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参考书目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美学书籍推荐清单《美学书籍推荐清单》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科学,它探讨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审美的规律。
作为一种艺术哲学学科,美学对于人们认识和欣赏艺术、认识世界、提高审美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在学习美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哪些书籍呢?下面是一份经典的美学书籍推荐清单,供大家参考。
一、美学基础入门类书籍:1.《艺术的故事》(作者:E·H·高维纳)该书是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艺术发展史的经典之作。
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变迁和艺术家们的艺术风格,从而对艺术的发展脉络有更全面的认知。
2.《视觉艺术的故事》(作者:罗森布鲁斯)该书主要以西方美术史为主线,介绍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当代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历程。
透过作品欣赏和艺术批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
3.《审美的纯粹性》(作者:E·H·高维纳)这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美学著作,作者对审美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书中包含了对美感、审美经验、审美对象、艺术与美学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细致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掌握美学基本概念和审美思维。
二、艺术哲学与美学理论类书籍:1.《艺术的焦虑》(作者:阿隆·多伊奇)该书是一本对当代艺术哲学进行深入探讨的作品,作者以“艺术是什么”为核心问题,探究了艺术的价值、自由以及审美表达等方面的思考,对于理解和思考当代艺术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2.《艺术创作的哲学》(作者:亚瑟·C·达蒙)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艺术创作的本质与意义,讨论了艺术创作与真实性、自由性、表达性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深入思考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艺术家的心路历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
3.《漫游者的哲学》(作者:约翰·德鲁埃恩)这本书以文化艺术为背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美学原理和哲学思想,并结合文学、电影等具体案例进行解读。
以下是有关美学的教材:
1. 《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
2. 《艺术哲学》,丹纳著。
3. 《艺术原理》,科林伍德著。
4. 《艺术即经验》,杜威著。
5.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
6. 《美学史的艺术:批评读本》,李泽厚著。
7.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
8.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
9. 《华夏美学》,李泽厚著。
10. 《美学散步》,宗白华著。
11. 《美学四讲》,李泽厚著。
12. 《新美学》,蔡仪著。
13. 《美的形态学》,朱立元著。
14. 《美学原理》,叶朗著。
此外,还有维柯的《新科学》、舍普等的《技术帝国》、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韦尔施的《重构美学》、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也是美学领域的经典教材。
美学参考书目主要书目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
2、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范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王振复主编《中国美学范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5、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
6、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74 页。
7、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1版。
8、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9、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10、亚里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1、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周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14、尼采:《悲剧的诞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2-01版。
1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一、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09月。
16、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1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8、美梯利:《西方哲学史》(美伍德增补修订版)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1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20、(瑞士)巴尔塔萨(Hans Urs von Balthasar)著《神学美学导论》刘小枫选编;曹卫东,刁承俊译,三联书店2002-5-1。
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第3版。
22、刘庆福.《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3、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美学入门书籍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审美价值和艺术作品的哲学学科。
它关注的是我们对美的感知和认知,以及美的本质和意义。
对于想要学习美学的人来说,了解一些入门书籍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在下面,我将介绍几本可以帮助你入门美学的书籍。
1.《美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汉斯-乔治·加达默(Hans-Georg Gadamer)作为一位当代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在这本书中介绍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他探讨了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艺术作品的特性和审美经验的本质。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美学导论,还讨论了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2.《美的哲学》(Philosophy of Art)- 莫里斯·艾尔菲尔德(Morris Weitz)艾尔菲尔德是美国分析哲学家,他的这本书提供了对美学思想的全面分析。
他讨论了美学的定义和范围,探究了审美经验和艺术作品的本质。
他还评估了美学的不同理论观点,展示了这一领域中的一些观点的优点和局限性。
3.《形而上学与美学》(Metaphysics and Aesthetics)- 比德尔·范佛登(Béla Fehér)范佛登是一位匈牙利美学家,他在本书中探讨了形而上学和美学之间的关系。
他分析了艺术作品的本质和价值,提出了关于美的本质和艺术实践的哲学观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且有洞察力的美学理论。
