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将乡村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
- 格式:docx
- 大小:17.59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文化与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旅游不仅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
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为旅游提供了独特的资源,而旅游则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旅游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很多地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正是通过旅游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文化得以继续存在并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旅游也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旅游景点和节庆活动的举办,不仅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旅游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
旅游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体验,通过旅游,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风貌和魅力。
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美食、民俗习惯等等都给旅行者带来了新鲜感和体验的乐趣。
旅游也为人们提供了跨文化的交流和了解的机会。
在旅途中,人们可以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
要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旅游发展的前提。
尤其是一些脆弱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需要加强保护工作,以确保其能够被更多人欣赏和传承。
旅游者应该遵守当地文化和社会习惯,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传统。
在与当地人交流时,应该保持友好、礼貌的态度,切勿对其进行歧视和侮辱。
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合理规划,防止过度开发和商业化。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利益。
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旅游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
但要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需要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旅游者应该尊重当地文化和生活习惯,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合理规划。
只有保护好文化,才能促进旅游的繁荣;只有旅游发展良好,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文化。
浅谈忻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与策略忻城县境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土司制度统治忻城将近500年,具有独特丰蕴的壮族土司文化,被誉为“壮乡故宫”的莫土司衙署是目前亚洲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土司建筑群,是元末明初土司制度文化的缩影,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境内还有乐滩水电站上游库区红水河沿岸,风光旖旎,素有“小三峡”之称,可与桂林漓江媲美。
近年来,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深入实施“旅游活县”战略,把“推旅游”作为全县四大重点工作之一,紧紧围绕建设“花园式特色山庄,历史文化旅游城”为目标,把发展旅游业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为中心,突出壮族土司文化特色,强化旅游形象宣传和推介,加强和周边县市区域合作,力争融入桂林、南宁、柳州等大旅游发展圈,全力打造以土司文化为龙头的最具壮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
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支柱产业,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贫困地区的一项扶贫措施。
一、忻城乡村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资源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促进农村繁荣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偏远贫困地区的脱贫减贫、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忻城大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最好产业之一。
忻城县依托当地丰富的乡村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使旅游开发独具魅力,借助各种外部力量来扶持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使贫困乡村的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以及农民的文化程度、文明习惯等得到了极为有效的转变和提高,从而增强了大石山区的“造血功能”,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一)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彰显乡村资源特色,实现资源价值。
忻城县境内不少的特色旅游资源富集区都是在乡村,在这些乡村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突显资源特色,创造可观的综合效益。
浅谈西乡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建议西乡县是陕西省榆林市下辖的一个县,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成为西乡县发展经济、多元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西乡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1.旅游资源丰富西乡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县内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其中古乐府、古建筑、传统民居、民间工艺等具体表现为乡村旅游资源。
此外,县内还有众多自然资源,如牛背山、大岳山、吊沙岩等自然景观佳境,为游客提供优美的游览体验。
2.基础设施完善近年来,西乡县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投资资金完善了县内各种基础设施。
例如,公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各项基础设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完善,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旅游环境。
3.发展态势良好随着西乡县政府在乡村旅游方面的大力推动,县内的旅游业蓬勃发展。
据统计,每年来西乡县旅游的游客数量逐年攀升,旅游收益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乡村旅游已成为西乡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1.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旅游服务品质对于吸引游客至关重要,要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旅游人员培训,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的旅游从业人员;规范旅游行业,加强监管,加强旅游质量管理;创新旅游服务,建立一系列旅游服务标准,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和游客体验。
2.加强旅游市场开发和推广推广和宣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对西乡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推广,积极做好形象宣传和广告推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高西乡县乡村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要发挥新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的优势,吸引更多游客参与西乡县乡村旅游活动,在传统媒体外,加强数字化推广,提高宣传的覆盖面和商业效益。
3.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要发掘和挖掘西乡县的独特文化和地方特色,专门打造一些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例如,在保护传统民俗和特色文化的前提下,扶持民俗旅游、文化旅游。
建设文化园区、民俗村庄等旅游设施,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和旅游活动。
浅谈如何发展乡村旅游.doc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乡村生活和乡村旅游,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
那么,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呢?一、保持自然环境的原始景观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在于它的自然景观,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在旅游开发之前,应当认真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了解区域内的自然区划和自然景观,掌握当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情况,制定出合适的保护措施。
有了保护措施的实施,乡村旅游才能够顺利的发展和维持。
二、建设风格独特的民俗村乡村旅游除了自然景观之外,也需要美好的文化元素支撑。
因此,需要建设风格独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村。
民俗村的建设,不仅可以使人回归传统文化,更可以激活农村的文化气息,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标志。
同时,民俗村的发展还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三、开展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方式。
