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决中国文化制度视角下的移民海外迁移.doc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旧唐书.房玄龄传--------------------------------------------------------公元9世纪初立国的高丽王朝,之前并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 要了解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以前的历史,只能从中国的古书上查找. 韩国人对此一直心有不甘,认为中国人写的历史都是从大中国主义出发贬底了韩国.经济起飞后,韩国到达了高丽王朝立国以来的顶峰,民族主义高涨. 韩国的一些所胃少壮派历史学者决心要重写韩国的历史并马上全社会的反响.他们对现有的中国古书采取机会主义加实用主义的态度,认可的部分就引用,反之就一脚踢开.最为典型的要算韩国92年出版的教科书了.这部共分5章: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并在公元前7000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据说日本人曾经抗义此书.其实,每个国家撰写本国的历史,只要不牵涉到外国,外国人就不应干涉内政.韩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描绘成从火星上下来的移民,世人除了多一种笑话外,决对不会反对.问题是韩国人这种毫无历史根据的自称是整个东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的做法,必然和手持大量历史资料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发升冲突.以下举出几个已经发生的冲突和潜在的矛盾.1.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3年韩国要向联合国申报端五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吧.消息传开后,中国社会反响很大:明明古书上记载,中国纪念端五节比韩国早2000多年,怎会变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网友要立端午节为公共假日.一些中国学者提议, 端午节需然起源中国,但传入韩国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是一件好事,建议为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反观当时的韩国的媒体,一致遣责”中国的文化鼻祖思想”,说韩国的端午节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所以韩国才会向联合国申遗.这是韩国人自以为是总是有理的狡辩!广东纪念端午节的方式就和四川不一样,是否分别申遗为广东端午午节和四川端五午节?还有北京的粽子的用料做法和台湾的也不一样,是不是也要各自申遗? 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韩国应该伸请”荡千秋”的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2.高句丽历史.2004年中韩两国因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而发生了冲突。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论文篇一: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特点和影响(1)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a:两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问题。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景帝实行“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逐步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实行刺史制度。
东汉,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
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地方行政区。
b:隋唐:隋采用州县两级制,唐时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唐朝中期,地方军镇设立节度使,权力膨胀,导致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c:宋代: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后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纸上,形成路州县三级体制。
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规律:对地方官制应掌握一个演化、两个重点。
一个演化即各朝代地方官制的变化;两个重点,一是郡县制与行省制两个地方行政制度,二是将地方官制的变化放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分”“合”角度中去考察。
每次国家的大分裂都与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弊端相关。
换言之,我国古代的行政制度是为解决对辽阔国土、众多民族有效管辖的问题而确立的,如秦的郡县制是吸取了春秋战国大分裂后分封制的教训,北宋历经五代十国大分裂后痛革藩镇之弊,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
(3)特点: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
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行政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加强。
移民协议书7篇篇1甲方(移民方):[XXXXX],身份证号码:[XXXXX],住址:[XXXXX],联系方式:[XXXXX]。
乙方(接收方):[XXXXX],身份证号码:[XXXXX],住址:[XXXXX],联系方式:[XXXXX]。
鉴于甲方与乙方经过友好协商,就甲方移民至乙方所在国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甲方能够顺利移民至乙方所在国,并规定双方在此过程中的具体职责。
二、移民事项1. 甲方将移民至乙方所在国,具体迁移地点为:[XXXXX]。
