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十三州概况
- 格式:wps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4
汉代州郡县详解,看完《三国演义》别再傻傻分不清楚汉承秦制。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在行政区划上仍然推行秦朝的郡县制,但汉初分封诸侯王,因此亦同时实行封国制,即郡国并行。
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郡国调整和开疆辟土新置郡县,到了元封年间约有110个郡国,都在朝廷辖治之下。
这样的局面,给统治管理带来了难度。
为了保证政令畅通,纠举污吏,汉武帝开始把全国除了京畿附近以外的一百余个郡国分为十三部,每部置一刺史,巡察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后又增设司隶校尉。
随着刺史职权不断扩大,治所亦逐渐固定下来。
从京官逐渐变为地方官员,与郡县形成隶属关系,“刺史”更名为“州牧”。
汉朝地方行政建制逐渐由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国)--县三级制。
汉十三州概况汉末,以河南尹、河内、河东、弘农诸郡为司州,总共十三部。
十三州包括:司州(司隶校尉部)、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冀州、并州、幽州、荆州、扬州、交州、凉州、益州。
汉朝州郡概况十三州地图司隶校尉部西部司隶校尉部东部司隶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冯翊扶风河南尹:秦三川郡,汉高帝更名。
汉世祖都雒阳,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
二十一城(县):雒阳、河南、梁、荧阳、卷、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菀陵、平阴、穀城、缑氏、巩、成睾、京、密、新城、宴师、新郑。
河内郡:汉高帝置。
十八城(县):怀、河阳、轵、波、沁水、野王、温、州、平睾、山阳、武德、获嘉、脩武、共、汲、朝歌、荡阴、林虑。
河东郡:秦置。
二十城(县):安邑、杨、平阳、临汾、汾阴、蒲板、大阳、解、皮氏、闻喜、绦、永安、河北、猗氏、垣、襄陵、北屈、蒲子、濩泽、端氏。
弘农郡:汉武帝置。
九城(县):弘农、陕、黾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湖、华阴。
京兆尹:秦属内史,汉武帝改。
十城(县):长安、霸陵、杜陵、郑、新丰、蓝田、长陵、商、上雒、阳陵。
左冯翊:秦属内史。
十三城(县):高陵、池阳、云阳、祋祤、频阳、万年、莲勺、重泉、临晋、郃阳、夏阳、衙、粟邑。
右扶风:秦属内史。
三国州郡图古今对照《尚书》中的《夏书.禹贡》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幽、并、冀、兖、青、扬、荆、豫、雍西汉时期的十三刺史部,汉武帝设置,其中十一州的名字沿用了《禹贡》、《职方》的州名,俗称十三州。
西汉十三州:朔方、兖、青、豫、徐、冀、幽、并、扬、荆、益、凉、交趾。
东汉十三州:司隸、兖、青、豫、徐、冀、幽、并、扬、荆、益、凉、交。
三国十五州:在十三州基础上,194年,东汉将凉州东部与司隶西部合成雍州;226年,东吴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總計三國共有十五州。
西汉时期的十三刺史部,汉武帝设置,其中十一州的名字沿用了《禹贡》、《职方》的州名,俗称十三州。
西汉十三州:朔方、兖、青、豫、徐、冀、幽、并、扬、荆、益、凉、交趾。
东汉十三州:司隸、兖、青、豫、徐、冀、幽、并、扬、荆、益、凉、交。
三国十五州:在十三州基础上,194年,东汉将凉州东部与司隶西部合成雍州;226年,东吴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總計三國共有十五州。
州治所蓟县,辖十二郡县:州治所蓟县,辖十二郡县:领郡国十二领郡国十二领郡国六领郡国六领郡国六领郡国六领郡国八领郡国八领郡国六领郡国六领郡国九领郡国九领郡国五:河南尹、弘农郡、河内郡、河东郡、平阳郡领郡国五:河南尹、弘农郡、河内郡、河东郡、平阳郡其范围约相当于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及陕西省渭河平原领郡国十: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北地郡、新平郡、安定郡、广魏郡、天水郡、南安郡、陇西郡领郡国十: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北地郡、新平郡、安定郡、广魏郡、天水郡、南安郡、陇西郡领郡国七:武威郡、金城郡、西平郡、张掖郡、酒泉郡、西海郡、敦煌郡河西四郡皆为汉武帝时期拓土!张掖:汉武帝“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领郡国七:武威郡、金城郡、西平郡、张掖郡、酒泉郡、西海郡、敦煌郡领郡国七:江夏郡、襄阳郡、新城郡、南阳郡、南乡郡、上庸郡、魏兴郡领郡国八:江夏郡、襄阳郡、新城郡、南阳郡、南乡郡、上庸郡、魏兴郡、章陵郡领郡国二:庐江郡、淮南郡,治寿春州治所江陵,领郡国六: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州治所江陵,领郡国六: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州治所建业,领郡国十二:丹阳,吴,会稽,豫章,庐陵,新都,蕲春,鄱阳,临海,临川,建安等州治所建业,领郡国十二:丹阳,吴,会稽,豫章,庐陵,新都,蕲春,鄱阳,临海,临川,建安等临海,临川,建安等。