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积极的开展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交流,激发青年人的文化创新精神。
比如,可以多安排当地特色的文艺晚会、民族文化展览、乡村体验活动等。
只有不断开展优秀的文化活动,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四、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
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把游客当做神来等。
游客在乡村旅游的时候,需要充分体验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元素和特色服务。
乡村旅游业者需要提供完美的旅游服务,让游客尽情的享受当地的美好。
同时,乡村旅游业者还需要不断的跟进游客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为客户打造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
总之,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保持原始景观,建设特色的民俗村,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提高服务质量。
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共同努力,让乡村旅游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意义。
下面是一些关键点:1. 经济带动:旅游业发展可以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地区通常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文化遗产,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这将带动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2.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乡村地区通常以农业为主导,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帮助农业转型升级。
通过发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等形式的旅游,可以让农民将其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游客,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游客的需求也会促使农民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3. 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游客的到访会促使乡村居民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会增加对乡村环境的保护意识。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乡村居民将会更加注重环境的整治,保护生态资源,这对于乡村振兴和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4. 提升乡村形象和吸引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乡村地区可以提升自身的形象和吸引力。
有了更加发达的旅游业,乡村地区可以成为游客探索自然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和寻求心灵放松的目的地。
这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推动乡村的交流与发展,增加对乡村地区的认知度和品牌价值。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巨大的意义。
它带来了经济增长、农业转型、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等多重效益,有助于提升乡村的发展水平和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应该积极支持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浅谈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乡村旅游产生兴趣。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为主要旅游资源,以农家乐、农业观光、民俗文化等为主要旅游形式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具有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休闲娱乐的功能,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和生活体验。
然而,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生态破坏等。
因此,我们需要从发展趋势和对策两个方面来探讨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
1、全域旅游发展:随着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多种旅游业态的兴起,乡村旅游需要向全域旅游方向发展,与其他旅游业态形成协同合作,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共同推动区域内的旅游发展。
2、文化传承:乡村旅游应该注重传承本土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资源,加强乡村文化的宣传、传播和保护,让游客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积淀,切身体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
3、休闲度假:在城市繁忙生活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乡村休闲度假。
乡村旅游业可以提供丰富的休闲项目,如田园野炊、果园采摘、亲子游等,让游客远离城市喧嚣,放松身心,享受慢生活之乐。
4、生态保护: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做好生态保护工作,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让游客在乡村旅游的同时也能享受清新、环保、生态的旅游体验。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路网、水网、电网等交通、能源、通讯设施的建设,以及厕所、餐饮、住宿等硬件设施的完善,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接待性和服务水平。
2、提高服务质量:乡村旅游业要注重服务品质的提高,加强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同时,加强安全意识和食品安全管理,确保游客的安全和健康。
3、拓宽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要拓宽旅游产品线,结合乡村地域特色,推出更多具有本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体验不同的旅游文化。
4、强化管理机制: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运营管理的规划和监管,建立行业门槛,加大执法力度。
浅谈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对策乡村旅游是指在自然、人文环境较为原始、保持传统民俗风情和工艺技艺的乡村地区,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观念的改变,乡村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但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进一步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对策。
1.多元化发展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改变,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也要发生改变。
未来的乡村旅游不仅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文化的传承,还要提供更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如研学、生态、休闲等。
2.精品化发展乡村旅游要注重细节和品质,打造更多优质的旅游产品。
这样可以提高旅游的附加值,延长留客时间,提高客户忠诚度,更好的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3.智慧化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智慧化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必要趋势。
未来的乡村旅游也要注重智慧化的发展,采用科技手段来提高旅游质量和效率,如引入智能导览、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提高游客体验。
4.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与农业紧密结合,实现农业从生产型向旅游型的转变。
农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要强化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质量和供应能力,让游客在享受乡村生态环境和休闲文化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地道的农产品。
1.加大投资力度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提高景点的管理水平,增加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品质。
政府和企业需要一起努力,增加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提高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讯、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区域的交通便利性和游客体验,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同时,加大对清洁、卫生、安全等管理的监管力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保持传统文化和环保共存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为基础的旅游形式,因此需要加强环保意识,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同时也要保护好文化遗产和传统风情,尊重当地的民俗文化,让游客了解、体验和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浅谈民俗支亿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口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孟前莉摘要: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
