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束起源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64.47 KB
- 文档页数:3
缺血性心肌病所属分类:内科学医学名词医学术语添加摘要缺血性心肌病(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M)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ICM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也日渐严重。
目录[隐藏]•1 概述•2 流行病学•3 病因•4 发病机制•5 临床表现•6 鉴别诊断•7辅助检查•8 治疗•9 预后•10 预防•11 参考资料缺血性心肌病-概述缺血性心肌病 (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与原发性充血型心肌病相似但在本质上ICM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
Burch等在1970年描述了在某些冠心病病人中,由于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了一些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样的表现,并将这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命名为缺血性心肌病1984年Pantely等将ICM定义为在排除了如室壁瘤室间隔穿孔、二尖瓣反流等结构性异常以后,由于收缩功能降低和(或)舒张功能改变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心室功能损害于1986年提出ICM主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综合征,也称为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1995年WHO/ISCF对ICM的定义为: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伴收缩功能损害其临床表现不能完全用冠状动脉病变和缺血的严重程度来解释者。
从ICM的定义可以看出,该病是由于心肌长期缺血引起的故其发病与冠心病有着密切联系。
缺血性心肌病-流行病学1.流行趋势随着中国人民寿命的延长,老年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病死率随年龄而增加。
有人认为40岁以后明显上升60岁以上每增加10岁,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则增加1倍左右。
二尖瓣反流面积划分
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是指在二尖瓣关闭不完全时,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会发生逆流,造成心内血液回流。
为了评估二尖瓣反流的程度,医生可以使用二尖瓣反流面积划分方法(Mitral Regurgitation Surface Area)。
二尖瓣反流面积划分是一种基于超声心动图的评估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测量反流面积来评估二尖瓣反流的程度。
具体来说,医生会利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在二尖瓣关闭时,从左心室到左心房之间的逆流面积,并将其转换为二维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
这个面积就是二尖瓣反流面积。
二尖瓣反流面积的大小可以用来判断二尖瓣反流的严重程度。
一般来说,反流面积越大,代表二尖瓣反流越严重。
根据反流面积的大小,可以将二尖瓣反流分为几个程度,常见的有:轻度(反流面积小于0.2平方厘米)、中度(0.2-0.4平方厘米)和重度(大于0.4平方厘米)。
二尖瓣反流面积划分方法是一种简单、无创、可重复性好的评估方法,对于评估二尖瓣反流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保留瓣下结构的几种机械瓣下游血流动力学多普勒超声研究张桂敏;李守先;顾华美;张运;张薇;张供;钟敬泉【期刊名称】《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年(卷),期】2004(8)2【摘要】了解二尖瓣置换术mitralvalvereplacement,MVR保留瓣下结构对不同类型机械瓣下游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术式以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保留瓣下结构的不同类型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机械瓣下游湍流剪应力turbulentshearstress,TSS 等指标进行体内定量研究。
结果无论保留全瓣或后瓣,跨瓣血流边界位点TSS在两种不同构型机械瓣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单叶机械瓣(单叶瓣)TSS较双叶机械瓣(双叶瓣)高。
对于单叶瓣,TSS在保留全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全瓣组)、保留后瓣瓣下结构组(保留后瓣组)与未保留瓣下结构组(未保留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而对于双叶瓣,保留全瓣组TSS均高于其它2组(P<0.05)。
结论保留瓣下结构可改善术后患者心功能,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跨瓣血流扰动性,使下游TSS 增大。
这种影响以全瓣保留者为著,单叶瓣甚于双叶瓣。
