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精选训练(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16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一、课内阅读。
阅读《搭石》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原来)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稳平衡)。
人们走塔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给文中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在下面画“√”。
2.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协调有序.(_____)A.排次序 B.次序(2)人影绰绰..(_____)A.宽格 B.柔美3.走搭石,不能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4.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读了这段话,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我从“_______”这个词看到了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美:我从“_______”这个词听到了走搭石时声音的美,“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语写出了走搭石时的画面美。
5.搭石美,走搭石的乡亲们更美。
你觉得他们美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我的童年,像彩色的梦!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下,欢跳于锦簇耀眼的花丛中,和蜂儿嬉戏,和蝴蝶追逐……那,就是童年的我。
松软的海滩上,有位正在拾贝壳的小姑娘,她睁着一对黑钻石般的眼睛,惊奇地发现,离开了大海,玲珑剔透的贝壳就失去了光泽。
她赶忙把一小堆五颜六色的贝壳放入海水里……那,也是童年的我。
满山红叶如火一般耀眼,一片片枫叶落到地面,把大地染得通红。
一位小姑娘手拿一束枯叶,皱着眉,歪着头,站在爸爸的肩上,要把那手中的落叶安到树枝上,显得那么诚心,那么郑重……那,还是童年的我。
北国的雪花像鹅毛一样轻,一样白,飘落到哪里,哪里就银光闪闪。
【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位战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战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联系上下文,理解“粉身碎骨”的意思。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是________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说明________。
这充分体现出________。
(3)给这个自然段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
(4)石头“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你知道日寇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罪恶滔天的事吗?列举几个。
【答案】(1)为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
(2)比喻;石头;雹子;石头砸下去非常迅猛,非常有力;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3)顶峰歼敌(4)略【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粉身碎骨:为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
(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4)此题可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春季学期语文课内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___一、阅读理解。
忆读书(节选)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
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1.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写在括号里。
(1)状态词。
形容没完没了地哭。
(______)(2)指人与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
(______)2.阅读选文第一自然段,请你总结一下作者为什么对《水浒传》尤其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选文第二自然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对《红楼梦》的理解不一样。
B.选文第二自然段说明“我”不喜欢《红楼梦)这本书。
C.“我”不喜欢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他们的品性不好。
4.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说一说,作者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
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提优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1.课外阅读说鼠老鼠,北方俗称耗子,大概是人类最熟悉也是最痛恨的动物。
按照动物学分类,鼠是啮齿目动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不算差别较大的袋鼠和松鼠,其种类就超过180多种。
老鼠对气候及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所以,地球上老鼠的数量大大超过人类。
老鼠无犬齿,门齿却很发达,且无齿根,终生不断生长,需常常啮物以不断磨短,所以尤爱啃“硬骨头”。
故老鼠对建筑物、仪器、电缆、图书、文物、家具、乃至桥梁、堤坝的破坏及危害极大。
老鼠的食物主要还是以植物为主。
据统计,一只老鼠每年要吞食和糟蹋十几公斤粮食。
全世界每年被老鼠消耗的粮食可够全球人类吃两个月。
无怪乎俗语要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
对人类来说,老鼠最可怕、最危险的危害是它们能传染多种致命的疾病。
在上几个世纪中,鼠疫数次流行曾使几千万人死亡。
如今,老鼠配合跳蚤使鼠疫和埃波拉出血热在印度和非洲又大施淫威,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人类又一次面临着瘟疫的威胁。
人类与老鼠的斗争历来就没有停止过,利用老鼠的天敌消灭老鼠是最有效的方法。
老鼠有三大天敌:猫头鹰、蛇和猫。
猫头鹰昼伏夜出捕食老鼠,是著名的捕鼠能手。
蛇更是老鼠克星,如果住宅内有一条家蛇,那么,老鼠必将销声匿迹。
老鼠见了猫,其机警、灵活、狡猾瞬间全变成“仓皇逃窜”,最后“束手就擒”,成为猫的美餐。
鼠年说鼠,当然也要说说老鼠的益处。
老鼠能够预感某些灾害性天气和天灾,如洪水、地震等。
由于老鼠身体器官、生理功能和灵长类动物较接近,因此医学家和科学家常用鼠做各种实验。
对于我们无所不吃的中国人来说,鼠肉也是一个可待开放的食物资源。
鼠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佳品。
什么动物一旦能被人类作为一种偏爱的食物,那么它们就有灭顶之灾的危险。
希望有朝一日老鼠会成为稀有动物。
我们拭目以待。
(1)本文是一篇介绍老鼠的说明文,阅读全文后,请概括本文介绍了老鼠的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文章主要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个俗语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第一段中“大概”一词所体现的说明本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条毯子在长征路上,有一次,我不小心跌下河去,我醒来时,已经躺在铺上了,同志们告诉我,毯子和被子都被水冲走了,这下可糟了!这么冷的天。
夜里没有盖的怎么行?过了一会儿,毛主席的警卫员来了。
警卫员说:“傅医生,你跌坏了没有?毛主席派我来看你。
”主席怎么知道了?还派人来看我?我心里一热,立刻坐了起来,匆忙说:“没什么,你请主席放心吧?”警卫员又指着手里的被子,说:“这是主席让我送来的。
”被子!主席的被子,送给我?这怎么行呢?长征途中,每个人带的东西都很少。
主席也只有一条被子,一条毯子。
现在主席把被子送给我,夜里只有一条毯子,怎么能抵挡严寒呢?不管我怎样说,警卫员还是把被子盖在我身上。
‖我双手摸着柔软的被子,一股暖流从手上传遍全身,这条被子是毛主席盖的呀,现在却盖在我身上,我越想心里越温暖。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放心________严寒________柔软________暖流________(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下面两句话哪句话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_______A. 本文表现了毛主席关怀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情操。
B. 本文表达了傅医生拿到被子后的激动心情和对毛主席的无比感激之情。
【答案】(1)担心;温暖;坚硬;寒流(2)在长征路上,我不小心跌进河里,毯子和被子被冲走,毛主席派人送来他的被子。
(3)A【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反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
先理解词义再写反义词。
其中注意:柔软:软和;不坚硬。
所以“柔软”的反义词是“坚硬”。
暖流:指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
所以“暖流”的反义词是“寒流”。
(2)对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故事的梗概。
(3)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10篇】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课文在线。
