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20.66 KB
- 文档页数:5
谈谈音乐与文学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作者:张瑜来源:《大观》2015年第04期音乐与文学被誉为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进入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两朵光芒四射的浪花,时聚时分,跃跃向前。
它们在互相促进中不断繁荣,在相互渗透中蓬勃发展。
然而由于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各自的特性,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在创造意象、传达情感的过程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一谈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共同点。
从艺术的本性而言,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都是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一种带有物质性的精神性活动,一种感性的心灵活动。
其本性都是一种制形构象的创造性活动。
音乐艺术作为听觉艺术的特殊形式,是最能客观显现和拨动心弦的艺术,是艺术家凭借听觉感觉器官和相应的媒介把心中的意象物态化,即创制成音响意象。
而文学作为视听—想象艺术是心灵通过想象与视觉器官的合作,采取词语媒介手段而创造意象。
虽然所凭借的媒介不同,但它们在本质上都要求意象的产生。
从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所依存的物质载体、审美价值的实现而言,声音是两种艺术依存的物质载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人白居易以“嘈嘈”摹拟粗弦发生的厚重、喧响,以“切切”摹拟细弦的尖细、急促,以“嘈切”的交替来表现不同的音高,色彩的声音之对比变化。
这是以语言之声模仿乐器之声的名句。
在此声音成为两种艺术媒介的联结点。
音乐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声音作为物质的材料的,经过艺术创造的声音动态,使音乐产生无穷的魅力与独特的价值。
文学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形象化语言作为客观媒介的。
语言则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语言离开了声音这个物质载体则无以存在。
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媒介都必须凭借声音,亦必须与运用声音动态的表现力,没有声音,这两种艺术也将难以存在。
时间是两种艺术存在的框架。
音乐在时间中展现声音的动态结构。
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文学和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两个重要表现形式,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而艺术则广泛涵盖了包括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一、文学与艺术的相互影响文学与艺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首先,文学和艺术都是表达美的方式。
文学通过文字描绘画面,艺术则通过色彩、音符、形态等来表现美感。
例如,诗歌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形式来描绘美景,而绘画则以鲜艳的颜色和逼真的线条展现自然景色的美丽。
文学和艺术相互借鉴,互相启发,塑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其次,文学和艺术都是对现实的反映。
文学以小说、散文、剧本等形式,通过虚构和描述来体现社会、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现实。
而艺术则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通过创造艺术形象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场景等。
文学和艺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使得创作更加丰富多样,也更能触动人心。
再者,文学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文学以书信、诗词等形式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启迪思想。
艺术则以绘画、音乐等形式传递情感、传承文化,使得人类的历史和文化永垂不朽。
文学和艺术在传承中心文化的同时也在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文学与艺术的社会作用文学和艺术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文学通过文字表达情感,艺术通过形式表现情感,帮助人们理解和宣泄内心的情感。
无论是读一部文学作品,还是欣赏一幅艺术作品,都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次,文学与艺术对于人类思想的引导与启迪也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推动了人类思想的发展。