对于心功能较差,有必要保留全瓣瓣下结构者,可尽量使用双叶瓣,以减轻对人工心瓣下游血流动力学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二尖瓣置换术;瓣下结构;机械瓣;血流动力学;多普勒超声【作者】张桂敏;李守先;顾华美;张运;张薇;张供;钟敬泉【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山东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11;R445.1【相关文献】1.瓣下结构对St.Jude机械瓣下游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J], 张浒;张桂敏;梅松;陶杰;喻卓;2.瓣下结构对St.Jude机械瓣下游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J], 张浒;张桂敏;梅松;陶杰;喻卓3.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机械瓣下游湍流强度的体内定量研究 [J], 张桂敏;李守先;顾华美;张运;张薇;张供;钟敬泉4.二尖瓣置换术保留与不保留瓣下结构对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 孙文宇;李守先;宋惠民5.保留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机械瓣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 万亚红;石应康;唐红;武忠;方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尖瓣反流长度计算公式引言。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来泵血,使血液循环于全身。
心脏内有四个心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而心脏的瓣膜则起到了控制血液流向的作用。
其中,二尖瓣是连接左心房和左心室的瓣膜,它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二尖瓣反流。
而对于二尖瓣反流的程度,可以通过计算反流长度来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二尖瓣反流长度的计算公式及其临床意义。
二尖瓣反流长度计算公式。
二尖瓣反流长度的计算公式为:反流长度(mm)= 0.86 × Vmax × T。
其中,Vmax代表二尖瓣反流的最大速度(m/s),T代表二尖瓣反流的持续时间(s)。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二尖瓣反流的长度,从而评估反流程度。
二尖瓣反流长度的临床意义。
二尖瓣反流长度的计算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计算反流长度,可以客观地评估二尖瓣反流的程度。
反流长度越大,说明反流的程度越严重,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
其次,反流长度的计算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
对于一些严重的二尖瓣反流病例,可能需要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而反流长度的计算可以为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反流长度的计算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术后效果的评估,以及预测患者的预后。
二尖瓣反流长度的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二尖瓣反流长度的计算是非常常见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获取到二尖瓣反流的最大速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可以利用上述的公式计算出反流长度。
这项检查通常可以在医院的心脏科或超声诊断科完成,操作简便,无创伤,对患者没有任何不适感。
一旦得出了二尖瓣反流长度的计算结果,医生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的二尖瓣反流,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进行控制;对于中度和重度的反流,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孕妇或老年患者,也需要根据反流长度的计算结果来制定特殊的治疗方案。
总结。
二尖瓣反流长度的计算公式为反流长度(mm)= 0.86 × Vmax × T,通过这个公式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估二尖瓣反流的程度。
疾病名: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英文名: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缩写:PAIVS别名:肺动脉闭锁伴完整室间隔疾病代码:ICD:Q22.0概述: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指右心室流出道完全梗阻,但室间隔完整。
根据右心室与肺动脉的连接情况分两类:第 1 类,右心室流出道存在,肺动脉瓣组织发育畸形为无空洞的隔膜;第2 类,右心室流出道漏斗腔消失呈肌性闭锁。
以上分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据近期报道用激光和射频消融技术在闭锁瓣膜上打孔。
对第 1 类有较好疗效,但对肌性闭锁仍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流行病学:本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为2.5%,但有调查表明本病率在亚洲可能更高。
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完整(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PAIVS)在白种人群中比较少见。
在香港不同时期的心导管和心脏超声研究均显示在东方人群中该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在 1973~1984 年2404 例心导管检查的病例中,51例(2.1%)患有肺动脉闭锁或者严重的肺动脉瓣狭窄。
1980~ 1984 年的308 例新生儿住院病例中,肺动脉闭锁或者严重的肺动脉狭窄而室间隔完整者高达 16%。
