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与广西社会调查报告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29.55 KB
- 文档页数:15
壮族酒文化调研报告壮族酒文化调研报告壮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中最大的民族之一,其独特的酒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壮族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方式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壮族酒文化历史悠久,起源于壮族祖先的生活实践。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壮族人民就有酿酒的技艺,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壮族酒种类繁多,包括米酒、黄酒、青糟酒等。
其中,米酒是壮族人民最常饮用的酒品,被视为传统节日、婚嫁等重要场合的必备饮品。
壮族酒文化传承方式多样。
首先,家族传承是壮族酒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壮族家庭中,父辈会将酿酒技艺传授给子辈,通过世代相传,使得壮族酒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
其次,民间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壮族特有的“喝酒文化俱乐部”、“酒文化协会”等组织,为壮族人民提供了交流酒文化、学习酿酒技艺的平台。
此外,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举办壮族酒文化节等活动,推广和传承壮族酒文化。
壮族酒文化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壮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喝酒被视为社交的重要环节,具有较高的礼仪性。
无论是亲友间的聚会,还是与外来客人的接待,都离不开酒的参与。
在壮族婚嫁习俗中,酒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被视为连接两个家族的重要纽带。
此外,壮族酒文化与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等传统习俗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壮族人民将酒作为祭祀神明的重要供品,标志着人与神的沟通和交流。
总之,壮族酒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传承方式的多样化,壮族酒文化得以保留和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了解和传承壮族酒文化,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推动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壮锦文化调研报告壮锦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壮锦是壮族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
为了进一步了解壮锦的发展现状和挑战,本次调研旨在探讨壮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并分析壮锦在当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意义。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
首先,我们设计了针对壮锦的问卷,并在壮族聚居地进行调查。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壮锦的使用情况、销售状况、传承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等。
随后,我们对壮锦工坊进行了实地参观和访谈,了解壮锦的制作过程、材料使用和设计风格等细节。
最后,我们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撰写了本报告。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壮锦的用途多样化。
壮锦不仅用于服装、家居饰品等方面,还被广泛应用于舞台表演、艺术装饰等领域。
壮锦的多功能使用使其在市场上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市场需求。
2.壮锦的传承面临困难。
由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手工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壮锦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
许多年轻人不再关注壮锦的制作和使用,这对壮锦的传统文化意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壮锦的创新发展缺乏支持。
尽管壮锦具有许多创新的潜力,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很多壮锦工坊无法进行创新设计和产品开发。
这限制了壮锦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四、调研建议和展望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壮锦传承教育。
通过加大对壮锦的宣传推广和制作技术的培训,提高广大民众对壮锦的认识和热爱,从而促进壮锦的传统技艺的传承。
2.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鼓励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大对壮锦工坊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壮锦工坊进行创新研发和产品设计,提高壮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促进壮锦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鼓励设计师和艺术家将壮锦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推动壮锦在现代艺术和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壮锦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本次调研的结果显示,壮锦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双重挑战。
通过加强壮锦的传承教育、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及促进壮锦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我们有信心壮锦能够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继续发扬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调研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壮族是该地区最大的民族群体。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誉为壮族的“元宵节”。
为了深入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的庆祝活动及其文化内涵,本次调研报告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的庆祝方式、庆祝活动以及相关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庆祝活动的历史渊源、庆祝方式、庆祝活动的举办地点等情况,探究其文化内涵。
