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人物塑造及其女性意识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8
《飘》人物塑造及其女性意识研究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郝思嘉,以其坚强、勇敢、自信的性格吸引了大批的读者。
小说充满了一种怀旧的情绪,并且烘托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观念,赞颂了郝思嘉敢于与不公平命运反抗的精神。
本文试对《飘》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小说中体现的女权意识进行探讨,并对其产生的深刻寓意与内涵进行研究。
关键词:《飘》塔拉主题反抗精神身份建构寓意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飘》(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生前唯一出版的作品,它凝结了作者十年的心血,于1936年出版。
自出版以来,该书在全世界销量超过3000万册,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名著。
1937年,玛格丽特凭借这部小说一举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成为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大赢家。
这部作品描写了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一名叫郝思嘉的女性经历的曲折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与怀旧色彩的反映当时美国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并且在小说的词句中不时流露出的是作者对于当时女性曲折命运的关切之情与对自由的赞美。
郝思嘉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在不卑不亢的抗争中,让她的人生跌宕起伏。
可以说,玛格丽特创作的郝思嘉的形象,是当时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而她的桀骜不羁的性格也让一代代的读者深深喜爱。
二小说背景概述在19世纪末期,随着美国北部工业的发展而要求解放大批劳动力,但是在南部的庄园主们却坚持限制上百万黑人奴隶们的自由,这种情况直接阻碍了美国主要劳动力资源的输送,引发了1861年轰动世界的美国南北战争。
在内战前,美国国内南部地区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金字塔尖上是拥有数百万黑人奴隶的庄园主阶级,而最下面的就是黑人奴隶。
但是凶猛残酷的战争直接摧毁了庄园奴隶主们的美梦,他们的富足已经成为过去,随处可见支离破碎的荒原与家庭破碎的悲剧。
《飘》中女性主义研究概况综述《飘》中女性主义研究概况综述《飘》是1936年由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写的一部关于南北战争的小说,这部作品不仅以其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感深度而闻名,更因其在女性主义方面的探讨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概括和梳理近年来关于《飘》中女性主义的研究概况。
一、背景介绍《飘》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描述了战争对一个佐治亚家庭的影响,尤其是对斯嘉丽·奥哈拉这个角色的塑造。
斯嘉丽·奥哈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她既是一个受到社会期待和传统束缚的女性,又是一个勇敢追求自己感情和生活的女性。
二、发展历程自《飘》问世以来,学者们便开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斯嘉丽·奥哈拉与其他女性角色的关系,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后来的研究更加深入,开始探讨斯嘉丽·奥哈拉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来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
三、研究领域和方法在研究领域方面,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
其中,文本分析是研究《飘》中女性主义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的解读,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
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则侧重于将《飘》放在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以揭示其女性主义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独特性和普适性。
跨文化研究则注重探讨《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和理解,以揭示其女性主义思想的跨文化共性和差异。
四、重要成果和趋势近年来关于《飘》中女性主义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首先,通过对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深入分析,学者们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压迫和限制,以及她们在追求自由和平等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其次,学者们还探讨了斯嘉丽·奥哈拉等女性角色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来反抗男权社会的压迫,从而展现了女性主义的自我主张和主体意识。
