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界中的当代少数民族诗歌
- 格式:pdf
- 大小:211.60 KB
- 文档页数:2
当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现代意识探析
涂鸿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纳,是一次比中国汉语诗歌创作在西方文艺思潮影响下的现代化意义更为深远的交融.当时中国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青年诗人与全国其他地域的少数民族诗人一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步入诗坛的.他们以一种特殊的心理、特殊的情感历程和特殊的艺术视野,以一种原生的文化形态和一种尚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艺术直觉,在觉醒了的现代意识的观照下,重新审视民族的精神、文化,从而寻找民族生命本体里那些神秘而博大的存在,并透视了一种神奇的向往.他们在诗歌的主题、题材、手法、语言等方面都延展和更新了传统,以一种崭新的诗学观,开启了民族诗歌一种更高、更新的艺术境界.
【总页数】7页(P138-144)
【作者】涂鸿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当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诗歌语言中的现代意象 [J], 涂鸿
2.抒情个体的民族精神皈依--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文化解析 [J], 涂鸿
3.当代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创作中的一盏明灯——论扎西才让诗集《大夏河畔》的文化内涵 [J], 朱永明
4.从《爨宝子碑》探析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和汉族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 [J], 何薇
5.当代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创作中的一盏明灯——论扎西才让诗集《大夏河畔》的文化内涵 [J], 朱永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民族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宋泽华,左秋娟(西藏农牧学院,西藏林芝860000)接受美学酝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它孕育、诞生于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主要创立者为汉斯·罗伯特·尧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其代表作为尧斯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座位向文学理论的挑战》和伊瑟尔于1970年发表的《本文的召唤结构》。
这两部作品的发表标志着接受美学这一文学理论的诞生。
后十年,接受美学迅速传播,传播到欧洲大陆、美洲,上世纪八十年代,接受美学被周宁、金元浦、朱立元等译者介绍到中国,接受美学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掀起文学理论变革潮流。
随后,教育界也把接受美学引进教学改革,为教育教学改革开拓了道路,提供了新的生命因素。
一、接受美学基本理论(一)读者中心论与文本理论接受美学最大功绩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以作品或作家为圭臬的局面,提出了读者中心论理念,“读者对本文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本文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
文学作品不是由作者独家生产出来的,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读者不只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因为鉴赏和批评的本身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生产,就是文学作品的实现。
”[1]。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接受美学打破了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的格局,确立了读者的主动的、积极有为的地位。
接受美学并没有满足于此,它进一步言明,读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也参与了文学的创作,读者就是作者,“文学价值的创造者,决不只是创作主体———作家,还包括接受主体———读者。
读者也直接参与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创造,是文学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
可以说,就价值来源而言,读者与作家是文学价值的共同创造者”[2]。
“读者中心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作品中心论的理论格局,有利于人们从新的角度审视文学接受。
接受美学提出了新的文本理论,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新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3],伊瑟尔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本文”作了严格的区分,他认为文学本文是作家创作的,但是,作家并没有完全确立文学意义和文学价值,他只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结构或实现的可能性,而文学价值的实现是在文学阅读和接受过程中实现的是读者创造性阅读将潜在的文学价值实现,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时,文本才成为作品。
