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14
慈禧太后生平大事简介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慈禧出生,出生地不明。
有人说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说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说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长治市,有人说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
现在一般认为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1852年5月(咸丰二年),18岁,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1854年(咸丰四年),20岁,晋懿嫔。
(清制后宫地位共分八级,依序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1856年(咸丰六年),21岁,生皇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日晋懿妃。
1857年(咸丰七年),22岁,晋懿贵妃。
1860年(咸丰十年),26岁,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䜣留京与联军议和。
1861年(咸丰十一年),27岁,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九月,在恭亲王奕䜣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杀肃顺等八大臣,夺权,垂帘听政。
1862年(同治元年),28岁,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1865年(同治四年),31岁,罢议政王奕忻职务,遭洋人、宗室、大臣疑问,旋又复职。
1874年(同治十三年),40岁,同治皇帝驾崩,因其无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即后来的光绪皇帝)。
1881年(光绪七年三月),47岁慈安皇太后钮钴禄氏病逝;年45岁。
1888年(光绪十三年),54岁,光绪帝大婚,翌年亲政;慈禧继续“训政”。
1894年(光绪十九年),60岁,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甲午中日战败。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4岁,因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六君子、囚光绪,后重行训政。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6岁,因义和团发起庚子拳乱,导致列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后被迫离京,前往西安避祸。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67岁,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回銮;皇太后及皇帝下诏罪己、行庚子新政。
对慈禧的评价
慈禧,一个紧握中国晚清政权长达47年之久的女人,她执政期间中国的政局和国家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她的个性矛盾,她可以宽厚到在一次北京政变中,只处死3人,处罚16人,他又可以残忍到对太平天国迚行镇压,使秦淮尸首如麻;她乐于革新,于是不顾顽固派反对,硬是应允洋务派搞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她又顽固守旧,对待要改革组制的维新派,她处死戊戌六君子,标志戊戌变法的失败;她也曾主战,在咸丰逃亡热河时还力劝皇帝留京组织抵抗,但她在后来的1885年的对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决策上,即使有很大胜算,总是一味求和,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让中华儿女蒙羞。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她和她的决策:首先,在一个王朝衰败的末期,为了稳固王权、维护祖宗之法、延续清朝的命数,她的做法也许没有收到效果,但也是有情可原的,封建思想毕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另外,抛开她的决策者的身份,它仅仅是一个女人,纵使她百般好学,“夏日单衣方校书卷”,也难有男子的进见卓识。
