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流的颗粒流细观模拟_周健
- 格式:pdf
- 大小:221.53 KB
- 文档页数:5
颗粒流数值模拟在月壤岩土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概况林呈祥;凌道盛;钟世英【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年(卷),期】2015(049)009【摘要】总结颗粒流数值模拟在月壤岩土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考虑粒间作用力及低重力的影响对月壤颗粒接触力学模型进行修正;确定模型的细观参数及其对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利用"Clump"命令生成颗粒簇对月壤/模拟月壤的颗粒形状进行模拟;进行月壤基本力学性质的模拟研究及其与地面土壤的对比研究;分析月面低重力场对月壤-车轮相互作用机理及牵引性能的影响;进行月壤基本岩土工程问题的模拟仿真及数值耦合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选择合适的颗粒接触模型,考虑月壤颗粒的实际形状和低重力场等的影响,耦合其他数值模拟方法实现多尺度模拟分析是今后对月壤岩土问题进行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是技术难点所在.【总页数】13页(P1679-1691)【作者】林呈祥;凌道盛;钟世英【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58;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58;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43【相关文献】1.铝颗粒在多相流中燃烧的数值模拟 [J], 刘丛林;郜冶;贺征2.颗粒流模拟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J], 周健;池永3.热解半焦颗粒携带流中着火特性的数值模拟 [J], 袁梦帆;孙锐;齐洪亮;李昱澎4.矿石颗粒在Poiseuille流中的运动数值模拟 [J], 刘磊;杨建民;吕海宁;彭涛5.撞击流中单颗粒运动行为的数值模拟 [J], 刘红娟;邹春;田智威;郑楚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黏性土宏—细观参数关系的PFC2D模拟研究作者:徐松来源:《中国水运》2017年第08期关键词: PFC2D;黏性土;双轴试验;宏-细观参数中图分类号:O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8-0074-031 引言PFC2D作为一种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克服了传统宏观力学模型连续性假设的弊端,但在现有实验水平条件下,PFC2D数值模拟所需的细观参数无法直接获取。
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Huang选用黏结模型对PFC2D样本宏观力学性质的比例法作了研究。
周健对砂土进行数值双轴试验,探讨了颗粒粒径、摩擦系数等细观参数变化对砂土宏观性质的影响。
5 结论(1)采用PFC2D数值双轴试验研究黏性土宏-细观参数关系是可行的,获得的细观参数能够很好地反映土体原有的宏观力学性能。
(2)决定黏性土内摩擦角的细观参数是颗粒的摩擦系数,两者呈线性关系;颗粒切向黏结强度和颗粒接触强度比是影响黏性土粘聚力的最主要因素。
(3)上述研究成果均是在特定的颗粒粒径、级配、初始应力状态、加载速度等条件下获得的,因此具体模型试验的细观参数选择时,上述公式、结论等只能作为一种定性的参考。
参考文献:[1] HUANG H Y. Discrete element modeling of took-rock interaction[D].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ata,1999.[2] 周健,池毓蔚,池永等.砂土双轴试验的颗粒流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 2000, 22(6): 701-704.[3] 徐小敏,凌道盛,陈云敏等. 基于线性接触模型的颗粒材料细-宏观弹性常数相关关系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 2010, 32(7): 991-998.[4] 赵国彦,戴兵等.平行黏结模型中细观参数对宏观特性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 31(7): 1491-1498.[5] 周健,池永.土的工程力学性质的颗粒流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 2004, 25(4):377-382.[6] 陈亚东,于艳等.PFC3D模型中砂土细观参数的确定方法[J].2013, 35(2): 88-93.[7] 周博,汪华斌等. 黏性土细观与宏观力学参数相关性研究[J].岩土力学, 2012, 33(10): 3171-3178.[8] 陆祖煜. 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方法和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第27卷 第1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 ol.27 No.12008年1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Jan.,2008收稿日期:2007–01–01;修回日期:2007–12–11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35679);2002年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资助项目(20020183061)作者简介:张 三(1960–),男,博士,1983年毕业于后勤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任教授,主要从事岩石力学试验研究方面的工作。
E-mail :zhangmail@ 。
砂土中单桩静载的室内模型试验及颗粒流模拟周 健1,郭建军2,张 昭1(1. 后勤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系,重庆 400041;2. 中国科学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1)摘要:介绍了论文格式和书写,作者可以按此短文的格式排版。
关键词:论文;修改;格式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VIEW SUGGESTION TO TECHNICAL PAPERZHANG San 1,LI Si 2,WANG Laowu 1(1.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Chongqing 400041,China ;2.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1,China )Abstract :A form of short paper is presented to show the review suggestion. The technical papers can be revised by authors according to the suggestion ,and it can also be processed in the form of this short paper. Key words :technical paper ;revision ;form1 引 言砂土中桩端荷载-沉降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岩土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砂土管涌的细观机理研究
周健;姚志雄;白彦峰;张姣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6)006
【摘要】利用数码可视化跟踪技术和数字信息计算机实时处理技术进行管涌细观模型试验,从细观角度研究砂土管涌机理.研究得到管涌发展过程中颗粒的移动规律,渗漏通道的形成特点,流速、颗粒位移场等随水力梯度的变化特点,并从级配角度分析土样的稳定性,得到土体的稳定性与级配曲线形状及不均匀系数等因素有关的结论.结果表明,管涌形成过程中流速、颗粒运动和渗透通道形成规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骨架颗粒、可动颗粒以及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表明水土相互作用贯穿管涌发展的全过程.
