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药

生药

生药
生药

生药

生药的定义

生药指的是纯天然为经过加工或者简单加工后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中药材。

生药的分类

我国生药品种繁多,总数约有7000余种,其中常用生药约500余种。为了便于学习,研究和应用,必须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门别类,加以叙述。不同的书籍,为了不同的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分类方法如下:

1.按药用部位分类法

首先将生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植物药再依不同的药用部位分为根类、根茎类、皮类、茎木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和全草类等。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外形和内部构造,掌握各类生药的外形和显微特征及其鉴定方法,也便于比较同类不同生药间在外形和显微特征上的异同,也有利于学习和提高传统的药材性状鉴别经验。本教材采用此分类法。

2. 按化学成分分类法

根据生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或主成分的类别来分类,如含苷类生药,含生物碱类生药,含挥发油生药等。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学习和研

究生药的有效成分和理化分析,也有利于研究有效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含同类成分的生药与科属之间的关系。

3. 按自然系统分类法

根据生药的原植(动)物的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和亲缘关系,按门、纲、目、科、属和种分类排列。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同科同属生药在形态、性状、组织构造、化学成分与功效等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特异性,以揭示其规律性,有利于寻找具有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扩大生药资源。

4. 按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分类法

根据生药的药理作用或中医功效来分类,如按现代药理作用分为: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生药、作用于循环系统的生药等,或按中医疗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等。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作用与效用,有利于与临床结合,也可以与所含活性成分相结合。

5. 其它分类法

在历史上,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是按药物毒性和用药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经集注》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6类,每类又各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纲目》将药物分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又把各部的药物按其生态及性质分为60类,如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并把亲缘关系相近的

植物排列在一起。在现代,《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药志》等专著均按中文名的笔划顺序,以字典形式编排。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编排法,便于查阅。

以上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之处,必须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选择一个比较适宜的分类方法。

生药学的范围、研究对象及任务

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药物的来源,有的是天然产物及其制品,有的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品与生化制品。研究各类常用药物的来源、性质和应用的学科,称为药物学。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大多称本草,所载药物主要是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其中以植物(草类)药占大多数,故名本草。各种本草都是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国外最早记载药物的著作,如古埃及的Papyrus(纸草本),希腊的Materia Medica(药物学),俄国的Tpaвник(本草全书)等,其性质与我国的本草相当,我国中医历来用以治病的药物,概称中药。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中药材既是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又是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现今常用中药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绝大多数中药材就是我国历代诸家本草收载的药物。所以中药材是我国几千年来医药宝库中的历史产物。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

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其中也有是本草记载的药物。随着药源普查和对草药的不断研究,一些疗效较好的草药逐渐被中医界所应用,或作药材收购,于是有将中药和草药统称为中草药。

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例如采用药用植物的全体(益母草、白屈菜)、部分(人参、洋地黄叶)、分泌物或渗出物(苏合香、没药),或者采用药用动物的全体(蜈蚣、蛤蚧)、部分(鹿茸、羚羊角)、分泌物(蟾酥、麝香),经过一定方式的简单加工而得。应用最广的是植物药,一部分是动物药,另少数矿物药。此外,由植物中制取的淀粉、粘液质、挥发油;自植物、动物中制取的油脂、蜡类,以及一些医用敷料如棉、毛和滤材如白垩、滑石粉、石棉、白陶土等,也列入生药的范畴。

从生药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结合我国中药材研究情况、实际用药现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近期内生药学科的研究重点,在于:

1、加强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的研究

中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因此,保证中药材质量是保证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的关键和基础。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是中药复方药物标准化研究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目前中药材大多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少部分虽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也未能切实地、全面地反映其临床功效。加之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态性、微量性、不稳定性,致使质量标准化研究进展缓慢,水平也不高,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明确有效成分、指

标性成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使之达到科学化、标准化,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2、绿色中药材生产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中药材(Green crude drug)必须保证是无污染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应在十分安全的范围内,药效物质基础的含量稳定、可靠,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加以控制。在21世纪,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将共同携手对环境精心的保护,更加关心各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发表了《21世纪议程》。这两个纲领性文件呼吁:各国应在保护环境和生态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并强调这是关系到人类前途和发展、全球均应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中药材特别是野生药材,由于受到价格和市场的影响,常易招致资源产生毁灭性的破坏,例如冬虫夏草、蛤士蟆、山乌龟(颅通定的原料)、肉苁蓉等资源数量均已急剧下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收录76种动植物药材。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引种、栽培、种质保存、宏观调控等一系列挽救、研究及合理利用等综合措施。

