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运用
- 格式:pdf
- 大小:301.42 KB
- 文档页数:3
国医经典解读第28讲:散外湿清内热皮肤瘙痒类高效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条古代治疗黄疸的方子今天广泛的运用于皮肤病,这个方子就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处】《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就是在伤寒表证的期间,假若又有瘀热在里的话,湿热熏蒸胆汁外迫,身发黄,这个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这个方子解表除黄,也去湿去热,解表散邪、清利湿热并举,既可祛风清热,把外邪从表而散,又可清利在里之湿热,使内湿从尿道而出,即有“开鬼门洁净府” 之意。
这句条文的意思是:在临床上遇到发黄的病,有表证,发热怕冷,头项强痛等存在,这种发黄,要是无汗,用此方。
【组方:】麻黄二两、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桑白皮一升。
麻黄15克,连翘20克,杏仁20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5克,生姜20克,甘草15克功效是: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如果是以之治疗湿热黄疸,以茵陈代之。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天上降注的雨水叫潦水,用来煎补脾胃和去湿热的药,取潦水味薄而不会助长湿气发热的特点)【方解】麻黄、杏仁、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桑白皮、赤小豆旨在用苦寒清热解毒、除湿止喘;赤小豆利水消肿。
连翘、麻黄有利尿作用。
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其药物组合成为共奏辛温解表散邪,解热祛湿之效。
【现代扩展应用】《伤寒论》中关于本方主治的记载极其简略精练,给后世准确理解该方证关键指征及推广运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根据经典条文记载和组方的意义散外邪又可内清湿热。
基本可以确定瘙痒、发热、喘咳、肿满、为本方证识别之关键,现代应用如下方面:1、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
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寻常性痤疮、水痘、病毒性疱疹、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证、皮肤瘙痒症、狐臭等。
2、以发热、水肿为表现的泌尿系疾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皮肤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太阴十三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二两生梓白皮一升连轺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赤小豆一升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表病,湿瘀而生里热,不得汗尿疏泄,身必发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泻皮毛之郁,杏仁降肺气之逆,生梓白皮清相火而疏木,连翘、赤小豆,泻湿热而利水,姜、甘、大枣,和中气而补脾精也。
以湿旺腹满,胆胃逆升,相火郁遏,湿化为热,外无出路,是以发黄。
发汗利水,使湿气渗泄,则黄消矣。
1 《金匮》黄家,从湿得之,此为一定之理。
2 太阳伤寒,皮毛外闭,则经阳热不泄。
太阴病,则脏虚而里湿盛。
经阳内郁之热与脏虚之湿相合,则湿热内蒸,热不外越,身必发黄,麻黄,发太阳之表寒,以泄经热,小豆利小便,以泄脏湿,经热与脏湿俱泄,则表解而身黄退。
表闭则肺郁,手太阴肺化足太阴之湿,杏仁利肺,以外达皮毛,内降逆行气,肺气敛降,自能雾化精气,精气不化,即为湿浊。
1风疹——姜春华医案向某,男,27岁,农民。
患者全身发风疹,奇痒难熬,每次发作持续周余,经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荨麻疹”,但服药欠效。
今年已发过四次,昨日又发作,疹块以胸部明显,焮红灼热,遇风发作增剧,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证为风热内蕴肌表,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6克连翘9克赤小豆30克金银花9克赤芍9克丹皮9克当归9克生甘草3克方3剂。
药后风疹消失,续服2剂痊愈。
按:本案风疹,为风热内蕴肌表,治宜祛风解表,清热养血。
方中麻黄配甘草祛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湿,赤芍配丹皮,当归活血凉血。
本“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此语在本案不适用,此为此风之来,是伤外寒,营郁血热之风。
而不是血虚木燥之风,不是用四物汤补血行血的枯燥之风。
