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引流术
- 格式:ppt
- 大小:10.39 MB
- 文档页数:34
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的主导词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用于治疗硬脑膜下血肿或积液。
这种手术是通过在头皮上钻孔,将引流管插入到硬脑膜下,以排除血液或积液,并减轻颅内压力。
硬脑膜下血肿或积液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疾病,常常由头部外伤或脑血管破裂引起。
当血液或积液在硬脑膜下积聚时,会导致颅内压力增高,进而对脑组织产生严重的损害。
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手术方法。
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相对于传统的开颅手术来说,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手术前,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血肿或积液的位置和范围。
手术时,患者会被麻醉,医生会在头部标记钻孔点位,并进行头皮消毒。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使用专用的钻孔器具,在标记的点位上进行小孔钻孔,通常直径为1-2厘米。
然后,医生会将引流管插入到钻孔孔洞中,直达硬脑膜下血肿或积液的位置。
引流管通过负压吸引,将血液或积液排出体外,以达到减轻颅内压力的目的。
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手术,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解剖学知识和操作技巧。
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避开重要的脑血管和脑组织,以防止进一步损伤。
因此,选择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手术非常重要。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通常情况下,患者会留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术后恢复期间,患者需要遵守医生的嘱咐,进行合理的休息和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
总的来说,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是一种有效治疗硬脑膜下血肿或积液的手术方法。
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可以显著减轻颅内压力,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然而,由于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患者在选择手术时应慎重考虑,并选择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治疗。
术后,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计划,以促进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手术预案一、术前预案1、病史采集患者于3、4天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右侧明显,行走较前拖曳,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无耳鸣、视物双影,无言语不利,饮水呛咳,无双上肢活动受限、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症状持续存在。
入院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8年,“脑梗死”病史18年,“髋关节外伤术后”14年,“左耳听力下降”病史10余年。
2、术前检查颅脑CT示“右侧额颞顶枕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脑萎缩、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双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左侧椎动脉颅内段管壁钙化”。
3、术前讨论4、术前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5、术前备皮后手术标记。
6、做好术前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
术前针对病人的具体心理问题做好细致的心理疏导。
二、术中预案1、采用全醉行左侧卧位,术中吸氧及心电监护。
2、根据CT 或MRI 选择血肿最大层面处为钻颅点(多位于顶结节或附近),绕骨孔处设计弧形切口 4 cm,切口与骨孔错开。
3、患侧肩下及髋部垫枕,躯体向健侧倾斜45°,使颅骨钻孔处位于最高点,减少颈部扭曲。
4、全层切开头皮及骨膜,剥离显露颅骨,乳突牵开器撑开,骨钻钻孔,骨板较厚者可适当咬除少许外板,方便置管冲洗。
5、双极电灼硬脑膜后,先切开2 mm 微孔,缓慢放出不凝血,喷射现象停止后“十”字切开硬膜,并电凝皱缩到骨孔边沿。
6、继之用8—12 号软管放入血肿腔内,当软管到达血肿边沿时,能感觉到轻微的阻力,此时稍微退后一点,以免捅破血肿包膜。
7、从各个方向进行生理盐水冲洗,水清后换方向,最后于血肿腔内前下方(额部)留置12 号软管,引流管前端剪侧孔2~3 个,自然放入血肿腔2~4 cm,从切口后方另戳孔引出固定。
8、血肿腔内注水排气后,明胶海绵封闭骨孔,分层缝合头皮切口。
9、引流管接无菌密闭引流袋。
10、术后适当加压包扎。
三、术后预案1、术后去枕平卧,头尽量偏患侧,也可取头低足高位。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操作规范
【适应症】
凡经CT、MRI或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诊断,伴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症状者。
血肿属液体状态,包膜不甚肥厚,无钙化者。
【禁忌症】
肿量较小,未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者。
【术前准备】