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争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作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凡有人群聚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在全国范围之内几乎找不到一处相同的民俗文化,各个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
成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
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
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
民俗文化是遍布于任何地区、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区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
但也是民众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换言之,民俗具有联系传统和现实的性质。
民俗学既是古代学。
也是现代学。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统性、横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等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
浅谈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精髓。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传播需要依托各地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积淀包括建筑、文物、风俗习惯、传统工艺等等。
这部分资源是不能够制造和复制的,它们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这些资源的存在为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新颖、有趣和丰富的体验。
例如,南京夫子庙、北京故宫、厦门鼓浪屿等等都是享有盛誉的旅游景点,因为这些地方与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旅游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了解。
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许多文化交流项目,像是国际旅游节、旅游文化节、民族文化节等。
这些活动名扬中外,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吸收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此外,旅游的文化交流也是对文化多样性和尊重的体现,有助于提升文化的认可度和传承。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不惜篡改、破坏自己的文化遗产,将文化当成商品来卖。
这无疑是对文化自然演化和传承的破坏,是不可取的行为。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悠久历史的见证,我们应该珍爱它,保护它,让它扎根在历史、传承至今,并一次次传递下去。
因此,旅游业应该依托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和传承。
开展文化旅游和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和接触当地的文化,使文化在旅游的背景下更加灿烂多彩,既丰富了游客的精神体验,也保护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增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防止它们遭受破坏和污染。
旅游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条早已剪不断的红线,它们不断交织,相互依存。
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被越来越多人所觉察,将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与产品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不仅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大力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为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开创新的篇章。
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乡镇也着力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建设以乡村文化为主的旅游景点,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本文以朱家峪旅游景点为例,分析了乡村景点开发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益于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乡村文化朱家峪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山东省作为农业经济大省,旅游业的发展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繁荣,近几年来,我省乡村旅游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省旅游产品的种类,促进了我省旅游经济的良好发展,而且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作用。
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崛起,给周边环境、人文、经济的影响,利弊参半,如何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根据朱家峪旅游景点的发展现状,进行详尽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1朱家峪旅游景点开发现状朱家峪,是中国北方地区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齐鲁第一村”之称。
祠庙、楼阁、古桥、古文化遗址等景点星罗棋布;长白、胡山诸峰拱卫映带如画;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风景名胜资源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和学者。
朱家峪寓含政治、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园林、建筑、艺术、自然、地理等科学。
朱家峪自明代以来,虽经几百余年沧桑,仍较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
朱家峪大小古建筑近200处,大小石桥99座,井泉66处,自然景观100余处。
在环境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深受周易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北方山村特有的建筑文化。
朱家峪自然环境幽雅,文化底蕴丰厚。
自古以来,由于重视文化教育,人才辈出。
清末至民国年间,本村私塾,星罗棋布,达17余处,先后有文峰小学、女子学校和山阴小学各一处。
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激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回味、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无尽兴趣。
游客可入村“归真、访古、探幽”,一饱眼福,感悟人生。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旅游管理浅谈国内乡村旅游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一、背景与意义在19世纪发达的西方国家,人们选择去农村度假的形式来躲避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后逐渐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谓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诞生推动了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被认为是一种促进农业收入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了当地现有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等资源,剩余劳动力也得以充分使用。
为维护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拥有“古生态奇观,茶文化圣地”之美誉的浙江省长兴县自2002年以来,县内水口、顾渚、和平等多个乡镇通过乡村旅游成功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他们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文化、建筑等资源,结合相关优惠福利政策,使得当地的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
它不但解决了当地剩余的劳动力,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
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
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
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
浅谈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和旅游文化的作用李哲珑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逐步升高,它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源泉,甚至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致.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影响着旅游业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旅游文化对我国景区的价值、收益、竞争力、开发与保护、发展五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阐述我国景区中旅游文化的作用.关键词:旅游文化内涵作用可持续发展世界上每个国家甚至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
在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各国交流日趋频繁。
而各国文化也因此不断冲撞,不断交融,从而衍生出新的世界文明。
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必然产物。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旅游的主题——旅游者出游的目的是体验和感受一种异域或异质文化,既旅游文化。
新兴的旅游文化在新的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没有旅游文化就没有旅游业①。
但是旅游文化是一个广义词,学者们将“旅游”与“文化”进行惯性结合,形成“旅游文化”的概念,实际上学术界还未对“旅游文化”给出统一的界定。
