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

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因而,应从类整体与个人这两个层面去规定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人类整体的角度看,主要包括类特性、类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从个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个人的类特性和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以及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等。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存在着差别,不能相互取代,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一、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首先就必须对全面发展所受的主体人这一概念的涵加以规定。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人这一概念,既不仅仅是指类,也不仅仅是指各个单个的个人,而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就是说,它既可以指人类整体或总体,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整体或总体的各个部分;既可以指区别于物,尤其是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殊的物种或族类,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族类的各个单个的个人。同时,在类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族类或类与个人之间存在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族类或对族类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人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这就是说,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它既反映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又反映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探究和规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时,就不能把它归结为仅仅表征着人类整体而排斥单个个人的人或不包括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或者用各个个人的全面发展来取代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其实,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也不难理解这一道理。如果我们把类

整体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把各个个人看作构成这一系统的要素,那么,系统整体的特性、功能以及系统质并不是构成系统的各个单个要素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的机械总和。这就是说,用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使是每个个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去代替类整体的发展,就象用排斥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去取代个人的全面发展一样,同样是片面的、错误的。因为事实上,类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都不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不同侧面。这两个侧面各有自己的特殊涵而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结,相互渗透。所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我们既不能用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去规定,也不能用一方排斥或取代另一方的片面性思维的程式去理解,而应该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即类与个人的有机统一的角度去把握。

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尤其是马克思在论及人的发展时,确实在不少地方强调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或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但是,我们决不能藉此而断定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仅仅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同样在不少地方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类或代表着类的一般人的发展或全面发展的论述。譬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个人的这种发展是在历史上前后相继的等级和阶级的共同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在这些个人中有类或人在发展,或者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又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指出,在作为人类社会主义结构的序幕的历史时期,只有通过最损害个人的发展,才能取得一般人的发展。尤其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为明确地指出: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可见,马克思不仅在多处直接使用了类的发展或全面发

展(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类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指类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提法,而且他在多处所使用的人、人类、一般人、一切人等等的发展,实际上指的都是类的发展或全面发展。

马克思不仅论及到了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相区别、相对立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个侧面,即类的全面发展,而且还论及到了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特别强调了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类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对立统一。在他看来,尽管在开始时类的发展要以牺牲多数个人、甚至整个阶级为代价,但人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使类与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而这种一致的最后结果当然是扬弃了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使类整体的发展而不得不最损害个人的发展、使个人变得畸形而片面并最终又反过来制约着类整体的全面发展的状况,使类和个人都得以和谐一致地全面发展。马克思上述思想观点都充分说明,从类与个人的有机统一的角度去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既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包含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

二、既然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是类与个人的辩证统一,那么,相应地也就应从类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两个层面及其辩证统一去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

从类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

第一,类特性的全面发展。类特性是人区别于物、尤其是动物的根本特征或本质特性。这种特性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而劳动实质上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或生物活动的社会性活动,即人在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条件下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活动,也是在人的理性和需要支配下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尤其是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人的类特性

的发展,实质上也就是人的社会性、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充分发展。而人的社会性、实践性以及以创造性为主要容的自觉能动性都不过是人的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类特性的发展,也就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而又全面的发展。

第二,类能力的全面发展。类能力是指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本身生产的能力,等等。而所谓类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区别于动物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可以从以下五个主要方面加以规定和把握:其一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首先具有的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物质生活资料需要的能力,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能力体系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决定其他能力的基础和获得其他能力的前提。其二是自觉地建构、调控、发展和完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利于类特性和社会生产力以及其他类能力充分发展的能力。其三是自觉调控精神生活和精神生产以利于整个族类的健康发展和每个族类成员身心健康的能力。其四是对种族自身繁衍的自觉调控的能力。其五是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或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能力。由这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而构成的类能力体系的发展,是类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容。它决定和制约着类特性和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因而,它也是类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涵。

第三,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与类特性和类能力的发展互为基础和前提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类建立在低下的生产力的基础上的简单、狭隘和封

