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原因分析

犯罪原因分析

四川大学法学院盛玉国

【内容提要】犯罪原因在犯罪学的研究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有人认为,犯罪学主要是对犯罪原因的探讨和研究,这当然是一种狭隘的犯罪学观点,但由此可体现出犯罪原因在整个犯罪研究和犯罪学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犯罪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统而言之大概由自然原因、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和文化原因。各种犯罪原因类型呈现出系统性、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综合性。各种原因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发展变化,最终导致犯罪的产生。

【关键字】犯罪原因层次性动态性自然原因社会原因个体原因文化原因

引言:

有学者曾说:"战争可以停止,犯罪却不止。"自从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和法律以来,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病态一直伴随人类左右,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犯罪的存在和危害迫使人们去探索犯罪的原因。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就在《国家论》中提出:“人们为了金钱常常是许多犯罪的原因。”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贫穷导致造反和犯罪。”我国古代对犯罪原因也有很多朴素的理论,管仲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⑴,董仲舒当时对社会的犯罪原因进行过论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民愁之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白居易有“贫困思邪而多罪”的犯罪理论。犯罪原因一直是众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议题。

一、犯罪和犯罪原因含义:

关于犯罪的概念有刑法学和犯罪学两种意义上的理解。在刑法学上对犯罪的定义是以刑事实体法规范为出发点,即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按照我国的刑法理论,刑法学上的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是一种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而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是以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为标准,将犯罪定义为与现行行为规范相冲突的行为。这一理解是以法律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将犯罪理解为一种与社会通行规范相背反的变异行为。

关于犯罪原因的定义在我国比较混乱,不同的犯罪原因理论对犯罪原因会有不同的理解,单单我国对犯罪原因含义的观点就有20多种,但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要定义犯罪原因首先要准确定义原因一词,根据《新华字典》中的解释:“原”是指“原始、开始或最初”;所谓“因”是指“缘故,事出有因”。故原因是指原始之因,原始之故或最初的、直接的因素。基于这样的本义,犯罪原因应该指的是最初导致犯罪产生的因素,这里的“最初”当然与“后来”相对应,严格讲,犯罪思想形成以后的因素就不能视为犯罪条件,不然我们便无法解释在同样情况下为什么有人犯罪而有人不犯罪。综上所述,犯罪原因是指最初导致犯罪产生和影响犯罪变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二、犯罪原因特征:

犯罪原因的特征反映犯罪原因的状态和本质,是区别其他犯罪现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研究它很重要。它是揭示犯罪现象发生、发展、变化和规律的根本依据。犯罪原因的特征很多,主要有:

(一)系统性特征。

这是由犯罪原因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钱学森曾将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犯罪原因也是如此,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并且相互作用。犯罪原因的系统性主要表现若干犯罪因素有系统、有机的排列组合成一体的,各要素相互作用而不是杂乱的堆砌。若干犯罪因素可能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个犯罪原因系统,这个犯罪原因系统也可能成为另一更大犯罪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也就体现犯罪原因系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二)层次性特征。

又称等级性,这是由犯罪原因的基本构成和分析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决定的。犯罪原因的层次或等级可以划分为犯罪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因素层次。并且在复杂的矛盾中必有一些事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中也必有一项最主要矛盾。这样我们在认识犯罪原因时,就会辨析出层次性把握好主次轻重关系,从而客观全面地认识每个原因。

(三)动态性特征。

这是由犯罪自身矛盾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特殊形式决定的。犯罪原因在犯罪的过程中是一种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态势,换句话说,它是在运动中、滚动中变化发展形成的;另外,犯罪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相应变化,人类历史的犯罪原因也是如此,不是一沉不变的,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犯罪原因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犯罪原因必须从动态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认识犯罪原因。

(四)复杂性、综合性特征。

所谓复杂性或综合性,是指构成犯罪原因的因素,不仅多而复杂,而且在原因中又综合成一体,在原因外壳的包裹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各自发挥其同向作用。犯罪时有社会各种复杂矛盾、各自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不肯能是由一个原因造成的。

(五)交织性特征。

产生犯罪的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碰撞的从而使犯罪产生。在研究犯罪原因问题要认识到这点,否则根本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解释和描述犯罪原因。

三、犯罪原因研究的历程:

意大利学者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犯罪学的诞生,也开创了犯罪原因研究的新的时代。从历史上看,犯罪原因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研究阶段,主要是思辨研究阶段、实证研究阶段、现代研究阶段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阶段。

(一)犯罪原因的思辨式研究阶段

以思辨式研究犯罪原因的学派是古典犯罪学派。古典犯罪学派在解释犯罪原因的观点主要是“自由意志论”。认为,上帝赋予每个人自由选择善恶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作出有意识、有意志的选择,犯罪行为也是同样,它完全是受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和支配,与外在的物质或精神力量无关。既然犯罪是由自由意志选择决定的,自由意志是犯罪的原因,解决犯罪问题就必须使决定犯罪的自由意志受到挫折,其办法就是惩罚。⑵

思辨研究严重脱离实际,忽视了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或者说对社会方面的问题研究的很不够,没有揭示犯罪的本质原因,即没有把意志和决定意志产生的客观条件联系起来加以辩证的考察和分析。

(二)、犯罪原因的实证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的犯罪学派被称为实证主义犯罪学派,他们认为犯罪行为是自然生成的病态现象,通过体形可以对犯罪人加以识别、测量和犯罪可能性进行预测。实证犯罪学派摆脱了意志自由理论的束缚,从思辨研究方法走向实证研究方法。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龙勃罗梭和加罗法洛。龙勃罗梭认为犯罪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他们具有犯罪的生物性特征,是遗传因

素造成的;加罗法洛是龙勃罗梭的学生,继承了龙的“天生犯罪人论”,不过也有自己的创新,将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人定犯罪。

(三)、犯罪原因的现代研究阶段

该阶段的学派也被称为新派,产生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阶段。主要强调犯罪的社会原因,社会责任论,个别预防论等观点。主要包括犯罪社会学派和犯罪心理学派。犯罪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李斯特和菲利。李斯特主张人体特质原因和社会原因相结合的“二元论”。此理论继承了龙勃罗梭关于人体特征的观点。菲利认为犯罪是由于特质、社会、和地理环境三要素综合在一起造成的,被称为“三元论”。犯罪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把人类的人格发展分为本我、自我、超我阶段。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部分,充满欲望的满足;自我是现实化的本能,他帮助本我得到欲望的满足;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超我的职责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自我受唯实支配,超我受唯善支配。三部分保持平衡,人格会健康发展,否则会导致精神病会犯罪。⑶

(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阶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马克思的上述论断中的子内容明显欠缺推敲。引起国民犯罪的因素是多元的,除了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宗教、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原则、文化氛围等大气候原因外,还有诸如地域性、国民个体心理状况、遗传因素、教育情况等等纷繁复杂的或独立或相互作用的因素。