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参与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二、庆祝方式和活动1. 庆祝方式: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月三庆祝活动以其丰富多样的庆祝方式而闻名。
首先是龙船赛,居民们会自发组织龙船队伍,在清澈的江河上划着精美的龙船,形成一场盛大的水上竞技比赛。
其次是踩高跷,壮族人会穿着传统的服饰,表演高高跷舞,既展示了壮族人民的勇敢和聪明,也体现了他们对祖先的崇敬。
此外,还有火把游行、歌舞表演等庆祝方式,以及传统的体育竞技比赛等。
2. 庆祝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期间,各个城市和乡村都会组织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郊游活动和民俗表演。
壮族人民会结伴踏青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同时也能享受到壮族特色的美食和文化展示。
此外,许多村庄还会举办传统的祭祀活动,人们会在村庄中心集结,向祖先祈福,并表演一系列的传统舞蹈和歌曲。
三、文化内涵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庆祝活动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庆祝活动体现了壮族人民对节日的热爱和向往,彰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其次,庆祝活动承载了壮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传统的尊重,反映了他们对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最后,庆祝活动也是壮族人民之间交流和融合的平台,通过庆祝活动,人们能够互相交流、共同庆祝,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四、调研结果和建议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庆祝活动的调研,我们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月三庆祝活动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
壮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壮族的民族特色,还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本文首先对壮族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回顾,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接着,将详细介绍壮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方面,揭示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壮族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传统文化对壮族人民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壮族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实现壮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促进壮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建议,以期为壮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二、壮族的传统文化壮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壮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宗教、民俗、饮食以及建筑等。
语言方面,壮语是壮族人民的主要交流工具,它承载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壮语的丰富词汇和独特语法结构,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在文字方面,壮族曾经使用过方块壮字,这是一种基于汉字但又有自己独特系统的文字。
尽管现在方块壮字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但它仍然是壮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文学方面,壮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布洛陀》《姆六甲》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也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艺术方面,壮族的传统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刺绣等,这些艺术形式往往与壮族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例如,壮族的刺绣艺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著称,是壮族女性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音乐和舞蹈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锦的调查报告壮锦的调查报告壮锦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壮锦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壮锦民族的生活状况、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我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整理出了以下报告。
一、生活状况调查在调查中,我发现壮锦民族的生活状况与其他民族相比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壮锦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生计,他们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同时也养殖家禽家畜。
其次,壮锦人民注重家庭观念,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尊重长辈、照顾子女是他们的传统美德。
此外,壮锦人民的饮食以米饭、面食和蔬菜为主,口味清淡,健康饮食意识较强。
二、文化传承调查壮锦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壮锦织锦艺术。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织锦技艺在壮锦民族中代代相传,被视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壮锦织锦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此外,壮锦还有丰富的音乐舞蹈、民间故事等文化形式,这些传统文化在壮锦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发展现状调查在调查中,我也关注了壮锦民族的发展现状。
壮锦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近年来,政府对壮锦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
