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四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四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黄晓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配乐朗诵

◆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如此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我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我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我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课件内容: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感知诗歌

1、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四首诗

2、由各小组按照自己的方式每个小组朗诵一首诗。

三.诗歌示范赏析

1.师配乐朗诵《子规》

2.提问:

①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诗歌中“子规”有什么特点?

明确: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为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哀。

明确:诗歌中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传说周时蜀国国君,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哀,蜀人称这种鸟为杜宇,以示对他的纪念。从这句诗中我们知道杜宇虽然死了很久了,但是由他化身的子规却长年啼血哀鸣,使人悲痛扼腕。

②诗中所寄何情?诗人如何将子规与感情融为一体?

明确: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以反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写出了人世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意,子规与诗人感情融为一体。

③小结:

景物特征:啼血物象内在品质:积冤、不平诗人经历、社会环境:蒙冤屈死之人多,社会黑暗。

借咏子规抒发了对历代蒙冤屈死之人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的不满。

④拓展

子规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除了顾况的《子规》外,你还可以举出其他例子吗?材料:

子规与冤屈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顾况〈子规〉)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杜牧〈杜鹃〉)

传闻望帝冤,底处最堪怜?(宋祁〈子规〉)

子规与时节

春山杜鹃来几日,夜啼南家复北家。(陈陶〈子规〉)

花时一宿碧山前,明月东风叫杜鹃。(罗邺〈闻杜鹃〉)

暮春滴血一声声,花落年年不忍听。(李中〈子规〉)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洪炎〈山中闻杜鹃〉)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韦应物〈闻子规〉)

子规与啼叫

“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子规啼不歇,到晓口应穿。况是不眠夜,声声在耳边。王建〈夜闻子规〉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韦应物〈闻子规〉)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吴融〈子规〉)

楚天空阔月沉沦,蜀魄声声似告人。(杜荀鹤〈闻子规〉)

春山杜鹃来几日,夜啼南家复北家。(陈陶.〈子规〉)

花时一宿碧山前,明月东风叫杜鹃。(罗邺〈闻杜鹃〉)

带月莫啼江畔树,酒醒游子在离亭。(李中〈子规〉)

蜀月初残夜,巴山欲曙天。(宋祁〈子规〉)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洪炎〈山中闻子规〉)

子规与啼血

栖霞山中子规鸟,口中血出啼不了。(顾况〈听子规〉)

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杜荀鹤〈闻子规〉)

子规与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杜鹃啼时花扑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

自有沾花血,相和雨滴新。(贾岛〈子规〉)

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杜牧〈杜鹃〉)

年年春恨化冤魂,血染枝红压叠繁。(吴融〈秋闻子规〉)

蜀魄千年尚怨谁,声声啼血向花枝。(罗邺〈闻子规〉)

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李山甫〈闻子规〉)

子规与“不如归去”

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范仲淹〈子归〉)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柳永〈安公子〉)

南北东西春总好,杜鹃何苦劝人归。(王庭珪〈暮春感怀〉)

春鹃语,从来劝我,常道「不如归」。(陈瓘〈满庭芳〉)

自出锦江归不得,至今犹劝别人归。(杨万里〈闻子规〉

3.总结子规意象在古诗中的常用寓意:凄凉、哀伤、哀怨、思归、乡思。4.背诵《子规》

5. 由《子规》这首诗歌的赏析,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咏物诗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①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②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③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④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⑤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⑥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⑦拓展积累

参考材料: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通过所咏之物的特点,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