2. 甲方在乙方所在国的居留身份为:[XXXXX]。
3. 甲方在乙方所在国的居留期限为:[XXXXX]。
三、双方权利义务1. 甲方的权利:(1)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支持,以确保顺利移民至乙方所在国。
(2)甲方在乙方所在国有权享受与当地居民相同的待遇,包括但不仅限于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权益。
2. 甲方的义务:(1)甲方有义务遵守乙方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不得从事任何违法活动。
(2)甲方有义务尊重并适应乙方所在国的文化和传统,不得对当地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 乙方的权利:(1)乙方有权要求甲方遵守其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不得从事任何违法活动。
(2)乙方有权要求甲方尊重并适应其所在国的文化和传统,不得对当地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4. 乙方的义务:(1)乙方有义务为甲方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支持,以确保顺利移民至乙方所在国。
(2)乙方有义务保障甲方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仅限于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权益。
四、违约责任1. 若甲方违约,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2. 若乙方违约,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五、争议解决1. 本协议的签订、履行、解释及争议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2. 若双方在本协议的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000万海外华人有盼头了?中国“华裔卡”提案正式提交政协!关于中国给海外华人开放双重国籍、发放“华裔卡”的问题,坊间一直各种消息,朋友圈也刷过N多次了。
但是,这个问题如今在“两会”上被讨论了,成了全国政协的提案。
政协与会者的背景各异,足迹也遍布全球。
由中国侨联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天津政协海外代表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教授王培忠、加拿大新华人联合会会长杨海峰组成的团队,在国内外同时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调研工作,将“发放外籍华人身份证(简称华裔卡)”作为提案,正式提交到了全国政协。
5000万海外华人翘首以盼的“华裔卡”,终于要迈上实质性台阶了吗!潘庆林也接受了多家媒体的访问,力求大力扩散这一提案在国内的传播度。
民意所向?长期以来,海外华人因在中国缺乏有效身份,很多时候不得不面对开拓事业和家庭角色,亲情、爱情等方面的两难选择。
之前,网易网就曾顺应"两会"东风,面向中国民众,针对双重国籍、“华裔卡”发放、降低绿卡门槛等话题开展过投票调查。
网调显示,74.2%的投票者支持"中国政府给移民开设华裔卡",78.5%的投票者支持"放宽中国绿卡申请条件"。
10年签证还不够?杨海峰认为,推动发放“华裔卡”所存在的障碍,主要是中国民间和官方可能对海外华人的需求不完全了解,以为10年签证已经足够满足海外华人的需求。
“虽然10年签证为外国公民出入中国国境提供了便利,但对于外籍华人仅仅在入境政策上得到宽松是不够的。
”在中国投资的商人,需要长期照顾生意;大多数取得外国公民身分的华人,仍需要回国照顾年迈父母。
而根据相关规则,海外华人必须有中国方面发出的邀请函,才能办理回国签证;到达中国之后,必须在24小时内到当地派出所报备;在中国的停留时间上,也受到很大限制。
尤其是近年来,到底怎样才能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和人才,想来只要务实,在制度上真正解决海外高素质人才的后顾之忧,保障且方便他们的长期逗留,就能让他们踏踏实实心无旁骛了吧。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已遭破坏,集权统治模式基本建立起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分权模式而非君主集权B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并不能说明严格遵循分封制度,其实分封制在东方六国也遭到破坏,D项表述错误。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宋代朱熹首次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并给其作出注解,随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中对儒家经典解读的标准答案,孟子地位快速提高,“孔孟之道”成为儒学精神的核心表达,答案选C,A项表述错误,B项是孟子地位提高的重要条件但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发生在汉代之后,D项与题意无关。
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C.频繁改革的结果 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演说家生动的演讲易于鼓动雅典公民,由于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政治模式,公民的拥护就将演说家的主张变为公民大会的决策,最终影响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走向,因此演说家能成为政治领袖是雅典政治体制的产物,答案选A。