1977年版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理论》指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
1984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把“旅游文化”定义为“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游客不仅汲取旅游地的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国的文化带到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
1999年版的《中国旅游文化》认为“旅游文化是以一般的文化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浅谈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文化与旅游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的总和,而旅游则是人们为了欣赏风景、体验异域风情、提升个人修养而进行的活动。
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多重关系,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文化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和吸引力。
每个国家、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习俗、艺术、宗教等。
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诱因。
中国的长城、故宫、丝绸之路等是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同样的道理,泰国的佛教文化、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化等也都是各国游客前往的目的地。
文化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的动力,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旅游对于文化的传播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旅游活动可以使得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与融合。
游客通过旅游,可以亲身体验到不同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增加对其他文化的了解。
旅游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推广旅游来保护其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通过建立旅游线路和设施,保护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而在国外,一些文化遗产也通过旅游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修复,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旅游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产业的繁荣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景区的建设和运营,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为旅游提供更多的内容和资源,增加游客的游览体验,形成良性循环。
文化与旅游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旅游活动可以刺激文化的创造与创新,推动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而文化又为旅游提供了独特的体验和内涵,使得旅游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丰富。
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旅游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为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平台。
同时,文化也为旅游提供了独特的吸引力和体验。
浅谈将乡村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乡村
文化旅游品牌
乡村文化指的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所积累
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例如民居建筑、交通工具、日常用品、服饰及手工艺品等等,也包括在
此地域范围内被广泛传承和认可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甚
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而旅游是人们向往自然的天性所致,挖掘
整合乡村文化,将乡村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领略风光世界,体验文化旅途,这不仅有利于乡村文化建设,也有利于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一、要突出当地乡村文化为特色
乡村旅游以乡村自然资源为载体,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依靠自然风光
和田园景色来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容易被复制、代替,很难形成自己的
核心竞争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也不尽相同。利用这些丰富
的自然资源,再结合悠久的文化传承、挖掘整合各地的历史名人、历史
事件,及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形成的不同的风俗习惯等,打造开发各
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必定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以湖南省的芷江
县为例,芷江县总结了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挖掘了当地的和平文
化和民俗文化,设计开发其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民俗文化旅游
线路等,使得芷江旅游有的看、有的听、有的吃、有的玩,也更有意义,
从而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品牌是一种市场资源,它综合了历史、自然、人文、地域等因
素,反映为一种文化心理的认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文化产业的竞争
力甚至文化竞争力,最终都体现在文化品牌的竞争力上。在经济全球化
和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固
然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但制胜的关键在于能否根
据本地实际塑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长期以来,
承德旅游没有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产业相当的部分尚处于粗放型开
发阶段,景点零散,文化附加值低,缺少关联性和市场号召力,以致来
承德游客人数虽多,但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没有真正形成 "食、
住、行、游、购、娱"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目前,承德借鉴了云南等
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先进经验,总结提炼河北民族文化品牌的具体内
涵、具体内容、形象特征,设计开发了承德旅游业的三项精品工程,即
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依托的皇家文化精品;以坝上森林草原为骨干的
自然生态旅游精品;以佛教文化和满族风情为主题的民族风情精品,均
以民族文化为主线串联,实现以文化为灵魂、以景观为核心,以商业为
根本的集约型发展,打造承德旅游的文化品牌,承德旅游业也随之有了
很大的改观。
三、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
持续发展
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新时期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建设
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是促进乡村
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对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
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共识。摸清需要保护与传承的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
化遗产底数,遏制破坏现象蔓延的趋势,突出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充分吸纳具有当地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盘活地方特色传统
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
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土壤,发展以乡村优秀文化为核心的
实景教育和体验教育式旅游
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孩子学习语言、地理、生物、物理、化
学、美术、体育等诸多学科最全面、最客观、最形象的“教科书”,乡村
文化中积淀的美好品德形成的淳朴诚信的民风、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
善良孝顺的家庭伦理观念等也是孩子培养良好品质的理想课堂。乡村以
其勃勃生机存在于孩子的周围,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开放、有趣的活
动场所。挖掘地域所赋予的优势,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土壤,发展
以乡村优秀文化为核心的实景教育和体验教育式旅游,摆脱课堂和书本
的限制,让孩子走进乡村,充分利用身边的本土文化资源来为孩子的成
长提供“养料”,为孩子提供感受和体验乡村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孩子
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的情感。例如可以利用
乡村庙会、节日习俗、趣味方言、乡村美食等为载体,设计开发以体验
式教育为主题的旅游,让孩子在这种别具意义的旅游过程中,可以真正
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增长见识,达到“行万里路”的收
获,或是利用春种、秋收的机会,设计开发实景教育和体验式教育相结
合的旅游产品,让孩子真正认识农作物分别是长什么样子的,粮食是怎
么来的,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等等。实景教育和体验
教育式旅游一方面可以拓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