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政府确定的国家级开放计划示范区,涵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地区的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等7个城市,总面积约为1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3000万。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发展现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开放计划示范区,先后获批建设北部湾港、柳州国际港物流园等一批国家级示范项目。
多个重点产业园区相继建成,形成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为主导的产业布局。
北部湾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初步形成,陆海联运、跨境贸易逐渐发展壮大。
北部湾经济区积极开展开放合作,与东盟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成为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枢纽。
二、面临的挑战1.发展不平衡:在北部湾经济区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南宁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较快,但柳州、桂林等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
2.产业结构单一: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创新能力,依赖外部资源的压力较大。
3.交通网络不完善:虽然北部湾港已经建成,但是与北部湾经济区内部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还不够完善,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
4.环境保护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北部湾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空气、土壤污染严重,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对策1.加强城市协同发展:在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上加强协同,强化城市功能互补,发挥南宁城市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
2.推进产业升级: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加强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3.完善交通网络:加快铁路、高速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区域内部各个城市之间的联通,促进物资和人员流动,加强区域合作。
4.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前言广西居于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地带,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经贸的前沿,陆地边境线长,发展边境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迎来良好的机遇,然而现边境贸易政策不够规范,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及边贸互市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等问题,促使广西的边境贸易将面临新的挑战,遇到更大的冲击。
一、广西与越南边贸发展现状中国与越南两国恢复正常关系后,为了推动双边关系的全面发展,两国政府在加强双方边贸合作关系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双方都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制定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两国的边境贸易的发展也在不断增长。
尤其是广西,它处于中国与越南的交界处,具有中国与越南最便捷的地理优势,与越南的边贸将更为密切,经济合作也将更加广泛。
广西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对越边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发展。
(一)出口贸易和边境贸易发展情况中越两国是水陆相交的邻国,有数千里的水陆边界。
贸易往来历史悠久,至今在中越边境地区还居住着13个跨国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都很密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越于 1950年正式建交,成为兄弟邻邦。
此后两国有过短暂的冷战和摩擦时期,并于1991年11月实现邦交正常化。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两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刺激了两国边贸的发展。
同时中国与越南友好关系得以进一步改善,两国高层互访增多,两国人员的往来增加,也为两国边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两国政府陆续签订的多项协议和实施的优惠政策,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速度。
其中中越于 2000年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基本上解决了两国陆地和水上边界划分问题;2002年3月中国宣布给予越南 MFN (最惠国 )待遇;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金边与东盟十国首脑签订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及 04年始提出的“两廊一圈”战略构想。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不断加深,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ACFTA)逐渐成为了双方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
ACFTA的建立,为中国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ACFTA也为东盟国家提供了更多与中国经济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繁荣。
首先,ACFTA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
ACFTA实施以来,东盟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各种机械、电子、轻工等产品出口量不断增加。
其中,以机械、化工、电子、纺织品及其成品、矿产品等为主的制造业出口额占比较大。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了东盟国家的投资,通过投资、建设工厂等方式,提升了中国生产的效率和竞争力,推动了中国的出口额的增长。
二是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参与ACFTA,中国企业有机会进一步了解东盟国家的市场需求和商业习惯,优化产品和服务,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还在知识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了更紧密的合作,为企业前进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是增加了中国的经济活力。
ACFTA的建立为中国提供了各种新的贸易机遇。
在全球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东盟国家对中国的需求仍然在增长,推动了中国的出口和国内经济的发展。
此外,ACFTA的建立也成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自由贸易的重要参考,为中国的全球经济地位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持。
而对于东盟国家来说,ACFTA对其经济的影响则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提升了地区间贸易的水平。
ACFTA的建立,为东盟国家和中国的贸易关系增添了“惠益”和“优势”。
东盟国家通过成为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桥梁”,将本地区优势资源和制成品推向国际市场,提升了地区贸易的水平和东盟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是促进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繁荣。
ACFTA的建立促进了地区内各国市场的互通互联,降低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广西自贸区(崇左片区)发展挑战与对策广西自贸区(崇左片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作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它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贸易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广西自贸区(崇左片区)也面临着一些发展挑战,需要找到对策,以保持其经济持续增长和竞争力。