艺术通过触动人的感官、感受和感情,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社会的深入思考。
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独特,可以通过转换表象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启示。
再者,文学与艺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催化剂。
文学描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警醒和改变社会的作用。
论音乐美的特殊性——与文学语言、视觉艺术相比较孙甜甜【摘要】@@ 从音乐的物理形态来看,音乐只是一些具有一定频率、一定振幅、一定波型的声音先后或同时发响的组合体.这个声音组合体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它没有可供视觉感受的形、色、状,它是非视觉性的,因此不能显示空间的造型;其次,与语言的语音不同,它不是任何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事件或人的情感、思想、观念的符号,它是非语义性的,因此,不能直接传达概念与思想.【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0(000)011【总页数】2页(P62-63)【作者】孙甜甜【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音乐美的特殊性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音乐艺术的基本材料——声音的属性,决定了音乐艺术表现各种对象的特殊途径——联觉对应关系。
与文学语言、视觉艺术不同,音乐表现的本质在于表现人对外界与自身的感受与体验,而不在于力图再现视觉性对象或传达思想认识。
从本质上来讲,音乐是非模仿,非再现、非具象、非依附性的,具有独立的美。
从音乐的物理形态来看,音乐只是一些具有一定频率、一定振幅、一定波型的声音先后或同时发响的组合体。
这个声音组合体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它没有可供视觉感受的形、色、状,它是非视觉性的,因此不能显示空间的造型;其次,与语言的语音不同,它不是任何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事件或人的情感、思想、观念的符号,它是非语义性的,因此,不能直接传达概念与思想。
由此可以推论:音乐不能像绘画、雕塑那样直接描摹对象的形状、色彩、位置等等视觉感受,因此没有表现视觉性内容的能力;音乐也不能像文字那样直接传达概念与逻辑关系,因此没有表现认识性内容的能力。
音乐非视觉性与非语义性的基本属性,与音乐审美经验中丰富的视觉意象与情感体验和思想、观念领悟之间的矛盾,给音乐的表现性问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欣赏者对作曲家的表现意图感到困惑,也导致音乐美学理论在此问题上争论不休,而这一切矛盾与争论的总根源即是音乐的特殊性。
音乐文学的特点及情感表达方式一音乐文学的概念音乐文学是音乐与文学交叉形成的艺术形式,主要是以音乐作为表现题材,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音乐中的形态。
从古至今,形成了非常丰富的音乐文学形式,入乐歌词属于音乐文学,戏曲唱本也属于音乐文学,另外还涵盖了很多描述音乐艺术的文学作品。
通常我们所接触到的音乐文学可以统称为歌词,正好属于音乐和文学的交叉位置。
所谓文学视野,是文学的艺术空间。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进行传播,让人类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在艺术的层次上对情感进行丰富。
音乐文学的文学性,具备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也经过了文学的处理,通过更加丰富艺术渠道,让普通群众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和理解。
音乐文学的艺术形式已经模糊了音乐的形象,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
文学知觉是在抽象意义上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是对文学作品多维度考量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文学的思考是多维度的,不能只是单纯的理解文学本身。
音乐文学属于音乐艺术形式和文学艺术形式交叉形成的,不但具有艺术美感,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艺术逻辑性,只靠对于艺术的感知和音乐的审美,无法达到音乐文学认知的水平。
音乐文学的发展比较传统,模式的变革也更加丰富,戏剧、歌剧、音乐剧、配乐散文等都是音乐文学的表达方式。
文学视野更加关注文学本身,建设文学与文化的联系。
而文学和音乐,在文化交流的催生下形成了新的体系。
音乐文学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载体,相比之下具备更强的审美、更强的形象,当然也能够符合时尚文化的发展。
新文学发展阶段要正视这种新载体的形式,才能将音乐文学更好地发展下去。
二音乐文学的特点音乐文学因为在形式上是音乐和文学交叉形成的,所以具有音乐和文学两者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
音乐形式的特点和文学形式的特点不只是认知层面的差异,文学理论帮助音乐和文化的形式泛化。
认识泛化、价值模糊的环境下,音乐文学结合文学价值观和音乐影响力,对受众来说是一种潜在的表现形式,引导认知和价值,再次培养人们的审美和感悟。
诗经和音乐的关系