闭的社会关系向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的丰富、全面和开放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由带有类似动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痕迹并使人受其盲目地支配的社会关系向真正属于人并受其自觉调控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由使人奴隶般地服从于固定的社会分工和由此而导致的畸形、片面地发展并不断地生成着人与人的对立的社会关系向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第四,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既是类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其实质容是指人类凭借自己的类特性、尤其是类能力的充分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和发展而使整个族类从自然压迫和人类自身创造的社会(关系)压迫中解放出来并使每个族类成员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和实现的过程,同时也指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充分发展和实现的过程以及人类将奴役和支配自身发展的外在必然性与人类社会本身发展变化的在必然性以及限制人类发展和自由的其他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自己族类的每个成员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兴趣和爱好发展自身多方面才能的一种社会状态。

以上四个方面的涵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一个层面,即类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显然,这些涵决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或每个个人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所能包容和囊括的。当然,要全面、准确地规定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仅仅从类的发展的角度去把握仍是不够的。就象不能用个人的全面发展来代替类的全面发展一样,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个层面的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也不是类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所能包容和取代的。因此,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还必须从个人的角度去把握。

从个人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

第一,类特性在个人身上的充分发展。这主要是指在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自觉能动性等类特性的充分发展。从类与个人的相互关系来看,个人的类特性的充分发展是通过类或作为类的存在形式的社会与个人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一方面,社会将个人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通过教育和文化(广义的文化)同化等手段和途径将自然人(仅具人的外形并不等于人,如狼孩)转化为社会人或使其变成合格的类成员;另一方面,个人又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将人类特有的社会性、实践性、自觉能动性等特性展现出来,并在适当的社会条件下使其得以强化和充分发展。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个人的类特性的充分发展取决于类整体的根本特性或本质特性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给个人发展所提供的各种社会条件。而个人的类特性的充分发展又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应有的基本涵之一,这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个人能力或才能的充分发展。恩格斯曾经指出,全面发展的人,应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个人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也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容。这里所指的个人能力或才能与类能力一样,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能力或作为生产力要素所具有的生产技术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活动或精神生产的能力以及需要和消费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以及驾驭社会关系的能力,又包括开拓和创新的能力;既包括德能,即思想觉悟与道德修养的能力,又包括审美的能力;既包括现实能力,又包括潜在能力;等等。在个人诸方面能力的发展中,马克思着重关注的还是个人的体力和智

力的发展。因为马克思所讲的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个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而个人的片面发展又是由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智力)劳动的分离开始的。所以,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主要容,也是人的其他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正因如此,所以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的人,首先是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

第三,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人的价值能否实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容和重要标志之一。在这里,人的价值当然包括整个族类在宇宙万物中的价值,但具有直接现实意义的还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问题。因此,人的价值的实现主要是指个人价值在社会生活,即社会关系中的全面实现和体现。而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首先是指在社会条件允许的围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个人的各种能力或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个人的利益能够得到社会和历史的尊重。其次是指个人的劳动不仅能满足自身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能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使个人的自我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再次是指人的价值不再被物的价值所掩盖,而是通过个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以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程度体现出来;人的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自身的本质力量和自身价值的充分展现。

第四,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个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然而,个性发展又实难归属到类的发展的这一层面的涵之中,它只能从个人发展这一层面去加以规定和考察。而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和最高目标。这里所谓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以整个族类或每个个人的自由自主发展为前提,以个人独特的性格和行为为特征、心理品质以

及能力、素质等的充分发展为主要容。马克思曾经把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当作人的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即最高形态的象征。因为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的个性都被湮灭了;而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第二个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或现代工业社会,个人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人的个性又被平均化了,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只有到了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第三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人的自由个性才能实现和得到全面发展。到那时,个人的独特性、完整性和全面性都将得到充分的展现;每个人都将是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独特个性的人,整个社会将是各具个性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涵。

三、综上可见,从类的角度和个人的角度去分别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它的两个层面各自所具有的基本涵确实存在着差别,类的全面发展所特具的涵并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所能包容和替代的,同样,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把类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概括无遗。因此,强调一面而忽视甚至否认另一面,或者,用一种提法去取代另一种提法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既承认二者各自存在的合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同层面,类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截然分开、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包含、辩证统一的。

