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商人的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薛亚玲(太原师范学院基础部,山西太原030012)诚信、勤俭与进取———从明清小说看我国古代商人的经商之道[摘要]我国明清两代,商业得到空前发展,描写这种大背景下的商人和商业行为的作品增多。
明清小说中的许多作品展示了我国古代商人特有的经商之道,其中所体现出的“诚信是为商之德”、“勤俭是经商之本”、“进取是经商之道”等进步的商业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诚信;勤俭;进取;经商之道[文章编号]1672-2035(2005)04-0085-03[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尽管商业在我国古代一向被认为是末业,历代统治者都以重农抑商作为立国之策,而我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仍然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不断向前发展。
到了明清两代,在封建经济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品生产得到空前发展。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增多,商品流通的扩大,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以及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文学的发展,特别是描写这种大背景下的商人和商业行为的作品增多。
像《三言》的120篇作品中,描写商人的就占三分之一多,《聊斋志异》全书494篇,有近50篇是以商人商业为题材的,更不用说描写了我国16世纪中叶封建社会末世、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兴商人西门庆的《金瓶梅》。
这些文学作品展示了我国古代商人特有的经商之道,其中所体现出的进步的商业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也不无启示作用。
一、诚信是为商之德商人的职业容易受人诟病之处,便在于对金钱和利益过于敏感,所谓“惟利是图”、“利欲熏心”、“为富不仁”,都是指的这一点。
义利观,是传统道德重要的价值观。
孔子第一个明确分辨了义利关系,从价值取向上肯定了义重于利,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应该“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并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单元素养评价(四)(第四单元)【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6分,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1.《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实现权力制衡【解析】选B。
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了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从而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B。
2.明朝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清朝设置了军机处,二者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皇权不可僭越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相权逐渐削弱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选B。
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皇权达到了顶峰,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A错误,B正确;相权在明朝被废止,清朝已经没有丞相,故C错误;废丞相体现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D错误。
【补偿训练】《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解析】选D。
依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以武立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就已经实现了六部分掌行政权力的局面,清初贵族利益的代表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无关,内阁权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军机处的设置,A、B、C说法不正确,所以选D。
3.戚继光和X成功的共同之处是( )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使某某回到了祖国怀抱【解析】选B。
A与戚继光和X成功无关,不符合题意;X成功收复某某时,明朝已经灭亡,故C 不符合题意;使某某回到了祖国怀抱与戚继光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是戚继光和X成功的共同之处,故选B。
4.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某某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作者:黄雅茹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7期黄雅茹内容摘要:“三言二拍”是冯梦龙和凌濛初整理创作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期的五本短篇小说集的合称,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当时商人阶级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
本文将从“三言二拍”中商人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和商人形象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三言” “二拍” 商人形象因为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观念,刻画商人形象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是贬义。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人地位的提高,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小说塑造了众多形象生动的商人,其中不仅有反面的商人形象,还有许多正面的商人形象。