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位置、范围及血肿密度。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体位:在局麻或全麻下,采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肩下垫枕,减少颈部的扭曲。
2. 钻孔:根据血肿位置,通常选择顶部钻孔引流,硬脑膜往往呈青紫色,质地较厚,十字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壁层,将其切开即可见陈旧性血溢出。
3. 置管冲洗:用吸引器将流出的血肿慢慢吸除,然后将硅胶管置于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的液体清亮为止。
4. 留管引流:以病人术后体位为准,将高位的导管退至距钻孔处3-4cm处、外接已排除空气的灭菌软塑料密封袋,缝合钻孔切口,将引流管缝扎固定在头皮上,引流管一般于术后3-5天拔除,先拔低位置管,后解开高位导管,以空针边吸边拔出,以排出囊腔内空气。
【注意事项】
1. 插入导管时要有一定的角度,冲洗时动作要轻柔,注意避免损伤脑实质。
年轻者脑复位较快,故不宜反复插管。
2. 病人拔管前平卧48小时。
3. 术后必须严密观察病人,必要时复查头颅CT,及时发现气颅和新的出血。
【手术后并发症】
1. 血肿复发或形成积液。
2. 引流管损伤脑组织或皮质血管。
3. 气颅。
4. 术后感染。
5. 癫痫发作。
交通事故钻孔引流手术伤残鉴定近年来,交通事故引发的伤残案件数量逐渐增多,其中钻孔引流手术伤残鉴定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交通事故钻孔引流手术伤残鉴定展开论述,从钻孔引流手术的意义、鉴定的方法和标准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一、钻孔引流手术的意义钻孔引流手术是一种治疗颅内血肿和脑水肿的常见手术方法,通过在颅骨上钻孔,将穿刺引流管插入颅内,以减轻颅内压力,改善脑组织的血液循环,达到保护和康复脑功能的目的。
在交通事故中,因头部受伤导致颅内出血、脑水肿等情况时,医生可能会选择进行钻孔引流手术来救治伤者,并在手术后对伤残情况进行鉴定,以确定伤残程度和赔偿责任。
二、鉴定的方法和标准针对交通事故钻孔引流手术伤残鉴定,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和标准进行综合评定。
首先,医学鉴定人员会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手术记录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伤残的病理性质、范围和程度。
其次,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功能评定,了解其生活自理能力、言语能力、运动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受损情况,作为伤残鉴定的重要依据。
此外,相关部门还会参考《伤残评定标准》等文件规定的伤残等级和评定标准,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交通事故钻孔引流手术伤残鉴定的实际案例分析,旨在突出鉴定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某被告因交通事故致原告头部受伤,接受了钻孔引流手术治疗。
在伤残鉴定过程中,医学鉴定人员通过对原告的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各项功能评定结果的分析,确定其头部受伤导致的伤残范围和程度。
同时,还结合《伤残评定标准》规定的等级和标准,最终确定原告的伤残等级为乙级,即严重伤残。
针对这一案例,伤残鉴定人员遵循了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原告的实际情况和医学证据,最终作出了合理的伤残等级评定。
这个案例也反映了交通事故钻孔引流手术伤残鉴定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需要医学鉴定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交通事故钻孔引流手术伤残鉴定一、引言交通事故是指因机动车辆在道路上行驶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
在交通事故中,往往会造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伤残,其中包括需要进行钻孔引流手术的伤残。
本文将对交通事故钻孔引流手术伤残鉴定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交通事故钻孔引流手术1.钻孔引流手术的定义钻孔引流手术是一种通过手术将针对伤口或者脓肿进行引流,以清除伤口内的炎性渗出物或血肿,加速伤口愈合的治疗方法。
在交通事故中,某些受伤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此种手术来治疗伤口感染或者其他炎性疾病。
2.钻孔引流手术的过程钻孔引流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先通过专用仪器在伤口或者脓肿处进行钻孔,然后将导管或者引流管插入其中,通过引流管将伤口内的炎性渗出物或血肿排出体外,最终达到治疗伤口的目的。
三、交通事故钻孔引流手术伤残鉴定1.鉴定标准在交通事故中,钻孔引流手术伤残鉴定的标准主要包括手术切口的大小和位置、手术后的功能障碍、引流管的使用时间以及伤残对患者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等方面。
2.鉴定程序对于需要进行钻孔引流手术的患者,首先需要由相关医生将手术情况和术后功能障碍进行详细记录和鉴定。
然后由伤残鉴定专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鉴定,包括对伤残程度的评定和对患者生活和工作影响的判定。
3.鉴定结果根据鉴定结果,可以对患者的伤残等级进行评定,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生活补助或者工伤赔偿。
四、案例分析以某位交通事故受伤患者为例,该患者因交通事故导致股骨骨折并发伤口感染,需要接受钻孔引流手术治疗。
手术后,患者出现了行走困难、下肢活动受限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五、总结交通事故钻孔引流手术伤残鉴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受伤患者来说,其伤残程度的鉴定将直接影响到其后续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对于法律和医疗工作者来说,对于伤残的准确鉴定也将决定着患者能否获得应有的补偿和赔偿。
因此,我们应该对交通事故钻孔引流手术伤残鉴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更好地保障受伤患者的合法权益。
