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3.69 MB
- 文档页数:51
向全世界宣战的女人国贸一班陈影20131401150慈禧,一个已统驭中国历史四十年的女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做出这个敢于和外国人叫板的举动的呢?据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里的说法,慈禧太后的突然法飙,是因为一封假情报所引起的。
那么这是怎样的一封假情报呢?这事还得从她最信任的奴才荣禄说起。
还是在5月20日,慈禧太后在御前会议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召回李鸿章和袁世凯,意在和洋人讲和,赔点银子,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就在这天的深夜,一个黑影急匆匆的敲开荣禄家的大门,荣禄起来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心腹江苏粮道罗嘉杰的儿子,奉父亲之命星夜赶来告密。
罗公子带来一个令荣禄大为震惊的消息:各国公使已经联合决定,“勒令皇太后归政”,荣禄听后大惊失色,手足无措。
他很清楚自己在戊戌政变里所发挥的作用,如果十一国勒令皇太后归政,光绪帝复出,自己就是十个脑袋,也得搬家了!这可真是个难熬的夜晚啊!荣禄彷徨终夜,天刚蒙蒙亮,就紧急入宫禀告慈禧太后。
这一下,轮到老太后魂飞魄散了!慈禧太后是知道洋人厉害的,当年他的丈夫咸丰皇帝可不就是给洋人逼死在热河的?现在她终于明白,洋人不肯朝贺王储的原因,原来是要逼她归政,拥光绪帝复出!如今一切都明白了,慈禧太后最担心的这个可能,想不到如今竟然要成为事实。
当时慈禧太后不禁老泪纵横,悲愤交集,洋人这是在要她的老命!如今的一条路,只能是和洋人拼了!要毁灭就大家一起去死吧!在自尽之前,慈禧太后此时哪里还管得了什么大清江山和万千黎民百姓?在翌日清晨的御前会议上,慈禧太后泣不成声,语无伦次。
当她把这个消息公布后,全场惊愕。
据说端王以下的亲贵二十余人,竟相拥哭成一片!激动之余,这些北京的当权派们发誓要效忠皇太后,不惜一切和洋人拼了。
慈禧太后也说,“既然战亦亡,不战亦亡,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就这样,第二次御前会议,居然变成了“战前总动员”。
于是京师九门大开,义和团大批进京,日夜不绝。
其实,慈禧太后此时已经在大清的政坛上呼风唤雨四十年,何至于这次如此冲动呢?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斯也说,“太后一向做事是留有余地的,但只有这次她这个政治家却只剩下女人家了。
生平履历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1835年11月29)慈禧出生,出生地不明。
有人说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说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说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长治市,有人说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
现在一般认为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咸丰二年(1852年5月)(18岁),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咸丰四年(1854年)(20岁),晋懿嫔。
(清制后宫地位共分八级,依序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咸丰六年(1856年)(21岁),生皇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日晋懿妃。
咸丰七年(1857年)(22岁),晋懿贵妃。
咸丰十年(1860年)(26岁),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留京与联军议和。
咸丰十一年(1861年)(27岁),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九月,在恭亲王奕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杀肃顺等八大臣,成功夺权,垂帘听政。
同治元年(1862年)(28岁),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同治四年(1865年)(31岁),罢议政王奕忻职务,遭洋人、宗室、大臣疑问,旋又复职。
同治十三年(1874年)(40岁),同治皇帝驾崩,因其无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即光绪帝)。
光绪七年三月(1881年) (47岁)慈安皇太后钮钴禄氏病逝;年45岁,从此独尊西太后。
光绪十三年(1888年)(54岁),光绪帝大婚,翌年亲政;慈禧继续“训政”。