这些商人形象的生动塑造体现了明朝时期人们对商人这一职业的看法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这时期的商人形象的描写是对前朝文学作品的继承,也给予后世创作以思考。
一.商人的正面形象1.有情有义的商人形象中国的传统观点是情与义很难两全,也因为商人的商业性,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经商求利,根本就不顾感情。
但在“三言二拍”中,冯梦龙和凌濛初就整理创造了很多重情讲义的商人形象。
卖油郎秦重是《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的主人公,他喜爱“花魁娘子”,努力挑担卖油积攒了十两银子去见她一面,但因为地位低下受到轻视。
但在后来“花魁娘子”受到吴八公子凌辱时,秦重不计前嫌,在她需要帮助时及时救了她。
因为他的深情善良使得花魁娘子最后主动提出嫁给他。
秦重身为一个沿街挑担叫卖的卖油郎用他的真诚情谊赢过了权贵富豪,最后也赢得了花魁娘子的心。
文中的秦重用一个“至诚君子”的形象收获了“花魁娘子”的真心,也打破了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对商人逐利轻情形象的偏见。
除了秦重,“三言二拍”也出现了很多有情有义的商人代表,这些有情有义的商人给“三言二拍”增添了独特的色彩,也改变了人们对商人的片面认识。
2.勤劳坚毅的商人形象“三言”中的徐老仆原本是徐氏的下人,在徐家家主死后便与徐三娘一起被赶出徐家,但他没有自怨自艾,即使他已经年老,但他依旧选择努力经商,最后取得成功;《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中的汪信因与表哥争执而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外出经商。
明清时期的小说中的商人形象探究作者:王美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2期【摘要】回顾我国的历史小说,其中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商人形象塑造得最为鲜明,小说中讲述商人们随着历史的不断改变,生活发生巨大动荡时的各种表现。
同时,在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商人的经济财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这个行业分布在各个地区,推动着各个地区商品的流入与流出,使明清时期的商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如果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能代表一定的时代意义,那么商人就是我国明清时期鲜明的人物代表。
【关键词】明清时期;小说;商人形象【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195-03【本文著录格式】王美惠.明清时期的小说中的商人形象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195-197.在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中,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相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蕴含着这个时代的历史意义。
我国的商业文学在明清时期实现了良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小说作品也迎来了新的转折点,越来越多的作品将商人作为重点写作对象,商人的形象也越来越丰富、多姿多彩。
作者不仅写诚实守信的商人形象,还写利益当先的商人形象,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商人形象,作者都将他们描述得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一、商人的商业贸易在我国明清时期,纸币在海内外的流通使得传统的商业贸易得到快速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与壮大,都给商业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同时我国明清时期水路十分畅通,使商人能顺利进行开展大量的远航商品进行运输、贩卖,不仅为我国大量商品的流入、流出提供有利的运输条件,还能促进我国各个地区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此在我国明清后期开始利用水路进行远距离的商品运输,同时为了能方便运输,不仅利用水路来运输货物、粮草等,还进行道路的修建贯穿到各个地区,我国不仅水路畅通,道路也畅通,使我国的交通运输获得很大的便利。
019[摘 要] 《儒林外史》生动地展现了明清社会各阶级的生活画卷,以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和讽刺技巧引起了学界的广泛研究,其中对于商人群体的研究是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对作品中不同商人群体的刻画,体现了明清社会及作者本人对商人群体的态度,并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关 键 词] 《儒林外史》;商人形象;社会文化因素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商人形象及其社会文化因素赵 彤一、文献综述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近二十年关于《儒林外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1)对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杜少卿、匡超人、范进等,或者分析主要群体的共同特质,如士大夫知识分子群体、女性群体、和尚群体;(2)对作品所反映的科举制度的讨论以及对名利尊卑观念的分析和批判;(3)研究作品中的讽刺艺术与写作手法;(4)将作品与其他明清小说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以《儒林外史》和“群体”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大多数文章是分析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小人物形象与和尚群体形象,例如《论〈儒林外史〉中文人群体的科举情结》《〈儒林外史〉小人物群体的叙事意义》《〈儒林外史〉中僧人群像的世俗化特征》等,关于商人群像的研究相对较少。
