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演奏指腕技术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70■ 庞卓论扬琴的基本功教学文章从扬琴演奏的科学理念、扬琴演奏的基本功专项训练等角度,研究探讨有关扬琴的基本功教学、科学训练的具体问题,论述了作者对扬琴基本功教学的几点思考。
扬琴教学 基本功 规范化训练内容摘要:关键词: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静止、孤立的存在,与其他事物是相互关联的。
扬琴作为一门民族器乐学科,学习它的演奏技巧必须要探索科学的教学规律,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基本功训练。
因此,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训练方法,学习了解生理学、力学等相关知识,对于更好地研究扬琴演奏技巧的规范化训练尤为重要。
一、扬琴演奏的基本教学理念扬琴演奏是一项全身心的运动。
是运动肯定就会有惯性的存在,牛顿说过,“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的维持。
”这种运动使我们在演奏中省去了蛮力,也就是说通过惯性使音乐向前发展。
很多时候,学生不能将其领会,笨拙地用力演奏每个音符,这样不但违背了科学的演奏规律,更加大了心理负担。
扬琴演奏要用自然的力量,手腕放松左右翻转就会速度很快,手腕带动双臂向下放松地甩动,等等。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可以很快理解掌握惯性和反作用力的原理。
任何教学都是循序渐进的,和许多自成体系的西洋乐器、民族器乐一样,扬琴教学在实践中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扬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训练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演奏实践,逐步掌握扬琴的演奏规律,熟练运用各种演奏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
扬琴教学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每个学生的年龄、接受能力、演奏水平等都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二、基本功训练基本功训练是扬琴专业学习的热身阶段,是扬琴演奏的基础。
扬琴基本功训练包括持键法、单音、轮音、八度齐竹、快速分解、半音阶等多项训练。
现代扬琴演奏技巧不断发展,独特创新的演奏技巧出现在演奏者面前,这里笔者仅对常用的演奏技巧训练阐述几点见解。
1.定型一种相对完善的持键法三指持键法即食指、拇指、中指。
扬琴演奏技巧简论摘要:扬琴因其明亮清脆的音色,在明末清初传入我国以后被民间演奏艺人和专业琴师所亲睐,并被广大劳动人民接受,因此在我国慢慢流传起来,但因为其发展的特殊性和国内艺术界的特点,扬琴并没有取得有实质意义的突破性发展,只是当新中国成立以后,扬琴在发展过程中被著名的流派艺术家通过结合民间戏剧、曲艺和说唱技术等综合发展之后才在流传和演奏的时间过程中获得了新生,被广泛认可,并且根据我国地域特色的不同和区域民间艺术的特点形成了扬琴流派,并且各自流派在发展中结合当地民间音乐的特色,不断加工和传承,想着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人群关于文化的需求,并且扬琴的演奏形式被不断创新,使得杨琴向系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的方向不断发展。
关键词:扬琴演奏;艺术流派;技法引言扬琴是在明末清初之际传入我国的,其地域历史可追溯于波斯帝国,也就是属于阿拉伯乐器序列,但扬琴自传入我国直到20世纪中叶,其发展一直很缓慢,虽然民间演奏艺术家对扬琴的使用和改造在一直进行中,但始终没有成为我国的主流乐器。
这种状况指导新中国成立,中国的扬琴演奏艺术家和理论学家以及扬琴技师在广泛借鉴我国其他民族主流乐器的基础上,对扬琴艺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创新,同时在扬琴演奏作品和演奏技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自此以后我国的扬琴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的扬琴已经在世界民族艺术的领域取得比较辉煌的成就。
上面提到扬琴在十六世纪传入我国以后发展一直很缓慢,其原因在于当时的扬琴亲体只有两排吗条,同时扬琴的共鸣腔体较小,没有后来衍化配备的变音槽等附件,因此其音量小并且音域狭窄,转调困难,导致其音色不理想,因此在当时的职业音乐家那里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同时上层社会尤其是王室对于杨琴的异域身份也很排斥,在上层社会缺乏市场,因此扬琴只能在民家的曲艺伴奏或者是弹唱中被使用,作为乐器,其实身份不高,虽然如此,在民间关于杨琴艺术的探索和发展中,扬琴并没有止步,在民间艺术家的接力传承中,扬琴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变音槽的演变比较能够说明问题。
