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8.12 KB
- 文档页数:4
河北省河湖保护和治理条例(2020年1月11日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河湖保护和治理,改善河湖生态环境,恢复河湖生态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河湖保护和治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河湖是指河流、湖泊、水库、塘坝、人工水道工程设施及其水体。
第三条河湖保护和治理应当坚持属地责任、规划先行,系统治理、修复功能,强化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强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强化河湖资源保护,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坚持蓄水、节水、引水、严控地下水开采等多措并举,逐步实现河湖贯通、水系相连、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环境目标。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河湖保护和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将河湖保护和治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河湖保护和治理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建立部门责任清单,健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河湖保护和治理的具体工作。
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保护和治理由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负责。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交通运输、公安、司法行政、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林业和草原、文物等有关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做好河湖保护和治理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本辖区内河湖保护和治理的相关工作。
河湖相关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保护管理机构应当按照职责做好管理范围内的河湖保护和治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河湖保护和治理的财政投入,统筹涉及河湖保护和治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河湖保护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主体参与河湖整治、工程建设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激励机制,加强河湖保护和治理。
4. 生态功能区划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
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
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
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各国纷纷制定了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措施。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性、规划内容、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探讨可行的方法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性生态环境规划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基础工作。
它能够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规划的制定不仅有助于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还能够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保护区划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明确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实行差别化的保护政策。
生态保护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不同类型,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为目标。
2. 生态修复针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恢复。
利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环境治理等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的功能和服务能力。
3. 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设,改善自然环境,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
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水源涵养等方式,提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生态环境管理的措施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种管理措施的支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管理措施:1.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
依法打击环境污染者,惩罚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良好的法律和经济环境。
2. 技术手段的应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利用遥感、GIS 等技术手段,提高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效率。
3. 公众参与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信息公开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决策和行动。
通过增加公众的环境意识,促使更多人参与环境保护,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四、生态环境规划的示范案例以下是世界上一些成功的生态环境规划案例:1. 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的生态规划卡尔加里市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构建了多个自然保护区,保护了珍稀的濒危物种,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的探索杨晴;王晓红;张建永;赵伟【摘要】水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的核心构成要素,对其他类型空间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通过梳理水生态空间与管控的内涵,提出了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的思路,明确了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的主要内容.针对目前水生态空间管控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作者】杨晴;王晓红;张建永;赵伟【作者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41.水生态空间内涵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空间是生态空间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基础和重要载体。
水生态空间是指为生态—水文过程提供场所、维持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保障水安全的各类生态空间,包括河流湖泊水域等水域空间、为涵养水源的陆域空间及蓄滞洪区等涉及的区域范围。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系发达,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8万亿m3。
全国流域面积50 km2以上的河流45 203条,总长度15 085万km;常年水面面积1 km2以上的天然湖泊2 865个,湖泊水面总面积7.8万km2,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目前共划分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4 493个,其中保护区618个,以饮用水为主导功能的二级水功能区687个;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确定的水源涵养型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8个,总面积124.43万km2;全国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4 748个,其中多数已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将全国23 261.2 km河段(湖泊)岸线划分为1 876个功能区。
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市区)(批后公布)前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均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宁波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宁波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把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作为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建设“四好示范区”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机制。
2015年3月18日,《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获国务院批复,批复明确要求“加强各类生态功能区的分级分区保护,构筑‘连山、串城、面海’网络化的整体生态安全格局”,“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列入禁建区,制定保护措施并严格执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加快建设“美丽宁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开展我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管控。
第一章总则第1条目的与意义(一)贯彻落实国家要求,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功能保护的基线、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自然资源保护的铁线,已经成为继耕地之后第二条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的红线,承担着保障城乡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能。
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以落实国家战略为基本要求。
(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强化市域空间管制要求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严格禁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进行与生态功能不符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落实“三区四线”的市域空间管制要求,建立空间开发的硬要求和底线屏障,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9.03•【字号】京政发〔2022〕29号•【施行日期】2022.09.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意见京政发〔2022〕2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水是生态之基,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要素。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增强水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推动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促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助力新时代首都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求,立足北京自然资源禀赋、山水格局和发展阶段,遵循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规律,从生态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加强规划引领,强化空间管控,探索机制创新,科学系统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更加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
(二)主要原则保护优先、尊重自然。
注重保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功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低碳节约,促进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规划引领、顶层设计。
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和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并加强与相关规划衔接,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
流域统筹、系统治理。