血虚枯燥之风,区别于伤寒表闭,血热之风。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医方剂名,岀自《伤寒论》,具有解表散邪,清热除湿的功效。
临床上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外,可广泛用于消化、泌尿、神经、循环、呼吸等各系统疾病传染病。
各种疥廯、荨麻疹、银屑病等均可应用。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潦(lao)水:即小雨后地面上汇聚的雨水。
)【功效】解表散邪,清热除湿。
【方义】本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大枣、生姜组成。
方中麻黄、生姜辛温发汗,宣散太阳表邪;杏仁苦温以开宣肺气,助麻黄、生姜解表疏散,并能通行水道以利湿;连轺清解郁蒸之热,赤小豆利三焦湿热以通利小便,生梓白皮苦寒泻皮肤湿热以通利膀胱,此三味皆能利湿退黄;炙甘草、大枣甘平和中。
用潦水煮药,取其味薄,则不助湿气。
此方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清利湿热,解表清利是其组方的特色。
(生梓白皮、连轺一般药房不备,生梓白皮可代之以桑白皮,或再加茵陈,连轺即连翘根,可用连翘代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黄疸,湿热发黄兼表寒证。
症见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伤寒太阳表邪不解,腠理闭塞,营卫郁滞,汗不得出,邪热不得外泄,湿浊不得下行,湿热遏郁蕴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血脉阻滞,瘀热在里,波及血分则发黄,即所谓瘀热在里,身必黄。
此外有风寒,内有湿热瘀阻,是阳黄兼表,表里同病,其证可伴发热恶寒、无汗、小便不利等症。
治法单纯清热或解表,均非所宜,故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既能解散在表之风寒,又能清热利湿以退黄。
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经验第 1408 期作者 / 胡二为王晓红新沂市人民医院编辑 / 刘刚⊙ 校对 / 赵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第262条,原文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在《伤寒论》中用于治疗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临床上凡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色者,小便黄而短少,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痒,舌苔白或黄腻,脉浮数者,即可(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壅滞于里,表邪不解,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于肌肤。
应用本方旨在清解湿热,发散表邪。
张仲景采取外散表邪、内清湿热,使表里证分途而解,即发汗与清利并用,统筹兼顾。
近代医家扩大了对本方的临床应用,但凡属湿热内蕴而兼有表证者,均可选用本方加减。
充分体现审证取意,异病同治。
笔者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皮肤科的应用经验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葡萄疫(过敏性紫癜)患者,男,12岁,初诊日期:2019年6月9日。
发现双小腿红斑疹3天,针尖至粟粒大小,压之不褪色,无明显痒痛,腹部及关节无明显不适,双小腿水肿,紧绷感,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数。
查血尿常规无明显异常。
诊断葡萄疫,证属风热外感,内有湿热,处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处方:炙麻黄6g,杏仁6g,连翘9g,赤小豆 15g,炙桑白皮 6g,甘草 3g,薏苡仁 12g,生地黄 9g,紫草9g,白茅根9g,茜草根9g。
5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按:本例患者本因外感风热之邪,热入血分、迫血妄行,故见紫斑疹。
遂用麻黄、杏仁、连翘、桑白皮等解表宣肺,赤小豆、薏苡仁清热利湿,生地黄、紫草、白茅根、茜草根清热凉血止血,甘草调和诸药,服后紫癜消退大半,二诊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转载)0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转载)[组成用法]麻黄5~20g、连翘10~15g、赤小豆30~50g、生梓白皮15~25g、杏仁10~20g、甘草10~15g、大枣5~12枚、生姜10g。
水煎,分两次温服。
如用雨后积水更优。
梓白皮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方证]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现代应用]1.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科疾病。