光绪十九年(1894年)(60岁),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4岁),因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六君子、囚光绪,后重行训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6岁),因义和团发起庚子拳乱,导致列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后被迫离京,前往西安避祸。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67岁),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回銮;皇太后及皇帝下诏罪己、行庚子新政。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一位女性统治者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掌握最高权力。
以下是一篇关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作文。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慈禧太后以其独特的政治手腕和影响力,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她的垂帘听政,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罕见的权力展示。
慈禧太后,原名叶赫那拉·杏贞,是清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
她的垂帘听政始于咸丰帝驾崩后,当时年幼的同治帝继位,慈禧太后作为皇太后,开始参与朝政。
她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权谋和斗争,她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垂帘听政期间,慈禧太后面临了内忧外患。
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民变此起彼伏;国外,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赔款不断侵蚀着清朝的国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慈禧太后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手腕。
她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试图挽救清朝的颓势,尽管最终未能改变清朝的命运。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复杂看法。
一方面,她作为女性能够掌握国家大权,显示了女性在政治上的潜力;另一方面,她的统治也受到了许多批评和质疑,被视为女性干政的典型。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她的政治生涯和影响力,至今仍是历史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她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清朝晚期政治和社会变迁的窗口。
---这篇作文简要介绍了慈禧太后的生平和她垂帘听政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对她的政治手腕和影响进行了评价。
通过这篇作文,读者可以对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善良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是中国清朝的一位重要统治者,也是咸丰帝(道光帝的儿子)的寡居皇后,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嫡长寿命连封三代的皇太后。
虽然慈禧太后在历史上有着争议,但她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了善良的一面。
一、慈禧太后的保护文化遗产慈禧太后在位期间,对于宫廷文化非常重视,她积极保护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
据历史记载,慈禧太后在宫廷中设立了许多机构和工厂,例如珐琅厂、绘画院和烧瓷厂等,用以维护和发扬传统的手工艺技术。
她还大力支持著名的瓷器烧制工艺,其中著名的景德镇瓷器就是在她的支持下得以发展和传承的。
慈禧太后对于文化艺术的保护和支持,可以说是善良的表现之一。
二、慈禧太后的慈善行为慈禧太后不仅在宫廷内展现了慈悲的一面,她也在宫外进行了一些慈善行为。
据史料记载,慈禧太后在位期间时常兴办赈灾活动,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百姓。
她会动用国家财政资金,组织粮食和物资的调拨,为受灾地区提供救济和帮助。
此外,慈禧太后还大力资助一些教育机构和慈善机构,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
这些善举表明慈禧太后对于贫苦人民和社会福利的关注,也体现了她慈悲善良的一面。
三、慈禧太后对外交事务的关注慈禧太后在处理外交事务方面也展现出她的善良。
她时常接见来自各国的外交官员,积极参与和监督对外交涉事务的进行。
慈禧太后对于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声誉非常重视,她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权益。
她在与外国使节的谈判中,多次表现出宽容和善意,尽量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慈禧太后对外交事务的关注,显示出她拥有一颗宽容而善良的心。