再者,维新变法对制度的改革速度过快,即
使任它实行,也不一定可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有可能使时局动荡。
最后,她在初期的执政阶段,比较廉明,很会平衡对立的实力,使两方互相牵制。
而在执政后期,逐渐沉迷于个人享乐,大修圆明园。
这也符合人的心理,年龄渐增,不似年轻时那样对清朝充满憧憬幵怕失去权力。
总之,我认为慈禧是个多面的人,她的所作所为是有他的个性和清朝晚期的衰微决定的,我们后人应公允的看待她的功过。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帝、光绪帝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
长期以来,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
在人们的心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
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
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
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
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
慈禧后裔揭谜慈禧身世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镶黄旗人,惠征由安徽的后补道台升任归绥兵备道台,便带着15岁的女儿兰儿(慈禧小名)及全家来到绥远城,先后在庆丰街(呼和浩特现有东落凤、西落凤街)等三处生活居住。
从一些历史资料上看,少女时代在绥远城居住的慈禧对文学、书画和历史非常有兴趣,她在此读书、学画、下棋、弹琴,且经常骑马射箭。
对于少女慈禧的长相史书中并无记载,野史中描绘她:“每一出游,旁观者皆喃喃做欢喜赞,谓天仙化身不过是也”。
慈禧后裔揭谜慈禧身世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芳嘉园11号,有一座青砖灰瓦,朱漆大门的漂亮院落,门内建有照壁、水池,院内的两架长势旺劲的紫藤萝,以及一株尚在结果的秋海棠,和闲置在墙边的抱石门墩,废弃在屋角的剥落砖雕,似乎还能让人寻觅到这里昔日作为公爵府邸的遗迹。
慈禧民间故事传说慈禧是清朝末年的最高统治者。
那你知道慈禧民间故事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慈禧民间故事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慈禧民间故事传说:慈禧太后的厌食症话说有年冬天,慈禧太后得了厌食症,面对一道道山珍海味,她连筷子也懒得动。
这可急坏了大内总管李莲英,他连夜召集御膳房所有厨师,务必想法把太后老佛爷的食欲勾起,如若不然,就砍了他们的脑袋。
御厨们三人一组、五人一伙,一边研究菜谱,一边挑灯掌勺,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总算做出了30多道色香味俱全的新菜肴。
但李莲英一一品尝之后,只留下了3道菜。
第一道是御膳房首席大厨赵东海做的“百鸟朝凤”,但这百鸟和凤凰并不是平常采用的鹌鹑和乌鸡白风,却足用百里挑一的沙地萝卜精雕而成,入口即化,回味无穷,而且还能消胀气。
第二道是川菜大王刘祥福最新研制的“绝味叫花鸡”。
最后一道是金刀御厨郭金生最拿手的“佛跳墙”,不过精通药理的他悄悄把平时的配方做了些修改,添加了几味消食去胀气的名贵中药。
谁知慈禧太后只瞧了一眼赵东海做的“百鸟朝凤”,就让宫女拿开了;又闻了闻刘祥福的“绝味叫花鸡”,皱起眉头说:“辣味这么重,想辣死哀家呀!”李莲英赶紧让人撤下,最后才战战兢兢地打开了郭金生做的“佛跳墙”。
没想到慈禧竞拉下脸道:“这哪是菜呀!药味这么浓,哀家不如传太医好了!”吓得李莲英跪在地上连声谢罪:“奴才该死!奴才这就去御膳房让他们赶做几道对老佛爷口味的菜肴……”李莲英火急火燎地赶回御膳房,正准备对厨师们大发淫威时,却见一位年轻厨师手捧一只紫砂锅,迎上来道:“李大总管您来得正好,小的刚把菜做完,还请趁热送与太后老佛爷品尝!”李莲英一看对方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厨子,不禁气不打一处来,道:“快给咱家滚一边去!三大名厨做出的菜肴太后老佛爷也不曾尝上一口,你小子又算哪根葱?”不想这位厨师非但没有滚到一边,反而不知天高地厚地说道:“大总管,小的敢以脑袋担保,治好太后老佛爷的厌食症,还非靠小的这道菜不可!”在场的御厨们都露出了不屑。