接受美学视阈下韩国现代诗歌的汉译研究作者:文佰平刘梦婷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4期摘要: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对当代翻译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稿将以金丹实译著的韩国诗人高银诗选集《春天得以安葬》为例,将接受美学作为理论指导,并结合具体案例试分析探讨韩国现代诗歌汉译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以及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本研究旨在丰富韩国诗歌翻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接受美学;韩国现代诗歌;汉译;《春天得以安葬》;读者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始于20世纪20年代。
其后,基于冷战体制下中韩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两国交流中断。
随着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韩国诗集才得以在中国出版。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的快速发展,在中国译介的韩国文学作品数量急速增加,其中韩国诗歌的译介数量也明显增多。
不少韩国诗选在《世界文学》、《译林》等外国文学期刊刊登发表上陆续。
二十余年间,虽取得些许成果,但也受到了社会经济及文化体制的限制,当前国内对于韩国现代诗歌汉译方面的研究接近空白。
基于此现状,本稿将以高银诗选集《春天得以安葬》为例,引入“接受美学”作为理论指导,探讨韩国现代诗歌汉译原则与策略等。
一、韩国诗人高银及诗选集《春天得以埋葬》(一)韩国“国民诗人”——高银韩国诗人高银,本名高银泰,生于朝鲜半岛被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他从小在私塾习识汉字,深谙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韩国李白”。
1952年出家修禅,法号一超。
1958年在《现代文学》发表《泉隐寺韵》、《雪路》等作品,登上文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投身民主运动写作政治诗歌先后四次入狱;90年代以来,云游天下,足迹遍布全世界。
作为韩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平凡的存在,他也曾是诺贝尔文學奖的热门候选人之一。
(二)诗选集《春天得以埋葬》《春天得以埋葬》是高银第一本中文诗歌自选集。
美学视域下陕北民歌民俗文化翻译陕北民歌是陕北的乐府、陕北的天籁,是中华民族音乐殿堂里的“音乐活化石”。
每一首陕北民歌都会给人以莫名的感动,那凄美的歌词、那荡气回肠的旋律,每字每音都散发出浓郁的乡土韵味,让人如痴如醉,把黄土高原淳朴、自然的民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或悲凉高亢,苍茫遒劲,或婉转柔美,荡气回肠,充分展示了陕北高原的自然景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蕴含着丰厚的陕北民俗文化,是陕北民俗文化一幅生动的画卷,是陕北地域文化一部恢弘的史诗。
陕北民歌翻译,就是要求译者运用翻译美学观点,多元互补、立体交叉、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由一元走向多元,由结构走向解构,完美再现陕北民歌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审美意识,从多角度进行审美重构,以期传递出原文美之“神韵”。
一、研究陕北民歌民俗美学特质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文化模式。
”《现代文化学大辞典》将民俗定义为:“民间流行的所有风俗习惯,蕴藏于民间生活之中,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民俗学家认为,一个民族或某个地域的民俗事项,主要由语言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物质民俗组成。
语言民俗,又称“民间语言”或“方言土语”,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一代代口头传承下来的,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征的方言、俗语、俚语、谚语、套话等;社会民俗,又称“民间社会传承”,主要包括社会组织、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社会制度、生产劳动、民间娱乐等多方面的民俗,如民间婚丧嫁娶、春节社火、秧歌、脚夫们的“赶脚”生活等;精神民俗,是指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所留传下来的民俗习惯,包括精神信仰、道德伦理、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如寺庙道观、民间巫术、祈雨祭祀等;物质民俗,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有形的、可感的、通过实物反映出来的民俗,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居住的窑洞,穿戴的羊皮袄、白羊肚手巾,吃的小米钱钱、洋芋蛋蛋等。
(一)人生礼仪、婚丧嫁娶民俗人生礼仪、婚丧嫁娶属于社会民俗,体现着陕北黄土高原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 中国古代诗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高度凝练、言简意赅、意蕴深厚,不同于现代 文学作品, 需要译者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沟通两种不同的语言、文的是意境美。