总结:尽管慈禧太后在历史上有着争议,但从她几个方面的行为来看,她也展现出了善良的一面。
她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慈善行为以及对外交事务的关注,都反映了她的宽容和善良心性。
当然,慈禧太后的治理也不乏批评意见,但我们在评价她的同时,也应该在历史的背景下全面看待她的行为,理解她作为一位统治者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和压力。
慈禧太后简介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慈禧太后简介,欢迎阅读。
慈禧太后简介慈禧(1835~1908),叶赫那拉氏,是清朝的第七个皇帝咸丰的妃子,第八个皇帝同治的母亲,俗称西太后。
她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是当时中国实际上最高的当权者。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享乐,不顾国家安危,挪用海军经费重修,并改名为颐和园。
此后,每年夏季她即来此居住,颐和园亦被称为“夏宫”。
慈禧太后与翡翠的故事慈禧太后珍爱翡翠与历代的统治者相比是空前绝后的。
她把成色好的翡翠看得比什么珍宝都贵重。
慈禧用过的玉饰,把玩的玉器数量很多。
慈禧爱玉,被当时的满、汉达官贵人所知晓,于是他们向太后进贡宝玉,来博取慈禧的赏识,得以提拔重用。
慈禧太后有一枚高质量的翡翠戒指,是琢玉高手依玉料的色彩形态,雕琢成精致逼真的黄瓜形戒饰。
她的满族头式中,全由翡翠及珍珠镶串而成,制作精巧,能使每一颗翡翠或珍珠单独活动。
慈禧手腕上戴的是玉镯,手指上套着10厘米长的玉扳指。
饮茶用的是玉碗,用膳用的是玉筷、玉勺、玉盘。
慈禧拥有13套金钟、13套玉钟,作为皇宫乐队的主要乐器,玉钟悬挂于8尺高、3尺宽的雕刻精巧的钟架上。
1900年,义和团起义,慈禧逃离北京避难时,所带的珍宝主要是精美的玉器。
她死后,大量的翡翠制品和红蓝宝石也一同殉葬。
慈禧如此喜爱翡翠,在民间也自然少不了留下一些故事:相传慈禧太后在颐和园里有一个珠宝室,四面摆着檀木方橱,盛着**小小的玻璃锦盒,都是些用绣缎包裹着、装潢精致的盒子。
那里边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珠宝,金银、宝石、珍珠、玛瑙、翡翠、珊瑚,数也数不清。
在这成千上万件宝物里,她最喜欢的是一对翡翠西瓜。
这翡翠西瓜是在昆仑山自然生成的,瓜皮翠生生、绿莹莹,还带着墨绿的条纹:瓜里的黑瓜籽、红瓜瓤还能影影绰绰的看得见。
慈禧的故事有哪些慈禧即孝钦显皇后,是晚清代实质的统治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中国历代皇后徐之最。
下边是收集整理的慈禧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公元 1900 年 8 月,八国联军攻下北京,西太后慈禧带着光绪和王公大臣仓促逃到西安。
她一边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一边命李鸿章为讲和大臣,签署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卖国合约,讨得了洋人的欢心,使北京城获取了临时的沉静。
这天,她一时髦至,要带光绪和众大臣到古城汴梁一游,趁便到古庙相国寺降香礼佛。
开封相国寺长老智清五十多岁,侠肝义胆,机智多谋。
当时他向知府恳求,只需能免除全城百姓每人二两白银,他宁愿向慈禧献出镇寺之宝。
知府因利乘便答应了。
过了两日,慈禧的大队人马进了开封城。
智清跪地献宝。
慈禧一听智清要给她献宝,尽是皱纹的老脸立时乐开了花。
智清让两个强健的和尚抬着一个红漆木桶,放在西太后边前。
木桶内是满满一桶黄土,土中长着一堆姜芽,不由目瞪口呆。
慈禧立时震怒。
然智清不慌不满道:“一桶姜山的谐音是一统江山。
”智清向慈禧奉献此物,寓意讥刺她垂帘听政,独揽大权,丧权辱国。
在场的大小官员以及开封知府吓得魂不守舍,全身像筛糠同样颤抖。
慈禧内心愤慨,心中杀机骤起。
到达大雄宝殿,慈禧发现大殿门上方高挂着一块匾额,上边镶嵌着“古汴名蓝”四个金粉大字,眼睛一亮。
于是假装问道:“智清你知罪吗 ?”本来,匾额上的“古汴名蓝”四个字,就是“古城汴梁名寺” 之意,佛经上把众僧居住的地方叫“伽蓝”,简称“蓝”。
却不知,慈禧的乳名叫蓝儿,依据封建礼教的规定,凡是帝王的名字,禁止民间私自使用,假如与名字同样,一定用其余的字取代,这叫避忌。
大雄宝殿匾额上的蓝字,主犯了慈禧的名字。
一心想要弄死智清的慈禧二话不说,命令他投池赐死。
智清也不答话,纵身跳进池内。
然不多久他又从池中爬起,正当慈禧愤慨令人将其砍死时,智清不慌不急道:“非我不想死,而是先帝不让我死。
想当年乾隆盛世,天下升平,黎民安乐,朝臣皆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的私生活是怎样的?为何说慈禧生活很淫乱导语: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之女。
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封懿贵人,六年生子载淳(同治帝),进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之女。
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封懿贵人,六年生子载淳(同治帝),进懿贵妃。
同治即位后,与恭亲王等密谋杀肃顺,垂帘听政。
光绪即位后,仍听政。
光绪亲政后,因无实权,发动戊戌政变,被其挫败,将光绪囚于宫中。
光绪二十一年,光绪卒,次日,慈禧亦卒。
葬于东陵。
慈禧太后执晚清政权五十年,其间发生的许多大事可谓路人皆知,慈禧在我们的印象中不外一个卖国者、阴谋家,狠毒而冰冷。