(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出去,再走进一家。
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理解词语。
贪婪:________知趣:________(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4)我窃读的方法是:________【答案】(1)不知满足;形容(人)对事物要有自知之明的意识(2)解释说明(3)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4)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出去,再走进一家。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贪婪:不知满足。
知趣:形容(人)对事物要有自知之明的意识。
(2)破折号的用法:①表示声音的延长。
②表示意思的递进。
③表示意思的转换。
④表示解释、说明。
句中项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文中找到答案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破折号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课内阅读我最棒。
①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
新版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永远都要坐前排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经常教导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在别人的前面。
玛格丽特牢记父亲的话。
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
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次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一九七九年成为英国第一任女首相、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
许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行动。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在前排”,是因为________。
(2)“永远都要坐前排”是()A. 一句普通的话B. 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C. 一时立下的决心D. 对自己的约束【答案】(1)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2)B【解析】【分析】(1)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文中第5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给本段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
(2)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了五壮士________的精神。
【答案】(1)顶峰歼敌(2)坚强不屈、顽强斗争【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中心思想的把握能力。
2.阅读短文,做题。
夜,来临了,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夏夜。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
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刚刚消逝,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涌了过来。
随着夕阳逐渐西沉,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
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的时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出现了启明星,它又大又亮,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城市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2020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孙中山破陋习孙中山又是生气又心疼,便对妈妈说:“你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女孩子不缠小脚会被人家笑话的。
”“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
别人笑话怕什么!”“你年级小,还不懂得这些事。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1)“姐姐缠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呢?”不改变原意,请你改为陈述句。
(2)孙中山“生气”是因为______,“心疼”是因为______。
(3)“还不懂这些事”中的“这些事”指的是______,你从妈妈“含着泪水”体会到______。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可以体会到______。
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
”儿应声答曰:“________。
”(1)按原文内容填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
孔君平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______。
”儿应声答曰:“______。
”(2)判断对错。
①“为设果”是说孔君平给孩子端来了水果。
②文中“家禽”的意思和现在所说的“家禽”的意思相同。
③“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有总起全文的作用。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说一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晏子使楚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日:“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令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gēng gèng)道,从大门入。
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cún chún)!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yù yuè)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yāyà),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gú gǔ)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________历尽多少磨难,________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________在怎样的境遇里,_________有梅花的秉性才好!”(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选择划线字的错误读音。
保存________(cún chún)愈________(yù yuè)是风欺雪压________(yā yà)骨________(gú gǔ)气(2)给句子画横线处填上关联词语,并自由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句话。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________历尽多少磨难,________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________在怎样的境遇里,________有梅花的秉性才好!”(3)外祖父是通过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他赞美梅花的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4)用“________”画出表现梅花魂的句子。
”【答案】(1)cún;yù;yā;gǔ(2)不管;不管;无论;总要(3)赞扬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对外孙女的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的品格(4)“他们不管……不肯低头折节”【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我会认的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训练(附答案)一、认真阅读《窃读记》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作者动作的词语写在横线上。跨、踮、挤
2、这两个自然段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我”对读书( B )。 A、感到辛苦 B、如饥似渴 C、很是无奈 3、从这两个自然段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横线上。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4、“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作者把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二、认真阅读《窃读记》第7—10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依依不舍孜孜不倦、振振有词、彬彬有礼 舒舒服服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随随便便 2