大汉王朝的行政区划——“汉朝十三州”分别是哪里?中国还有这么一个别称——“九州”,所谓“九州”其实是中国古代汉族先民传说中的地理区划,后被用作中国、汉地等概念的代称。
传说当年夏后氏首领大禹将天下划为“九州”,不过“九州”具体指的是什么还不清楚,《尚书·禹贡》《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及《容成氏》等先秦典籍中均有“九州”区划的记载,但相互之间存有差异,大概是如下图。
不过,虽然九州还不是十分明确,但是给后世却带来了极大影响,汉武帝时,依据《禹贡》里的“九州”和《职方》里的“九州”,将京畿地区之外的疆域划分为十三个刺史部,这就是汉朝的“十三州”。
这“十三州”中,有十一州的名字沿用了《书经·禹贡》、《周礼·职方》的州名,不过,西汉和东汉的“十三州”是不一样的。
西汉十三州(刺史部)是:朔方、兖州、青州、豫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扬州、荆州、益州、凉州、交趾。
东汉则是:司隶、兖州、青州、豫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扬州、荆州、益州、凉州、交州。
东汉有些特殊,后十二个仍然是刺史部,不过第一个“司隶”则是校尉部。
这有什么区别?区别就是中央和地方,中央的叫校尉部,地方则叫刺史部,所以这“司隶”其实就是东汉王朝的京畿地区,西汉时期其实也有这个部,司隶校尉是朝廷的监察官,为中央地区的警备司令和民政长官。
东汉时,司隶校尉部成为正式行政区,司隶校尉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并列为东汉十三州之一,一般也被称为“司州” 。
可是,东汉时期有司州,可西汉这“十三州”中似乎不含京畿地区啊,是的,西汉京畿地区之七郡是未设刺史的,直属于中央,后由司隶校尉监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的建议就是取得荆州和益州两地,因为这两个地方原理政治中央(中原),同时面积大,土地富庶,适合新兴势力当根据地,只不过后来这个规划没有实现,蜀汉集团只割据了益州一处。
司州一洛阳河南洛阳东汉十三州说法中不包括司州(司隶校尉部),西域长史府,另此处扬州分为魏、吴两部分,故合计十六项。
司州平阳郡平阳县山西临汾西司州河东郡安邑山西夏县北司州弘农郡弘农河南灵宝北司州河内郡怀县河南武陟[zhì]西南司州河南尹洛阳河南洛阳兖州二郡丘山东郓[yùn]城西北兖州陈留国陈留河南开封市东南兖州东郡濮阳河南濮阳南兖州东平国无盐山东东平东兖州泰山郡奉高山东泰安东兖州山阳郡昌邑山东金乡西北兖州任城郡任城山东济宁市东南兖州济阴郡定陶山东定陶西北兖州济北国治卢县山东定陶西北豫州三汝南安城河南汝南东南豫州颖川郡阳翟河南禹县豫州陈郡陈县河南淮阳豫州沛国沛县江苏沛县豫州梁国睢阳河南商丘南豫州谯郡谯县安徽毫州豫州汝南郡汝南安城河南汝南东南豫州弋阳郡弋阳河南潢川西豫州安丰郡安风安徽霍邱商扬州四淮南寿春安徽寿县魏国部分扬州淮南郡合肥安徽合肥西北扬州庐江郡六安安徽六安北扬州鲁郡鲁县山东幽阜青州五临淄山东淄博市临淄青州济南国东平陵山东章丘西北青州乐安郡高苑山东梁邹东青州齐国临淄山东淄博市临淄青州北海过平寿山东潍坊南青州东莱郡黄县山东黄县东青州城阳郡东武山东诸城徐州六下邳江苏邳县南魏国部分徐州东莞郡不详不详徐州琅玡郡开阳山东临沂徐州东海国郯(Tán)县山东郯城北徐州彭城国彭城江苏徐州市徐州下邳国下邳江苏邳县南徐州广陵郡淮阴江苏淮安西南冀州七安平信都河北冀县冀州魏郡邺河北临漳西南冀州广平郡曲梁河北鸡泽东南冀州阳平郡馆陶河北馆陶冀州平原郡平原山东平原南冀州清河郡清河山东临清北冀州安平郡信都河北冀县冀州河间郡乐成河北献县冀州渤海郡南皮河北南皮北冀州乐陵国厌次山东惠民东北冀州巨鹿郡廮[yǐng]陶河北宁晋西南冀州赵国房子河北高邑西冀州常山郡真定河北石家庄冀州中山郡卢奴河北定县并州八太原晋阳山西太原市西南并州雁门郡不详山西代县西南并州新兴郡九原山西忻[xīn]州并州乐平郡沾县山西昔阳西南并州太原郡晋阳山西太原市西南并州西河郡离石山西吕梁市并州上党郡壶关山西长治北,潞城西幽州九燕国蓟县北京市西南幽州代郡代县河北魏县东北幽州上谷郡居庸河北怀来东幽州范阳郡涿县河北涿州幽州燕国蓟县北京市西南幽州渔阳郡渔阳北京密云西南幽州右北平郡土垠[yín]河北丰润东幽州辽西郡阳乐河北卢龙东幽州昌黎郡昌黎辽宁宁义县幽州辽东郡襄平辽宁辽阳幽州玄菟[ tú ]高句丽辽宁沈阳东幽州乐浪郡朝鲜朝鲜平壤南幽州带方郡带方朝鲜沙里院雍州十京兆长安陕西西安市西北雍州陇西郡襄武甘肃陇西南雍州南安郡不详不详雍州天水郡冀县甘肃天水西北雍州广魏郡临渭甘肃天水东雍州安定郡临泾甘肃泾川北雍州新平郡漆县陕西彬县雍州扶风郡槐里陕西咸阳西南雍州北地郡不详陕西耀县雍州冯翊[yì]郡临晋陕西大荔县雍州京兆郡长安陕西西安市西北凉州十一武威姑臧甘肃武威凉州武威郡姑臧甘肃武威凉州金城郡榆中甘肃兰州凉州西平郡西都青海西宁凉州张掖郡角乐得甘肃张掖凉州酒泉郡禄福甘肃酒泉凉州敦煌郡敦煌甘肃敦煌凉州西海郡居延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西域长史府十二海头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遗址置戊己校尉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屯田驻防;主要国家有:鄯善、于阗、疏勒、龟兹、焉耆[q í]、车师后部六国;乌孙不属于西域长史,定都于赤谷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伊什提克。
