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犯罪现场重建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现场重建相关问题摘要:命案现场重建是分析案情和确定侦查方向的措施与手段,它能够增强刑事侦查的科技含量,促进物证本位侦查模式的形成。
命案现场重建不仅是对犯罪现场物质原貌的恢复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重建犯罪现场的物质环境和犯罪行为过程,并结合合理的逻辑推论获得对案件中一系列犯罪情节的明确认知。
而命案现场分析重建的重要信息获取来源于尸体检验,利用这点构建命案现场重建的思路。
关键词:命案现场重建;尸体检验一、命案及命案现场概念被害人受到了非法侵害并导致其死亡的案件叫做命案。
现场发现了受害者的尸体(尸块)或者实行了非法侵害的地方叫做命案现场。
二、命案现场的种类和特点1、依据命案现场的状况可以分成室外现场和室内现场;依照现场是否被改变过可以分成变动现场、原始现场、伪装现场或被破坏现场;按照现场之间的一些关系可以分为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等,例如抛尸现场,碎尸案的抛尸块现场等。
2、对尸体进行检验是命案现场勘验的重点工作之一,很多时候,尸体会遗留在命案现场,但是某些情况下,原始的现场上并未发现尸体,例如作案人移动过尸体或将尸体抛尸、掩埋、分解以及采取其他一些方式来毁尸灭迹等。
然而,纵然在原始现场上没有发现尸体,也能在其他场所发现尸体,想要完全的消灭痕迹、毁尸灭迹是难以做到的。
3、现场大多遗留有很多的痕迹物证,犯罪嫌疑人一旦进人现场便会产生物质交换,从而遗留某些痕迹物证。
三、现场重建思路1、尸体上表现的特征通过对尸体的检验常能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从死亡原因、案件性质、作案时间、作案工具、作案过程、作案方式,到作案人数都能从尸体上来分析和重建现场。
(1)从尸体的一般情况进行分析尸体检验包括尸表检验、尸体衣物的特征、尸体和周边物品的联系、受害人随身的物件等,受害人随身物品是否被人翻查过或者带走,对案件性质的分析判断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谋财害命者往往会翻动受害人的衣物与其随身携带的物件,或是直接将受害人的某些东西带离,而仇杀或者故意伤害导致死亡、交通事故死亡的则没有上述的现象;女性受害人如是衣衫不整或者是裸体,那提示有可能是性侵案件。
摘要:犯罪现场重建是基于对犯罪现场获得的各类形式的证据,结合所获取的相关客观事实,合乎逻辑地以抽象、形象或实物模拟的方式,重新构筑犯罪现场所发生的犯罪内容和犯罪过程,并探明与之相关的犯罪行为的个人特点和犯罪条件的侦查活动。
关键词:犯罪现场重建;方法;步骤说到“犯罪现场重建”这一名称,就要从美国“犯罪现场重建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简称 ACSR)这一组织说起,因为“犯罪现场重建”名称就为“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翻译而来。
1991年,由美国俄克拉荷马州(Oklahoma)和德克萨斯州(Texas)的一些刑事专家发起成立了“犯罪现场重建协会”(即The Association for 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简称ACSR)。
该协会的宗旨是对犯罪现场重建理论进行系统研究,鼓励人们交流犯罪现场重建的信息和规程,探究方法,提高自身侦查技能,指导侦查人员更加合理地去宏观把握犯罪现场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保护和收集证据,重建犯罪现场全过程。
目前,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执法调查人员、法医专家和教师成为ACSR的会员。
他们从传统现场分析理论出发,经过分析探究,终于形成犯罪现场重建理论。
他们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为犯罪现场重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犯罪重建理论一经产生,即在美国产生了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
不仅刑事侦查部门把它作为一种侦查的基本手段,司法部门也将其视为法庭上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方法,将重建结论作为提出控诉或辩护的重要事实依据。
如今,犯罪现场重建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是犯罪现场重建重建难度很大,理论尚不完善,仍存在着其独有的局限性。
但是只要有犯罪的存在,就有犯罪现场的存在,就有犯罪现场重建研究的价值,所以,必须抓住这一本质,不断发展完善犯罪现场重建理论,重现犯罪过程,揭露犯罪活动真相,认识犯罪本身,为预防犯罪,控制犯罪,打击犯罪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何应对刑事案件中的犯罪现场勘查与重建犯罪现场勘查与重建是刑事案件侦破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能提供重要的物证和线索,为案件定性和犯罪嫌疑人的追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然而,在进行犯罪现场勘查与重建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确保勘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本文将介绍如何应对刑事案件中的犯罪现场勘查与重建,以帮助相关人员提高办案水平和成果。
一、认真准备在进行犯罪现场勘查与重建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获取相关案件信息、对勘查人员进行培训、准备勘验工具和装备等。
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在现场勘查中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二、细致勘查在开始犯罪现场勘查时,需要认真细致地勘查每一个细节。