首先,类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个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类整体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人类整体的进化和全面发展,也就没有个人的发展。

个人全面发展的水平和程度的高低,是与类整体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甚至是由类整体的发展水平或程度所决定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个人的类特性和能力体系的发展是由整个人类的类特性和类能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没有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任何个人,即使是超常的个人也不可能有超出类整体发展水平的全面发展。第二,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每个类成员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也是由类整体特有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整个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程度决定的。没有人类整体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没有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个人的价值也就不可能全面实现,自由个性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其次,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类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归宿。一方面,类整体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的发展程度也制约着类整体的发展。另一方面,类的发展不仅包含着个人的发展并通过个人的发展表现出来;而且,个人的发展也包含着类的发展,体现着类的发展,个人的类特性和能力体系的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其本身就体现着类的全面发展。同时,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类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类的全面发展最终以每个类成员的能力体系的发展、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为标志和归宿。类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包含的关系,恰恰说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同的层面的基本涵的不可分割、辩证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生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对此,他有很多颇为精辟的论述。把马克思关于这方面的思想归纳起来,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有如下基本涵。

第一,人与自然的全面统一。在人同自然的关系方面,人类始终面临一个基本矛盾:一方面,人是自然存在物,人为了维持有机生命体的生存必须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从而人的生命活动要受这种物质变换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他有活动的目的性和创造机能,从而要求从事不受外部约束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在以往的历史阶段上,由于人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受着劳动主要作为谋生的手段这一劳动目的外在性和人力作为生产过程的主要承担者这一劳动形式的两方面的限制,不能同人的自由创造机能相一致。这就是说,在以往的历史阶段上,人与自然不能全面统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人力从直接劳动过程的退出和谋生劳动向自由劳动的转变,人和自然达到了全面统一。在那里,物质变换的过程同时成为人的自我创造过程,对象化成了自我确证,人在改造外部自然中创造着自己的形象,实现着人的自由意志。正如马克斯·克普莱在论及当前美国社会已经出现的自由劳动时所说的那样:“现在,人们不只是编篮子、用笛子吹乐曲和造桌子:篮子成了人的一部分,人就是乐曲,在造桌子的行动中,所造的不是桌子,而是人自己。”

第二,人与社会的全面统一。人在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从来不是以个体单独出现的,而是以某种共同体出现的,因此,人为了处理同自然的关系,首先必须处理同社会的关系。但是,在以往的社会中,个体同社会共同体处于分离状态,个人始终受到社会环境的支配,不能自觉地驾驭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能力发展成为人们从事社会活动包括生产活动的

目的,社会的基本财富由自然资源转为智力资源。能力、智力具有共创性和共享性,知识的创造和应用本质上只能是人类共同的劳动。因此,以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在地成为类的生活,人在地结成一体。在这种以人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的社会关系中,人们不仅摆脱了直接的人的依赖关系,从各种直接的身份规定中解放出来,而且摆脱了物的依赖关系,能够支配自身生活的社会环境,从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全面统一。

第三,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人不仅在对象化的过程中,而且在对“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的过程中实现着人的本质。在人同劳动产品的关系上,过去两者处于异己的关系之中。且不说在各种公开的剥削制度下,劳动产品脱离生产者而成为支配、奴役生产者的力量这种情况,即使在生产者名义上占有自己劳动产品的情况下,产品对人也带有外在性。就是说,产品对人只是一种消极的被拥有、被享用的关系。任何一个对象,当人们对它不能感知、没有能力实际使用它的时候,实际上它并不是属人的;相反,只有当人积极地占有它、消费它的时候,它才成为属人的东西。音乐只有对于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才有意义;矿物只有对于有矿物学知识的头脑来说,才能发现它的美和特性。在未来的自由人身上,一切属人的感觉和特性都将获得彻底解放。随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将成为具有深刻感受力的、全面的人,他们将把对物的消极的片面的拥有变成积极的全面的占有,并且在对物的积极的全面的占有中全面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第四,人的身与心的全面发展。在过去的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人的身与心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身心分裂、体