本文就广西自贸区(崇左片区)的发展挑战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发展挑战1. 地理位置限制广西自贸区(崇左片区)地处中国与东盟的交界处,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由于临近边境地区,受到一些地理位置限制。
一方面,与东盟国家交界,增加了边境管理的复杂性,需要处理好边境合作与管控之间的平衡;距离内陆经济发达地区较远,物流成本较高,使得崇左片区在参与国际贸易时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2. 产业结构待优化目前广西自贸区(崇左片区)的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和矿业为主,相关产业链条比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
而且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有限,创新能力不足,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变化。
3. 市场开放度不够作为自贸试验区,崇左片区的市场开放度还有待提高。
一方面,对外贸易依赖较大,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占比较高,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模相对较小;国际合作平台不够完善,对外开放程度有限,国际合作机制待加强。
4. 人才短缺崇左片区的人才短缺问题也比较突出,人才流失严重,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与留住存在较大困难,这制约了崇左片区的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二、对策建议1. 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对于地理位置限制,我们可以通过发挥地理位置优势,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越南、老挝等国家的合作,构建边境经济合作区,探索形成共同利益和合作机制,降低边境管控成本和物流成本。
2. 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待优化,可以采取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措施,加快培育壮大旅游、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收稿日期:2021-04-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全球治理背景下金砖合作机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作用研究”(19BGJ071);四川外国语大学国别经济与国际研究中心创新团队项目“东南亚国别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gbty2019004);四川外国语大学非通用语科研创新团队项目“中越经贸合作研究”(SISUFTK2019018)作者简介:谢莉珠(1991—),女(汉),重庆人,助教,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越南文学与中越经贸合作关系;哈冰(1970—),女(回),四川阆中人,管理学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贸经济、国际贸易;许劲(1974—),四川仪陇人,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博士,国别经济与国际商务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合作、国际贸易,通讯作者。
一、研究背景根据商务部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 )框架内已取消7000种产品关税,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
2002年CAFTA 建设启动时,双方贸易额只有548亿美元。
而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 )正式全面建成后,自贸区内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而2019年东盟成员中越南是与中国贸易额和顺差排名第一的国家,自2004年开始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便一直是中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作为中国唯一的沿海自治区,200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确定为广西南宁,广西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交往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成为促进双方经济互动、双向沟通的纽带与桥梁。
越南是东盟十国中与广西贸易交往最密切的国家,CAFTA 建成以来,广西与越南的经贸合作更加频繁。
2019年,东盟仍位居广西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额2334.7亿元占整个广西进出口额的49.7%;其中,对越南进出口额1753.9亿元,占广西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的75.12%(约四分之三)。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2年11月185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广西工业发展路径探讨①广西科技大学 谭冰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与东盟工业产业合作的发展现状,结合东盟国家工业发展水平,分析广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广西应充分发挥自身区域产业优势和特色,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升广西的工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开放经济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工业 广西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1(b)-185-0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广西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使广西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健康地发展。
与此同时,广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面对来自东盟成员国的竞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与日俱增。
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广西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选题。
而工业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支柱产业,广西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广西经济增长的情况,因此,广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心在工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1 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工业联系广西作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阵地,加速发展广西工业,是广西与东盟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跨境投资偏好工业,投资形式多样化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广西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经贸往来非常频繁,双方之间由于经贸往来而产生的跨境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
据统计,东盟已经成为广西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在所有投资广西的国家和地区中,与东盟合同外资总额及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均居第二位。
据统计,对广西投资最多的分别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三个国家,投资方向主要在于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煤气、水、建筑业、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等。
其中,东盟国家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农业、建筑业的投资占总投资额的比例分别为44%、15%、12%、11%。
广西企业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越南、印尼、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等5国,占投资总额的80%,已涉及东盟国家的能源矿产开发、建筑、化工、 纺织、电气、医药和运输等行业、投资领域非常广泛。
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的影响分析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对政治层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增强合作信任。
成立自贸区意味着各成员国在贸易、投资和经济等方面将有更紧密的合作,这将有助于增强各国间的信任和友好关系。