诗歌与音乐关系密切,象征着两者的紧密联系。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经是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其中并不孤立地存在,而是和音乐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诗中有很多优美的语言,表现出古代中国强大的文化积淀。
而音乐历史渊源的深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古代音乐理论运用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它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同时也对诗经具有催化的效果。
结合两者可以让诗经的语言有如此鲜活的感染力,使人们深情思考。
随着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伴随着诗经艺术也不断进步,在音乐中部署更多精致的旋律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们共同追求一种完美的意境,使诗经的文字形式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以及更流畅的感受。
在古蜀汉唐宋元代,诗歌与音乐在一块活跃着,诗中涉及的爱情历史以及社会问题,都到音乐中重新展示,以多种调调的形式。
这些抒情的调调,既有古风的杂乱,也有现代曲调的抒情,交错着融合,使诗经更加凝练,且带有触动心灵的情感效果,将古老的古文化带入了现代社会——它们之间的关系,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从古代至今,诗经和音乐的关系从未改变,历史上众多伟大的作品都是二者的完美融合,用语言和旋律搭建起一座桥梁,将人们从历史沉淀中拉回来,令人不可自拔,让古老的精髓延续到现代,并且在现代的表现形式中依然充满生机与活力。
历久弥新,令人流连忘返。
浅谈歌Ⅱ吕中的语言张比强(四川省广安职业技术学院,I四J l l广安638000)文化艺术瞒要]歌唱时要}胁俳品语言的特点、恰当处理好字与字、字与气息、字与情之间的关系。
做到以声传情、以情达意、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把关的声音与语言、情感融为一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绪,才能使歌唱艺术更具有生命力。
C关键词]歌唱;语言;发声方法;声音;关系研究和发展一个民族的声乐艺术必须把科学的发声方法与这一民族的语言特点、审美观念、欣赏习惯、民族心理状态、民族传统的表现形式等结合起来。
语言是其中尤为重要的因数,它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梁,长期以来,如何在演唱中正确发音、咬宇、吐词,使声乐艺术更具魅力,一直倍受声乐界人士关注和思考。
一、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音乐形象是文学语言形象的升华,两者互为一体,决定了歌唱的语言在声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范畴中,唯一直接运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思想寇晴、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
歌唱是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种独特的产物,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演唱者通过咬宇、吐词与发音,来塑造各种内容深刻、丰富而又感人的音乐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歌唱时,要做到咬字、吐词清楚,使人闻其音、解其意,从而引起人们在心灵上的共鸣。
如果语言含糊、言不达意就失去了声乐艺术的意义。
在实际演唱中,我发现有不少受过声乐专业训练的人,声音很美,音域宽广,声区也较统一,但听起来却不是很满意。
有的唱起来是有字无“声”或有声无“宇”,更有甚者,把a t 京颂哥砖中的一句歌词:“各族人民把你‘赞颂”唱成“各族人民把你‘葬送”。
从语言上分析赞(Zan)与葬(Z a ng)两宇仅仅是前鼻韵与后鼻韵的区别,但其意思却截然不同。
可见,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二、歌唱中语言的特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以字行腔”、“字是骨头、腔是肉”,甚至有“千斤白,四两唱”之说。
对字的要求是把字融化在歌声中,即“声中无字”,又将字变化成音乐文化的有声字,即“字中有声”。
汉语歌曲歌词中的文学语言风格分析汉语歌曲中的歌词不仅是音乐的一部分,也是文学的一部分。
歌词通过表达歌手或作词人的情感,传递着文化和价值观。
在汉语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学语言风格的运用,包括比喻,象征,抒情和叙述等。
本文将探讨汉语歌曲歌词中的文学语言风格。
1. 比喻比喻是汉语歌曲中常见的文学语言风格之一。
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意义的方式。
比如《晴天》中的歌词“旧时的草地/换成了干净的水泥地”,唱出了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环境的变化,表达了对环境破坏的不满。
还有《以父之名》中的“犯罪的代价/就是爱/被禁锢的代价/就是心”等,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作品中关于罪恶和爱的思考,使歌曲更加深刻。
2. 象征象征是另一种汉语歌曲中的文学语言风格。
通过符号和象征来传递意义。
例如《东风破》中的“一切随风而逝”,用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中的“夏天的风/雨落的声音/你的存在/如此美丽/让我感动”,用自然元素象征情感的美丽和感动。