这些举措为壮锦民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同时,壮锦民族也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展示自己的文化和风俗,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四、文化保护与传承壮锦民族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是我调查的重点之一。
在调查中,我发现壮锦人民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并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与传承。
例如,他们设立了壮锦织锦学校,培养年轻一代学习织锦技艺;同时,壮锦民族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如举办壮锦织锦比赛、音乐舞蹈表演等,以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
五、壮锦民族的未来展望在调查中,我对壮锦民族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我认为,壮锦民族的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经济的发展,壮锦地区的基础设施将会逐步完善,教育水平也会提高。
《崇左壮族地区优秀文化遗产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现状》调查报告摘要: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目标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成为历史学科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取向,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挖掘地方优势资源,结合本校办学特点及学生状况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更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调查报告1.调查背景高中历史新课改一轮又一轮的展开,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如火如荼的进行,广西多地市学校依托壮族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实施许多独具特色的历史校本课程,成绩喜人,但专门针对边关壮族特色开发的校本课程并不多。
崇左市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壮族先民骆越族的发源地,也是目前全国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地级市,文化类型多样,市内各区县具有丰富的边关壮族文化遗产,如宁明花山壁画、龙州天琴、天等打榔舞、向都霜降歌圩节、大新侬侗节等等,再加上2018年崇左市参评魅力中国城,市县政府挖掘整理许多具有边关壮族特色的物质、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可以说崇左各高中学校最具有开发与实施边关壮族特色的历史校本课程的优势资源,但现实却差强人意,崇左市大多数高中学校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理想,大路货多,独具特色少,为今后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寻找新的策略及方向,本课题组展开相关的调查。
1.调查情况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需要,我们没办法展开实地的调查及访谈,只能以网上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2021年2月9日至2021年2月19日对崇左市各高中学校展开调查,有市属学校、县属学校、公办学校、私立学校、有高一的、高二的、高三的、文科的、理科的老师及学生,共收到1340份学生答卷,30份教师答卷。
1.调查的结果及分析(一)学生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1.学生热爱家乡,关注本民族的发展,有强烈的宣传家乡文化意愿。
对于“你对崇左壮族地区历史文化(如象郡的历史、花山文化、壮族先民骆越族、壮族歌圩文化、中法战争、镇南关起义、左江革命根据地、崇左边民与东南亚各国人民交往等)感兴趣吗?”的问题,回答“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为54.63%,回答“有点感兴趣”的学生则为42.09%,回答“不感兴趣”“无所谓”的学生极少;对于“你愿意向别人推介您的家乡吗?”的问题,回答“非常愿意”的学生为52.01%,回答“愿意”的学生则为43.96%,回答“不太愿意”“很不愿意”的学生极少。
暑期社会实践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金田镇新燕村调查报告第一篇:暑期社会实践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金田镇新燕村调查报告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研背景调研时间:2009-8-10至2009-8-30 调研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金田镇新燕村调研目的:通过对国家关于“三农”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
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调研内容:土地经营权,粮食以及经济作物种植,农村合作医疗和出行问题调研方法:实地调研以及访谈调研调研概况(一)调研地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金田镇新燕村位于桂东南平原腹地,土地肥沃,四周分布有低矮丘陵。
区内以水田为主,兼部分旱地,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等。
经济作物以淮山为主。
区内人口密度适中,大部分为五六口之家,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子女在上学,儿女上学费用几乎占家庭收入的70%~80%左右。
区内传统的耕作方式仍十分盛行,种地基本靠经验,较少涉及科学种田,机械化水平较低,绝大部分仍以牛耕为主,经济作物收入较低,从总体看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
(二)调研对象情况调研对象均为当地农民,其中包括外出务工人员和实际种粮户。
他们文化程度大部分为小学初中文化,一般为五六口之家。
在访谈调查中注意从家庭经济状况、主要经济收入的不同加以区分,其中包括以种地为生、以外出打工为生和以种植业兼副业为生等不同人群,以期最大限度的涵盖广大农民。
(三)调研问题及回答情况调研问题主要涉及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现阶段粮食以及经济回答如实记录。
最后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国家的扶农、富农政策在执行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大打折扣。
这些问题在访谈笔录中均有反映。
调研问题分析(一)关于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经营一直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制度。
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地多人少”的怪象,有些耕地逐渐演变为荒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节日民俗调查报告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广西壮族自治区节日民俗调查报告篇一:关于广西玉林市过年特色文化的调查报告关于广西玉林市过年特色文化的调查报告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节,在千百年的传承下,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就在玉林,是土生土长的玉林人!玉林人过春节,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内容和形式。
