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退化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01053006 民社院10级社会学杨媛
内蒙古草原退化原因分析
1、定义:草原退化是指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影响,草原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劣化,导致生产力下降的现象或过程。
草原退化活动主要包括:草原沙化、草原盐渍化以及草原污染等。
2、草原现状:我国草原退化面积以每年近2000万亩的速度扩展, 20世纪70年代我国草原退化率为15%, 80年代中期达到30%以上, 目前已上升到57%左右。
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蔓延, 内蒙古草原退化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18%发展到80年代的39%,目前已达到7315%(沙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比例)。
内蒙古草原现有退化面积6142亿亩, 较20世纪80年代的3176亿亩增加了2166亿亩; 其中轻度退化面积扩大了012亿亩, 中度退化面积扩大了1104亿亩, 重度退化面积扩大了1142亿亩。
内蒙古由于开垦、沙漠化等, 其草原面积20世纪80年代较60年代减少了1014%、约1138亿亩, 目前又比80年代减少了019亿亩、约8%左右。
3、原因:草原退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大方面。
(1)自然原因:
A、气候因素:内蒙古草原大部分位于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降水较集中,气候干旱,且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春季大风天气多,降水少,土壤易被大风吹期待走形成风沙天气,再加之无节制的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土壤沙化使风沙现象更为严重形成沙尘暴。
B、鼠虫害因素:鼠害、虫害是我国草原最为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种类多,暴发频繁,分布面极大,危害程度重,对草原生态环境破坏作用大,加剧了草原退化、沙化,制约着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鼠害,除了大量啃食牧草,与牲畜争食外,更为严重的是挖掘洞穴,拱抬土丘,破坏草原植被,不仅使草原植被覆盖度降低,严重的地方寸草不生,土壤裸露,使草原完全失去放牧价值,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又是蝗虫灾害高发地区,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使草原植被裸露,草原退化加剧。
(2)人为原因:
A: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 是草原退化加剧的基础性原因之一。
无论从草原牧区旗县还是盟市看, 其人口增长率都大大超过内蒙古全区人口
的增长率和我国全国人口的增长幅度。
然而,草原牧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并不高, 草原牧区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非自然的外来有组织迁入或自发流入式增长也即机械增长, 增长的人口以非当地主体民族、主要是汉族为主, 而且迁入及流入人口的素质也较低。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规模过大, 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超过了自然资源尤其是草原资源的增值即资源的可承载能力, 超过了环境容量与生态阈限。
自然资源的增量已远不能满足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的需求, 于是自然资源的存量也被一部分一部分地利用、蚕食, 这样就使自然资源的恢复、更新能力下降, 资源的数量减少、质量变劣, 从而导致资源生态环境的总体恶化。
B:草原牧区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仍然单一、低层次。
草原牧区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特别是草原畜牧业占有较大的比重。
2000年, 内蒙古牧区旗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45%, 同比高出农区13.4%, 高出全内蒙古8.1%; 牧区旗县草原畜牧业的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0.4%。
草原牧区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畜牧业。
2002年牧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畜牧业的比重, 内蒙古为91.7%, 新疆为83.9%, 青海为90.0%, 西藏为95.7%。
说明草原牧区产业结构特别是收入来源单一, 草原资源承受的压力很大。
因为工业化水平低, 产业结构及收入来源结构等单一、低层次, 绝大部分人口的生产生活还主要依赖草原及其畜牧业, 这就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草原及土地、森林等农业资源; 而资金短缺、技术不足, 决定了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必然是劳动密集型的; 教育、科技的落后, 又决定了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
这样素质低下的劳动力密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 其开发利用方式往往就是粗放的、落后的、掠夺式的, 对自然资源环境主要是草原资源环境的破坏也就难以避免。
C:公地悲剧与狭地制约。
草原资源作为国土资源和生态生物资源的一部分总体上是国有的, 而草场有的省(区)为国家所有、有的省(区)为集体所有, 或边远的条件差的草场为国有、其他是集体所有, 存在着所有权的不清晰; 草场的使用权, 有的地区通过草场家庭承包经营落实到了牧户, 但存在界线不清, 有的地区还是谁有牲畜、谁就使用草场,使用权混乱。
