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民族文化心理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内外广受关注与赞誉,其中《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成为了中国纪录片界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纪录片以食物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和改革发展的过程,凭借其精美的画面、真实的故事和真实感的呈现,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的分析,并就这些因素给中国纪录片创作提供一些启示。
一、文化独特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在于它呈现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全面地展示中国各地的名菜、特色小吃以及制作过程,使观众通过味觉和视觉来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独特的文化呈现让观众产生了认同感,并引发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视觉表现力《舌尖上的中国》在视觉上非常出彩,画面精美绝伦。
它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像是一部大片。
通过高清的镜头捕捉,以及精心搭配的色彩和构图,让观众感受到了食物的美味和饭桌的温暖。
在摄影技术上,《舌尖上的中国》堪称中国纪录片的领军之作。
在中国纪录片创作中,注重提升视觉表现力,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三、人物故事塑造《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地运用了人物故事塑造的手法。
在纪录片中,通过展现各地的厨师、农民和吃货的生活故事,使得观众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背后的付出,增加了观众对人物的共鸣与情感连接。
同时,人物故事的塑造也使得观众在享受食物盛宴之余,更加关注食物背后的人情世故和文化命脉。
这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指明了一个方向,即在纪录片中注重人物故事的挖掘与呈现,通过人物的经历和感受来展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现实。
四、情感共鸣和沉浸感《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呈现了食物背后的传统与现实、生活与情感的交融。
观众通过看到那些美丽的食物和听到那些和食物相关的人物故事,会自然而然地被情感所牵引,产生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美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融合了中国饮食文化、地域风味和人文历史的纪录片。
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各地美食的介绍和制作过程的揭示,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食物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上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分析,探讨其中所呈现的美学价值。
首先,纪录片中的每一道美食都展现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无论是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富有韧性的皮和鲜香的馅料,还是四川麻辣火锅的辣味和麻辣感,每道美食都给人们带来视觉、嗅觉和味觉上的享受。
片中的美食制作过程被细致地捕捉,不仅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到美食的形体美,还能感受到美食背后的传统手工艺和对原料的讲究。
其次,纪录片通过影片的画面构图和音乐的运用,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
片中的美食和美景被精心搭配和呈现,画面色彩鲜艳,构图平衡,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在介绍云南过桥米线时,纪录片用清亮的画面展示了云南特色村落的美丽风光,并配以美妙的民族音乐,使观众感受到了云南这个地方独特的韵味和美。
此外,纪录片中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人与美食之间的连结,以及人们对美食的情感表达。
无论是农民在田野中收获蔬菜的欣喜,还是大厨对于调味料的品味,纪录片中的人物都体现出他们对食物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情感的展示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食物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最后,纪录片中通过对地域风味的介绍,展现了中国各地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的美学魅力。
每一集都着重介绍了一个地方的美食,并通过美食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渊源,向观众展示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
例如,在介绍北京烤鸭时,纪录片通过详细讲述从选料到烹饪的传统工艺,向观众展示了北京烤鸭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独特之处,并通过食材选用的考究和协调的烹饪过程,展示了中国人对食物鲜美和色香味俱佳的追求。
2020年08月August 2020本土美食纪录片中国家文化形象的呈现与传播王占柱,刘婉婷(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93)摘要:本土美食纪录片在视听语言的修辞下,呈现出具有独特民族性质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与家国文化,这些文化成为了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并借助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将纪录片展现给国内外观众,由此传承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展现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形象,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本土美食纪录片;国家文化形象;传播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6-0059-04近年来,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就各项国际事务的开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塑造一个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我国大力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倡导国内外文化交流,使得国家借助媒介自塑形象与传播成为了近几年国内学界的热点话题。