本文将根据接受美学中读者中心论的观点, 来剖析 古诗英译中意境美的再现。
2. 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 Reception ) 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末期的联邦德国, 其主要理论代表是姚斯 ( Jauss ) 和伊瑟尔( Iser ) 。
接受美学是西方目前流行的一种文学理论, 是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石, 以读者的接受反映为轴心的理论体系。
接受美本得到确定和具体化的过程的主体便是读者。
任何一个读者,在 其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 都处在一种先在理解和先在知识的状 态, 即读者原先的多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结合而成的 一种对文学作品的潜在的审美期待, 这就是接受理论所说的文 学的期待视野( horizon of expectation ) 。
在翻译过程中, 作为原作读者的译者, 首先要对原文进行解读, 在解读的过程 中自然融入自己的期待视野, 进而将其体现在译文中, 不同译 者因各自期待视野的差异便产生了不同的译文。
1. 引 i =r 化和受众。
中国古典诗歌中 ,美无处不在,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学的精髓就是认为文学作品具有未定和具体化的特性, 而使文3. 读者反映与诗歌翻译诗歌是文学文本中的一种特殊样式, 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 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
诗歌的语言形象生动, 言简意赅而又含义隽永, 它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 其句 法往往打破常规, 每一个字, 每一个音符与节奏都是一种表情 达意的方式, 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孕深广的生活内容和异常丰富 的内涵。
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是一种虚构的语境, 其中需要读者填补的空白更多。
在诗词鉴赏中, 读者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再造想 象, 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 还原诗歌的场景, 获得 更高的审美享受。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文1.引言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于德国,后来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文艺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
接受美学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重建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姚斯认为,“文学史的更新,要求建立一种接受和影响的美学”(姚斯,1987:26),文学史不应该局限于研究作家生平及作品,而应该考虑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理解及阐释。
传统的翻译研究或者是以作家为中心,或者是以文本为中心,而接受美学强调意义来源于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翻译研究应该重视译者这个特殊的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
本文主要是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分析《诗经?蒹葭》的四种英译本,以探讨译者的翻译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译者所发挥的主体性。
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对诗中的“未定点”、“空白处”进行具体化,对诗的意义作出了不同的阐释,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译文。
2.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期待视野”是姚斯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然而姚斯并未在其著作中给“期待视野”一个明晰的定义。
后来研究接受美学的学者根据姚斯的论述,给这个术语赋予不同的意义,Robert C.Holub认为“期待视野”指的是“一个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任一本文的思维定向”(1987:341),周宁和金元浦认为“期待视野”指的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者先在结构”(1987:6)。
笔者根据姚斯著作中提及的有关“期待视野”的描述,认为“期待视野”可作两种理解。
狭义上而言,指的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标准或者诗学传统,由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主题、形式、叙事角度等组成。
这是接受者在以往的阅读体验中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接受美学”在英文诗歌改编中文流行音乐歌词中的体现——以叶芝《when you are old》为例李静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开放性与和读者的能动性。