2016年(新课标II)历史题第Ⅰ卷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6.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7.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8.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面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视图缓解名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偷越国(边)境刍议2008年08月31日11:10 东方法眼刘建昆199人次浏览评论0条字号:T|T“偷越国(边)境”一词作为法律术语,始见于我国1979年《刑法》的“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阐发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的补充规定》,其第五条规定:“偷越国(边)境的,公安机关可以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单处或者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其后,1997年刑法继承了前法的用法,《刑法》第三百二十二条规定:“违反国(边)境管理法规,偷越国(边)境,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由于世界各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不同,对于“偷越国(边)境”这种社会现象的称谓和表述也各不相同,有的称之为“偷渡”、“偷私渡”,也有的国家称之为“人口走私”,但大多数国家在正式的法律文本中大都用“偷渡”和“非法移民”这两个概念。
我国实践中则常常使用“偷渡”一词。
①在我国有关行政法和刑法中,“偷越国(边)境”经常与“非法出入境”等相关概念混用;由于其视角不同,兼之法律规定相对简略,在对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认识上至今含混不清。
主要包括一下几种看法:1.偷越国(边)境行为,即指违反我国国(边)境管理法律法规,非法出入我国国(边)境的行为。
②2.偷越国(边)境,指违反出入国(边)境的管理法规,不经规定的口岸、关卡私自出入我国的国(边)境,或者未办理合法的手续,或者骗取出入境证件,经口岸、关卡蒙混出入我国国(边)境。
偷越除了从陆地非法出入国(边)境外,还包括从海上或者空中偷渡。
③3.偷越国(边)境又称偷渡偷国(边)境,简称偷渡,是妨害社会秩序行为中妨害国(边)境管理的违法行为,指违反边境管理法规,不经批准,不持合法证件,不经指定对外口岸、地点,非法出入国(边)境的行为。
④4.不具有合法进入目的国(地区)权利(资格)的中国公民、外国公民或无国籍人,违反我国边检法律法规的规定,未持出入境证件,或持用伪假、他人、无效、骗取的出入境证件,非法出入我国国(边)境,扰乱出入境秩序的行为。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跌宕起伏,兼容并蓄、影响深远的统一的复合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其中既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不好的方面,应该区别对待。
(一)好的方面外交道义:(仁爱原则、贵义原则、崇和原则)道义或道德都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道义或道德可用于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
一、贵和尚中的影响: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
贵和的意思是主张和谐,而尚中指的是主张中庸,不走极端。
天地万物存于自然之中,他们的运行却始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才是最为光明的前景。
在中国人与人的交往向来主张和谐,自然地,在国际间的合作中,中国也保持着这样的精神,求同存异,共同进步,以此构建和谐新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一个大国应该有的风范。
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理论的集成和升华。
现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更完善的多边贸易体制,争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处理与他国的问题。
二、和平互利的国家关系:中国素以“仁义”为宗旨,与邻国和平共处时期远长于征战时期。
中国自古疆远民众、国力强盛。
但即使强盛如汉唐时期,也不曾超出本国领土范围外出侵略,而注重传播本国文明、接纳外国客商的和平外交,毫无保留地把本国文化成果贡献给全世界。
古代中国提倡“中外一体、天下一家”宽待外族政策。
如犹太民族自公元70年失国后,人口流散于东到印度,西到非洲至西欧的广大区域,在许多地方受到迫害。
而在宋朝流徙到中国开封的犹太人却受到宽厚待遇,获准维持原信仰和风俗,参加科举并与汉人通婚。
2016年全国卷II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6.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7.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8.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面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视图缓解名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旧唐书.房玄龄传--------------------------------------------------------公元9世纪初立国的高丽王朝,之前并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 要了解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以前的历史,只能从中国的古书上查找. 韩国人对此一直心有不甘,认为中国人写的历史都是从大中国主义出发贬底了韩国.经济起飞后,韩国到达了高丽王朝立国以来的顶峰,民族主义高涨. 韩国的一些所胃少壮派历史学者决心要重写韩国的历史并马上全社会的反响.他们对现有的中国古书采取机会主义加实用主义的态度,认可的部分就引用,反之就一脚踢开.最为典型的要算韩国92年出版的教科书了.这部共分5章: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并在公元前7000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据说日本人曾经抗义此书.其实,每个国家撰写本国的历史,只要不牵涉到外国,外国人就不应干涉内政.韩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描绘成从火星上下来的移民,世人除了多一种笑话外,决对不会反对.问题是韩国人这种毫无历史根据的自称是整个东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的做法,必然和手持大量历史资料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发升冲突.以下举出几个已经发生的冲突和潜在的矛盾.1.