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寻常性痤疮、水痘、玫瑰糠疹、病毒性疱疹、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证、皮肤瘙痒症、狐臭等。
2.以发热、水肿为表现的泌尿系疾病。
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尿毒症、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淋病、膀胱炎等。
3.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者,见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膜水、术后黄疸、胰头癌、妊娠期黄疸等。
[经验参考]本方原为治疗黄疸之方。
但后世医家将其发挥于其他的湿热蕴结性疾病。
如王九峰治疗一浮肿病人。
曾与五苓散等加味治疗,效果不显。
现腿部肿甚。
处方:麻黄.赤小豆,椒目,茯苓,防己,猪苓,泽泻,大腹皮,冬瓜仁,车前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类聚方广义》载本方1台疔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
生梓白皮不易采得,今权以干梓”十或桑白皮代之。
汤本氏曾以本方.兼刚们州敞,治湿疹内攻性肾炎有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载山胁东洋赤小豆汤,乃仲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济生》赤小豆汤而成,治疗疮毒内陷水肿疗效更优。
麻黄,连翘,赤小豆.商陆,反鼻,大黄,桂枝,生姜。
主治“诸疮内攻而肿.以及毒内攻,气急促者”;《日本汉方医学精华》载本方在治疗荨麻疹时,以伴见浮肿、少尿,发生皮肤病性肾炎者,效果最优;岳美中先生用本方治疗多例慢性肾炎,一患者8年前患皮肤湿疹,继而又患肾炎。
就诊时尿蛋白(十十十),红细胞25~30个,有管型。
以普通肾炎之法为治,历久无效。
投麻黄连翘亦小豆汤以祛湿毒。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什么疗效关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什么疗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黄莲翘赤小豆汤,是一种中药汤剂,一般用以皮肤病的医治,它的主要成分便是麻黄、莲翘和红小豆,那麼麻黄莲翘赤小豆汤有哪些功效呢?接下去文中就为大伙儿详细介绍麻黄莲翘赤小豆汤能冶疗什么皮肤病,有什么功效,很感兴趣的盆友能够来了解一下哦!麻黄莲翘赤小豆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全文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莲翘赤小豆汤主之”,该方有补虚、祛寒、清热利湿之功,用以医治寒症表邪未散、寒湿蕴郁而致的黄疸。
1、能冶疗奶癣奶癣多见孕母嗜食高脂多油油腻感之品,寒湿传到胎宝宝,泛溢皮肤而心脾皮疹,故选用麻黄莲翘红小豆汤加减:麻黄3 g,莲翘10 g,红小豆15 g,防风6 g,蝉衣6 g,赤芍6 g,白鲜皮10 g。
全方取麻黄达表宣散肺气虚,桑白皮宣肺利湿,莲翘清热散结,红小豆去湿祛毒,使邪有发展方向,为医治奶癣的合理之方。
2、能冶疗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病人证属表邪外束,寒湿瘀滞者,采用麻黄莲翘赤小豆汤加味,药用价值麻黄5 g,莲翘15 g,甜杏仁5 g,红小豆45 g,桑白皮20 g,姜片5 g,生甘草5 g,红枣3枚,苦参30 g,取麻黄莲翘赤小豆汤“开鬼门、清洁府”之意,使寒湿之邪或从皮肤泄露,或自小便而解,进而得到良效。
3、能冶疗急、漫性荨麻疹中医药学觉得,荨麻疹的产生责对于先天性资源禀赋不够,风、湿、热、毒之邪客于皮肤引发,风和湿是病发的关键病理学要素。
《内经》云:“少阴多,病皮痹瘾疹”,《金匮要略》中有“湿邪中乾,则自痒而瘾疹”。
荨麻疹的辨证论治与经方麻黄莲翘赤小豆汤方剂喻意有相同之处,因而依据异病同治的传统式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灵便交互,拟订新制麻黄莲翘赤小豆汤来医治该类病症。
全方采用麻黄、莲翘、桂枝、白芍、红小豆、紫草、苦参、大青叶、蒲公英花、天葵子、地丁、薏苡仁、党参、焦三仙,临床医学成效显著。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分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2022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尿毒症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情况,按照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分别给予炉甘石洗剂治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对比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瘙痒部位、瘙痒程度、瘙痒频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DL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效果显著,能够改善瘙痒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尿毒症;皮肤瘙痒;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皮肤瘙痒是尿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有较好的清热除湿、发汗解表之效[1]。