本文以赵照改编自爱尔兰作家叶芝经典诗歌的《当你老了》为例,探讨词作者在进行英文诗歌改编中文流行音乐时如何关注目标受众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接受美学;英文诗歌;流行音乐歌词作者简介:李静(1993.2-),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17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52-01一、引言2015年春晚上莫文蔚演唱的由赵照改编的流行歌曲《当你老了》触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弦,广受好评,成为当年年度十大热歌金曲,也让爱尔兰作家叶芝的经典情诗《when you are old》更为读者熟知,是文学作品通俗化和民间化的典型。
二、“接受美学”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解构主义思潮兴起,译者的主体性和读者的能动性得到重视,阐释学以及“接受美学”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中。
其中,“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接受活动是赋予作品鲜活生命的重新创造过程,读者参与作品的意义构建,翻译应更多地考虑目标受众的期待视域和接受姿态,以提高作品在目标群体中的接受度。
三、《当你老了》歌词里的“接受美学”本文从主题和内容两个方面探讨歌词里的“接受美学”。
从主题来看,该诗是叶芝写给他爱恋了一生之人的作品,其表达关乎爱情;赵照初初读该诗时脑海中浮现的是母亲,其解读关乎亲情。
于是据真实的感受创作了歌词,主题由诗歌中的爱情变为歌词中的亲情。
这正是“接受美学”理论所称的作品的意义由读者的解读而被再次创造。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可能不会拥有叶芝那般炽烈的爱情体验,但是父母的老去确是人生必经之事,可以引发广泛且强烈的共鸣。
辽阔无垠的彝族诗歌之火——《中国彝族当代诗歌大系》读后记文/吉连成拉我是一个感性决裂的人,一首好的歌或者一首好的诗都会给我的灵感带来持续性的高潮。
亚里士多德说,诗歌具有净化作用。
在当今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社会,诗人不是肚子在黑暗而潮湿的木枕下和诗的母性挣扎,而是在诗的解剖和再生中吸吮大自然的甘露,破解大自然的掌纹,给心灵予以净化。
诗,是我们经过黑暗的涤荡后临盆的婴儿,是阿普笃慕农耕狩猎时代的身影。
我认为诗的生命源于苦难,万物的始母也是苦难。
文学史家常说:忧患出诗人。
这个观点我曾在自己的诗集《城市的过客》中说道:“穷是一切苦难的根源,然而,苦难却是诗的亲生母,不经历漫长地酝酿,残酷地洗礼,蚀骨地破茧,哪能有诗意的临盆?越是苦难越能清晰地窥见生活的容颜。
”彝族自古是一个诗性栖居的民族,这个民族在诞生的时候,就有了英雄史诗之类的神话诗歌。
部落的影子,诗的灵性,源于战争的危险,洪魔的逼迫,瘟疫的漫延,母族的痼疾......自然就以诗歌的形式来记录和传唱自己的历史,例如:《玛牡特依》《勒俄特依》《指路经》《妈妈的女儿》等等。
《中国彝族当代诗歌大系》就是一把开启彝民族未来之门的钥匙,为我们彝族诗潮鲜花着锦。
蛮国诗坛的启明星——吉狄马加说:“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彝族现代诗创作热潮,犹如石破天惊般开始了一场以诗歌为先导的彝族文艺复兴运动。
这场运动完全可以认定为与20世纪初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莱姆黑人文艺复兴运动具有同样性质。
”《中国彝族当代诗歌大系》阵容是空前的,作者所属的行业上,从政治高官到农民工人,从教授导师到莘莘学子;年龄结构上,从银须白发的耄耋老人到热情活泼的青少年;地域上,从大小凉山到金沙江畔,从乌蒙山脉到红河两岸。
重要的是,《中国彝族当代诗歌大系》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性捻成的一股绳。
麦吉作体在评论中说道:“群体诗写远远比个体诗写重要。
”这也是我为什么写名为“星星之火聚焦的烈火烹油”的主要原因。
2011年第2期 (总第120期)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loumal of Qiqib.ar Junior Teachers’CoHege No.2,2011
Genera1.No.120
接受美学视界中的当代少数民族诗歌 王艳芳 (云南民族大学,昆明650223) 摘琴:接受美学强调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 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少数民族诗 歌,不难发现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立场到诗歌的主题意蕴,都显‘出少数民族诗人群的诗歌文本所具 有的接受效应。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历时性特点及其价值。 关键词:接受美学;少数民族诗歌;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1227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1 009—3958(201 1)02—0080—02
On the Conten.porary Ethnic Groups’Poems in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Acceptance