首先,对现场进行周密的搜索,包括为初步了解犯罪事实和分析案发过程提供依据的勘查。
其次,对现场进行技术性勘查,如指纹、足迹、物证等。
这需要运用专业设备和技术手段,如激光测量、指纹识别等,以确保勘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现场重建现场重建是在犯罪现场勘查的基础上,通过模拟重现案发经过和犯罪过程,以获取更多的证据和线索。
这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和准确的推理,以还原案发现场的真实情况。
在进行现场重建时,需要结合勘查和侦查工作的成果,进行合理的假设和推断,并进行有效的现场实验和模拟。
这有助于确定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的行为轨迹、死亡原因等重要细节,从而为案件的进一步侦破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四、采集与保护物证在犯罪现场勘查和重建中,物证的采集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物证能够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对案件的定性和嫌疑人的追踪起着重要作用。
在采集物证时,需要注意保持现场的完整性和原始状态,使用正确的采集工具和方法,避免人为破坏。
采集到的物证应尽快送往相应的实验室进行鉴定和分析,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团队合作犯罪现场勘查与重建需要多人合作完成,每个人员在勘查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团队合作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非常重要。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明确各人员的职责和分工,相互协调配合。
犯罪现场重建的价值分析[摘要]:犯罪现场重建理论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但在侦查领域广泛开展犯罪现场重建活动尚缺条件,加强对现场重构的价值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犯罪现场;重建:价值一、犯罪现场重建的概念20世纪末犯罪现场重建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很多学者为介绍,引进,探讨这方面的理论。
国內有些地方的公安机关也在逐渐运用犯罪现场重建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解决侦查中的难题,什么叫犯罪现场重建?美国“犯罪现场重建协会”给出了一个这样的定义:运用科学方法、物证和演绎推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围绕犯罪的一系列事件的明晰认识。
(The use of scientific methods,physical evidence,deduc-tire reasoning,and their interrelatiomhips to gain explicitknowledge of the series of evenls that surround the commis-sion of crime,)素有“现场重建之王”的美籍华裔李昌钮博士认为:“犯罪现场重建是指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的位置和状态的分析及物证的实验室检验,从而确定或者排除在犯罪现场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过程”。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王大中教授称之为“犯罪现场再现”,认为其与“犯罪现场重建”只是在词义上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所讲述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不同,认为“重建”具有较强的物质性,而“再现”是一种模拟、想象,它带有更多的思维性、想象性、演绎性、推理性、实验性、仿真性,因而更倾向于使用“再现”,并将犯罪现场再现定义为“是指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依法运用各种科学手段、方法,分析犯罪行为,在思维中、在实物模型中去构建或模拟一个犯罪现场,重新认识犯罪行为得出新的侦查思路的侦查或勘查行为。
纵观我国关于犯罪现场重建的不同概念的阐释,学界对犯罪现场重建的研究已有了一些深层的而不是模糊的探讨。
犯罪现场重建(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是指基于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的位置和状态及其相互关系的考察分析,以及对物证的实验室检验结论的利用,结合所获取的相关客观事实,合乎逻辑地以抽象、形象或实物模拟的方式,重新构筑犯罪现场所发生的犯罪内容和犯罪过程,并探明与之相关的犯罪行为人的个人特点和犯罪条件的侦查活动。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理论意义在司法考试中,因果关系是重要考点。
理解因果关系,首先要理解因果关系判断本身在刑法理论中的意义。
1.影响罪数认定。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表明该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属于同一个案件,成立一罪;否则,该行为与危害结果可能属于两个案件。
2.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
在故意犯罪中,如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则成立既遂。
3.影响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判定。