【总页数】5页(P733-737)
【作者】周健;姚志雄;白彦峰;张姣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福建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41
【相关文献】
1.砂土管涌的反滤机理颗粒流模拟研究 [J], 张凤德;杨云超;荣冠;张璐;李响
2.砂土管涌机理的模拟试验研究 [J], 刘晓林;李娜;张家泽
3.非均匀砂土管涌侵蚀机理试验研究 [J], 丁小闯;陈亮;胡海星;文磊;李月奇
4.基于透明土技术与颗粒流方法联合开展管涌细观机理研究 [J], 倪小东;寇恒绮;左翔宇;王媛;陆江发
5.砂土管涌机理的细观试验研究 [J], 姚志雄;周健;张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砂土双轴试验的颗粒流模拟*Simulation of biaxial test on sand by particle flow code周 健,池毓蔚,池 永,徐建平(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摘 要:采用颗粒流程序,对砂土试样的双轴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
将数值计算结果和室内试验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颗粒流方法能较好地模拟室内试验。
通过改变计算模型中颗粒单元的性质,给出了在不同颗粒单元参数时砂土试样的宏观性质,其结果对研究土体的本构模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颗粒流;砂土;双轴试验;本构模型中图分类号:TU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00)06-0701-04作者简介:周 健,男,1957年生,1988年获得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数值分析和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ZHOU Jian,CHI Yu-wei,CHI Yong,XU Jian-ping(Department of Geotechnical Engi 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Abstract:The paper si mulates biaxial tests of sand by particle flow 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s of nu merical simulations and laboratory tests show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m.Macro properties of sand samples under various input parameters of particle elements are presented, and the results are valuable for developing soil constitutive models.Key words:particle flow code;sand;biaxial test;constitutive model1 引 言离散元法由Cundall在70年代提出[1],作为离散元的一种,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particle flow code in 2-dimensions)[2]是专门用于模拟固体力学大变形问题及颗粒流动问题的计算方法,它通过圆形离散单元来模拟颗粒介质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
加筋土拉拔界面作用的离散元细观模拟王家全;周健;吴辉琴;徐华【摘要】Through the 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particle flow code 3 dimensions ( PFC3D) , the geosynthetics pullout test3D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researching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he reinforced soil interface effect. The evolution of the mesoscopic parameters and load-trans-mitting of the reinforced soil interface region were studied through comparing the macroscop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with the laboratory model test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inforced soil interface region has become the main displacement concentration area, and the upper interface thickness is slightly larger than the lower interface thick-ness.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zones of the X direction in the reinforced soil interface region took shape, and several stress concentration zones in the Z direction appeared along the geogrid length direction,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geogrid transverse ribs have extruded soil, and passive resistance of the transverse rib is significant. In the rein-forced soil interface region, with the pullout displacement increasing, the local porosity increases and the coordina-tion number decreases, the sliding fraction undergoes significant ups and downs, and the local location of the inter-face appears with shear dilatancy. The corresponding pullout resistance increases, then the porosity slowly decreases and the pullout resistance falls back in the macroscopic view.%为研究加筋土界面作用的力学响应,对离散元程序( PFC3D)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土工格栅拉拔试验仿真模型。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