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18.38 KB
- 文档页数:2
简介《罗密欧与朱丽叶》比《牡丹亭》的知名度高;此乃翻译之殇。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实体恋爱,为爱而亡。
《牡丹亭》说的是梦中之爱,杜丽娘因爱而亡,竟敢在阴间向判官伸冤,柳梦梅与杜丽娘阴阳两隔,不惧国法--杀头之罪,掘开坟墓,给她的尸身按摩、做人工呼吸,令死者还阳,毫发无伤。
这对情侣公然在皇帝老子面前义正辞严地为爱情辩护,终于实现世人不敢想象的“有情人终成美眷”的梦幻。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汤显祖《牡丹亭》的比较张铁城2016、1、19发送请看下面一段论文摘要:A Comparative Study of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Peony Pavilion Abstract:William Shakespear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ers in Britain. His famous play Romeo and Juliet was written in 16th century, portraying a classical love story. The protagonists are from hostile families, but hoping to gain the love and happiness through their struggle, they devoted to it, died for it. William Shakespeare presents us an innovative spirit in fighting against feudalism and pursuing for pure love.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Shakespeare”----Tang Xian-zu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dramatists in China and he wrote The Peony Pavilion in the same century.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nd TangXian-zu’s The Peony Pavilion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though each has some different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study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manifestations in these two plays by analyzing their background and theme, plot and conflict, and Aesthetic value to depict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spectively.【译文】摘要: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学对比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均是以悲剧结尾的文学瑰宝,两部剧目有着相似的背景和主题,但因中西文化差异,两者所体现出的悲剧美学也不同。
一、悲剧主角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的主角都是敢于突破封建思想的叛逆形象:两部剧目的主人翁都是出生于大富大贵之家,同样为了真挚的爱情,不惜与封建礼教作斗争,结果都是为爱情所牺牲。
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异存在的:和朱丽叶相比,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带有一丝妥协和梦幻,虽说两个主人公同样肯为了爱情牺牲,但由于中国儒家思想与宗教对古代女性的思想束缚,令其平时身处闺阁之中,几乎没有与男性单独接触的机会,以“三从四德”为人生准则,及时还魂,也想让父母承认其婚姻。
而朱丽叶则是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新女性,为人善良,聪明活泼,在对爱情追求方面,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勇者,朱丽叶所处年代正值资产阶级强势之时,那时候的欧洲男女之间是有社交活动的,朱丽叶通过一场舞会爱上了罗密欧,后来谈婚论嫁。
在一次花园约会之后,爱情令其敢于突破传统,尽管两家有世仇,还是不能阻挡婚礼的举行。
罗密欧被放逐之后,朱丽叶对于父母的命令,表现出了莫大的勇气,她一面和父母说和,一面像神父求援。
为了罗密欧,她愿意在不知药物危险性的情况下服下药物,当其发现罗密欧已经去世,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朱丽叶就是这种具有人文思想的新女性,和杜丽娘不同,朱丽叶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禁锢,她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者,朱丽叶更具有自己的思想,处事也更为果敢。
二、戏剧之间的冲突传奇《牡丹亭》的冲突是建立在“礼”和“情”之上的。
这种礼和情指的就是女主人公自身对爱情的追求和封建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
主要体现于:主人公是一位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大小姐,和中国历史上其他女性受到的禁锢相比,杜丽娘受到的禁锢更为严重,她对爱情的追求被传统思想紧紧束缚着,在她内心中,也有矛盾和冲突存在,因为从小受到《女则》《女训》的影响,令其认为封建思想是正确的,即便她有了意中人人,也认为这是一种有伤风化的行为,主人公在一种想爱却不能爱,想舍却不忍心的境界中痛苦挣扎,最终因此死亡。
039自古以来,命运与爱情就是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文学大师也以此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其中的两部代表作。
《牡丹亭》里的开篇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让多少痴男怨女为之动容,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罗密欧和朱丽叶在阳台互诉衷肠的告白又让多少青春男女心弦颤动,这背后离不开作者的精妙描写和巧妙安排。
多年来,比较研究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的文献数不胜数,有人比较两部剧中人物的不同,比如杜丽娘和朱丽叶;有人从修辞入手,探讨两剧中使用的隐喻;还有一些学者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两剧中悲剧的形成与消解。
本文亦从悲剧美学出发,系统地研究两剧中的悲剧因素,以期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中西古典戏剧创作的异同及其规律。
一、背景(一)故事背景众所周知,如若要深入地了解一部作品,研究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名作也不例外。
首先,《牡丹亭》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南宋时代,官宦家千金杜丽娘知书识礼、善于绘画,却内心苦涩、闷闷不乐,其因感春伤怀,生出心事,感慨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正是由此番感怀,故事才有了发展的契机。
而在莎剧中,故事的背景则是先介绍了两大家族——蒙太古与凯普莱特。