3、研究开发现代中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现代中药是指来源于传统中药的经验和临床实践、依靠现代先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遵循严格的规范指标,如《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质量规定》(简称GLP),《药品临床质量管理规定》(GCP)以及《药

品生产质量管理规定》(GMP)等所研制出的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种新型中药,科技含量高,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以及三便(便于贮存、携带及服用)等特点,符合并达到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对产品的指标和要求,因而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以在国际广泛流通。选择那些在调整人体机能和西医难治的常见病方面具有明显疗效的单味中药或复方、制剂,如抗衰老、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征、老年痴呆、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艾滋病及其它病毒性疾病等。研制的现代中药应充分发挥中药复方的多靶点、多层次、对机体整体治疗的优势,并注意采用现代的制剂工艺和新的剂型。

4、生物技术在生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21世纪有迅猛发展的生物技术也必然会深入到生药学领域。首先,生物技术可以在保存和繁殖珍稀濒危的药用动、植物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其次,生物技术和基因重组可以在培育常用中药的优良品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当搞清了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以后,可以培育出优质、抗病力强、产量高的新品种,不断提高中药材的质量。最后,生物技术还能对中药品种进行更深入和客观的鉴定研究,可选择合适的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如RFLP(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DNA测序等方法,根据DNA分子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样性,在中药属、种、亚种、居群或个体水平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准确的鉴别。

5、中药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21世纪飞速发展的信息系统,将作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条件。首先将进一步完善各种专属性的数据库,如中药有效成分数据库,中药药理及毒理数据库,中药复方数据库,中药临床效果数据库,国外重要值物药数据库等等,并进一步网络化和高速公路化。同时还要依靠人工智能从浩若烟海、杂混无序的中药信息资源中开发和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来。其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中药现代化的各种知识将得到广泛的传播。例如可以把中医防治疾病的经验和知识、中药防治疾病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各种专家系统和软件普及到每家每户。这样,中药保障人民健康的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人民的健康水平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总之,作为我国药学教育的一门专业课程,生药学的教学内容着重介绍应用现代生药学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围绕生药及其制剂的质量、中药新药及新资源开发进行讲授。通过生药学的教学,使能对开发利用我国天然药物资源,发展生产,提高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开展生药学研究打好基础,以期为振兴中药事业作出贡献。"

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进展

1、资源调查及整理

1949~1979年间,我国的生药学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草药资源和经验鉴别的调查整理和研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等书籍。其后于1970~1975年间掀起了群众性的

中草药运动,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编写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中、下、上册(1976、1980、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这一时期调查总结的对象由常用中药扩大到民间药,中草药数量有很大增加,内容也较前丰富。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国本草图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志》、《中药资源学》(1993)等。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决定,全国于1983~1987年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资源普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已知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植物来源的占87%,药用植物较集中、种类超过100种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萝藦科、茜草科、玄参科、菊科、百合科和兰科。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丰富的新药源。如新疆的紫草、甘草、贝母、阿魏、蛔蒿,青海

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大黄,青海和西藏的东莨菪属植物,云南的砂仁、诃子、马钱子、儿茶、芦荟,广西的安息香,广东和广西的降香、苏木、土沉香、萝芙木、羊角拗,东北地区的缬草、鼠李皮、野生麦角等,其中不少品种过去是依靠进口的。此外,对作为甾体激素类和避孕药物合成原料的薯蓣属植物,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制药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的数量续有增加。中国药典1953年版收载药材78种,1963年版增至446种,1977年版收载中草药(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单味药制剂共882种,1985年版收载713种,1990年版收载784种,1995年版收载920种。1993年起相继出版《中国药典》英文版。