浅析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扬琴曲《林冲夜奔》是一首弹性较大、速度较快、情感表现较强烈的曲子。
演奏它需要有较高的技巧水平和深刻的情感理解,下面对它的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做一个浅析。
一、技巧方面1. 右手快速轮指在演奏快速的琴曲时,右手的快速轮指技巧非常关键。
在《林冲夜奔》中,右手需要快速地连续弹奏一定数量的音符,这就需要运用快速轮指的技巧。
演奏时应注意轮指的长度、力度、指法,以及右手的节奏控制和弦位掌握。
2. 左手滑指左手滑指是指不断变换手指按弦的位置,从而实现连续的音符变化。
在《林冲夜奔》中,左手需要经常变换按弦位置,以实现旋律的连续性和流畅性。
在演奏时应注意左手滑指的精准度、速度、停顿和音色掌握。
3. 双手协调扬琴演奏中,双手的协调非常重要。
在《林冲夜奔》中,左右手需要有很高的技巧水平和协调能力,以完成各种难度的技巧要求,如轮指、滑指、换弦、颤音、滑音等等。
在演奏时应注意两手的节奏统一、力度平衡、音符清晰、旋律流畅。
二、情感方面1. 热情奔放《林冲夜奔》这首曲子的主题是林冲夜晚奔逃的场景,需要表现出一种热情奔放、奋勇前进的感觉。
演奏时应注重节奏感、速度感、音量感,让琴声随着旋律起伏,充满阳刚之气。
2. 忧愁伤感在曲子的中段,旋律转为悠扬,表达了林冲对家园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安。
这时,演奏应注意调整音色,使琴声更柔和、悠扬,表现出忧愁伤感的情绪。
3. 磅礴壮阔随着曲子的推进,情绪逐渐向高潮迈进,需要表现出一种磅礴壮阔的气势。
演奏时应注重节奏控制、音量调整、音符连贯,让琴声充满力量与光芒。
综上所述,扬琴曲《林冲夜奔》的演奏需要有扎实的技巧基础和深刻的情感理解,需要综合运用轮指、滑指、协调等各种技巧手段,以表现出曲子不同段落中的不同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一首优美悠扬、不失豪放壮观的琴曲。
现代扬琴特殊演奏技法的创新传统扬琴演奏技术的改革和发展应从传统扬琴演奏技术的创新开始。
因此,本章首先分析扬琴的创新性能技术,该技术基于扬琴传统性能的创新。
细腻的声音是着名的扬琴教育家郑宝恒借用古筝和琵琶等乐器的“吟”。
扬琴的新技术是通过演奏“揉”,“按”和“颤抖”等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在诸如古筝和琵琶等弹拨乐器的传统技术系统中,存在用于按压,按压和拉弦的技术。
通过左手按压,按压,下蹲等,可以改变琴弦的张力,从而相应地改变音高。
每个弦不仅可以在空弦之外播放各种音高,还可以产生精细的颤音效果。
它有效地增强了弹拨乐器的声音效果的色彩感和魅力。
因此,左手技术通常被称为“韵”和“韵”技术。
在传统的扬琴演奏中,艺术家们还借用古筝等弹拨乐器的左撇子“韵”技术,创造出单手“弦乐”技巧。
所谓“揉弦”,又叫做“压弦”。
也就是说,一只手用竹子玩,而另一只手用中间,第一和第三手指来回按弦的另一只手。
通过改变琴弦的张力,可以上下演奏第二和第三度的音高。
这种挤压弦的技术只能用于传统的小扬琴演奏,弦张力较小。
然而,自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扩大扬琴的音乐表现,露露式大扬琴已经发展到取代传统的小扬琴。
露露式大扬琴使用更粗,更硬,更钢丝的钢弦。
因此,郑宝恒借用电吉他演奏中的“滑动条形音箱”借用了改变弦张力和改变音高的方法,创造了“滑指”和相应的滑音技术。
玩家左手戴着五个“滑指甲”。
从而达到提升音高的作用。
我们知道音高取决于声音的频率。
要获得更高的音高,必须增加弦振动的频率。
琴弦的振动频率受以下因素影响:1、粗细的程度;2、琴弦的紧张度;3、参与振动的有效弦段的长短。
通常,弦越细,张力越大,所涉及的振动的有效段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频越高。
扬琴的几种演奏技巧与运用探讨1. 指法技巧扬琴的指法技巧主要包括击弦、滚动、双手协奏等。
击弦是扬琴的基本演奏技巧,通过手指的力度和击打方式来产生不同的音色。
滚动技巧是指用手指轻轻按压相邻的弦,然后迅速滑动弦音产生的连续音符。
双手协奏是指同时使用左右手来演奏不同的旋律或和弦,增加扬琴的音乐表现力。
这些指法技巧能够帮助演奏者在演奏中表达出更多的情感和音乐性。
在民族音乐中,例如中国古琴,这些技巧被广泛运用,使得演奏更加生动多样。
在现代流行音乐中,这些技巧也被用来增加音乐的层次和变化。
2. 弹奏方式扬琴的弹奏方式包括弹拨、弹击和掌指弹奏。
弹拨是指用手指或指甲轻触琴弦,产生清脆的音色。
弹击是指用手指或手掌以较大力度击打琴弦,产生浑厚有力的音色。
掌指弹奏是指用手掌和手指同时击弦,快速产生连续音符。
通过不同的弹奏方式,演奏者可以创造出不同的音色和节奏效果,从而丰富演奏的表现力。