很显然我们不能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而应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以此来指导犯罪原因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主义内容之一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主张对事物的认识,既要看到必然性,又要看到偶然性;既要承认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又要承认人的主要能动性。要认识到犯罪原因不是单一的,相加的,而是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各要素在导致犯罪的作用上也是由主次之分的,不是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运动发展的。这才是马克思犯罪原因论的精髓。

五、犯罪总体原因

犯罪总体原因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影响犯罪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本文将犯罪总体原因划分为犯罪的社会原因、自然原因、个体原因、文化原因。

第一:犯罪的社会原因:

犯罪的社会原因是指引起犯罪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某一社会中的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是由该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决定的,因此一定的社会必然存在一定的犯罪⑷。社会犯罪现象的内因总的来说在于一定社会的社会结构,因此立足于特定社会的社会结构来分析该社会特有的犯罪现象结构应该是犯罪学的研究思路。社会结构导致的犯罪原因,它从基本的意义上影响犯罪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各种矛盾和消极社会现象。(一)、经济与犯罪的关系:

<1>、多种经济形式的冲突对犯罪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地位,允许其他经济形式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由于这些经济形式代表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并且在某一经济成分内部各经济主体之间也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一旦利益冲突被激化而被复杂化,社会矛盾便异常尖锐。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处理不善,将会引起纠纷,最终发展成为犯罪。

<2>、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对犯罪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有竞争难免会有人采取不正当竞争。竞争的失败者和不正当竞

争的实施者都有可能实行犯罪。有些竞争者采取非法手段从事竞争,如伪劣假冒、坑蒙拐骗、贪污行贿、等等。有些竞争者竞争失败很有可能会报复对手,实施犯罪,有些破产的竞争者无家可归,一蹶不振,很有可能为生活所迫走向犯罪的深渊。

<3>、新旧体制转换中的真空漏洞对犯罪的影响。

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过程中,旧的管理体制受到冲击,难以发挥强有力的控制作用,新的管理制度尚未建成,还在健全完善之中,在两种制度的衔接上的漏洞给犯罪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方面是经济管理中的漏洞:由于在市场管理、金融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的漏洞,使得经济领域的贪污、贿赂、诈骗、走私、偷税、假冒商品等经济活动有了可趁之机。另一方面是治安管理中的漏洞,在改革的过程中,基层政权组织的强大控制机能被严重削弱,治安管理当中存在大量真空和漏洞,是违法犯罪有可趁之机。

<4>、收入分配不平衡对犯罪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这样论述资本主义社会贫穷与犯罪的关系,产生违反公共准则的捣乱行为的社会根源是群众受剥削和群众贫困。就包括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来看,贫穷任然是一种重要的致命的致罪因素,不过我们应当看到,贫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分配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悬殊,正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些因素积攒到一定质的时候,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很可能会产生犯罪。

<5>、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犯罪的影响

市场经济负面效应是产生的原因之一,表现在:一是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经济活动使得相当一部分人产生“拜金主义”的思想意识。二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消费心理。三是市场经济迫使各种市场主体为生存而竞争。四是市场经济的流动性给社会治安带来一系列复杂问题,为犯罪活动创造了条件,导致犯罪案件的巨增。(二)、政治与犯罪的关系:

<1>、政治斗争对犯罪的影响

在我国旧的剥削阶级残余势力并未被完全消灭,国外敌对反华势力千方百计的寻找机会对我国进行政治破坏,不断向我国派遣间谍,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不仅如此,新疆东突分裂分子也是图谋不轨的进行分裂祖国的罪恶行径。这些人进行反党、反对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行民族分裂活动和台独势力,进行恐怖活动,分裂活动,用金钱和美色腐蚀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

<2>、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对犯罪的影响

权力过于集中,监督和制约机制难以奏效,导致有的干部权力滥用,目无法纪、胆大妄为、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以致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官僚主义严重。部分干部高高在上,对群众利益置若罔闻,致使某些人民内部矛盾激化,间接导致凶杀,伤害,放火等犯罪案件发生。

政治运作过程缺乏透明。我国的各项制度和管理过程透明度比较低,权力暗箱操作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使权力行使蒙上神秘的外衣,是一些人试图通过权钱交易去寻求参与政治运作的机会,给腐败以可趁之机。

<3>、政治决策失误对犯罪影响

政策的制定和施行是国家的重要活动,当政策严重失误时就会导致犯罪的产生。(三)、学校教育与犯罪的关系:

教育,是预防犯罪的重要环节。然而,教育活动进行得当与否,与犯罪现象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龙勃罗梭说:知识并不使人道德,反而使其为更巧妙狡猾的犯罪。阿沙芬堡说:教育者,德化之谓也,倘忽略德育进行智育等于不学驾驶技术而开汽车。教育应以德育即人格与性格之陶冶为终局目的。对犯罪可发生预防效果的教育,应是智育、德育并重

的教育,如果教育不伴随德育,在某种程度内不但不减少犯罪,反而增加犯罪。

反观我国学校教育,有很多弊端,这些都诱使部分青少年犯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德育

许多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考试和追求升学率上,甚至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并且升学率的提高时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多学校急功近利,未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无从谈起,甚至是空白。(许润章218)

<2>、教育方式陈旧、简单

一些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脱离当今社会,陈旧的、粗暴的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学生人格,教育内容也是记忆性的课本内容,很难启迪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难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得学生反叛、厌学、自暴自弃,甚至对生活的绝望。

<3>、青少年失学对犯罪的影响

虽然我国法律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均需入学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一些贫困地区儿童,退学率和辍学率任然很高。辍学的青少年是文盲了,更是法盲,很难明辨是非,流浪社会后,极易染上恶习,进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四)、家庭和犯罪的关系:

家庭式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将给整个社会带来稳定。家庭对犯罪的影响至关重要。人出生时不过是一个带有人的自然属性基因的动物,其社会化的程度和方向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和行为健康的重要因素。

<1>、家庭教育对犯罪原因的影响

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子女进行教育或用错误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进行反社会教育,都会使子女形成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缺乏文化知识和法制观念,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矛盾对犯罪原因的影响

家庭矛盾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失和。一种是夫妻感情不和,一种是父母和子女的感情不和。家庭矛盾使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和崇拜化为乌有,父母的说教起不来作用,甚至是反作用。西格尔在《青少年犯罪》指出:“在一个病态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他们目睹了暴力和冲突、感情上的不和谐以及社会冲突,其犯罪的驱动力比其他青少年要大的多”

