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下册)课课练及单元卷 苏科版9

【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下册)课课练及单元卷 苏科版9

【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下册)课课练及单元卷 苏科版9
【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下册)课课练及单元卷 苏科版9

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课时1信息与信息传播

[课堂巩固]

1.信息与生活密不可分,如天空乌去密布,标志着大雨可能降临;上课时,同学们

举手,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通俗地讲,信息是各种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息中包含的内容越多,信息量________________。

3.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_________________、文字的诞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列举出三种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个发明电报机的是美国的发明家_______________,同时也发明了利用“点”、

“划”和“空白”的不同组合构成的电码——__________________,揭开了人类通信史的新纪元。

6.比较下列各类传递信息的方法,在相同的时间内能传递的信息量最多的是()A.电话B.电报C.书信D.可视电话

7.下面关于数字“6”的莫尔斯电码组合,正确的是()

A. ·————

B. —····

C. ———··

D.····—

8.下列不属于早期信息传播工具的是()

A.可视电话

B.在古代每隔一定的距离会设置一个驿馆

C.飞鸽传书

D.以前有急事时,经常会用的电报

9.下列传播信息的方式中,传递信息的速度最快的是()

A.利用古代的驿站的形式传播

B.利用发电报的形式传递信息

C.利用打电话的形式传播

D.飞鸽传书

10.小明同学在课后查阅了一些资料,得到了一些记载信息的工具如下图17-1所示,

请你帮他分析这些记载信息工具的优缺点。

[课后提升]

11.人类特有的信息是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利用摄像机就可以把这三种信息组合起来,它的信息含量就会大大增加。 1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传播信息形式从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___,并且传递信息的量也_______________。 13.下列信息传播中属于第四次信息变革的产物的是( ) A .利用计算机可以存储大量的声音、图片和文字籍 B .人类用来记录历史的书

C .人们可以用收音机收到电台播出的节目

D .人们利用语言和手势来交流自己的看到的现象

14.小明想自己制作一个楼梯门铃,他首先设计一个电路来验证自己设计的可行性。现在有器材:电池组、一个电铃、一个电动机、开关导线若干。要求:当楼下有人按开关时时,楼上的门铃响;他可以通过室内的开关来控制开门的电动机。

刻在兽骨上的

甲骨

记录文字的书

记录信息的光盘

图17-1

课时2 电磁波及其传播(1)

[课堂巩固]

1.频率表示 ,通常用字母 表示。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 ,符号是 。

2.电磁波是在空间____________变化的_____________。

3.某一列波的频率为50Hz ,则它的周期为_________________;如果传播的速度为10m/s ,则它的波长为_____________。

4.1864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研究了当时所发现的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___________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_________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5.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麦克斯韦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光波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电磁波。

6.如图17-2所示,将手机放在玻璃广口瓶中,并用抽气机将其中的 气体不断的向外抽。打电话呼叫罩中的手机,这时手机 ____________收到呼叫信号(填“能”或“不能”),由此实验现 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把上题中的玻璃广口瓶换成金属容器,再打电话呼叫其中的

手机,这时手机_____________收到呼叫信号(填“能”或“不能”),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照下面的例子再举出两个电磁波利用的例子。 例如:收音机和电视机的使用都离不开电磁波;

9.江苏人民广播电的频率为702kHz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8m/s ,则南京音乐台节目的波长是多少米?

图17-2

10.小明同学做完作业后,想听一会儿收音机。打开收音机后,关台灯并打开了大的日光灯,在开日光灯的时候能够听到收音机中传来“咔哒、咔哒……”的声音,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课后提升]

11.如图17-3所示是一个物体振动时的 波形图。观察此图可以知道声源的振

幅是_________m ;波源振动的周期是 __________s ;波源振动的频率是 ________Hz 。如果此波的波长为2m ,则此波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m/s 。 12.据报道,某通信公司在一居民小区楼

顶安装电磁波转发器,引起居民的不满。这些居民不满主要是因为电磁波也存在着副作用——_______________。

13.中国某通信公司曾经在南京有奖寻找手机信号“死角”,即手机没有信号的地方。大家想一想,这样的信号死角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

14.某广播电台的电磁波的波长是3m ,某同学想用收音机收听该台节目时,要把调谐旋钮调到什么位置?通过计算说明。

图17-3

课时3 电磁波及其传播(2)

