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政策
- 格式:pptx
- 大小:223.17 KB
- 文档页数:47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文/汪三贵刘明月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贫困治理之路.为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根基。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了全面打贏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的合力攻坚下,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2012-2019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o到2()20年年底,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消除。
然而,消除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中国将不存在贫困问题,也不意味着减贫工作的暂停.相对贫困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并将成为未来减贫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目标任务.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困治理在2020年进入到相对贫困治理的新阶段。
目前学者们对相对贫困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相对贫困的理论、标准和长效机制方面.而有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理论关系、贫困战略转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有何不同?中国的扶贫战略如何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重点要关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了解中国扶贫的新形势,把握中国扶贫工作的未来走向,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理论关系(一)绝对贫困的内涵及测度绝对贫困的概念最早由Booth于1887年在伦敦东区开展的研究中提出。
他将每周收入少于18便士且拥有6个孩子的家庭定义为贫困家庭,同时还将收入之外的工作类型和生活条件纳入贫困的判定依据,如果个人没有工作且不存在酗酒、赌博等行为则被认定为贫困人口。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贫困地区特点,形成的反贫困理论和政策体系。
这一理论和政策体系旨在帮助中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反贫困政策和措施,包括脱贫攻坚计划、扶贫开发、扶贫贷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对人类减贫的启示在于,在推进减贫工作时,应该根据自身国情和贫困地区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和措施,统筹谋划、协调推进,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帮扶和扶贫,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
同时,还应注重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务实合作,共同打击贫困,促进发展。
此外,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还强调了持久性和全面性的重要性。
反贫困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长期推进,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同时,反贫困工作要全面推进,综合考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所有方面,促进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全面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人类减贫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要根据自身国情和贫困地区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反贫困政策和措施,坚持长期推进,全面推进,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贫困,促进发展。
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反贫困政策
沃龙科娃OB
【期刊名称】《西伯利亚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贫困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
不同国家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贫困人口的构成存在差异。
降低贫困水平的政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制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步持续增长,建立平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有效的监测机制,同时国家须积极参与反贫困过程。
【总页数】5页(P55-59)
【作者】沃龙科娃OB
【作者单位】俄罗斯国立新西伯利亚技术大学,新西伯利亚63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51.221.82
【相关文献】
1.美国和欧洲国家反贫困政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何慧超
2.“金砖国家”反贫困政策比较研究 [J], 白维军
3.促进金砖国家多边合作充分发挥竞争政策作用——国家工商总局代表团赴俄罗斯访问情况的综述 [J],
4.1995—1997年俄罗斯经济政策目标——俄罗斯科学院对国家中期改革的建议内容之一 [J], 武岫岚
5.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反贫困政策及其实施条件 [J], 林乘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贫困理论名词解释
反贫困理论是全球贫困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可以帮助贫困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经济条件。
它以认识贫困问题的根源、从根源出发消除贫困的原则为指导思想。
其目的是通过消除贫困、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使贫困社会脱离贫困,实现贫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反贫困理论强调消除贫困的根源,以减少贫困和改善社会结构为目标。
它指出,贫困是社会结构的产物,其原因不仅是低收入和低财富。
更重要的是,贫困在许多情况下是一种政治经济秩序的结果,如果想消除贫困,首先应改变政治经济秩序并实施有利于全体人民的公平分配政策。
其次,反贫困理论强调以最贫穷群体为中心,从根源出发消除贫困,采取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它指出,消除贫困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援助和援助政策,更需要贫困社会发挥自身的活力,发掘本地资源,扩大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
只有贫困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使贫困人口脱离贫困。
此外,反贫困理论还强调开发人力、科技和资源,实施健全的政策,促进贫困人口受教育和获得就业机会,改善社会和经济状况。
只有增强受教育的贫困人口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就业率,才能有效地消除贫困,实现贫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反贫困理论是消除贫困的有效策略,目的在于通过改变政治经济秩序,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贫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采取政策、施行改革,促进当地贫困社会发挥自身活力,
广泛开发人力、科技和资源,实施健全的政策,促进贫困人口受教育和获得就业机会,改善社会和经济状况,从而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
1996年美国反穷人法案内容《美国反贫困政策研究》杨飘【摘要】: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都在抗击贫困上花费了大量金钱和精力。
美国自罗斯福总统时期颁布《社会保障法》确立了福利制度,肯尼迪总统提出“向贫困宣战”的口号,将“未成年儿童援助”改为“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再到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计划”,在福利项目上的支出越来越多,但在抗击贫困问题上并没有收到明显的成效,美国的贫困人口并没有因此大幅减少。
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的福利政策进入调整改革时期。
到了克林顿总统时期,终于通过了《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协调法》,完成了福利政策的重大改革。
该法案将直接的现金救济变为鼓励穷人通过工作自立。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一、美国贫困及影响贫困状况的因素。
美国的贫困测量方法采用的是绝对贫困的标准。
不同类型及结构的家庭年收入低于一定数额之下即为贫困人口,这个固定数额被称为贫困线。
贫困线并不直接与生活水平挂钩,而是根据随着通货膨胀而变化的食品预算而变化。
这导致美国的贫困状况被低估。
美国的贫困人口,按种族划分,贫困率较为高的是非洲裔和拉美裔。
按家庭类型划分,带未成年子女的单身母亲家庭较高。
按年龄划分,老年人与儿童是最容易遭受贫困的群体。
种族、家庭结构、就业状况、教育水平、居住地区、经济周期和移民先后都会成为影响贫困状况的因素。
二、克林顿政府福利政策改革的历史背景。
1935年美国颁布了《劳动保障法》,从此确立了美国的福利制度。
早期的福利救济主要以直接的金钱救济为主,至20世纪60年代,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消除贫困,然而不断膨胀的福利开支却使得公众对福利政策的效果开始产生怀疑。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贫困政策进入调整改革时期,直至1996年国会通过了《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协调法》,完成了重大的福利改革,将直接的现金救助转变为鼓励穷人通过工作自立。
三、克林顿政府福利改革政策的立法博弈。
克林顿政府提出的福利改革方案有以下几个原则:工作补偿、加大对儿童的支持力度、防止青少年怀孕、帮助享受福利的户主找工作、规定现金救助的时限、提供公共服务和工作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