尧育飞的《〈儒林外史〉徽商群像的建构策略》通过描写名士和官僚两大阶层的碰撞,将徽商豪横而卑贱的两面性呈现给读者,徽商群像得以立体呈现,通过分析建构策略,侧面反映了明清士商关系的变化;李娜的《从〈儒林外史〉解析士商关系及其成因》表现出士依附于商,士商渗透、融合、结亲与联姻等关系,融洽中不乏对立,对研究明清时期士商关系以及《儒林外史》中的商人形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王娟娟的《程梦星和〈儒林外史〉中的商人形象庄濯江》通过吴敬梓与程梦星之间的联系,具体反映了庄濯江这个小说人物与程梦星这个现实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揭露明清时期儒商这一特殊商人群体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对具体分析商人形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佳丽和杜升强的《〈儒林外史〉中的商人及吴敬梓的价值取向》深入分析了商人形象的类型和作家对于商人群体的价值取向,对《儒林外史》中的商人形象做了初步整理。
《明清小说的商人形象》读书报告[摘要]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商人一般避而不谈。
即使商人以被尊重、被歌颂的形象出现,也只是在士商关系中充当配角,成为传统美德欢呼的对象。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和手工业异常发达,人们对八股取士的不满与日俱增,商人形象由“配角”上升为“主角”,社会对商人有了新的价值取向,明清小说中的商人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品质。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小农生产者最终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润而是为自己提供直接消费品,他们同时承担着国家政治生活得以运行的各种赋役。
作为整个地主阶级代表的封建国家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都坚持“农本商末”论以把全社会的大多数劳动力束缚在田地上。
而文学是时代生活的表现,因此,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往往具有唯利是图、以假充真、背弃信义等的不佳形象。
而在明清小说里,虽然这一形象没有完全改变,如《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奸商孙富,但同时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已开始呈现出新的品质,新形象,如《儒林外史》中轻财好义的周进,《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忠于爱情的秦重等。
但是同时,我觉得商人的形象特质依然模糊,而商人中最具代表性的竞争精神在此依然是缺失的,文学中的鲁滨孙依然没有出现。
明清小说中,商人的价值观变易虽然流露了作品对主人公经商逐利的事业心的肯定,但充其量是作者对自我奋斗冒险追求的刻画让处存在弱的表现。
商人们在经营中重然诺,守信誉,无非是力求塑造“诚实不欺”的形象来改变“无商不奸”的传统观念;他们鼓励人际关系间的和衷为贵,目的是以”宽仁平和“的形象来改变商人“轻薄无德”的传统观念‘他们以义取利,乐施好善,目的是借“重义轻财”之举改变商人“贪婪刻薄”的传统观念。
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
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是一个复杂而多彩的主题。
在古代文学中,商人经常被描绘为财富和奢侈品的象征,同时也被视为社会风气的破坏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商人经常被描绘为勤劳、聪明和有远见的人物。
他们通过经商积累了财富,成为了社会上的成功人士。
这些商人在小说中经常与官僚、士人和僧侣等其他社会阶层的人物交往,展现了商业社会的活力和多样性。
此外,商人也在一些诗歌和其他文学形式中被描绘为具有高尚品质和审美情趣的人物。
他们追求美好生活,欣赏艺术和文化,成为了文学中的重要角色。
,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主题,展现了商业社会的活力和多样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负面形象到后来的正面形象,再到现在的多样化形象,反映了社会对商人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浅议《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姓名:系别: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浅议《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内容提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所取得的高度的艺术成就,是它之前的文言小说所无法比拟的。
而在《聊斋志异》近500篇作品中,有70余篇涉及到了商人和商业活动。
蒲松龄作为一介文人,视野及于商业和商人,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大量涉及,这在历代作家中殊不多见,显然商人这一特殊群体引起了他的格外关注。
他以商贾为依托,借用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和人生舞台,寄寓一己独特的人文情怀。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蒲松龄不仅赞美了一些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的良商,向人们展示出他们的高尚品行,而且还以辛辣、嘲讽的笔调,描写了一些唯利是图、贪婪自私、冷酷无情、忘恩负义、吝啬至极、一毛不拔、荒淫纵欲的恶商形象,对他们的恶劣品行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和痛击。
本文从良商和恶商两个方面对商人形象加以论证。
首先在良商形象的塑造上,本文从诚实正直、仁厚善良、重情重义、不守财、善施舍这四个特征来加以表现。
其次在恶商形象的塑造上,也是从唯利是图贪婪自私、冷酷无情忘恩负义、吝啬致极一毛不拔视财如命、贪恋女色阴险狡诈这四个特征来加以论证的。