脑对立的真实写照。从近代以来,由于理性的发展和大工业的出现,人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变得更加片面和畸形。“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人们之所以没有固定的职业并能随自己的心愿自由地发展,是因为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人们在必然王国活动的时间极短,在自由王国活动的时间大大增加。在自由王国中,人们也从事渔猎活动,但人们捕鱼、打猎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渔物和猎物,而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享受渔猎行为本身。总之,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们的闲暇时间将十分充裕,社会的主体分工将不复存在,劳动成了人生的第一需要,人的身与心获得了全面发展。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至于“多”到什么程度才叫“全面”,这只能作相对的理解,否则就必然会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因而也是一个无法追求的理想。人的素质是近年来诸多学科关注的问题,看法各不相同。以下我们将主要以哲学为基点,综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人的全面素质的基本要素。之所以称基本要素,就是说人无论从事什么性质、什么容的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普通和一般的素质要素,这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关注的。

1.智能、体能

体能,主要指人的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人体机能,是人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智能,包括知识和以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为核心的智慧机能,是一个人智慧的综合表现。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性要素,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素质基源。人的任何形式、任何容的活动,不管是外部活动还是部活动,不管是有形活动还是无形活动,从总体上讲,都是人的体能和智能的一般支出和运用。因此,人的一切发展,最基本的就是体能和智能的发展,这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前提。在体能和智能二者中,体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心理基础。从构成人的素质的物质基础来看,体能更为基本,但从人的素质的本质方面看,智能更为根本。人之所以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就是因为人有着高度发达的大脑和无与伦比的智能。

2.活动能力

这里说的活动动力,主要是指主体与客体发生对象性关系时所需运用的实际能力,或者说,是人运用体能和智能完成某一具体活动的实际能力。一个具有一般性体能和智能的人,不一定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某种具体的和特定的实际活动而将体能和智能对象化。体能和智能与体能和智能的实际运用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使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体能和智能与活动能力分别看成是人的素质中的两个要素。这样看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我国教育对人的培养过于抽象、一般和笼统,比较轻视活动教育和活动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人总是从事着活动的人。实际活动中的人,也正是马克思新的哲学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活动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无论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制约,还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改造,都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人只有在实际活动中才能改变外部世界和改变人自身。

3.道德品质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包括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发展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人们必然会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恰当地维系和调节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人们不仅建立起了各种政治、法律制度,同时也建立起了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行为规,以保障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在共同体部,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要素。既然如此,作为社会的个人,在其自身素质方面,就必须具备与一定社会关系相适应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人生幸福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人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一个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人,是肯定没有什么幸福可言的,他一定活得很累、很紧,最终将受到他人和社会的惩罚和自身行为的报应,自食其果。

4.情感、意志、性格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如刚毅与懦弱、果断与优柔、灵活与刻板、宽容与苛求,以及外向与向、幽默与严肃、雷厉风行与踏实稳重,等等。情感、意志和性格是个人生活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活动和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调节作用。人的生活

和人的活动并不仅仅人凭藉理性因素,还要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非理性主义过分夸性的缺陷和非理性的作用固然是错误的,但肯定情感、意志、性格、直觉、本能、无意识、想象、顿悟等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这也是有道理的。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为人的素质中的动力因素,影响着主体活动的动机和目的,调节着主体活动的方式和强度,是主体充满激情、排除外干扰、战胜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源泉。在其他主客观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情感、意志和性格方面的品质往往会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前途产生举足轻重,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人们常说的“性格即命运”这句话尽管不可作绝对的理解,但这表明的确有大量的人生经验证实了性格对人生命运的决定性影响。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并不真正懂得非理性因素或非智力因素在人生命运和人生幸福中的关键性意义。在我国,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极不重视人在这方面的发展和培养。