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流域水环境评价指南流域水环境评价是指通过对流域内水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评价,了解水体的水质状况、水生态状况和水资源利用情况,从而为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中,水生态功能分区是流域水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用于评估流域内不同水生态区域的功能状态和水环境质量。
本文将介绍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流域水环境评价指南。
一、水生态功能分区水生态功能分区是根据不同水域的生态环境特征和功能要求,将流域划分为具有不同水生态功能的区域。
常用的水生态功能类型包括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区、生产供水区和生态用水区等。
1.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是对水生态系统具有特殊保护意义和重要性的区域。
在生态保护区内,不得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人类活动,以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水源涵养区水源涵养区是为供给地表水或地下水的重要水域。
在水源涵养区内,应采取措施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和水量,防止污染和过度开发,保持水源涵养功能的完整性。
3.生态修复区生态修复区是具有一定生态修复潜力的水域。
在生态修复区内,应进行适当的生态修复措施,使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4.生产供水区生产供水区是为满足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等用水需求的区域。
在生产供水区内,应合理规划和管理用水,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5.生态用水区生态用水区是为保护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需要而划定的区域。
在生态用水区内,应合理利用和配置水资源,保证水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量,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自然更新和功能提升。
1.数据采集和处理对流域内各水生态功能区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处理。
包括水质监测数据、水生态监测数据、用水量统计数据等。
同时,还需要采集地形地貌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流域基础数据。
2.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建立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水质指标和水生态指标,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
第一章绪论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编写委员会,1987)。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亦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手段。
目前,中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较好的保护。
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和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编目、生态过程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遗传资源保存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地和天然实验室。
必须指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消极保护,而是为了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发挥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1.1 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建设研究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
从此,自然保护区事业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重视。
到20年纪20年代,世界各大洲都相继建立了国家公园。
本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出现丁严重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启动了人与生物圈(MAB)计划。
到1997年底,已经在87个国家建立了352个生物圈保护区(李文华,1998)。
中国系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以后,在云南西双版纳、内蒙古大兴安岭、吉林长白山、广西花坪、四川王朗等地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自然保护区飞速发展。
到109年底,中国已建立不同级别、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46个,总面积8815.2万阶(其中陆地面积8450.9万阶,海域面积364.3万附),占陆地国土面积的8.8%(国家环保总局,2000)。
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守生态规律,必须顾及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总结我国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之后,党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及措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积极贯彻国务院要求,于2001年6月6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并将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纳入全省“十五”环境保护工作计划之中。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即是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要求,在对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由省环保局组织编制形成的一个文本。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制定立足于河南省生态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其最终目的是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指南,使全省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更加深刻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牢固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在推进中原崛起、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中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决策,努力保护和建设好中原大地的生态环境。
本《区划》是河南省制定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利用规划和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科学合理地利用生态环境容量的初步规划。
本《区划》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为指导,在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评价因子进行赋值,运用加权指数法、等权指标体系等进行分级和分区,对全省的土壤侵蚀、酸雨、水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水资源胁迫、土壤沙化和土地承载力等七项指标的敏感性由低到高分为一般地区、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五个级别;并按照其重要性高低对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保护、洪水调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等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地区四个级别。
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江苏省环境保护厅二○○九年二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3)1.1指导思想 (3)1.2基本原则 (3)1.3目标 (4)第二章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类型 (5)第三章功能分区及环境监管 (8)3.1自然保护区 (8)3.2风景名胜区 (8)3.3森林公园 (9)3.4地质遗迹保护区(公园) (10)3.5饮用水源保护区 (10)3.6洪水调蓄区 (11)3.7重要水源涵养区 (11)3.8重要渔业水域 (12)3.9重要湿地 (12)3.10清水通道维护区 (13)3.11生态公益林 (13)3.12特殊生态产业区 (13)第四章各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15)4.1南京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16)4.2无锡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27)4.3徐州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32)4.4常州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38)4.5苏州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42)4.6南通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51)4.7连云港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57)4.8淮安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61)4.9盐城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68)4.10扬州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74)4.11镇江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87)4.12泰州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94)4.13宿迁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100)前言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保护价值的,在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依照规定程序划定,有明确界线,需要实施严格保护的自然地域。
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是根据全省生态环境调查、生态功能区划,在分析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提出全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名录、范围及保护措施。
环发〔2014〕10号附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二○一四年一月—3—目录前言 (6)1 适用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7)3 术语和定义 (8)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9)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9)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9)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105.1 系统性原则 (10)5.2 协调性原则 (10)5.3 等级性原则 (10)5.4 强制性原则 (11)5.5 动态性原则 (11)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11)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11)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 (12)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2)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12)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 (12)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15)7.1 重要生态功能区 (15)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15)7.3 禁止开发区 (17)—4—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18)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 (18)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 (26)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 (40)8.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与命名 (41)9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 (42)9.1 生态功能红线图件 (42)9.2 生态功能红线数据库 (44)9.3 生态功能红线成果技术报告 (45)附录A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光能利用率模型 (47)附录B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土壤保持功能算法 (52)附录C物种分布数据库与物种分布模型 (54)—5—前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