关键词:良商、恶商、形象目录一、良商形象的塑造 (1)(一)诚实、正直 (1)(二)仁厚、善良 (2)(三)重情重义 (4)(四)不守财、善施舍 (6)二、恶商形象的塑造 (7)(一)唯利是图、贪婪自私 (7)(二)冷酷无情、忘恩负义 (9)(三)吝啬致极、一毛不拔、视财如命 (11)(四)贪恋女色、阴险狡诈 (13)注释: (15)浅议《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毛泽东同志在评价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聊斋志异》时说:“《聊斋》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可以当作清朝的史料来看”。
(1)《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中,有七十余篇涉及到了商人和商业活动。
蒲松龄作为一介文人,视野及于商业和商人,,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大量涉及,这在历代作家中殊不多见,显然商人这一特殊群体以及社会的商业活动引起了他的格外关注。
明清小说中商人的形象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把商人这个职业给定义一下,也有必要把明清之前商人在我们中国的地位介绍一下。
商人,据说是最早的由来是因为古代的商朝人很会做生意,所以后人就把那些靠贩卖商品从中取利的人都称为商人。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是以农业为主题。
而历代统治者(元代除外)也推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把商业称为末业,甚至把从事商业的人称为“乱民”,对他们进行了种种限制,不仅仅是征收高额的税率,而且限制商人和他的子孙参加科举,不得为官。
因而,正因为如此,古人不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去经商的,即便是经商,赚钱后也是采取买房置地,过上了地主般的生活。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对商人一般的避而不谈,一些文人墨客宁可花大量的笔墨去描写风尘女子,也不愿意和商人沾上丝毫关系。
我们之所以说司马迁是伟大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司马迁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在《史记》中首创《食货志》。
那么,在明清这个社会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商业和手工业极度发达,甚至一度被后人认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商人又是处于什么地位呢?明清时期,白话通俗小说异军突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全部诞生于这一时期。
更为可贵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描写社会生活的小说,如《红楼梦》,《金瓶梅》,《三言两拍》等,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并且,商人也成为这些名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那么,商人在这些名著中的形象如何呢?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写照,我们完全可以从作者的笔墨中窥视那一时期人们对待商人的态度。
上文说过,自古以来,商人在文学作品中都是以不佳的形象出现的,即使在明清时期,这一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没有改变,明清小说中还是有不少商人是以丑恶的嘴脸出现在一部部名著中,突出代表就是《水浒传》和《金瓶梅》共同撰写的西门庆这一人物。
西门庆平时被人呼为大官人,他的实际身份是什么,《水浒传》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到是在〈金瓶梅〉一书中做了叙述。
他名为位居五品的官员,实际上则是一个打着官府旗号,专门进行不法贩卖了大商人,如他勾结地方官吏贩卖食盐(中国古代禁止私人卖盐),获取暴利,又专门和权贵勾结,花钱买的官职,平日强抢民女,勾人妻子,过着腐化,淫乱的生活,他的形象代表着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商人的形象。
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前言 (1)(一)选题的缘由 (1)(二)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的研究现状 (1)(三)研究方法 (2)一古代文学中商人形象的发展 (2)(一)明清之前的商人形象 (2)1.明清之前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2)2.明清之前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发展 (2)(二)明清时期小说中的商人形象 (3)1.正面的商人形象 (3)2.反面的商人形象 (4)二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的变化及原因 (5)(一)商人形象变化的表现 (5)1.商人类型的变化 (6)2.商人形象变得丰满 (6)3.商人感情观念的变化 (6)(二)商人形象变化的原因 (6)1. 社会原因 (6)2. 作者的原因 (7)3. 文学和思想原因 (7)(三)商人形象变化的意义 (7)总结 (7)参考文献 (8)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7030314007 学生姓名:李叶磊指导教师:刘惠芳摘要:明清阶段,国内已经出现了较显著的商品经济特征,相关经济表现较为常见,散布到常规运作过程,生意人在这一趋势推动下,集聚了不少财富,并且壮大了自己的势力,这使得商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商人形象也有了变化。
本文围绕明清小说所呈递的商人角色,和之前朝代作品中的商人角色标签加以比对,试图了解商人角色演进历程,以及出现演进表现的缘由、价值。
本文认为商人形象经历了由配角到主角,形象单薄到形象丰满的变化,其原因有社会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小说作者思想观念变化的原因,说明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其意义在于打破了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和伦理观念,为古代中国文学带来更高实务价值贡献。
关键词:明清小说,商人形象,变化,正面。