在古典音乐中,弹奏方式常常被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音乐效果。
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弹拨和弹击方式常常被运用来创造出独特的音色和节奏感。
3. 曲式演奏扬琴的曲式演奏主要包括即兴演奏、独奏和伴奏。
即兴演奏是指演奏者即兴创作音乐,根据不同的情感和灵感即兴演奏出旋律和和弦。
独奏是指演奏者以扬琴为主导,独自演奏一段完整的音乐作品。
伴奏是指演奏者用扬琴为伴奏乐器,为其他乐器或歌手提供和音和节奏。
这些曲式演奏方式能够让演奏者更好地展示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
在传统音乐中,尤其是民族音乐中,即兴演奏和独奏非常常见,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演奏。
在现代流行音乐中,伴奏方式常常被运用来增加音乐的丰满感和层次感。
音乐研究59《戏剧之家》2018年第24期 总第288期谈扬琴的演奏方法贺婧(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扬琴的演奏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
在学习和演奏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养成善于分析的习惯, 用辩证法去分析和研究扬琴演奏中运动的每个有关的局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有机配合,有机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扬琴;演奏,方法中图分类号:J632.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059-01扬琴的外观是扁梯形或蝴蝶形的木制音箱。
扬琴的琴体 为木制、梯形扁方共鸣箱,琴面设有弦马、琴弦、山口、滚 珠、弦轴、挂弦钉、盖版等,演奏时用竹槌敲击琴弦,通过 琴弦的振动使共鸣箱产生共鸣。
目前常用的扬琴有5个条码 共125弦,构成54个音位,音域达四个八度。
演奏时,多 以双手持琴竹击奏琴弦。
一、 基本方法在整个演奏运动过程中,手臂各部之间既是有机地相互 配合,又具有各自运动的特点,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 分割、协调一致的联合运动整体。
如果从动作外形上看,手 腕运动幅度较大,下臂较小,手指则不易觉察。
演奏扬琴,手臂各部只有动作幅度大小的不同,只靠手臂某一部分的运 动,不能适应扬琴的演奏需要。
从用力情况看,在向下击弹琴弦的演奏运动过程中,应 把来自下臂的力,同时加上手腕灵活转动和手指检动琴竹的 力,即臂力、腕力、指力的合力(就其实质而言,这种力是 一种旋转力),在手指捻动琴竹的瞬间(即琴竹击弹琴弦的 瞬间),灵巧地全部集中甩到琴竹头上。
这种灵巧的力,是 击弹琴弦的主要力量。
击弹后所产生的向上反弹力,则是使 琴竹回复到下一次击弹的准备位置的主要力量,在整个演奏 运动中,手臂各部在向下击弹时,呈用力状态,击弹后向上 回松琴竹时,则呈不用力的自然松驰状态。
手臂各部的这种 用力和不用力的有节律的运动情况,是扬琴演奏得以持久进 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二、 手臂各部的运动和力的运用上臂:主要是有机地配合下臂作前后伸缩运动。
论扬琴演奏的音色处理扬琴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它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历史,是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扬琴演奏艺术的高超水平不仅取决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也与音色的处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一下扬琴演奏中音色处理的相关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扬琴音色的特点扬琴的独特音色是由琴身、琴弦、指板和弦囊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的。
其音色与其它乐器有很大的不同,具有如下的特点。
1.宽广的音域:扬琴的音域非常宽广,能够从低音区一直延伸到高音区,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声音抑扬发挥的能力。
2.柔和的音色:扬琴的音色相对柔和,具有一种温柔的韵味,非常具有表现力。
3.独特的共鸣效果:在演奏过程中,扬琴的各个部位都会发出共鸣的声音,产生非常美妙的效果,这也是扬琴独特的音质之一。