2. 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将中国和10国整合在一起的一个经济体,这将有助于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
3. 拓宽政治合作。
除了经济合作外,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还将推进各国间的政治合作,包括加强安全合作、打击跨国犯罪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等。
二、经济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影响也是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贸易自由化。
中国和东盟各国将逐步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除去贸易壁垒和关税,这将有利于各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和互利合作。
2. 扩大市场规模。
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后,各成员国的市场规模将扩大,这意味着更多的商机和投资机会,有利于经济发展。
3. 提高竞争力。
成立自贸区后,各成员国间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有助于提高各自的竞争力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
4. 促进投资自由化。
中国东盟自贸区将促进双方的投资自由化,为各国在对方境内的设立企业提供更便捷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
三、社会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对社会层面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提高就业机会。
自贸区的形成将有利于促进贸易和投资,有利于促进各成员国的就业机会,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拓宽人才交流。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将开展更广泛的人才交流和教育合作,有助于各国间知识和技能的共享,提高各自的竞争力。
3. 促进区域发展。
自贸区的成立将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融合和发展,有助于解决地区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区域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总结: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对各成员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都将有重大影响。
政治上,自贸区将有助于增强各成员国间的合作信任和政治合作;经济上,自贸区将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投资自由化和竞争力的提高;社会上,自贸区将有助于提高就业机会、拓宽人才交流和促进区域发展。
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环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环北部湾地区位于中国南部和东南亚之间,包括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越南和老挝等东盟国家。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其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趋势,以及应对策略。
一、环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现状1.经济合作成果显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环北部湾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合作机遇。
自贸区的建立使得环北部湾地区的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经济交流得以加强。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加,投资合作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合作成果显著。
2.发展不平衡环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一方面,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区域合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其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越南和老挝等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3.产业结构转型环北部湾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发展水平较低。
在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环北部湾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地区协同性不足环北部湾地区内部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
地区内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2.产业升级压力在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环北部湾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升级压力。
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包括技术水平低、市场营销渠道不畅、创新能力不足等。
3.生态环境压力环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环北部湾地区的一些地方因为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给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
1.加强区域合作环北部湾地区需要加强区域内部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建立协调发展的机制。
三农问题研究地方财经L ocal pu b l i c F i n an ce an d E con o m ics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对广西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本课题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已于2010年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税大幅度降低,90%以上的产品实行零关税。
这将有利于降低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在整个自贸区范围内流动的成本,广西农产品发展将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本文分析了自贸区建成后广西农业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新问题,提出广西农业顺应自贸区成立的新形势,不断深化广西农业与东盟农业合作,加快广西农业发展的财政对策。
一、广西与东盟农业合作的现状2004年自贸区开始建立以来,广西紧紧抓住机遇,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平台,发挥优势,扩大对东盟农业开放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农业和农产品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自贸区建立以来,广西认真分析与东盟生产热带、亚热带雷同产品情况,扎实有效推进农业及农产品结构调整。
目前初步形成了优质粮食、糖料蔗、桑蚕、水果、蔬菜、非粮生物质能源、中药材、农业生态旅游、生猪、家禽、草食动物、奶水牛、水产品等13大主要产业。
如水果, 2008年在遭受严重雨雪冰冻灾害的情况下,全区水果保持果园面积1332万亩,产量660万吨,分列全国第三位和第五位,特别是近五年来产量将近翻一番,成为全区4个超过百亿元产值的农业产业之一。
其中柑橘、香蕉两大优势水果产量占全区水果总量的57%,分列全国第四位和第二位。
全区水果良种覆盖率从53%提高到88%。
(二)双边农产品贸易迅速发展。
随着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以及货物贸易协议的生效,特别是中泰果蔬零关税协议的实施,极大促进了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
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质优大米、木薯片、龙眼、西瓜、火龙果、棕榈油等热带农产品大量出口到广西,而广西的柑橘、蔬菜、中药材、农机、种子、农业生产资料等产品纷纷挺进东盟。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黄晨
来源:《中国市场》2010年第28期
[摘要]本文将站在广西的角度,对广西地区的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指出自贸区建成后广西、东盟双方间贸易发展现况、影响因素及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隐患,从政府、企业两个角度提出广西为利用这一历史性机遇发展自身经济所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广西;东盟;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28-0051-01