纪录片因其真实性的特点,在呈现国家形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本土美食纪录片从微观视角出发,将“民以食为天”作为核心话题,通过平民化的叙事方式,客观地展现出国家真实的文化内涵,在视听语言的修辞下,生成了独具民族性质的国家文化形象,借助新媒体传播将国家文化形象传递至国内外的观众,对内使观众产生文化认同,对外方便观众认识了解真实的中国,传播国家文化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本土美食纪录片与国家文化形象概述1.1…本土美食纪录片概述纪录片是将现实中的人物和事物作为对象,采用摄影或摄像设备,运用技术手段,记录客观内容,再将创作者的思想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最终展现出的艺术作品。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性,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美食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索了美食原料、美食制作技法以及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1]。
本土美食纪录片是淡化主流意识形态,从微观食物的视角出发,以平民化的叙事方式来描述中国食物以及食物背后文化内涵的工业型纪录片。
中国美食纪录片叙事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叙事特点,从题目、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入手,梳理出其中的关键点和内容,以便使观众对于这些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中国美食纪录片通常以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为主题。
这些纪录片通过展现不同地区的饮食特色和风土人情,将观众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美食世界。
在叙事方面,这些纪录片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中国美食纪录片的题目往往具有鲜明的特色。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该纪录片的题目直接表达了其主题——中国各地的美食。
同时,题目采用了一种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让观众在看到题目的瞬间就能够想象到无数美味的食物。
《风味人间》、《一城一味》等纪录片的题目也都具有类似的特点。
中国美食纪录片的主题十分丰富。
这些纪录片不仅介绍了不同地区的特色美食,还通过展现这些美食的制作过程和品尝体验,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每一集都以一种食材为主题,通过讲述这种食材在中国各地的不同做法和风味,呈现出了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
这些纪录片还会探讨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再者,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情节设计别具一格。
这些纪录片采用了一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情感。
在《风味人间》中,每一集都以一个主题为线索,通过讲述不同地区的人对于这种食物的喜爱和追求,让观众感受到了美食所带来的情感和力量。
中国美食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
这些纪录片通过展现不同地区的美食制作人和品尝者,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食物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
在《一城一味》中,每一集都以一个城市为主题,通过介绍这个城市的特色美食和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中国美食纪录片在叙事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从题目、主题、情节到人物等方面都体现了其独特之处。
通过对于这些特点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所在,同时也可以为今后的美食纪录片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美食纪录片:展现烹饪艺术与文化内涵人类对美食的热爱早已不是新鲜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美食已经从简单的填饱肚子的功能升华为一门艺术、一种文化。
而美食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形式,通过镜头艺术和纪实手法,展现了世界各地的烹饪艺术与文化内涵。
它不仅让我们品味美食的香甜,更让我们领略烹饪的智慧和文化的多样性。
美食纪录片的魅力美食纪录片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原因有很多。
首先,美食本身就具有吸引力。
无论是日式寿司,还是法国美食,每一种美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口味和风味。
观众在看美食纪录片时,会被那些精致的食材和诱人的烹饪过程所吸引,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香气和美味。
其次,美食纪录片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视觉盛宴。
通过高清晰度的画面和精心选择的音乐,美食纪录片将观众带入到烹饪的现场,仿佛置身其中。
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大厨们娴熟的手法,还可以感受到食材的质感和创意菜品的美妙之处。
美食纪录片的制作团队常常会选择一些风景优美的场景作为取景地,通过美食与自然的融合,给观众带来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最重要的是,美食纪录片通过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烹饪文化,打破了地域的界限,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观众可以通过美食纪录片了解到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并了解背后的历史、民俗和社会背景。