二、扬琴演奏中的音色处理技巧在扬琴演奏中,音色的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掌握音色,并在演奏中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1.指法要准确扬琴的演奏需要很高的技巧和准确的指法,特别是在处理音色方面更需要注意。
比如,不同的弹奏部位会对音色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在演奏时需要根据曲目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弹奏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2.选择合适的琴弦不同的琴弦之间,其材质和长度都会对音色产生影响。
因此,在演奏时需要根据曲目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琴弦,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3.指板处理指板也是影响扬琴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合理的指板处理,可以使扬琴发出不同的效果。
比如,使用滑奏、颤音、三连音等技巧,可以在演奏过程中产生出不同的音色效果,从而丰富演奏的音乐内容。
4.注重共鸣效果扬琴是乐器中非常注重共鸣效果的一种,演奏时要特别留意琴身、琴鳍和弦囊的共鸣效果。
通过合适的演奏技巧,可以使扬琴发出非常细腻、复杂、美妙的共鸣效果,从而让演奏更加生动、真实。
三、注意事项在处理扬琴音色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调整音效器的参数在现代演奏中,很多人通过音效器来人为改变扬琴的音色,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
扬琴演奏技巧方法比较研究作者:佚名来源:拙风文化网第一节扬琴演奏手形扬琴演奏正确手形,是半握拳状的手型,是从握拳状手形到半握拳状手形的过渡,演奏手形呈虚拳空心,并要求手指自然弯曲,手指关节自然突出。
对手指的具体位置要求是食指中指大拇指呈三足鼎立,无名指和小指给予辅助力量。
练习要求:1、握拳练习;2、半握拳练习第二节扬琴琴竹1、扬琴琴竹说扬琴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也是世界性的乐器,它广泛流传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因而形成多种不同风格文化的扬琴。
它有三大体系,中国扬琴体系、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
但是,在国外,扬琴所使用的敲击工具和中国扬琴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是一种类似勺子形状的木质琴槌,它在质料制作上、尺寸长短上、厚薄软硬上、琴弦粗细上、装饰图案上,各国均异,音色接近于钢琴的音色。
在我国,扬琴经过劳动人民数百年的再创造,更新、改革、替代,已从形制上、音色上、演奏上、技巧上、流派上,大不同于外国扬琴,自成体系,形成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
尤其是在演奏工具上,使用一付竹子制作,有弹性、韧性、灵巧的工具,称谓琴竹,来作为中国扬琴的激发体、演奏工具,其击奏发音清澈透亮、浑厚圆润、华丽典雅,极富有中国民族特色。
对琴竹的称谓,在我国各地,叫法不尽相同,在我国出版的扬琴著作、发表的扬琴论文中,称谓也不统一。
所以,有叫琴键、琴笕、琴扦、琴签、琴槌,也有叫键子、飞子、击片、扬子等。
但从扬琴教学规范的角度来说,叫琴竹比较恰当确切,这也是大家倾向,比较赞同的统称。
琴竹的使用,早在清代,一七五一年,印光任、张汝霜撰,《澳门记略》一书中,下卷就有记载。
“铜丝琴,削竹扣之,铮铮琮琮”。
书中所说的“铜丝琴”,是指未改革的传统小扬琴,使用铜丝为琴弦而得名;“削竹扣之”是指击弦工具已改革采用竹制的琴竹;“铮铮琮琮”是指中国扬琴使用琴竹演奏而发出的美妙的旋律和音色。
2、扬琴琴竹部位名称琴竹分三部分:竹头部分、颤动部分、持竹部分第三节扬琴持竹(手指持琴竹的位置)扬琴持竹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1、二指持竹:食指、大拇指持竹,民间持竹方法,虽灵活,但不宜控制;2、三指持竹:食指、中指、大拇指持竹,常用持竹方法,宜控制,又灵活,但不宜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体会,逐渐掌握。
论扬琴基本演奏技法的训练技巧作者:张婧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0期【摘要】基本演奏技法是器乐演奏艺术的基础,只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才能演奏出动人心弦的音乐。
就扬琴而言,扬琴的基本演奏技法就是锻炼手腕的灵活主动性与手指的配合以及两手力度速度的协调性。
【关键词】扬琴;基本演奏技法;训练技巧【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基本演奏技法决定着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所以训练基本演奏技法对学习器乐演奏非常之重要。