2、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支撑(chēn chēng) 暂时(zàn zhàn)智慧(zì zhì) 3、“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 )。
A、一个人要读书、吃饭才能长身体。 B、一个人既需要粮食哺育身体,又需要读书来长智慧。一个是物质粮食,一个是精神粮食,二者缺一不可。
C、吃饭能使人长大,读书也能使人长大。 三、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5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熟悉( 陌生 ) 喜爱( 厌恶 ) 2、我会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改为陈述句: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 (2)书是朋友。 扩句:丰富多彩的书是我最真挚的朋友。 3
3、在这个文段中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一个朋友和家。 4、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什么? 答:作者把喜爱的书比作“家”的理由是: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到自己温暖而亲切的家。
四、认真阅读《走遍天下书为侣》第7、8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赞赏) 忽略(忽视) 思考(思索) 2、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让你不断进步的阶梯。 3、第7自然段中用了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最后…”,请用上这些词语写一段话。
如果要种一棵树,我们首先要挖一个坑,然后把树放进去,最后把坑填上。 4
4、“我”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把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方式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位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5、找出能够体现作者读书顺序的词语:(首先)、(然后)、(还)、(最后)。
6、作者的读书方法,概括讲是:(一遍又一遍地读) 五、阅读《梅花魂》2-3自然段(书本P25),回答问题。 1、我会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稀罕( 珍稀 ) 顿时( 霎时 ) 分外( 格外 ) 爱惜( 珍惜 ) 2、从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外祖父很珍爱墨梅图。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改为陈述句) 5
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的。 (2)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缩句)
梅花让我想起外祖父。 (3)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改为陈述句) 一枝画梅,没有什么稀罕的。 4、“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C ) A、外祖父认为这么白的梅花图不应该弄脏。 B、外祖父认为这幅梅花图价值连城,不应该弄脏。 C、外祖父认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祖国是不容玷污的。
5、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 我害怕,是因为我把外祖父的墨梅图弄脏了怕外祖父责骂。我奇怪,是因为外祖父为什么那么珍爱那幅墨梅图。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其他两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第二自然段中运用的古诗都表达了外祖父思念家乡的感情。 6
六、阅读课文p40《鲸》的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为了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让人理解,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作者用鲸与大象作比较,说明( 鲸的大 );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舌头与(大肥猪)作比较,说明了鲸的( 重 )。
3、选择下面句子用的说明方法,填在括号里;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列数字、列数字、作比较 (1)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列数字 )
(2)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举例子 )
(3)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作比较 )
列数字:最大的蓝鲸,长达33.5米,体重195吨。 七、阅读阅读课文p47《新型玻璃》第一、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7
近义词:珍贵( 宝贵 ) 企图( 妄图 ) 反义词:坚硬( 柔软 ) 安全( 危险 ) 2、这两段主要讲夹丝网防盗玻璃和夹丝玻璃两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在介绍“夹丝玻璃”时,作者运用 安然无恙 和 藕断丝连 这两个词形象而又准确地描述出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4、请仿照下面的句子,用“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写一句话。
“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锅的用途有很多,可以煮东西,可以炒东西,可以蒸东西,也可以焖东西。
5、读了这两段后你一定对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而震憾,请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吧。
答:我的感受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们更应努力学习,长大发明更先进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八、课内阅读《落花生》第10、11、12、13自然段 。 8
1、我会按要求写词语。 反义词:爱慕(厌恶) 有用(没用) 好处(坏处) 近义词:可贵(珍贵) 体面(气派) 爱慕(喜爱) 2、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没有(好看的外表) ,却具有(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
3、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比不上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4、父亲说的话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精神。
5、作者在父亲的启发下,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6、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吗?他们是谁? 9
答:我们身边还有像花生这样的人,如:清洁工人、农民、邮递员、老师。
九、阅读《钓鱼的启示》第3——10自然段。 1、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得意;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急切、委屈、难受、乞求,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无可奈何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答:诱惑人的“鱼”指的是: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物或事。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是”“非”各是什么意思?
答:“是”:对,正确,应该。“非”:错,不对,不该。 4、当“我”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什么? 答: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十、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第10至24自然段,回答问题。 10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读音,用“√”表示。 血(xuè xiě√)丝 砸着(zháo zhe√) 开辟(bì pì√) 颤(chàn√ zhàn)抖 2、把“他挖了8个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改为“他挖了36小时”好吗?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罗列时间能说明父亲挖掘时间长而艰难,更体现了父亲执着的信念。
3、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由此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艰辛,决不放弃 。
4、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5、文段中的父与子了不起,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救儿子,决不放弃,实现了对儿子的承诺。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他对父亲非常信赖,鼓励同学,让同学先出去。
6、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句话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