1. "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展现出慈禧太后辅政以来的睿智与聪慧。
"
2. "权谋高手,慈禧太后的智慧如同磨光的明镜,无一秘密能逃过她的眼睛。
"
3. "身穿华丽金饰的皇太后,她的威严和妩媚完美结合,成就了慈禧太后的独特魅力。
"
4. "慈禧太后,以睿智和果断而闻名于世,她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
5. "能为天下谋利益,令人敬佩。
慈禧太后以她的智慧和能力,成功地维护了皇室的权力和地位。
"
6. "身负重任的慈禧太后,她以自己的智慧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
"
7. "慈禧太后,拥有非凡的智慧和决断力,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领导者。
"
8. "慈禧太后凭借她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意志力,成功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
9. "作为一名杰出的统治者,慈禧太后以她的卓越智慧和果断行动,赢得了人们对她的尊敬和敬畏。
"
10. "慈禧太后绝非寻常之人,她的美丽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精明无比的心,她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强人。
"。
慈禧不愧是千古罪⼈,临死前还祸害⼈,留3道遗嘱,个个很⽆耻慈禧不愧是千古罪⼈,临死前还祸害⼈,留3道遗嘱,个个很⽆耻⽂ | 韦爵爷慈禧太后这个⼈算是晚清时期最臭的千古罪⼈了,⼤清在她统治的时候,被外国列强欺负成了孙⼦,最终迫使⼤清朝廷⾛向了灭亡。
⽽且慈禧这个⼈不仅⽆能,还妒贤嫉能,光绪帝想要奋发向上,她偏偏要⽤强有⼒的⼿段去扼杀。
这么说吧,如果当年慈禧要是能听话,肯于变法,我们中国⼈绝不可能被外国列强如此欺凌,⾄少有抵抗的实⼒,或许⼤清朝廷还不⾄于那么快就灭亡,这都是慈禧这个⽼妖婆的责任。
就算到了临终前,慈禧都还想着祸害⼈,慈禧即将下地狱的时候,还留下了三道懿旨,⽽且是⼀个⽐⼀个的⽆耻⾄极,下⾯就来⼀起看看吧!第⼀个、毒杀光绪帝当时的光绪帝⾝体确实不是很好,但完全没有到油尽灯枯的地步,可是慈禧却很怕光绪,当然并不是光绪的实⼒⼤过慈禧,⽽是因为如果⾃⼰死后,那么光绪肯定会狠狠的贬低⾃⼰。
因为光绪帝在变法失败之后就被慈禧软禁了,所以⼼情很不好,之后就⽣了病,所以就迫不及待地命⼈下毒毒杀光绪帝。
第⼆个、⽴溥仪为接班⼈当时的光绪帝还活着呢,且才30多岁,⽽溥仪还是⼀个刚刚断奶的孩⼦,才3岁啊,慈禧却已经开始想好了准备⽴溥仪为接下来的新⼀任君主,原因很明显,溥仪年纪⼩,⾮常容易受慈禧的控制,这样慈禧就可以继续幕后掌握⼤清的权利。
不得不说慈禧真的是千古祸害,为了⾃⼰私欲,根本不顾社稷安慰啊!第三个、杜绝太监当权这条懿旨看似还是很聪明的,但是事实是⽆耻⾄极,慈禧⾃⼰打⾃⼰的脸。
宦官危害⾃然是因为明朝时期,宦官带来的危害,所以慈禧也怕。
但是前脚说禁⽌太监当权,可是死后另⼀条却说晋升⾃⼰⾝边⼤红⼈⼩德张为长春宫四司⼋处⼤总管,这难道不是⾚裸裸的打⾃⼰的⽼脸吗?。
对慈禧的评价一千字篇一:对慈禧的客观评价对慈禧的客观评价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帝、光绪帝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
长期以来,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
在人们的心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
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
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
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
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
⽼照⽚:13张慈禧太后照⽚展现强⼤⽓场
慈禧姓叶赫那拉⽒,是清朝同治皇帝的⽣母,也是同治到光绪年间拥有最⾼权⼒的统治者。
从
过去的照⽚中,可以看出慈禧的强⼤⽓场。
慈禧太后复原照,可以看出年轻时的慈禧太后也是个美⼥。
慈禧太后。
慈禧⼀直以来都⾮常注重排场,也⾮常奢侈,每次出⾏的场⾯就会⾮常壮观。
慈禧也是⼀个⾮常注重⾃⼰外表和仪态的⼈,⾝边的宫⼥⼀定都要帮忙带着⼩镜⼦,让她随时