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3年韩国要向联合国申报端五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吧.消息传开后,中国社会反响很大:明明古书上记载,中国纪念端五节比韩国早2000多年,怎会变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网友要立端午节为公共假日.一些中国学者提议, 端午节需然起源中国,但传入韩国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是一件好事,建议为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反观当时的韩国的媒体,一致遣责”中国的文化鼻祖思想”,说韩国的端午节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所以韩国才会向联合国申遗.这是韩国人自以为是总是有理的狡辩!广东纪念端午节的方式就和四川不一样,是否分别申遗为广东端午午节和四川端五午节?还有北京的粽子的用料做法和台湾的也不一样,是不是也要各自申遗? 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韩国应该伸请”荡千秋”的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2.高句丽历史.2004年中韩两国因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而发生了冲突。
关于我县水库移民工作的专题调研报告1. 引言在我县发展进程中,水库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用水问题,还为发展农田灌溉、水电等领域提供了重要条件。
然而,水库建设也带来了人口转移和移民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县水库移民工作的情况,本调研报告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
2. 水库移民工作的背景和重要性水库建设常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这些土地多由农民耕种,因此水库建设会导致大量农民面临土地流失和生活迁移的问题。
水库移民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不仅关乎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还关系到水库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 水库移民政策与措施为了保障水库移民的利益,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必不可少。
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我县在水库移民工作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主要包括:合理的土地补偿制度、移民安置点建设、职业培训与就业创业扶持等。
4. 社会心态与文化传承的问题水库移民不仅仅是土地和住房的转移,还涉及到农民原有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移民农民对新环境的适应存在困难,无法得到充分的社会支持和关怀,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
5. 水库移民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水库移民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土地补偿不公、安置点建设不完善、就业机会不足等。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与一些移民农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听取了他们的心声和建议,也了解到了相关部门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方面的努力。
6. 水库移民工作的成功案例尽管面临着问题和挑战,我县水库移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一些移民农民通过土地补偿和合适的安置点建设,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实现了良好的发展,并通过创业获得了收益。
这些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7. 政策建议与改进措施基于对水库移民工作的调研和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与改进措施:- 完善土地补偿制度,确保合理的补偿标准和程序。
- 加强移民安置点的建设和管理,提供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4×12分)1.(4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4分)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3.(4分)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4.(4分)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5.(4分)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6.(4分)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7.(4分)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海外侨务工作困难和建议海外侨务工作是指政府和相关机构为了维护和服务海外侨民的权益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侨务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列举出一些常见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语言障碍海外侨务工作人员需要与海外侨民进行沟通和交流,但由于双方语言的差异,语言障碍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工作人员往往无法准确理解侨民的需求和诉求,也无法有效传达政府政策和信息。
建议:1. 加强语言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语言水平。
2. 配备专业翻译人员,帮助工作人员与侨民进行沟通。
3. 利用科技手段,如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软件,提供即时翻译支持。