1981~1990 年在新生儿患儿中更为详尽的研究显示782 例中有 69 例(9%)被诊断为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完整。
与以往文献报道的资料比较,提示这种畸形在东方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完整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0.7%~3.1%。
病因:这种先天性畸形多数单独涉及肺动脉瓣闭锁,应该与肺动脉闭锁合并圆锥动脉干畸形区别。
与伴有主动脉右位和转位的复杂畸形(比如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伴或不伴大动脉转位)不同,圆锥动脉干的不均等分隔为该类畸形肺动脉通道发育不良的根本原因,而半月瓣与开放的右室漏斗部之间的正常连接提示肺动脉闭锁是一种原发的独立的病理改变。
心血管疾病超声诊断(中)91.什么是马凡氏综合征及其引起的主动脉改变有哪些?✚●○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e)为全身结缔组织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引起骨骼系统(肢体过长、蜘蛛状指、脊柱后侧曲及漏斗胸)、眼部(晶体异位、网脱或近视)及心血管系统异常。
主要表现为主动脉根部中层弹力组织明显断裂、消失,中层囊性坏死、平滑肌破坏和胶原纤维增生。
主动脉根部明显扩张,壁变薄形成升主动脉瘤,呈梭形或囊状动脉瘤样损害,如内膜断裂,使管壁分为两层,形成夹层动脉瘤。
二尖瓣、主动脉瓣可发生粘液样变性,导致瓣膜脱垂→关闭不全,使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左心扩大。
马凡氏综合征引起的主动脉改变,其超声表现:(1)主动脉根部内径增宽,三个窦明显扩张,向外膨出,主动脉壁变薄形成升主动脉瘤,内径>42mm,常可达60-100mm左右。
无冠窦可压迫左房使其变形。
(2)动脉瘤多累及瓣环使其扩大,最常见的还是主动脉瓣发生粘液样变性,瓣叶变薄、过长、松弛,导致瓣膜脱垂,继而发生主动脉瓣反流。
二维超声可直观某个主动脉瓣叶脱垂及其深度,短轴见舒张期瓣膜关闭不合拢。
M型显示瓣开放幅度增大,关闭时呈双线样回声。
彩色多普勒可确定反流程度。
(3)二尖瓣关闭不全:当形成二尖瓣环扩张或二尖瓣脱垂发生时,可出现二尖瓣不同程度的反流,导致左房扩大。
二维超声可显示瓣叶收缩期脱向左房侧,彩色多普勒可显示二尖瓣反流束的大小、方向。
(4)由于存在瓣叶反流,左心室会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严重者发生左心衰竭。
(5)主动脉内膜断裂,血液流入管壁夹层,形成夹层动脉瘤,血肿可继续扩大,内膜破裂口可扩大、撕裂,游离后可脱离。
超声下呈飘带样飘摆于主动脉腔内,严重者可舒张期摆入左室流出道。
92.主动脉窦瘤形成及破裂的原因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主动脉窦瘤(aneurysm of aortic sinus,AAS)又称乏氏窦瘤,发病率占全部先心病的1.4%-3.6%。
房颤及其治疗进展吴文献【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4)006【总页数】3页(P790-792)【关键词】心房颤动/治疗;心律失常【作者】吴文献【作者单位】广西西林县人民医院内科,广西西林533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以心房快速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为特点的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长期困扰着我国上千多万的人群,患病率大约是0.7%[1]。
房颤发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每增加10岁,房颤的发病就增加1倍,年轻人房颤患病率是0.1%~0.3%,80岁以上的人群超过0.8%,我们国家14亿人口,大约有一千多万的房颤病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快,这个问题就日趋严重。
笔者主要对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危害、预防尤其是治疗进展作简要的概述。
1 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房颤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经历了“多发微波折返”、“快速发放冲动灶”、“局部静脉灶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到新近的“肺静脉—左心房折返”等学说,其共同点都认为房颤的产生需要“局灶触发”和“异常基质维持”两个因素,一般认为触发为起因,而异常基质则参与房颤维持,目前认为两个因素通常位于肺静脉和左心房,肺静脉是最常见的快速心房冲动的来源,这些病灶亦可位于上腔静脉、左右心房和冠状动脉窦。
病灶触发机制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较为密切,行病灶消融术可使房颤得到根治[2]。
1.1 心房因素房颤最常见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为心房纤维化和心房肌的丧失,各种类型心脏病可促进心房的纤维化,正常心房纤维和纤维化病灶交织在一起可能是造成心房传导不一致的原因。
1.2 房室传导房室结是房颤时房室传导的限制因素,在房室间有附加旁路或希氏束和纤维功能异常的情况下,房颤可附加旁路传导引起极快的心室率,甚至可蜕变为致命的室颤。
1.3 对心肌和血流动力学影响房颤时,心房同步的机械活动丧失、心室率不规则、冠状动脉血流受损和心肌收缩间期不等等因素引起血液动力学紊乱,房颤持续快速的心室率可加重二尖瓣的反流和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其引起心肌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心肌能量的耗竭、心肌缺血、钙调节异常及心肌重构有关[2]。