这些象征不仅为歌曲增添了美感,也为听众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3. 抒情抒情是所有文学语言风格中最常见的一种。
通过情感的表达,使歌曲更加打动人心。
例如《夜曲》中的“离愁渐远渐行/但求云鬓常颜”,将离别的悲伤与美丽的想象相结合,表达了关于爱情和离别的情感,使歌曲更加感人;《后来》中的“爱情这东西/一旦体会到了/便会念念不忘/怎么走都走不了”,表达了爱情的深刻和不舍。
4. 叙述叙述是歌曲中最常见的语言风格,用来描述情节和事件。
例如《小幸运》中的“我们说好的要一起到白头/我们那么相信/好天气总会在某个时候到来”,用叙述的方式描述了爱情的发展过程和未来的想象;《演员》中的“如果说你有归宿/我会微笑祝你好/但请不要再联系我/我不是你的太阳”,用叙述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失望和结束。
叙述不仅使歌曲更加完整,也可以让听众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主旨。
总结汉语歌曲中的文学语言风格多种多样,包括比喻,象征,抒情和叙述等。
文学与艺术的关联文学和艺术是两种相互关联的创作形式,它们在表达人类情感、体验生活、探索社会问题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共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一、文学和艺术的定义和特点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描写文字创造性地表达出人类情感、思想和体验的艺术形式。
它可以通过诗歌、小说、戏剧等形式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艺术则是一种以形式、色彩、音乐、舞蹈等方式表达的艺术创作。
它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者的审美来传递情感、思想和美的感受。
二、文学与艺术的相互影响1. 影响艺术创作:文学作品将人类的情感和体验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艺术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用视觉、听觉等艺术形式将其转化为图像和声音。
比如,一部著名小说可以被改编成电影或者戏剧,艺术家通过表演和视觉效果将文字描绘的情景重新演绎出来。
2. 艺术创作对文学的影响:艺术作品往往使用非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会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
比如,一幅画作或者一首音乐可以启发作家构思故事情节或者创作诗歌。
3. 影响观者的艺术鉴赏:文学和艺术作品都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引发共鸣。
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可以通过阅读和解读文字、欣赏图像或者听音乐的方式来感受作品给予的美的享受。
三、文学与艺术共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1. 传承人类文化:文学和艺术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记录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价值观的体现。
2. 启发思考和探索:文学和艺术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们可以激发观者和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通过艺术的创作表达,我们可以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社会问题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 提升审美素养: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于个人的审美素养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通过欣赏和学习文学和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培养对于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从音乐文学角度浅析歌曲《远处有座山》作者:张煜杨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2期【摘要】音乐与文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学科,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古到今,二者彼此影响,极大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在中国文艺历史上,上古的讴歌吟诵最早促成了音乐和文学的结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和文学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通过欣赏《远处有座山》这首歌曲,基于音乐文学角度体会这首歌曲表达的情感,具体分析歌曲的概述、音乐文学特点以及演唱者是怎样把握歌曲音乐文学性的。
【关键词】音乐作品;文学性;分析引言音乐与文学是一对双胞兄弟,他们同声同源,但是他们的艺术形式却并不相同。
音乐通过声音传达感情,人们只有借助听觉才可以感受,而文学则是以纯文字的方法表达感情、展现人物感受,对其进行体会必须利用视觉。