两大家族彼此仇视,水火不容,如开场诗中所言:“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两者相较,《牡丹亭》以情作为一段故事的背景,而莎剧则以家族现实做背景,体现了作者在安排故事时的不同,一个从重情的浪漫主义角度出发,另一个则从反映当下的现实主义角度入手,这也是两部作品悲剧起源的不同之处。
(二)创作背景除了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作品创作的时间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对作品也有很大影响。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16世纪末,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分别完成了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昆曲经典《牡丹亭》与爱情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剧创作时间相差只有三年,且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
两部戏剧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抑或主题思想,还是美学形态、表演方式上均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独有魅力。
四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至今仍在舞台上盛演,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西文化艺术标志性符号之一。
两部戏剧作品的女主角形象之比杜丽娘:毫无疑问,《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杜丽娘。
杜丽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作为名门宦族的小姐,她长于深闺,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不能稍有越礼出格。
在“闺塾” 一场中,她“嫩脸娇羞,老成尊重",矜持温顺的性格展现无遗。
然而沉重的思想枷锁慢慢地使这个花季少女越来越苦闷,引发了她对周遭一切的怀疑和不满。
及至游园,那暗暗生长的情思终于变得明晰。
春天的妩媚的景色激发了她要求身心自由的觉悟。
情欲已然苏醒,等待着一次爆发。
终于,“惊梦"中她获得了爱情,并在梦中完成与柳梦梅的爱欲交融。
苏醒后她更加深了要把梦境变成现实的冲动,“寻梦”正是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梦中幻景,现实难寻。
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甘愿选择自我结束这“如花美眷” 般的生命,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永远留在这梦中的春光里。
但杜丽娘的死只是她抗争之路的另一个开始。
杜丽娘她的游魂居然与柳梦梅再续前缘。
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
回到现实阳界的她,又要面对父亲对她爱情的百般阻挠。
最终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感动了皇帝“敕赐团圆”,与柳梦梅成婚。
这正是社会、观众对生死至情与人欲合理的肯定与褒扬。
朱丽叶: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理想的新女性形象:美丽纯洁,善良温和,忠贞不屈。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以《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差异为例文化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不同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信仰和文学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比较文学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本文以中西方文学经典作品中的《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探讨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化差异。
一、两部作品概述《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中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两个文化之间的重要对比。
两部作品均是爱情悲剧,讲述了其主人公为爱而痛苦和牺牲。
《牡丹亭》是明代杂剧作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戏剧。
该剧讲述了清官张生与美女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由于阶级和地位的差距,两人最终无法在人间长相厮守,李香君最终选择入道修行,并在灵界与张生再续前缘的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英国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
该剧讲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以及两个青年罗密欧和朱丽叶相爱却遭遇种种挫折的故事。
最终,两人决定在一起,但因各种原因,最终双双死去。
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文学的差异源于两个文化之间的背景不同。
早期中国文化注重道德规范和家族观念,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而西方文化则源于古希腊文化,重视个人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
这两种文化观念的根本区别导致了两种文学的不同。
在《牡丹亭》中,人们的观念固定于唐宋时期的礼数与习惯。
其中,家族的观念、长者的权威和生死离别的思想在剧中非常丰富。
自然亦被赋予灵性和超自然的魅力。
在剧中,灵界与人间常常交错,让“隔世情缘”的情感得以实现。
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青年的个体自由以及崇尚热情的文化观念被强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讲述了浪漫主义的理念。
三、角色定位的差异《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角色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式文学中,男性角色通常代表正义和权力,而女性角色则代表婉约和谦虚。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作者:赵勇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年第09期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两部经典的爱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最具有比较价值。
第一,作者出生年代相似,均出生于16世纪,而且在同一年去世:汤显祖(1550-1616),莎士比亚(1564-1616)。
第二,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间上只相差四年。
《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16世纪的东方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594年,是同一时期产生的西方经典。
第三,在作品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上,两部作品也是一样的,都表达了追求爱情自由、颂扬尘世幸福的主题,表现了人性的复苏和欲望的觉醒。
