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

中国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

中国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

“中国”的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次扩展的过程。上古时期的华夏族(即汉族),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秦汉之后,中国由分散状态逐渐朝着集中统一的状态迈进。元代中国疆域最辽阔,元代的中国版图曾一度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清代疆域包括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和俄罗斯的部分领土。我们在论述中国文化时,在地域范围上,要以现有的雄鸡形为界。尽管北至蒙古,俄罗斯,南至越南,地跨欧亚,曾经在元明时一度属于中国,但我们在论述中国文化时,并不将这些区域划归中国。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

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等);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文明);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起始于中国的道教,中国化的佛教);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当时的人伦关系)。以上六个方面,既是中国文化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6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我们必须着意继承并大力弘扬。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三个文化集团:华夏文化集团。它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东夷文化集团: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苗蛮文化集团: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这三个文化集团经过多年斗争,最后由华夏文化集团占据了统治地位,从此,华夏族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一直成为中国人的象征。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就是在这动荡与变革中,中国文化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动荡出文学,动荡出艺术,动荡出辉煌的文化,是一个规律。“轴心时代”的含义: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从此大致确定。所谓诸子百家,“诸”是指各个;“子”是对“士”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形成了“儒、墨、道、法、名、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有影响的学派。各学派都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特征。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他认为小说家只写点杂记,不算学派。

传统美德的内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有两种: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规范。孔子的三达德是指:知、仁、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孝、悌、忠等一系列德目,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孟子四基德是仁、义、礼、智,并将其扩充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提出了四维,四维是指礼义廉耻。《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宋代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一是仁爱孝悌;二是谦和好礼;三是诚信知报;四是精忠爱国;五是克己奉公;六是修己慎独;七是见利思义;八是勤俭廉正;九是笃实宽厚;十是勇毅力行。仁德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礼德是中华民族的母德。

中国传统处事之道:讲道德主要是为了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处世之道就成为传统道德的核心。中国传统处世之道包含的人生智慧可提炼出十二个范畴:“宽、恕、诚、信、中、和、忍、让、防、藏、圆、报。”

宽: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积极:宽厚的性格、宽容别人的过失,赢得众多朋友。消极:压抑自已的个性的发展,若了自已。

恕:已所不欲,勿使于人。积极:能以自我的情感、意志去推想他人的情感和愿望,从而慎重地对待自已的行为,不对他人造成伤害。消极:宽恕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坏人,有时甚至打左脸,给右脸。

诚:待人忠诚、老实、忠诚国家、忠诚皇帝,对朋友也忠诚。积极:造就了一批“舍身取义,杀身取义。”即忠君报国的发民族英雄。消极:对皇帝的忠诚有时是愚忠皇权被视为至高无上,对小人的忠诚往往上当。

信: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说话算数、讲义气、君子一言、四马难追、君无戏言。积极:强调信誉至上,见利思义,能赢得交往者的信任。消极:说出去的话,泼出去得水,无法收回,即使说错了,也不能改悔,古时有枫叶封弟的故事。

中:不前不后取其中,即儒家的中庸之道。积极:形成了“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反对偏激的行为。消极:导致民族性格中缺乏竞争与开拓意识。“出头的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

和:是古代文代精神的凝聚,追求人人相合,天人合一,社会同。人应该在万物相和中求得发展。积极:把天地之和、人人相合、人心合一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旨归,有较多的积极意义。家和万事兴,人心齐泰山移,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消极:“和”的观念使中国人对家庭、群体、社会关系等有很强的依附性,缺乏独自闯天下的精神。

忍:忍让,为人处世“和为贵”“忍为好”,倡导以忍让求和气。积极:化解矛盾,避免争执。消极:缺乏斗争精神。让:同忍。

防:防备他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他人存有戒心。积极:避免:“祸从口出”,言行不慎给他人留把柄,所以言行谨慎。消极:不能快言快语,说话办事绕弯子,对他人存有戒备之心,不能坦诚相见,随心所欲。

藏:藏而不露,讲话含蓄,办事不露锋芒。积极:不做出格的事,不做过分的事,感情不外露,讲究含蓄之美。消极: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正确的做法:如同作画,当藏则藏,当露则露,扬长避短。

圆:为人处世“内方外圆,如同铜钱”。办事圆滑,力求八面玲珑,各方都满意,谁都不得罪。积极:在亲朋故友的网络中能够求得各方满意和欢心。消极:有时不坚持原则,墙上草随风倒,无主见。看人下菜碟,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虚伪。

报:知恩必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对仇人要报仇。积极:对别人的恩惠铭记在心,有机会要报恩;对他人的恶行要寻机报复。消极:个人恩怨心太重,往往凭感情办事,有时置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而不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立德树人。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虽经遭遇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弦歌不绝,而且浴火重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与命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做到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让学

生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客观地认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断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抓住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就是要深入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争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大力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提升传统文化育人的实效性。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适量开设人文课程和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人文因素,持续推进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以网络、广播、报纸等校园媒体为平台,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抓住传统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广大师生中掀起主动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在与传统文化的亲密对话和躬身实践中,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磨练和人生思想境界的升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