2、栽培与饲养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全国重要的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已引种药用植物4000余种;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中药材达150余种。已运用杂交、诱变、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花药培养等生物学技术,获得浙贝、元胡、地黄、吴茱萸、薄菏、枸杞、乌头、薏苡仁、百合、猪苓、虫草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许多重要的进口药材也引种载培成功,例如西洋参、白豆蔻、丁香、番红花、胖大海、非洲萝芙木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大面积生产的规模。1993年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浙江省中

药研究所建成。一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的有关栽培方面的大型科学著作:《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一些珍贵的动物性药材,已研究了它们的饲养方法:例如麝、熊、蝎子、蛤蚧、中华鳖等。已成功地进行了饲鹿锯茸、养麝取香、活熊引胆、河蚌育珠等工作。一些近代的生物技术方法也开始使用,例如人参、西洋参、三七、紫草、延胡索、甘草及山莨菪等的组织培养技术。对一些菌类来源的中药,如冬虫夏草、灵芝及蜜环菌等,研究了它们发酵培养技术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近年来,开展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生产绿色中药材已在山楂、金银花等中药材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3、中药鉴定和质量研究

中药品种繁多,产地广阔。由于历代本草记载、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的不同,类同品、代用品和民间用药的不断出现,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所以对来源复杂的常用中药材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是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对多来源药材的比较研究,也可为开发利用新药源提高科学依据。六·五期间(1980~1985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将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列为局级课题,其中贝母、金银花、大黄、石斛类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在此基础上,增加研究种类,扩展研究深度、广度和提高研究水平,经论证将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列入七·五(1986~1990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本课题分南、北两个协

作组,共研究常用中药材123类(专题)。各类专题统一按共同制定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案为目标,运用多学科手段对多来源中药材进行系统研究,即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源调查,采集原植物标本,作分类学鉴定;收集对口药材和商品,作性状、显微和理化分析;并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全面的做出品质评价。经过5年的研究,已经完成,大多数专题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该项研究规模之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所取得的成果均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该项成果已以《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专著陆续出版发行。在七·五攻关课题工作的基础上,经论证将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继续列入八·五(1991~19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另外100种类(专题)常用中药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已经完成,专著即将出版发行。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1996~2000年),最终建立8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2000年1月又开始启动后期70种。提倡生产和使用到地药材是历代中医药学家用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临床疗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列为重点课题,选择赤芍、金银花等7种公认具有道地性的药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多指标、客观化的手段,对同一物种道地及非道地产区的药材,在整体水平、

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识别特征以及药效与质量关系进行研究,揭示生物多样性、药用部位变异性、DNA多态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自然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综合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为确定道地药材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将于2002年完成。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种植资源在优良中药材生产中的调控机理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在国家重点课题进行的同时,各地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对多种中药进行了资源调查、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研究(详见徐国钧院士的系列综述-我国近年来生药学研究进展)

4、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大约已对200种中草药进行了较详细的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并鉴定了600余种药理活性成分。近年还从常用生药和民间药中分离到多个治疗老年期痴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艾滋病毒、抗肝炎、抗过敏、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和免疫促进等活性成分。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对于阐明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以及新药开发均有重大意义。

5、中药炮制研究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或减少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以及增加药物的疗效。大约有70多种中药的炮制技术已经研究,揭示了许多加工炮制的原理。例如,乌头炮制减毒是由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相应的

单酯型生物碱及胺醇。乌头子根经过加工便是常用中药附子,它的毒性已经大大的降低,而且它所含有对心血管系统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便能发挥效能。又如许多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常常采用醋制的炮制法,是由于碱与酸中和形成了生物碱的盐,其能增加水溶性并增加煎剂的疗效。目前已对500余种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编写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和《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近年来,采用化学、药理学等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对比中药炮制前后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改变,不但对改革炮制工艺、制定中药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有意义,而且将通过此种研究,逐步建立起临床炮制学、炮制工艺学、炮制化学、炮制药理学等中药炮制学的新型分支学科,促进中药炮制学的发展与提高。

6、现代生物技术在生药研究中的应用

DNA分子标记技术用于中药质量研究只是近四、五年的事。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实验室首次报告利用AP-PCR技术对人参及西洋参的鉴定,次年他们又报道利用RAPD技术对人参及伪品的鉴定。随后中国香港、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相继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进化、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4种甘草(RAPD)、铁线莲属7种植物(RAPD)、木蓝属8种植物(RAPD)、淫羊藿属8种植物(RAPD及PCR-RFLP)、黄芪属14种植物(PCR-RFLP)、人参属12种植物(PCR-RFLP、测序)、橘属9种植物(测序、探针)。二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人参、