第四,从情节结构上,两部作品亦有相似之处,都是由一见钟情到私订终身。
只是在结局上稍有分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为爱殉情,以悲剧落幕;《牡丹亭》是为爱重生,以大团圆收尾。
然而,从作品反映的思想意义而言,笔者认为《牡丹亭》更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更具有现代主义的意味。
因为《牡丹亭》的构思更为巧妙,它通过“梦中情”,表现人性的本质,突出人的欲望的觉醒。
二者同是经典的爱情故事,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蒙价值,为什么《牡丹亭》却没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在世界文学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运兴衰的影响。
英国在16世纪末从海上战胜西班牙,成为新兴的霸权国家,之后,又相继打败了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成为西方的“日不落”帝国。
以后漫长的三个世纪(17-19世纪),正是英国的兴盛时期,英国在这三百年间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伴随着疯狂的殖民扩张,不仅英国的政治势力渗透到世界各地,其文化也随其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非常强劲的传播导向。
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英国经典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从悲剧的角度比较研究《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
的开题报告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是两部经典的悲剧文学作品,它们都发生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都表现出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道德的思考。
从情节上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因为家族仇恨而无法在一起的故事,他们最终选择了自杀。
而《牡丹亭》则是讲述了一段跨越人间与鬼界的爱情,最终导致了女主角潇湘子的死亡。
两部作品都表现出了爱情的力量和爱情的悲剧性。
从主题上来看,两部作品都强调了命运和道德的力量。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家族仇恨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主人公们的悲剧结局,暗示了社会道德对于个人命
运的决定性作用。
而在《牡丹亭》中,潇湘子的爱情虽然美好,但是她最终选择了放弃,相信她的命运和道德的安排。
从艺术形式上来看,两部作品都采用了精致叙事的方式,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展现情节和主题。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巧妙地运用了古典诗歌、隐喻
和象征等手法,塑造了一对不幸的恋人。
而《牡丹亭》中使用了中国曲艺的方式,融
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打造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世界。
综上所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都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悲剧作品,它们对于人类对于爱情、命运和道德的思考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比较中西方作品中爱情的异同——以《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情况的不同,东西方爱情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虽同为感人至深的爱情传奇,但却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不能说,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更动听,也不能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凄美。
因为两对年轻人都是爱情的执著追求者。
只是他们在对待爱情时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经历了很大的波折,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内容上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其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
《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完全不同。
它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表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神圣。
“来,苦味的向导,……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
莎士比亚运用“爱情的悲诗”,使文中结尾部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是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
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只是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
西方男女则显得直露、开放,甚至异常狂热、不顾一切。
如罗密欧第一次见朱丽叶便不顾危险,来到心上人家的花园里,对着朱丽叶的侧影,开始吟诵情意绵绵的台词。
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
中国的传统就是“门当户对”,所以尽管柳梦梅和杜丽娘有情,经历了人鬼恋,但仍被视为异端。
所以汤显祖之后还写了杜丽娘还魂、柳梦梅高中,最后由皇帝赐婚,他们之间的异端恋才被接受。
中国式的爱情关键在于婚姻,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够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所接受。
但如果没能成婚,或者一方已经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也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
论《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摘要:公元1616年,世界文坛上两颗巨星先后陨落。