在人的素质的上述四个基本要素中,体能和智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当然,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还可作若干层次的分解,人在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层次上也还有一个多方面发展的问题。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 【英文标题】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Er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nal's All-ro und Development SHI Shu-ch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Hebei University,Baodin g 071002,China 【作者】石书臣【作者简介】石书臣(1965-),男,河北临西人,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中山大学社科系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河北保定071002 【内容提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分析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摘要题】人学探讨【英文摘要】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 ics of modern society,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era's characteristics of Hum 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text. 【关键词】人/发展/人力资源开发 human being/development/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2)02-0010-05 发展是一个哲学概念,现在已经被广泛引入各个领域。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而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和世界关注的焦点,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人的发展,尤其是个体人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思想家、教育家们由于各自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未能正确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直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创立起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才真正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笔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的和核心的内容应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具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16)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和经典性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有关论述,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三方面涵义: 1.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与人的属性相关。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主要指食欲、性欲、自我保存等属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思维、创造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道德性、阶级性等。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生命机体,不能离开自然属性;但是,人的自然属性并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区分人与动物根本标志的、表现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科学定义 答案一: 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义: 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 “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 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

(发展战略)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最全版

(发展战略)学校内涵发展 实施方案

质量立校、特色强校 深化实施“十个壹”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羊山镇小学内涵发展实施方案 当前学校工作,面临的不仅是外在的、硬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内涵发展。只有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才可能成为名校、强校。为此,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发展实施方案。 壹、规范学校管理,为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管理以规范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合作为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壹是加强管理的制度化 进壹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办法,客观公正评价教职员工绩效,实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制度,用足、用好人员经费的分配。 完善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制订绩效考核、教育教学教研、职称评定、课程管理、财务后勤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细则,形成学校管理制度化。 二是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发展规划、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人事制度等重大问题,由全体教师协商讨论,最后由教师代表大会通过,由学校下发。 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及时宣传通过民主程序形成的决策,及时公开有关信息。 二、提升教育质量,为内涵发展夯实基础

(壹)、抓好俩支队伍建设 要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育质量,实施教育的人是关键。为此,我们要继续抓好俩支队伍建设。 壹方面抓好班子队伍建设。我们要提升教育质量,首先要有壹支具有强烈质量意识、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为此,我们要求行政人员要争当学者型、创新型、实干型、勤政型领导,带领全校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进取,开创和谐共事、人心思进、生机盎然的新局面。壹是行政要加强学习,每年至少读1本理论书籍,且做好读书笔记。通过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不断提升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二是注重自身形象建设,提升人格魅力,树立团队精神,工作中不推诿、不拖拉、顾大局、互理解、共支持。三是班子成员深入教育教学壹线,且将此作为干部考核标准,及时掌握工作情况,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 另壹方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师是质量之本。壹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将继续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建设壹支乐于奉献、勤奋工作、主动发展、自主学习、长于研究、业务精良、善于交流、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壹是立足校本培训,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提供不同的校本培训内容,开展基础性培训和发展性培训。 二是为青年教师创造展示机会,开放课堂,积极探索且推行教学公开观摩和同伴互助制度。课堂开放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让每位老师不仅开放自己的课堂接受观摩和学习,也有机会进入他人课