二、文化差异海外侨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他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方式可能与本地人存在差异。
侨务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服务侨民。
建议:1. 加强跨文化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听取侨民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服务策略。
3. 在制定政策和规定时,考虑到侨民的文化背景和需要。
三、法律问题海外侨民在法律方面可能面临各种问题,如移民问题、就业权益问题、投资经营问题等。
侨务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和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并能够为侨民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和指导。
建议:1. 加强法律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2. 建立法律援助机构,为侨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服务。
3. 加强与当地法律机构的合作,共同维护侨民的合法权益。
四、信息不畅海外侨民往往需要及时了解国内的政策信息和社会动态,但由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他们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获取到相关信息。
建议:1. 建立健全的信息传递机制,确保政策信息和社会动态能够及时传达给侨民。
2. 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侨民的信息互动和沟通。
3. 定期组织侨民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直接与侨民交流并传递信息。
五、心理压力海外侨民在异国他乡生活,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心理压力不可避免。
中国“避风港”制度适用要求的研究中国的“避风港”制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制度,它为那些已经在其他国家面临政治或经济风险的人提供了庇护。
但是这个制度适用要求并不简单,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例如申请人的身份、动机和证据等等。
本文将就这些要求展开深入探讨,并且添加三个案例给读者更加具体的了解。
首先,适用要求之一是申请人必须是真正的政治避难者。
这意味着申请人必须在其原居地面临迫害,并且该迫害是与其政治观点、宗教信仰、种族和国籍等基本权利有关的。
例如,一个失业的青年向香港政府申请庇护的可能性很小。
但如果一个异议派领袖在中国被政府逮捕、监禁,那么他可能有资格申请“避风港”。
其次,申请人还应证明他们在原居地遭受了真正的迫害,这需要提供详细的证据。
这些证据可以是医学证明、新闻报道、口述历史等。
例如,一个宗教家庭的成员在原居地遭受了歧视,因为他们信仰了不同于主流宗教的宗教,他们可以提供教派的历史和传统信仰等证据。
此外,申请人的动机也很重要。
他们必须证明他们的申请是基于长期的政治或经济迫害,而不是仅仅因为一时的困难而寻求避难。
例如,在尼泊尔,一名20岁的女性因为与另一个女性发生了性关系而被判处鞭刑,这名女性因此向一个欧洲国家寻求庇护。
但是,她很快就被驱逐出境,因为她的申请不符合政治避难的标准。
最后,我们来看三个典型的案例,以更好地理解“避风港”制度的适用要求。
1. 郁金香革命后的伊朗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大量的伊朗人寻求政治避难。
这些人大多是反对克孜勒·阿巴德·拉扎·希梅尼政权和想要寻求自由和民主的人。
许多人被判处死刑,监禁和酷刑。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成为了大量申请人的避风港。
2. 九十年代的南苏丹在1990年代疏散出苏丹成功的南方人民联盟内战期间,大量的南苏丹平民向肯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寻求政治避难。
这些人大多是穆斯林和本地南苏丹居民,他们因遭受政府军的屠杀和酷刑而寻求避难。
明朝山西洪洞移民情况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 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
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迁民两次,总计3次。
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
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
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是往京畿地区(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迁民的.杨安样先生曾对大槐树迁民史实做了整理:根据《明太祖实录》、《明史·食货志》、《李善长传》、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等文献载,明初迁民,主要从内蒙古、苏松嘉湖杭五郡、山西以及其它零星地区迁出。
洪洞迁民共十七项,占明初迁民记载六十六项的百分之二十六。
现将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十七项分述如下:1.《明太祖实录》卷110载:“洪武九年十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风阳屯田”。
2.《明太祖实录》卷131载:“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3.《明大祖实录》卷193裁:“洪武二十—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显少……上访户部侍郎杨靖曰:…‘山西民众,宜如其言。
