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十周年盘点
- 格式:docx
- 大小:19.48 KB
- 文档页数:3
2016年9月国际形势大事述评■ 赵明昊/文DOI: 10.19422/ki.ddsj.2016.10.019一、G20杭州峰会成功召开,中国展现“全球领导力”2016年9月4—5日,G20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主题,此次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就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达成“杭州共识”。
作为2016年G20轮值主席国,中国推动该机制实现了多个“首次”,包括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G20核心议程,首次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以及指标体系,首次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联合声明,首次实现G20成员农业部长年度会议等。
可以说,中国努力推动G20从短期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
G20成立于1999年,但真正崭露头角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仍没有完全走出危机,而且还很有可能陷入新的危机。
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和汇率的波动,以及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
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也在加大。
恐怖主义、难民问题等拖累了有关国家的经济复苏。
更为严峻的是,“去全球化”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凸显,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自己是全球化进程中的“输家”,反自由贸易、反移民等政策似乎越发具有吸引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借G20杭州峰会向世界提出“中国方案”,向世界分享其改革智慧、增长经验,提振世界经济的信心,并倡导一种更具包容性、更加强调共赢发展的新型全球化。
二、“9·11”事件十五周年,恐怖主义威胁依然严峻。
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参加“9·11”事件十五周年纪念活动。
“9·11”事件引发了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将战火延续了十余年。
这次恐怖主义袭击不仅改变了美国,更导致世界政治与安全局势的深刻变化。
在“9·11”事件十五周年纪念日刚刚过去不久,美国新泽西、纽约、明尼苏达三州发生多起袭击事件,这些案件可能与恐怖主义有关,在美国引发高度关注,美国民众的不安全感再次加深。
2011年全球十大新闻事件■ 刘娟娟/执笔 常久青/漫画1、“阿拉伯之春”2011年春天,发端于突尼斯的民众反政府运动像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十几个中东国家受到波及,掌权多年的中东强人本·阿里、穆巴拉克、萨利赫接连倒台,卡扎菲更是落了个惨死的下场,局势变化之快令人始料未及。
有专家将“阿拉伯之春”的影响力与苏联解体相提并论,被称为2011年影响最大的政治事件。
从“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示威运动此起彼伏。
利比亚被里应外合地“解放”后,叙利亚成为众矢之的,一方面要面对国内民众的示威抗议,另一方面还要承受来自美西方和阿盟的联合施压,政权岌岌可危。
强人政治及权利操纵在自下而上的社会“革命”中可以被打破,但其后,宗教势力的异军突起和持续混乱的局势,能否让阿拉伯国家走上所谓的民主化道路,留给世人的是大大的问号。
2、本·拉登被击毙2011年5月2日,被美国通缉了13年的恐怖主义大亨本·拉登被击毙。
这一年正好是“9·11”事件发生十周年。
击毙本·拉登是美国十年反恐的标志性结局。
十年来,美国将反恐确立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接连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借反恐之名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中亚。
十年来,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和追捕本·拉登,美国政府耗费了高达两万亿美元,还将战火烧到了巴基斯坦境内,搅得伊斯兰世界鸡犬不宁。
如今, 本·拉登已被击毙,但全球的反恐形势并不乐观。
“基地”组织在巴基斯坦、北非、也门等地发展出相对独立的分支,具备了参与、策划和组织行动能力。
因此,击毙本·拉登并不代表 “基地”终结,更不代表恐怖主义的消亡。