浅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浅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角度分析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现实人”思想成熟,现实的人是人类第一个前提,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深入地探析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这一思想对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人的全面德意志意识形态深远意义思想政治教育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继1844年《神圣家族》的合作之后,于1845-1846年共同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无产阶级的新型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正式形成,从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第一次全面而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对唯物史观之前提和出发点的论述,为唯物史观的最终创立奠定了基础。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究了人的发展问题,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一、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此处的"才能"指人的体力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促进人们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这就造成了人的片面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却不能人为地限定这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体的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发展个性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阶段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人的个性被淹没了,个人的独立性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性,而是以物为基础的独立。只有到第三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是人的真正全面发展的阶段。整个社会将是由各个具有个性的自由人而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刘彬 (成都体育学院德育教研室,四川成都 610041)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钥匙。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人与社会的方法。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入手,概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含义,即个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并初步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政治文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建设、建立中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现实意义;政治文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集体主义;信念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研究,通过对阶级利益和个人发展相互关系的精辟论述,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人类整体的现实的深刻分析,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的问题的关注是贯彻始终的主题,而统摄这两个主题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群众的真正力量所在,也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差别、规划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制高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 1845年之后,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观念的日趋成熟,对人的本质问题有了更为深刻而科学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形成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总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它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同时指出,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一前提。它的前提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1”。 (2)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作了深入的论述,他指出:全面发展的“全面的人”,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已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阶级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因此,现在已被机器破坏了的分工,即把一个人变成了农民、把另一个人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厂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交易所投机者,将完全消失。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2”。 (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本性的【作者简介】刘彬(1970-),男,汉族,四川省资阳市人,哲学学士,成都体育学院德育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73:3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73:37。 8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导航引领】 知识点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_______的需要,又不对_______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由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2.基本内涵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_______的增长,更追求_______的改善和_______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_______”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_______和_______,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_______,提高人类_______,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中,_______只是条件,_______才是目的。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_______,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_______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_______与_______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实现公平。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和。所谓空间上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包括,可持续发展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是。 2.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与。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在不超越和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不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资源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如解决、等跨国界问题。 4.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推进的过程。目前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仍以发展为主要目标。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和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自学检测】 1.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 ) A.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社会的可持续发展C.生态的可持续发展D.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3.“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 4.“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和谐性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 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因而,应从类整体与个人这两个层面去规定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人类整体的角度看,主要包括类特性、类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从个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个人的类特性和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以及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等。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存在着差别,不能相互取代,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一、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首先就必须对全面发展所受的主体人这一概念的涵加以规定。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人这一概念,既不仅仅是指类,也不仅仅是指各个单个的个人,而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就是说,它既可以指人类整体或总体,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整体或总体的各个部分;既可以指区别于物,尤其是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殊的物种或族类,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族类的各个单个的个人。同时,在类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族类或类与个人之间存在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族类或对族类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人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这就是说,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它既反映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又反映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探究和规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时,就不能把它归结为仅仅表征着人类整体而排斥单个个人的人或不包括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或者用各个个人的全面发展来取代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其实,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也不难理解这一道理。如果我们把类

整体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把各个个人看作构成这一系统的要素,那么,系统整体的特性、功能以及系统质并不是构成系统的各个单个要素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的机械总和。这就是说,用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使是每个个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去代替类整体的发展,就象用排斥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去取代个人的全面发展一样,同样是片面的、错误的。因为事实上,类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都不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不同侧面。这两个侧面各有自己的特殊涵而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结,相互渗透。所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我们既不能用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去规定,也不能用一方排斥或取代另一方的片面性思维的程式去理解,而应该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即类与个人的有机统一的角度去把握。 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尤其是马克思在论及人的发展时,确实在不少地方强调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或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但是,我们决不能藉此而断定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仅仅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同样在不少地方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类或代表着类的一般人的发展或全面发展的论述。譬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个人的这种发展是在历史上前后相继的等级和阶级的共同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在这些个人中有类或人在发展,或者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又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指出,在作为人类社会主义结构的序幕的历史时期,只有通过最损害个人的发展,才能取得一般人的发展。尤其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为明确地指出: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可见,马克思不仅在多处直接使用了类的发展或全面发

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导入新课 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以教学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以教学特色推进学校发展 ——胶南市珠海路小学教学特色工作汇报 近年来,学校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以“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培养身心健康,品学优良,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工作,实现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打造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又一个亮点,形成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鲜明特色。 教学研究——创新研究方式,实现研究常态化 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但是,不少教师往往认为,研究只是业务干部与骨干教师等少数人的事情,常常是被动参与。学校创新研究的方式,通过开展问题研究、叙事研究等有效的研究,吸引每一位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享受到研究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使研究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需要。 1、研究内容化整为零——开展问题研究,让教师人人能够研究。教师缺少的不是研究的欲望与热情,而是缺少研究的知识与技能,不懂得从何处入手进行研究。于是,学校在加强教师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培训的同时,将学校承担的科研课题进行细化,化整为零,开展基于学科教学的问题研究,让教师感到自己也可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进行这样的研究。结合学校承担的市级以上研究课题,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征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与困惑的问题,由教导处、学生处进行汇总,教科室组织骨干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类、筛选,汇集了一些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小问题”,形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库”。“大课题”转化为教师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小问题”,就使教师们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我也能研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依托教研组、年级组成立了以骨干教师为组长的问题研究小组,将“问题库”中的问题分解落实到不同的教师团队,以“小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攻关研究。这样,学校课题组就下设了以“小问题”为研究内容的若干个子课题组。问题研究小组与教研组、年级组有机融合,基于基层的教研组、年级