但“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玉林人的春节有自身的习俗和特色,甚至打有时代的烙印。
对春节时间的介定,一般从农历12月23日至正月16日,统称为“春节期间”或“过年“。
故节前有“年尾”、“年晚”、的叫法;节后有“大年初几”、“年十几”的称谓。
本地人素有“未过正月十六都是年”之说,也就是说过了十六之后才算春节结束。
此段期间都有特定的习俗和较固定的活动内容,有不少还相传至今!玉林人的春节如何过?且听我细细道来。
玉林人过年有一样东西是少不了的,那就是——白散。
据记载,白散起源于天启年间,距今约400年!玉林白散即米花,形如圆盘,白色,略带点焦黄,甘香酥脆,轻压即碎。
玉林人俗称“白散”,即取其洁白松散之意。
白散有其独特的制作程序!白散一般是在农历的十二月初开始制作,制作白散选用的是糯米,要选用颗粒的饱满且有粘性的糯米大火用蒸笼蒸熟;接下来是打胚,要趁热把饭填入刻有吉、福、喜、寿的木模中,然后盖在竹筛网上,在太阳下晒干,接着是过糖,将晒干的白散胚放入糖水中,浸匀后捞起晒干,一般要过糖两次,晒干后用塑料袋装好以防受潮。
到腊月二十七时,用茶油炸开即可!白散是用来祭祀的,也是送礼的佳品!农历12月23(或24)日是灶君上天日.灶君,北方称灶王爷,玉林人则称之为“灶媄”。
是传说中的神,旧时民间家家厨房均立有其“定福灶君之神位”。
据唐人段成式载:”灶神名隗,状如美女。
(按:叫灶媄是有依据的)----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
這位由天帝派驻民间专司监察的钦差,于每年农历12月23(或24)日至30日,上天廷7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
广西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少数民族的后裔,我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和习俗几乎一无所知。
了解我们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习俗。
在这个假期里,我进一步调查了我们村里侗族的各种文化和习俗。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珞月”。
它信仰许多神,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
农林,主要生产梗稻,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冷杉树著称。
侗族主要生活在广西西北部、湖南和贵州南部。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侗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
和其他民族一样,它也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活动和民族习俗。
比如董的大歌、民歌、芦笙舞、芦笙踩堂等。
其中,芦笙踩堂是一项比较大型的活动,是侗族、苗族的传统活动。
每年举办一次,但是不同地方举办的活动不一样。
为了更多地了解芦笙踏堂,本次调查对这一传统活动进行了较为具体、细致的调查。
如前所述,芦笙踩高堂是一项大型传统活动,其活动流程包含多个节目。
首先活动负责组织当场撒纸撒糖,然后男青年也有义务当场给孩子们发糖果。
这种流动主要是为了现场唤起气氛,其次是跳芦笙舞。
芦笙舞由演奏芦笙的男青年和穿着传统民族服装的女青年完成。
这个节目是纪念我们祖先的主要活动。
又一次,是活动的高潮。
这个过程包括侗歌和碧鹿声。
唱侗族歌曲是侗族人民最好的活动之一。
生活在侗族乡的侗族人,他们的侗族歌曲都是自己创作和演唱的。
所以这个节目是所有流程中最热闹的。
侗族歌曲的演唱者是当地知名的中年妇女——“歌仙”。
当然这些歌也是自己做的。
演唱开始,“歌仙”一起唱,接着是“多野”。
“多叶”也是侗族歌曲的一部分。
“多业”是侗族每次大型活动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因此,它也是我们芦笙踏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多野”开始时,活动组织负责人召集在场的青年男子围成一圈,随后其中一位“歌仙”率先唱起了“多野”。
剩下的人只唱了下面两个字。
他们歌唱祖国美好的未来,并为之喝彩。
以“多野”结尾,意为“碧芦笙”,所谓碧芦笙,是指几支芦笙队一起吹,然后由芦笙评判队评判哪个芦笙队吹芦笙最响,谁是最后的赢家。
关于广西社会考察报告考察目的:专业学习、交流考察时间:2013年4月26日—28日考察地点:广西民族大学百色起义纪念馆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我们班这学期进行了为期3天的社会考察,在这次活动中,特别有幸的是与广西民族大学历史学的师生们交流与学习。
我们实地参观广西民族大学、百色起义纪念馆,聆听了老师们报告,与民大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一、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10历史学的同学们做了以个简单的交流以后,我们又在腾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学院的相思湖相思桥,我们都发现广西民族大学是一所风景迷人的大学,有深厚的二、百色起义纪念馆28日早上,我们抵达了百色起义纪念馆,之后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百色起义纪念馆,大厅正中是一副气势宏伟的汉白玉浮雕《百色起义》令人肃然起敬,三楼是“百色风雷”、“革命英杰”、邓小平与百色”、“建设新百色”等四个展厅。
在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资料中追寻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雷经天等老一辈革命家光辉的足迹,百色起义纪念馆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百色起义波澜壮阔的场面,展示了邓小平、张云逸等革命先辈和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展现了革命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
其次我们参观了原红七军军部粤东会馆,粤东会馆是当年邓小平、张云逸同志发动和领导白色起义时工作、居住的旧址。
馆内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油灯、草鞋、草帽、台椅、阁楼等。
仔细读着每一篇注解,在凝重、肃穆的气氛中,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著名的百色起义爆发于 1929 年 12 月 11 日,是由邓小平、陈豪人、张云逸等同志在广西百色组织领导的伟大运动,她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我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是我党独立领导的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又一次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各族人民争取国家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1篇一、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
为了深入了解广西的民族特色,我们组织了一次实训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交流和实践活动,全面感受广西的民族风情。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报告。
二、实训背景1. 广西民族概况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自治区,拥有壮、汉、苗、瑶、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其中,壮族是广西最大的民族,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2%。