后拉登时代,美国的全球反恐重心将如何调整?世界反恐形势如何演变?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
3、日本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遭受本世纪以来的最强地震,9.0级地震及紧随其后的海啸瞬间上演“沧海桑田”的悲剧,宫城县几乎被夷为平地。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周年大事盘点1.208年,赤壁之战。
1805周年纪念。
2.383年,淝水之战1630周年纪念。
3.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1395周年纪念。
4.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灭亡。
645周年纪念。
5.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
330周年纪念。
6.1433年,伟大航海家郑和去世。
580周年纪念。
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澳门居住权。
460周年纪念。
8.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
330周年纪念。
9.1853年,太平军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160周年纪念。
10.1898年,戊戌变法。
115周年纪念。
11.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宣传马克思主义,颂扬俄国十月革命。
95周年纪念。
12.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85周年纪念。
13.1933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80周年纪念。
14.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
75周年纪念。
15.1948年9月,三大战役开始。
65周年纪念。
16.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60周年纪念。
17.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60周年纪念。
18.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0周年纪念。
19.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60周年纪念。
20.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一个村开始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
21.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55周年纪念。
22.1963年,毛泽东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50周年纪念。
23.1973年,袁隆平的灿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40周年纪念。
2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5周年纪念。
25.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0周年纪念。
26.1993年,大陆的“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进行“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2013年9月16日,美国当地时间上午8时20分,位于华盛顿的美国海军海洋系统司令部总部大楼发生枪击案,造成13人死亡,其中包括被击毙的持枪行凶者亚伦·亚历克西斯。
美国总统奥巴马严辞谴责袭击美海军司令部是“懦夫行为”,发誓将展开全面调查,把凶手绳之以法。
美国军方和当地执法部门启动联合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被击毙的凶手的部分信息已浮出水面。
来自美国海军的消息称,亚伦·亚历克西斯是一名海军退伍军人,今年34岁,住在德克萨斯州沃斯堡,曾在美国海军服役近4年,2011年退役。
亚历克西斯的父亲告诉西雅图警方,自己的儿子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其朋友们也证实,原籍纽约的亚历克西斯是佛教徒,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他曾经积极参与救援工作,痛恨恐怖分子,现在却持枪滥杀无辜,令他们“十分困惑”。
自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军内部发生的枪击案件、暴力袭击和自杀事件频出,这不仅暴露了美军暴力资源的管理漏洞,也反映了美军官兵的心理问题令人堪忧。
可以这样说,美军目前是“心”病缠身,病入膏肓。