比如,通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饮食多样性和地域特色,深入了解中国各地的特色菜肴、食材和烹饪技巧。
美食纪录片的艺术表现美食纪录片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和艺术手法,将烹饪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在拍摄美食的时候,摄影师往往会运用特殊的光线和角度来突出食材的质感和色彩。
通过细腻的镜头表达,观众可以感受到食物的美味和诱人。
其次,在叙事结构上,美食纪录片常常会选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索,将烹饪的过程和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奋斗故事,观众可以在感受美食的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主人公的坚持和努力。
基于地域文化建构的美食纪录片内容与效果呈现作者:王雨芊来源:《中国食品》2024年第14期美食是地域文化的精华所在,连接着历史与当下,承载着一方水土中的人文风情。
当美食与影像相遇,一部部美食纪录片便应运而生,它们以镜头为笔,以滋味为墨,书写着一幅幅舌尖上的地域文化画卷。
美食纪录片采用纪实的创作手法,深入当地,探访美食的源头,寻找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带领观众漫游地域文化的长廊,品味食物中的风土人情,领略当地独特的饮食习俗和烹饪技艺,促使观众对地域文化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基于地域文化建构的美食纪录片的价值(一)传播地域文化美食,讲好中国故事基于地域文化建构的美食纪录片是一扇探寻中国文化瑰宝的窗口,以美食为载体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底蕴,展现了不同地域的饮食风俗、历史传承和人文精神。
首先,美食纪录片利用镜头记录中华美食,通过地域文化与美食的有机结合再现了中国各地丰富的饮食文化,不仅满足了观众对美食的渴望,更让观众领略到了地域文化的魅力。
其次,美食纪录片用美食来讲述中国故事,通过展示中国美食的多樣性、包容性和创造力,传递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使观众了解到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探索,加深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最后,美食纪录片用美食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搭建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都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传递中式审美精髓,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美食纪录片不仅传递了中式审美的精髓,更成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方面,美食纪录片深植于地域文化的沃土,以镜头为笔,细腻地描绘了地方传统饮食的起源、技艺、食材和风俗,展现了不同地区对食材的独到理解和烹调方式,凸显了中式审美对和谐、平衡、对称、意境的追求。
这种视觉上的震撼不仅是对美食的赞美,更是对中式审美精髓的传递。
另一方面,美食纪录片的经济效益也愈发凸显。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的情感表达[关键词]纪录片;情感表达;方法纵观中外成功的纪录片作品,不管是在播出中赢得高收视率的、在市场发行中赢得高经济效益的、还是在国内外经常获奖的,我们发现这些优秀的纪录片都有一个共同的创作法则和规律,也可以说是特点:能够在情感上引起观众的共鸣。
情感是人类的心理要素之一,它异常丰富还具有不同的层次。
纪录片中的视听语言不仅可引发受众的情绪感染和情感宣泄,还会激起其“深在”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舌尖上的中国》就通过镜头传达给我们的情感引人深思,是对乡情的记录,是对中华文化的传颂。
而“情感”往往是创作者的思考与价值决断的体现,引导着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取向。
让希望从中学习的我们,探讨如何在被拍摄者的情感呈现、创作者的情感注入以及观众的情感回应这三个主题元素之间,谋求建立一个共鸣的情感空间。
一、纪录片情感表达概述纪录片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从总体上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它一般是指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面对被拍摄主体时的一种内心的感受。
将这种情感利用前期的拍摄和后期的制作完整的表现出来。
对于它没有明确的界定,它既感性又理性。
因为纪录片创作中所产生的情感基础是所拍摄的客观现实,也就是在拍摄、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一切人、事、物。
任何一个微妙的细节都有可能触发创作者的情感,但这些情感肯定不可能是创作者的主观臆想。
它一定会与所记录的客观事实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并且这种情感的产生受创作者生活的地理环境、文化素养、知识构成、思维方法的影响很大。
纪录片创作中的情感是对外打开式的,与被摄主体息息相关。
它是一种由弱到强、不断变化,在最后呈现时会得以升华的动态过程。
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可能会与被拍摄主体一起经历着被摄主体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欢乐、同悲伤。
在这过程中,创作者的心因为一同经历并感受着被摄主体的生活环境周围细微的变化而上下起伏,最后使得这种情感能够突破他记录的客观事物、客观情境的局限,变成蕴含着创作者实体感受、丰富情感的作品,变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作品,由此,当观众观看后就会转化为大家的共同情感,从而能够引起大家强烈的共鸣。
一个民族的文化盛宴作者简介:蒋存祺(1987.10-),男,辽宁盖州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孙小兵(1961-),女,辽宁大连人,研究生学历,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和记录频道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赞誉和强烈的反响,创造了中国原创纪录片的收视奇迹。
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在传播中国美食的同时,更是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本文透过《舌尖上的中国》被观众广泛赞誉的现象,总结其传播文化的成功之处,并提出了纪录片如何更好的传播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纪录片;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r5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前不久,央视推出了一部高端的美食类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只有短短的七集,但在播出后却引起了观众的热议,连续几个深夜,无数观众守候在荧幕前,等待该片的播放。