4.《审美哲学》(Aesthetic Philosophy)- 布特勒·麦克劳德(Bertrand Russell)麦克劳德是一位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这本书中讨论了审美经验和艺术价值的哲学观点。
他提出了一种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平衡观点,探讨了审美判断和美的标准。
这本书是一本有启发性和易读的入门书籍,适合对美学感兴趣的初学者。
5.《美学与存在主义》(Aesthetics and Existentialism)- 福兰克·古哈尔特(Frank Günter)古哈尔特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在这本书中将美学与存在主义联系在一起。
美学原理学习参考书目第一篇:美学原理学习参考书目美学参考书目:[1]《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等著[2]《美学原理新编》杨辛、甘霖著[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4]《美的历程》李泽厚[5]《美学》黑格尔[6]《1844政治经济学手稿》马克思[7]《人间词话》王国维[8]《艺术问题》苏珊·朗格[9]《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英伽登[10]《美的现实性》伽达默尔[11]《进入澄明之境》张世英[12]《诗学》亚里士多德[13]《判断力批判》康德[14]《美学新论》蒋孔阳[15]《美学散步》宗白华[16]《美学与意境》宗白华[17]《红楼梦评论》王国维[18]《美学与哲学》杜夫海纳[19]《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姚斯[20]《审美经验论》彭立勋[21]《美学原理》帕克[22]《文艺对话录》柏拉图[23]《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24]《美育书简》席勒[25]《美学原理》克罗齐[26]《文心雕龙》刘勰[27]《华夏美学》李泽厚[28]《诗艺》贺拉斯[29]《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30]《美育与人生》蔡元培[31]《谈美感教育》朱光潜[32]《悲剧的诞生》尼采[33]《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34]《美学》朱立元主编[35]《中国美学史教程》王振复[36]《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主编[37]《美学》杨春时[38]《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易中天第二篇:美学原理美学原理1、美学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3、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他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4、对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芜没于空山矣”的理解?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中国美学部分1.张法《中国美学史》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3. 陈望衡《中国美学史》人民出版社4.于民和叶朗《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6.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诗话》、7.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8.李泽厚编的《中国美学史》及《美的历程》、9.张海明《经与纬的交结》、10.王一川《修辞论美学》、11.封孝伦《二十世纪中国美学》、12.于民、孙通海编著《中国古典美学举要》13.林奇:《城市意象》14.刘小枫:《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15.刘小枫:《沉重的肉身》16.王晓渔:《文化麦当劳》17.张闳:《文化街垒》18.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19.张京媛(编):《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20.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21.张念:《持不同性见者》22.朱大可:《守望者的文化月历》2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24.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灰阑中的叙述》)25.李欧梵:《上海摩登》26.李幼蒸(编):《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27.杨小滨:《历史与修辞》28.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29.张闳:《声音的诗学》30.张柠:《土地的黄昏》31.钟鸣:《秋天的戏剧》32.朱大可:《燃烧的迷津》33.耿占春:《隐喻》34.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35.张闳:《黑暗中的声音》36.钟鸣:《畜界·人界》西方美学史论著1.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2.亚里士多德《诗学》、3.郎吉努斯《论崇高》、4.休谟《论趣味的标准》、5.卢梭《论科学与艺术》、6.狄德罗《论美》、7.康德《判断力批判》、8.莱辛《拉奥孔》、9.歌德《歌德谈话录》、10.席勒《审美教育书简》、11.黑格尔《美学》、12.谢琳《艺术哲学》、1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15.泼德莱尔《美学论文》、16.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17.丹纳《艺术哲学》、18.尼采《悲剧的诞生》、19.弗洛伊德《梦的解析》、20.普列汉诺夫《艺术与社会生活》、21.克罗齐《美学原理》、22.海德格尔《诗·语言·思》、2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24.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25.萨特《什么是文学》26.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27.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28.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29.杰姆逊:《语言的囚笼》30.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31.马尔库塞:《审美之维》32.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33.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34.伍蠡甫(编):《现代西方文论选》35.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36.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37.阿伦特:《黑暗中的人们》38.巴特:《符号帝国》39.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40.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41.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42.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4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4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45.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46.加缪:《反与正》47.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48.李自修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49.罗钢、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50.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5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52.马尔罗:《无墙的博物馆》53.乔纳森·卡勒:《论解构》54.荣格:《心理学与文学》55.桑塔格:《反对释义》56.