2. 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希望了解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感受民族风情,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为今后的民族文化交流和传承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训内容1. 实地考察(1)南宁: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了解广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沿革和风俗习惯。
(2)桂林:游览漓江,欣赏喀斯特地貌,感受壮族的山水文化。
(3)柳州:参观柳州博物馆,了解柳州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4)百色:参观百色起义纪念馆,了解壮族人民的革命历史。
2. 文化交流(1)与当地民族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信仰观念和民间艺术。
(2)参加民族节庆活动,如壮族三月三、苗族跳花节等,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 实践活动(1)学习民族歌舞,如壮族山歌、苗族飞歌等。
(2)学习民族刺绣、编织等手工艺。
(3)体验民族服饰,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实训成果1. 深入了解广西民族文化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活动,我们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提高文化素养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民族文化和技艺,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3. 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实训,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五、实训体会1. 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实训使我们认识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的责任。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2. 民族交流的必要性民族交流是促进民族团结、繁荣的重要途径。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广西一、调查目的和意义:最近党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改革,所以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了解在当今基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和文化建设的进展,增强我们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我们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激发我们参与文化建设以及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热情,增强我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
加深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使得自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下贡献,使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迈进一小步。
调查过程:在遂溪过年的那段时间去向基层人民了解一下他们在业余时间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进行,以及对于自己文化生活的看法,和觉得政府在这方面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他们自己又希望有些怎样的文化生活。
基本情况与分析:纵观这几年遂溪人的文化生活,随着国家对人民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遂溪的文化建设在这几年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和显示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其中,居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日益丰富化、多样化,上网、听广播、看电视、看演唱会、看电影、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到2012年一月份,在我所调查的遂溪家庭里,以前的黑白电视已经是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了,现如今他们大部分都有彩色电视、液晶电视,甚至是最近刚刚流行的3D电视都出现在普通居民的家中了。
另外随着遂溪电视台的改革,以前是模拟信号电视的家庭都升级为有线数字电视,电视节目也由原来的40多个台增加到了80多个。
VCD或DVD似乎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是更加先进的EVD了。
电脑也在普通家庭中得到了普及,手提电脑的比例越来越高。
值得留意的一件事是当今的居民文化生活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了年轻派和守旧派两个部分。
8岁到30岁的新生代,他们趋向于一些新事物,他们喜欢上网,听歌、看演唱会、溜冰;30岁到50岁之间的成年人,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普通多了,例如: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读书看报、搓麻将、下象棋等;而那些高于50岁的成年人,他们则对看大戏、粤剧、雷剧,舞狮子等活动情有独钟。
建设壮美广西调研报告《壮美广西调研报告》一、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广西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
为深入了解广西的发展状况和挖掘其旅游潜力,本次调研对壮美广西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调查。
二、自然风光广西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资源,其中以桂林山水闻名遐迩。
以漓江为代表的壮美山水,融合了山、水、洞、峰等元素,景色如画,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此外,广西的阳朔和北海等地也是旅游胜地,绵延的田野、碧波万顷的海域,让人流连忘返。
三、民族文化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包括壮族、瑶族、苗族在内的多种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
例如,壮族的歌舞表演、瑶族的芦笙乐团、苗族的织布技艺等,都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和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四、旅游经济壮美广西的旅游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了广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业不仅为广西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去年广西接待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