缺血性心肌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冠心病所属部位:胸部就诊科室:心脑血管,外科,心胸外科病症体征:乏力,劳力性呼吸困难,肝脏肿大,呼吸困难,肺栓塞,肺淤血,端坐呼吸,啰音,颈静脉充盈,静脉血栓疾病介绍:缺血性心肌病是怎么回事?缺铁性心肌病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ICM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也日渐严重,1995年WHO/ISFC对缺血性心肌病的定义为: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伴收缩功能损害,但不能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缺血损害程度来解释症状体征:缺血性心肌病有哪些症状?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将缺血性心肌病划分为两大类,即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和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他们的临床表现非常类似于原发性心肌病中的扩张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
但是,在本质上缺血性心肌病和原发性心肌病又有不同。
缺血型心肌病患者表现各有不同,大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充血性心肌病或限制型心肌病的表现,而少部分患者可以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下面根据缺血性心肌病的不同类型分别描述其相应临床表现。
一、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这种充血型心肌病表现的患者占心肌病的绝大部分。
常见于中、老年人,以男性患者居多,有明显冠心病病史,男性∶女性约为5~7∶1,症状一般逐渐发生。
患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绞痛:心绞痛是患者主要症状之一,但随心力衰竭的出现,心绞痛可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缺血性心肌病多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并且绝大多数有1次以上心肌梗死的病史。
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但是,心绞痛并不是心肌缺血患者必备的症状,一些患者也可以仅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始终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表现。
大约有72%~92%的缺血性心肌病病例出现过心绞痛发作。
也有人报告有1/3~1/2的心肌梗死病例曾被漏诊。
这种反复发生和经常存在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可以逐步引起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心脏瓣膜疾病的超声影像学诊断答案2024华医网继续教育超声诊断学答案心瓣膜反流的超声心动图评估-总论1.()观测瓣膜及其附属装置和相关心室腔的结构和运动,偏重定因、初步定性、病理机制和继发改变(心腔大小和运动功能)的诊断评估A.CDFIB.频谱多普勒C.M型D.二维(TTE/TEE)E.三维正确答:D2、VC适用于规则、圆形反流口。
对不规则形反流口,现主张正交双平面测量取平均值,且重度上限以()为阈值A.3mmB.5mmC.8mmD.7mmE.10mm正确答案:C3、心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各瓣反流发生率不同()病理性反流以MR和AR居多A.TR>PR>MR>ARB.TR>MR>PR>ARC.PR>TR>AR>MRD.AR>MR>TR>PRE.PR>AR>TR>MR正确答案:A4、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输出量时常将左室视为()A.椭圆体B.长方体C.球体D.台形圆锥体E.圆锥体正确答案:A5、()是观测反流最敏感常用的技术方法。
早期主要以Jet评估反流,即以湍流区的大小评估反流轻重A.频谱多普勒B.CDFIC.二维超声D.三维超声E.组织多普勒正确答案:B主动脉瓣反流的超声心动图评估1.风心病所致瓣膜病的好发年龄为()A.婴儿时期B.幼儿时期C.青、中年D.老年人E.成年男性正确答案:C2、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瓣口反流束宽度/左室流出道宽度应为()A.≥30%B.≥45%C.≥50%D.≥55%E.≥65%3、检测主动脉瓣反流频谱的最佳切面为()A.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B.心尖左室长轴切面C.胸骨旁或心尖五腔心切面D.大动脉短轴切面E.胸骨旁四腔心切面正确答案:C4、主动脉瓣反流的分型中,一般分为()型A.2B.4C.5D.3E.65、()是老年主动脉瓣反流最常见病因,其特点:三叶、以瓣环、瓣叶根部为主的增厚、回声增强,左心瓣膜特别是AV最常见A.主动脉瓣脱垂B.老年退变性ARC.强直性脊柱炎D.感染性心内膜炎E.类风湿关节炎正确答案:B肺动脉瓣反流的超声心动图评估1.对于新手而言,PR定因有时需鉴诊,下列鉴别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血流时相不同最关键,分别为收缩、舒张期B.左、右室容量负荷表现不同C.流速不同D.只需关注舒张期血流时相即可E.因分流量大小和是否存在PAHP变异较大,还是综合评估最好正确答案:D2、可导致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先天病变是()A.瓣叶畸形B.法洛四联症C.马凡综合征D.先天PA扩张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3、重度PR诊断阈值:CW测PHT<()ms,减速时间<()msA.50100B.100200C.100260E.150200正确答案:C4、PR舒张早期Vmax和舒张末分别为()时,提示PAHA.>0.3m/s,>0.6m/sB.>2.3m/s,>1.6m/sC.>1.6m/s,>2.3m/sD.>2.5m/s,>1.5m/sE.