在我国刑法中,所有过失行为要成立犯罪,必须导致特定实害结果,即要求过失行为与特定实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如果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过失行为就不能成立犯罪。
4.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才能认定结果加重犯。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的共性:1.客观性:因果关系的有无,只能依据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判断,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
例如,甲交通肇事当场撞死被害人乙,甲随之逃逸,甲主观上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逃逸行为导致乙没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
尽管甲认为自己的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在客观上死亡的原因却是之前的交通肇事行为,所以甲的行为不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情形。
再如,张某杀害甲,甲受伤后去医院治疗,当晚乙放火烧毁医院,把住院治疗的甲烧死。
张某不知道这一事实,一直认为是自己杀死了甲。
张某只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犯罪现场是指作案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和留有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场所。
统称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
犯罪行为发生地,即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场所或地点,包括传统的犯罪行为发生地和针对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犯罪行为的发生地。
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犯罪行为的发生地FBI:犯罪现场构成五要素1、抵达犯罪现场的路线2、进入犯罪现场的入口3、实施犯罪行为现场4、逃离犯罪现场的出口5、逃离犯罪现场的路线问题:相关证据的固定?犯罪现场的分类:1.原始现场与变动现场:以犯罪现场形成以后有无重大变化为标准。
对勘验的方式方法和对现场分析的准确性现实中没有绝对的原始现场2、主体现场与关联现场:现场在刑事案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的分类3、真实现场与伪造现场4、室外现场和室内现场5、其他现场分类犯罪地点和犯罪人居住地的经验总结如果杀人地点和抛尸地点不同,那么犯罪人通常居住在被害人被攻击的地区;如果杀人地点和抛尸地点相同,则犯罪人通常不是当地人。
一个靠近大路的犯罪现场往往预示着犯罪人可能不是那个地区的人;犯罪现场距主要公路超过一英里,则暗示着犯罪人可能是当地人。
一个被隐藏的尸体可能意味着犯罪人是地理稳定性的人;相反,一个未隐藏的尸体则暗示着犯罪人是暂住人口或是不关心警方是否发现被害人。
犯罪行为要素犯罪现场中的行为要素是由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被害人的自救行为和知情人的知情行为构成,其中起决定和支配性作用的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
犯罪嫌疑人搜寻与攻击被害人的方法:1、 寻找合适的被害人2、 攻击方法前者影响到与被害人相遇地点的选择,而后者对尸体的抛弃地点和释放被害人的地点有关。
犯罪的猎取类型取决于搜寻被害目标和攻击两个因素的组合。
刑事侦查的一般步骤2017年3月8期三证人证言与“真实的谎言”“证人个人的诚恳、诚实、以及证人对他在侦查和审判时所做的证言的责任感,并不能对事情起特殊作用,更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犯罪现场重建对刑事侦查与刑事诉讼的影响王国民朱桐辉*犯罪现场重建(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i]是美国现场勘查的方法和指导理念。
比照我国刑事侦查所应用的现场分析,它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可以预料,若对其借鉴和引进,能促进我国侦查水平现代化和法治化。
尤其在当前控辩式庭审以及证明责任机制完善带来的对警检工作要求逐步提高的背景下,现场重建的优势更值得关注。
一、什么是现场重建(一)由来与发展犯罪现场重建,也被称为犯罪再现、犯罪重建、现场重建。
它是指“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的位置和状态的分析及物证的实验室检验,从而确定或者排除在犯罪现场发生的事件和行为的过程”[ii]现场重建作为综合众多科学手段而揭示案件真相的方法体系,有深厚科学基础。
它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物证技术、法庭科学的不断进步以及刑事侦查实践的努力而产生壮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物证专家们改造和发展传统的现场分析,创立了现场重建。
但这一方法所依据的物质交换原理却早为人们发现和运用。
物质交换原理是由法国物证技术学家埃德蒙·卡洛德博士于20世纪初提出,它非常朴素但作用巨大。
根据物质交换原理,当人与其他物体或其他人发生接触时,他们之间必然出现物质交换。
通过寻找、记录和检验这种物质交换的证据和特征,就能发现某犯罪人是否与某现场、物证和受害人有关。
刑事科学家也认识到物质交换不仅能用于确定犯罪人与现场、物体和受害人关系,还能确定与某种特殊行为关系。
[iii]这其实就是逆向推理——通过结果找原因。
刑事科学家普遍接受物质交换原理,并认为它奠定了刑事科学基石。
[iv]物质交换原理对现场重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场重建之所以能进行,根本上讲,正是由于物质交换现象的存在。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刑事科学专家科克教授指出:“无论犯罪人在哪儿停留,无论他接触过什么,无论在现场遗留了什么,即便是无意识状态下的所作所为,现场物证都将会作为一名无言的证人目睹他所做的一切。