不管如何,音乐与文学在表露情感方面是连通的。
初期,人们仅是通过文字记录展现自己的情感,但是之后却发现文字表现的不足,人们就创作了音乐。
在《远处有座山》这首歌曲中音乐与文化彼此融合,从而表达音乐情感。
一、《远处有座山》概述远处有座山,山上有棵树,树下有个茅草屋,茅草屋,天上有朵云,慢慢散成雾,地上的风在追逐,在追逐。
一家人在屋里住,非常,非常的幸福……这首《远处有座山》可能是歌词与旋律都最简单的歌曲,但是作为《宝莲灯》插曲的《远处有座山》已经让观众深深陶醉了,因为它表达了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思想“情”,作为永恒不变主题的情,包括了爱情、亲情和友情,友情最终也会成为爱情。
通过欣赏《远处有座山》这首歌曲,可以感受到一幅温馨的画面,云儿飘飘,白雾茫茫,隐约能够看到一座山,在山中有一棵树,树下那个茅草屋中有一家人,这些一从表面上看是独立的数字,但就是这些人所包含的感情统一了这些看似独立的一,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歌曲舒缓空灵,就像是从遥远天际飘来的天籁之声,冲击着每一个渴望回家人的心。
二、歌曲《远处有座山》音乐文学特点(一)形象性与叙事性《远处有座山》这首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座山、一棵树、一个茅草屋的孤独景象。
论语言的音乐美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传递情感信息的媒介,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
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
例如中国人的语言是汉语、美国人的语言是美式英语、韩国人的语言是韩语等等。
有些人会说“我觉得韩国的语言听起来很好听,感觉特别的柔美。
”而这里的“好听的语言”就是给语言赋予了音乐的特征具有了音乐美。
语言的音乐美,一方面是指我们用于日常交流的有声的语言。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时我们会觉得某些人的声音就像歌声一样婉转动听使人舒适。
这些“动听的语言”就是音乐所具备的。
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的“音乐的语言”,音乐和语言虽然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声音和谐了就美,不和谐就不美。
整齐、抑扬、回环都是为了达到和谐的美。
在这一点上,语言和音乐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的音乐美,另一方面是指“无声的语言”即文学的创作。
当我们在朗读诗歌、散文时,我们总是能感受到动人的音乐美。
这种音乐美是通过叠音、摹声、押韵、语调等语音修饰手法表现出来的。
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而且还使描写更形象意义更突出气氛更浓郁感情更强烈。
文学作品的音乐美,历来是文学语言追求的一个艺术目标,也是文学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
叠字、叠词能给人们音乐的美感,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收,作别西天的云彩。
”叠字“轻轻”的运用使诗歌更具有画面感,渲染气氛。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诗词中叠字的使用读起来抑扬,听起来悦耳,让人回味无穷。
押韵,韵律和谐朗朗上口。
古典诗歌中相邻或相同的诗行末尾之间形成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状况称为押韵。
这些押韵的字通常叫韵脚字。
刍议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摘要:小学音乐课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音乐知识,因此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科学的音乐知识,借助于精确的语言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其内容,科学表达即语言周到严密,含义准确,遣词用句精当,合乎语法规律。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语言艺术风趣语言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像音乐作品的美一样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外,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
只有具备这些综合能力,才可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美,才能更好地达到美育的目的,使课堂充满感情色彩,富于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语言美与音乐美完美和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以一定特性的音响作为基本材料的。
音乐的音响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四种特性。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听、唱、动、奏、写等内容自始至终都离不开音乐的四种性质。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必须先学会、学好既难记忆又难理解的读谱知识,如音符的长短名称、拍号的含义、半音全音知识、复杂节奏型等,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提不起兴趣。