>3.5m/s,>5.5m/s正确答案:B5、()可较好的评估PV、PA并定量重度PR,是定量评估RV大小和功能的首选A.VCB.CMRD.PHTE.Jet正确答案:B二尖瓣反流的超声心动图评估1.乳头肌/腱索断裂致连枷样运动属于()分型A.Carpentier’sI型B.Carpentier’sII型C.Carpentier’sIIIa型D.Carpentier’sIIIb型E.Carpentier’sIIa型正确答案:B2、与AR分级标准相比,MR的分级阈值不尽相同,重度MR>()mm,采用双平面法时,重度>8mmA.4B.5C.6D.7E.8正确答案:D3、二尖瓣关闭不全病因中,不属于原发性的是()A.二尖瓣脱垂B.主动脉瓣下梗阻性HCMC.风心病D.瓣膜、瓣环老年退变、钙化E.先天性二尖瓣叶裂正确答案:B4、下列关于Carpentier’s分型(据瓣叶运动特点)与病因关系说法中,错误的是()A.I型,瓣叶活动正常;即瓣缘对合面积不足或瓣叶有缺损B.II型,瓣叶过度活动;即瓣叶脱垂或连枷运动C.I型,瓣叶活动正常,因乳头肌/腱索牵拉,或LA功能异常、瓣环退变D.IIIa型,瓣叶活动受限;因瓣叶增厚、僵硬致关闭差E.IIIb型,瓣叶活动受限;因乳头肌/腱索牵拉,或LA功能异常、瓣环退变正确答案:C5、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是()A.二尖瓣脱垂B.风心病C.结缔组织病D.感染性心内膜炎E.缺血性心脏病正确答案:D心瓣膜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评估-总论1.下列关于Echo在心瓣膜病中的作用中,表达不正确的是()A.明确基本病变B.病因诊断或探寻可能病因C.基本病变的继发病理损害D.唯一的缺点是不能评定心脏的大小和功能E.检出存在的合并症正确答案:D2、主动脉瓣膜流速的正常上限为()A.<1.0m/sB.<1.2m/sC.<1.4m/sD.<1.5m/sE.<2.0m/s正确答案:E3、()属常见心脏病,是心脏病发作和心源性死亡最重要原因之一A.心瓣膜狭窄B.心瓣膜反流C.心肌炎D.心脑血管堵塞E.心率过速正确答案:A4、下列有关成人各瓣口开放间距正常值中,描述正确的是()A.二尖瓣开放间距1.5-3.6cmB.二尖瓣开放间距2.3-3.3cmC.主动脉瓣开放间距1.3-2.0cmD.肺动脉瓣开放间距>PA直径30%E.肺动脉瓣开放间距>PA直径50% 正确答案:B5、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是()A.退变B.先天C.粘液瘤D.风湿E.SLE正确答案:D主动脉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评估1.平均跨瓣压的截断点为()mmHgA.30B.40或50C.25D.50或60E.35正确答案:B2、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病因是()A.先心、风心、退变B.先心、感染、退变C.风心、退变、感染D.感染、风心、退变E.先心、风心、心肌病正确答案:A3、在AS常用参数的优缺点的描述中,()简便易行,直观,评估力强,但存在流量/角度依赖性A.AV平均跨瓣压差B.AV瓣口面积(连续方程法)C.AV瓣口面积(简化连续方程法)D.AV峰值流速E.速度比率(VR)正确答案:D4、在AS三种病因当中,风心的好发年龄是()A.青、中年B.婴幼儿C.>30岁D.>60岁E.成年人正确答案:A5、风心病所致的主动脉瓣狭窄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好发于青中年B.瓣膜以MV为主C.部位以瓣尖为主D.瓣体多僵直E.瓣环不受累正确答案:D肺动脉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评估1.PS绝大多数为先天性,其他原因罕见。
内科三基考试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临床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心悸、气短B、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含硝酸甘油后增强C、胸闷D、头晕E、乏力正确答案:B2.食管内pH24小时监测,诊断胃酸反流的指标之一,PH4的次数,持续最长的时间应是A、5分钟B、25分钟C、15分钟D、20分钟E、10分钟正确答案:A3.肝癌最早转移到A、大脑B、肝脏C、肺脏D、胰腺E、胸膜正确答案:B4.结节病很少侵犯下列哪个器官A、肝脾B、双眼C、皮肤D、心脏E、甲状腺正确答案:E5.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下列实验结果可能降低的是:( )A、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B、红细胞生成素C、血尿酸D、血清γ球蛋白E、血清维生素B12结合力正确答案:B6.人体感染下列哪种病原体后不使用磺胺类药物A、痢疾志贺菌B、立克次体C、葡萄球菌D、链球菌E、脑膜炎奈瑟菌正确答案:B7.诊断肾小管酸中毒Ⅱ型可采用下列检查中的A、NH4Cl试验B、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C、碳酸氢盐重吸收试验D、酚红排泄试验E、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测定正确答案:C8. 女,70岁,双手远端指间关节肿痛,以一侧凸出较明显。
ESR:15 mm/h,CRP:5 mg/L,RF(-)。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强直性脊柱炎B、骨关节炎C、风湿性关节炎D、类风湿关节炎E、系统性红斑狼疮正确答案:B9. 女,38岁,四肢大小关节肿痛10年,X线示双手指关节及腕关节有多处骨质破坏,关节检查仍有多处关节肿痛,脾肋下 2 cm,质地中等,查WBC:2×109/L,血小板:60×109/L,ESR:70 mm/h,尿常规(-),10年来一直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肝硬化脾亢B、类风湿综合征C、Felty综合征D、系统性红斑狼疮E、药物性再障正确答案:C10. 女,14岁,阵发性腹痛、黑便3天。
・436・ I缶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年7月第17卷第7期J Clin Uhrasound in Med,Juh 2ol5。V01.17.N0.7 ・Il告床研究・