东汉十三州都有哪些,其中司隶校尉部有何特殊之处?我国的一级行政区划,元明清称“省”,宋朝、金朝称“路”,唐朝称“道”,南北朝以前至西汉皆称“州”。
只不过到了南北朝,州越来越多,州刺史的含金量“严重贬值”。
“州”成熟期在东汉(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
东汉的“州”,是大有讲究的。
东汉共有十二州、西域长史府以及司隶校尉部。
“州”好理解,司隶校尉部是干什么的?其实就是国都洛阳所在的一级行政区划,类似清朝的直隶总督,主要长官称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部的管辖范围非常广,西至陕西与甘肃的交界处与凉州刺史部为界;南界的西段约以秦岭(汉称终南山)与益州刺史部为界,南界的中段约以陕西东南的商洛与荆州刺史部为界,南界的东段约以包括河南登封——新郑以北与豫州刺史部为界;东界约以河南郑州中牟县与兖州刺史部为界;北界的东段包括今河南的黄河北岸,北界的中段包括山西省的西南部(包括临汾、运城等),与并州刺史部为界。
北界的西段约以今陕西省铜川一线为界。
司隶校尉部之外,才是东汉的十二州刺史部。
并州管辖范围包括山西省大部(不含山西省西南部),内蒙古中南部(黄河两岸),陕西省北部。
并州的治所在太原郡的晋阳县。
冀州刺史部的北境,约与后来的北宋与辽的边界相同,包括河北省中南部,西约以太行山脉与并州为界,东以今山东省东营市无棣县一线与青州为界。
冀州的治所在高邑(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东南。
以下各州治所会有变迁,但皆以东汉地图为准)。
冀州刺史部以北是幽州,管辖范围包括山西省东北部、河北省北部(不含承德)、京津、辽宁省大部,朝鲜半岛西北部。
幽州的治所在蓟县。
冀州以东是青州刺史部,管辖范围约为山东省北部(包括德州市、济南市、淄博市、潍坊市、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
青州的治所是临菑,也就是春秋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值得一提的,现在的山东省东营市大部分在东汉时还泡在海里,还没有“沧海变桑田”。
青州以西是兖州刺史部,管辖范围包括山东省中西部、河南省东部(包括开封市),兖州的南线约以微山湖中段为界。
东汉十三州各郡,及各郡户口一览司隶校尉部,郡七,县、邑、侯国百六。
河南尹,二十一城,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万八百二十七。
河内郡,十八城,户十五万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万一千五百五十八。
河东郡,二十城,户九万三千五百四十三,口五十七万八百三。
弘农郡,九城,户四万六千八百一十五,口十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三。
京兆尹,十城,户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四。
左冯翊,十三城,户三万七千九十,口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
右扶风,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
豫州刺史部,郡、国六,县、邑公、侯国九十九。
颍川郡,十七城,户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
汝南郡,三十七城,户四十万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百一十万七百八十八。
梁国,九城,户八万三千三百,口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八十三。
沛国,二十一城,户二十万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万一千三百九十三。
陈国,九城,户十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万七千五百七十二。
鲁国,六城,户七万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万一千五百九十。
冀州刺史部,郡、国九,县、邑、侯国百。
魏郡,十五城,户十二万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万五千六百六。
钜鹿郡,十五城,户十万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万二千九十六。
常山国,十三城,户九万七千五百,口六十三万一千一百八十四。
中山国,十三城,户九万七千四百一十二,口六十五万八千一百九十五。
安平国,十三城,户九万一千四百四十,口六十五万五千一百一十八。
