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协议
- 格式:ppt
- 大小:710.00 KB
- 文档页数:31
信令与协议分册目录目录第12章 ISUP协议...............................................................................................................12-112.1 概述...............................................................................................................................12-112.1.1 接口定义及功能..................................................................................................12-112.1.2 ISUP协议的应用..................................................................................................12-112.1.3 协议栈结构..........................................................................................................12-212.2 消息结构........................................................................................................................12-312.3 信令流程........................................................................................................................12-7第12章 ISUP协议12.1 概述12.1.1 接口定义及功能ISUP(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User Part,即ISDN用户部分)是SS7公共信道信令系统的用户部分(UP)中的一种,它定义了包括话音业务和非话音业务(如电路交换数据通信)控制所必须的信令消息、功能和过程。
软交换1.概念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
简单地看,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软交换是与业务无关的,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软交换技术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
分层组网是建设低成本融合网络的核心理念2.基本要素软交换技术区别于其它技术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其核心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生成接口,接入能力,支持系统。
(1)生成接口软交换提供业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API与“应用服务器”配合以提供新的综合网络业务。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兼顾现有通信网络,它还能够通过INAP与IN中已有的SCP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
(2)接入能力软交换可以支持众多的协议,以便对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投资并充分发挥现有通信网络的作用。
(3)支持系统软交换采用了一种与传统OAM系统完全不同的、基于策略(Policy-based)的实现方式来完成运行支持系统的功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对网络特性进行实时、智能、集中式的调整和干预,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分组交换网络与传统PSTN网络融合的全新解决方案,软交换将PSTN的可靠性和数据网的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新兴运营商进入话音市场的新的技术手段,也是传统话音网络向分组话音演进的方式。
在国际上,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组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所接受和采用。
3. 体系结构软交换控制设备(Soft switch Control Device)这是网络中的核心控制设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交换)。
第11卷第9期中国水运V ol.11N o.92011年9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Sept em ber 2011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李干(3),男,芜湖海事局通信信息中心铜陵工作站助理工程师。
H.248协议在软交换系统中的应用李干(芜湖海事局通信信息中心铜陵工作站,安徽铜陵224000)摘要:2010年,软件换系统在长江专网中正式建成投入使用,长江专网实现了传统程控交换网与NGN 网络的互联。
本文阐述了软交换系统中常用H.248协议的功能及原理,详细分析了H.248协议处理通话流程,同时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H.248协议在日常数据配置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利用H.248协议如何进行故障排查。
关键词:H.248协议;通话流程;信令分析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9-0082-02一、引言H.248和MEG ACO 是ITU-T 和IETF 共同努力的结果,ITU-T 称为H.248协议,而IETF 称为MEGACO 协议,以下通称为H.248。
H.248是一种网关媒体控制协议,在分离网关体系中,H.248协议用作媒体网关控制器(MediaGa t ewa y C on tr olle r ,即M GC )与媒体网关(Me diaGat eway ,即MG )之间的通信,实现MGC 对MG 的控制功能。
二、H .248协议工作原理(1)名词解释:MG C :媒体网关控制器,工作在控制层,主要用来控制各种媒体网关的,它只负责用信令去控制MG ,至于MG 上所发生的业务媒体流,MGC 是不管的。
SS :SS 是中兴ZXSS1A 或ZXSS1B 设备的简称,也是一种具体MGC 设备。
从某一具体应用上来讲,MG C 就是SS ,同是也称软交换设备。
MG :媒体网关的主要功能是将不同类型的接入方式转化为适合在IP 网络上传送的RTP/RTCP 流。
IMS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1。
1.IMS技术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
IMS的定位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
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协议。
第五章软交换系统介绍5.1 框架体系结构5.1.1 软交换(Softswitch)总体框图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设备,其总体结构见图5-1。
图5-1 软交换总体框架软交换采用H323,MGCP,H248,SIP协议与各种终端设备之间通信。
其与PSTN之间使用信令网关和中继网关,支持SS7,中国1号,ISDN PRI局间信令。
软交换之间互通使用SIP协议。
5.2 核心产品5.2.1 软交换系统软交换是多种逻辑功能实体的集合,提供综合业务的呼叫控制、连接以及部分业务功能,是下一代电信网中语音/数据/视频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核心设备,也是目前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主要设备之一。
软交换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各实体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
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部分:- 呼叫控制功能软交换设备可以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
软交换设备应可以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并对其中与呼叫相关的事件进行处理。
接受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呼叫控制相关信息,支持呼叫的建立和监视。
支持基本的两方呼叫控制功能和多方呼叫控制功能等。
软交换设备应能够识别媒体网关报告的用户摘机、拨号和挂机等事件;控制媒体网关向用户发送各种音信号,如拨号音、振铃音、回铃音等;提供满足运营商需求的拨号计划。
软交换设备应可以控制媒体网关发送IVR,以完成诸如二次拨号等多种业务。
软交换可以同时直接与H.248 终端、MGCP 终端和SIP客户端终端进行连接,提供相应业务。