<3>、残缺家庭对犯罪原因的影响

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和入狱等原因,缺损父母之一方或双方之家庭,谓之缺损家庭,一般来说,缺损家庭往往是促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残缺的家庭难以给子女以精神和物质上的爱,而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缺少父爱或母爱常常会感到孤独、自卑、忧虑、失望等不良反应,缺少父母管教,如不及时调整,久而久之会导致性格扭曲、心理变态等,最终可能走向犯罪。

第二:犯罪的文化原因:

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环境对犯罪之发生有正反二方面影响,文化越发达,生存竞争更激烈,制造巨大贫富分化,物质享受不断提高,容易导致精神生活颓废可增加犯罪。反之,文化发达,生活水准提高,社会福利、保险增加,人们教养知识提高有利于减少犯罪。

第一、传统文化对犯罪的影响

对犯罪来说,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主导的,主张性善论,以和为贵,强调道德的约束作用,这些都对预防犯罪起

了一定作用。然而传统思想中也有落后的封建思想,主要封建专制思想如个人集权、以言代法等等,封建特权思想如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等等,封建迷信思想如法轮功邪教、李一利用封建迷信欺骗群众等,封建帮派思想如“哥们义气”、团体犯罪等。这些都对犯罪原因的产生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西方文化对犯罪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动摇着中国的社会本位传统,这些不良文化因素从各个方面对个体产生影响,是个体产生于社会要求相对立的不合理需求,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第三、文化冲突对犯罪的影响

文化冲突指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主要有两种冲突:一种是随着文明发展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文化之间的冲突,即传统文化和现代新文化的冲突。另一种是同时期两种以上对立文化之间的冲突,如东西方文化冲突,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我国一部分社会成员受到如性文化冲突、民主人权冲突等,产生很多犯罪。

第四、亚文化对犯罪的影响

亚文化人群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的要求大相径庭,为了他们的利益,往往不惜对抗社会法律规范,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索尔丹斯·塞林认为:社会的主文化主要是传统的中产阶级文化,刑法则是主文化行为规范的表现。而下层阶级也有自己的文化,即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是与主文化冲突的,实行这种亚文化的行为必然导致犯罪。

第五、文化传播市场管理松弛,为不良文化的泛滥打开了方便之门。

对于各种文化,总是以一定的方式来传播,不良的书籍、报纸、电影、电视等传播工具,使一些腐朽文化得以公开,诱使部分人犯罪。主要是色情,暴力,恐怖等低俗内容容易影响社会风气,刺激社会成员模仿产生犯罪。

第三:犯罪的自然原因:

人不仅要和社会彼此发生关系,而且还要和自然界发生关系,以进行生存和生活。从社会学角度看,人类社会既然存在于现实的自然环境之中,那么,自然环境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不能离开一定的自然环境而存在和发展。犯罪的自然原因,指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存在与活动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及其过程。如一定条件的山川地貌、寒暑气候、昼夜时日等自然因素。季节对犯罪的影响

不同的季节气候条件一般不会影响犯罪的总数,但它对犯罪类型却有一定的影响。大体上说,财产性犯罪,如盗窃、抢劫、欺诈等罪,其犯罪率在秋季和冬季较高,因为冬季寒冷,户外活动少,加上黑夜较长盗窃行为受外在制约较少,特别是冬季对生活必需品要求较多,亦促发贫困者为满足生活被迫实施盗窃等财产性犯罪。暴力性犯罪,如杀人、伤害、侮辱等罪,多发生在夏季,因为夏季气温高,人的情绪一首刺激、兴奋、激动而动武。性的犯罪,如强奸、猥亵等罪,则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主要是因为作为自然成员的人进入自己生物、社会和心理的苏醒期,经历着一个从逐渐苏醒到全面亢奋的生理过程,此时人的性欲最强,再者由于春夏二季女性服装简单,暴露身体之部分较多,易刺激人的性欲。

第一、地理对犯罪的影响

人类的文化,因地域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发展,犯罪现象,也因地域之不同而有所不同。犯罪作为一种被社会道德所否定的行为,犯罪分子为了顺实施犯罪,大多数利用在偏僻的地方。地理对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流动性大的地区犯罪率要高于流动性较小的地区。主要是指在车站、码头、商业区及娱乐中心,这是由于这些地方社会控制和监督松散,犯罪分子易于作案,便于逃脱。<2>、农村和城市对犯罪的影响。一般来说,

城市的犯罪率均明显高于城乡。就犯罪类型来看,农村暴力犯罪率较高,这是由于农村人际关系密切复杂,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常以武力解决矛盾;城市以财产犯罪为多,这是由于城市大多经济发达,为一定区域的经济中心,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性大,为罪犯逃跑提高可趁之机。<3>、气温高的地方,暴力性犯罪远多于寒冷的地方,但财产犯罪,未必较很冷地方少。这是因为,气温高地方,人们活动较多,接触较频繁,纠纷增加,故暴力犯罪多;但气温高的地方,同样有衣食住行的需要,同样发生生计问题,所以财产的犯罪,未必较寒冷地方少⑸。

第二、时日对犯罪的影响

一般来说,夜晚的发案率要高于白昼。因为,就犯罪与犯罪者而言,夜幕为屏,激发和怂恿了其内在的侵犯冲动和犯罪胆量,并在客观上形成了使犯罪得以掩护的外在条件;就被害与被害人而言,由于夜间处于休息或疲惫状态,警觉松弛,注意力疲怠,抵抗力减弱,疏于防备;就社会环境而言,此时社会防备力量与外在制约因素减弱或中止的状态。因此,盗窃、强奸、乃至伤害、杀人等暴力犯罪,夜晚的发案率明显高于白昼。从具体的时间来看,根据我国的调查显示,深夜(21时到次日4时)被害的占32..6%;清晨(5时到7时)被害的占1.7%;上午(8时到10时)被害的占17%;中午(11时到13时)被害的占8.3%;下午(14时到17时)被害的占20%;傍晚(18时到20时)被害的占20.4%。

不过,应当明确的是,自然环境因素在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中,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自然环境与犯罪的产生有关系,但不是主要的,这种关系只是一种间接的,非决定性的关系。

第四:犯罪的个体原因:

就犯罪行为而言,在相同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环境中,有些人实施犯罪,游戏而却没有犯罪;有些人实施的是此种犯罪,另外乙烯二实施的却是彼种犯罪。仅从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方面是无法做出完美的解释,而需要更进一步,从犯罪人的个体因素中区寻找答案。下文将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生理对犯罪的影响

<1>、年龄与犯罪

犯罪统计数据表明,不同年龄段的成员其犯罪比例差别甚大。一般来说“青少年犯罪”综上居于突出位置,而老年人犯罪也不容忽视。犯罪的高峰时在18—30岁这一阶段。这是由于青春期的生理躁动和好奇,享乐、自我中心、未成熟、性欲提高等,他们体力充沛,为形成独立人格,缺乏自制力、判断力,最容易冲动误踏法网。相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犯罪率最低。据国际总计的犯罪年龄百分比反映,50至70岁的人占总犯罪人数的5.4%,而70岁以上的占0.68%。这主要由于老年人社会生活减少,与外界纠纷少,再者因为老年人生理活动能力弱,实施攻击性的能力也很弱