可以检查⾃⼰的服装仪容。
慈禧很喜欢各种⾹味,其中⼀种就是果⾹。
因此在她⾝边总是会摆放着⽔果。
慈禧很喜欢在冬天看雪景。
雍容华贵的慈禧。
慈禧深厚的匾额写着“⼤清国当今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太后”。
不管年纪增长多少,慈禧⼀定要佩戴很多珠宝在⾝上,⽤来彰显⾃⼰的地位。
在拍照前照镜⼦整理⼀下仪容是很重要的。
慈禧和外国妇⼈们的合影,后⾯的匾额⼀定不能少。
慈禧很喜欢看戏,也喜欢做⼀些装扮。
这张照⽚是她在湖⾥装扮成观⾳,李莲英则是在⼀旁扮
演童⼦,只不过在拍完这张照⽚后慈禧就因着凉⽣病,然后在10⼏天之后去世了。
北京市北海仿膳餐厅的小窝头,如今已是一道名点,每次端上来后,打扮成宫女的小姐总要介绍一番,说这是当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仓皇出逃,路上又饥又渴,两天有吃东西,百姓们端来窝头,君臣们于是争先恐后,抢窝头在手,大啃大嚼,慈禧一边啃,一边说:“好吃,好吃”!吃了百姓的窝头,觉得味美无比,回到宫来叫御膳房照着做,怎么也没有逃难路上的好吃,最后做成这种米面,栗子面的小窝头,慈禧好像还觉得差不多。
小窝头的来历是否真的如此,没见过正史记载,不过根据当时怀耒知县吴永口述出版的《庚西子狩丛谈》一书,对当时的情形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逃出城的慈禧,到了怀耒县的城堡,已是两天没有吃东西,前来接驾的吴永准备了饭菜,不料被乱兵哄抢,就连三锅豆粥也被乱兵抢去两锅,太后问:“此间曾可否备有食物?”吴永说:“只有豆粥一锅,恐粗粝不敢上进”。
慈禧说:“有小米粥甚好甚好,可速进。
”当把豆粥端上去以后,吴永站在窝前,“俄闻内中争饮豆粥,唼喋有声,似得之甚甘者。
慈禧等喝粥尚且如此,吃窝头就不难想象了。
后来慈禧等脱险,有地方官接驾,吃大鱼大肉,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
慈禧到底无耻到什么地步连这种事情都不自己动手本文导读:说起慈禧,我们都非常厌恶她,可以说她也是个千古罪人。
今天我们暂且不提她对国家做了什么无耻事,就说说她在生活中,也是让人大跌眼镜的!不管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有多好,地位有多高,但是永远都离不开吃喝拉撒,而这些也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就拿上厕所来说。
慈禧也是一样的,不过跟别人不同的是,平常人上厕所都是非常的简单,可是到了慈禧太后这里,却变得麻烦无比。
而且慈禧上厕所还有个非常专业的词汇,那就是“传宫房”,当然宫房就是指马桶的意思。
只要慈禧想上厕所了,就给她身边的太监安德海一个眼神,然后安德海知道后立刻就会安排几个宫女准备。
一个宫女拿铺垫,一个宫女跑来拿手纸,另一个宫女还要通知太监把马桶给顶进来,为什么要顶进来呢?因为慈禧是不允许自己的马桶用手提的,非得要太监用头顶着马桶进来。
而且慈禧用的“宫房”还是用上好的檀香木做的,在每次慈禧要方便的时候,‘’宫房‘’的底部就会有个宫女事先铺好的炒焦的枣,而且是非常厚的一层,这样一来,太后的脏东西不仅不会溅到自己身上,而且还没有味道,只有枣子的味道。
等慈禧太后上完后,接着又给安德海一个眼神,于是安德海立马就要接过宫女准备的上等手纸,这手纸还是撒了香水的。
然后低着头对慈禧说一句太后吉祥。
然后慈禧就会微微抬起她的屁股,然后安德海还要抓住时机,迅速的擦两下除去上面的脏东西,等安德海擦掉上面的脏东西,然后慈禧就会起身,到另一个屋里,还要宫女给她把衣服整理好。
而且那个“宫房”还会经过专门的处理。
慈禧太后整个上厕所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太监安德海给慈禧擦屁股了,别以为这个看着简单,可是安德海擦的这两下可是个技术活,擦的不够重,还没有擦干净,要是擦的太重,慈禧就会疼,慈禧一疼,那安德海的头不就没了吗?所以这可是个重要的差事。
就是因为安德海这个手艺靠谱,才让慈禧太后这么喜爱他,让他成为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
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其本名为叶赫那拉·杏贞,是清朝晚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
她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手段和策略,稳稳掌握清朝权力长达47年。
这段时间从1861年同治皇帝即位她开始垂帘听政,到1908年她去世为止。