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新德(豫)、真定(冀)、临清(鲁)、归德(豫)、太康(豫)等处间旷之地,今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4.《明大祖实录》卷197载: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后军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徒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5.胡广《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上以河南彰德、卫平、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贵地利,山西民众地狭故多贫,乃命后军督府柬事事李恪等渝其民愿徒者,验丁佃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体制。
【教学目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逐匈奴,凿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情况。
3.从家国情怀角度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献。
【时空坐标】【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民族融合以及对外交往的表现难点:朝贡贸易体系的特点和评价【教学内容】知识点0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微点拨】“夷夏之辨”春秋时期兴起“华夏夷狄之辨”。
这个概念跟血统无关,这是共同文化认可的象征。
大体上是接受过周礼教化,承认中原文明并有归属感的诸侯国均为华夏诸侯,当时也称之为“诸夏”。
而没有经过礼乐教化,文明洗礼的部族,在生活、生产说仍未完全摆脱原始社会习俗的这些“落后”部族均为夷狄,分别叫做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华、夷之辨”,辨的是中原诸侯国和周边部族的根本区别。
【知识拓展】客观评价汉朝的“和亲”政策(1)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2)汉匈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
(3)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考点5清末民初的内外忧患与救亡图存【答题技巧】1.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
这在高考中是司空见惯的题目,比较容易得分。
2.概括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
这从现象到本质特点进行提炼,作为常考题型设问答题技巧值得关注。
【拔高训练】1.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IOOO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性、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交流、亲属团聚等又次之。
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区。
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Λ,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D.工业革命后世界联系加强3.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
他认为,“舟舰缮矣,必练水师”,在武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并且特别提出,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
魏源的构想()Λ,尚未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 B.强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C.反映了洋务派专业人才的匮乏D.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4.1853年,曾国藩招募营勇,编练湘军。
有学者指出,曾国藩治军理念独特,如他利用宗族和乡土观念加强军队的团结力,选拔的官佐几乎都是湖南老乡,而军官招募的士兵也大多是同族或同里之人。
后来李鸿章经营淮军,袁世凯小站练兵也多借鉴湘军模式。
由此可知,湘军的建立()A,成功抵御了太平军攻占南京 B.开创了奖励军功的激励制度C.为后世军阀崛起埋下了伏笔D.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军队诞生5.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这是一幅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的图画。
这里面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
”这一革命纲领()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6.1875—1894年,清廷共计派出76位正、副公使和领事。
议决中国文化制度视角下的移民海外迁移.1
陈海钦
A0075319
议决中国文化制度视角下的海外迁移
论及中国文化制度,笔者认为它与中国的五千年的历史息息相关,这种文明的孕育成熟伴随着统一与割据、民族冲突、南方拓殖运动等一系列的内部大迁徙。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曾将文化定义为“人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是文化的一个载体,人的背后代表着一种文化,包括社会现象同样有着文化的象征。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使了文化多元性的产生,各民族间文化经历了相互碰撞、相互磨合至融合、互为和谐的过程。
当然这种文化制度也包括着具体的制度比如以一个血缘为组合的家庭制度以及商业化制度。
近日拜读了孔飞力教授的《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其中将海外华人移民史与中国历史本身联系起来考量,是孔飞力教授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研究海外华人移民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那么既然移民史跟中国的历史本身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文化制度又是在历史长河里孕育而成的,可以推断海外迁移史在中国的文化制度下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文中孔飞力将中国比作一所海外移民的学校(Chinese as a School For Emigrants)。