<2>、性别与犯罪

总体来说,女性犯罪人在女性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微,女性犯罪人的犯罪人中所占比例也很低。在我国,女性犯罪的比率低于世界其他国家,1950年女性犯罪比例为2—3%,1986年为3.79%,最近几年,我国女性犯罪也趋于上升。女性犯罪率偏低主要由于生理上缺乏体力,性格温和柔顺,具有忍耐和自我牺牲精神;从社会上来说,女性是弱者受到男性的保护,女性的活动范围较小,纠纷和售犯罪诱惑少。从统计上来说,女性犯罪比较隐蔽、秘密、不外露,难以被发现。

<3>、遗传及其他生理因素

主要指遗传疾病和异常生理因素等,如有遗传性的精神病、智力发育不健全、内分泌异常、酒精中毒。对于遗传对犯罪的影响问题,犯罪学鼻祖龙勃罗梭在十九十九就发表观点,

他认为,犯罪有隔代遗传的特点,龙氏认为罪犯先天具有成为犯罪的素质,这种素质是必然的,不可抗的。有些学者认为人的身体特质可以遗传,则精神特质也同样可以遗传。有学者根据犯罪人家谱来证明遗传与犯罪的关系,例如,杜格狄曾对朱克家进行调查,发现在1200名成员中有140名犯罪人,其中60是盗窃,7人杀人,58人卖淫,280名乞丐及440名性病患者,30名私生子。

(二)心理对犯罪的影响

所谓犯罪的心理原因,指导致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一切人格、个性因素,诸如情绪、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等与行为密切相关的要素以及个体心理过程的特点。

<1>、个性倾向与犯罪

个性倾向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性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他是个性中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的趋向和选择。包括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方面内容。一些个性倾向偏执的人是非观念往往是颠倒和错位的,因此成为犯罪人决意实施犯罪的动因。例如,有的人性格粗鲁、残忍、固执,遇到事情不善处理,导致犯罪。

<2>、个性特征与犯罪

个性特征是指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方面稳定一贯的特征。这些特征既要先天的,也有后天学习教育的。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固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性格不同于气质,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之分,如热情、勤劳、谦虚、勇敢都是社会赞誉和肯定的性格,而自私、无礼、懒惰、奢侈是社会否定的性格。犯罪人的性格与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财产性犯罪人大多具有自私、懒惰、奢侈的性格,报复性犯罪人大多具有心胸狭窄、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性犯罪人大多具有放纵、任性的性格。

综上所述,犯罪原因由自然原因、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和文化原因组成,表现出系统性、复杂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点。犯罪原因各因素在作用于犯罪的过程中,不是等量的,同时的发生,而是随着阶段的不同、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主、次因素也随着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犯罪原因对犯罪的影响是个综合而复杂的过程,不是单一的,机械的联系,而是把影响犯罪的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系统。

⑴管仲.《管子》[M].江苏广陵书社.2008.11

⑵宋浩波.《犯罪学原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⑶康树华.《犯罪学通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⑷许润章.《犯罪学》[M] 法律出版社.2007.

⑸林纪东.《刑事政策学》[M] 国立编译馆.2007.

浅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

浅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 院系:09法学姓名:马闪学号:K10914107 摘要:犯罪的发生是综合因素发展的结果,诸如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其中家庭作为人生存的基本单位,对犯罪的发生、预防都有着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家庭环境与犯罪、青少年犯罪、以及导致家庭环境驾驭缺陷的因素来分析影响犯罪发生的家庭原因。 关键词:家庭教育犯罪青少年 正文: 一、家庭环境与犯罪 所谓家庭,即是指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社会细胞和核心群体。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起点,对每个人的身体发育、知识去的和品德陶冶都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这样一句话。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庭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功能,并对儿童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原发性影响。支配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人格也必然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如果说犯罪是社会病态的产物,是社会产生了犯罪,那么从绝对意义上讲,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家庭也就好似产生犯罪的“温床”之一。家庭对犯罪的影响,一是通过对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给予的影响。如果在个体人格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中出现消极因素并发生作用,会使个体形成不良人格,成为犯罪的主观原因基础。二是对个体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家庭经济贫困,生活紧张,家长的不良习气都会影响子女,成为子女犯罪的激发和制约因素;家庭经济富裕,父母若是对子女宠爱无度,便会造成子女好逸恶劳,从而导致犯罪。 二、家庭因素导致犯罪的原因 (一)残缺家庭与犯罪 研究表明,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同犯罪的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联系。家庭残缺一般是因死亡、离婚、分局、遗弃等原因使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存在引起的,这些情况就造成了家庭的完整性、稳定性的破坏,是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或残缺不全。在这种情况下会是儿童过早的失去父爱或者母爱,设置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并且失去应有的管教,因而内心极其痛苦,精神忧郁,有的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到社会上寻找精神慰藉,遇到不良因素一不小心机会走上犯罪道路;父母离婚、分局、死亡等都会给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容易使他们产生羞辱感,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若父母一方再婚,有的孩子受到继父、母的歧视、虐待,或者无法忍受继父或者继母对自己生父或者生母的粗暴行为,从而铤而走险,杀人、伤害或者毁坏家庭财产、纵火焚毁家庭等。另外,遭遗弃的子女由于失去父母的关心和爱抚,往往流落街头,行乞,久而久之,就会沾染上违法犯罪的恶习。司法实践表明,在犯罪青少年中,残缺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是普通家庭青少年犯罪的2倍。 (二)问题家庭与犯罪 问题家庭是指不道德的家庭、犯罪家庭、感情不和睦、管教不当的家庭、父母身体或者精神有残缺的家庭等。问题家庭往往会促使家庭成员尤其是未成年子女形成不良的个性与人格,甚至会形成反社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道德家庭和犯罪家庭,由于家庭氛围的熏陶和不良习惯的传承,往往使家庭成员认识上是非颠倒、美丑颠倒、善恶颠倒,或者是非不分、善恶不分。这类家庭极易使家庭成员形成反社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社会不满,与社会为敌,与犯罪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感情不和睦的家庭,一般并不会引起对社会的直接犯罪,但往往由于矛盾的激化,造成夫妻分局或者离婚,从而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严重的也会促成夫妻双方甚至子女实施犯罪行为;再如管教不当的家庭是指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粗暴,或者期望值过高,要求过分使子女无法忍受,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犯罪,或者父母施暴过激,导致