“心”病蔓延—美军官兵心理疾病类型及表现美军不断增强海外用兵次数与强度,其官兵承担了越来越大的心理赵巳阳 郝 琳“心”病缠身—华盛顿海军司令部枪击案背后的美军心理问题疾病的风险。
官兵心理疾病非常普遍,已成为影响部队士气,造成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美军官兵所患的心理疾病可分为四种类型:一般性心理问题。
这是最轻微、最常见的不良心理反应。
其表现为执行任务时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哭泣、心情烦躁或牢骚满腹,出现睡眠障碍,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等。
严重心理问题。
随着战区任务的不断持续,特别是在战局不明朗、不顺利的时候,容易产生严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目光呆滞、沉默不语、容易出现幻觉或错觉、思维动作迟缓、情绪抑郁、焦虑紧张、恐惧、攻击性强,病人对前途感到悲观,有即将死亡或负伤的预感,容易伤人或自杀。
3月19日中午,美国白宫门前聚集起一群抗议者,与华盛顿常见的示威者不同,他们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高举标语,而是轮流走到队伍前列,向围观者讲述他们过去十年的战争经历,反思在2003年3月20日开始的伊拉克战争。
示威者的冷静多少反映了当前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情绪:愤怒正让位于苦涩,创伤更促人反思。
尽管美军早已撤出,但这场以虚假理由发动的战争给美伊两国民众造成了深重灾难——无论是百废待兴的伊拉克还是失去亲人的美国军人家庭。
灾难首先是流血。
从十年前美国时任总统布什一声令下开始,到2011年12月15日最后一批美军黯然撤出,共有4475名美军士兵在伊拉克战场丢掉了性命,超过3.2万人负伤。
然而这一数字对战争中的伊拉克遇难者来说,不过沧海一粟。
大多数统计认为,因这场战争而丧命的伊拉克人超过10万,更有统计认为这一数字可能达到百万。
除了触目惊心的鲜血,伊拉克战争还造成了难以计数的经济损失。
连年战乱与制裁让原油储量排名世界前列的伊拉克变得满目疮痍。
更令人悲哀的是,伊拉克究竟承受了多少经济损失没人说得清。
反观发动战争的美国,这场原本预计花费550亿美元的战争,直接花费超过8000亿美元。
根据布朗大学“战争花费”项目估算,这一数字如果再加上国防支出、医疗抚恤和相关国债利息,伊拉克战争总花费可能高达6万亿美元,而这还没有算上战争对油价上涨与金融危机的助推作用。
如果说这些有形有数的债,假以时日能还清的话,战争对两国社会、民众心灵造成的伤害让人难以释怀。
在美国,参加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的老兵合计约有74.5万人申请终身残障补助,远远超出了战争中的实际伤病人数,这说明大部分残障补助申请者都是受到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困扰,这种心灵创伤对个人、家庭、社会和经济造成的损害在表面上难以看到,但却持久而难以消除。
伊战老兵玛吉·马丁是19日示威者中的一员。
她说,她知道一些军事基地内专门设有精神病专科,以应对战争造成的心理疾病。
心灵受创的老兵很容易将暴力倾向带回美国,除了会在各地引发暴力事件外,更会让他们的家庭承受巨大冲击。
美媒反思10年伊战:二战后最严重的战略失误军事要闻青年参考[微博]2013-03-15 07:413月8日,数千名逊尼派民众在伊拉克费卢杰游行示威,抗议什叶派总理马利基主导的政府。
英国斯塔福德郡的“巴士拉墙”是为缅怀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的178名英军士兵而建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10周年的纪念日。
一组回顾伊拉克战争10年的照片正在英国战争博物馆展出,摄影师西恩·史密斯亲历了轰炸巴格达的炮火,目睹了伊拉克人逃离家园,看到了美军士兵躺在血泊中肢体残缺。
在史密斯的镜头下,任何战争的理由都苍白得不值一提,血淋淋的肉体是伊拉克战争永远的注脚。
有人离开,但更多的人留在千疮百孔的故土继续生活为纪念伊拉克战争爆发10年,伊拉克外交部长兹巴里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
他骄傲地说,伊拉克现在享有民主,有很多个党派、自由的媒体以及正规的选举,不仅已经换过几次总理,“而且他们都是活着的”。
兹巴里说伊拉克的安全形式有所好转,在巴格达,炸弹爆炸的声音只是偶尔才能听到了。
对普通的伊拉克人来说,为了获得这份“民主红利”付出的代价却难以计算。
在过去10年中,超过10万名伊拉克平民丧生,280万人痛失家园,居无定所。
即使在美军撤离后,他们仍然没有找回归属感。
留学美国的伊拉克青年瓦伊尔·阿尔萨拉姆在美国《赫芬顿邮报》上发表文章称:“伊拉克根本没有稳定!”他说,内阁人员不是按能力选拔,而是基于宗教派别和任人唯亲,“外交部长永远是库尔德人,国防部长永远是什叶派,某部部长又必须是来自某个利益集团的人,其他人再优秀也没用”。
在他看来,10年过去了,伊拉克人生活在失灵的政府下,教派冲突时有发生,没有安全保证,没有经济发展,也没有目标和希望。
伊拉克青年阿巴迪在战争爆发后没多久就逃往英国定居。
现在他正在英国国王十字学院读书,但仍然对10年前的感受记忆犹新。
“我们天真地认为,萨达姆失去了政权,一切就会好起来。
”美军入侵伊拉克时,阿巴迪做好了迎接“新生”的准备,“每天早晨我醒来时,都能听到炸弹爆炸的声音。