但作为一个凡人来说,慈禧也有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有与平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可思议。
北京琉璃厂有个叫张春圃的琴师,以为人弹琴糊口。
他为人戆直且朴野,琴技出神入化,在士大夫中口碑极好。
慈禧闲来无事想学琴,听到张春圃的名声,就把他召入宫里弹琴。
据说弹琴的地方在寝殿的西厢房,正屋有七大间,慈禧坐在最西边一间,距离西厢房很近。
张春圃在宣召时就与太监约好,不能跪着弹,必须坐着才可以弹好,太监一口许诺,所以不让他对着慈禧的面。
西厢房摆着七八具琴,都是金弦玉轴,极其华贵,张春圃试弹都不合节拍。
接着听到慈禧说:“可将我平日所用的琴取来让他弹。
”太监奉命取来给张春圃。
张春圃一落指,觉得声音十分清越,连声称赞:“好琴好琴。
”张春圃弹了一首,稍作休息。
忽然见有几个穿乳母衣服的人携一个生活常识分享。
慈禧有什么离奇的故事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是清朝末代皇帝光绪帝的皇后和慈禧太后,她的一生充满了离奇的故事。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慈禧太后的一些离奇经历,展现她复杂多样的一面。
1. 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慈禧在1851年成为光绪帝的皇后,不久之后,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本起义由洪秀全领导,吸引了大量农民和士兵的支持,威胁到清朝的统治权威。
然而,慈禧的力量和智慧在此时展现出来。
她与太后一起利用军事和外交手段,成功镇压了起义,保护了清朝的统治。
2. 独自掌握实权慈禧太后在慈安太后去世后,成为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她自幼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她善于观察和学习,掌握政治和军事的知识。
在这个时期,慈禧太后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和改革来加强她的权力,她掌握了大部分的实权,成为了一个重要而强大的人物。
3. 庚子之乱与“八国联军”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并强迫光绪帝宣布废除了一些封建制度。
然而,这项改革遭到了一些保守派官员和军人的反对,导致了庚子之乱的爆发。
这次起义迅速蔓延到北京,慈禧太后被迫逃离圆明园。
在逃离期间,她经历了各种困难和艰辛,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清朝的统治。
此外,慈禧太后还经历了与“八国联军”的抗争。
这次侵略是由八个西方国家组成的联军对中国发动的,目的是打败慈禧太后的政权并夺取中国的领土和财富。
然而,慈禧太后再次展现了她的智慧和决心,她与军事将领一起成功抵抗了“八国联军”的进攻,保存了清朝的统治地位。
4. 来自内部的威胁慈禧太后一生都不乏从内部产生的威胁。
她的侄子是袁世凯,他曾多次试图夺取慈禧的权力并谋划废黜她。
此外,慈禧太后在位期间,关于她的腐败和虐待的传闻也不绝于耳。
然而,这些威胁和指责没有动摇慈禧太后的权力和控制,她一直坚持到自己的死亡。
5. 神秘的去世慈禧太后于1908年去世,她的去世一直是一个谜。
有人认为她死于自然原因,但也有人认为她被毒死。
她去世后,清朝也走向了末路,亲西方派的改革势力被打压,国家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
慈禧太后的介绍评价是什么慈禧,满族人,生于1835年。
少时入宫,得到咸丰宠爱,后生同治,成为贵妃。
人们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你知道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慈禧太后及评价,希望能帮到你慈禧太后简介慈禧,满族人,生于1835年。
少时入宫,得到咸丰宠爱,后生同治,成为贵妃。
慈禧视慈安为敌,处处提防慈安怀孕。
咸丰死后,慈禧以同治生母身份尊为皇太后。
慈禧之父惠征由镶蓝旗抬入镶黄旗。
慈禧可以说是叶赫那拉氏的名人。
慈禧为从八大臣手中夺皇权,说服慈安垂帘听政。
慈安逝世,慈禧独掌大权。
尚不清楚慈安的死亡与慈禧是否有关联。
慈禧掌权时多提携自家侄女,如大侄女就嫁给光绪成为隆裕皇后。
可惜隆裕不得光绪欢心。
慈禧六十大寿隆重非凡,可惜甲午战败,百官上奏请慈禧归还军费,慈禧的大寿默默度过。
光绪想要革新改变清朝现有的风气,重振往日的荣华,可是革新会动摇慈禧的地位,遭到慈禧的反对。
1898年,慈禧引起政变,囚光绪,出面治理。
期间慈禧身边的太监十分得宠,在前朝后廷恃宠而骄。
鸦片战争时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西逃。
后为皇权向西方列强妥协,割地赔款。
光绪驾崩,慈禧立溥仪为帝。
第二天,慈禧逝世,葬于普陀峪。
慈禧死后二十年,军阀孙殿英盗慈禧陵,不仅陵中金银财宝洗劫一空,慈禧的尸首也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害。
慈禧本人喜爱书法、戏曲、珠宝,常在宫中研究驻颜丰胸之术,女官和国外绘画家都称其保养得当。
评价慈禧的功与过历史上有名的女人很多,但是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很少。
武则天算一个,吕后算一个,慈禧太后算一个。
身为一个女人,在政坛上立足十分不易,她要抛弃女红,掌握军国大事。
慈禧就拥有独特的才能,自带威严。
慈禧的长期当政,让清朝的历史绵长了十几年。