扬琴属于弹拨类乐器,所以它的基本演奏技法为击弦。
在击弦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一些运用得较多的演奏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单音、八度齐竹、轮音、音阶等。
这些基本的演奏技法都是为了更好地演奏曲目打基础,只有基础打牢,演奏出来的音乐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够与人产生共鸣,打动人。
在练习基本演奏技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用耳朵去听、眼睛去看自己的击弦,击弦时要保持强而不燥、弱而不虚、快而不乱、慢而不散。
手的控制状态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放松、灵活、快速、准确、细致。
我们还需要用到一个辅助性的工具—节拍器。
节拍器是音乐的法律,它能够清楚具体量化地告诉你,你的节奏稳不稳定,你现在的击弦速度是多少等等。
有效地运用节拍器能帮助我们在稳定节奏的基础上练好技法。
接下來就是一些针对各种击弦演奏技法的基础练习:一、单音在开始演奏前,先规范演奏姿势,肩膀自然放松下沉,然后收肘关节,使得手臂自然下垂,贴近身体,手臂与身体间有能过一个手掌的距离,最后是要注意垂直感,保持手的筋络顺直,坐姿身体面向高音琴码,脚要放松,左脚前右脚后,重心平衡,身体前倾五度,肚脐与最低位琴码保持一个琴笕的距离。
在持笕时,要注意大拇指跟琴笕保持一条直线,笕头与琴弦也保持垂直,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开始演奏。
演奏时要注意两手呈内八,击打同一击弦点,击弦点的位置大概离琴码2.5厘米左右。
单音击弦是扬琴演奏最基本的技术环节。
演奏时要注意两快一松的演奏要领,在保证力度的前提下,两手注意下笕快、回弹快、回弹时手放松。
扬琴双手开出幸福泉演奏技巧首先,要正确摆放双手。
右手应放置在琴弦上方,手腕微微上抬,五指自然垂直下垂,保持放松的状态。
左手则应放置在琴弦下方,手指要伸直,触碰到琴弦时应轻柔,力度适中。
通过正确的手位摆放,可以减少演奏时的不适感,并为后续演奏技巧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掌握好扬琴演奏中的按弦技巧。
扬琴演奏中按弦要求准确,力度控制得当,这样才能使音乐表达更加丰富。
在演奏中,要通过左手的按弦动作来产生音符,手指要轻快而有力地按住琴弦,注意力度的控制,力道过轻会导致音符不清晰,力道过重则会导致音符变调。
因此,在演奏时要注意按弦的准确性和力度的掌握,以确保音乐表达的准确性和质量。
另外,调弦技巧也是演奏扬琴的重要一环。
扬琴的音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偏差,需要通过调弦来保持良好的音准。
在演奏前,应先通过调音器等工具来调准各弦的音高,确保每个音符都能稳定准确地被演奏出来。
此外,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弦的状态,及时调整和修整,避免因弦音失调而影响音乐表达。
最后,要培养良好的指法和手法习惯。
指法是指演奏时手指在琴弦上的动作方式和技巧,主要包括扫弦、揉弦、连弹等。
通过不同的指法,可以产生出丰富多样的音响效果。
而手法则主要指演奏时手腕、手臂和手指的协调配合。
通过合理安排和运用手腕、手臂和手指的力度和角度,可以使演奏更加灵活、流畅。
因此,要培养良好的指法和手法习惯,加强对指法和手法的练习,提高演奏技巧的水平。
总之,演奏扬琴双手开出幸福泉,需要我们掌握好双手的摆放、按弦技巧、调弦技巧以及培养良好的指法和手法习惯。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我们才能使自己的演奏水平得到提高,从而能够通过扬琴的音乐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浅谈扬琴演奏的指腕技术
摘要:扬琴演奏中指腕技术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文章从指腕结合的整体运用;指腕的分工配合;指腕和腕指的不同三方面阐述了扬琴演奏指腕技术的原理与运用方法。
关键词:扬琴演奏;指腕技术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击弦乐器。
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无论用于独奏、伴奏还是合奏,扬琴的音色特点都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
它的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