[课堂巩固]

1.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周围空间会有_____________ 向外传播,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_______________传输信号的。

2.电磁波是向空间______________传播的, 它在真空中传播速度__________Km/s。

3.赫、千赫、兆赫是的单位,其中以_______ 为最小,1千赫= ______________兆赫。

4.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在其他介质中,电磁波传播

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这个速度。5.1864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____在研究了当时所发现的电磁现象

的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德国青年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_第一次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6.现在有的学校或单位安装了无线话筒,人拿着话筒就可以把声音信号传给放大器

进行放大。无线话筒是通过_______________把声音信号传递给放大器的。

7.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

B.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波长不同。

C.频率高的电磁波其波长较长。

D.电磁波的频率由接收电路的接收装置决定。

8.下列现象中不能产生电磁波的是()

A.电冰箱的电路接通或断开

B.正在工作的电铃

C.正在工作的电声喇叭

D.用木棒不断敲击鼓面

9.小明同学在探究电磁波的特性的实验过程中,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1)他先将手机放在真空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中的空气,打电话呼叫罩内的手机,手机__________收到呼叫信号(“能”或“不能”)。这证明。

(2)他又将手机放在金属容器(如饼干筒)中,打电话呼叫容器中的手机,这时手机__________收到呼叫信号(“能”或“不能”),然后再将手机放

在塑料容器或纸容器中,再打电话呼叫容器中的手机,这时,手机收到呼叫信号(“能”或“不能”)。

这说明__ 。

根据以上探究活动,你能否解释在建筑物或电梯中,手机有时会收不到信号或信号较弱的原因?

[课后提升]

10.电磁波不仅在空气中可以传播,甚至还可以在______________中传播;金属对电

磁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作用,如果把手机放入密闭金属的饼干盒中,拔此手机的号码,它__________收到信号(选填“能”或“不能”)

11.下列关于模拟信号和模拟通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话的模拟信号是在话筒将声音转换成信号电流时产生的

B.电话的模拟信号是在话筒将变化的电流转换成声音时产生的

C.使用数字信号通信的过程中肯定没有模拟信号

D.模拟信号与声音的变化情况完全一样,所以现代通信多采用模拟信号

12.在一次航模比赛中,小明同学看到很多的飞机可以在高空飞翔,但这些飞机都被

地面的一些小朋友所控制着,这些飞机是如何受到小朋友的“遥控”的?

13.飞机失事后为了分析事故的原因,必须寻找黑匣子,而黑匣子在30天内能以37.5KHz的频率自动发出信号,人们就利用探测仪查找黑匣子发出的电磁波信号

来确定黑匣子的位置。那么知道黑匣子发出的电磁波波长吗?

课时4 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

[课堂巩固]

1.光纤和电缆都能够传递信号,其中_____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容量大;__________先被实用到信息传递中的。

2.如图17-4所示,拿一束光纤,将光源(用小灯泡做的)放在 光纤的一端,在光纤的另一端用肉眼______________看到光(选填“能”或“不能”)。

3.现代的通信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互联网等。

4.目前你使用最频繁的网络通信形式是 ;你________电子邮箱(选填“有”或“没有”),请举一个例子___________(可以以自己的电子邮箱为例)。

5.如图所示是光纤传输的原理图,光纤是由非常细的玻璃 纤维构成,激光器发出的光线基本是笔直地进入一端,它主要是利用光线的_________________特性,把信号

从一端传递到另一端的。 6.下列各种通信方式中,不属于现代通信的是( )

A .卫星通信

B .互联网(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C .在战场上的八百里加急

D .光纤通信

7.在卫星通信中,至少要几颗卫星才能覆盖几乎整个地球?( ) A .1 B .3 C .5 D .6

8.利用互联网可以方便的进行一些信息的传递,下列各种方式中,不能通过互联网做到的是( )

A .远程教育

B .做饭

C .远程医疗会诊

D .打IP 电话 9.下面是光纤通信的过程示意图,请把其中的过程补充完整。

10.以前的电话信号都是通过电线传输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光纤通信已经被大量采用。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否总结一下光纤通信有哪些优点?