Abstrac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s commodity economy has developed greatly,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 and common in daily life. Businessmen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accumulate a large fortune and strengthen their own power, which makes the status of businessmen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image of businessmen has changed.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image of merchant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mpare the image of businessmen before Ming Dynasty,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hange of businessmen's image.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image of the merchant has undergone a change from a supporting role to a leading role, a thin image and a full image.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changes in the ideas of the authors of the novel have explain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s in the people's though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which is to break the class concept and ethical concept of the society. It makes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more realistic.Keywords: Ming and Qing novels, businessman image, change.前言(一)选题的缘由我国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商业活动,而商人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构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阶层。
试论晚清小说中的四类商人作者:杨国明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9期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晚清小说对四类商人即洋商、买办、民族商人及一群特殊的“以官为商”者的描述,并对其得失做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词:晚清小说商人评论晚清商场,西方列强滚滚东渐的商潮以前所未有的势力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商业堤坝,洋商凭借条约制度的保护,在中国拥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势力。
洋商主要通过雇用买办来开展各种商业活动,因而买办也成了中国一个特殊的阶层。
一、洋商晚清小说中的洋商有时是指来华经商的洋人,有时指与洋人经商的中国人,这里主要指前者。
洋商很早就在中国出现了,但大量涌现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洋商主要依托洋行开展活动。
洋行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在广州出现,鸦片战争后,它们迅速向上海转移,并呈现“勃兴”现象。
1843年只有上海等地的少数几家洋行,至1892年各通商口岸的洋行总数增至579家。
{1}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市声》《新上海》《发财秘诀》{2}等小说中都描写了大量的洋行,据笔者初步统计,这五部小说中出现的不同名称的洋行近四十家。
其中大部分位于上海,也有少数位于外地。
洋行在中国的勃兴,正是洋商在中国日益增多的表现。
《黄金世界》《苦社会》《痴人说梦记》及《发财秘诀》等小说中,都写到了洋商与国内不法分子相勾结开展华工贸易的罪恶勾当。
《发财秘诀》中香港“招工馆”的阿元说:“我们招工馆是有泰山般的势力保护的,莫说是县官的儿子,便是皇帝的太子,他除非不来,来了便是我的货物。
”而华工一旦落入洋商手中,都惨遭虐待,在船运的途中死亡率往往要超过50%,幸存者则要在南北美洲等地进行奴隶般的劳动。
《黄金世界》对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有着形象的反映。
洋商还利用种种超过条约规定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牟利的目的。
依约商人活动范围只限于通商口岸,一般不可来内地开设洋栈,更不准在内地开矿。
而《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二回中的某洋商却勾结尹子崇采取欺骗的手段,骗得“徐大军机”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外国诗翁的诗稿”(系卖矿合同)上,从而贱价也违法地买到了这一省的矿产。
明清小说中的社会风貌与人性写照你是否曾经想过,小说究竟是镜子还是显微镜?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其真实的展现社会风貌和人性写照而闻名。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小说创作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之光。
明清小说以其深入浅出的叙事风格和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成功地揭示了社会风貌和人性特点。
本文将详细探讨明清小说中的社会风貌和人性写照,深入了解这一片时代繁华的背后。
1. 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在深入研究明清小说中的社会风貌和人性写照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这段时间经历了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1.1 明代风云变幻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有成就的时期。
它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篇章,文化发展也达到了巅峰。