如果教师在讲述这些知识时,适当地运用一些风趣的语言,那么就可以使之变得妙趣横生。
一、美的语言在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1.课堂上的文学语言艺术。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不使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艺术的魅力。
音乐语言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有一定指向性的点缀性音乐,其中包括音乐课中的师生问好、起立坐下、鼓励、过渡、情绪渲染等。
教学音乐语言应贯穿于整堂音乐课的始终,使学生一直沉醉在音乐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感受和欣赏音乐,从中受到教育。
让学生听着节奏鲜明的音乐律动进教室;用连续弹奏几个音区的分解主和弦表示起立和坐下;让全体学生有表情地唱师生问好歌,回答问题后,用鼓掌拍出节奏表示鼓励;在学生演唱或演奏前,根据不同的歌曲和乐曲进行不同的前奏提示。
音乐语言的美学特征音乐,被盛誉为人类的第二语言,音乐的魅力世人无法阻挡。
音乐对人的熏陶和感染是刻骨铭心的,音乐语言给人带来的精神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音乐语言同普通的语言都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特征,但是又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意义。
一、音乐语言的产生语言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
语言是以语音为外衣,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体。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被称为是没有国界的一种语言。
实际上,音乐并没有语言的特点,也就是说,严格讲,音乐本身并没有语言,音乐所传达的感情、表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听觉器官来感知的。
英国的戴克里•库克首先提出音乐语言的概念,他认为“音乐和文学的共同之处正在于他们是作者人生的主观体验的产物,音乐家是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来述说他的人生体验”。
从功能上看,音乐语言也具有功能性,具有创造性、意义性,也有声调的表现等,从这方面讲,音乐语言和普通的语言没有什么区别。
音乐语言有独特的价值,音乐语言是通过旋律、节奏、调试、和声等音乐元素来反应音乐家的内心世界、传达音乐家的情感,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的。
音乐语言是人类的重要的精神财富。
二、音乐语言的美学特征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用声音传递信息、传播感情和思想,音乐语言蕴含美学艺术,具有美学特征,音乐语言的美学特征表现在:(一)音乐语言的非语义性特征普通语言的字、词都有其特定的语音和语义内涵,一般的语言都有明确的语义所指,像我们说到“人”时,就会自然想到“独立、能行走的、高等动物”,像“风”“雨”也都实实在在的表示自然界的两种天气现象。
但是音乐语言具有非语义性的特征。
例如在音乐中,激烈的、快节奏的鼓声既可象征暴风雨的自然现象,也可象征革命风暴的来临,当然可以代表人们狂欢激动、喜悦无比的心情。
(-)音乐语言浓厚的感情性和形象的表情性特征音乐语言是而已通过器乐的选择、乐器声音的特征,如乐器声音的高低、大小、粗细等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如在《梁祝》中,作者通过小提琴琴声的悠美、缠绵、委婉的声音特点,来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至死不渝的深情爱恋和生死离别的撕心裂肺之痛。
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关系一般来说,根据所用的媒介、材料和方式,可以将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
其中,语言艺术就是文学,它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表演艺术则是运用音调、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塑造出可以直接进行观赏的艺术形象,音乐就是属于这一类型。
本文拟从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的区别特点和联系来谈谈二者的关系。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在个别性层面上对文学的本质作出界定,这一界定是通过对于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与艺术作出进一步的区别而得出。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运用文字的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影视文学及其他各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包括人民口头创作中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作曲家创作乐曲,也象文学家写诗歌、小说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
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