[课后提升]

11.利用卫星通信,可以使人们的通信更加的便捷。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赤道平面上距地球表面高为 3.6×107m的轨道上。一般只要有_____________颗互成____________度角的同步卫星,就可以覆盖几乎整个地球。卫星通信还有一个重要的实际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果某人利用网络聊天,他与远在3 000km外的网友讲了一句话,如果信息以光

速传播,则他的网友要隔_____________s才能收到他的话。

13.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世纪,人们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互联网络是一

个全球性的网络,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你还能举出一些互联网的用途吗?

(至少写出两种)

14.请你设想一下,在将来因特网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如果给你一台能够

高速上网的电脑你会用它来做哪些事情?

15.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有关未成年人上网的消息,并且一部分人被网络所诱惑或

不能自拔,所以有人就提出:“未成年人不得上网”,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单元练习(A )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是( )

A .乌云密布,标志着大雨可能降临

B .电话钤响,标志有电话

C .听到喇叭的响声,行人会让路

D .人被打了一下感觉到痛 2.下列属于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活动变革产物的是( ) A .文字的出现 B .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C .无线电广播的出现 D .印刷术的诞生 3.发明电话的是( )

A .莫尔斯

B .爱迪生

C .贝尔

D .麦克斯韦 4.下列各种通信方式中,不属于现代通信的是( )

A .卫星通信

B .互联网(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C .在战场上的八百里加急

D .光纤通信 5.下列传播信息一次传得最远的是( )

A .互联网

B .通过语言传播

C .电磁波

D .局域网 6.下列是记录信息的载体,其中能够记录信息最多的载体是( ) A .一张A4纸 B .一张3.5寸软盘 C .一张VCD 光盘 D .一卷竹简 7.如图2是正在传播的一列波,通过这个 波,我们不能知道的是( )

A .波源的振幅

B .波源振动的周期

C .波传播的速度

D .波源振动的频率

8.下列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磁波传播时需要介质

B.电磁波是沿某一特定方向在空间传播的

C.宇航员在月球上面对面交谈时,靠移动无线电话来实现

D.水波、声波是自然现象,而电磁波是人工制造出的现象。

二、填空题:

9.信息必须通过传播才有实际意义,请举出两个现代信息传播的工具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列声波的波长为5m,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____,则此波的周期为

_______________,频率为_______________,人耳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

能”)听到。

11.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 m/s,波长为19.3m的无线电波,它

的频率为____ Hz = ____ MHz。

12.1864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__ 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

的存在。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____ 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13.话筒把声音转化成________ ;耳机把变化的电流还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怀孕的妇女应该尽量远离微波炉、电磁炉,有时还要尽量少看电视,主要这些用

电器工作时能放出_________________,影响胎儿的发育。

15.互联网络,即,是一个全球性网络,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三、简答题与实验题:

16.手机放在电视机旁边,当有电话来时,电视机的画面会出现一些“雪花”,这是

为什么?并且长时间用手机连续通话,有出现头晕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17.声音也是一种波,某同学为了探究决定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小的因素时,查阅了一

些资料得到数据如下表: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总结其中的规律。写出其中的两条。

例如: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利用现代的工具也能设计一些简单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利用灯泡的亮灭传递有

没有人来。某同学想利用两只开关、一只灯泡和一个电铃、一个电池组和若干导线,给某停车场值班室设计了一个电路,当灯亮表示有车要进停车场,电铃响表示有车要出车库,这样便于值班人员开关门,请你帮他画出电路图。

19.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电磁波的存在。

四、计算与说明:

20.从收音机从盘面上可以看出,它能够接收的调频波(FM)频率范围为88MHz~108MHz,那么这个范围内的电磁波的波长在什么范围?

21.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的图像频率为77.25MHz,伴音的频率为83.75MHz,试求节目图像频率信号和伴音频率信号的波长。

2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发射波长约为258.4m,请计算出它的频率是多

少?

23.许多长途电话是以地球同步卫星做中继站的。打这种长途电话时,会感到对方的

反应有些延迟。造成这种延迟的原因之一是无线电波在射向卫星和从卫星返回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假设某人造卫星与地球的距离是36 000km,请你估算延迟的时间。为什么打市内电话时没有这种延迟?