然而,明代也经历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和内外交困的时期。
尤其是明末时期,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动荡,这也为后来清朝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1.2 清朝的崛起与繁华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社会升级和开放的变革给人民带来了繁荣和创新的机会。
2. 明清小说的文学特点明清时期,中国的小说作品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经典之作。
这些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广受欢迎。
2.1 叙事风格的生动形象明清小说的叙事风格通常以生动形象为特点。
作家通过对细节的准确描写和人物形象的鲜明刻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冲突。
这种生动的叙事风格使读者能够更加沉浸在故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2.2 清新的语言表达明清小说以其清新的语言表达而闻名。
这些小说通常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心理。
这种清新的语言风格不仅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得小说更具有可读性。
2.3 鲜明的时代感与社会风貌明清小说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感和社会风貌。
它们通过对当时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的描绘,反映了一个具体时代的特点。
明清小说中的社会阶层与人际关系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以纪实性描写社会生活为特点。
在明清小说中,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明清小说中展开讨论,探讨其中的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
一、社会阶层的描写明清小说中对社会阶层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官员、士人、商人和百姓等不同的阶层之间的关系。
官员阶层是明清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角色,他们的地位高于士人和商人,通常被描写为有权势、自大傲慢的形象。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家族的官员成员常常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其他人,展现了明清社会中的等级制度。
士人阶层在明清小说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通常拥有一定的学识和修养,同时也是社会道德观念的代表。
明清小说中士人的形象往往是正直善良,对社会不公不平常常持批评态度。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具有士人身份的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对社会阶层的不合理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商人阶层在明清小说中常常被描写为奸商、谋利的形象。
他们通常是经商、赚钱为目的,常常不择手段。
例如《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中,有几个以商人身份出现的人物,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和官员勾结,违法乱纪。
百姓阶层是明清小说中的普通人物,通常是社会阶层的底层。
他们的生活常常与困苦、贫穷相伴,但也有善良、朴素的一面。
在《红楼梦》中,一些仆人、贫民的形象展示了明清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
二、人际关系的描写明清小说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家族关系、爱情关系和朋友关系三个方面。
家族关系在明清小说中常常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恩怨、纷争是明清小说中的重要元素。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对整个故事起到了关键作用。
爱情关系是明清小说中常常描写的一个主题,这些爱情关系常常伴随着阶层、家族关系的冲突。
明清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如悲欢离合、爱恨纠葛的爱情故事。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展现了阶层、家族和爱情关系的交织。
明清小说中商人的形象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把商人这个职业给定义一下,也有必要把明清之前商人在我们中国的地位介绍一下。
商人,据说是最早的由来是因为古代的商朝人很会做生意,所以后人就把那些靠贩卖商品从中取利的人都称为商人。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是以农业为主题。
而历代统治者(元代除外)也推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把商业称为末业,甚至把从事商业的人称为“乱民”,对他们进行了种种限制,不仅仅是征收高额的税率,而且限制商人和他的子孙参加科举,不得为官。
因而,正因为如此,古人不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去经商的,即便是经商,赚钱后也是采取买房置地,过上了地主般的生活。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对商人一般的避而不谈,一些文人墨客宁可花大量的笔墨去描写风尘女子,也不愿意和商人沾上丝毫关系。
我们之所以说司马迁是伟大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司马迁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在《史记》中首创《食货志》。
那么,在明清这个社会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商业和手工业极度发达,甚至一度被后人认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商人又是处于什么地位呢?明清时期,白话通俗小说异军突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全部诞生于这一时期。