他所谓“移民学校”,是指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著名商业城市,如厦门、广州。
到了18世纪厦门港口成为了输送海外移民到台湾、南洋的跳板,已成为了一个“移民社会”。
本文将以孔飞力教授所著的《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为文本,承接中国是一所“移民学堂”为论点,从中国的文化制度为视角来进行分析。
下面是笔者所阐述的四点论据。
其一,中国内部移民随之带来了文化的多元性,这种特殊历史根源给海外迁移者带来了历史经验。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的疆域中,地区之间的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巨、影响之大,都是世界上罕见的。
汉族的祖先华夏诸族是在多次迁移后才在黄河流域定居的,以后大批移民迁往各地,他们不仅传播了华夏文明,还吸收了大量其他民族成分。
其中汉族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全国各地和海外,就是几千年来不断移民的结果。
1可以说,中国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性,在区域内的移民过程,是一个各民族或是各区域文化碰撞的过程,可促进互相磨合、互相交流,并学会跨文化沟通的妥协之道。
因此内部移民的一个基本点是被训练和习惯于文化的多元性对话,人们置身于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对于今后的海外迁移作了很好的文化积淀与心理准备。
当他们到海外生活时,同样接触的是一个新的民族文化,让海外移民能更快地融入到一个新的陌生环境内部移民。
其二,勤奋、打拼、俭朴的文化优良品德,为海外迁移更为坚强的后盾。
之所以有这一观点,应该从中国为什么会有内部的移民谈起。
这一点可以引用孔飞力教授在文中所分析的:到了1644年满清开始统治中国时,在外国白银,外国作物,人口增长和商业化之间已经发展出一个错综复杂的协同系统。
土地短缺,促使了数百万家庭寻求一种经济生存那就是通过家庭手工进入市场。
其他的生存战略,如劳工出口和国内移民,都是晚清时代的一个典型。
这一切就奠定了中国海外迁移到“南方海域”或南洋。
大约在1700年,同时代的人们认识到,移民是源于人口对土地的压力造成1三代学人的治学结晶——访《中国移民史》第一作者葛剑雄教授许树基,刊登在《福建日报》1999年11月25
的。
人口的巨大压力下,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当无法满足或是无法有“立足之地”时,人们只好迁移到更广阔的地方。
晚清的这种紧张状态,外加天灾人祸与西方入侵,内部自我调节机制触发了改良与革命仍无法短期内彻底
扭转危机。
检视中国古代史,土地产出与人口的矛盾屡屡导致王朝衰亡,可以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土地问题史。
笔者认为土地与人口矛盾虽然是经济问题,但其产生严重的社会压力,而在这种社会压力下,中国文化必然做出一种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文化产物。
因此,勤奋、打拼、俭朴等道德品质已成为中国文化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历来在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联系到同时期新教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二者有着惊人的类似。
其三,中国文化使移民形成了一个有价值的商业化特点,为今后的海外迁移奠定了一个经济基础或者说是一种谋生与资金投资的能力。
早期的人们主要是迁移到东南沿海一带,在这个沿海商业中心下,教会了迁移者如何制作东西并如何修理同时也教导他们如何与外界进行一种互动。
因为商业技能并不局限于一个独立的“商人阶层”。
在晚清,自耕农大量破产成为自由劳动力涌入沿海城市,包括工匠,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受到影响并得到训练的机会。
即使是贫穷的农民同样获得了金钱的处理经验,其中包括如借款和贷款,投资,市场估计的技能,劳动工资。
不论移民曾经是一个富裕的商人,还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他是在商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过教育。
2由此可见,移民在这个商业化的历史潮流下,让海外迁移的人不论是有无受过教育的人都培养了如何在2Philip Kuhn,“The Homeland: Think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verseas,”The Fifty-eighth George Ernest Morrison Lecture in Ethnology,ANU,1997.
海外处理经济事务的能力。
最后,中国的文化制度也为移民形成了另一个有价值的家庭制度特点。
在国内的大迁徙中,某个区域内往往会形成几个以宗族或者迁出地为核心的社团或者类似的服务性机构,最为显著的一个例子便是各行省派驻京师以及遍布东南亚各地自发形成的同乡会馆。
中国文化一贯强调家庭伦理与亲情,即使是迁徙到目的地之后,也希望重新建立起一个“熟人社会”。
早期迁移到东南亚一
代的人们,大多是为谋生或者转口贸易而迁移,迁移者往往是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振兴期待,即便远离家乡千万里仍然保持着与故乡故土从情感到物质的关联。
离开家乡有时被看作是短暂的应急手段,等到他们赚到足够的钱生活,有能力抚养家庭时,最终还是想回去成为一个当地富有的人。
3这种被泛化的家庭制度,可以帮助移民在新土地上较快站稳脚跟。
总而言之,在中国这一个悠久的文化制度熏陶之下,训练了人们跨文化互动的能力、优良道德、出国谋生的商业技能以及家庭制度的凝聚力,为海外迁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当然文化制度还涵盖了很多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制度(商人对政治的敏感度、官商合作)、宗教制度(中国总体的信仰上并没有很浓厚的排他主义,大部分是和而不同、包容之心,间接减少了信仰上的矛盾冲突),为海外迁移开通了顺畅之道。
但是“移民学堂”的学习毕竟只是一个起点,一个通行证,教会了知识、技能与良好的价值观,迁移到新的环境还得依靠移民者自己去寻找符合个人新的职业选择和成功的战略。
3Lawrence Crissman,“The Segmentary Structure of Urban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Man,New Series,Vol. 2,No. 2 (June,1967),pp. 18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