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及运行效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3
欧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分析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的量化宽松政策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是欧洲货币政策的核心。
该政策旨在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通货膨胀率。
本文将对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对欧洲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是欧洲央行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主要工具之一。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央行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利率和购买国债等,以帮助稳定金融市场和刺激经济增长。
量化宽松政策的核心是以大规模购买国债和其他资产的方式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推动利率下降,提高信贷活动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量化宽松政策对欧洲经济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
一方面,该政策的实施确实帮助欧洲经济渡过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衰退,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一些人担心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甚至可能给未来的经济稳定带来潜在风险。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会导致货币贬值和资产价格上涨,这可能对普通消费者和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对欧洲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使得欧洲央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这与传统的通过调整利率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过程中,欧洲央行要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控制通货膨胀、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如何平衡资金的流动和分配等问题。
量化宽松政策对欧洲货币政策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政策工具上的改变,更涉及到对货币政策运作机制和效果评估方法的深刻思考。
未来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将如何发展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欧洲央行将继续寻求更为灵活和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量化宽松政策将继续是欧洲央行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重要政策工具,但其实施方式和效果将得到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评估和调整。
相信通过欧洲央行的不懈努力,量化宽松政策将更好地为欧洲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做出贡献。
欧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分析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缓慢,欧洲央行不断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和通胀。
本文将着眼于欧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从政策背景、实施方式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政策背景欧洲区域经济长期低迷的背景下,欧洲央行第一次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是在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了缓解金融系统流动性不足和经济萎靡的困境,欧洲央行开始实行了一系列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如降低利率、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等手段。
在此之后,欧洲央行在2012年到2014年间,再次实行了扩大量化宽松政策的措施。
在2015年年初,欧央行开始实行更为大胆的货币政策举措,不断以超出预期的政策行动刺激经济和通胀。
二、实施方式1.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举措是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
欧洲央行通过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购买国家公债、企业债券等资产,来增加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促进债券和股票市场的稳定增长。
这一政策举措旨在增加流通性和信贷供应,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2.负利率欧洲央行的另一个主要政策举措是实行负利率。
这意味着银行需要支付欧洲央行利息,而不是收取利息。
这鼓励银行增加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3.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欧洲央行开展了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向银行提供低成本贷款,用于支持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三、效果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初衷是为了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复苏和提高通货膨胀率。
此前,欧元区经济长期低迷导致通货膨胀率低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
在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动下,欧元区经济逐渐复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特别是在购买欧元区国债等计划的实行下,欧洲央行购买了大量的资产,并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融资,从而推动了市场上的流动性和信贷供应。
总之,欧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对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和通货膨胀率的提高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未来,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仍将密切关注欧元区经济的形势,采取适当措施以支持相对稳健的市场发展。
欧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分析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在面对经济增长疲软和通缩风险的背景下,实施了一系列的量化宽松政策。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政策工具和政策效果三个方面,对欧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进行分析。
欧央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是欧元区经济长期增长乏力、通货紧缩风险加大以及金融危机后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欧元区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产出下滑、失业率上升、信贷紧缩等问题凸显。
由于欧元区内部经济结构的差异,不同成员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而欧洲共同的货币政策并不能充分满足各成员国的需求。
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成为欧央行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欧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工具来实施量化宽松政策。
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即购买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以扩大其资产规模,并通过增加货币基础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通胀水平。
欧央行还实施了负利率政策,即将存款在央行保管的商业银行需支付利息,以鼓励银行将资金投入实体经济。
欧央行还提供了长期再融资操作,即向银行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以促进信贷扩张。
这些政策工具的实施,旨在增加流动性、降低利率、刺激信贷扩张和提振市场信心。
欧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经济增长方面,量化宽松政策提供了更为宽松的金融环境和低廉的融资成本,促进了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提振了经济增长势头。
在通胀方面,量化宽松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给量和降低利率,刺激了需求和投资,较好地缓解了通货紧缩风险。
在金融市场方面,量化宽松政策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提振了市场信心。
欧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胀水平仍然低迷、欧洲不同成员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差异等。
欧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是针对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和通缩风险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的实施,欧央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欧央行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和机制,以促进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和稳定。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1. 引言1.1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简介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是指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加货币供应并保持低利率。
这一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抑制通货膨胀。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多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其中包括购买政府债券和抵押贷款证券,以提振经济活力。
美联储通过购买大量政府债券和其他资产来增加市场上的资金供应,从而降低利率,鼓励投资和消费。
这种政策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帮助经济复苏并降低失业率。
一些人担心这种政策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在短期内对经济有积极作用,但在长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
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美联储的政策举措也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包括中国。