单元练习(B)

一、选择题:

1.下列传播信息的方式中,传递信息的速度最快的是()

A.用古代的驿站的形式传播

B.用发电报的形式传递信息

C.用打电话的形式传播

D.鸽传书

2.下图中电磁波的波谱可以知道的信息有以下几种,其中错误的是()

A.电磁波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有限的

B.电磁波是看不见的,大家可以随便使用

C.电磁波是连续的,不同频率和波长的波可以使用在不同场合

D.电磁波具有能量

3.在家庭上网有以下常见的几种方式,其中上网速度最快的()

A.过56k的Modem拨号上网

B.过ADSL拨号上网

C.通过100M的局域网上网

D.过LAN宽带上网

4.下列传播信号的途径中,传播容量最大的是()

A.电缆B.电磁波C.光纤D.普通电线

5.关于电磁波产生的原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周围就有电磁波产生

B.电磁波就是水波

C.电磁波只能在通电导体内传播

D.只要有变化的电流,周围空间就存在电磁波

6.雷达在搜寻目标时,接收到回波所用时间为1.2×10-4s,则此目标距雷达()

A.36㎞

B.72㎞

C.18㎞

D.9㎞

7.无线电波跟光波不同,在于无线电波()

A.不能发生反射

B.不能通过真空

C.具有较长的波长

D.具有较低的速度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比光速小

B.波长越短的电磁波频率越小

C.给飞机导航可以通过无线电波实现

D.频率越低的电磁波传播的速度越小

二、填空题:

9.信息是各种事物发出的________________的消息。如上课铃声响起,给我们的消

息是_________________。

10.第一个根据电磁原理制成电报机的人是______________;第一台电话是由_____________制成的。

11.人们使用小灵通在一些建筑物内打电话时,经常会出现信号不好的问题,主要是

因为建筑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5000m的电磁波属波段,微波的主要用途有。

13.广播所用的中波波波段的频率是1.0×105HZ~1.5×106HZ,这个波段的波长范围是___ m~__ m。

14.那些能够传输光信号的极其纤细的物质称为____ ,而由多根光导纤维

制成的激光信号的传输线称为____ 。

15.卫星通信的优点:__ 、______ 、__ 、____ 。

16.____________,已被认为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之后的

第五大污染。

三、简答题与实验题:

17.海湾战争危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水均益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作电视现场报

道,通过卫星来进行传递节目,我们在看电视时会发现,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和水均益之间在画面和声音上总有不同步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18.如图所示是地球上的人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示意图,结合示意图,简要说明卫星通信的原理。

19.微波炉已经进入了部分家庭,你知道微波炉的主要部件有哪些?你能简述微波炉的工作原理吗?我们在使用微波炉要注意哪些事项?

20.探究“电磁波的存在”

打开收音机的开关,转动选台的旋钮,调到一个没有 电台的地方,使收音机收不到电台的广播,然后开大音量。 如图2所示,让电池的负极与一把锉良好接触,正极连接一 根导线。

(1)拿着导线头,让它与锉接触,并在锉面上滑动,这时收音机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吗?

(2)你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吗?

地方站 地方站

图2

21.同步卫星的同步是什么含意?

四、计算与应用:

22.场内一名观众在舞台下68米处观看演出,另一观众在600Km处用耳机听演出实

况,如果场内不用扩音设备,哪个观众先听到演员的声音?他们听到声音的时间差为多少?

23.电子计算机减轻了人脑的智力劳动,它可以进行计算、判断和推理,还可以存储

巨量信息、高效率地处理这些信息。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电脑。如果说计算机实现了人脑的延伸,那么通信系统便是社会的神经。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将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基础。

通过各种信息源了解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对未来的展望,写出一篇科学作文,畅想50年的我们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生活。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讲课教案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最新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一、电路的组成: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的作用: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工作的设备;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定义: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 五、电流的测量: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常用单位毫安、微安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电流表;量程;读数方法电流表的使 用规则。 六、电流的规律:串联电路:I=I1+I2;并联电路:I=I1+I2 七、【方法提示】 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 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两确认:①确认所选量程。②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两要:一 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间的串联或并联;