- 互通功能软交换应可以通过信令网关实现分组网与应现有七号信令网的互通。
可以通过软交换中的互通模块,采用H.323 协议实现与现有H.323 体系的IP 电话网的互通。
可以通过软交换中的互通模块,采用SIP协议实现与未来SIP 网络体系的互通。
可以其他软交换设备互通互连,它们之间的协议可以采用SIP。
BICC、SIP-T、SIP-I协议比较说明BICC、SIP-T、SIP-I协议说明BICC是ITU-T推出的协议,定义了骨干网中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信令协议,运用BICC 协议可以在软交换网络结构中,全方位支持所有现存的电路交换上的的PSTN/ISDN业务。
BICC呼叫控制协议基于N-ISUP信令,沿用ISUP中的相关消息,并利用应用传送机制(APM)传送BICC特定的控制信息。
SIP-T由IETF工作组的RFC3372所定义,整个协议族包括RFC3372、RFC2976、RFC3204、RFC3398等。
它采用端到端的研究方法建立了SIP与ISUP互通时的三种互通模型,即:呼叫由PSTN 用户发起经SIP网络由PSTN用户终结;呼叫由SIP用户发起由PSTN 用户终结;呼叫由PSTN用户发起由SIP用户终结。
SIP-T为SIP与ISUP的互通提出了两种方法,即封装和映射,分别由RFC3204和RFC3398所定义。
但SIP-T只关注于基本呼叫的互通,对补充业务则基本上没有涉及。
SIP-I(SIP with Encapsulated ISUP)协议族包括ITU-TSG11工作组的TRQ.2815和Q.1912.5。
前者定义了SIP与BICC/ISUP互通时的技术需求,包括互通接口模型、互通单元IWU所应支持的协议能力集、互通接口的安全模型等,后者根据IWU在SIP侧的NNI上所需支持的不同协议能力配置集,详细定义了3GPPSIP与BICC/ISUP的互通、一般情况下SIP与BICC/ISUP 的互通、SIP带有ISUP消息封装时(SIP-I)与BICC/ISUP的互通等。
BICC与SIP的简单比较BICC是No.7信令的扩展,多媒体能力比不上SIP;在组网角度来说,SIP-T可以做到信令层次的分层网,而媒体层次仅为扁平网。
但对于BICC,信令分层,媒体上也必须分层,因此与现有的汇接/长途组网模式没有什么区别,网络扩展,改进性不强。
信令与协议分册目录目录第11章 CAP协议................................................................................................................11-111.1 概述...............................................................................................................................11-111.1.1 接口定义及功能..................................................................................................11-111.1.2 CAP协议的应用...................................................................................................11-111.1.3 协议栈结构..........................................................................................................11-211.1.4 消息结构.............................................................................................................11-211.2 CAP操作........................................................................................................................11-311.2.1 与呼叫相关的CAP操作.......................................................................................11-311.2.2 与短消息相关的CAP操作....................................................................................11-711.3 CAP基本信令流程..........................................................................................................11-8第11章 CAP协议11.1 概述11.1.1 接口定义及功能CAP(CAMEL Application Part,CAMEL应用部分)是从有线智能网的INAP协议演化而来,实现无线智能网功能实体gsmSSF、gsmSRF和gsmSCF之间的信令交互,从而实现对CAMEL业务的支持。
电话软交换方案简介电话软交换(Softswitch)是一种利用软件实现电话交换的技术方案。
传统的电话交换设备通常是由硬件组成的,而软交换则将交换功能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从而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功能扩展性。
本文将介绍电话软交换的概念、原理以及一些常见的方案。
什么是电话软交换?电话软交换是一种用于电话呼叫控制和交换的软件平台。
它的主要目的是在IP网络上提供语音交换服务。
软交换通过将传统的电话交换设备的功能实现为软件应用程序,将网络和电话呼叫控制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整个电话呼叫处理的自动化。
电话软交换通常具有灵活的配置选项和可扩展的特性, 并且能够无缝地与其他通信系统集成。
电话软交换的工作原理电话软交换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核心组件:1.Signaling Gateway(信令网关):它负责将来自传统电话网络的信令转换成IP网络上的信令。
这样,来自传统电话网络的呼叫可以被路由到IP网络上的软交换进行处理。
2.Media Gateway(媒体网关):它处理语音转换,将来自传统电话网络和IP网络上的语音转换成统一的语音格式,以便进行传输和处理。
3.Call Control Software(呼叫控制软件):它是软交换的核心组件,负责处理电话呼叫的控制逻辑。
呼叫控制软件管理电话路由、呼叫设置、拨号计划等功能。
4.Billing Software(计费软件):它负责记录和计费电话呼叫。
计费软件可以根据不同的计费策略对呼叫进行计费,并生成详细的计费报告。
电话软交换方案的优势电话软交换相对于传统的电话交换设备具有许多优势,包括:•成本效益:软交换使用标准的服务器硬件,相比于传统交换设备更加经济实惠。
此外,软交换的配置和管理也更加简单灵活。
•功能扩展性:软交换可以轻松地扩展功能和增加容量。
通过软件升级,可以添加新的功能模块,提供更多的服务。
•灵活性:软交换可以方便地集成各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并且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自定义配置。
软交换实验平台中 SIP协议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涂继辉;佘新平;陈永军【摘要】In order to let student study softswitch and SIP , this article designs an SIP protocol analysis software .This software can not only analyze the format and content of the SIP package ,but also draw the whole communicating flow chart .From the results of testing ,the software on the function is better than the other SIP analysis software ,which is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study softswitch and SIP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学习软交换和SIP协议,设计了一种SIP协议分析软件。
该软件不仅能够分析出SIP数据包的格式和内容,而且能够画出整体工作流程图。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该软件在功能上优于目前其他SIP协议分析软件,为学生学习软交换和SIP协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年(卷),期】2013(000)008【总页数】4页(P105-108)【关键词】SIP协议分析软件;软交换;RTP【作者】涂继辉;佘新平;陈永军【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电信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电信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电信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G424.31软交换是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设备和系统,它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