据了解,这部纪录片的收视率远远超过了正在热播的清宫剧,甚至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它不仅传递了包括香港、澳门及台湾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的美食,而且通过美食的制作过程,全方位的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民俗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成了全民族的文化盛宴,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了解传统的中国和变化着的中国。
一、《舌尖上的中国》引起广泛赞誉这部纪录片以其特有的方式,向观众讲述着中国日常饮食的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播出之后,迅速走红,不仅刷新了纪录片的收视纪录,而且还创造了一个新的网络文体。
(一)创纪录片收视率奇迹《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的广泛的赞誉和反响。
对于生活在外地的观众,尤其是生活在国外的观众,看了《舌尖上的中国》,让人有种强烈的想家的感觉,开始怀念妈妈做的饭菜的味道,仿佛妈妈就在身边,做着自己喜欢吃的美味佳肴。
一时间,亲戚朋友纷纷口耳相传,像送礼物一样,向朋友推荐《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的纪录片,探讨了中国传统美食的丰富多样性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文就《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
首先,成功因素之一是独特的主题和视角。
《舌尖上的中国》将焦点放在中国传统美食上,通过揭示不同地区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方式,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这一独特的主题和视角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并引发了对食物背后故事的思考,打破了纪录片常规的叙事方式。
其次,精心策划和摄制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导演和制作团队花费了数年时间和大量精力,深入各地进行拍摄和调研,以展现真实的中国美食文化。
片中的食物摄影和精心编排的镜头使观众口水直流,同时,纪录片还注重通过场景和现场音效来创造沉浸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美食的诱人魅力。
此外,节奏把控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舌尖上的中国》用细腻的叙事和不慌不忙的节奏展现美食,避免了过度的解说和赘述,让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东方哲学中的“宁静致远”。
这种淡定而又有节奏感的叙事方式给人以放松和享受的感觉,让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沉浸其中。
此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情感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在描述食物背后的故事时,经常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示。
通过讲述摆地摊的小贩,做饭的母亲,或者传统餐馆中的大厨,观众能够更容易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种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纪录片叙事方式,让观众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对美食及其背后文化的思考和关注。
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是:首先,选择独特的主题和视角是吸引观众关注的重要原则。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历史的国家,纪录片可以选择丰富多样的主题,如传统手工艺、自然景观、民俗习惯等,发掘其中独特的价值和故事,实现内容创新。
其次,精心策划和摄制是制作优质纪录片的必备条件。
制作纪录片需要背后团队的耐心、毅力和热情,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资源。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精选5篇)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篇1《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是它在众多的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
不同以往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
整个节目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带着好奇,我今晚观看了这个节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享用自然馈赠的同时,仍然想着留着后续使用,卓玛挖掘松茸后,都会用土把菌种埋起来,阿亮挖笋时,会小心翼翼,不破坏竹子的根茎,石老头捕鱼总是会补五年以上的鱼,他们自制的网会人为的放生小鱼,从而确保年年有鱼。
他们的淳朴和对自然的感恩是我们该学习的。
物以稀为贵,他们并没有为昂贵的价格而心动,他们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这和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无限制的采掘自然资源,为了一己私利,乱砍滥伐。
现在甚至很多人,在人们常用的药品,实物加入化学药品,严重危害人来健康的东西,前段时间的毒胶囊、红烧肉添加剂、橡胶猪耳朵、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民众汗颜。
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的良知何在?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美食节目,它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节目中的劳动者的淳朴和勤劳村托了现在社会中那些为了私利而违背良心的人无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为什么这些违法的东西会频频出现?除了人们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呢,把民众的健康放在心上?希望这个节目能给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篇2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舌尖上的中国3》的视频短片,颇有感触。