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求出待求的电流。 八、电压的测量 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九、电压的规律 串联电路:U=U1+U22并联电路:U=U1=U2 十、常见的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2V;家庭电路电压220V;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十一、【方法提示】 关于电源、电流、电压三者关系。电源在工作中不断使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保持电路两端有一定的电压;电压的作用是使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两端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但是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路两端一定有电压。 2如何正确使用电压表 必须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中; 必须让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 被测电压不得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3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异同点 电压表电流表 用途 与电源相接 连接方法 相同点 第十四章:欧姆定律 一、电阻的定义: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二、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三、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大小是由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的,还与温度有关。在其它

2019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说课稿全套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名师精品说课稿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_____号,我说课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_____年级物理____册第____章第____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程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初中九年级物理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之一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之一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Experiment: One of the examples of teaching plan for measuring voltage with voltmeter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之一 (北京第八中学章浩武)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会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和试触,会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2.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3.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三)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每组一个学生电源(或三节干电池),一只学生电压表,两个阻值不同的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演示实验:教学电压表一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 (1)怎样区分电压表和电流表?

(2)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规则上,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 2.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教学电压表通过开关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见图①。 提问: (1)这种接法行不行?测出的是哪个元件两端的电压? (2)在接线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注意:开关断开;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电流从电压表“+”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量程的选择和试触。) (3)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这个示数就是电源的电压。 3.进行新课 介绍这堂课的实验目的和所研究的内容。 实验的目的是: (1)练习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电压和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这次实验分两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测干电池电压,研究干电池串联、并联时的电压关系。 一、先取三节干电池,分别测出每节电池的电压。再将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 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和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月考试卷

苏科版九年级下学期物理全册月考试卷 九年级物理试卷 2006年3月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分值:120分) 一、选择题:(请将下列各题唯一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入下面的表格,每题2分,共2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如图1所示是小汪同学研究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电路图。当闭合电键时,A 1电流表无示数,A 2电流表有示数;如把两灯互换,则闭合电键后两电流表均有示数。则电路中存在故障的原因是:( ) A L 1断路。 B L 1短路。 C L 2断路。 D L 2短路。 图1 2.如图2所示是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各种机械,其中不能省力的是 ( ) A 利用斜面拉重物上车 B 用渔杆钓鱼 C 自行车刹车手柄 D 用剪刀剪树枝 3.如图3所示杠杆, O 是支点, 中间挂一重物G, 如果在杠杆的另一端M 处加一个力F 使杠杆平衡, 且要求所加的力要最小, 则这个力:( ) A. 应沿MQ 方向 B .应沿MP 方向 C .应沿MN 方向 D .可沿任意方向 图3 图4 4.如图4所示,甲乙两物体做功和所需时间关系图象,由图可知 ( ) A.P 甲>P 乙 B.P 甲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欧姆定律》教案

17.2 欧姆定律 【学习目标】 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内容一:欧姆定律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8-P79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2.欧姆定律的定义式:I =U /R 。 3.在国际单位制中,U 的单位是V ,R 的单位是Ω,电流的单位是A 。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请写出欧姆定律的另外二个推导式。 答:U =IR ,R =U /I 2.完成例题1: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 V 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 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分析:已知U =12 V ,R =30 Ω,则应该运用公式I =U /R 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完成例题2:如图17.2-1所示,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为6 V ,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 ,求电阻R 的阻值。 分析:已知U =6 V ,I =0.3 A 求电阻R ,则应该运用公式R =U /I 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能用上述方法来测量导体的电阻吗? 答:根据公式 R =U /I 可以知道,如果知道了导体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导体的电流,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出导体的电阻。 5.阅读P79科学世界,了解气敏电阻的工作原理。尝试画出电路图。 答: 6.由I =U R 变形得到R =U I ,某同学认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这句话对吗?

答:不对,导体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与电压、电流无关,但电阻的大小等于它两端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的比值。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运用欧姆定律来进行计算的时候,所有的单位都要先换算成国际单位。 2.欧姆定律公式中的I、U、R是针对同一段导体,同一时刻而言的。在计算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如果一个题目中有多个U、I、R,应用不同的下标加以区别,同一电阻的U、I、R要用相同的下标。 【即时练习】 某定值电阻两端是2.5 V,此时流过的电流是300 mA,此时电阻的阻值是多少?当电阻两端的电压为0时,它的电阻阻值是多少?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探究型实验