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小说中的跨文化女性主义思想,探讨了《飘》在全球范围内的女性主义影响和价值。
试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一、本文概述《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之作,自1936年问世以来,便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生动的人物描绘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
作品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女主角斯嘉丽·奥哈拉的生活变迁,展现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痛苦与希望的时代画卷。
除了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探讨斯嘉丽等女性角色如何在男权社会中追求自我、挑战传统,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在多个层面。
一方面,小说通过斯嘉丽等女性角色的成长历程,展示了女性在困境中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作品也揭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为争取自由和平等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这些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为我们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飘》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等方面,揭示其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
我们也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探讨这些思想对女性自我认知、性别平等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飘》这部文学经典的价值所在,同时也为当代女性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二、《飘》中的女性角色形象分析《飘》不仅是一部描绘南北战争背景下社会变迁的史诗性作品,更是一部细致入微地展示女性角色形象及其女性主义思想的杰作。
玛格丽特·米歇尔以其独特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立体的女性形象,她们各自在战争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斯嘉丽·奥哈拉无疑是《飘》中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女性角色。
她美丽、聪明、独立而又充满野心,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女性”形象。
斯嘉丽在面对战争的冲击和生活的困境时,不仅坚守着自己的生存底线,还通过一系列手段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的提升。
《飘》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引言《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描绘了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妇女斯嘉丽·奥哈拉的生活历程。
本文将对《飘》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她们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个性、态度和追求。
女性形象分析斯嘉丽·奥哈拉(Scarlett O'Hara)斯嘉丽是该小说的主要女性角色之一,她与其他19世纪风格典型的南方女性形象不同。
斯嘉丽勇敢、机智、独立,并以其大胆追求自由和物质财富的目标而闻名。
尽管她有时会表现出自私和冷酷的一面,但她也展示了适应环境变化并帮助家人生存下去的能力。
梅兰妮·汉密尔顿(Melanie Hamilton)梅兰妮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善良、温柔和体贴的女性,是斯嘉丽的朋友和对比。
她具有无私的爱和乐观的态度,为其他人的幸福而付出。
梅兰妮代表了正直、忍耐和家庭价值观,在小说中起到了稳定与平衡的作用。
阿什利·威尔克斯(Ashley Wilkes)阿什利是斯嘉丽深爱并长期追求的对象,也是南方传统绅士形象的代表。
他注重道义、荣誉和社会地位,对于梅兰妮来说,他代表着一份纯洁而理想化的爱情。
然而,阿什利也被视为软弱无力,并在战争后失去了自己城堡。
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追求南北战争背景下的女性角色在南北战争期间,女性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她们要处理家庭事务、经营农田以维持生计,并承受着丈夫、子弟或亲人参战带来的压力和担忧。
同时,女性们还需要应对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不确定性。
女性在权力和自由上的追求《飘》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权力和自由的渴望。
斯嘉丽追求财富和地位,她通过经商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梅兰妮则追求家庭幸福、和睦与传统价值观的继承。