试析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试析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论文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重要的人文关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论述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期促进人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最高价值,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中进行,有赖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现代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人的片面发展也即人的异化。基于此,文章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力发展整体的现代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和重要举措。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 (一)精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马克思等精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论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历史之迷解答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唯一使人可以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原则,认为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作为人的发展学说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为基本出发点,从而第一次把人的发展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第二,满足人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结合;第四,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第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解读 在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什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即人的综合素质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各种素质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能力的现代化,即人的能力由“专”向“通”的转变;第二,认知结构的现代化,即从单一结构向复合结构转变;第三,需要的现代化,即由单一物质生活的需要向全面需要的转变;第四,行为能力的现代化,即由盲从行为向文明行为的转变;第五,思维模式的现代化,即由片面思想方式向辩证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科技进步巨大和文化交流频繁。这为人的活动提供了更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因而,应从类整体与个人这两个层面去规定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人类整体的角度看,主要包括类特性、类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从个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个人的类特性和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以及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等。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存在着差别,不能相互取代,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一、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首先就必须对全面发展所受的主体人这一概念的内涵加以规定。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人这一概念,既不仅仅是指类,也不仅仅是指各个单个的个人,而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就是说,它既可以指人类整体或总体,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整体或总体的各个部分;既可以指区别于物,尤其是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殊的物种或族类,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族类的各个单个的个人。同时,在类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族类或类与个人之间存在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族类或对族类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人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这就是说,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它既反映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又反映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探究和规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时,就不能把它归结为仅仅表征着人类整体而排斥单个个人的人或不包括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或者用各个个人的全面发展来取代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其实,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也不难理解这一道理。如果我们把类整体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把各个个人看作构成这一系统的要素,那么,系统整体的特性、功能以及系统质并不是构成系统的各个单个要素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的机械总和。这就是说,用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使是每个个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去代替类整体的发展,就象用排斥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去取代个人的全面发展一样,同样是片面的、错误的。因为事实上,类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都不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不同侧面。这两个侧面各有自己的特殊内涵而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结,相互渗透。所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我们既不能用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去规定,也不能用一方排斥或取代另一方的片面性思维的程式去理解,而应该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即类与个人的有机统一的角度去把握。 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尤其是马克思在论及人的发展时,确实在不少地方强调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或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但是,我们决不能藉此而断定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仅仅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同样在不少地方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类或代表着类的一般人的发展或全面发展的论述。譬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个人的这种发展是在历史上前后相继的等级和阶级的共同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在这些个人中有类或人在发展,或者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又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指出,在作为人类社会主义结构的序幕的历史时期,只有通过最大地损害个人的发展,才能取得一般人的发展。尤其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为明确地指出: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企业、政府怎么做? 国家(政府): 1.坚持实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 3.大力宣传计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 4.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5.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等。 企业 (1)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2)自觉遵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 (3)在生产中重视科技和科技创新,完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能耗、排放符合国家标准,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

资源,尽到对子孙后代、对社会的责任。 节约资源中学生该怎么做?(个人) 1、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节约资源的的践行者,用淘米水浇花、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 3、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敢于制止并举报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是国家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无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维护民族团结,不仅仅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不能认为维护民族团结与我们青少年无关或关系不大。 (3)青少年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应该做到: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 1、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

共产党宣言与人的全面发展

共产党宣言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核心的价值之一,也是马克思 关于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是伴随 着其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深入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共产主义理论为基础第一次初步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共产 党宣言中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理论为基础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在《宣言》第二章的末尾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对未来社会本质的高度概括。在这样的 社会里,人们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解放,而且获得了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解 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的个性、才能、智慧都能得到自 由的发展。恩格斯认为,除了《宣言》中的这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 话语能够准确地将社会主义或说共产主义社会与一切旧社会区别开来的 了。可以这样说,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与一切旧社 会的本质区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 理想追求,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自由发展的光辉思想。同 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不完全走向全 面发展的动态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 展经过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三个形态的学说,即原始的人,经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两大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的教育原理。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目标是强调“每个个人”的平等发展。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状态时提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和价值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本质的展开和丰富,即人的活动和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各方面“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2的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一)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和自我的解放 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从事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劳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4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122页.