论网络犯罪的产生原因、主要特点及其对策网

论网络犯罪的产生原因、主要特点及其对策 内容提纲 网络犯罪的含义是指危害电子信息网络中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施的各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可概括为针对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虽然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为人们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在互联网上,“黄”流横溢、“黑客”猖狂、赌场遍布、大肆贩毒、欺诈不断、盗窃财物、传播邪说、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散布反动言论,Internet成了犯罪的温床,不断地滋生各种各样的犯罪,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除了引言与结语外,主体内容有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网络犯罪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对策。 摘要:网络犯罪的含义是指危害电子信息网络中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施的各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可概括为针对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虽然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为人们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在互联网上,“黄”流横溢、“黑客”猖狂、赌场遍布、大肆贩毒、欺诈不断、盗窃财物、传播邪说、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散布反动言论,Internet成了犯罪的温床,不断地滋生各种各样的犯罪,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关键词:网络高科技黑客信息病毒 - 、弓 | 国际互联网络是英文Internet的中文表示,它是由全球许多计算机组成的,并 实现网络的计算机之间数据传输。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 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 社会。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 万维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虽然Internet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如同 在现实中一样,犯罪也不可避免的在其中蔓延开来,这便是本文要讨论的网络 犯罪。网络犯罪的含义是指危害电子信息网络中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 罪行为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施的各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可概括为针 对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 二、网络犯罪的原因 关于网络犯罪的产生原因可作多角度的分析。以下从黑客文化、网络技术局限、法制建设滞后、抗制条件薄弱和社会观念误区等方面作些探讨。

近年来女性犯罪案件司法统计分析

近年来女性犯罪案件司法统计分析 作者:张秀炳黄玉亮发布时间:2009-12-21 10:49:27 一、准格尔旗人民法院近年来审理的女性犯罪状况。 (一)从2006年以来,我旗女性犯罪的数量在逐年上升,而且涉及的罪名种类也在明显增多。2006年女性犯罪人数为15人,2007年女性犯罪人数为16人,2008年女性犯罪人数为27人。从犯罪种类的构成来看,主要以盗窃罪、毒品类犯罪、介绍、容留卖淫犯罪、诈骗犯罪位居前列,占全部女性犯罪占总数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其他的犯罪不及20%。 (二)在盗窃犯罪中,70%以上的都是熟人间作案,女性盗窃犯罪尤其明显的手段特征,基本都是顺手牵羊的作案手法,而且很多都是临时起意。作案动机也惊人的相似,尤其是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犯罪嫌疑人,大多都是把盗窃的财物用于消费,用于购买衣物、化妆品等日常消费品。因为盗窃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主要是30岁以下的女性,占到全部女性盗窃犯罪嫌疑人的三分之二以上。出于消费目的而进行盗窃犯罪在青少年女性盗窃犯罪中较为常 见。 (三)财产类犯罪被害人以女性等对财产保管不善的人群为主体,女性犯罪侵害的主体大多是女性被害人,因为女性侵犯财产的手段比较有限,以盗窃犯罪、诈骗为主。在这些犯罪行为的手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具备暴力性,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发现。 (四)近年来,我旗涉毒案件上升,其中女性涉毒案件也呈现上升趋势,而且有一半以上是依贩养吸,有一部分是家庭成员贩卖毒品,从而走上共同犯罪道路的,女性贩毒案件往往伴随其他犯罪的发生,比如盗窃、介绍、容留卖淫等。

二、女性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女性犯罪人占全部犯罪人的一半。尤其明显的是毒品类犯罪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全部犯罪人的80%。在盗窃类犯罪中, 也达到五成。 (二)、九成以上女性犯罪人是没有稳定工作的,或着无业。 (三)、多采取非暴力性犯罪形式。女性的身体条件决定了她们大多采用女色勾引、协助、掩护等方式,行为直接暴力性弱、技巧性强且偶然性程度比较大。就盗窃罪而言,女性盗窃多发生在超市、酒店、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而且盗窃数额不大。 (四)、女性犯罪中情感犯罪占一定比例。女性更易在感情面前忽视原则性。如在与家人、 同事、邻居等发生矛盾后,为发泄心中愤怒而实施放火、故意伤害等行为。 三、当前女性犯罪原因分析。 (一)、缺乏良好教育。长久以来“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让女性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知识水平有限。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女性,缺乏一技之长和稳定收入,面对生活困难往往无所适从,容易被引诱从事犯罪或采取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二)、盲目追求享乐生活方式。部分女性犯罪人因虚荣心强、不满足现状,又不愿从事辛苦的低收入工作,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为满足自己不正当的享乐需求,采取违法犯罪的 手段来快速获取财物。

校园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控

校园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控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其能否健康成长,将决定国家的存亡和民族兴衰;学校则是青少年是学习本领、提高素质、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培育未来接班人的摇篮,学校是一片净土。可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近几年来,校园犯罪时有发生,严重危及到老师和学生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我国校园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被不少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喻为难以医治“社会痼疾”。无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处在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校园犯罪迅速增多,犯罪率日益攀升的严重状况。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公布实施,校园违法犯罪现象获得了必然的扼制,但现实,校园的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仍是当今社会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因而我们对校园犯罪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一、校园犯罪的重要特点 (一)校园犯罪主体初犯年龄降低 初犯年龄降低。据统计,近年以来青少年犯罪人的平均年龄较过去降低了1至2岁,14岁至17岁已成为校园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段。随着我国社会物资条件的改善,公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未成年人身体发育加快,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未成年人发育成熟比五十年代提前2-3年,14-17岁之间的孩子,身体外貌与成年人没有多大的区别。力量可与成年人抗衡。性器官的成熟也使他们产生了参与社会交往的要求。但是,他们的心理条件尚不成熟,辨别能力、自控能力、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在身体与心理的矛盾斗争过程中,违法犯罪自然就多。所以,14-17岁这一段时间被认为是未成年人的危险年龄。 (二)校园犯罪类型中新型犯罪增多 除传统的犯罪类型外,一些新型的犯罪类型日见增多。例如信用卡犯罪、计算机犯罪等逐渐突出。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上网人数已达几亿,其中青少年占的比份很大。随着互联网信息垃圾的增加和网络犯罪的出现,这些网络问题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焦虑。从非法侵入电脑的黑客来看,80%以上是熟练掌握电脑技术的年轻人。 (三)未成年人犯罪形态变化 1、团伙犯罪突出。据调查、校园犯罪案件中,约有80%是结伙作案。盗窃、诈骗、抢劫、流氓团伙占约大多数,尤其是一些中学学生结伙违法犯罪案件迅速增多。 2、出现了一些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这些犯罪组织有自己的帮规,而且主要从事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刑事犯罪,作案手段凶残,成人化,具有疯狂的掠夺性和报复性。 3、女性犯罪比例增大。女性犯罪增加在整个犯罪中是有普遍性,而在未成年犯中,也有明显趋势,尤其是一些年幼无知的女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触犯了法律。据调查,女性违法犯罪大多是性犯罪,如卖淫等,其次是诈骗、盗窃。、 二、校园犯罪原因分析 (一)在校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所以部分学生对于某些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法律后果认识不足,对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研究1