WANG Yan——fang (Yunnan University of卜l 。onalities,Kunming 650223,China) Abstract:Accepted esthetics points o‘c that works’value depend oil readers’acceptable consciousness.R、 ed on aesthetic theory ofac— ceptance,people will easily discover that the creation stand and theme of ethlfic groups’poems show acceptable effect,diachronic charactedsdcs and valtle ill ethnic gruups’poems. Keyworos:aesthetic theory of acceptance;ethmc groups’poems;national culture
诗歌是一个民族文明和发展的标忠之一。新时期以来, 随着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涌现 = 一批双语诗人或者 完全以“第二母语”——汉语进行创作的涛人。“他们凭借从 民族优秀的诗歌文化传统中乘承下/{∈的天赋的诗性觉 ’1 生命灵气,默默地在汉语诗坛这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_卜耕 耘着、跋涉着。I 少数民族诗人们以无畏的勇气,秉 民 族诗歌传统的诗性和灵气,多角度透视本民臌精神内涵和民 族心理素质的变化,通过深刻的批判自省,风格各异的诗艺 实践,力求重甥本民族文化,成为当代诗坛一股不容忽视的 力量。接受 。’ :突破了f 统文艺那沦的界限,不丰张把文学 创作和f 品作为研究对象,而要求把研究领域扩大到文学接 受活动。并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 一时代的铒~ 背均提供同样的观点和客体,它不是一尊纪 念碑,形Il 亡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 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 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一,本文仪选 取几位最具代表性的优秀 )数民族诗吹文小,从义牛接受 的角度来看待少数民族诗护,以此米探寻少数民族诗歇的内 在精神品质。 一、对异域文化的想象与接受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湖的到来,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也 面临着难以同避的转型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学自身的丰富驳 杂的文化因子也被注入了现代性的新特(^而对异域文化的 书写始终是少数民族文学不变的根本,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文 学文本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始终会在文本中找寻那种不同 于自身文化特点的带有异域色彩的东西。当然,在这样的寻 找中,少数民族文学并不始终是被探寻者。但不可否认的是, 对于许多相对处于弱势群体的族群而言,他们的文化更多地 具有了异质色彩。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贝U是较为 具体的展现出了某个族群的独特的民族文化,较大程度地满 足了人们普遍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更多地是建立在 人们对异域文化风情的探寻心理当中。当诗歌在被逐渐走向 边缘的今 ,却仍然活跃着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他们 的义本以共独特的异域文化想象,兼具鲜明的时代特性的品 质,从而使得4 ̄41"J的诗歌具有了不同于汉族诗人的“召唤结 构”,增强了诗歌的接受程度。 带着异域风情走入我们的视野的少数民族诗人,在多元 化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诗歌创作,他们在继承本民族优秀的诗 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借鉴国内外的诗歌技艺,力图实 i, , 的 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文化自觉意识”是少数民 族汉语诗人们在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中选择的文化策略和 义flL :态。 弊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歌中,“文化自觉”意识最为明 显,通过陔主题的抒写,表达他对母族文化的眷恋和回归。 火、猎人、母亲、毕摩和孩子,斗牛等民族意象传达古老民旅 的传统精神和心理特质,灌注了诗人对故土和民族的深情,
收稿日期:2011—03—07 作者简介:王艳芳(1986一1),女,云南省维西县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2008级中国 ̄-'-3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 研究方向: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一80— 体现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在《守望毕摩》一诗里诗人写到:守 望毕摩/就是守望一种文化/就是守望/一个启示/其实 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时间已经证实/就在他渐渐消 隐的午后/传统似乎已经被割裂/史诗的音符变得冰凉/ 守望毕摩/我们悼念的不但是/一个民族的心灵/我们的 雨眼泪水剔透/那是在为智慧和精神的死亡/而哀伤。阿库 乌雾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集体无意识”对诗人的思想和 创作起着重要作用。如在《兹祖普巫》一诗: 被岁月轻易叠进史书的急湍/收藏一个古老民族/柔 韧的命运/自在爬满/远古图案的巨杉/伟岸与雄奇静 蓄/看不见的脉流”。 古老民族的血脉、力量被越来越悠长的历史带远,神话 与传说,宁静的生存之境如今只存在诗人的想象中。本民族 的神话意象、原始宗教巫术意象以及生命意识意象等构成其 诗歌创作的重要原型,对这些原型意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 解诗作的深层文化内涵和民族的精神内核。