壮美广西的旅游潜力巨大,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旅游设施的落后,服务水平的提升等。
五、对策建议为了进一步挖掘壮美广西的旅游潜力,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升旅游设施的质量和水平;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3.发展旅游特色产品,提升旅游体验的深度和个性化;4.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提高广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5.加强旅游监管,保障游客的权益和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结语壮美广西作为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的民族文化。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认识到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壮美广西将会成为一个更加吸引人的旅游胜地。
广西壮族山歌文化传播调查报告广西壮族山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山歌是壮族民间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广西壮族山歌的传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份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对广西壮族山歌的了解程度、山歌的传播渠道、喜欢的山歌类型以及对山歌文化保护的看法等。
调查结果:1. 对广西壮族山歌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广西壮族山歌还是相当了解的,有7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山歌有一定的了解。
2. 山歌的传播渠道:在山歌的传播渠道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电视、广播和网络是最主要的传播渠道,占比分别为80%、68%和62%。
朋友圈、家庭和学校也被部分人选为了解和学习广西壮族山歌的途径。
3. 喜欢的山歌类型:在喜欢的山歌类型方面,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喜欢广西壮族山歌的各个类型,包括田园山歌、战歌、婚礼山歌等。
田园山歌和婚礼山歌是最受欢迎的类型。
4. 对山歌文化保护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都非常重视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有89%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大对山歌文化的宣传力度,促进其传播和交流,同时也有6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对山歌艺人的培养和支持。
问题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广西壮族山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宣传和传媒支持:尽管电视、广播和网络是主要的传播渠道,但山歌文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很多人对山歌的了解仍然不够深入。
2. 人才匮乏:山歌艺人的培养和支持程度不足,导致山歌表演的质量和数量都受到限制。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加大对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山歌的认知度和了解程度。
崇左城市调研报告崇左市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是该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在过去几年中,崇左市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改变。
本篇报告将对崇左市的城市发展进行调研,并对其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
首先,就经济发展而言,崇左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该市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和工业。
农业方面,崇左市的农产品产量位居广西壮族自治区前列。
市内的农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工业方面,崇左市拥有一些重要的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
这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崇左市的经济增长,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崇左市在文化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发展。
作为壮族自治区的一部分,崇左市保留和发扬了壮族的传统文化。
壮族是崇左市最大的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舞蹈和服饰,这些文化元素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此外,崇左市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节庆,如壮族三月三和中秋节庆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然而,崇左市在环境保护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崇左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和水质问题是市民关注的重点。
崇左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如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和推广绿色产业发展等。
然而,这些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总结起来,崇左市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崇左市的城市发展,崇左市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并与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崇左市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只有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才能实现真正的城市繁荣和发展。
壮族年俗调查报告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节日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些传统习俗逐渐被人们遗忘,节日越来越没有节日的气氛,越来越冷清,拯救传统节日的习俗刻不容缓。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过年,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期间,文档来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均已祭祀祖神、祈求年丰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在晋城,过了腊月初八即可以叫过年,为什么这么说呢,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为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喝腊八粥来庆祝腊八节,晋城地区的腊八粥用当年收获的粮食和瓜果熬成,一般为甜的,主要食物有大米、小米、绿豆、黑豆、红枣、豇豆等。