河间国,十一城,户九万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万四千四百二十一。
清河国,七城,户十二万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七十六万四百一十八。
赵国,五城,户三万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万八千三百八十一。
勃海郡,八城,户十三万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万六千五百。
兖州刺史部,郡、国八,县、邑、公、侯国八十。
陈留郡,十七城,户十七万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万九千四百三十三。
东郡,十五城,户十三万六千八十八,口六十万三千三百九十三。
“东汉⼗三州”中存在感最低的⼀个,《三国演义》都懒得写东汉时期,王朝疆域被划分为⼗三个州(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校尉部与其余⼗⼆州司州(司⾪校尉部),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并列),分别是:司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凉州,⾮东汉⼗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
这些地⽅⼤家多半都听说过,因为《三国演义》中很多地⽅都出现过,像益州,荆州等出场频率还很⾼,但⼗三州中,有这么⼀州似乎出场频率很低,《三国演义》中也没这⾥什么戏份,这就是排名最后的——交州!交州有多不受重视?你想想《隆中对》中诸葛亮出的什么主意吧:北⽅曹操统⼀了,暂时惹不起;江东孙⽒(地盘主要在扬州)经营了很久,也只能采取外交⼿段,所以⽬标应该是荆州和益州,这两处局势不稳,很容易出现权⼒真空。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这“利尽南⽽交州呢?诸葛亮也不是没提过,他只说了⼀句: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海”说明诸葛亮根本不是很重视交州,只是说占据荆州后,交州基本也不是问题了。
好⽍是全国“⼗三分之⼀”啊,交州为什么这么不受重视呢?先说说交州在哪吧,这交州⼤概是现在的两⼴和越南北部,⼀开始叫交趾刺史部,东汉末年时改称交州刺史部,是汉朝⼗三州刺史部之⼀。
交州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呢?其实这主要还是发展程度的问题,要知道,当时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实⼒强⼤,南⽅益州,荆州,扬州这三个地⽅(蜀国和吴国的核⼼地盘)也有⼀定积蓄,可当时两⼴地区的开发程度实在是不⾼,这种地⽅对国⼒没什么帮助。
其实交州在《三国演义》中也不是完全没存在感,当年刘表去世,鲁肃问处境危险的刘备准备怎么办的时候,刘备就说准备投靠苍梧太守吴巨,这苍梧就是在交州。
看到了吗?实在没什么办法的情况下,刘备才极不情愿地去交州,说明这个地⽅实在不是“英雄⽤武之地”。
⽽且交州这个地⽅⾮常偏远,中⼼地区的战乱也过不来,所以这⾥就和“世外桃源”⼀样,除了有些蛮族闹事外,⼤事实在是不多。
三国时期的十三州是哪些地方?魏蜀吴分别占领了哪些?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自己登基称帝,改朝换代,立魏国。
一年后,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是为延续汉室血脉,孙权虽然称帝慢了几年,但他自称吴王,定都建业,就此天下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
不过曹魏是独占北方,蜀汉和东吴平分南方,所以综合实力还是魏国最为强大。
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当时天下总共分有哪几个州,看看在乱世中,这几家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
中国地域广阔,历来对行政区域额划分颇为复杂,时设时废。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天下被各个有能力的诸侯瓜分,虽说天下最终三分,但是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未形成时期,天地是混乱不堪。
东汉时期天下共划分十三个州,三国时期仍然沿袭十三州的划分。
按照地理位置,北方有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司州、兖州、豫州、徐州和凉州共计九州之地,而南方相对偏少,只有荆州、扬州、交州和益州四州之地。
而这天下十三州,究竟是在今天的什么位置,当时又归于谁呢?一、司州司州就是帝都所在,它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西安及洛阳一带,包括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司州是董卓的地盘,之后董卓被 ... ,其部将李傕和郭汜霸占了司州,曹操迎丰天子后,自然而然就占有了司州。