西洋参及伪品(RAPD、测序、探针)、地胆草及混淆品(RAPD)、蛇类(RAPD)、海马类(测序)、龟板、鳖甲(测序)、甘草(RAPD)、鸡内金类(测序)、紫河车(测序)、鹿鞭及伪品(测序)、贝母类(测序、PCR-RFLP、探针)。三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研究种内变异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冬虫夏草(RAPD)、苍术、白术(RAPD)、当归(测序)等。

7、新药开发

近年来,大约有200多种新药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药开发而来。其中有近半数是单个中药或从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衍生物或中药的有效成分部位,或甚至中药的全提取物;另有超过半数是从中药复方中开发出的新药。Asteady艾舒坦原生本草植物粉系应用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消化道肿瘤及慢性胃、肠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人纪福黛,专利号ZL01108291.7。)调整配方研制的类药功能食品。所有原料均系卫生部颁布的药食两用原料及列入食品管理的新资源食品,所有原料均为优选原生植物,不含添加剂,可长期安全食用。Asteady 艾舒坦原生本草植物粉是杭州市脏腑舒食疗研究所针对病患体质调养需求而研发。该研究所专注于深度挖掘中华传统医学及中药材的新应用,结合现代营养学及人体生理学,研究类药营养剂的机构。世界上最早的类药营养剂就是中国的“红糖姜汤”,为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治病非药”的目的,并作为现代医疗手段的有机补充,类药营养剂的研究日益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的前沿方向。艾舒坦Asteady原生本草植物粉作为首个复方主食代餐型类药营

养食品,填补了多项国际空白,是病患体质人群理想的膳食补充。

8、海洋药物研究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物种复杂多样,约有50万种动物,13000多种植物,约占地球资源的80%,是有待开发的宝藏。例如从10种珊瑚中发现43种新化合物,10种海绵中发现39种新化合物。海洋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结构新颖、复杂,常具有较强的特殊生物活性,是人类未来开发新药的原料基地。此外,对民族药研究开发利用,也取得不少成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已悠久的历史,对人类的医药事业都作出了自已的特殊贡献。如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10余年来,我国生药科学的发展较快,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中药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广泛,涉及学科多,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突出与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系统化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开发更多的中药合法进入欧美国际市场,为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重点整理

一、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内部构造,计量单位是微米 (1μm=10-6m) 植物细胞的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所看到的内部构造,计量单位是A, (1A=10-10m) 二、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原生质体、细胞后含物和生理活性物质、细胞壁三部分。 1、原生质体:是细胞内有生命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质、细胞核、质体(叶绿体、 有色体、白色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1)细胞质 (2)细胞器:定义。 A、质体: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三种,注意其所含色素,有色体与色 素的区别。 B、线粒体:细胞的“动力工厂”。 C、液泡:植物细胞特有结构。细胞液非原生质体组成部分。 D、内质网:分光滑内质网和粗糙内质网(上有核糖体)。 E、高尔基体F:核糖体G:溶酶体 (3)细胞核:核膜、核液、核仁、染色质四部分。 A、核膜:根据核膜有无,区分原核生物(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 B、核液;C:核仁;D:染色质 2、细胞后含物和生理活性物质 (1)淀粉粒:具有脐点和层纹;有单粒、复粒、半复粒三种;加碘液显蓝紫色。 (2)糊粉粒:贮藏蛋白质;通常存在于种子中;加碘液显棕色或黄棕色。 (3)菊糖:果糖聚合而成,存在于菊科、桔梗科;不溶于乙醇,加α-萘酚,硫酸,显紫红色,并很快溶解。 (4)草酸钙结晶:方晶、针晶、砂晶、簇晶和柱晶。 (5)碳酸钙结晶:(钟乳体);如何区别草酸钙结晶和碳酸钙结晶。(加醋酸、稀盐酸溶解,有气泡产生。 3、细胞壁: (1)由中胶层、初生壁和次生壁组成,复合中层的概念。 (2)纹孔及纹孔对:由于次生壁不均匀增厚形成,有单纹孔、具缘纹孔、半缘纹孔三种。(3)细胞壁的特化:木质化、木栓化、角质化、粘液化和矿质化的特点及检识方法。