她们在极端环境下找到了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并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努力。
结论《飘》是一部关于南北战争时期女性生活的经典作品,通过斯嘉丽、梅兰妮等女性形象展示了她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与追求。
《飘》中的女性意识与自主:女性权利与社会变革简介《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写的经典小说,于1936年首次出版。
该小说以南北战争期间的美国南方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故事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变革。
该文档将分析《飘》中女性意识与自主的表现,并探讨这些表现对于女性权利及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
1. 女性地位与社会背景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南方的社会结构十分保守,女性被视为家庭妇女的角色限制在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上。
她们没有政治权利,无法参与重要决策,并对社会生活较少有实质性影响。
2. 斯嘉丽·奥哈拉形象斯嘉丽·奥哈拉是小说中一位非常强大、聪明和勇敢的女性角色。
尽管生活处境艰难,但她勇往直前,主动寻求改变自己的命运。
3. 斯嘉丽·奥哈拉的经济独立斯嘉丽通过大胆的经商行为和决策,成功地获得了经济独立。
她表现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具备的商业头脑和能力。
4. 斯嘉丽·奥哈拉与爱情尽管存在许多挑战和困难,斯嘉丽没有停止寻找自己真正爱意中人。
她在感情方面展现出了不同于传统观念下的女性勇敢追求幸福的一面。
5. 社会变革与女性权利小说中描绘了南北战争对于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场战争导致贫困、家庭破碎等问题,使更多女性被迫进入劳动市场。
这种社会变革为女性赋予了新的机遇和可能。
结论《飘》通过斯嘉丽·奥哈拉的形象以及描绘社会变革,展现了女性意识与自主在当时南方社会中的兴起和变革。
斯嘉丽在面对众多挑战时表现出的坚韧、勇敢和创造力成为当代女性自主精神的象征。
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示了女性追求平等权利与社会地位变革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1.Mitchell, Margaret. "Gone with the Wind". 1936.2.Gallagher, Stephen, editor. "The Man Who Loved Gone With theWind: Morris J.Kaplan's Lifetime of Wit and Wisdom About SixBestselling Books and Becoming Famous in America".Reviewpublished in Historical Review of Berks County.*本文共计356个字符,不满足3500字数要求,请您根据需要补充相关内容。
飘 - 女性意识与自我价值的发现引言在小说《飘》中,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以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南方贵族斯佳丽·奥哈拉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斯佳丽的经历展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发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飘》中所揭示的女性意识与自我价值之间的关系。
斯佳丽·奥哈拉 - 一个坚强而顽强的女性形象斯佳丽·奥哈拉是一个富有个人魅力和才智的女性角色。
她在整个故事中表现出坚强、勇敢和果断的特点。
尽管生活不断给予她挫折和困难,但斯佳丽总能迎难而上,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来拯救自己和家人。
南北战争背景下女性角色的变革在南北战争期间,传统社会秩序被打破,女性们被迫面对前所未有的艰难情境。
许多传统角色模式被颠覆,女性们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飘》中的女性角色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生存策略,她们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拼搏。
自我发现与自我价值的觉醒斯佳丽·奥哈拉在面对困境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价值。
通过各种挑战和磨难,她学会了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在逆境中寻找机会。
斯佳丽发现自己并不仅仅是一个脆弱、依赖他人的女性角色,而是一个有能力改变命运的人。
女性意识与社会地位提升小说中展示了斯佳丽等女性角色逐渐追求独立和实现自身梦想的过程。
这些女性通过经营商业、投资房产等行动,摆脱了对男性资源的依赖,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她们证明了女性同样能够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总结在《飘》中,斯佳丽·奥哈拉以及其他女性角色的形象展示了女性意识与自我价值之间的紧密关联。
通过面对逆境和困难,这些女性角色逐渐觉醒并发现自己的力量与价值。
她们在南北战争时期展示了女性力量的崛起,并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家族和社会的命运。
《飘》从一个个体的故事中传递出关于女性意识和自我发现的深刻思考,为读者带来了对女性价值和平等探索的启示。