在这47年中,她如何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保持统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出身背景与早年经历慈禧太后出生于1835年,属于满洲正白旗贵族。
她的父亲惠征曾担任过员外郎,属于中下层官员。
慈禧幼年时便展现出了出众的才智和勇气,这为她日后在清廷中取得权力奠定了基础。
1852年,17岁的慈禧被选入宫中成为咸丰帝的妃嫔,并迅速获得了咸丰帝的宠爱。
她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也是未来的同治皇帝,这一身份为她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二、善于利用权力斗争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稳稳掌权,与她善于利用清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密不可分。
她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通过巧妙地利用和分化敌对势力,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1. 辅政大臣的铲除咸丰帝在1861年驾崩后,留下了八位辅政大臣以协助年幼的同治皇帝。
慈禧迅速联手东太后慈安和恭亲王奕䜣,通过“辛酉政变”成功将这八位辅政大臣铲除。
通过这次政变,她不仅迅速掌握了实权,还确立了自己在朝廷中的核心地位。
2. 垂帘听政在辛酉政变之后,慈禧与东太后慈安共同开始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是一种由太后通过帘幕后面指挥政务的形式。
虽然表面上是两宫太后共同执政,但实际上,慈禧凭借更强的政治手腕和聪明才智逐步掌握了实权。
她通过控制重要官员和关键决策,维持了对朝政的掌控。
三、有效管理后宫与朝廷慈禧太后不仅在朝廷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她在后宫的管理也同样出色。
她通过一系列措施维持了后宫的稳定,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后宫对朝廷的影响。
1. 后宫的权力平衡慈禧太后深知后宫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对她的权力造成威胁。
因此,她注重在后宫内部的权力平衡,通过赏罚分明、恩威并施的手段,确保了后宫的和谐与稳定。
慈禧太后的故事
慈禧太后,是清朝晚期的一位重要统治者,她的一生经历了许
多波折,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慈禧太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官宦
家庭,她自幼聪慧过人,深得父母宠爱。
然而,她的命运在14岁时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被选入宫中,成为了嘉庆皇帝的嫔妃。
在宫中,慈禧太后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政治才能,她很快就
得到了嘉庆皇帝的信任。
然而,嘉庆皇帝在位期间,国家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慈禧太后深感国家危急,她开始秘
密学习政治理论,思考国家兴衰之道,为日后的执政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嘉庆皇帝去世后,慈禧太后成为了嘉庆皇帝的遗诏,开始了她
漫长的执政生涯。
慈禧太后在位期间,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
次鸦片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她以其睿智和果断的决策,成功稳定
了国家局势,维护了国家利益。
然而,慈禧太后的执政之路并不平坦,她也经历了许多挑战和
困难。
在光绪皇帝年幼时,慈禧太后曾多次遭遇权臣的排挤和阻挠,但她凭借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和智慧,成功化解了危机,保住了自己
的地位。
慈禧太后晚年,虽然身体日渐衰弱,但她仍然坚持执政,致力于国家的改革和发展。
她推行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慈禧太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成功地应对了种种挑战,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慈禧,这个实际统治了晚清近半个世纪的女人,一提起来,会有多少人对她咬牙切齿,她一生都在为自己谋私利置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