动和社会活动获得了需要的满足,而需要的满足又产生出新的需要。因此,马克思认为需要和生产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质就是人占有物,主要是指通过人的自由自觉地创造性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本身,不断实现人类的自我满足。人占有物还要求把人作为发展目的,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马克思强调,个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每个人是手段的同时也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也只有把自己当做自我的目的,才能成为手段。人,为了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使每个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达到自由生存、自主活动、自我实现,自由选择自我发展路线和发展模式,“主体是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的创造性的生活表现”3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 (二)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 过去人们常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切分工的消灭。劳动是人的能力的支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因此,进行社会改造活动“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4。这里的才能的全面发展,首先,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劳动力的发挥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脑、神经等,并强调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一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48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马克思主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一版。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篇一: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案 第二节 课标要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中,个人应具备的态 度和责任。学习目标: 1.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内容; 3.结合实例,理解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4.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思路: 把活动内容作为本届教学的开始,让学生进行讨论;(有条件的 学校

)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组织学生读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包括阅读材料),教师从“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加以引导,认真阅读“中国可持续发展框架”图,说明它是指导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动方案,(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这些战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其中战略重点是发展经济,但须在保证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循环经济”是中国最好的选择。读“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表,说明清洁生产的好处。归纳出具体的途径为: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实现清洁生产,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同时社会实现适度消费模式。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对比表 用案例2“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和案例3“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重点了解“某酒精总厂酒精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图”和“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进一步说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进一步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知识结构图: 学时建议:两学时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相关网站: 生活经验:对家庭中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行为调查。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式学习学法指导: 1. 采用事例分析法分析和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过程,理解循环经济的意义。 2. 结合我国国情,通过与学生讨论理解中国走可持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2010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 10,2010 第26卷JOURNAL O F EDUCATI ONAL I NSTI TUTE OF JI LI N PROV I NCE Vo l 26(总238期) Tota lN o 238 收稿日期:2010 05 26 作者简介:高 娜(1964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B159。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高 娜 (长春师范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2)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向往的未来社会人的理想目标,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人的能力、道德完善、审美判断等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道德完善;审美判断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580(2010)10 0081 0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向往的未来社会人的 理想目标,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其全部意义。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全面发展的个人将不再屈从于被迫的分工和狭隘的职业,每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全面丰富就是达到个体、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 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 共产主义是对异化劳动的克服,使人们的共同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共同财富,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依赖于物,人失去了主体性和个性自由。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随着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才逐步成为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的主人,自由个性得以形成。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最基本、最一般的涵义,就是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包括道德完善、审美判断等的全面性、普遍性的发展。它是人的本质的全面丰富和展开,是人对本质的全面占有,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对象指向具有丰富多样性,内涵上具有多重性。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 求和最高价值取向。[2] 结合我国实际,人的全面发展是阶段性和前进性的统一,目前我国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能力、道德完善、审美 判断等的全面发展。 首先,人的能力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目的是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的,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作为生产主体出现而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个人的生产能力是最基本的生产力。马克思 指出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3] 的同时,预见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个人的生产能力即 表现为个人 特性的主观的生产力![3] 将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发挥极大作用 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 产力!,[3] 而个人生产能力的发展有赖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 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3] 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把人逐渐从自然界的束缚和制约中解放出来,更大程度地获得人的自由和权利,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物质前提,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才能获得丰富的物质资料并在劳动活动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才能获得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的自由时间,从而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进行自由创造活动。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在现阶段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键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通过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 8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