常见中草药—全草类

大蓟 Herba Cirsii Japonici (英)Japanese Thistle Herb [别名]将军草、牛口刺、马刺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DC.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O.5—1m。根簇生,圆锥形,肉质,表面棕褐色。茎直立,有细纵纹,基部有白色丝状毛。基生叶丛生,有柄,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15—30cm,羽状深裂,边缘齿状,齿端具针刺,上面疏生白色丝状毛,下面脉上有长毛;茎生叶互生,基部心形抱茎。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外被蛛丝状毛;总苞片4—6层,披针形,外层较短;花两性,管状,紫色;花药顶端有附片,基部有尾。瘦果长椭圆形,冠毛多层,羽状,暗灰色。花期5—8月,果期6—8月。 生于山野、路旁、荒地。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采制]夏、秋季剖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份]含挥发油、生物碱;鲜叶含柳穿鱼甙(pectolinarin)。 [性味]性凉,味甘、苦。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用量9—15g。 [附注]根亦入药,功效同地上部分。

千里光 Herba Senecionis Scandentis (英)Climbing Groundsel Herb [别名]九里明、黄花母、九龙光、九岭光。 [来源]为菊科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有攀援状木质茎,高1—5m,有微毛,后脱落。叶互生,卵状三角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 4--12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截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状齿裂或微波状或近全缘,两面疏被细毛。头状花序顶生,排成伞房状;总苞筒形,总苞片1层;花黄色,舌状花雌性,管状花两性。瘦果圆柱形,有纵沟,被短毛,冠毛白色。花果期秋冬季至次年春。 生于山坡、疏林下、林边、路旁、沟边草丛中。产于江苏、浙江、广西、四川。 [采制]夏、秋季枝叶茂盛、花将开放时采割,晒干。 [性状]茎藤常斜切或横切成厚O.3—1.5cm的块片。栓皮灰棕色,脱落处现红棕色。切面中央有偏心性髓部;木质部宽广,淡黄棕色,导管孔明显;韧皮部呈2—6个红棕色至暗棕色环带,与木质部相同排列,其最内一圈为圆环,其余为同心半圆环。质坚硬。气微,味涩。 [化学成份]含毛茛黄素(flavoxanthin)、菊黄素(chrysanthemaxanthin)、黄酮、鞣质、生物碱等。 [性味]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明目,止痒。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用量15—30g。