不过单纯地把她作为一个女人来说,却是养颜有方,她把大把的时间和金钱都花在梳妆打扮上了。
据慈禧身边的宫女回忆,慈禧常常对人说:“一个女人没心肠打扮自己,那还活个什么劲儿呢?”为了打扮自己,慈禧每天早中晚都会在梳妆台前消磨两三个小时。
据说她70多岁时,仍然皮肤细腻容颜不老,像是少女般滑嫩的肌肤。
另外慈禧喜爱珠宝是出了名的,金银首饰数不胜数,她一生荣华富贵,生活也是时尚超前的,在西方的工业社会面前也毫不逊色,照相、电灯、洋车、柜式留声机应有尽有。
她还非常喜欢拍照,喜欢让画家画她,因此现在留存了许多慈禧当时的生活照和画像。
不过关于慈禧保持容颜的招数,有一个现在绝对是为后人所诟病的。
那就是喝人奶。
在古代,有把人奶比作“仙人酒”的说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奶味甘平,有“补脾益肾”之功效。
其实,吃人奶这事在古代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在汉朝时,有位丞相名叫张苍,退休后因为没有牙齿便开始喝人奶,为了“不断奶”,家中养了很多妻妾,张苍因此活了一百多岁。
慈禧喝人奶则是为了驻颜,她担心自己老了之后皱纹增多,所以开始每天喝一碗人奶,慈禧皮肤很好,死后也很光滑,这与她长期喝人奶也有一定的关系。
慈禧需要长期喝人奶来助容颜,那么人奶从哪里来呢?《宛署杂记》记载:东安门外,稍北,有礼仪房,是清宫专选奶口(奶妈)以候内廷宣召之所,即奶子府。
该机构隶属于直属皇帝指挥的内廷特务机构锦衣卫。
清宫规定,每个季节,精选奶口40 人,在内廷之中,辟专室养护,称为坐秀奶口。
再选80人,著籍于宫中,由内府专门供应饮食,称为点卯奶口,意在坐秀奶口有意外时补缺。
仅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慈禧就已铺张浪费至此,大清焉有不亡之理。
这种喝人奶的方法,现今则被一些富豪继承了去,这些富豪还美其名曰家政服务,是将奶妈业务拓展到成人消费群,而这种家政服务公司的老板也自豪的宣称,这种需求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日后可能成为主流业务。
对慈禧的褒贬对于慈禧太后的一生,后人褒贬不一。
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
她明白朝廷之中需要满汉平衡,所以她重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而等慈禧太后病故以后,她的权利继任者载沣不懂满汉平衡的道理,大力清除朝廷之中的汉官,这也是加速清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慈禧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
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
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如果没有慈禧,清朝会怎样
慈禧是晚清的重要政治⼈物,是晚期的实际掌权⼈,她对清朝的统治可以说对清朝产⽣了重要影响。
那么清朝如果没有慈禧,清朝⼜会怎样呢?
慈禧此⼈是咸丰帝的妃⼦,同治帝的⽣母,在咸丰帝病逝后,同慈安太后发动⾟⾣政变,诛顾命⼋⼤⾂,形成“⼆宫垂帘,亲王议政”格局。
在1875年同治帝去世,光绪帝继位,再度形成“⼆宫垂帘”格局,慈安太后去世,慈禧罢免恭亲王,独掌⼤权。
⽽如果没有慈禧,清朝有可能会更快灭亡。
慈禧是⼀个有政治才能的⼥⼈,这从她以⼀个⼥⼈的⾝份独掌清朝⼤权30余年就可以看出,⽽在她死后不到三年,清朝就宣布灭亡。
她在垂帘听政时期,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重⽤洋务派,使当时的中国更早的接触到了西⽅的科技,使清王朝的军事实⼒得到了提升,⼯商业得到初步发展。
光绪帝赞成的戊戌变法即使慈禧不⼲预,也不会成功。
百⽇维新与⽇本的明治维新不同,光绪当时的⽀持者只是⼀些举⼈⼠⼦,维新变法触犯的是当时清朝的贵族利益集团的利益,没有慈禧,也会有其他的⼈来阻⽌。
满清贵族在政治上是排斥汉⼈进⼊权利中⼼的,假如慈禧在咸丰帝死时也死了,顾命⼋⼤⾂不会同意学习外国技术,只会固步⾃封,⽽向左宗棠等⼈也不会进⼊权利中⼼。
在1908年慈禧死后,载沛等皇族内阁排斥汉⼈,丢掉之前⼗多年的改⾰经验,导致汉族地主对内阁失望,加速清朝灭亡。
假如没有慈禧,中国所受的屈辱是多是少⽆⼈可知,但慈禧确实是延长了清王朝的统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