草原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模糊, 也表现在产权主体的缺位。
大部分地区的集体已成空壳, 集体经济组织名存实亡, 根本没有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所有者来行使草原的所有权。
全国牧区及半牧区户均
草原利用规模为58公顷, 其中内蒙古是72公顷; 我国草原牧区2002年户均牲畜的饲养量, 牛为1018头、绵羊为4114只、山羊为1516只, 其中内蒙古牧区户均养牛410头、绵羊4611只、山羊2616只。
我国北方草原畜牧业较适宜的畜群规模一般为500~1000个羊单位, 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近期绝大部分牧户达不到这样的牧养规模, 饲养规模低于500个羊单位的牧户占总牧户的比重在75%以上; 饲养规模低于200个羊单位的牧户占总牧户的比重东乌旗、镶黄旗、白旗、兰旗分别约为82%、91%、93%和82%。
草场承包到户、面积不再增加的情况下, 原来的一户牧民若子女成家便要分成2~3户, 相应的原来的草场再分成2~ 3块、牲畜也分成2~ 3群, 这样经营规模就越来越小了。
D:大规模地开垦草原, 造成大片丰美的草原变成了贫瘠的、极易沙化的农田(大部分已变成了荒漠); 而草原农耕化、牧区农村化的最终结果就是沙漠化。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我国开垦的草原面积可达218亿亩左右, 造成大约318亿亩退化、沙化面积, 其中约112亿亩草原退化为永久性沙漠;同期, 内蒙古开垦草原约5200万亩, 新疆开垦草原约4500万亩, 甘肃开垦草原约1600万亩等,而在内蒙古等地每开垦1亩草原往往就会引起周围3亩左右草地沙化。
另据有关资料显示, 从1958~ 1976年, 内蒙古开垦草原大约4500万亩, 其中约1400万亩为部队、兵团、学校、机关等在16个牧业旗累计开垦的;从1986~ 1996年, 内蒙古东部24个旗县开垦草原1132万亩左右,并且开垦的都是好草场。
盲目地开垦草原, 使得贫瘠、极易沙化的耕地无节制地增加, 大片丰美草原的原生植被与土壤遭受破坏; 而开出的耕地往往几年后就撂荒变成沙地或沙漠, 于是再去开垦新的草原, 这样周而复始, 草原面积愈来愈小, 沙地、沙漠的面积愈来愈大, 草原退化沙化不断加剧, 草原资源及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逆行演替。
E:严重的超载过牧, 粗放的掠夺式利用草原, 导致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加速走向衰退。
由于牲畜头数增加等, 我国畜均占有草场由194年的612公顷减少到2002年的164公顷。
内蒙古2002年的理论载畜量为3500万个羊单位, 而年末实际牲畜饲养头数是6670个羊单位, 超载过牧9016%; 内蒙古每个羊单位拥有的草场面积20世纪50年代是165亩, 20世纪80年代为2917亩, 近期下降到16亩左右。
新疆草原近年来的超载率一般为60%~70%, 局部地区可达100%以上。
1977
年的特大雪灾,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牲畜头数从100万余头( 只) 一下降到2513万头只, 牲畜死亡、损失率高达7417%, 有的苏木的牲畜几乎全部死亡。
F:滥樵滥挖滥搂滥猎, 不适当地开矿建厂, 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等, 对草原的退化沙化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半农半牧区、牧区的广大农牧民以草原植物为日常生活的主要燃料之一。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牧区每年用作薪柴的牧草灌木就有上百亿公斤。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农牧民, 20世纪70~80年代为了解决薪柴等问题, 每年要大量樵采沙蒿、沙柳、乌柳、柠条等, 每户每年仅为烧柴就要破坏草原40亩左右。
我国北方草原出产干草、麻黄、黄芩、苁蓉以及发菜、蘑菇等。
这些野生珍奇植物, 有的是名贵药材、有的是珍品野菜。
由于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以及执法成本高昂、管理任务艰巨等,加之经济利益、发财梦(发财与发菜谐音)的驱动, 多年来人们主要是草原牧区周边的农民等滥挖干草、麻黄、黄芩、苁蓉等药材、滥搂发菜的行为屡禁不止。
这样的例子还有, 虽然近年来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开矿、建厂愈来愈多,但所引起的草原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
在油田建设、煤田开采、电场建设及采金活动中, 普遍存在对周围草原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 轻者使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化、功能衰退、草原生产力下降, 重者草原植被完全消失。
G:盲目地扩展饲草料地及人工草地, 既事倍功半,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给草原的退化沙化推波助澜, 建设草场、增加牧草、维护草原0的初衷, 往往变成了破坏草原的后果。
内蒙古草原牧区开发的饲草料地不断增加, 而饲料地播种面积1990年为3116万公顷,1994~2000年一直稳定在40~50万公顷之间;内蒙古牧区的水、草、林、机、料五配套草库伦面积, 1990年是6135万公顷, 1995年上升到3011万公顷, 而2000年又下降到1319万公顷; 内蒙古飞播牧草累计面积不断增加, 1991~2000年飞播累计面积就有935万亩、保有面积仅有约108万亩, 而且多年来全自治区飞播牧草保有面积一直在600~ 800万亩之间徘徊。
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与草原牧区水、土资源的制约分不开。
内蒙古牧区机井的数量不断增加, 从1991年近45000眼增加到2000年的近90000眼, 而井灌面积1997~ 2000年一直在300万亩左右, 说明水资源缺乏, 打再多的井也很难有效地增加灌溉面积; 当然, 开发的饲草料地没有水的灌溉就很难播种, 配套草库伦因缺水其面积自
然就要减少, 飞播牧草没有一定的降水也就难以成活、保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