桑塔格:《在土星的标志下》57.乔治·布莱:《批评意识》58.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59.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60.巴特:《恋人絮语》61.本雅明:《本雅明文选》62.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63.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6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65.福科:《规训与惩罚》66.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67.海德格尔:《林中路》68.加缪:《反叛者》69.杰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70.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71.利奥塔:《后现代状况》72.列维-施特劳斯:《看·听·读》73.罗钢、王中忱(编):《消费文化读本》74.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75.麦克卢汉:《理解媒介》76.萨特:《文学论文选》77.希尼:《希尼诗文集》(文论部分)78.伊尼斯:《帝国与传播》79.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80.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81.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8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83.本尼迪克特:《菊与刀》84.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85.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86.布朗肖:《文学空间》87.达尼埃尔·罗什:《平常事物的历史》88.蒂利希:《存在的勇气》89.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90.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91.福科:《古典时代疯狂史》92.福科:《临床医学的诞生》93.海涅:《论浪漫派》94.霍尔(等):《表征》95.加缪:《西绪福斯神话》96.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97.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98.勒庞:《乌合之众》99.利科:《活的隐喻》100.列维-施特劳斯:《野性的思维》10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02.麦克卢汉:《机器新娘》103.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104.萨特:《萨特论艺术》、105.桑塔格:《疾病的隐喻》106.桑塔格:《论摄影》107.桑塔格:《重点所在》108.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09.西美尔:《桥与门》110.西蒙娜·德·波夫瓦:《第二性》111.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112.阿多诺:《美学理论》113.艾柯:《符号学与语言哲学》114.巴什拉:《梦想的诗学》115.巴特:《服饰体系》116.巴特勒:《性别的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117.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118.保罗·德曼:《解构之图》119.鲍德里亚(布希亚):《物体系》120.鲍德里亚:《消费社会》121.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122.布鲁姆:《影响的焦虑》123.布洛赫:《法国农村史》124.德里达:《论文字学》125.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126.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127.葛尔·罗宾(等):《酷儿理论》128.葛兰西:《狱中札记》129.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130.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131.基斯加柯夫斯基(等):《路标集》132.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133.吉登斯:《现代性及其后果》134.杰姆逊:《政治无意识》135.卡内蒂:《群众与权力》136.科尔班:《大地的钟声》137.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138.克莉斯蒂娃:《恐怖的权力》139.勒维纳斯:《从存在与存在者》140.里夏尔:《文学与感觉》141.理查德·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142.列维-施特劳斯:《嫉妒的制陶女》143.列维-施特劳斯:《忧郁的热带》14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45.梅洛·庞蒂:《眼与心》146.米利特:《性政治》147.尼采:《苏鲁支语录》148.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149.齐泽克:《意识形态崇高客体》150.萨义德:《东方学》151.史景迁:《王氏之死》152.薇依:《在期待中》153.韦伯:《儒教与道教》154.肖瓦尔特:《妇女·疯狂·英国文化》155.宇文所安(斯蒂芬·欧文):《追忆》156.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157.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158.奥尔巴赫:《摹仿》159.巴特:《S/Z》160.巴特:《符号学原理》161.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162.柏拉图:《理想国》163.鲍德里亚:《生产之镜》164.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165.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66.德勒兹:《反俄狄甫斯》167.德里达:《书写与差异》168.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169.福科:《词与物》170.福科:《知识考古学》171.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17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73.海登·怀特:《元历史》17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175.亨廷顿:《文明的冲突》176.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177.霍布斯:《利维坦》178.吉尔伯特、格巴:《阁楼上的疯女人》179.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80.康德:《判断力批判》181.克尔凯郭尔:《非此非彼》182.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183.拉康:《拉康选集》184.赖希:《法西斯主义的群众心理学》185.列维-施特劳斯:《神话学》186.马丁·布伯:《我与你》187.梅洛·庞蒂:《符号》188.尼采:《权力意志》189.诺曼·布朗:《生与死的对抗》190.齐泽克:《幻想的瘟疫》191.齐泽克:《敏感的主体》192.荣格:《回忆·梦幻与思考》193.荣格:《人及其象征》194.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195.舍斯托夫:《在约伯的天平上》196.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97.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198.斯塔罗宾斯基:《活的眼》199.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200.涂尔干:《原始分类》201.维柯:《新科学》202.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203.西美尔:《货币哲学》。