学习中心编号:318 学习中心名称:綦江区委党校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 研究 学生姓名高浩 学号1323182423004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法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黄国泽 日期2015.3.31

目录 摘要 (3)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4)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6)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建议 (12) 四、结束语 (17)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中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犯罪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和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严重问题。中国当代大学生是国民高素质文化的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现代化未来的重任,是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犯罪的原因分析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犯罪的原因既有综合性又有层次性,是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素、行为人的主观因素等诸多因素的产物。大学生犯罪无论在原因、性质、种类和表现形式上,都具有与其他青少年、成人犯罪的不同特点,预防的策略与措施也应有区别,预防大学生犯罪要建立在对大学生犯罪现状的正确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本文对大学生犯罪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可操作性的预防对策,力争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将大学生犯罪降为最低。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原因: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触犯法律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现象是阶级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同样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社会、接触社会,因而出现犯罪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对于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夸大其词,耸人听闻,而应当正视,以便找出原因形成对策。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1976年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案件的87%,大学生约占4%。“马加爵案件”,“云南大学杀人碎尸案”等典型大学生案件的发生,都让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可是,基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如何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已经成为亟需解决地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涉案范围扩大 首先,从犯罪的主体范围来看,以本科生、专科生为主,也有少量硕士生、博士生。重点大学占了不少比例,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犯罪率高于内地大学生。男生占犯罪人数的80%以上。犯罪大学生中以3、4年级学生为多,但主体开始呈现低龄化,1、2年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犯罪日趋增多。大学生中有因缺乏法律知识而犯罪的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也有知法犯法的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自破裂家庭、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的犯罪率明显高于家庭和睦的学生。 其次,从犯罪的种类看,表现为犯罪类型多样化,智能性犯罪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某市2013-2014年间被处罚的在校大学生共32名,这21名受罚者中犯盗窃罪的19人,占全部犯罪大学生的59.4%;犯人身伤害罪的7人,占21.8 %;犯诈骗罪的3人,占9.3%;强奸罪的3人,占9.3%,这四类犯罪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类型,其中大多因经济原因引起,人身伤害罪、诈骗罪与性犯罪的背后动因常常是物欲。可见,经济犯罪是当前大学生犯罪的重点。同时一些新的犯罪

对变态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现今我国变态杀人的现状 改革开放到至今我的的杀人犯罪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而且影响率也在 上升①。其中的变态杀人更是不例外,变态杀人越来越多,引起的危害也 越来越大。例如,从1979年到1981年,在武汉,连续66起强奸杀人案, 直到作案地点在地图上形成一个“马蹄图”,中国警方刁‘得以破案②。1985 年陕西省商州市金陵人,制造了20年前中国最大的变态杀人案,48条尸 体就埋在自己家的院子里面③。从2000年到2003年,杨新海曾跨皖豫鲁 冀4省,疯狂变态作案26起,杀死67人,伤害10人,强奸23人,最后 于2004年2月1日7点30分在漂河中级人民法院出判决,法院以故意杀 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数罪并罚一审依法判处杨新海死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④。河南省“1112"特大系列杀人案 2003年12月9日在平舆县公开审判,驻马店市中级人民法院当庭作出一 审判决:被告人黄勇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⑤。 2004年4月23日,云南大学宿舍发现4具男生尸体,经查死者是该校化 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4名学生,其脑部被钝器残忍的杀害,相关 部门经勘查与调查访问,最后确定犯罪嫌疑人为马加爵,最后云南省昆明 中级人民法院判处马加爵死刑并剥夺政权利终身⑥。2005年以来,黑龙江 佳木斯不断有孩子被杀害,他们有的被割掉耳朵,有的被剖开,内脏被取 出,还有的生殖器也被割掉,受到杀害的人数达20多人,这就是震惊全 国的宫润伯变态杀人案⑦。还有2006年7月16日,邱兴华在陕西汉阴县 持斧杀害9男1女,逃跑35天后在回家的路中被警察抓获,12月28日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邱兴华被执行死刑⑧。以及最近的福建南 平凶杀案,造成9名孩子死亡4人受伤。这些就是典型的变态杀人,尽管 ,>李玫瑾编:《犯罪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胡振凯:“罕见的变态杀人案例报告”,载《法律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5期,第3页。 ③张!;百文、韩涛:“性变态杀人案件幕本特征分析”,载《中国刑事警察》2001年第6期,第2灭。 ④陈生著:《变态心理学引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⑤梅传强主编:《犯罪心理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匆冯琦缓:“变态人格控制下的杀人行为研究”,载钟叫匕法学》2005年第4期,第4页。 印陈和华:“变态杀手的杀人行为研究”,载《犯罪研究》2006年第3期,第2页。 @胡振凯:“罕见的变态杀人案例报告”,载《法律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5期,第4页。 一、现今我国变态杀人的现状 现今这些变态杀人各有千秋,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点,完全可以把它们归 于几种不同的类型。 (一)现今我国变态杀人的特点 由于引起变态杀人有不同的变态人格类型,因而其杀人形为方式也各 有特点。不过无论是性变态引起的杀人,还是冲动型人格引起的变态杀人, 我们都能找到他们杀人的共同点。 .突发性

中国女性犯罪问题浅谈

试论当代中国的女性犯罪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女性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女性犯罪的数量也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女性犯罪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针对女性犯罪的发展趋势、现状、犯罪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女性犯罪;法律意识;合法权益 近年来,妇女犯罪的日趋残忍化和暴力化以及妇女更多地成为犯罪者,使得妇女犯罪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处在这一全球化趋势中,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型塑下,当代中国妇女犯罪也呈现出自己的规律和本土特征。 在中国学术界,有关妇女犯罪的研究一直处于社会学研究和妇女研究的双重边缘地位,而主流社会学关于妇女犯罪的理论和对于妇女犯罪的解释也存在许多不足,西方女性主义对于主流社会学理论的挑战、修正和颠覆对于中国妇女犯罪的研究也有众多的不适用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以本土的状况和特征为基础,从社会学和社会性别两方面,对中国妇女犯罪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中国妇女犯罪理论进行改良,直至建立具有较大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有关中国妇女犯罪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一、女性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女性犯罪者往往文化程度偏低,法律知识淡薄 女性犯罪者中大多或为文盲,或者为小学、初中文化,没有谋生技能的占居相当的比例。她们在处理问题时,因缺乏知识导致其判断力和观察力大受牵制;又因为不懂法律,不能明辨法律中的“是是非非”而误入歧途。 (二)大多实施的是非暴力性犯罪 近年来,女性犯罪呈现出“两高”趋势:第一“高”就是侵犯财产的犯罪比例高,第二“高”就是涉黄涉毒的比例比较高,即在涉嫌罪名上,常表现为盗窃、卖淫和贩卖毒品等。女性犯罪集中发生在家庭、单位和公共场所。发生在公共场所的,一般是盗窃类犯罪,而且结伙作案多、盗窃数额不大;女性实施涉毒案件往往是利用自身的身体条件不易引起公安机关的注意、隐蔽性较强这个砝码。而