本文简要分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效果,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60例尿毒症患者,纳入时间为2022年1月至12月,随机分为对照、观察两组,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56.83±5.33)岁,病程最短4年,最长15年,平均病程(9.71±2.24)年;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57.48±4.92)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14年,平均病程(9.26±2.55)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同质化,P>0.05,可对比。
1.2方法对照组:炉甘石洗剂治疗,取适量涂抹于患处,每日2-3次,根据瘙痒程度和频率选择。
观察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组方为麻黄、黄芩、炒苦杏仁、烫水蛭、炙甘草各9g,连翘、北柴胡18g,赤小豆、桑白皮、炒白术、茯苓15g,炒桃仁、当归12g,黄芪30g,每日1付,用水煎服后平均分为两份,早晚各服用一份。
以1周为1个疗程。
(四)麻黄连翘小豆汤——急性肾炎,皮水浮肿,面肿,哮喘,伤寒发热连翘34急性肾炎——陈瑞春医案陈某,女,19岁,学生。
1983年8月20日初诊。
病者参加高考之后,自觉疲乏无力,一身困重,早起眼睑浮肿,不发热但觉诸身酸楚,尤其是腰酸不舒,小便灼烧不畅。
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t++),管型(+)。
脉浮缓而软,舌苔白润。
处方:麻黄10g 杏仁10g 连翘10g 桑白皮15g赤小豆30g 滑石15g 生甘草5g 白茅根20g益母草20g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嘱服5剂。
二诊:8月26日。
服上药后,浮肿消退,全身轻爽,小便清长畅利,食纳正常,脉缓软,舌苔润滑薄腻。
尿常规:蛋白(++)。
守原方加僵蚕10g,防风10g,藿香10g,叶10g,嘱服7剂。
三诊:9月4日。
患者自觉症状消失,饮食、二便均正常,小便常规:蛋白(-),脉缓,舌润。
遂改方。
处方:生黄芪15g 防己10g 茯苓皮15g 杏仁10g桑皮15g 防风10g 赤小豆30g 白茅根20g益母草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嘱服10剂,复查小便,再酌情停药与否。
两个月以后,患者入学就读,告谓尿常规正常未见反复,遂停药。
按:急性肾炎属中医风水范畴,病机为表郁湿热,治当宣肺解表。
俟表邪解,湿热除,病自愈。
但临证时不能满足于临床症状消失,一定要小便常规全部阴转,仍须服药巩固。
如无其他变故,可以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基础,酌情加减,一方到底,无须易方。
笔者验证多例,疗效确切。
《伤寒实践论》35肾炎水肿——颜德馨医案张某,男,66岁。
慢性肾小球肾炎史20余年,反复发作,经中西医治疗,近1年来症情稳定,入院前2周劳累过度,感受风邪,症情又起。
颜面浮肿,头重身寒,腰酸肢肿,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咳嗽咳痰,尿少频急,排尿隐痛。
苔薄白腻,脉浮滑。
此乃素体肾虚,风邪外袭,肺气郁闭,水湿内停,蕴湿化热,阻滞下焦。
治拟宣肺利水退肿,佐以清利下焦湿热。
处方:麻黄9,赤小豆30g,连翘12g,生紫菀9g,桑白皮12g,前胡9g,蝉衣4.5g,生山栀、瞿麦各9g,鲜茅根15g,小茴香2g,车前子、车前草各12g.8剂。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也在临证中用得比较多的一首方,从方组成中看,是属于太阳阳明合病的一首方。
本方是麻黄汤去了桂枝加生姜、大枣发表,而且安胃,再以生梓白皮、连翘、赤小豆清阳明之热并亦驱湿,可见本方是治表实无汗、瘀热在里太阳阳明合病而发黄的一首方。
本方是出自《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本条的伤寒,指表实无汗的太阳病,热不得外越,再合湿瘀于里,形成太阳阳明并病,郁久则多出现身发黄,这个时候宜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临证中见表实无汗而里热明显,或身黄、目黄,或身痒黄疸初作,若表实无汗、形似伤寒的时候,就可以用本方,如果有表虚汗出、形似中风者不宜用本方,可桂枝加黄芪汤治疗。
但表证已罢,当依证选用适方治之。
如治:
高某,男,20岁,学生。
周身泛起皮疹,色红成片,奇痒难忍,用手搔之,则画缕成痕而高出皮面。
举凡疏风清热之药尝之殆遍而不效。