图片选自网络左键翻阅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开始后不久,一枚导弹击中巴格达的伊拉克计划部大楼,滚滚浓烟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
2003年3月29日,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医生抱着一名伊拉克女孩。
在伊拉克中部前线的交火将一个伊拉克家庭冲散,当地武装分子似乎曾驱赶平民向美军阵地前进。
2003年3月29日,陆军士兵卢卡斯-爱德华兹闻着妻子斯蒂芬妮来信的芳香,当时他正驻扎在卡尔巴拉附近的沙漠中。
2003年4月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中央指挥中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的录像显示,美军士兵将女兵杰西卡-林奇从伊拉克营救出来。
2003年3月23日,伊拉克战争后的第三天,林奇所在的机修连车队在伊拉克纳西里耶附近迷路,遭到伊拉克军队的伏击,11名美军士兵被打死,包括林奇在内的6名美军士兵被俘。
当时林奇只有19岁的,幸运的林奇最终被美国特种部队营救,随即便被先后送至德国和美国救治。
2003年4月7日,来自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三营招呼步兵团士兵快速通过被损坏的巴格达公路大桥。
他们当时正处于巴格达南部郊区,顶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2003年4月7日,来自美国第七步兵团三营A连的中士查德(中间)正与战友们休息,当时他们刚刚搜索完被炸弹摧毁的一处萨达姆行宫。
2003年4月9日,巴格达中心的一座萨达姆雕像被推倒。
早些时候,一些伊拉克人使用大铁锤已经将萨达姆雕像的大理石基座损坏。
年轻人将套索放在雕像的脖子上,一端栓在美军装甲车上,将雕像拉倒。
2003年4月10日,一个伊拉克家庭在为自己死去的三位亲人哭泣。
9日晚间,一位父亲、10来岁的儿子和另外一名男性亲戚驾驶一辆汽车,在通过一栋被美军占领的建筑时拒绝停车,被海军陆战队杀死。
当时受害者亲属一直等他们回来,不知道已经发生了惨剧。
2003年4月16日,中士罗伯茨在纪念阵亡战友时泪流满面。
4月6日,来自纽约福斯特港口的19岁士兵赫胥黎被打死,当时他乘坐的装甲车被火箭助推手榴弹击中。
赫胥黎五个月前才刚刚完成基本训练,罗伯茨是带队长官,当时也在装甲车上。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布时间:2021-05-17T12:43:16.530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下作者:邹明艳[导读] 所谓文化自信,其不仅起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是我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
针对我国革命文化来讲,其是我国建设文化自信的成绩,领先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
陕西汉阴县汉阴中学邹明艳 725100【摘要】所谓文化自信,其不仅起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是我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
针对我国革命文化来讲,其是我国建设文化自信的成绩,领先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源泉,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革命文化的创新成果。
尤其是在21世纪到来之后,中国发展优越性愈加明显,强化了我国国民文化自信的底气。
【关键词】文化自信;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国民2014年4月1日,我国在欧洲面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观点,并提出“中国每一位国民对世界、人生、以及社会的看法都存在不同,并且每一位国民都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与精神世界”。
正因为讲话中所提到的“独特”二字,不仅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永远不会成为这个世界任何文化的附属品,而且也证明中国文化能够做到自我发展与更新,同时,也呈现了我国独特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了我国国民文化自信的底气与骨气。
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文化自信视域下革命文化的生成与承上启下1.1过去不远时代我国传统文化自信的衰落众所周知,无论是两次鸦片战争,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都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我国文化自信。