文学语言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它不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的形象,也不直接对应着人的情感,它是依靠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借助想象,对词语概念所提供的意思加以补充和扩大,在头脑中进一步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它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这是文学语言比其他艺术语言逊色之处。
不过,正因为它缺少其他艺术媒介(线条、乐音、节奏、旋律等)的具体性,也摆脱了这些艺术媒介物质材料的束缚,从而使文学能打破时间和空间、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界限,自由灵活地反映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因此文学比起其他艺术具备更大的容量,更加丰富的艺术手法,更加深入细致的表现功能。
尤其是想要确切而又充分地表现人物任务内心情感的时候,其他艺术如音乐、舞蹈等是无能为力的,它们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节奏的缓急、舞步的快慢表达一定的感情,但是却存在着模糊、不明确、不确定的因素,而文学语言,由于是一种观念性的符号,以词语概念为核心,所以任何为人们的感知所把握到的东西一旦经过语词化,便能够在意识中固定下来,并获得相对清晰的概念,形成相对确定的理性内涵。
因此,如果说别的艺术类性是难以言说的话,那么只有文学是可以言说、而且是可以说得很好的。
比如王安忆的《米尼》中的片段:孩子躺在床上,心里却是快乐的,他想:他把他们这些大人全都骗了,他觉得大人们是多么蠢啊!他想他是一个孩子,这其实是很好的掩护。
人们都不会注意到他,更不会怀疑他,他尽可以做一切把戏。
可是,他得小心点儿,他实在是有点兴奋过头了。
他想装一天病就足够他乐的了,明天他就得好好地上学去,继续玩他的做个乖孩子的把戏。
想到新的一幕即将开始,他几乎心潮激荡。
其实他并不喜欢呆在家里,在家里他时时觉着烦闷。
似乎家里的天地太小,不足以让他的把戏充分展开。
他没有兄弟姐妹,跟父母玩这把戏,他没有太大的兴趣。
他觉得天底下再没比他的父母更没劲的人了,他一看见他们就意气消沉,所有的聪敏才智都不见了。
他觉得他们总是扫兴,心里渐渐地起了恨意,有时候他就故意地也要叫他们扫兴。
譬如考试,他其实是可以考一个更好的,能使父母、尤其使父亲快乐的成绩,可就为了不让他们快乐,他便决定不考得更好。
他还喜欢偷偷地将他们的东西藏起来,看着他们着急,并且和他们一起找,找来找去找不着,心里就无比的喜悦。
过了很多日子,他们会在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重新看见这样东西,当然,还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回来的了。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会是他藏起了他们的东西,他们总是互相埋怨,或者埋怨自己,说自己又老又糊涂,他们黯然神伤,灰心丧气。
终于有一天,他们竟发现钱少了。
这段形象、深刻的心理描写,恐怕只有文学语言能表达地这么淋漓尽致,给人强烈的感受,这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拟的。
以上是对文学的特点及优势的见解,下面我再来谈谈音乐语言。
音乐有一种神奇的功效:既可以语言般地传情达意,又可以用超越语言的表现方式抒发情感,有言道“言之不竭则咏之,咏之不竭则手舞足蹈”。
即使沒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甚至完全没有学习过音乐知识,人类也会本能地从音乐中领悟到其表达的意境,比如丰收锣鼓的欢快和喜悦;宗教音乐的神圣;丧葬音乐的哀伤等。
连襁褓中的婴儿也听得懂妈妈通过摇篮曲传达出的爱。
音乐语言是形式与情感的直接对应。
二者之间不需要任何中介,音乐能够直接唤起情感的波动,这种情感波动无需形象的触发,也无需概念的阐释,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就是音乐不需要解释,不同国度的音乐是人们都能够欣赏的,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点则是文学语言说不能企及的,文学语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波动,但是没有词语概念的中介,多么优秀的作品也不能做到“以情动人”。
对于不懂中文的人来说,鲁迅刻画的人物多么深刻,多么生动,对他来说,不会产生任何感情上的冲击。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情感的表达和沟通上,音乐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文学作品或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欧洲骑士们表达爱情的经典模式是,月夜里站在心上人的窗下弹着吉它,唱着缠绵的爱情歌曲,倾诉心声。
而中国人从远古时期,就懂得用音乐传递爱情,有《诗经》为证。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国风·周南》中的《关雎》的第一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见音乐语言在两千多年前就显示出她超出口头表达的独特优势。
音乐不仅能够表达感情,还可以“描绘”情景。
旋律可以像画笔那样描绘出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画面,有时甚至比画面还生动感人。