大学生犯罪调查报告(共4篇)

大学生犯罪调查报告(共4篇) 大学生犯罪调查报告(共4篇) 第1篇: 大学生犯罪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犯罪的调查报告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刑事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带着这些问号,笔者对部分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一)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比较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男大学生生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所犯的是涉嫌盗窃罪,近来也有女大学生的犯罪现象出现;(二)涉案金额(后果):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三)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

一例、盗窃罪一例);(四)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七)年龄结构:以本科 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就我国目前的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而非素质。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

各类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 一,调查原因 摘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时代,社会上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来自经济、社会、家庭、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文化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各类群体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显。 关键词:各类社会群体,违法犯罪,现状,原因,特征。 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总体良好,“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的美好生活蓝图,让人民群众满怀喜悦和期待。但是,社会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还有市场,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 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社会风气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二,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1)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下共同特点:犯罪动机简单,偶发性、突发性强,犯罪手段更趋向于组织化、技术化、知识化、成人化,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大多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具有随意性、盲从性。结合焦作具体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还有如下特点: 1.从作案人员年龄来看,低龄化趋势明显。 2.从作案形式看,团伙化犯罪严重。 3.从案件性质上看,侵财性犯罪突出。 4.从涉案人员构成来看,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居多。 5.从犯罪手段来看,暴力化犯罪加重。 (2)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 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发育

浅谈网络犯罪与防范措施5篇

浅谈网络犯罪与防范措施5篇 浅谈网络犯罪与防范措施5篇 【篇一】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在审判实践中,网络新型犯罪呈现多发和上升趋势,为了有效打击治理网络犯罪,经过对我院近两年来涉网络犯罪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关于网络犯罪的相关条款,网络犯罪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网络的犯罪。即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网络作为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如黑客入侵、传播木马病毒等。涉及到的刑法条文有第二百八十五条和第二百八十六条,罪名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二是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实施的其他犯罪。随着信息网络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应用,有些犯罪分子把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网络作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工具。这种类型涉及的犯罪罪名比较广泛,有诈骗罪、盗窃罪、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非法经营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等。我院近两年受理的刑事案件中没有涉及第一类网络犯罪的情形,涉及到第二类网络犯罪的共有18案,包括盗窃罪1件、诈骗罪3件、强奸

罪3件、宣扬恐怖主义罪1件、贩卖毒品罪4件、出售假币罪及伪造货币罪各1件、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1件、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2件、诽谤罪2件,其中审结15件、移送2件、1件未审结。 二、主要做法: 网络犯罪相比现实犯罪而言,社会危害性大,隐蔽性更强,涉及的犯罪方法种类繁多,花样日新月异,这对我们刑事审判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及时有效的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组建专业的审判团队。我院在刑事审判庭专门设立了审理网络犯罪案件的合议庭,审判长由刑庭副庭长担任,合议庭成员由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多年的、审判经验丰富的审判员组成。对我院受理的涉网络犯罪案件,统一由该合议庭进行审理。 2、依法履行职责,从重从快打击网络犯罪。网络犯罪具有种类多、涉及面广、传播快、危害人群众多、危害大、隐蔽性强等特点。受害人既有年轻人,也有中老年人;有国家工作人员,也有企业工作人员;有知识分子,也有一般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危害巨大。我院始终坚持对该类犯罪依法从重从快进行打击,已审结的15件案件中,我院平均结案时间为1个月,最快的在10天内结案。对审结的15案中的涉案人员21人,判处10年以上刑期的2人,3年以上刑期的9人。 3、精学深研,精准打击网络犯罪。网络犯罪隐蔽性和专业化相对其他案件都较强。我院从三方面入手强化审判人员的知识更新,以

对近年来女性犯罪的特点及对策分析

对近年来女性犯罪的特点及对策分析 作者:襄城县人民法院海淑娟王洪亮发布时间:2011-09-23 11:38:5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却出现了另一不容忽视的现象:女性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近年来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以襄城县法院一审刑事案件统计为例,2009年女性犯罪的全年收案数为21件,2010 年为30件,上升42.8%,2011年猛增至49件,又上升了63%。由于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且女性犯罪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所以对女性犯罪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女性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者的年龄趋向低龄化 从襄城县法院统计资料可以看出:2009年女性犯罪高峰期为31--40岁,犯罪人数为33人,占犯罪总人数的33.6%,其次是26岁--30岁,犯罪人数为29人,占犯罪总人数的29.5%;而2010年,女性犯罪高峰期虽未改变,但是18—25岁年龄段的人数比例上升至第二位,且出现未成年人犯罪,;到2011年女性犯罪高峰期变为18—25岁,且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持续增长,这说明,女性犯罪的高峰年龄在提前。 从客观上看,当前社会生活五光十色,积极、健康与消极、颓废的生活方式并存。改革开放使许多新观念逐步形成,与传统思想反差强烈,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有时不易分辨,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与考验。从主观上看,处于18岁—25岁这一年龄段的女性涉世未深,认识能力相对较差,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对人对事缺乏必要的分析,因而极易受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的物质、精神、感情等发生变化,而当其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手段超越了法律许可的范围时,其行为就构成了犯罪。例如从农村来城打工的李某,年仅19岁,看着同来的朋友没过多久就摆脱了贫困,十分羡慕。当其得知她们靠出卖肉体赚钱时,起初并不愿意,但是禁不住他人的怂恿和金钱的诱惑,走上了卖淫的道路,在明知自己患有性病的情况下依旧从事卖淫活动,构成了故意传播性病罪。

大学生犯罪事件调查报告

大学生犯罪事件调查报告 在近几年的犯罪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带着这些问号,我对本市检察院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涉案金额(后果):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三)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一例、盗窃罪一例); (四)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

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七)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2、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网络犯罪问题研究