更为可贵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描写社会生活的小说,如《红楼梦》,《金瓶梅》,《三言两拍》等,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并且,商人也成为这些名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那么,商人在这些名著中的形象如何呢?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写照,我们完全可以从作者的笔墨中窥视那一时期人们对待商人的态度。
上文说过,自古以来,商人在文学作品中都是以不佳的形象出现的,即使在明清时期,这一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没有改变,明清小说中还是有不少商人是以丑恶的嘴脸出现在一部部名著中,突出代表就是《水浒传》和《金瓶梅》共同撰写的西门庆这一人物。
西门庆平时被人呼为大官人,他的实际身份是什么,《水浒传》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到是在〈金瓶梅〉一书中做了叙述。
他名为位居五品的官员,实际上则是一个打着官府旗号,专门进行不法贩卖了大商人,如他勾结地方官吏贩卖食盐(中国古代禁止私人卖盐),获取暴利,又专门和权贵勾结,花钱买的官职,平日强抢民女,勾人妻子,过着腐化,淫乱的生活,他的形象代表着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商人的形象。
此外,类似于西门庆这样以丑恶嘴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还有明代冯梦龙所著的《三言两拍》,其中有一篇很经典的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书中刻画了孙富这样一个奸商形象,他得知李甲正在为生计和杜十娘的身份烦恼时,立刻唆使李甲将杜十娘卖给她,最终导致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投河自尽。
这是一个典型了依靠钱财诱拐民女的行为。
突出了商人趁人之危,不择手段的丑恶形象。
但是,明清时期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商人所起的作用比前朝要突出的多,并且,由于当时的文人处于对八股取士的不满和对腐败的社会的憎恨,反而对作为新兴代表的商人寄予了一定的期望,认为他们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这种现象到了清代中后期更是普遍,突出代表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李汝珍写的《镜花缘》。
《儒林外史》全书没有一个中心人物,是由许多不同个性的人物构成的一本描写社会生活的书,其中商贾形象占有一定比例,而其间大部分是扬州盐典商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对商人本质特征和艺术形象的典型塑造,揭示了他们在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这一现象,打破了传统的商人的卑微形象。
并且,树种的商人形象,无论是作为大商人的杜少卿,虞育德,还是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一改商人在文学作品中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甚至吴敬梓对他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说他们是新的社会力量。
而真正能够一改传统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对商人进行高度赞美的还数李汝珍的《镜花缘》,需要指出的是,李汝珍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人,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是进一步发展,可是在繁荣经济的背后隐藏的是无尽的危机: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尤其是清政府进一步用八股取士来束缚人民的思想。
正因为如此,李汝珍在书中对八股取士进行了
大胆的批判,甚至通过林之洋之口说到“我要是说的不对,来生罚我做老秀才”,足见作者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书中的三个主人公林之洋,唐敖,多九公三个人都是因为种种原因,对科举制度不满,却走上了经商之路,似乎在作者看来,经商远比科举要明智。
通过作者的描写,他们三个的勇敢,乐观的形象跃然纸上,三个人勇于冒险,远洋各个国家,这种富于开拓的精神相对于当时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无疑是个批判。
《儒林外史》和《镜花缘》这两本书,真可以说是在本质上改变了商人的一贯文学形象。
虽然《三言两拍》和《聊斋志异》中也有过正面形象的商人出现,可是能够象这两本书那样从根本上赞美商人的则是凤毛麟角。
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有两种特点:第一,商人在著作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
这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了,明朝财政收入的很大成分来自税收,清朝就更不用谈了,自南宋以后,商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
第二,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尤其是在明朝中叶后的作品中。
这主要是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在对封建制度的失望与不满的同时,人们对商贾,这群与封建官吏联系不大的群体寄予了好感,事实上也许相对于一般官吏的敲诈和掠夺,商人的行为可能还算好或者说是更带有欺骗性和伪装性。
因此,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是以正面人物出现。
这是一种时代的产物,因为文学作品往往是时代的反映。
明清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一些人们固有的观念也发生了大变革,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因本人知识和资料的有限,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遂止笔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