传统士大夫式与近代激进革命派分子都在反思为何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会败给“蛮夷”之国,并且乐此不疲的探讨中国要如何建立文化自信。
传统士大夫式认为中国的失败是因为器物技术不够先进所引起的,因此,传统士大夫式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伊拉克战争十周年盘点:美国的得与失
2013年03月21日11:2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更多
112人参与7条评论原标题:伊拉克战争十周年盘点:美国的得与失
中国网3月21日讯伊拉克战争爆发至今已十周年。
关于美国发动战争的得失一直存有争论,但争议并不大。
无论是在美国内,还是国际上,主流声音是美在这场战争中输多胜少,遭受的损失远远大于收益。
从“得”这方面看,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推翻了一直对美桀骜不驯的萨达姆政权,拔除了长久以来对中东地区稳定以及美利益和盟友安全构成威胁的中东最反美钉子。
二是通过推翻萨达姆政权震慑了其他反美政权,达到了敲山震虎之效,利比亚卡扎菲主动宣布放弃核武计划。
三是通过伊拉克战争进一步强化了冷战后美在中东确立的主导地位,打击和瓦解了阿拉伯世界以伊拉克为中心的反美激进阵线。
四是通过伊战实现了对伊拉克石油工业的主导,并增强了美对世界能源中心海湾地区的控制。
五是强行推动了伊拉克等中东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助推了“阿拉伯之春”的爆发。
前副总统切尼称伊拉克战争播下了“阿拉伯之春”的种子,前国务卿赖斯称“阿拉伯之春”的爆发要归功于布什总统的“自由议程”。
六是通过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相继推翻美主要地区敌手伊朗北部的塔利班政权和西部的萨达姆政权,从而最终完成了对伊朗四面包围圈的构筑,加强了对伊威慑。
不过,对于这些战争收益美国内外一直存有较大争议。
事实上,这不只是视角问题,上述各点若是放在更广阔的范围或视角来看,几乎每一点都可提出质疑。
而且,即使上述所提的收益勉强成立,但与“失”相比,也微不足道。
美在伊拉克战争中失大于得,在美国内几乎已是共识。
美国著名智库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CCFR)所做的一份民调显示,67%的美国人认为伊拉克战争不值得。
奥巴马总统更是靠“结束伊拉克战争”的口号赢得大选。
奥巴马批评伊战是场“愚蠢的战争”,指出伊拉克战争给美军带来重大人员损失,分裂了美国社会,削弱了美国的安全保障、国际地位、军事经济和用来迎接21世纪挑战的资源。
对伊拉克战争的教训,美著名学者斯提芬·沃尔特(Stephen M. Walt)曾撰文总结出了十大教训,其中第一条就是美国的损失。
他强调,美国从伊拉克战争中汲取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教训是,无论从何种意义上看美国都没有赢,譬如政府用以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指控理由是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实际上伊并没有;最初设想在伊建立一个亲美的民主政权,但如今的伊拉克最多只能算是“半民主”政权,更谈不上亲美;伊拉克战争改善了伊朗在波斯湾的地位;战争的成本也远超出美领导人当初的期望和许诺;伊战严重扰乱美外交,使布什政府从其他优先事项(如阿富汗)转移,并使美在全世界不受欢迎。
应该说,他的看法很有代表性。
细数起来,美在伊战中的“失”主要体现在如下十个方面:
一是伊拉克战争使美国付出高昂的人财物代价。
据统计,从2003年3月伊战爆发到2011年底美军撤出伊拉克,驻伊美军死亡4486人,受伤32223。
《今日美国报》声称从伊拉克战场回国的美军士兵中有四分之一患了精神疾病。
伊战的开支更是惊人,直接战争费用就达8000多亿美元。
二是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美很快陷入了泥潭,最终被迫撤出。
美在撤军后的伊拉克的影响力大幅缩水。
为此美很多批评家指责美已失去伊拉克,将伊拉克留给了反美的什叶派和伊朗。
美《外交政策》杂志列出了伊战的十大赢家,分别为伊朗、伊拉克什叶派领袖萨德尔、“基地”组织、“文明冲突论”的提倡者塞缪尔·亨廷顿、中国、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中东地区产油国、联合国、“旧欧洲”和以色列,唯独没有美国自己。
三是伊战打开了地区动荡的“潘多拉盒子”,破坏了伊拉克以及中东地区的稳定,使伊拉克由战前的中东稳定之岛变为中东动荡之源。
美最初将伊拉克设计成中东民主的样板,但最终伊拉克却成为该地区国家政局动荡与教派分裂的范本。
四是导致恐怖主义愈演愈烈。
布什发动伊战的借口之一就是萨达姆支持恐怖主义,认为伊拉克是反恐战争的中心战场,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战前的伊拉克也鲜少恐怖活动。
而战后,伊拉克很快沦为全球恐怖主义的新的策源地和圣战战场,成为继阿富汗圣战者之后的新一代全球圣战者的培训大本营。
伊战为“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宣传反美主义和招募圣战者提供了最新理由,在穆斯林世界增添了对美的新憎恨。