蒙药材北紫堇的生药研究

蒙药材北紫堇的生药研究 发表时间:2012-08-01T16:30:49.1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6期供稿作者:梁斯琴胡伊力格其[导读] 为蒙药材北紫堇建立生药研究体系。 梁斯琴胡伊力格其(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蒙药药剂部 028000) 【摘要】目的为蒙药材北紫堇建立生药研究体系。方法采用基源鉴别,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法对北紫堇进行了生药鉴别研究。结果经横切面上成五角星样棱角、维管束的排列特点及粉末的花粉粒、气孔、种皮表皮细胞都可做北紫堇的显微鉴别特征。【关键词】蒙药材北紫堇生药研究 据有关文献[1,2],历代本草文献所载露水七味药之一东瑞希勒瓦。为罂粟科植物北紫堇Corydalis sibirica (L.f.) Pers.的全草。蒙古药名为西伯日—萨巴乐干。本品味苦,性凉,具有清热,平协日,愈伤,消肿功能。主治隐伏热,协日热,血热,瘟疫,烧伤等症。鉴于未见有关北紫堇的生药学方面的报道,本文对其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进行生药学鉴别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的鉴定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药材来源:北紫堇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五岔沟林业局豪森沟林场。经蒙医药学院布和巴特尔教授鉴定为罂粟科植物北紫堇Corydalis sibirica (L.f.) Pers。 仪器与试剂:显微镜XS—18A型(南京),LZ—4012 -1型回转式切片机,ZMD—2自动磨刀机,SQKC—ⅢA生物制片快速处理仪,101—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结果与方法 2.1 原植物鉴定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5~65cm,无毛。主根直长。茎直立有分枝。基生叶多数,柄长4~6cm,基部成鞘,叶片轮廓三角形,长8~10cm,二至三回羽状全裂, 一回全裂通常二对,末回裂片倒卵形,直倒披针形,宽2~5mm;茎生叶2~4枚,互生,疏离,均具柄,柄基成鞘。总状花序顶生,长2.5~8cm,果实可达14cm,花多,上密下疏,苞片长2~7mm,花序下部者二回羽状全裂,最上部者不裂,狭披针形;花梗较苞片略短,花冠黄色,长7~8cm,鸡冠状突起低,距圆筒状,占外轮上瓣长的1/3,略向上弯曲,蜜腺贯穿距的1/2;子座条形,柱头2裂。蒴果条状长圆形,长1~1.2cm。种子一列,3~7枚。花期6~8月,果期7~9月。生于山地草坡上,疏林下。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及西藏等地[3]。 2.2 药材性状鉴别根茎较短,有节,可见叶痕;质硬,断面黄白色,中心有白色髓或中空。主根类圆形,表面棕黄色或黄白色,较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常呈扭曲状,有支根和须根;质较硬,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中心颜色较深。茎丛生,纤细,有5个棱脊及纵纹,灰绿色或黄绿色,质柔软且脆,易压扁,断面中空,略成纤维性。叶多皱缩破碎,暗绿色或灰绿色,有长柄;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纤细;柔软且脆。花黄色;蒴果灰绿色或黄绿色,扁长(椭圆)形;果皮质脆,种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泽。具青草样气,味苦。 2.3显微鉴别 2.3.1 茎横切面:略称五角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皮层薄壁细胞性状不规则,棱脊处有2~3列厚角组织细胞,厚角组织细胞下有纤维束存在,5~7列,呈椭圆形,纤维胞腔较大,壁非木化。主外韧性维管束位于棱脊处,不规则排列,韧皮部狭窄。俩个棱脊间有一个小型维管束。髓部中央有大空腔。 2.3.2叶横切面:叶肉上下表皮细胞均为1列,长方形。栅栏组织细胞1列,细胞圆柱形,排列于上表皮细胞下方,且不通过主脉。主脉维管束较细,韧皮部位于下方,木质部位于上方,为外韧性为管束。薄壁细胞呈类圆形。 2.3.3 粉末特征:北紫堇粉末呈浅绿色。叶下表皮细胞壁气孔为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花粉粒圆型,壁稍厚,内含颗粒状物质,有三个萌发孔。茎表皮表面观呈多角形,壁稍厚,气孔为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断面观呈长方形,外层被有角质层。种皮表皮细胞多角型,壁较厚,内含棕红色分泌物。果皮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或多角形,壁较厚,称浅黄色。木纤维较少,多断裂,壁略显厚,胞腔明显。导管较多,多为螺纹导管,少数有网纹导管。 3 小结 因北紫堇药用部位为全草,所以显微鉴别特征较多且明显。茎横切面略呈五角形,每棱脊处有一外韧性维管束,俩棱脊间有一小型维管束。粉末特征显示气孔为不定式;花粉粒圆型,内含颗粒状物质;种皮表皮细胞多角形,壁较厚,内含棕红色分泌物。以上特征可作为鉴别蒙药材北紫堇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罗布桑主编.蒙药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231. [2] 白清云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31. [3] 朱亚民主编.内蒙古植物药志(第一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452.

生药学重点最全

第一章:生药的分类和记载 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类的疾病,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称为药物。 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 生药拉丁名组成:来自动植物学名的词/词组+药用部位 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学。 中药:指中医用以治疗的药物,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材。 有效成分: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包括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等。包括中药材、中药汤剂、中成药。道地药材: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年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分52卷,列为16部,共载药1892种,方11096条。