一是我国明代剧坛上最优秀的传奇作家汤显祖,一个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这一巧合引起了世人关于东西方戏剧文学相比较的星期,而这两位远隔重洋互不影响的作家之间,却有着两部相近似的爱情作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本文将从作品取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等方面对这两部十六世纪末的不朽之作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汤显祖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进而对中西方古典戏剧的异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作品取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风格在1616年,有两位世界文坛上的巨星先后陨落——汤显祖的全部戏剧创作中,《牡丹亭》代表了最高成就,而在这部作品写成之前三年,莎士比亚也写成了不朽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汤显祖是中国明代剧坛中最优秀的传奇作家,二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两位远隔重洋,互不影响的作家之间却有着两部外形相似的爱情作品,引起了正在同步对两位作家作品进行学习的我的兴趣,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并归纳异同进行分析:一、题材来源与作品主题思想上的异同《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以古代传说或前人著作为题材,以彼时彼地生活为背景,去表现作者所处时代的重大社会问题——自由恋爱和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
《牡丹亭》取材于明代《燕居笔记》中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背景放在四百年前的南宋时代,作品叙写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丽娘在后花园赏春时,触景生情,昏之然梦见一书生和她谈情说爱。
梦醒后,杜丽娘心情苦闷,再次游园寻梦不可得,郁郁寡欢而病死。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经过杜家发现杜丽娘死前埋在太湖下的自画像,挂在书房里观赏。
杜丽娘的鬼魂前来与他幽会,之后叫书生打开她的棺木,还魂成亲。
最后,柳梦梅高中状元,奉旨与杜丽娘完婚。
《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取材于意大利的一个古老传说,并且参照了英国诗人亚瑟·勃洛克根据传说改写的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摘要】同为著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但因其各自所处时代环境、阶级立场、哲学思想和文学主张的不同,导致他们戏剧创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目。
本文试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的异同优劣,揭示他们各自的戏剧创作特色,深化我们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及其戏剧的认识。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比较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作为东西方戏剧文学巨匠,他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性,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环境、阶级立场、哲学思想和文学主张的不同,导致他们戏剧创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目。
本文拟从创作方法、主题思想、悲剧彻底性、戏剧结构和叙事风格五个方面,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二者之间的异同优劣,揭示他们各自的戏剧创作特色,深化我们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及其戏剧的认识。
一、创作方法同为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迥异于《牡丹亭》的浪漫主义表达方式”。
莎士比亚秉承文学表现生活、改良社会的宗旨,用巨大的勇气直逼沉痛的社会现实,严格遵从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表现生活,通过描写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行为以及为此付出的悲壮努力,严厉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赞扬了罗、朱二人勇敢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精神。
这种思想映射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渴望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恋爱婚姻的强烈愿望。
尽管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快,但与封建庄园经济相比,力量还比较弱小,新兴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建立起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伦理制度,罗、朱二人为爱牺牲的悲剧结局证明了这一点。
莎士比亚通过戏剧文学如实把英国新兴资产阶级艰难崛起的过程揭示出来了。
这既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诞生的现实土壤,也是其思想深度的所在。
与此相对,《牡丹亭》是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来反应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描写杜丽娘因情感梦、因梦而病、因病而死这样一个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凄凉爱情故事,强烈谴责了程朱理学的虚伪和罪恶,歌颂了柳、杜二人追求自由爱情的巨大勇气,张扬了以情反理和个性解放的时代主张。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
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
两部巨著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
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
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
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
16世纪末,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分别完成了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昆曲经典《牡丹亭》与爱情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剧创作时间相差只有三年,且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
两部戏剧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抑或主题思想,还是美学形态、表演方式上均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独有魅力。
四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至今仍在舞台上盛演,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西文化艺术标志性符号之一。
两部戏剧作品的女主角形象之比
杜丽娘:毫无疑问,《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杜丽娘。
杜丽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作为名门宦族的小姐,她长于深闺,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不能稍有越礼出格。
