的索菲亚形象,以及阿尼姆斯发展
最高阶段的赫耳墨斯的形象,都在不同和度上具有这种智慧老人的意
义。
荣格的斐乐蒙,也就是荣格自己的内在老人,实际上,所有的原
型意象,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梦中,也可能以其他象征的
形式出现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梦的分析来了解分析我
们的原型意象,也可以通过积极想象来与他们相互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