为了维护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需要密切关注美联储的政策调整,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1.2 我国经济的现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我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转型压力加大、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等问题。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外部风险和内部挑战。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金融机构不断壮大,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金融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过快、金融风险管控不到位、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等。
这些问题给我国经济稳定运行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我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会对我国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由于美国货币政策的改变,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转移至高收益率国家,导致我国资本外流,加剧我国货币汇率压力。
其次,美国宽松政策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也将对我国经济造成波及。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摘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和政策的操作空间,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的一种极大创新。
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文献,本文将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述,在得出一些结论的同时也提出新形势下仍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传导渠道;实施效果;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分析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产生及其含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以量化宽松为特点,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包括中长期国债等中长期资产的措施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具体而言,就是中央银行在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量急剧萎缩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印制钞票并用于购买国债等方式,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一种货币政策。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自2001年日本首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各国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包含以下3个角度:(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三条渠道分析针对这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何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通过怎样的传导机制来产生作用,各国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大量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三大渠道: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投资组合调整传导渠道和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形成的财政支出扩张渠道三种。
1、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在危机期间,增强人们对政策和经济前景的信心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否起到作用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是否具有可信度。
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国家都会进行积极的预期管理,通过强化公众预期来提升人们对经济的信心。
一般通过发表利率声明、官员公开讲话或者暗示等途径向公众传递一种信息——“只要通缩风险持续存在,或者通货膨胀率显著低于目标,就将维持低利率”。
以此引导人们产生低利率水平的预期,从而降低长期利率,以此来影响资产价格,提高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目的。
Krugman于1998年就曾在其关于“预期管理”的著作中提出:当名义市场利率将至零时,能够影响私人部门关于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就会变得很重要。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影响国际经济与贸易1501魏靓2015011736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影响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
二、量化宽松量化宽松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即减少银行的资金压力。
当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被央行收购时,新发行的钱币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银行体系。
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庞大,而且周期也较长。
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历次内容(一)QE1的内容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首次公布将购买机构债和MBS,标志着首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开始。
2010年4月28日,联储的首轮量化宽松政策正式结束。
QE1将购买政府支持企业(简称GSE)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还将购买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Ginnie Mae)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2009年3月18日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采购额最高增至1.25万亿美元,机构债的采购额最高增至2000亿美元。
此外,为促进私有信贷市场状况的改善,联储还决定在未来六个月中最高再购买3000亿美元的较长期国债证券。
美联储在首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执行期间共购买了1.725万亿美元资产。
QE1的主体上是用于购买国家担保的问题金融资产,重建金融机构信用,向信贷市场注入流动性,用意在于稳定信贷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的目的仅仅在于“稳定”市场,而不是“刺激”经济,这与中国央行的量化宽松大相径庭。
2010年第4期双月刊总第181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J OU RNAL OF ZHON GNAN UNIV ERSIT Y OF ECONOMICS AND LAW№.4.2010BimonthlySerial№.181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穆争社(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北京100800)摘要:结合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本文阐述了“定量宽松”和“信贷宽松”政策的异同点,分析了政策的实施阶段及所呈现的特点、政策工具的差异。
认为在肯定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并高度关注其所面临的政策措施防卫性特征、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威胁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合理引导社会公众预期;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所创造的广义流动性的管理。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定量宽松;信贷宽松;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230(2010)0420003205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基本同时将政策利率(基准利率)快速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后,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此政策为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全面分析、评价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文拟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面临的问题等进行分析、评判,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研究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一、政策的两种形态:“定量宽松”与“信贷宽松”目前,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逐渐形成了以日本中央银行为代表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和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信贷宽松”货币政策。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面对经济金融危机,中央银行迅速将政策利率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的水平后,直接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促进经济金融复苏;差异是中央银行所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同。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及运行效果分析 2011年04月22日 14:58 来源: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9
穆争社
【作者简介】穆争社,男,陕西省西安市人,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研究方向:货币政策传导的博弈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 北京 100800 【内容提要】本文以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逻辑起点,研究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和运行机制;结合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阐述了政策的两种类型——“定量宽松”和“信贷宽松”的异同点,分析了政策的实施阶段及其特点、政策工具的差异、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并指出值得借鉴之处。 【关 键 词】政策利率/量化宽松/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10)10-0025-31 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2007年以来,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基本同时将政策利率(基准利率)快速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后,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此政策为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全面分析、评价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促进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拟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实施效果、面临的问题等进行分析、评判。