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在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扬琴演奏已形成一种比较规范的击弦方法,即演奏时,在手臂配合下,以腕指关节为活动中心,采用拇、食、中三指持竹法,依靠手腕伸屈,转动和手指捻动,上托相结合来完成演奏,这就是扬琴演奏的腕指技术。
指腕技术的运用在扬琴演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于扬琴音色的把握
扬琴单音技术和轮音系扬琴的基本核心技巧。
单音似珠落玉盘,晶莹剔透,常用于装饰旋律,使之轻快活泼,华丽多彩;双音丰满
有力,主要用于曲调需强奏的音上,以增强气势,烘托情绪。
为使扬琴的音色更好,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式和技术:
(一)正确持键
“三指持键”指大拇指、中指、食指用力均匀的握住键子。
关键是中指指肚紧贴在键柄上,目的是通过三指紧握,使键子和手成为一个整体,成为手指的向前延伸,这样才便于控制强弱力度的变化。
在三指持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是大拇指容易凸出、二是中指常常不能紧贴在键柄上。
(二)转腕子
当三指握住键子以后,上下弹奏的任务便交给腕子完成,要求腕子直上直下的转动。
这样才能使键头正面击弦,取得好的音色。
腕子是个“万向轴”,什么角度转动都可以,而且非常灵活,但让它直上直下转动并非易事,训练的方法是双手合十,或半握拳合在一起,不得分开,上下转动,才能达到直上直下转动的目的。
如果不这样练,极易造成腕子转动或向外或向内,给今后演奏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且很难纠正,所以从一开始就必须严格要求。
(三)键头击在弦的位置
键头长约5厘米,要求用中间偏后的位置击弦,这个位置击打出来的声音最结实。
一般讲,在距码子2.5—3厘米(一寸)的位置,这个地方声音最好听。
训练时可在面板上面拉一根线,前后用胶条贴住,久而久之,就可准确击打在这个位置上。
(四)“弹性力度”练习
打扬琴准确叫法应叫弹扬琴,键子下去应有弹性也就是用“弹性力度”来演奏,根据演奏实践,可采用“回键”的训练方法,即:假如击弦时,键子距琴弦二十公分高,弹下去后,迅速回到二十公分的高度,记住是刻意通过腕子回到原来的高度,键子击弦瞬间越短越好。
“回键”是产生弹性力度的关键。
二、指腕结合的整体运用
扬琴演奏已形成一种比较规范的击弦方法,即演奏时,在手臂配合下,以腕指关节为活动中心,采用拇、食、中三指持竹法,依靠手腕伸屈,转动和手指捻动,上托相结合来完成演奏,这就是扬琴演奏的腕指技术。
指腕技术的运用在扬琴演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扬琴的发音,是根据杠杆原理,依靠人体各部分肌肉、关节的整体运动,使用琴竹结合指腕将动力作用于琴弦,使琴弦得到充分振动,以产生音响共鸣和声波对流。
这种共同运动的正确与否,对扬琴演奏的音质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
指腕演奏动作,是在手臂配合下,以腕指关节为活动的中心,采用拇、食、中三指持竹法,依靠手腕伸曲,转动和手指捻动,上托相结合来完成。
从臂、腕、指三者的关系来讲,一般以手腕为主,手指以及手臂为辅。
整个演奏是一个臂、腕、指节节带动,整体配合的协调动作。
其动力性的力量和琴竹的弹性,重量及运动加速度所构成的合力,最后集中于手指将其作用于竹头,形成一个力的爆发点来弹击琴弦。
琴竹是以腕关节为圆心,演奏时,身体各部位应在保持整体感和自然松驰的基
础上,两臂下垂,两手向前平伸,自肘关节到手指到竹头呈直线状态。
构成扬琴音乐的单音为扬琴音点,作为弹拨乐器的音点,必须具有颗粒性,因此在击弦方法上就应注意指腕在击弦时的弹力放松。
三、指腕和腕指的不同
“腕指结合”和“指腕结合”是调节力的分配和运用的重要环节,只是由于两种不同的力源方法,既有相同又有区别。
从整体上看,在演奏上两者都在强调以臂为辅,腕指(指腕)结合为主,从局部来看,“腕指结合”是以腕为主,以指为辅,“指腕结合”是以指为主,以腕为辅。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在具体的乐曲演奏和练习中,应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运用。
手腕和手指借助这种自然的惯力,加上手腕转动而产生的突发力送至琴竹头弹击琴弦。
在作用于不同的力度和不同的速度时,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应相互调节,相互配合,使手腕更加灵活,手指更加灵巧。
四、小结
既然扬琴在演奏中指腕技术的运用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正确理解和掌握指腕技术之间相互配合的演奏方法是十必要的,只有掌握好指腕结合的整体运用,运用好指腕的分工配合,区分好指腕和腕指的不同,才能使演奏技术会达到一个较科学的状态,演奏的状态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弹奏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