试析犯罪现场重建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张羽 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犯罪现场重建”,作为侦查学中现场勘查一个新的研究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各国侦查学界的重视,我国的侦查学界也逐渐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有不少专家学者的著作中均有犯罪现场重建的相关内容。在实践中,公安部门的侦查人员也在一些案件的侦办过程中运用到了现代犯罪现场重建的方法,并成功地侦破一些大案,但具体的现场重建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在犯罪现场勘查中应用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的侦查人员而言还是很模糊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分析。
论文关键词 现场勘查 犯罪现场重建 侦查 一、犯罪现场重建的概念 “犯罪现场重建”一词系舶来品,最早出现在美国犯罪现场重建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中的Crime Scene Reconstruction。意指运用科学方法、物证和演绎推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获得围绕犯罪的一系列事件的明晰认识。(Theuse of scientific methods,physical evidence.Deductive reasoning.And t11eir interrelationships to gain explicit knowledge of the series of events that surround the commission ofa crime.)美国是世界上运用犯罪现场重建较早、较有成效的国家。侦查人员和物证鉴识人员在犯罪现场重建、犯罪剖绘、现场分析三者理论的基础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了犯罪现场重建理论并对其予以应用。1991年,美国犯罪现场重建协会成立,目前,已有来自美国各地和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约555名执法调查人员、法医专家和教师成为ACSR的会员,其专门对犯罪现场重建进行研究,逐步实现对犯罪现场的全面认识。 为了让使犯罪现场重建更适合于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应将犯罪现场重建定义为:基于侦查人员对现场痕迹、物证的位置、状态及相互关系的考察分析,以及对物证的实验室检验结论和其他信息的利用,结合所获得的相关客观事实,合乎逻辑地以抽象、形象或实物模拟的方式,重新构筑犯罪现场所发生的犯罪内容和犯罪过程,并探明与之相关的犯罪行为人的个人特点和条件的一项侦查活动。当然,这并不是指对犯罪行为和犯罪过程的全部细节与事实进行再现,而是最大限度地将接近案件客观事实的犯罪行为、犯罪过程进行呈现和演示。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现场重建的含义: (一)犯罪现场重建是由侦查人员主导的专门性活动 我国实行的是职权主义侦查模式,只有侦查机关才享有侦查权,因此,只有侦查人员才有权进行犯罪现场重建。但也并非所有的侦查人员都可以进行犯罪现场重建,只有那些负责本案侦查工作并且具有一定侦查理论知识、经验丰富的侦查人员才可以胜任此项工作。 (二)犯罪现场重建是在现场痕迹、物证状态、位置及相互联系的分析研究基础上进行的 犯罪现场重建是通过对现场痕迹、物证状态、位置及相互联系的观察,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现场痕迹、物证进行研究,最终实现对犯罪行为的认知。 (三)犯罪现场重建的目的是认知案件形成过程和犯罪行为 只有掌握了案件形成过程和犯罪行为,才能进一步查明案件的形成原因,确定案件性质,分析犯罪行为人。因此,案件形成过程和犯罪行为过程是认知犯罪行为、判断案件性质时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 (四)犯罪现场重建是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系统且合乎逻辑的思维后,所得出的对犯罪行为过程的合理解释 在犯罪现场重建中,除了现代化技术、实验室结论之外,侦查情报、调查访问等相关信息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二、犯罪现场重建研究的现状 在犯罪现场重建这一理论、概念尚未提出时,犯罪现场重建的思维和手段就已经存在并大量地应用在现场勘查中,尽管如此,由于缺乏对犯罪现场重建作为一项专门的现场勘查手段来研究、探索的意识,因而犯罪现场重建未能获得进一步理性的研究,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也就不能有效地为实践提供新的指导性理论研究成果。 目前,世界各国侦查学界,越来越注重对现场勘查技术手段的提高,而犯罪现场重建也在其中。各国侦查界均大力开发应用犯罪现场重建,以李昌钰专家为代表的美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犯罪手段、方法日益现代化、智能化的当今社会,更加需要新的侦查、勘查手段或挖掘原有的手段并赋予新的内涵,发挥新的作用。如何将犯罪现场重建这个旧有的事物,注入新鲜的血液,继续开发并赋予新的活力,也是侦查人员在新时期进行侦查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侦查人员就曾在爆炸案的侦查中运用了现代犯罪现场重建的方法,成功地破获一起特大案件。但是至今为止,国内仍没有人提出较为完整的犯罪现场重建的著作或教材,而在部分书籍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章节的内容提到犯罪现场重建。例如:胡向阳著的《犯罪现场分析》、杨正鸣和倪铁主编的《犯罪现场勘查案解》等均不同程度地论述犯罪现场重建的概念、意义、类别、方法、步骤等,都肯定了犯罪现场重建的作用。而王大中撰写的《试论犯罪现场再现》一文,提出的关于犯罪现场的基本概念的认识与李昌钰教授及其他一些著名学者对犯罪现场概念的圈定有了基本的共识,这在研究犯罪现场重建问题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正是有了这样的共识,才进一步推动了犯罪现场再现的研究。