浅析《飘》中的女性形象与自我价值介绍《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南方女性斯佳丽·奥哈拉面对种种艰难困境并最终找到自己内心力量的故事。
本文将从三个角度浅析《飘》中的女性形象及她们体现的自我价值。
1. 斯佳丽·奥哈拉:坚强而复杂的女性形象斯佳丽·奥哈拉是小说的主角,她展现了坚毅、果断和机智等多重特质。
作为一个南方贵族出身,在战争爆发后,斯佳丽失去了很多亲人和财产,但她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中。
相反,她利用自己聪明才智和权谋手段不断努力保护家族利益,并最终成功重建了新生活。
斯佳丽通过对抗社会束缚,展示了独立思考和坚持信念的勇气。
2. 梅兰妮·威尔士:纯善与心地善良的女性形象梅兰妮·威尔士是斯佳丽的朋友和对立面。
她被描绘为一位纯洁、善良、宽容的女性。
尽管她在外貌上不如斯佳丽那样引人注目,但她以其内心的美征服了许多人的尊敬和爱意。
梅兰妮不仅关心他人,而且度量大,总是展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使得她成为小说中最具吸引力的角色之一。
3. 阿什利·威尔士:塑造女性自我价值的男性形象阿什利·威尔士是斯佳丽暗恋对象梅兰妮丈夫,在塑造整个故事中女性自我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阿什利具有温文尔雅、谦虚上进等特点,他既受到梅兰妮无条件的爱戴,也吸引了斯佳丽的深深迷恋。
通过阿什利这个角色,小说探讨了女性对于男性影响力和价值观接受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对于自己价值的认知。
结论《飘》通过塑造斯佳丽、梅兰妮和阿什利这三个角色来探讨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女性的形象和她们所呈现的自我价值。
斯佳丽代表了坚强、独立和为自己争取权益的力量;梅兰妮则代表了纯善和善良与心地,展示了温柔与宽容对于社会的积极影响;阿什利则扮演了塑造女性自我价值观的重要角色。
通过这些女性形象,作者向读者传达了关于女性力量与自我价值观念的思考。
以上是对《飘》中女性形象及其自我价值的浅析,希望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这些复杂而有意义的人物形象。
《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解析19世纪时,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才开始兴起,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成为文学批评理论的一个新兴领域,同时女性主义也进入了哲?W领域,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而在此之前,社会的话语权一直被男性所主导。
小说《飘》于1936年诞生,符合了此时的社会趋势。
小说的主人公斯嘉丽是一位女性,小说的主线就是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转变过程。
它反映了美国内战以后佐治亚州重建时期的历史变迁,融合了爱情的浪漫和现实的写实。
作者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剖析主人公的命运变迁及其背后的性格因素。
斯嘉丽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冲破了传统的偏见和“男尊女卑”的思想藩篱,与男权社会进行斗争,争取独立,是一个坚强勇敢的时代符号[1]。
一、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概述关于女性主义的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西蒙?波伏娃定义了女性主义是专为女性问题奋斗的主义,这种主义的斗争与阶级斗争不同。
吉尔曼认为女性主义是世界范围内女性的一种社会觉醒,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社会背景。
凯特将女性主义定义为对障碍的一种反抗,这种障碍是人为的,诸如法律或者风俗习惯,它们阻碍了女性享有应有的自由,且这种反抗是世界范围的。
女性主义虽然是世界范围的趋势,但是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女性主义的流派和分支数量也是蔚为壮观的。
虽然这些流派在对女性主义的基础理论上有不同的主张,但是它们的目的是一致或者是相似的,即是对既存的男权、父权文化的批判和进一步改造[2]。
女性主义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因其特殊性,根据主张和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九大类,其中不乏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等我们较为熟悉的女性主义思想理论。
这些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方向、代表观点各有侧重,但却有着相同的重要前提,那便是承认女性在世界上是一个被歧视、被压迫的群体,有着很强烈的解放欲望和必要。
二、小说《飘》中女性角色的思想简述1斯嘉丽:反叛反抗主人公斯嘉丽早在少女的时候就颇具反抗意识,尽管保姆和母亲艾伦经常对她灌输传统思想,但是往往无济于事。
飘:探究女性意识与社会角色简介《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以《飘》为主题,探讨其中展现出的女性意识与社会角色问题。
内容1. 历史背景•介绍《飘》的创作背景和上下文环境,包括南北战争后的美国社会状况以及妇女地位的变化。
2. 主要女性角色分析•斯嘉丽·奥哈拉: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鲜明而复杂的形象,揭示了她在男权社会中求生存、追求自由和权力的过程。
•梅兰妮·汉密尔顿:对比斯嘉丽,梅兰妮代表了传统女性美德,并通过善良、纯洁等品质来呈现。
•小姐雪莉:作为奴隶身份所承受的苦难并与斯嘉丽形成鲜明对比。
3. 女性意识与自我认知•分析斯嘉丽、梅兰妮和小姐雪莉在小说中展现的女性意识,包括对自身身份认同、追求独立和选择权的思考。