如朝鲜族诗人南 永前选取民族原始信仰图腾作为研究和抒写对象,重新发掘 民族原始文化,塑造民族原始精神,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品格。 在《熊》一诗中,熊历经了苦难辛酸最终化为人类尊崇的民族 祖先: 以星为眼/以月为腮/以甘露为血液/化为芙蓉妓妓 之熊女/世间精灵之始祖母”。 这些以民族文化精髓作为诗歌主题的文本,为读者提 供了无限的憧憬。南永前的图腾诗在渎者群中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向那些对图腾崇拜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了文学意义上 的阐释。 相对于民族学意义上的说明,涛歌所具有凝练、具象与 抽象的融合、整饬的语言,也为外民族读者了解本民族文化 做出了有力的补充。许多的诗歌爱好者、民族学及人类学家 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与阅渎中,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诗歌以 及当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在传统与继承的发展过程中,发现 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诗歌文本在本民族读者 以及外民族读者眼中同样具有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 少数民族诗人的涛歌文本以诗意想象的方式,对于隐 藏于民族心理深层结构的文化心态呈现出来,这是诗人的价 值所在。正是如此,各少数民族总是在不遗余力的挖掘本民 族的传统文化,并积极扶持新人新作,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 中,文艺作品对于民族心理结构具有极大的稳固功能。云南 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如哈尼族诗人哥布、彝族诗人鲁诺迪 基、白族诗人晓雪等,也是在积极地建构起以本民族文化作 为其核心的诗歌体系,在他们的诗歌文本里,读者在无尽的 想象中,享受着来自异域文化的熏陶。体会着以诗人为代表 的少数民族如何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顶礼膜拜,以朝圣般的虔 诚将自己的灵魂与民族文化的灵魂熔铸为一体。 二、诗歌文本的历时性 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的多重阐释,在不同的时代体现 出不同的意义,而相当一部分的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文本便 是以民族文化作为诗歌的主题,并不断释放出新的内涵。作 为文化的诗意现身和表达的少数民族诗歌,它在表述自身的 同时也就表达了相应的文化。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文本常常 充满了丰富的诗歌意象,这些诗歌意象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 民族的特殊心理、情感历程,成为民族的文化象征,具有深厚 的历史感。古老的、现代的、文化的诸种因素都通过诗歌的意 象表达出来,因而意象对文化内蕴和诗歌世界可以起到透视 的作用。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双重影响的少数民 族诗人们常常借助本族图腾、神话、历史传说等具有象征性 的文化事象,营造层次复杂的意象空间,复调多义性的主题, 表达对现实生存、历史文化的多重反思,然而他们的诗歌意 象,在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而产生出新的价值及意义,反映 出文学文本的历时性价值。 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伊瑟尔认为“现实、虚构与想象三 者合一的关系是文学文本存在的基础” 67)。诗人表现母族 文化的诗歌大多具有想象的意义,不再是现实生活的展示, 而趋向精神家园的想象性重构,并且伴随着文化碰撞和裂隙 中的痛苦与沉重。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诗便是通过彝族神秘 的宗教神话描写勾画民族元文化的心理结构,思考现实与信 仰的背离,历史演进中宗教精神的变迁。请看《海子》: 在人与神走向裂变的时代/彝海子铅色的黄昏中/男 人长笛上的一个孔/女人在集市任意取舍的一枚胸花/永 远游离在古籍之间/一颗异体字/喧嚣在新寨子上空/定 格不祥的/蛇行烟圈/那神话误传给神话的/一次干枯/ 叹息 在科技文明尚未进入的原初时代时,人神和谐共处,一 切保持自然淳朴的风貌,如彝海子般清澈明净,海子是灵感 的源泉。然而随着现代文明入侵,人神分裂,彝海子失去了澄 明,神活不再具有传统内涵和生命力,人们的灵魂无目的地 游荡,只剩下浑浊的“叹息”。这里传达的足诗人对原初文化 状态和纯净宗教-N40正在消隐的忧思。再人《巫唱》: 巫师在语言的石级上/轻捷而沉重地爬行/身边带着 所有祖传的法器/以及借火积薪般的学徒/双目微闭造就 一面土墙的罐漏/生与死的毡叶从此处切开/流出鬼怪与 神灵的混血/全被眼前瘫软的禽兽吸食/只有一根柔韧的 青柳/成为长在禽兽身上的绿竹/据说有人曾勇敢地伐了 它/做成彝人最早的乐器。 毕摩传播着彝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沟通人与神 灵鬼怪的思想,赋予了彝人以想象性的思维世界,从“绿竹” 到“乐器”的改造,体现出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理性立场。在诗 中,彝族特有的巫术活动并未消失,但在冷静的描述之下,实 现了民族不断地由蛮荒向文明进化的可喜进步,以诗的方式 体现出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用诗的语言记录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现一个民族不断进 取,积极开拓的精神,从而赋予了少数民族诗歌以恒久的接 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