三、犯罪现场重建的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和认知犯罪 犯罪现场重建作为一种揭示客观事实的手段和途径,可以挖掘犯罪信息或反复挖掘犯罪信息和证实犯罪的过程。对犯罪现场加以重建,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判明事件的性质、说明某种行为能否发生、怎样发生、能否由某人实施等,利于寻找犯罪嫌疑人,认定或否定嫌疑对象。同时,由于其具有抽象分析所不具有的科学性和直观性,因此可以得出更为确定、更为扎实、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有利于推动我国侦查工作向现代化发展 现场重建需要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各种技术手段在现场重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运用现场重建,强化现代科技手段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有助于培育我国侦查工作的技术理性,提高现场勘查科技含量和质量,增强现场分析的科学性,促进侦查工作的现代化。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诉讼制度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进一步吸纳控辩式诉讼模式因素后,法庭审判的对抗程度加剧,对证据展示方式、证据质量、法庭辩论与证明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场重建理论的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刑事侦查工作与整个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抵触的现状,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 四、犯罪现场重建的方法和步骤 (一)犯罪现场重建的方法 1.逻辑推理法 利用逻辑推理方法来重建犯罪现场是指侦查人员根据犯罪现场勘查收集的相关信息,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对犯罪现场构成进行的虚拟性再现活动。逻辑推理法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假设。现场重建人员根据前一阶段所掌握的现场信息,从现场中寻找、发现问题,经过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对犯罪现场进行或然性推段,对犯罪现场重建进行初步的假设。(2)分析排除可能性。在分析研究假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因多果”的现象,现场重建人员在认定具体犯罪事实、关系的时候,都会产生多种可能性的认知。这就要求重建人员尽其所能穷尽所有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最为接近案情的假设,按此方向进行侦查。(3)求证假设。重建人员应通过技术手段和科学理论知识对假设所得的结论进行认定、查证并进行思维论证,并将假设放入案情中,用“由果推因”及“由因推果”的方法(分别将假设作为“果”和“因”),看能否得到一致性结论。若不能够得出一致性结果,则表示假设与案情中存在矛盾,就要通过有效排解、合理解释、充分证明、适当容忍的方法解决矛盾,使假设得到充分的验证。(4)重建现场。完成以上三个步骤后,案件中的假设就会被验证,而案中的疑团也随之被解开。在这个时候,现场重建人员就可以根据所获的案件事实、各种痕迹物证进行现场重建,推断出作案时间、地点、作案人、作案手段、作案过程等,还原案件事实真相。 2.案情重现推理法 (1)根据受害人的损伤特点重现案情。通过法医对受害人所受损伤的认识分析,可以得出损伤的性质,现场重建人员可以据此得出受害人遭受损伤的原因。(2)根据证人证言重现案情。根据证人描述的案件经过,结合现场收集所得的各种信息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复原案件事实。(3)根据死亡原因重现案情。导致死亡的因素很多,需要结合其他信息来判断案件性质,比如堕楼死亡,可能是自杀跳楼,可能是意外坠落,也有可能是被凶手推下楼。这些是需要现场重建人员结合案情进行具体分析的。(4)根据尸体现象重现案情。尸体现象是指人死后机体内部组织器官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如尸斑、尸僵、腐败等。尸体现象的发生、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法医可以通过其判断死亡时间。那么侦查人员可以借助法医的结论来进行现场重建。(5)根据现场反常情况重现案情。犯罪现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现象,其中有不少与案件有关的特殊现象,有些能证实犯罪,有些能排除犯罪嫌疑人的嫌疑。这些线索也是现场重建的重要依据。 3.痕迹物证分析推理法 犯罪现场上留下的痕迹物证多种多样、十分复杂,具体包括血痕、弹痕、手印、足迹、作案工具痕迹、车辆痕迹及其他现场遗留物等,需要我们小心仔细地提取、保存,借助精密的科学检验仪器,检验所提取的痕迹物证,并通过对检验结论进行思维分析,可以帮助现场重建人员构建现场模型。 4.侦查实验重演法 当现场的痕迹物证的状态、运动规律等不适用于现场重建时,侦查实验就可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在某杀人案中,犯罪行为人对自己的妻子进行快速注射过量氯化钾,致使妻子死亡。其谎称妻子患有晕眩症,于是为妻子注射葡萄糖加维生素C。但侦查人员发现现场遗留的注射器内和处方纸上残留物含氯化钾成分,通过查阅药理资料,侦查人员发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