探究型实验 一、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X4-3-1所示的实验,并得到下列表格中的有关数据,请回答: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度) 12 22 32 42 52 反射角(度) 12 22 32 42 图X4-3-1 (1)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的空格处,应该填的数据是________.分析上述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表数据,你还能发现其他哪些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可折转的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光的反射有何实际应用?又有什么危害? 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如图X4-3-2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图X4-3-2

(完整版)苏科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 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 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 4.噪声的控制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 (1)控制噪声在声源。 (2)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频率高于20000Hz 的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 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 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 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 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九年级物理)初中物理实验专题(1)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1)

1 ?下列仪器分别测量的物理量是:温度计_________ ,刻度尺, 量筒(或量杯)________ 天平一一— 密度计_____________ ,电流表 __________ ,电压表___________ ,电能表__________ 2.如图1 所示表示测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选填甲或乙) 3.某电能表表盘上标有“ 220V 10A ”的字样, I . 则此电能表能承担电路的最大功率为________ W, 它应________ (填”串联”或”并联”)在照明电路的 路”)上? 4.用托盘天平称一块矿石的质量时: 应把天平放在_______ 台上,把 _______ 在横梁标 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_________ ,使横梁平衡? 把这一小块矿石轻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盘里,往右盘加减砝码 过程中,当放入一个最小砝码时,看到指针在标尺上的位置2所示,此时应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 ,直到指针 标尺中央红线处. 5.如图3所示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__ ,用体接触它的金属球时,它的两片金属箔就由于如图指在 带电 开的 角度就___________ 6.某同学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选好一支量程适当的温度计,他将温度计插入热水中后,立即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请你在该同学操作错误的两处画上横线,并正确的操作写在下面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如果所用砝码上粘有油 污、_____ (填”干路”或”支 團 3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动力、阻力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 F 2 L 2 )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P=FV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为达到目的不需要做但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为达到目的实际做的功W 总= W 有+W 额。(有用功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小于百分之一百)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η= W 有/ W 总。 5、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重、滑轮自重、绳的摩擦有关,与提升高度、提升速度与绕线方式无关。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光滑程度、倾斜程度有关。 轮轴的轮越大、轴越细,轮轴的机械效率越大。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 一、 动能、势能、机械能 动能:运动着的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做功,那么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这种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越大,它对其他物体所做的功就越多。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 1 l 2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知识点全集

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10-10m 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灰尘尘土炊烟花香饭香甲醛烟味吐出的烟雾PM2.5 臭豆腐的味道消毒液的气味下列能用分子热运动来解释的:(只要能看到的都不是)。 2、扩散现象分子扩散(X)扩散速度V气>V液>V固 (红棕色)二氧化氮应在下面(两个瓶子也能平着放),原因: 如果二氧化氮在上面也能混合,不能说明原结论。理由: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密度,重力作用对实验产生影响。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称为分子热运动。 0℃的冰,分子也在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隙(酒精和水混合)(海绵、弹簧) 4、温度影响分子热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物体温度越高,分 子热运动越剧烈。冷水热水中混合墨水炒菜腌和炒 5、分子之间有引力(固体液体的分子不至于散开、玻璃板接触水面、铅柱难以拉开) 同时存在 分子之间有斥力(固体液体很难压缩) 6、分子相距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破镜难圆、气体具有流动性)。 7、课后题2、3、4题 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1、分子势能做功:转化(区分外界 对物体,还是物体对外界) 内能(物体的,不是分子的)(等效的)(两张图片)

温度---分子动能热传递:转移 2、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物态、体积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X) 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静止的物体、0℃的物体、机械能为零的物体都有内能。 4、热量是个过程量、内能是个状态量。不能说“含有”、“具有”。只能说“吸收”、“放出”。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 5、热传递的条件:必须有温度差,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热量可以由内能少的物体传向内能多的物体。 6、内能 温度升高,物体内能一定增加。 吸收热量,物体内能一定增加。 温度热量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增加。(晶体熔化、 液体沸腾) 只有指向内能的是正确的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收热量。(还有可能是做功) 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吸收热量。(还有可能是做功) 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7、燃料燃烧,推动火箭。题目如果强调是燃烧,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如果强调是做功,则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8、课后题1、2题 第十三章第三节:比热容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见实验专题)。 2、比热容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吸热能力就是放热能力。 3、水、冰、煤油的比热容。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得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就是35℃至42℃,每一小格就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得量程与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得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就是物质存在得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得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得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凝固点。晶体得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9、晶体与非晶体得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得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与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与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就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就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就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就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得过程叫汽化,汽化得方式有蒸发与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就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得,缓慢得汽化现象. 15、沸腾:就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与表面同时发生得剧烈得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得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得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得方法有: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与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