第二章:生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 糖类的鉴别方法: (1) 试验:试剂:试液(碱性酒石酸酮试液甲、乙,临用时等量混合)结果:产生砖红色沉淀 C6H12O6()2→C6H12O72O↓检测化合物类型:还原性糖类,非还原性多糖需水解后呈阳性反应; (2)糠醛(酚醛缩合)反应,反应是糖的检识反应,也是苷类的检识反应。特征:糖或苷类遇浓硫酸/α-萘酚试剂将呈紫色环于界面上。反应机理:在浓硫酸作用下,苷分子中糖内部脱水成糠醛衍生物,及酚类试剂缩合形成有色物。 皂苷类的鉴别方法: 1、泡沫试验取生药粉末1g,加水10,煮沸10后过滤,滤液在试管中强烈振摇,如产生持久性泡沫(15以上)为阳性反应。(中性皂苷的水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可形成较稳定的泡沫,借此可及酸性皂苷区别。) 2、浓硫酸-醋酐反应将样品溶于氯仿中,加浓硫酸-醋酐(1:20)数滴。三萜皂苷:红或紫红。甾体皂苷:蓝绿色。 3、三氯醋酸反应将样品溶液滴在滤纸上,喷25%三氯醋酸乙醇溶液。三萜皂苷:加热至100 ℃,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甾体皂苷:加热至60 ℃,发生变化。 生物碱:是一类存在于天然生物界中含氮原子的碱性有机化合物。 生物碱的鉴别方法:1)显色反应 2)沉淀反应碘化铋钾-橘红色碘-碘化钾-棕红色碘化汞钾-白色或黄白色硅钨酸-灰白色磷钼

中药材全草类炮制规范

七、全草类 千层塔 Qiancengta HERBA HUPERZIAE 【来源】本品为石杉科植物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 (Thunb.) Trev.的干燥全草。 【采收与加工】夏末、秋初采收全草,除去杂质、泥土,干燥。7~8月间采收孢子,干燥。 【炮制】千层塔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晾,切段,干燥。 【成品性状】千层塔为不规则的段,根、茎、叶混合。根须状。茎一至数回两叉分支,顶端常具生殖芽。完整叶片披针形,长1~3cm,宽2~4mm,锐尖头,边缘有不规则的尖锯齿,基部渐狭,楔形,仅有主脉1条,纸质。孢子叶和营养叶同形,绿色。气微,微略苦、辛。 【性味与归经】苦、辛,平;有小毒。归心经。 【功能与主治】散瘀止血,消肿止痛,除湿,清热解毒。用于跌打损伤,劳伤吐血,尿血,痔疮下血,白带,肿毒,溃疡久不收口,烫火伤。 【用法与用量】5~15g,煎汤或捣汁;外用适量,水洗、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孕妇禁服。 【处方应付】写千层塔、蛇足草均付千层塔。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伸筋草 Shenjincao HERBA LYCOPODII 【来源】本品为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的干燥全草。 【采收与加工】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炮制】伸筋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晾,切段,干燥。 【成品性状】伸筋草为不规则的段,茎、叶混合。茎细圆柱形,略弯曲, 315

表面淡黄绿色;质柔软,切断面皮部浅黄色,木部类白色。叶密生茎上,螺旋状排列,皱缩弯曲,线形或针形,黄绿色至淡黄棕色,无毛,先端芒状,全缘,易碎断。无臭,味淡。 【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5ml,浸泡过夜,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伸筋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Ⅷ)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4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与归经】微苦、辛,温。归肝、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用法与用量】3~12g。 【处方应付】写伸筋草、石松均付伸筋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地柏枝 Dibaizhi HERBA SELAGINELLAE MOELLENDORFII 【来源】本品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ii Hieron.的干燥全草。 【采收与加工】7月采收,除去杂质、泥土,干燥。 【炮制】地柏枝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晾,切段,干燥。 【成品性状】地柏枝为不规则的段,根、茎、叶混合。根纤细,具根毛。茎禾秆色或基部稍带红色,钻状三角形叶疏生,多扭曲皱缩,上表面淡绿色,下表面灰绿色;枝上两侧的叶为卵状披针形,大小近于茎上叶;贴生小枝中央的叶,较小,卵圆形,先端尖。茎质柔韧,不易折断;叶质脆,易碎。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辛、甘,平。归肝、肺经。 【功能与主治】止血,清热,利湿。用于肺热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痔疮出血,外伤出血,发热,小儿惊风,湿热黄疸,淋病,水肿,火烫伤。 【用法与用量】15~30g,大剂量可用到60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鲜品 316