网络犯罪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正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们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网络犯罪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危机,网络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因特网是目前覆盖全球的最大网络,网络的开放性,多层性以及共享性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犯罪的可能。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对于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活动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犯罪的不断发生,形势的日益严峻是我们探讨网络犯罪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由于独立于主流社会的另一种价值追求“黑客文化”是网络犯罪 产生的精神根源,信息与财富的密切关系,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自身缺陷,法律对于网络规制的不完善,犯罪分子对于网络技术的某种渴求,都是网络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分析原因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形势,法律的规制程度和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以及引起这种动机产生的诱因。 对于网络犯罪,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一个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我们就应该制定规范其合理性的对策,一种新型犯罪的产生,也为我们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从管理对策,法律对策,社会调控等综合方面的手段制定等方面的对策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社 会危害性。 总之,对于网络犯罪的治理,我们必须依靠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大各种力量的合作,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要求。本文拟在对网络犯罪的发展、含义进行阐述后,分析我国网络犯罪的存在的问

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待对我国遏制网络犯罪的立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网络犯罪虚拟空间开放性社会原因自身缺陷法律漏洞应对措施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及其通讯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今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计算机技术也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给人类创造奇迹,它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国民教育和现代社会管理方面也在不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说,我们的时代在分享着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计算机网络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在改变着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但是,在我们为高科技的神奇而感到由衷兴奋的同时,我们不可忽略了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方面,即网络犯罪也在不断地向我们和平的世界宣战,在极大地破坏着我们安定的社会秩序,使人们更加感受到了不安全感。事实上,网络犯罪是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犯罪现象,“与传统犯罪一样共同地受着某些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必然有着特殊的背景及诱发影响因素。”因此,面对这一新型的犯罪类型,分析产生这一犯罪现象的原因,探讨我们的应对措施,是社会给法学家们提出的新的课题。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以利于应对网络犯罪的挑战。 一、网络犯罪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含义 1979年,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刑法典没有关于网络犯罪的规定,直到1981年我国才着手制定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八十三次常委会议通过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继而1994年2月18日,我国国务院令第147

浅析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本科 __________法学______________专业毕业设计( 论文)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浅析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 姓 名: 邱娜梅 学 号: 专 业: 法 学 入 学 时 间: 指导教师及职称: 杨昳 所 在 电 大: 阳江广播电视大学 2010年 9 月 26 日 附件一

浅析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 【内容摘要】看到“温顺、贤淑、善良”这些美好的字眼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女性,一般情况下,人们就会这些词来用来形容,很难把女性与"犯罪"一词联系起来。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外来文化和市场大潮的冲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准则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近年来女性犯罪呈上升态势,而女性不仅是家庭的纽带,还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群体对社会的影响是长期、深远和巨大的,所以女性犯罪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文章概述了女性犯罪现状和特点,并从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等分析其原因,进一步探讨了对我国女性犯罪的预防和控制等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女性犯罪特点原因预防 女性犯罪,是指犯罪主体为女性的犯罪。这类犯罪是以犯罪主体 的性别特征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种犯罪类型。刑法并未对这种犯罪 类型作出单独规定,但犯罪学却把女性犯罪作为一个独立的犯罪类型 予以研究。通过对此类犯罪专门研究,寻找到产生此类犯罪的原因, 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预防对策,以便有效地遏止、减少此类犯罪的 发生。 一、我国女性犯罪的现状 在我国,女性犯罪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女性犯罪占刑事犯罪的 比重,50年代和60年代为1~3%,70年代约为5~7%,80年代初 为9~10%,80年代中期以来为12%左右。我国近年女性犯罪同50 年代和60年代初期比较,已增加了近10倍。这些犯罪主要是财产型 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根据各省市的统计资料所进行的估算,女

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及成因

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及成因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已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青少年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络。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减少大学生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现象犯罪心理特征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应该说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就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情绪特征 1.缺少社会情感。大学生犯罪行为人对人缺乏起码的仁慈和同情心;情绪体验地基、庸俗,不择手段的追求物质享受,沉醉于不良的精神需要。 2.不良倾向的消极情感情绪。大学生犯罪行为人对同伙讲义气、重感情,对正常人则冷漠、界碑,遇有冲突易导致攻击行为。 3.自尊与自卑共存。大学生犯罪行为人多数逞强好胜,妄自尊大;另方面在外界评价的影响下,有具明显的自卑感。二者并存于一体,使大学生犯罪行为人经常发生内心的情绪冲突。

论网络犯罪的产生原因、主要特点及其对策

内容提纲 网络犯罪的含义是指危害电子信息网络中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施的各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可概括为针对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虽然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为人们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在互联网上,“黄”流横溢、“黑客”猖狂、赌场遍布、大肆贩毒、欺诈不断、盗窃财物、传播邪说、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散布反动言论,internet成了犯罪的温床,不断地滋生各种各样的犯罪,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除了引言与结语外,主体内容有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网络犯罪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对策。 摘要:网络犯罪的含义是指危害电子信息网络中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施的各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可概括为针对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虽然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为人们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在互联网上,“黄”流横溢、“黑客”猖狂、赌场遍布、大肆贩毒、欺诈不断、盗窃财物、传播邪说、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散布反动言论,internet成了犯罪的温床,不断地滋生各种各样的犯罪,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关键词:网络高科技黑客信息病毒 一、引言国际互联网络是英文 internet的中文表示,它是由全球许多计算机组成的,并实现网络的计算机之间数据传输。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万维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虽然internet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如同在现实中一样,犯罪也不可避免的在其中蔓延开来,这便是本文要讨论的网络犯罪。网络犯罪的含义是指危害电子信息网络中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施的各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可概括为针对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的犯罪。二、网络犯罪的原因关于网络犯罪的产生原因可作多角度的分析。以下从黑客文化、网络技术局限、法制建设滞后、抗制条件薄弱和社会观念误区等方面作些探讨。(一)黑客文化对网络犯罪者的影响黑客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其内容包括:1、对计算机的使用应该是不受限制的和完全的2、所有的信息都应当是免费的3、怀疑权威,推动分权4、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创造艺术和美5、计算机将使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些道德准则来源于60年代青年人自由不羁、反抗既有体制的观念和精神。尽管黑客行为对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已经只是意味着破坏,但“黑客们都是病态的电脑瘾君子,他们无法控制自身的不负责任的强迫性行为”。并且,按照传统,黑客们习惯于把自己看作是敢于超越规则的精英分子,个个胸怀大志,都自认为是新的电子世界的拓荒者。还有,黑客们对当今电子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有背于他们的理想强烈不满。一方面热衷于炫耀自己的电子技术才华;一方面蔑视所有的法规。黑客精神的这两个方面正是针对计算机犯罪和针对电子信息网络犯罪的观念根源。(二)网络技术局限使网络犯罪者可大显身手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设计目标和技术追求在于信息资源的共享。早期计算机革命者们基于对理想的追求,以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在对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潜心研究和发明创造中,在注重计算机的大容量、微型化、便捷化的同时,较多考虑的是计算机的兼容性和互联性。倒是看似有害的一些黑客行为才促使计算机安全技术和电子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有所发展进步。但黑客们和计算机革命者抱定的是同样的宗旨,追求的都是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一种技术理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