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研究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2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教师中心>>学术交流>>中国史研究

唐代家族、宗族制度史的研究

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杨际平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李卿

(一)50年代以前研究概况

早在20年代末,吕思勉率先开始研究我国历史上的家族、宗族问题,其所著《中国宗族制度小史》(中山书局,1929年)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家族问题的专门史。该书不到2.5万字,但谈到人类社会从“浑然一大群”到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演进,谈到姓氏的产生,宗与族的关系,宗法的产生与废弛,谱学的兴衰,宗法与封建的相辅相成关系,谈到汉代以降累世同居与析居问题,以及立继嗣意图的前后变化等等。大凡家族、宗族史研究的主要问题都已涉及,只是没有充分展开,而带有论纲性质。即使如此,它作为我国第一部有关家族、宗族问题的专论,影响仍很深远。后来在其《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4部断代史中都辟有“社会组织”专章与“族制”专节,篇幅较《小史》有所增加,对若干问题的讨论亦较《小史》深入。

关于宗族百口、累世同居问题,指出:风尘澒洞之际,地方豪右往往乘机割据,如沈法兴等即是。而在承平之世,扬历仕途者,其宗亲内外率多互相依倚。依倚官宦之家者,不必皆属同姓,也不必皆系亲族。同居者虽不必父族,然究以父族为主。同居者不必不异财,亦不必不

异爨。同居共财同爨者,尤为当世所称道。当时法令于累世同居者,率以为义而表彰之。然南北朝之世,户高丁多者或出于互相荫庇,故隋文帝反而令州县大索貌阅,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至唐代,因丁多者户等高,赋役随之重,民又多析籍以避之,法令则又禁其分析,凡此,皆不是为风教计。

关于宗法与继嗣问题,指出:“秦汉以前有宗法,秦废封建,宗法与之俱废,萧何定九章,乃变为户法。宗法以宗为单位,户法以户为单位。以宗为单位,有小宗可绝,大宗不可绝之说;以户为单位,无某户可绝,某户不可绝之理。故唐律禁养异姓男,户令听养同宗,乃于可以不绝之时,而为之定不绝之法,丧葬令使近亲营葬事,使亲女受遗产,乃于不能不绝之时,而为之定绝法。此乃户法当然之理,固不能以上世宗法之理,用于户法也。”同时又指出:隋唐五代,“宗法久与事势不宜,然士夫尚狃于旧习”,如元德秀以有兄子不娶,柳宗元贬谪仍以嗣续之重不绝如缕为意。

关于谱系之学,认为:时“谱系之学,虽犹不绝,然人之于此,实已无畏之之心,故通假、贩粥等事纷纷而起”。如张说与张九龄叙昭穆,罗绍威厚币结罗隐,与通谱系昭穆,皆“已非尊祖敬宗之义”。

吕氏此著收集了正史中许多有关家族的材料,对后人研究很有启发,可惜没有深入探讨家族形态的前后演变过程。

30年代,陶希圣《婚姻与家族》(商务,1934年)一书出版,提出了农民的宗族、豪商地主家族、士族家族等概念。认为:春秋以降,随着世禄制度的消灭,贵族组织法之宗法转变为以家长为本位的家族制度,农民氏族组织也分解为“八口之家”、“五口之家”的小农户的家长家族制度。管辖农民的宗族统制也改变为“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这一类的编户制度。新兴的地主、商人亦取家长本位的家族制。豪商地主的家族,人口包容力大,因而有累世同居的美风。“大地主豪强家族挟持着土地与奴隶的资力,操纵候补官吏的选举,到了魏代(220—265),政府遂定九品中正之法,不啻以法令把选举权交给大族。自此后,家族分为品第,于是有旧门、勋门、次门、后门、役门的分别”。士族的家族,虽包容较多人口,但“仍小于古代的小宗”。“唐代的士族已渐沦落,但仍在众心所嫉之中,力自挣扎”。

关于家族的范围与族居问题,陶希圣认为,唐代的家族“在法律上以同籍者为范围。至于期亲,虽不同籍,也视为同籍”。“东汉至唐,再见族居的繁盛。五代以后,族居现象也瓦解了”。“大地主家族既经崩坏,则一般的家族,当然没有多少人口包容在内。一个家族,大抵只是祖父母父母及其子孙,并且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或异财,成了有力的倾向”。

关于宗法,陶希圣认为:“宗法是氏族制度的一种。”宗法的特征,第一是父系的,第二是父权的,第三是父治的,第四是族外婚制,第五是长子继承。前三者为主要特征。关于宗法制度的变迁,陶希圣认为:“西周以前没有完整的宗法。封建制度(引者按,此指分封制)正盛的西周到春秋时代,也正是宗法的时代,而宗法乃是封建贵族的亲属组织。春秋时代以后,封建制开始瓦解,宗法制度也开始变迁。从战国到五代,在经济构造以大土地私有制度为特征,在亲属组织以族居制度为特征。自此以后,族居制渐变为家长制之家族制度。近三十年,则家族制渐次分解,而进于夫妇制之家制。”陶希圣还认为: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已成为抽象的系统。宗子没有了,宗庙不复由宗子独占主祭权”。唐宋以后,抽象的宗法也有一定变化,表现在丧服服制的变化,反映了宗法观念的稀薄。

40年代,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正中书局,1944年)出版。该书大体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中国家族社会的特性,第二部分讲中国家族社会的演变。作者认为,中国家族社会的特性就在于它的宗法精神。它包括孝、悌、贞、顺,同居共财,尊嫡立嗣,尊卑男女名分,家长权威以及家族仪式。家族的规模可以包括“九族”,家族仪式包括冠、婚、丧、祭等等。

作者将家族制度的变迁分成三个阶段:始干周代的宗法家族社会,始于宋代的宗族家族社会,始于清季的家族社会。周代是中国式家族社

会之创制与兴盛时期,宋代为中国式家族社会之中衰与复兴时期,亦即家族制度由纯贵族支配的家族制度演变为“民众化”、“普遍化”的家族制度时期,清季则为中国式家族社会之衰落与崩溃时期。而唐代则处于宗法家族社会“破碎支离不可收拾”之时,亦即宗族式家族社会行将兴起之时。其时,“同居共财的大家庭,早经分解为分居异财的小家庭”,虽然政府禁别籍、异财,奖励张公艺、刘君良辈之家族同居共财,然实效亦微。

高达观此著从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法律基础三个方面分析家族制度演变的原因,其中对经济基础的分析尤为重视。例如,作者论宋代家族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是从“唐代以后,农具进步,水碓之普遍使用便是农具改进的先声,由此而水力转动的翻车及筒车,渐次发明,灌溉及施肥的技术进步甚大”谈起。

这一时期还有许多学者从法律或仪礼角度研究我国家族、宗族制度。如诸桥辙次《支那の家族制》(大修馆书店,1940年)一书就是“以不变的家族的仪制为基础,考察中国社会的一面”。其所述仪制包括婚、丧、祭祀、宗庙、名字讳谥、亲属关系、姓氏等。其中一些内容与家族、宗族制度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九族范围、宗法、宗庙制度等,惜很少援引隋唐资料。

又如仁井田陞于1937年出版《唐宋法律文书》,1942年出版《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