微恶风寒,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切其脉浮弦。
辨为风湿客表,阳气佛郁,而有郁热成疸之机。
疏方:麻黄9克,连翘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赤小豆30克,生姜12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
仅服两剂,微见汗出而愈。
(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紫癜肾炎,麻疹肾炎,浮肿肾炎,急性肾炎24浮肿肾炎紫癜——李浩然医案浮肿紫斑(紫癜肾炎)何某某,女,15岁,1981年3月14日诊。
发病前三天曾感冒发热,未治而热退。
继则面部四肢浮肿,下肢发生紫斑,纳减,苔薄,脉小滑。
检查:扁桃体轻度充血,心肺(一),腹软,肝脾未触及。
双下肢有散在性黄豆大小紫斑数十枚,不痛不痒,面部和四肢浮肿。
血象正常,血小板20万/mm'。
尿检:蛋白++,白细胞++,红细胞+++。
临床印象:1急性肾小球肾炎;2急性过敏性紫癜症。
处方:麻黄9克,连翘12克,赤小豆30克,桑皮12克,桃、杏仁各10克,姜皮3克,大枣5枚。
3剂,浮肿、紫斑全消。
尿检:蛋白+,白细胞+。
继服5剂尿检正常,随访一年正常[四川中医1985,(7):48]按语:本案为外感引动湿热,肺肾同病,水气不化而见水肿;湿热迫血妄行,外发紫斑。
总以解表化湿,宣肺利水为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仲景病案学》论:感冒热热引起,紫癜是血热外透(风热),浮肿是表寒闭卫,卫气化汗而外泄,伤寒外闭,汗不能泄,则内溢经络,发为浮肿(卫强)。
此是皮水之病。
卫气不泄,所以脉滑。
此案可以观《金匮》水气五。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气强则为水。
本条之滑,就是气郁之洪。
重点还是麻黄,发表寒泄卫气,泄卫气而泄经络之水,皮毛窍开,则水与营热俱泄。
25湿疹肾炎——岳美中医案治湿疹内陷慢性肾炎姬某,男性,45岁,干部,患慢性肾炎。
诊其脉,大而数,视其舌,黄而腻,问其起病原因,在8年前患皮肤湿疹,下肢多,鼠蹊部尤多,痒甚,时出时没,没时腰部有不适感,且微痛,久治不愈,作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25-30,有管型,为慢性肾炎。
中医辨证认为是湿疹之毒内陷所引起之肾脏病。
中西医向以普通之肾炎法为治,历久无效,因根据病情,投予仲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祛湿毒:麻黄6克,连翘12克,赤小豆24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姜9克,桑白皮9克,大枣4枚。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验举隅标签: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用于治疗湿与热合、互结于里的湿热发黄早期。
笔者临证用此方加减治疗急慢性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等肾系疾病获良效,现报道如下。
1 急性肾炎案例1:患儿,男,12岁,2009年2月5日初诊。
20 d前,患儿感冒,咽痛、低热,自服“清开灵颗粒”后热退。
5 d前出现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皮肤润泽光亮,下肢按之没指,尿量减少,尿色深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查尿常规示:蛋白++,潜血++。
西医诊断:急性肾炎。
中医诊断:水肿,辨证为风水泛滥,治宜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处方:麻黄6 g,连翘15 g,赤小豆15 g,桑白皮20 g,白茅根24 g,小蓟12 g,生姜6 g,大枣4枚。
水煎服,每日1剂。
3剂后,患儿水肿明显减轻,尿量较前增多。
守方12剂后,水肿完全消失,复查尿常规转阴。
随访1年未再复发。
2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案例2:患者,男,22岁,2010年4月10日初诊。
1年前,因双下肢水肿就诊于外地医院,经肾穿刺确诊为“肾病综合征,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曾口服强的松60 mg,1次/d,2周后尿蛋白转阴。
3个月前,因劳累及感冒再次出现双下肢水肿,再次服用强的松60 mg,1次/d,2个月后尿蛋白无明显减少。
现全身重度浮肿,皮色光亮,伴胸脘痞满,纳呆,恶风怕冷,舌质红,苔少,脉浮数。
西医诊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诊断:水肿,辨证为水湿浸渍,肺气不宣,治宜宣肺行气利水。
处方:麻黄9 g,连翘15 g,赤小豆15 g,桑白皮30 g,桔梗10 g,大腹皮24 g,茯苓30 g,生姜6 g,大枣4枚。
水煎服,每日1剂。
5剂后,水肿明显减轻,尿蛋白减少,守方20剂后尿蛋白转阴。
嘱患者清淡饮食,勿过劳及避免感染,随访1年未再复发。
3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案例3:患者,女,35岁,2009年5月17日初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