文艺学美学专业参考书目一、美学原理: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4.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8日)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6. 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959年5月18日)7. 列宁:《哲学笔记》8.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
9.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 亚理斯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1. 柏克:《论崇高与美》,上海,三联书店。
12. 莱辛:《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3. 鲍姆嘉通:《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4. 歌德:《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5.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6. 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7. 席勒:《秀美与尊严》,文化艺术出版社。
18. 黑格尔:《美学》(第一-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981年版。
19.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
20. 尼采:《悲剧的诞生》,青海人民出版社。
21.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和美学》,人民出版社。
22.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
2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
24. 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工人出版社。
25. 克罗齐:《美学原理》,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6.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7. 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8.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29.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一百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第一篇:一百本关于美学的书籍一百本关于美学的书籍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最好的一部《西方美学史》,可能代表朱光潜的最高学术成就。
读美学史似乎没有用处,就像读哲学史是无用的一样。
但用处其实还是有的,只是体现得比较缓慢,没有那么明显罢了,就像喜马拉雅山每年只不过增高那么一点点,肉眼看不见的。
要有心理准备:当你看了以下书目之后,便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份“速成”的书单。
学术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怎样做到“不空”?当然要有自己的见解,但必须先了解前人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国人在20世纪所写的最好的美学入门书。
知识量不小。
行文生动,文才斐然。
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美学史上的传世之作,必定都是有文采的(康德几乎是唯一的例外)。
文字不清不楚的人,怎么搞学问?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朱光潜的处女作,大家的处女作往往不可小觑。
易中天先生说:“这部著作类似可以看见太阳的一滴水,支撑着它的是整个西方美学。
”4.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美的历程》是写得最好的中国美学史,至今无人超越;也是李泽厚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至今无以超越。
《美学四讲》代表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的最高水平。
5.宗白华《艺境》(或《美学散步》)宗白华有灵性,对中国艺术有独到的感悟,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不可以绕过。
依我看,此书是“艺术美学”。
他的表述没有逻辑。
文字自然是很好的,如诗一般,但关键是文字背后的体验。
邓晓芒对他的评价是:有体验而无理论。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是,阐明庄子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可谓抓住要害,这个发现如今几乎已成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关于中国美学史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图景,资料丰富,可以利用。
8.叶维廉《中国诗学》(选读)道家美学与现代解释学文论的一次较为成功的结合。
美学参考书目
1、美学原理方面
朱光潜《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诗论》(《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④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艳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⑤“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⑥“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⑦“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⑧“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⑨“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泽厚《美学四讲》,安徽文艺出版社
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
张法《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一川《美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另:陈望衡王旭晓等人的教材
2、西方美学方面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七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朱立元总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四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3、中国美学
宗白华《艺境》《美学散步》(《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安徽文艺出版社
4、哲学方面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
罗素《西方的智慧》, 世界知识出版社;
5、后现代文化理论方面
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美]杰姆逊讲演《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精校本),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张旭东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英]M.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张云鹏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葛红兵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英]约翰·伯格《看》,刘惠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徐亮陆兴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6、传播学理论方面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商务印书馆,2003年
[美]阿瑟·阿萨·伯杰《媒介分析技巧》,李德刚何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