俄罗斯“强力集团”重要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就生动地用音乐勾勒出了10幅生动的画面:蹒跚的侏儒;古城堡;图伊勒里宫花园;波兰牛车;未出壳小鸡的舞蹈……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各有特点和优势,同时,二者又是有着某些联系的。
在此,我准备从文学语言中的诗歌语言和音乐语言中的音律的关系方面来说,可以理解为是诗歌的音乐性。
最早的诗歌是和歌唱不分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节奏常常有一定的规律。
后来诗和歌唱分了家,但仍长期地普遍地虽说程度不同地保存着这种形式上的特点。
我想,这决不是一种“蛮性的遗传”,而是这种形式上的特点虽然一方面对于诗的内容的表达给予了若干限制,但在另一方面,它又是和诗的内容的某些根本之点相适应的,而且能起一种补助作用的缘故。
既然诗已经和歌唱分了家而独立了,它为什么非要保持歌唱一般的节奏不可呢?可见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诗歌自身的特点。
这特点就是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诗与音乐逐渐分别独立。
彻底独立于音乐之外的诗歌,恐怕产生于汉代,因为《诗经》《楚辞》并未脱离音乐。
朱熹说: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诗集传•序》)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诗集传》卷一)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诗集传》卷九)颂者,宗庙之乐歌。
(《诗集传》卷十九)总之,《诗经》里的诗都是歌词。
《楚辞》的《九歌》,那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祀乐歌改写的,自能“协之声律”(朱熹《楚辞集注•九歌》)。
但《楚辞》中其它篇章是否与音乐有关系?这很难说。
不过从楚辞的产生上来看,应该是有关系的:“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极为发达,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劳商》《薤露》《阳春》《白雪》等,‘楚辞’的作者都已提及。
‘楚辞’虽非乐章,未必可歌,但它的许多诗篇都有‘乱’章,有的还有‘倡’和‘少歌’,这些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
《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的形式,就说明它同音乐的关系非常接近。
”总之,《楚辞》至少没有能够完全脱离音乐。
因此,说诗歌在汉代才完全摆脱音乐而独立,这是比较稳妥的。
但是说实在话,广义的“诗歌”从来就没有和音乐完全脱离过关系。
汉有乐府,唐有“竹枝”、“杨柳”,唐宋有词,元明有曲,今有歌曲,又有诗剧----总而言之,“诗乃乐之词也”(《钝吟杂录•正俗》)。
从中可以看出诗歌与音乐有何等密切的联系。
诗是听觉艺术,还可以从诗与音乐----这种视觉的、听觉的艺术的密切关系上来考察。
简单回顾一下文学艺术的历史,就清楚了。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
在产生的初期,诗和音乐、舞蹈三者合一,不具独立的形式。
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
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
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
当原始人把这种有节奏的劳动呼声和音响,与含有一定意义的语言结合起来时,就产生了最早的诗歌”;“作为文学的最初形式的原始歌谣,往往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成为三位一体的东西”。
那时候的劳动歌,既是诗歌,又是音乐。
《淮南子•道应训》还记载着一个例子:“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者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其实到今天也能够听到这种“举重劝力之歌”。
成都地区就常听见这么一首劳动号子,如果用简谱记下来,大概就象这样:1 1 1 6 | 5 5 | 6 •3 | 5 5 |(领)嗨呀一个着嘞,(合)哎嗨着嘞!6 6 i 6 | 5 3 6 | 5 •3 | 2 2 |(领)嗨呀一个着嘞,(合)哎嗨着嘞!3 3 5 3 | 2 1 6 | 1 •2 | 1 1 |(领)嗨呀一个着嘞,(合)哎嗨着嘞!有时候领唱者还直接加入“大家加油干啰”之类。
劳动号子一般旋律都很简单,节奏却很有力。
古代诗与音乐的紧密结合,正如《书经》所说:“诗言志,歌永(咏)言,声依永(咏),律和声。
”(《尚书•尧典》)那就说明,音乐的节奏旋律,完全依着诗歌语言本身的顿挫抑扬,它们完全融为一体。
诗与音乐的形象都是诉诸想象的,而且两者所由以诉诸想象的媒介物都是能够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通过这种声音诉诸想象,从而产生形象。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来看,就会看到诗与音乐不仅关系密切而已,诗歌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性。
诗歌“除了音乐性的美以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跟音乐里的乐音一样,语音中的元音具有四种要素,即1、音色,2、音长,3、音强,4、音高”。
正是利用语音的这些特点,造成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节奏、旋律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