超声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束起源位置 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皋月娟 高文宏 江峰刘 阳 李 帅 李猛 熊文峰 摘 要目的探讨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束起源位置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应用超声对118例心肌梗死且出现反流 患者的二尖瓣反流束起源、反流程度及其相应的左室及二尖瓣装置的重构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1 18例患者缺血性二尖 瓣反流分为前外型34例、后内型28例和中央型56例。左室和二尖瓣装置重构指标包括左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容积、左 室射血分数、收缩期瓣环面积和收缩期前后乳头肌与二尖瓣前瓣环的距离均发生明显变化,并以中央型反流最为显著。 结论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束可起源于心脏的不同位置,可能与不同乳头肌受累有关,临床治疗时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 同方法。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二尖瓣反流;缺血性;机制 [中图法分类号]R540.4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f the origin and related mechanism of 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 by ech0cardi0graphy
Gao Yuejuan,Gao Wenhong,Jiang Feng,Liu Yang,Li Shuai,Li Meng,Xiong Wenfeng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302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03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and related mechanism of ischemic mitral regurg ̄itation(IMR).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ee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mitral regurgitation were detected by eehoeardiography,and the origin of IMR,the degree of mitral regurgitation,the left ventricle and mitral apparatus remodeling were assessed.Results IMR could simply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anterolateral type(34 cases),posteromedial type(28 cases)and central type(56 cases).The left ventricle and mitral apparatus remodeling indexes such as end diastolic volume,end systolic volume,ejection fraction,mi ̄al annular area,the length between the posterior or anterior papillary muscle tips and the contralateral anterior mitral annulus in three types were changed significantly,and the central type was the most severe. Conclusion The origin of IMR is from diferent position,which may be related to diferent papillary muscle injury. KEY WORDS Echocardiography;Mitral regurgitation;Isehemia;Mechanism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 IMR)是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 制复杂多样,既往研究[ ]多从左室形态、功能、瓣环、 瓣叶及乳头肌功能等方面出发,对于IMR反流束起源 位置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超声分析IMR反流束的 起源位置及其相应的左室和二尖瓣装置的重构,以探 讨IMR的相关机制。 基金项目:三0二医院院内课题(YNKT2012037) 作者单位:100039北京市,解放军第三O二医院超声科 通信作者:熊文峰,Email:xiongwf201O@163.com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我院临床诊断为 心肌梗死且出现反流的患者1 18例(IMR组),其中男 74例,女44例,年龄51—77岁,平均(63.3+13.4)岁。人 选标准:窦性心率、有心肌梗死病史且超声检查发现节 ・438・ I缶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年7月第l7卷第7期J Clin Uhrasound in Med。Julv 2015,Vo1.17.No.7 死时间明显提前,病死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 目前IMR的治疗是一个难题,内科药物治疗不能 解决左室存在的结构变化及其对二尖瓣的影响。外科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二尖瓣修复术和置换术,但有较高 的手术死亡率和术后死亡率,此外,成形术后还可能出 现反流复发的情况[瑚]。因此有必要对手术方法进行更 多的探索 加],故必须对IMR的机制有详细了解。 