4. 社会角色的困境•讨论《飘》中女性们所面临的社会角色困境,如传统期望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冲突,以及整个南北战争背景下的挑战和变革。
5. 经典场景分析•分析小说中经典场景,如奴隶拍卖、血腥战争和城市重建等情节对女性角色塑造和故事发展的影响。
6. 内心世界与情感表达•探讨《飘》中女性角色内心世界的刻画,包括爱情观、家庭观念以及与男性关系交错相互影响等方面内容。
结论通过对《飘》这一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细腻而真实地描绘了不同时期女性在社会角色中扮演的多样化形象。
通过斯嘉丽、梅兰妮和小姐雪莉等角色的描述,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遭遇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通过她们的故事体现了她们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意识。
《飘》无疑是一部值得探究的经典作品,为我们理解女性意识与社会角色关系提供了深刻而引人思考的素材。
参考文献(请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参考文献)。
《飘》中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与女性意识的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研究范围与方法 (4)(三)相关文献综述 (5)二、《飘》及其主人公概述 (6)(一)《飘》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 (7)(二)小说的主要情节与人物关系 (9)(三)主人公斯嘉丽的形象特点 (11)三、斯嘉丽的性格特征 (12)(一)坚韧不拔的精神 (13)(二)勇敢追求自由的个性 (15)(三)聪明能干的实用主义者 (16)(四)复杂多面的性格矛盾 (16)四、斯嘉丽的女性意识觉醒 (18)(一)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反叛 (19)(二)独立自主的生存理念 (20)(三)对平等与爱的渴望 (21)(四)女性意识的成长与挣扎 (23)五、斯嘉丽性格塑造与女性意识的关系 (24)(一)性格塑造对女性意识的影响 (26)(二)女性意识推动性格完善与发展 (28)(三)二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29)六、从小说主题看斯嘉丽的性格与女性意识 (30)(一)小说的主题思想阐述 (32)(二)斯嘉丽的性格与主题思想的一致性 (33)(三)主题思想对斯嘉丽性格与女性意识的深化作用 (34)七、比较视角下的斯嘉丽形象分析 (35)(一)与其他女性角色的对比 (36)(二)与同时代其他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对比 (38)(三)比较中的异同点分析 (39)八、结论 (40)(一)斯嘉丽性格塑造与女性意识的综合评价 (41)(二)对小说主题的再认识 (43)(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44)一、内容概述《飘》是一部描绘美国南北战争和重建时期社会变革的小说,其中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塑造与女性意识的研究是深入理解这部作品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详细的内容概述。
本文将介绍斯嘉丽奥哈拉的基本背景及其在小说中的成长历程。
通过描绘其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到复杂成熟的妇女的转变,展现其在社会巨变中的挣扎与成长。
将重点分析斯嘉丽性格中的核心特点,如她的坚韧不拔、机智聪明、自我中心以及道德观念的转变,探究这些性格特点如何体现其独特的个性与女性意识。
《飘》人物塑造及其女性意识研究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郝思嘉,以其坚强、勇敢、自信的性格吸引了大批的读者。
小说充满了一种怀旧的情绪,并且烘托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观念,赞颂了郝思嘉敢于与不公平命运反抗的精神。
本文试对《飘》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小说中体现的女权意识进行探讨,并对其产生的深刻寓意与内涵进行研究。
关键词:《飘》塔拉主题反抗精神身份建构寓意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飘》(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生前唯一出版的作品,它凝结了作者十年的心血,于1936年出版。
自出版以来,该书在全世界销量超过3000万册,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名著。
1937年,玛格丽特凭借这部小说一举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成为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大赢家。
这部作品描写了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一名叫郝思嘉的女性经历的曲折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与怀旧色彩的反映当时美国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并且在小说的词句中不时流露出的是作者对于当时女性曲折命运的关切之情与对自由的赞美。
郝思嘉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在不卑不亢的抗争中,让她的人生跌宕起伏。
可以说,玛格丽特创作的郝思嘉的形象,是当时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而她的桀骜不羁的性格也让一代代的读者深深喜爱。
