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朗读指导方法谈

朗读指导方法谈

朗读指导方法谈
朗读指导方法谈

朗读指导方法谈

古丽尼沙

一、设计问题——指导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畅,然后再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如指导读《荷花》第一自然段:“清晨,我去公园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读:①作者当时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赞美之情——荷花味香;急切之情——急切想看到荷花。)②哪些词表达了这样的感情?(一……就……,赶紧)③怎样读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这样训练,不仅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不仅指导学生读一段话,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读懂文章的方法;不仅体现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情境——诱导读

感情朗读是对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再现。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和作者所写的内容时空差距较大,朗读时很难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朗读教学中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愉悦的或悲惨的……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读出文章的意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如指导学生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由于小学生对课文所写的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教学时,我从当时抒发人民悼念总理悲切之情的电影《生活的颤音》中选出一段音乐,放给学生听,小提琴哀婉的旋律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大家仿佛置身于长安街上泣不成声的人群中,整个教室沉浸在悲哀之中。此时,课文的语言似乎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朗读的语调、速度因为情感的作用而表达得恰如其分。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背景,而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内心体验;不仅诱发学生读懂课文,而且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想象能力。

三、运用体语——提示读

学生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指导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情感的流露除有声语言外,还可以运用体态语言作辅助表达。身体语言学认为:人们可以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或姿态来表现自己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态度,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朗读教学时,可以运用体语提示学生读,用目光激发学生朗读的情绪,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手势表示朗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这样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朗读情绪,而且提示朗读技巧;不仅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四、巧用评价——引导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阅读教学而言,经常地让学生朗读是对教的反馈,及时地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又是对读的反溃从这个意义上说,检测学生读,并对读进行评价可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就对朗读的评价来看,大体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读所反馈的信息,与训练目标进行比较,得到目标差距信息,再将差距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输送给学生,并启发学生调整原有信息,逐步缩小原有信息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由此看来,评价的过程也是训练读的过程,评价语不但是朗读水平的鉴定语,也是教学过渡语,还是朗读的指导语。因此,评价时既要“惜‘墨’如金”,又力求能“指点迷津”

五、借鉴述说——迁移读

读能促进说,说又影响着读,因为读需要借鉴说。其一,从说读的发展来看,一个人的口语训练,说早于读。人在不会读时,已经学会说。其二,从说读的目的来看,说是为了表情达意,人们说时既注意语意连贯——停顿合乎语言规范,又注意语气恰当——语调、速度、节奏合乎情理。小学生的读往往只注重读出文字,而不考虑每句话的意思,也不考虑如何表达出句子的意思。其三,从朗读训练的要求来看,“朗读要近于口语,像说话一样。”综上所述,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吸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首先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进行心理的移情体验,然后再用假想向别人介绍的方式说出课文的内容。通过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而且创设让学生表达情感的时机;不仅引导读,而且又训练了说。

六、凭借教师——示范读

从情感角度说,朗读的过程是读者通过“价值认识”感受作品的情感信息,从而形成自身情感信息的过程。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或有感受而自己又产生不了情感的体验,或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要以技巧启发人,以情感感染人。学生通过听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

低年级朗读指导的几种常用方法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目前,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人们业已开始关注朗读训练,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但是,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的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一、范读

范读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技巧,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恰如其分的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教师范读时,可以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它可以起到以下四个作用:一是示范作用。教师范读顾名思义是为学生朗读做个样子,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课文的朗读基调。二是激励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能起到以情激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向朗读活动。三是要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理解课文。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较低,有些问题理解不清楚,而且,有时老师讲得越多,学生越不理解,利用教师范读,可使学生心领神会。四是有利于纠正方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往往一面欣赏,一面与自己的朗读印证,通过自我比较,容易发现自身的问题,便于纠正。

教师范读时对课文的内容和范读时机要灵活把握。范读可以安排在初学课文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也可安排在课文学完后,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底蕴。可以通篇范读,也可以范读某个重点段落或学生难以理解把握的长句;可以范读课文中的句逗停顿,也可范读句中的语气、重音、轻声、儿化等。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朗读水平高的老师,他们的学生的朗读水平一般也较高,而且朗读风格接近,这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范读的教学功能。