看过视频,我知道了:原来在酸甜苦辣咸这几种味道里,辣最年轻,也最刺激。
贵州遵义市,是一个吃辣很普遍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把辣椒当做下饭菜来吃的地方。
在外地工作的贵州人,经常会随身携带一瓶辣椒酱,既是怀念家乡的味道,又是对辣椒的忠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民族文化心理 作者:杜娟 来源:《电影评介》2018年第05期
按照大卫·林奇的观点,城市意象不单单指的是城市的物质现象,市民心理也是城市意象的重要参考。市民心理作为城市意象的重要参照,影响的是整个城市的形象与气质。如同意象理论所认为的,市民心理是城市意象的指标,对于地域意象来说也是如此,地域意象不仅仅指空间上存在的具象物质,比如边界、标志物、建筑等,同样也包括生存在这片地域的人文生活习俗等。“城市也是各种各样的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可以说一座城市代表着一种心理状态。”[1]生活在其中的人由于当地的民俗生活、民族情感以及民族心理,他们所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印象。地域意象不单单关注具象的空间实体,更加需要关注地域心理情感,需要关注地域独特的人文特色,挖掘地域的精神文化内涵。
“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技巧是否符合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习惯”。[2]在美食类纪录片中往往是通过叙事方式进行的,通过叙事结构与表现技巧来对地域人文符号进行呈现。这样便于受众在观看美食纪录片的时候能够对其中的民俗活动有着一定的理解,并且产生一定的地域意象文化的认同。
孔子云:“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节日是人们在劳动之后的一种消遣娱乐,假如没有娱乐,那么一年的生活也会变得无趣。民俗是民间重要的文化仪式,民俗活动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民俗活动不仅仅是具有祭祀、祈福等重要意义,另外一方面也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代表着一定地域文化。地域中的民俗活动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共同的仪式、心理与方式,民俗文化对于当地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性格和情感都是有着一定的束缚。它能够规范一个地区的生活习惯、民族信仰、民族情感等,人们对于这个地方的民俗活动能够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甚至会有一定的情感寄托。民俗文化是地域意象中的可意象部分,贯穿在漫长的人类生活当中。
一、 节日民俗文化 节日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因为一定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地区的民族都是有着不同的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节日有着丰富的寓意,是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仪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一个民族与不同的地域都有各种不同的民俗节日,这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象征。我国主要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重要的民俗节日,每一个地域因为风俗习惯各异,也有着自身的节日特征。此外,一些地域也有着独特的地域民俗节日,比如北方的冬至日吃饺子,而在南方一些地域就没有。节日代表着地域精神,能够加深地域中的人们之间的情感。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这是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节日民俗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加深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地域情感,巩固地域的认同感。古语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鹽酱醋茶。饮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蕴藏在饮食之中的美食有着不同的节日意义。美食在节日中成为了家族、地域情感的寄托,成为地域情感的宣泄口。美食纪录片中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美食,美食中也展示着不同地方的节日习俗。端年节是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该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成为了我国的一个民族符号。端午节吃棕子的风俗由来已久,在我国南北朝的时候就出现了棕子,棕子中主要是放肉、板栗、红枣等。到了唐宋时,棕子已经成为端午美食和礼品。粽子有菱形和锥形两种,还有专门制作棕子的店铺。[3]如今,端午节吃棕子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但是每一个地方棕子却是不同的。美食纪录片《味道中山》之《季节的味道》这一集中介绍了中山的棕子,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中山的粽子采用的是芦兜叶,而这种叶子刚好是每年端午时节成熟。虽然端午节是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棕子是全民族共有的风俗,而中山的芦兜叶做的棕子也有特殊的地域符号意义,这是当地的地域象征。
在美食纪录片中除了有传统的中国共有节日,各个地方特有的节日也在纪录片中得以展现。每一个地域的特有节日成为了当地的符号,这是当地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显著特征。美食纪录片《一城一味》叙事了宁夏回族人民的古尔邦节,在纪录片中介绍了古尔邦节的一些习俗,在节日快来临的日子,家家户户会置办节日的食物,而手抓羊肉是回民族古尔邦节的重要食品。在镜头的记录之下,古尔邦节中的回族人民吃手抓羊肉,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节日对于回族人民的情感,如今在城市化的发展中,人类共同居住在城市中,而一些特有的民俗节日却能够联系城市中的人们对于民族的共同感情。