对于过了腊八节即是过年,晋城还流行着一首名瑶。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锅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殷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文档来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壮族婚俗调查报告壮族婚俗调查报告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而壮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更是令人称奇。
本文将对壮族婚俗进行调查,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婚前仪式壮族婚俗的第一步是婚前仪式。
在壮族传统中,婚姻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姻。
因此,在婚前,双方家庭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来确认婚姻的意愿和决心。
其中最重要的是“提亲”仪式。
男方会带着一份礼物前往女方家庭,表示自己的诚意。
如果女方家庭接受了礼物,就代表着双方家庭同意这门亲事。
三、婚礼仪式壮族的婚礼仪式非常庄重而隆重。
在婚礼当天,男方会派出一支队伍前往女方家庭接新娘。
这支队伍由鼓手、花童、伴郎和伴娘组成,穿着盛装,载歌载舞。
而女方则会派出一支队伍来迎接新郎。
两支队伍在村中相遇后,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对歌”比赛。
男女双方会互相唱出自己的心声和祝福,以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和祝福。
四、婚后习俗壮族的婚后习俗同样独特。
新娘在婚后的第二天,会带着新郎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一场“回娘家”仪式。
这是新娘向自己的家人和亲友介绍新郎的重要场合。
在这个仪式上,新郎需要向新娘的家人行礼,并接受家人的祝福和祝贺。
这一仪式象征着新娘已经正式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五、文化内涵壮族婚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婚姻被视为两个家庭的联姻,而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事情。
这体现了壮族人重视家庭和亲情的价值观。
其次,婚礼仪式的庄重和隆重反映了壮族人对婚姻的尊重和重视。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庄重的仪式,婚姻才会得到上天的祝福。
最后,婚后习俗中的“回娘家”仪式展示了壮族人对家族和传统的尊重。
这一仪式不仅是新娘向家人介绍新郎的机会,也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六、结语通过对壮族婚俗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壮族人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展示了他们对家庭、亲情和传统的重视。
这种传统的婚俗不仅仅是一场婚礼,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和文化的传承。
第 1 页 共 15 页 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与广西社会调查报告汇编
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这是一份来自崇左市政协调研组的调研结果报告。主要分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历史、规模、特点及社会功能 1.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在我市境内,有称“歌坡”“侬垌”“陇峒”“富坡”“旦圩” “巷单”等多种称呼。我市的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以宁明花山岩画为代表的左江岩画中,就以粗犷有力、朴素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先秦壮族人民聚会欢歌狂舞庆祝胜利的热烈场面。我市壮族歌圩习俗的汉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清道光年间龙州举人黎中产就写有“岁岁歌圩四月中,聚欢白叟与黄童”的诗句。每年春秋两季是我市壮族歌圩最盛行的时节,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于山脚、水边,或汇合于城厢村寨,或簇拥于指定的会场,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随着歌圩文化的流传、演变,壮族歌圩成为壮族人们相互接触、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友谊的娱乐 场所。 2. 我市壮族歌圩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 第 2 页 共 15 页
我市是壮族聚居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38%,是广西壮族人口最集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人称“中国壮都”。自古以来,我市壮族人民素以善唱山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各地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歌圩”流传,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下面是调研组了解到的我市XX年壮族歌圩情况的数据,列表如下: 从统计表看,全市共有各类歌圩点349个,分布在全市的57个乡镇254个(社区)屯,可谓壮乡到处有歌圩。歌圩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每年1—4月份新春季节和8—10月秋收季节。活动规模在1000人以下的占38.6%,1000—10000人的约占57%,10000人以上的约占4%。大新县下雷霜降歌圩、天等县向都霜降歌圩、宁明县纳利坡花炮节、龙州县伏波诞、江州区左州金山节、壶关歌坡等均超过3万人。 3. 我市壮族歌圩活动丰富、民族特色鲜明。 一是歌圩中“传歌择偶、绣球传情”最具壮族文化魅力。原生态的歌圩中最热烈、最吸引的是对唱山歌、抛绣球活动。姑娘小伙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开展情歌对唱,以歌谈情、挑选意中人,最后姑娘们把绣球抛向她看中的小伙子,如果他中意,便能把礼品绑在绣球上,抛还女方,五颜六色的绣球来回飞舞,这是我市歌圩中 最有诗意、最具魅力的活动。 二是歌圩中饱含丰富情感的山歌对唱,美妙动听,耐人寻味。山歌调虽然是基本固定 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演唱方法为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其中,高亢激昂的大新高腔山歌、多情浪漫的宁明明江山歌、朗朗上口的天等西部山歌、神奇飘逸的龙州山歌等第 3 页 共 15 页