她曾归政退居,可是不成熟的帝王可能会动摇国之根本,她不放心,她要对大清负责。
于是她再次垂帘,指点江山。
国门被迫打开,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慈禧知人善用,虽是接连败仗,但她重用李鸿章等人,努力把赔款金额降到最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身世之谜探索历史慈禧不为人知的身世真相导语:慈禧身世之谜:慈禧,一个在中国清朝很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她的一生可谓是大清皇后之最,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
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慈禧身世之谜:慈禧,一个在中国清朝很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她的一生可谓是大清皇后之最,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
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
然后她的身世却有着匪夷所思的各种猜测,接下来就由小编来探究下慈禧的身世之谜。
慈禧太后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实际执掌朝政达48年之久。
百年间,海内外关于慈禧的著述和影视作品不下百种,但其中谈及其出生地及童年经历的却极为罕见,系统介绍其从出生到入宫这段经历的更是不曾发现,因而,著名清史专家俞炳坤先生在《慈禧家世考中》说:对于慈禧家世的研究,却始终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
这不但表现在所记史实过于简略,留有许多空白,而且众说纷纭。
”“慈禧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似乎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答案。
”1989年6月,长治市郊区(原属长治县)下秦村77岁的村民赵发旺带着他和上秦村宋双花、宋六则、宋德文、宋德武等人的联名信,找到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
赵发旺说,慈禧是上秦村人。
他是慈祠太后的五辈外甥,宋双花、宋六则等人是慈禧的五辈侄孙。
他们要求政府帮助澄情。
从此,刘奇踏上了慈禧童年的研究之路。
佐证材料的不断丰富,愈加增强了刘奇的信心,有关著述也颇见报端。
今年4月,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召开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上,刘奇撰写的《揭开慈禧童年之谜》,获得一等奖。
这篇7000余字的论文,集中阐述了慈祠的身世问题。
据刘奇考证,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老佛爷慈禧的故事慈禧是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一说到老夫也很多人就想起了慈禧。
下面就来看看关于老佛爷慈禧的故事。
老佛爷慈禧的故事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刚满40岁,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
建成之后,李莲英速去禀告慈禧,说:“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奴才想请太后驾临前往观看”慈禧听后感到十分惊奇,便起驾出宫出西直门下高梁桥,坐上皇船,沿长河,直到万寿寺(今北京艺术博物馆)慈禧上了码头,进了山门,直奔大雄宝殿而来进得殿来,见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觉勃然大怒:“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那个时候,奴才欺骗主子是要杀头的,但李莲英心中有数,忙说:“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
慈禧太后慢慢悠悠转到三世佛后,果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住持,还有慈禧的文武大臣也在这里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见状明白了一半儿,但她故作不解问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李莲英他们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帘听政了。
据说这个观世音是李莲英让人按慈禧的模样塑造的,后来慈禧来万寿寺焚香礼佛,卜签求寿由于慈禧对此观世音非常赏识,还穿上了寺里方丈为她准备的观音衣服,李莲英扮作护法神韦驮,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她们俩人还在这个佛像前照了张像。
介绍有些历史小说、电影、戏曲中,把慈禧太后称作“老佛爷”。
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呼不是慈禧太后专用的称号,清朝历届皇帝的特称都是“老佛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