祭拜活动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信仰方式之一,对于维护地区的稳定和社会安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祭拜由来已久,早在远古的时期,人类祖先通过祭拜的方式祈福、消灾。如今,在农村向城市化的转型过程中,祭拜依旧作为乡村地区的民俗活动,现代生活的流动性,对于中国传统安土重迁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从地域意象的角度出发,祭拜活动能够使得生活在共同区域的人们迅速融入到集体之中,遵守家族之间的行为,加强社会成员关系的整合和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在祭拜活动当中,人们从精神上能够产生共鸣,对地域的观念也进一步提升。
《中国人的零食》将镜头对准了浙江洞头,它位于中国的沿海。在我国的沿海地区,祭拜海神娘娘是传统民俗,海神娘娘是海上渔民的保护神,人们将她奉为神灵,希望自己在出海的时候能够得到海神娘娘的保护。在浙江洞头,男人们在渔船出发之前首先的仪式就是祭拜海神娘娘,阵阵的鞭炮声响起,承载着渔民们的平安归来与满载丰收的愿望。在现代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当中,地域个性消失,地域文化被同化,民俗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坚强后盾,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祭拜仪式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我国沿海地域的祭拜海神娘娘能够使得地域个性文化被保留,地域形象提升,加强了村落共同体之间的文化认同。透过这些影像化的内涵可以使得地域意象得到最大化的展现,地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二、 地方戏曲文化 戏曲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光辉的历史,它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休闲方式。戏曲具有的地域性也成为地域意象的标志,它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灵魂。戏曲折射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心理,实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质上,戏曲与民族文化心理形成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故我们由戏曲可以观照到一个地区的风格与崇尚。昆曲的温婉流转映衬了江南的绮丽与繁华,京剧的霸气显示了京城北京的王者气息,川剧的变脸展示了四川人丰富的情感。戏曲就像是一张张名片,将各个地域的特色在三尺戏台上展现出来。当听到电视、戏台那一出出人生百味的戏,定能勾起地域之情。
在美食纪录片中,美食未出现,一些地方戏曲就将人们带向当地。戏曲就像是当地的魂灵,当演唱者刚张口,人们就能猜出它的地方。美食纪录片《兰州牛肉面》中介绍了兰州的特色美食——兰州牛肉面,如今它就像一个流动的兰州符号,在全国各地,人们吃牛肉面就联想到了兰州。美食纪录片也是人文社会纪录片,它记录的还有当地的民俗风情,而戏曲也具有很大的牵引力。片中纪录了兰州人老王每天除开美食拉面之外,还必须得和戏友唱上两嗓子。兰州鼓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曲艺形式,曾经家喻户晓,每当节假日,人们围坐在一起弹唱。纪录片不仅仅对当地戏曲进行了简单的记录,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当中,镜头对准了陕北的民谣,当那一声啄亮的陕北民谣出来的时候,人们感受到了陕北人豪爽的个性。片中还对陕西的秦腔给了一个长长的镜头,戏台之上,那一声声唱腔也许只有当地人才能够懂。
在美食纪录片中,美食是节目表达的核心,是反映地区文化与民族习俗的一面镜子,但很多节目还是有意地选择了其他文化元素以辅助核心元素的表达。地方戏曲作为一种小众的民间活動,往往只是成为当地一个集体的记忆符号,并不被外人知晓,而这样的一些戏曲却能够直击人们的情感深处,让人们能够无论是在何地,只要当该戏曲想起的时候,地域之情会冉冉升起。
三、 饮食传说 “传说”是一种“讲故事”,古往今来,讲故事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文化活动,“讲故事”是人类特有的标志。其它动物有特殊的“语言”传达信息,但只有人类会通过“传说”等故事的形式进行民族记忆的传承。传说往往是寄托在一个具象的物质身上,通过某种仪式所表现出来。很多美食往往有着口口相传的传说,这些传说与食物本身相互印证,并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生活在共同地域的人们提供了自我人工的基础,比如认同感、归属感等。传说作为地域记忆的符号在美食纪录片中经常被叙事。《豆腐味道·溯源篇》第一集中介绍了关于豆腐的传说。片中是从一位豆腐达人孟梅的口中将豆腐的传说讲述出来: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炼丹,为求长生不老,在练丹的过程当中无意将石膏点在豆汁上,又用豆汁去培育丹药,结果丹药没有练成,却发明了豆腐。如今,八公山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之乡。豆腐的传说以叙事者的口吻讲出来,符合传说口口相传的特征。传说是地域文化认同的一种标志,居住在一定空间的人们,为了加深彼此之间的某种联系,那么需要用传说进行巩固。在八公山,豆腐的传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八公山的人们有一种地域认同感,刘安是他们的豆腐文化的创始者,该地域中的人们通过代代相传的豆腐传说形成对地域自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关于食物传说不仅仅表现在食物的来源上,饮食禁忌也更多地被世代传下来。《九碗三行子》记录了回族正宗的宴席,在宴席上菜全部要用大小一致的九个碗来盛放,并且要把菜碗摆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成从东西南北四面看都是成三行的模式。在回族文化当中“九”是吉利的数字,而摆成的饭菜其实就是一个“回”字。美国的文化学者威廉·R·巴斯科姆于《民俗的四种功能》中提到,“当人们对某种认可的行为模式表现不满或者是怀疑的时候,通常会用合理的神话或传说使之得到合理解释。”回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数字“九”代表着吉利,一旦当它受到质疑的时候,那么会得到加深,而九碗三行子恰恰使得“九”的传说得到合理的传承。这种饮食上的禁忌其实是一种地域文化上的约束,并且通过一些禁忌能够规范共同生活中的人们的地域崇拜与敬畏。
综上,美食纪录片往往是地域性文化的一种展现,所以地域意象不单单关注具象的空间实体,更加需要关注地域心理情感,需要关注地域独特的人文特色,挖掘地域的精神文化内涵。在美食类纪录片中,地域的文化心理正是主要通过节日民俗、地方戏曲文化与饮食传说这三个方面来展示的。
参考文献: [1]帕克.城市社会学[M].宋俊岭,郑也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48. [2]宋佳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69. [3]王康,杨键.中国节目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