慢性硬膜下血肿两种钻孔引流术式比较谯飞;范润金;尚彬;张逵;刘毅;唐辉【摘要】目的:钻孔手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最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比较钻单孔和钻双孔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接受钻孔冲洗加密闭引流手术治疗的152例CSDH患者的资料,统计两种钻孔方式治疗患者各自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天数、气颅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78例钻单孔的患者中,复发6例(7.69%);74例钻双孔的患者中,复发5例(6.76%),P>0.05单、双孔手术各自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6.31±3.12) min、(53.20±4.58) min,P<0.01;术后拔管时间分别为(3.21±1.02)d(2.90±1.53)d,P>0.05;住院天数分别为(5.02±1.25)d、(7.21 ±2.17)d,P<0.05;两者气颅发生各为18例(23.1%)、3例(52.70%),P<0.05.结论:钻单、双孔引流治疗CSDH的复发率较低,在减少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气颅发生率方面,钻单孔具有优势.【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9)003【总页数】4页(P256-259)【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单孔引流;双孔引流;复发【作者】谯飞;范润金;尚彬;张逵;刘毅;唐辉【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南充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慢性硬膜下血肿为常见于老年人的外伤性颅内血肿,占颅内血肿的10%[1],目前较多报道的对这类疾病的治疗主要有钻孔,锥颅穿刺和开颅血肿清除三种方法。
临床研究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李瑞强,张业妮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郯城 276199【摘要】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患者160例进行分析研究。
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开颅手术),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微创钻孔引流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包括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情况、NIHSS评分情况、ADL评分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围术期相关指标情况、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以及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微创手术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意义重大,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手术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传统开颅手术;NIHSS评分【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27-0048-04脑出血为高血压疾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较为严重[1]。
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eorrhage, HICH)的病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包括血肿分解产物和脑组织损害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血肿占位效应等所造成的颅内高压(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H)、脑水肿(Brain Edema, BE)、凝血纤溶系统改变(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System Changes, CFSC)、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PCBF)等[2]。
主讲人:时间:CONTENTS目 录大脑的解剖病因临床表现钻孔引流术前准备术中手术配合术后病发症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脑部结构硬膜:由2层纤维膜组成,紧贴颅骨内面,包在脊髓外面的叫硬脊膜,通过枕骨大孔与硬脑膜相连。
蛛网膜:半透明膜,位于硬膜深面,与深面软膜之间有许多小梁呈网柱状为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此腔贯通脑和脊髓软膜:紧贴脑和脊髓表面的薄膜脑脊液循环机制流动于脑室、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内的无色、透明、无沉淀、的液体为脑脊液。
正常400~500ml/日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脑组织占80%以上(1150~1350ml)脑脊液占10%(150ml)血液占2~11%颅腔容积1400~1500ml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
正常值: 成人0.69~1.96kpa(70~200mmh20) 儿童0.49~0.98kpa(50~100mmh20)颅内容物由颇组织、脑脊液、血液组成。
颅脑损伤继发性病变,通常由于脑内或脑组织与颅骨之间的血管破裂,血液在脑内或脑与颅骨之间积聚并对脑组织产生压迫而形成。
其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
血肿的发生常伴随原发性脑损伤,但也可能在没有明显原发性脑损伤的情况下单独发生。
脑血管畸形外伤颅内肿瘤血液病高血压病因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未控制好的高血压会使脑部小动脉发生病变。