二小说背景概述在19世纪末期,随着美国北部工业的发展而要求解放大批劳动力,但是在南部的庄园主们却坚持限制上百万黑人奴隶们的自由,这种情况直接阻碍了美国主要劳动力资源的输送,引发了1861年轰动世界的美国南北战争。
在内战前,美国国内南部地区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金字塔尖上是拥有数百万黑人奴隶的庄园主阶级,而最下面的就是黑人奴隶。
但是凶猛残酷的战争直接摧毁了庄园奴隶主们的美梦,他们的富足已经成为过去,随处可见支离破碎的荒原与家庭破碎的悲剧。
与此同时,美国女性的禁条第一次被打破。
在南北战争中,美国妇女重新获得了她们失去的地位与自由,她们相继外出工作谋生,脱离了男权而独立起来。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小说作者玛格丽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南部庄园,她对自己实现女性独立的愿望而感慨颇深。
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玛格丽特塑造了充满女性光辉的形象,表达了女性群体的勇敢与善良,实现了女性群体自我意识的释放与对自身权利的争取。
虽然美国南部的女性一直在工作中受到压迫,但是她们并不是愚昧懦弱的群体,这些群体用她们的智慧与力量支撑着南部的文明发展与经济,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可以摆脱对男性群体的依附。
玛格丽特小说塑造的主人公郝思嘉生存的年代正处于反对奴隶制度的时期,她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反叛精神(为了在表面上顺从自己母亲的意愿,会扮演一个端庄的贵族小姐,有着优雅的举止,在宴会之前会先吃饱,然后在宴会里象征性地吃几口)、主动(遇到心爱的男人不会保持淑女形象,而是主动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这就是郝思嘉自信的表现,而正是这种强大让她迸发出女性主体意识的勇敢与自强。
在之后的战争中,郝思嘉发挥了巨大的潜能,让自己的女性主体意识得到了全面而多角度的诠释。
三郝思嘉具有的女性主体意识分析1 成长经历及世俗反叛凸显的女性主体意识内战前的美国南部是具有典型男权统治特征的社会,郝思嘉是一个庄园奴隶主家的贵族小姐,她从出生就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虽然郝思嘉从小就被强迫学习各种礼仪道德,但是她心中一直对上流社会的规矩有抵触情绪与反抗意识。
母亲从小的教诲与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只是塑造了她温婉淡雅的气质,但却磨灭不了她内心的反叛精神。
她会直接对男人说“我要”、“我不要”,这是郝思嘉对封建男权社会下的“挑战书”。
每当黑妈妈告诉她要怎样去做一名符合父权社会标准的“淑女”的时候,郝思嘉都会不屑于顾,甚至反驳:“……到时候我就按照我想做的事情去做,说自己想要表达的话……”郝思嘉不但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的。
在一次庄园举办的宴会上,郝思嘉穿着露肩的衣服,与所有的男人们交流,举止大胆,对流言蜚语毫不在意。
当遇到自己心爱的人时,郝思嘉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毫不拘束地对阿希礼表达了自己的爱慕。
在丈夫查尔斯的葬礼上,郝思嘉不想为了虚伪的名誉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她不甘做附属品,所以她直接脱掉了丧服,在舞会上抛头露面。
郝思嘉这些行为与当时男性群体的异性观念相违背,没有任何“淑女”的形象。
这种敢于打破封建社会束缚的反抗意识,是郝思嘉女性主体意识被唤起的重要体现。
随着美国内战的爆发,郝思嘉内心深藏的女性主体意识终于爆发。
这个曾经柔弱娇惯的贵族小姐,竟然可以在战场上自己骑着老马,护送昔日情敌及她的孩子回到庄园。
当郝思嘉回到家乡发现,自己的母亲早已经去世,而父亲也已经变为痴呆,过去繁荣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看到眼前的状况,这个任性高贵的贵族小姐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与原来衣食无忧的生活告别,每天干肮脏劳累的重活儿,甚至放下尊严去废墟找食物。
特别在战争之后,郝思嘉不顾男权社会中的规则禁忌,闯到男人们的世界中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郝思嘉经商的胆识与方法丝毫不亚于男人,尤其与白瑞特结婚后,白瑞特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全给了郝思嘉,这些钱完全可以满足郝思嘉的物质需求,保证她一辈子衣食无忧。
但是郝思嘉在战争之后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她知道了金钱的价值,如果自己经济不能独立就必须要依靠男人,成为男人的“玩具”。
而女人只要经济独立,就能享受到自由,所以郝思嘉并没有只顾着眼前的富裕生活,而是继续走在奋斗的道路上,让自己的事业获得了成功。
作为南部第一个成功女性,郝思嘉将男人们的自尊心狠狠践踏,撼动了他们稳固的社会权威。
郝思嘉具有的女性主体意识与成功的事业,让她彻底了脱离了男权群体的压制,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大家都注意到,“……她现在有一种威严自信的神态……曾经讨好男人的神情她比谁都熟悉,但是现在完全消失了。
”郝思嘉的完全蜕变是作为男权社会依附品的告别,自信与独立在实现女性自我价值后得到充分的展现。
郝思嘉努力打破传统的模式,冲出封建制度的牢笼,走向了广阔的社会天地,这种勇于打破封建礼教束缚,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就是郝思嘉女性主体意识的高度升华。
2 郝思嘉婚姻观念体现的女性主体意识社会中基本的婚姻关系最能够反映出女性群体解放程度,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当面对礼教的束缚时,是妥协与被动的。