1 广西经济发展现状
广西南邻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战略地位突出,开放条件优越,已经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新一极。
目前,广西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长持续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2年以来,广西生产总值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09年广西经济呈逆势增长,全年共实现
GDP7700.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9%,增速比2008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偏大,经济结构有待提升。
广西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还有待于更大幅度的发展,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开放合作成效显著,外贸发展迅速。
2002年以后,广西货物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了20%的增长速度。
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西外贸进出口仍实现逆势上扬,全年进出口总额142.1亿美元,同比增长7.3%,进出口和出口增幅分别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4和3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幅在全国排第1位。
2 自贸区建成后双方的贸易发展状况
自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以来,广西与东盟间贸易创同期历史新高。
据海关统计,今年1~4月份,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17.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55.2%。
其中进口5.3亿美元,增长64.3%,较2008年同期增长2.2%,出口12.2亿美元,增长51.5%,较2008年同期增长22.4%,进、出口规模均已超过金融危机前同期水平,创历史新高。
从产品来讲,双边贸易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1~4月份共出口4.3亿美元,增长1倍,继续保持出口第一大类商品地位,出口态势继续看好。
此外,作为农业大省的广西,仅今年3月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就达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贸易逆差额0.1亿美元。
3 广西——东盟贸易激增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合广西和东盟的基本经济和社会状况,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影响双边贸易额强劲复
苏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3.1 地缘优势
广西与东盟之间发展贸易具有极强的地缘优势,西南与东盟盟国之一的越南毗邻,边界线长约1020公里。
双边贸易运输成本极低,有利于形成便捷的实体经济通道,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直接发展;并且双方在地缘关系上的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双方投资贸易的展开。
3.2 政策支持
自2001年,中国与东盟宣布将在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以来,双方先后签订、实施《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等一系列双边贸易协议,双边市场开发程度逐步加大,关税大幅度下降。
而从国内政府政策支持方面来说,为推进我国对外开放迅速向纵深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从2004年开始,确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每年在南宁举办。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又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现如今,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又给广西与东盟之间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而东盟方面,近些年来,东盟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了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经济联系。
东盟分别和中、日、韩、印度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在亚洲地区已经形成了交错分布的
自由贸易网络。
4 广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隐患
自贸区建成后在给广西地区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具体表现如下:
4.1 基础设施仍显滞后
经过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等项目的实施推进,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广西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基础设施底子薄弱等原因,面对日益增长的边境贸易,其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
2009年12月7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广西省际、国际陆上交通干线通道等级低、支线少的状况未根本改变,铁路总里程短、运速慢、布局不均衡、复线少等状况普遍存在。
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长期以来严重制约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也阻碍了广西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的步伐。
4.2 对农业冲击较大
作为农业大省的广西,由于其地理区位优势、气候条件优势,在热带水果、经济作物等农产品方面相对国内其他地区优势明显,但与东盟国家相比较,竞争力并不强。
以热带水果为例,广西的热带水果如龙眼、菠萝与东盟国家基本相同,但广西水果的质量、外观、规模与东盟相比有较大劣势,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低。
从2010年1~4月份数据来看,广西与东盟水果贸易逆差是2000多万美元,东盟水果对广西水果已呈现冲击态势。
5 广西发展自身经济之对策分析
5.1 政府层面
(1)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跨越发展的支撑能力。
政府应加快构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综合交通网络,重点发展广西北部湾港面向东盟的海上运输网,建设中国内地连接越南乃至东盟边境口岸的陆地运输体系,实现互联互通,增强广西实现对外贸易发展的支撑能力。
(2)加大口岸建设,不断提高口岸通关能力。
随着双边贸易的迅猛发展,对于广西口岸的通关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考验。
根据发展趋势,预测到2012年广西边境口岸年进出口货物量将达3000万吨,年出入境旅客将达1500万人次。
现有口岸基础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扶持和投入,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进相关人才,不断提高口岸通关能力。
(3)加强对话沟通,为企业提供服务。
政府应加强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对话沟通,发挥政府的信息导向和服务功能,为企业走出去,建立贸易往来提供必要的信息。
重视并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通过博览会和峰会的助推作用,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
5.2 企业层面
企业应认真学习各项优惠政策,增进互相了解与信任,充分利用零关税和自身地理优势所带来的机遇,整合组织企业的生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大投资,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
此外企业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
在农业方面,应培育地方龙头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实现产品的精加工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避免与东盟农产品的直接竞争;在工业方面,应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产品在质量技术上的垂直差异,重视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差异,调整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
6 结论
总之,随着自贸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广西与东盟间的贸易合作也必然愈发紧密,广西地区政府、企业应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一绝好的机会,实现本地经济长远、快速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