研究D-6A1 表明,IMR的发生机制与左室及二尖瓣 装置的重构有关,包括左室扩大呈球形、收缩功能降 低、乳头肌根部移位及瓣环扩大等,本研究中各型 IMR的左室和二尖瓣装置均较对照组发生了明显重 构也说明这点。此外,本研究表明,根据反流的起源部 位,可将IMR分为前外型、后内型和中央型。各型的反 流程度与左室和二尖瓣装置的改变也不同,反流程度 以中央型最为严重,后内型次之,前外型最轻。左室和 二尖瓣装置的重构也以中央型最为严重,而后内型和 前外型各有不同。反流束起源于不同部位的原因可能 是因为二尖瓣前后叶的前外部分和后内部分分别由不 同腱索支配所致。左室乳头肌和腱索分为两组:前外乳 头肌起源于左室前外壁,其发出的腱索连于前叶和后叶 的前半部边缘;后内乳头肌由左室后壁与室间隔会合处 起源,分出腱索附着于前叶和后叶后半部的边缘n 。 因此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前乳头肌受影响较明 显,则其支配的二尖瓣前后叶的前外部分易出现反流; 如果后乳头肌受影响较明显,则其支配的二尖瓣前后 叶后外部分易出现反流,如双侧乳头肌均受到明显影 响,则中间或两侧出现反流;本研究中前外型APM— AMA、后内型PPM—AMA和中央型APM—AMA及 PPM—AMA均明显增加似乎也支持这种解释。因此这 也提示手术治疗IMR时除常用的瓣环成形术外,还应 考虑瓣下结构的修复[13]。 IMR的机制复杂多变,本研究的样本量尚不够 大,而且按照反流的起源对IMR进行分类不一定很合 适,但还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对IMR的机制做出一定 分析。总之,IMR起源位置有多种,可能与不同乳头肌 受累有关,临床治疗IMR时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 方法。
参考文献 [1 J Daimon M,Saracino G,Fukuda S,et a1.Dynamic change of mitral annular geometry and motion in ischemic mitral ̄egursiration assessed by a computerized 3D echo method.Echocardiography,2010。27(9): 1069—1077. [2]陈晓峰,李华,冯振华.经食管三维超声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及二 尖瓣叶功能的定量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4):324-327. [3]陈健,何怡华,韩建成,等.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比研究 不同部位缺血致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瓣环形态及功能变化.中 华医学超声杂志,2012,9(3):38-43. [4]孙笑天,黄国倩,王宜青,等.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缺血 性二尖瓣反流左室重构.上海医学影像,2011,20(3):205—207. [5]熊文峰,赵宝珍,王尔松,等.心肌梗死部位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 影响的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7):1048—1050. [6]Boyd JH.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Cire J,2013,77(8):1952— 1956. [7]Rankin JS,Daneshmand MA,Milano CA,et a1.Mitral valve repair for ischemic mltral regurgitation:review of current techniques.Heart LungVessel,2013,5(4):246-251. [8]BoumaW,vanderHomtI,Wijdh—denHamerI,eta1.Chronic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current treatment results and new mechanism based SUrsical approaches.Eur J Cardiothorae Surg,2010,37(1): 170-185. [9]Elmistekawy E,Mesana T,Chan V.Ise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 currenttrendsandtreatment.CurrOpinCardiol,2013,28(6):661--665. [1o]Evtushenko AV,Evtushenko VV,Petlin KA,et a1.Mitral subvalvular plasty for chmmc 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a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mode1.J Heart Valve Dis,2013,22(4):538-542. [11]Nouri M,Tokaldany ML,Shahrzad M,et a1.Eehocardiographic determinants of ischemic mitral regu ̄tation.J Card Surg,2013, 28(4):359—365. [12]朱晓东.心脏外科基础图解.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 社.2002:88—89. [13]Szymanski C,Bel A,Cohen I,et a1.Comprehensive annular and subvalvular repair of chronic 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 impmves long—term results with the least ventricular remodeling.Circulation, 2012。126(23):2720—2727. (收稿日期:201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