二、领读

领读是指教师领着学生朗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课文,自读能力还较差,对朗读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少,如自读课文时,遇到轻声、儿化、变调等容易读不好,教师又不便用概念来加以说明,学生朗读遇到障碍。但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根据这一点,教师不用多讲,只需利用领读,让学生跟着读一读,就能保证学生学会。所以,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重音和语气,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提高。

三、引读

引读是指教师利用提示语来引导着学生朗读。在小学低年级运用引读,多是把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这种训练形式适合于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因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从读好一句一句的话开始的,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学生所接触到的句子多数是“……是……”或“……怎么样……”这样的基本句式,低年级学生初学朗读,往往是一字一顿地读,要么唱读,因此,读好这些基本句式是低年级朗读指导的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利用引读法半扶半放指导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基本句式的结构特点和正确读法,同时,对学生准确地理解句子也有帮助作用。这种方法用于克服学生朗读的不良习惯,训练语感,效果更佳。

四、揣摩读

学生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读正确、读流利并不是朗读的最终目的,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基础上揣摩着读,使朗读指导不再停留在硬性地规定学生朗读声音的高低变化和轻重快慢上,也不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或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要使学生朗读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消极模仿和朗读技巧的机械运用上,而是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感而发,练习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把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到的感情运用朗读表现出来,又要通过感情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读出真情实感,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读之前为学生朗读做好必要的铺垫。例如:在第一册教材中《秋天到了》一文里有这样的句子:“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这两句话之前,要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知道树叶是“慢慢”变黄的,是“轻轻”地往下落。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黄”和“落”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这样,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又理解了这种技巧怎样具体运用,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上述几种方法是低年级朗读指导的几种常用方法,教学中要结合课文特点,明确训练目标,灵活选择,综合运用,以利学生逐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小学生低年级朗读方法的指导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感爱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主导。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对信息交流的一个有趣研究表明,信息的全部表达=70%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表情,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朗读在社会传播与交流中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感情朗读应当从低年级孩子抓起,根据教材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一步步的训练。

一、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迁移。

朗读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他们的情绪,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并加以适当指导,接着让他们自读课文,进一步揣摩感情,多读几遍“其义自见”。学生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来。如讲读《乌鸦喝水》一课,按乌鸦口渴找水→找到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着水的顺序写的。全文的朗读语气也随乌鸦的心情变化而改变。所以先要着重体会乌鸦的心情,教学时,笔者先提出了如果你渴了,找不到水喝,心里感觉怎样等类似问题。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心情来体会课文内容,再要求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后大家一起评论,语气对不对,教师可这样鼓励“读得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以锻炼的机

会。最后,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乌鸦喝水一课,急切→高兴→着急→思考→又高兴又轻松的语气特点,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够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了。

二、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激发情感。

低年级课文虽寥寥数语,但其中也蕴含着美的因素。如果能进行合理想象并反复吟诵,就能品出“文中情”,悟出“文外味”,加味出文章的余韵和余意味。

笔者在讲授小语第四册《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夜晚星空的美丽,小张衡被这景象吸引住了,目不转睛的看着星星,认真地数着。在学生初读这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意思,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这个句子把蓝蓝的夜空说成是“碧玉盘”,用无数珍珠比喻满的星星。形象的描绘出星星很多。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碧蓝的星空,有许多一闪一闪发亮的星星在眨着眼睛。想象一下夜晚星空是什么样的?想象之后进行感情朗读,教师配上一段舒缓轻柔的音乐将学生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同学们让我们和小张衡一起数一数天空中的星星。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朗读了这段话。孩子们沉浸在数星星的过程中,从而体会出夜晚星空的美丽。

三、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对一些对话较多,故事性较强,语言生动活泼的课本可以分角色朗读,这样读既使学体会到人物的感情,又训练了学生朗读,做到语调得体。在讲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壁虎妈妈的语气和蔼可亲,小壁虎天真好奇,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读旁白,让郎读能力强的学生读小壁虎、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的话,我读壁虎妈妈的话,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起到了示范作用。接着我又让学生改换角色读课本,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读得投入,对课本的理解也很有帮助。不断变换朗读方式,如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并把这些方式运用于课文分析之中,以读代讲,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渲染气氛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训练朗读,可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提高整体朗读水平。

四、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提高朗读的兴趣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入情入境。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适合音乐,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课文的美,兴趣盎然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