二、幽、并、冀、青四州这四州之所放在一起说,因为它都是袁绍的地盘,这四州的大概位置在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及河南山西南部地区,基本上包含了北方的一半领土。
袁绍消灭了幽州太守公孙瓒、冀州太守韩馥、济北相鲍信及北海太守孔融,占据幽、并、冀、青四州,一时声望,但官渡一战败于曹操,这四州四地归于曹魏了。
三、兖州兖州的大概位置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
刚开始兖州是兖州刺史刘岱的地盘,曹操后续消灭了刘岱,把兖州变成了自己的大本营,也是曹操发迹的地方。
四、豫州豫州的大概位置是今天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豫州也是曹操前期的大本营之一,其是在消灭了豫州刺史孔伷之后得到。
五、徐州徐州的位置在今天的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东汉前期十三州郡国简介(下)
接前文:在西汉十四州部基础上,东汉整合为十三州,改交趾为交州,把朔方合并入并州。
扬州刺史治所九江郡历阳县,在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
《三国演义》中东吴的家底是六郡八十一州县,其实就是地处东南的扬州六郡。
益州刺史治所广汉郡雒县,在今天的四川省广汉市(德阳市代管),与广汉郡治所广汉郡距离很近。
随着汉王朝实力增长,西南夷归中原王朝,设置永昌郡管辖,为了对少数民族区分对待,设置了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
凉州刺史治所汉阳郡陇县,今天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由张掖郡分置二属国,是对河西走廊一带少数民族的特殊照顾。
北地郡在西汉属于朔方刺史部,东汉时期并入凉州,治所向前推进到宁夏,也是对北方匈奴的反击。
并州刺史治所太原郡晋阳县,与太原郡治所相同,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境内,由于裁撤朔方刺史部,朔方大部分郡县并入并州。
幽州刺史治所广阳郡蓟县,与广阳郡治所相同,在今天北京市宣武区境内,由于新朝王莽对朝鲜的错误政策,导致高句丽反叛,玄菟郡名存实亡。
自那时起,高丽不臣之心渐起。
交州由交趾刺史部改名而来,交州刺史治所交趾郡龙编县,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宁省北宁市。
由于东汉初年政治局势不稳定,越南境内爆发征氏姐妹叛乱,虽然被汉王朝镇压,但是征氏姐妹以妇女反抗中原王朝,也造成日后越南对中原王朝阳奉阴违。
请继续关注伊洛河畔看春秋的系列文章。
古代八大州府是哪八个古代八大州府是哪八个古代中国并没有一个官方定义的“八大州府”。
州府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数量和分布。
因此,要确定“古代八大州府”并非易事,因为这一概念本身并不明确。
古代州府的演变与分布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先秦时期的九州,到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再到唐宋时期的道、路、府、州等复杂体系,行政区划的名称和层级不断变化。
汉代是中国疆域扩大的重要时期,增设了交州和朔方,后来朔方并入并州,雍州改为凉州,梁州改为益州。
东汉时期,全国共分为十三州,包括司隶(直辖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
这些州在当时不仅是行政管理的单位,也是经济、文化和军事的中心。
唐代时,全国划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道下设州,大州则称为府。
唐代的州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重心。
例如,长安作为京畿道的中心,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和经济的中心。
宋代则设立了路作为行政区划,路下设州、军、监等。
元代引入了行省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简化,改州为府,形成了省、府、县三级体系。
这一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历史上重要的州府尽管没有明确的“八大州府”,但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重要的州府。
三国时期,幽州、冀州、荆州、兖州、凉州、益州、西州(即凉州)和广州都是重要的州府。
这些州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例如,幽州在三国时期是北方的重要军事重镇,控制着通往东北和蒙古高原的要道。
荆州则是长江中游的重要经济和军事中心,三国时期的许多重要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这些州府的数量和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所变化。