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特征 与传统的货币政策相比,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在迅速将政策利率(基准利率)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后,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增加市场流动性供给,以有效遏制经济金融危机的恶化、蔓延。 (一)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传统货币政策是指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给量,引导市场利率,影响消费和投资,乃至社会总需求,调控经济运行态势。上述传导机制可简要描述如下: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市场利率—投资、消费—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传统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核心环节是市场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主要运用价格型政策工具——政策利率(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调控投资和消费。如一般情况下,美联储就是通过调节政策利率(即机构间的隔夜拆借利率),影响市场利率,实现调控目标;传导机制表现为:美联储宣布政策利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给——保证政策利率在市场中得以实现—影响市场利率—调控消费和投资。一般而言,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但当出现流动性陷阱后,政策利率工具的运用就会失灵、无效。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金融形势恶化并不断加剧,与货币资产相比,其他资产的流动性将会更差,社会公众更倾向于增持高流动性的货币资产而放弃其他资产,导致货币需求远大于货币供给,出现了货币需求黑洞,称之为流动性陷阱。面对流动性陷阱,从理论上说,中央银行虽然可以通过不断下调政策利率,扩大货币供给,影响市场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但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因为政策利率是名义利率,其下限最低为零,中央银行无法将政策利率下调至低于零的水平。中央银行在连续下调政策利率至最低水平,即政策利率为零后,已无下调空间,但其之前由政策利率下调后所增加的货币供给仍不足以改变货币需求远大于货币供给的格局,政策利率就失去了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作用,进而失去了对投资和消费的调控功能,也就是说政策利率工具出现了失灵、失败的现象,标志着以政策利率为主体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失效,说明货币政策并不是万能的[1](潘成夫,2009)。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特征 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不断恶化蔓延。受此影响,资产价格大幅下降、资产价值严重缩水,市场悲观情绪弥漫,金融机构核心指标恶化,流动性严重不足、社会民众的投资需求和消费愿望也迅速萎缩,经济增长率呈现“自由落体式”下滑。这说明,传统货币政策已面临流动性陷阱,需要实施数量型货币政策解决上述问题。正是基于此,以美联储为代表和领头羊的中央银行在迅速将政策利率(基准利率)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后,突破传统,大量创新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救助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释放大量流动性、解决财政刺激经济资金不足等问题,有效地防范了系统性风险、提振了市场信心,遏制了投资、消费和经济的快速下滑趋势。 上述分析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首要特征是,面对流动性陷阱,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将政策利率(基准利率)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的水平。从政策利率工具的角度分析,可以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政策利率开始失效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流动性陷阱的出现,意味着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价格型政策工具已无法发挥作用,需要运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正是基于此,将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创新“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释放大量流动性,遏制经济快速下滑的货币政策称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创新大量货币政策工具。鉴于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无法发挥作用,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开始突破传统,大量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如购买资产抵押证券(MBS)、设立商业票据融资便利(CPFF)、购买长期国债等,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正是因为创新了大量货币政策工具而呈现浓厚的“非常规”色彩,彰显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区别[1](钟伟,2009)。 第三个重要特征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要完成的任务有别于传统货币政策。文前分析表明,传统货币政策的任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通过运用政策利率工具,影响市场利率,调节投资和消费,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其核心环节是运用政策利率工具,影响市场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要完成的任务:首先是中央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救助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二是购买金融机构和社会民众的有价证券,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有效化解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三是购买长期国债,解决财政刺激经济资金(财政支出)不足的问题,促进扩大财政支出,发挥财政支出对民间投资、消费支出的撬动和替代作用。四是增加信贷可得性,引导市场利率下降,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推动经济金融复苏。 第四个重要特征是,配合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反映政策自身如何发挥作用,即货币政策自身相对完整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扩张性财政政策,以缓解或消除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中的“挤出效应”。二是严禁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财政透支。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临市场悲观情绪弥漫,市场需求严重下滑,急需扩大财政支出以撬动、替代私人需求不足,阻止经济快速下滑的问题,通过直接购买长期国债,解决扩大财政支出的资金不足问题,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变相向财政透支而呈现鲜明的“财政货币化特征”。 上述分析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断裂的条件下,运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直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下降,以发挥市场利率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因此,传统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核心传导环节并未发生变化,均是市场利率,由此可以说,两种货币政策并非存在本质差异,都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市场利率),调节经济主体行为,以实现促进经济复苏的目标。其差别仅是引导市场利率下降的手段不同:传统货币政策借助的是政策利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借助的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种货币政策面临不同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传统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环境是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相对良好,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对的则是经济金融危机。 二、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为有效遏制经济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大量创新“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金融复苏。从目前全球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有效遏制了经济金融的“自由落体式”下降,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 (一)政策的两种形态:“定量宽松”与“信贷宽松” 目前,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逐渐形成了以日本中央银行为代表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和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信贷宽松”货币政策。其共同特点均是,面对经济金融危机,中央银行迅速将政策利率降低至历史低点或接近于零的水平后,直接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促进经济金融复苏;差异是中央银行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同。正是基于此,可以说“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和“信贷宽松”货币政策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不同形态。 1.日本中央银行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追溯至1999年2月。当时,日本中央银行开始实行“零利率政策”,将政策利率(隔夜拆借利率)降低至接近于零的水平;同年4月,首次公开宣称“维持零利率政策直至通货紧缩担忧消失为止”,标志着日本正式进入“零利率政策”时代。 为有效解决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和通货紧缩问题,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日本中央银行实施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2](尚姝,2009)。主要表现为,在实行“零利率政策”的同时,将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现金储备)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以此调节市场流动性。主要内容:一是通过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余额,确保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流动性并向市场释放。为此,中央银行设定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增长的具体目标,并采取资产组合手段予以保证。二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由传统的购买短期国债转变为购买长期国债,甚至购买商业银行股权,以增加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扩大货币供给量,同时,影响市场利率下降的预期。三是承诺在核心CPI指数环比大于零之前,将一直实行上述货币政策。 面对2008年爆发的新一轮经济金融危机,日本中央银行推出“企业融资支持计划”,重新大力推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已降至接近于零,无法发挥作用后,主要通过加大对金融体系的货币投放,大幅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间接为企业融资提供支持,促进经济复苏。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