在“闺塾” 一场中,她“嫩脸娇羞,老成尊重",矜持温顺的性格展现无遗。
然而沉重的思想枷锁慢慢地使这个花季少女越来越苦闷,引发了她对周遭一切的怀疑和不满。
及至游园,那暗暗生长的情思终于变得明晰。
春天的妩媚的景色激发了她要求身心自由的觉悟。
情欲已然苏醒,等待着一次爆发。
终于,“惊梦"中她获得了爱情,并在梦中完成与柳梦梅的爱欲交融。
苏醒后她更加深了要把梦境变成现实的冲动,“寻梦”正是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梦中幻景,现实难寻。
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甘愿选择自我结束这“如花美眷” 般的生命,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永远留在这梦中的春光里。
但杜丽娘的死只是她抗争之路的另一个开始。
杜丽娘她的游魂居然与柳梦梅再续前缘。
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
回到现实阳界的她,又要面对父亲对她爱情的百般阻挠。
最终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感动了皇帝“敕赐团圆”,与柳梦梅成婚。
这正是社会、观众对生死至情与人欲合理的肯定与褒扬。
朱丽叶: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理想的新女性形象:美丽纯洁,善良温和,忠贞不屈。
她的择偶标准是既要自己喜欢,又要符合父母的心意。
然而一旦真爱来临,她却陷入命运的捉弄中,她爱上了自己的家族仇人。
她忧郁、她担心,但花园幽会后,她不顾家族宿怨的禁忌,大胆地接受罗密欧的爱情,与罗密欧秘密举行婚礼,表现了她“离经叛道"的精神。
罗密欧被放逐后,她勇气和机智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
面对父母的逼婚,她一方面假意屈从,一方面向求助于神父。
对于真爱的无比虔诚,让她接受可能不再醒来的考验,毫不犹豫地服下神父给她的“毒药”。
当她从“死亡"中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询问自己的“夫君”;当得知罗密欧已死,她又拒绝神父的救助,在爱人身边自尽殉情。
可以说,她有如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水莲花,亭亭玉立而纯洁明净,虽经风霜仍飘散着浓郁的芬芳。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能看到杜丽娘与朱丽叶其实有着很多相通之处。
她们出身高贵,杜丽娘是官宦小姐,朱丽叶是贵族千金,美丽动人,并且聪明温柔。
她们都有一位爱她们并为她们所爱的男子。
但更为重要的是,她们一样都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争取爱情自由的决心。
当她们的爱得不到家庭、社会认可的时候,她们不惜用生命去抗争,最终赢得了周围人的认可。
然而受中西文化背景的影响,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两部戏剧作品艺术理念的殊途同归
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两部作品的产生并无历史文化渊源。
但两者所体现的美学形态,均是古典戏剧美学理论的模式。
它们都追求内在的最终的“平衡”、“和谐”,且都以“大团圆”作为结束方式。
只不过《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大团圆”方式是反向的。
《牡丹亭》则以正向“大团圆”的方式结局。
这些都体现了中西方古典戏剧艺术理念的殊途同归。
《罗密欧与朱丽叶》体现的西方古典悲剧美学:西方戏剧的兴旺始于古希腊。
当时由于戏剧
影响巨大且定型程度比较高,出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这一戏剧理论总结著作。
《诗学》重点研究了诗体的戏剧,即悲剧和喜剧,同时树立了西方戏剧古典美学形态的标准,影响巨大。
美学形态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美学思想的基调。
古典美学形态,即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美学形态。
它以“中和”、“和谐"为特征。
在戏剧中的表现,于东方就是民间津津乐道的大团圆式结局,即“善恶终有报"、“有情人终成眷属";于西方就是古典悲剧理论的大团圆式结局,即“性格决定命运”、、“同归于尽”、“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蕴含的正是这种传统西方古典悲剧美学。
《牡丹亭》体现的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理论:中国的戏剧表演历史相当漫长,但除戏曲之外的戏剧形式十分孱弱,也没有太多理论研究与总结。
汤显祖的《玉茗堂文集》正是一部重点阐述演戏的理论著作。
与西方以《诗学》为代表的古典戏剧美学相比,中国的戏曲美学理论,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但本质上还是殊途同归。
这些都非常明显的体现在《牡丹亭》的创作表演中。
其一,戏曲并不仅仅是消遣娱乐的工具,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
很多明清戏曲理论家都曾提到,戏曲与诗歌一脉相承。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为杜丽娘为爱抗争精神之决绝而感动不已。
我们可以注意到,西方戏剧理论极其重视戏剧的社会功用。
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系列作品更是如此。
与《牡丹亭》相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反对封建思想、呼唤人性解放、爱情自由的社会功用及社会影响如出一辙。
其二,中国戏曲“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相结合,人、景、情浑然相融。
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强调模仿舞台布景逼真、演员表现真实可信相比,《牡丹亭》在模仿客观的“景”的同时,更突出表达主观真切的“情"。
毫无疑问《牡丹亭》的内容结构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也描绘不少客观景象。
然而相较于西方莎士比亚戏剧描写的纯粹的物象,汤显祖笔下的客观景象更加洋溢着情感。
作者的情感倾向、价值判断均可通过角色眼中的景象表现出来。
这样的戏曲景象便是情景的统一。
其三,中国戏曲的情节模式一般是初始和谐、矛盾产生、化解矛盾、最终和谐,也即所谓的“大团圆”。
中国戏曲也有悲喜剧之分,但两者归根溯源,仍无法脱出大团圆、和谐的套路。
《牡丹亭》虽然在当时唱出了爱情反抗理性的最强音,是中国戏曲中戏剧性比较强的一出戏,但仍然无法突破大团圆模式,最终的结局仍是皆大欢喜的和谐收场。
杜丽娘游园之前的生活,平静之中又略有涟漪,在《闺塾》一折中杜丽娘闹学堂,是对师父的不满,也有一定对封建家庭的反抗的情绪。
矛盾双方既是对立的,又不是势不两立的生死对立,所以在外界的调和下——皇帝赐婚——最终皆大欢喜。
综上所述,《牡丹亭》的所体现出的美学形态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所代表的西方古典戏剧形态是基本一致的,它们都是以“和谐”、“平衡”、“大团圆”为情节结构。
只不过《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大团圆”方式是对立双方的“同归于尽”——男女主人公的身死,也让封建世仇、封建家长专制的权威化成泡影。
这也可以称之为“反向的平衡、大团圆”。
而在《牡丹亭》等中国古典戏曲里则很少有这种“反向大团圆”的模式,一般靠“中庸伦理”来平和冲突,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皆大欢喜”来作为“大团圆”的结局。
这也许可以称之为“正向大团圆"。
当然这也许是“艺术的真实”,也许是无奈中的自我麻醉与逃避。
总之不管是正向还是反向,它们追求最终的“和谐”、“平衡”是殊途同归的。
这些都是中西方古典美学形态的体现,也是由两部作品产生的经济、社会基础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