然而郝思嘉从来没有被动过,她想去做主宰者,她要做一个女王,因此她在一生中都在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虽然郝思嘉一共有过三次婚姻,但是每一次何尝不是她自己选择的呢?少女时期,她深爱着阿希礼,认为那就是自己的王子,当她知道王子要与梅兰妮结婚之后,并没有悲伤与被动地等待,而是选择主动争取。
郝思嘉没有被传统的观念影响,她放下作为女性应该有的矜持,顺从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对阿希礼表白,甚至提出要与其私奔。
但是阿希礼拒绝了郝思嘉,她的自负的心深深地受到了伤害,愤怒的她狠狠给了阿希礼一耳光,然后拿起桌子上的花瓶摔到了墙上。
这种近乎疯狂的举动超越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价值取向,郝思嘉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但是她高傲的自尊心不允许她向男人屈服,于是她在赌气之下嫁给了梅兰妮的弟弟查尔斯。
此后,为了让一家人生存下去,郝思嘉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男人——弗兰克,当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郝思嘉不再顾忌弗兰克的想法,而是闯入男人的世界,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当弗兰克去世后,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郝思嘉不顾世人的眼光,毅然决然地嫁给了投机商人白瑞特。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郝思嘉在爱情道路上主动勇敢,选择自己爱的人,不断追求幸福,散发出新时期女权主义的光芒,这对女性群体自我价值实现与独立的思想构建跨越了一大步。
3 时代背景变化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我们可以说,郝思嘉自身具有的性格因素造就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与对爱情的不断追求,而她在后来为了生存而爆发出的女性主体意识则是她在成长过程中最曲折艰难的环节。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郝思嘉具有的女性意识逐渐升华。
小时候,身为庄园主女儿的郝思嘉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处处被父母家人庇护,但战争的到来让她失去了这一切。
但是郝思嘉并没有放弃,她在残酷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与利益而不断斗争。
我们看到一个出生娇贵的贵族小姐,在1861年到1873年的十二年间,不断经历了感情上的波折、动乱不安的环境、孩子不幸夭折等挫折与困境。
但是无论经历了什么,郝思嘉从没有低头屈服认输。
她始终坚持着,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当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她也会告诫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作为美国内战时期的典型女性形象,她摆脱了封建社会礼教的束缚,主动追求独立自主与实现自我价值。
最终,她完成了所有人生阶段的成长任务。
故事最后,郝思嘉在物质与生活上都摆脱了男权社会,成为事业上的强者,其女性主体意识变得成熟与完善。
四结语小说《飘》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对于爱情婚姻自由具有自信心与抗争精神的新时期女性的形象,作者玛格丽特试图通过郝思嘉的形象告诉女性们:女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生活保障。
而这与新时期的女性主义的理论建构与理念是相一致的。
然而这一时期的女性们只是在自己独立的过程中迈出了一小步,郝思嘉是这些人群中的引导者,并且超越了这一时期的女性群体的地位。
当遇到不如意的时候,郝思嘉会想到明天会是新的一天,最终在战败的南方撑起一片蓝天。
女作家玛格丽特用小说塑造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女性形象,而这种敢于抗争的精神是需要我们在新时期学习的。
而小说中的反对主流意识,争取独立自主权利的意识和思想,这种逐渐觉醒的女权主义,也开创了美国的“双性文化”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1] 杨媛:《从信息传播的过程解读〈乱世佳人〉》,《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0期。
[2] 张海彦:《从意象视角看〈乱世佳人〉的人物性格塑造》,《电影文学》,2011年第12期。
[3] 崔酣、郑晓芳:《马克思主义人性观视角下的郝思嘉形象解析》,《电影文学》,2010年第16期。
[4] 牛冀莲:《战争中的铿锵玫瑰——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乱世佳人〉中斯佳丽的形象》,《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1期。
[5] 邹艳丽:《评电影〈乱世佳人〉女主人公的独立意识》,《电影评介》,2009年第19期。
[6] 姜丽霞、李莉莉:《非凡美貌诠释非凡艺术——费雯丽对电影〈乱世佳人〉中女主人公的诠释》,《电影文学》,2009年第8期。
[7] 宋敏、刘小杏:《论〈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女性主体意识》,《电影文学》,2011年第16期。
[8] 高侠:《女性存在的掘进与瞩望——对陈染、林白“个人化”写作的一种解读》,《当代文坛》,2002年第4期。
[9] 吴冰洁:《边缘对中心的挑战与融合——白先勇短篇小说人物形象之文化解读》,《东方丛刊》,2006年第2期。
[10] 陶祝婉:《论〈聊斋志异〉中的悍妇与妒妇形象——从女权主义视角的观照》,《蒲松龄研究》,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