尤为动听,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美、比兴美;一挥而就、出 口成章的流畅美;整齐严谨、朗朗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很多山歌已经成为现代的民族文化经典作品,世代流传,久盛不衰。 三是歌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多、趣味浓。在我市歌圩中,抢花炮、打陀螺、赛龙舟、打尺子、掰手腕、打扁担、壮拳表演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仍保留较完整的有30多种,其中壮拳在许多地方已失传,只有龙州一带还有传人,被称为壮族一绝。仍广泛盛行的抢花炮项目堪称民族体育的经典,有东方橄榄球的美称。全市目前有6个歌圩是逢圩必有抢花炮。赛龙舟也是我市壮族歌圩的传统项目,在扶绥县的龙头乡凤庄村、江州区的驮卢镇、龙州县的上金乡可谓年年歌圩赛龙舟。现在的壮族歌圩还增添了篮球、足球、气排球赛等体育项目。 四是歌圩中的祭祀、法事等原生态民俗活动最具民族特色。各种祭祀、祭祖仪式、祈福水源的法事往往最能吸引人的不仅是这些活动充满神秘的民族和宗教色彩,而且也是壮族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凝聚族人人心的途径。现在的歌圩里仍有32%保存有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活动。 五是歌圩中的民间艺术大放异彩。歌圩中,还有贺茶歌、春牛舞、师(道)公舞、麒麟舞、庆丰年、彩调剧等丰富多彩的民族器乐、歌舞、戏曲文艺节目,这些节 目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有的已经成为世界民族艺术的瑰宝。比如龙州的弹天琴唱天谣,壮话称为“鼎叮”的天琴灵巧轻便,为左江流域壮族最有特色的一种古 老弹拨器,音色圆润明亮,尤其是伴着壮族方言的演唱,清新、幽雅,又富于神秘色彩。在XX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壮族天琴的一曲《唱天谣》第 4 页 共 15 页
一炮打响后,应邀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远赴欧洲奥地利萨尔茨堡、德国汉堡演出,古老的天琴艺术走出了国门,奔向世界艺术殿堂。 4. 我市壮族歌圩社会功能多、价值高 一是宣传教育的功能。歌圩的各种活动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大多是比较客观的壮民族生活,其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都是壮族人民自己所熟悉的,它能够感染人、鼓舞 人,具有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山歌演唱、文艺表演等形式,把传统民族文化与各种国策民规宣传相结合,使各族群众在歌圩活动中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 二是文化传播、陶冶情操的功能。歌圩是集各种壮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人们自愿参与,自娱自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同时,歌圩蕴含丰富的 民族事象及祖辈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生活知识等,在歌圩中用方言把民族文化口口相传,世代传承,是传播壮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是人际交往、促进和谐的功能。由于地理环境所致,左江流域壮族人们居住分散,而约定俗成的歌圩给人们提供了这个机会,人们不约而同前来参与,认识不认识的人在歌圩的气氛中,通过对歌或其他方式来互相沟通感情,交流经验,以此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协调关系,促进和谐。 四是凝聚人心、民族团结的功能。共同的语言,共同心理特征和共同的习俗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而歌圩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正是壮族人们共同意识 的反映。歌圩里,人们会穿上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尝本民族特色的饮食,开展本民族第 5 页 共 15 页
特色的文体活动,增进民族感情。同时,赶来参加歌圩的兄弟民族,与壮族人们同欢共乐,加深彼此的情谊和团结。 五是商品荟萃、繁荣市场的功能。古时的歌圩,姑娘们做新装、缝绣球、纳布鞋;小伙子们购买头巾、梳子、绒绳新线;家长们则准备五色糯米饭、棕粑、备好酒菜。歌圩日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在的歌圩仍以它特有的方式刺激城乡经济的供需两旺。大的歌圩,商品交易额达600—800万元。 二、 我市传承和发展壮族歌圩文化的措施及成效 新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壮族歌圩文化,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我市的歌圩文化,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1. 抢救性挖掘整理壮族歌圩文化。组织了民族、文化、文史等部门人员及老民间山歌手等,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编撰工作,其中的《民间歌谣集》共收录壮族山歌近4000首,系统地汇集了全市壮族山歌的各种唱法唱腔。编印了《崇左壮族山歌集》。还把山歌资料拍摄整理,录制成光碟,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壮族山歌文化。 2. 开展节庆壮族山歌赛会,利用崇左市花山文化艺术节、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天等指天椒节、扶绥县文化旅游美食节、龙州天琴艺术节等节庆开展壮族山歌比赛活动,给节庆活动助兴,融进歌圩文化元素,将壮族山歌展现给八方来客。 3. 举办山歌大赛。从XX年以来,我市举办了两届全市性的壮族山歌大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今年三月三,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文化局、市民委、市群众第 6 页 共 15 页
艺术馆承办“三月三”壮族山歌擂台赛,主题为“展示壮族风情,演绎壮族民俗、推进经济发展”。400多名山歌手参赛,分为专业民歌比赛(专业组)和原生态山歌(业余组)比赛,参赛曲目多为民间歌手原创作品。 4. 让山歌当好各种宣传和广告载体。我市充分发挥山歌强大的宣传优势,让山歌在政策法规宣传、行业宣传、企业广告宣传或多种重大活动中充当宣传载体,推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我市首届壮族山歌大赛中,新创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山歌50首,新农村建设山歌50首。在“花山杯”铁路护路法规宣传山歌赛中创作山歌30多首。大新县山歌大赛创作廉政建设山歌40多首。市电力、环保、水利、通讯等行业相继举办山歌宣传活动,创作脍炙人口的广告宣传山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行业形象,助推壮族山歌文化发展。 5. 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设置赛歌台,使壮族山歌更显现代气息。据了解,去年,互联网红豆社区崇左论坛山歌赛歌台,10天内点击率超过10000人次,回帖数超过3000帖,即兴创作山歌超过2500首,论坛版主还评选歌王、歌后、最快嘴、最受欢迎、最热心观众等一系列奖项。 三、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因遭禁止,使传承出现断裂,极大影响了壮族歌圩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壮族歌圩在古代曾遭封建统治者以“有伤风化”为由下令禁歌。解放后的“四清运动”,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做“四旧”遭到禁止,壮族歌圩由此步入失传或销声匿迹,歌圩文化传承出现断裂。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歌圩这个民俗文化瑰宝才逐渐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