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人教版)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 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 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 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 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初三九年级物理:探究实验 (6)

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目的: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电路,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电路,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 2.比较不同电压下灯泡的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不同,并会计算灯泡的实际功率。 3.通过实验,体验小灯泡的电功率随它两端电压变化而变化的特点,认识用电器正常工作于不正常工作对用电器的影响,培养科学使用用电器的意识。 实验原理: 灯泡的电功率P=U。 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四节为宜)、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开关、标有“2.5V”(或“3.8V”)小灯泡1个。 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电路图(如图1)以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表1)。

图1 表1: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检查电流表、电压表指针是否在零刻度,如果偏差,要讲指针调至零刻度线对齐。 3.根据实验电路图,将电路元件逐一连接好,电压表和电流表接入电路时,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即电压表选择0—3V(或3.8V时,选择0-15V),电流表选择0-0.9A的量程。电路连接过程中,保证电路开关断开,变阻器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端。 4.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同时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5.移动滑片,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略低于额定电压的五分之一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6.移动滑片,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略高于额定电压的五分之一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7.根据公式P=UI,计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结合灯泡的发光情况进行比较,体会用电器在不同电压下的工作情况。 分析论证: 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①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越高,小灯泡的电功率越大,灯泡的发光越亮。②小灯泡的亮度直接由它的实际电功率决定。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 综合检测卷(有答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全册综合检测卷 时间:70分钟满分:90分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得分: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将答案直接写在横线上,不必写出解题过程) 1.“端午佳节,粽叶飘香”,家家户户都包粽子。煮粽子是通过__________方式改变粽子内能,同时人们能闻到粽子的香味是________现象。 2.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你会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是凉凉的,这是因为海水的__________较大。 3.世界上很多发明都是受到生活现象的启发而萌生的创意,比如:蒸汽机和汽油机,它们工作时,能的转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汽油机是热机的一种,若转速是1800r/min,此汽油机每秒钟完成________个做功冲程。 5.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摩擦起电的过程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____________。 6.你会计算通过圆环的电流吗?如图所示,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圆环上有A、B、C、D四个点,已知通过弧ADB的电流为0.3A,通过弧ACB的电流为0.3A,则通过整个圆环的总电流为________A。 7.当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6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5A,则该导体的电阻为________Ω;若使该导体通电1s所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_____J。 8.如图所示,请根据小磁针的指向在图中标出磁感线的方向和电源的正、负极。 第8题图第9题图 9.如图所示,将灵敏电流计和导线组成的闭合电路,放入某一磁场中(只有部分导线位于磁场中),图中的“×”号表示磁感线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内。当磁场沿纸面开始向上移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向右偏转;当磁场沿纸面开始向下移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将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偏转。 1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多中国城市居民使用智能手机,其中有些用户会使用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手机间通话和收发信息是利用__________工作的。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________(选填“聚”或“裂”)变来发电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以下说法中,不是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的是() A.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B.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天津市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汇总

天津市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汇总 1、如图所示的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的速度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小车在__________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 远,但最后会停下来,这是因为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 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最大的是_________次,这说 明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__________有关 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绝对光滑(小车不受阻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 上做_______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而抽象概括出 来的。 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 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a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图b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 是;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 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用于探究两个力的和 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 于探究不在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 为什么? 4、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一些同学作了以下猜想: 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拉力的速度大小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所供选用的器材有:A.长木块,B.木块,C.毛巾,D.棉布,E.弹簧测力计,F.砝码,G.多支圆珠笔芯. (1)实验时应使木块在拉力作用下做_________运动,利用拉力与摩擦力是___________力的原理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为了检验猜想①是否正确,列出选用的器材是(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 (3)比较图___________和图___________可知: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为了检验猜想③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木块与木板,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l :把木块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步骤2 : 把木块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更大的速度拉木块,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请对上述实验过程做出你的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