当血压骤然升高时,这些已经病变的脑部小动脉容易破裂出血,形成颅内血肿。
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如脑动脉淀粉样变性、烟雾病、脑动脉瘤等,也是导致颅内血肿的重要原因。
这些异常的血管团可能因为压力改变而破裂出血。
颅脑外伤是导致颅内血肿的另一大原因。
外伤导致的硬脑膜下出血是由于头部受到撞击或其他外部力量作用于头骨和软组织之间,引起硬脑膜下的小血管破裂出血。
指颅内肿瘤内部的血管突然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肿瘤周围脑组织的情况,会压迫周围的结构并引起炎症反应,进而诱发颅内高压和颅内血肿。
钻孔引流手术流程钻孔引流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排除体内积聚的液体或脓液。
它是通过使用专用的手术工具,在患者体表上进行切口,然后通过钻孔引流管将积聚的液体引流出来。
本文将详细介绍钻孔引流手术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在进行钻孔引流手术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必要时,还会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引流的部位和深度。
医生还会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二、手术准备在手术开始之前,医生会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并将手术区域进行无菌处理。
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以确保手术过程的舒适和安全。
医生还会准备好必要的导管、钻孔引流管和引流袋等设备。
三、手术操作1. 切口:医生根据需要在患者体表上标记出引流的部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然后,医生使用手术刀进行切口,以便插入钻孔引流管。
2. 插管:医生将钻孔引流管插入切口处,并沿着预定的路径逐渐推进,直至达到积液的部位。
在插入过程中,医生需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或器官。
3. 引流:一旦钻孔引流管到达积液的部位,医生会通过引流管将积液缓慢地引流出来。
引流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情况调整引流的速度和力度,以确保引流顺利进行。
4. 固定:引流完成后,医生会将钻孔引流管固定在体表上,避免其脱落或滑动。
通常会使用透明敷料或其他固定材料进行固定。
5. 结束: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对切口进行简单的处理,并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和术后指导。
患者通常需要继续观察引流部位的情况,并按医生的建议进行后续治疗和复查。
四、注意事项1. 术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手术操作中,医生需要精确地确定引流的部位和深度,并小心操作,以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组织或器官。
3. 引流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及时调整引流的速度和力度。
《神经内镜与钻孔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篇一一、引言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内镜和钻孔引流手术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两种主要手术方式。
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是一种利用内窥镜进行脑部手术的微创技术。
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神经内镜手术主要通过插入内窥镜,对脑内出血部位进行精确观察和止血。
其优点包括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内镜手术可以更准确地找到出血点,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
同时,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
然而,神经内镜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丰富的神经内镜操作经验。
三、钻孔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手术是一种传统的开颅手术方式,通过在颅骨上钻孔,将引流管插入脑内,将脑内积血引出。
该手术方式适用于出血量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
钻孔引流手术的优点在于可以迅速清除脑内积血,降低颅内压,缓解病情。
然而,该手术方式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术后并发症较多。
四、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比较对于神经内镜和钻孔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目前尚无统一结论。
从理论上讲,神经内镜手术具有微创、精确、恢复快的优点,而钻孔引流手术则能迅速清除脑内积血,缓解病情。
实际疗效可能因患者病情、手术技术等因素而异。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恢复情况较好,患者生活质量较高。
而钻孔引流手术在清除脑内积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在出血量较大的患者中。
然而,钻孔引流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要密切观察和护理。
五、结论神经内镜和钻孔引流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两种主要手术方式,各有优缺点。
神经内镜手术具有微创、精确、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出血量较小、病情较轻的患者;而钻孔引流手术能迅速清除脑内积血,缓解病情,但术后并发症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