东汉时期兖州辖八郡八十县,而东吴时期的广州则辖十郡。
凉州在汉代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州府,控制着丝绸之路的西段。
益州则是西南地区的重要州府,控制着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这些州府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也在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十三州一部各郡
司州(司隶校尉部):分置河东、平阳、河内、弘农、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辖55县,约今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幽州:分置涿郡、代、渔阳、上谷、辽西、玄菟、乐浪、右北平、燕国、辽东等十郡一国,下辖69县,约今河北、辽宁与北朝鲜。
冀州:分置魏郡、广平、钜鹿、常山、博陵、渤海、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九郡二国,下辖123县,约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并州:分置太原、上党、乐平、西河、雁门、新兴等六郡,下辖44县,约今山西省与陕西省部分。
青州:分置齐郡、济南、乐安、北海、城阳、东莱、平原等七郡,下辖62县,约今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境。
兖州:分置东郡、济阴、山阳、泰山、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等四郡四国,下辖71县,约今山东省西界与河南省东北。
豫州:分置颍川、汝南、弋阳、陈郡、谯郡、鲁郡、梁国、沛国等六郡二国,下辖94县,约今河南省。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东海、琅琊、东莞、广
陵等六郡,下辖50县,约今江苏省、山东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县之地。
雍州:分置京兆、冯翊、扶风、北地、新平、陇西、天水、南安、广魏、安定、武都、阴平等十二郡,下辖70县,约今陕西省、甘肃省东部。
凉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辖44县,约今甘肃省。
荆州:南阳、南乡、江夏、襄阳、南郡、武陵、长沙、零陵、贵阳等9郡167县,约今湖南、湖北、广西北境、贵州东北部、四川东部以及广东连县等地,腹地颇大。
益州:分置蜀郡、犍为、朱提、越隽、牂柯、建宁、永昌、汉中、广汉、梓潼、巴郡、巴西、巴东等十三郡,下辖146县,约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
扬州:九江、庐江等二郡十四县属魏地;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约今江苏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数省之地。
交州:分置交趾、九真、曰南、南海、苍梧、合蒲、珠崖、
三国州郡(1)-- 司州
亦称司隶校尉部。
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
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
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1、京兆尹,治长安(今陕西长安三桥)。
领10县:长安、长陵、阳唆、霸陵、杜陵、新丰、蓝田、郑县、上雒、商县。
2、右扶风,治槐里(今陕西兴平)。
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
3、左冯翎,治高陵(今陕西高陵)。
领13县:高陵、池阳、万年、重泉、临晋、颌阳、夏阳、频阳、粟邑、衙县、没(去三点水加示部旁)栩、云阳。
4、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
领19县:安邑、闻喜、猗氏、大阳、河北、蒲坂、汾阴、皮氏、绛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濩泽、东垣。
5、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
领9县:弘农、陕县、湖县、华阴、卢氏、黾池、新安、
宜阳、陆浑。
6、河南尹,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领21县:雒阳、平县、平阴、谷城、河南、新城、梁县、偃师、缑氏、巩县、成皋、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新郑、密县、京县。
7、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桥南)。
领18县:怀县、武德、平皋、州县、温县、河阳、野王、波县、轵县、沁水、山阳、修武、获嘉、汲县、共县、朝歌、荡阴、林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