2006年美国“国家情报评估”(NIE)指出,伊拉克战争不仅没有削弱宗教激进势力,而且使新一代潜在的恐怖分子向世界各地四处蔓延扩散。
伊战不仅没有使美国更安全,还使美国在全球面临的恐怖威胁比以往更严重。
五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一步扩散。
美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另一个借口是萨达姆企图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但战后美调查发现这也是莫须有罪名。
更重要的是,伊战虽使卡扎菲主动弃核,但却推动了伊朗、朝鲜加快核发展进程,而伊朗核发展又在中东引起连锁反应,目前中东25国中除个别国家外,包括土耳其、沙特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都走上了核发展道路,因为它们意识到唯有核武才能自保。
六是伊战严重损害了美在伊斯兰世界乃至全球的信誉和地位。
布什政府不顾国际社会反对以莫须有罪名单方面对伊动武、奉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为发动伊战不惜公然造假,公然欺骗美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伊战给伊拉克带来的巨大创伤(国家陷入分裂与动荡之中、10多万伊拉克平民死亡、100多万人流离失所等)、美军在伊拉克犯下的侵犯人权罪行(如阿布格莱布虐囚事件),所有这些都使美国政府蒙羞,在全球声誉扫地。
七是伊战使美推动的全球反恐战争跑偏。
“9·11”后,全球反恐战上升为美首要国家安全战略内容。
但伊拉克战争不仅成为反恐战聚焦错了的反恐目标,伊拉克战争还使美陷入战争泥潭,使反恐战争走上了一条错误的方向。
八是伊战拖累美国经济,推动国际油价上涨,触发全球金融危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和琳达·J·比尔曼斯在其《三万亿美元的战争》一书中指出,伊拉克战争费用远不是政府公布的数千亿美元,若把伊战对美国财政预算和经济的消极影响考虑在内,美实际耗资多达3万亿美元,差不多等于美国全年GDP的1/3,超过美国越南战争12年所费之和,是朝鲜战争的两倍多,接近于二战费用。
伊战给美财政带来严重困难,是引发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美外交学会专家詹姆斯·林赛称,伊战的“间接”成本可能与“直接”成本一样大,“伊拉克战争给我们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对于美今天陷入这种险象丛生的金融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
”此外,伊战也是国际原油价格飞涨的重要原因之一,伊战九
年(2003-2011年)也是国际油价连续高企的九年,由伊战前不到30美元每桶飙升至目前的100多美元每桶,期间甚至一度接近150美元每桶,高油价严重拖累世界经济增长。
九是伊战成为美“失去的十年”。
这不仅指美全球领导地位陨落的十年,也指美全球战略错位的十年。
在奥巴马总统以及一些美战略家眼中,伊拉克不是全球反恐战争的主要战场,伊战更是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打的“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因为在这十年中,美陷入了伊拉克泥潭,而中国以及亚太地区则日益崛起,全球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根本变化。
伊拉克以及中东代表过去,而中国和亚太则代表着21世纪的未来。
伊战不仅把反恐战争带入了错误轨道,还转移了美全球战略重心。
正因为此,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不久就推出了“再平衡战略”,于2011年底将美军全部撤出了伊拉克,结束了战争,将战略重心由中东转移到亚
太来。
十是伊拉克战争的高昂代价和诸多教训使美近期不敢再轻易启动战争。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指出,伊拉克战争将深远改变美外交政策,变得内向。
斯蒂芬·沃尔特认为,伊
拉克战争后,“大家不会提及发动一场哪怕与伊战没有一点相似的军事行动。
我们再也承担
不起任何漫长的占领,或者试图改变一个国家的国内政策了。
”布鲁金斯学会中东问题专家
肯尼斯·波拉克也指出,“在一段时间内美国不会忘记伊拉克重建工作所遭到的失败。
我们
得到的教训是入侵一个国家容易,但重建却是非常之难。
”“阿拉伯之春”爆发后,美在利比亚的有限干预和在叙利亚的谨慎应对也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底,无论是美国人的得大还是失大,这场侵略战争带过伊拉克人的伤痛最大,给该地区造成的破坏无法衡量。
直至十年后的今天,战争给伊拉克人带来的噩梦挥之不去,造成的伤痛仍难以抹平。
除了有形的大量人员和财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战争所导致的伊拉克国家分裂和社会族群关系撕裂,对一个国家而言是最具破坏性的致命伤痛,而且短期内也难以找到疗治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