生物药物的研究发展前景

生物药物的研究发展前景 摘要:生物技术制药是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现代生物工程,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来研究和开发生产出传统制药技术难以获得的生物药品。生物制药业是目前生物技术发展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1世纪是生物制药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些学者认为,20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物理学和化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而21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生物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得到普遍的认同,生物技术是当今高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关键字:生物技术制药;研究进展;现代生物技术;新技术 引言: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s0)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的,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1]。传统化学制药的黄金时代结束。新化学药品数量下降,而生物技术药物已成为当今最活跃的发展最迅速的领域。随着基因组和蛋白质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与人类疾病发展相关的靶标被确定,生物制药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突破性发展[2]。 正文 1 生物制药的定义[3] 生物技术药物与传统的化学药物不同,其产生和构思是生物药学和生物医学学科理论和实验发展的产物,每类和每个生物技术药物有各自的理论、假设或作用机制的背景,有“深思熟虑”的创新特点。传统的药物主要是小分子化合物,而生物技术药物主要是大分子物质,如基因重组蛋白、基因重组多肽、单克隆抗体、核酸、细胞或组织、灭火(减毒)病毒或细菌等。生物技术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比较广义的生物技术药物的一般概念是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天然活性物质。 2 生物技术制药现状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基因为源头,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工程为主导技术,与其他高技术相互交叉、渗透的高新技术。比尔·盖茨预言:下一个首富可能是从事生物技术的投资者。生物技术制药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生化药物,主要是运用生物化学方法从生物体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酶、核酸、激素等;另一类是生物医药,主要是以微生物、生物组织、人或动物的血液等原料采用物理方法和生物化学工艺制得的生物活性制剂、血液制品、抗血清、抗毒素等。

生药学重点复习题(后附)

《生药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生药理化鉴定不包括哪一项() A.微量升华式 B.性状鉴定 C.荧光分析 D.显微化学反应 2.鉴别生药中黄酮类类成分的常用试验是() A Feling试验 B Molish反应 C Kedde反应 D 盐酸镁粉反应 3.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由官方颁布的第一部药典() A.《神农本草经》 B.《证类本草》 C. 《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4.根头部有“蚯蚓头”的药材是() A. 白芷 B. 川芎 C. 防风 D. 独活 5.炒制大黄属于()的炮制方法 A 水制 B 火制 C水火共制 D 烫法炮制 6.生药本身经灰化遗留的不挥发性物质称() A 总灰分 B 酸不溶性灰分 C杂质 D 有效成分 7.生晒参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A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 B二氢黄酮 C木兰花碱 D挥发油8.香加皮来源于() A桑科桑的根皮 B五加科细柱五加的根皮 C萝摩科杠柳的根皮D茄科枸杞的根皮 9.北五味子的有效成分为( ) A.有机酸类B.木脂素类C.挥发油类D.生物碱类 10.下列哪一项不是天然药物的范畴() A.中药材 B.中草药 C.原生药 D.生物制品 11.下列哪组不包括“四大怀药”而是“浙八味”中的部一分 ( ) A.地黄、山药、牛膝、菊花 B. 山药、红花、牛膝、地黄 C.山药、牛膝、地黄、芫花 D.延胡索、玄参、郁金、白术 12.非异型维管束所形成的性状特征是() A.车轮纹 B.同心环纹 C.星点 D.云绵花纹 13.折断时有细密银白丝相连的药材是( ) A.杜仲B.地骨皮C.肉桂D.桑白皮 14.常用生药柴胡属哪种植物的根和根茎有毒,不能供药用() A春柴胡 B. 大叶柴胡 C.柴胡 D.南柴胡 15.下列药材中不是来源于百合科植物的是() A川贝母 B.百合 C.浙贝母 D. 天麻 16.含草酸钙簇晶的生药是() A. 大黄 B. 麦冬 C.川芎 D. 甘草

全草类中药

第九章全草类中药 学习目标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仝草类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等内容,会鉴定常用仝草类; 中药,为学习中药制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专业课程奠啶基础。 知识要求 掌握全草类中药的性状、显微鉴定等内容;熟悉全草类中药的来源、理化鉴定、; 主产地等;了解仝草类中药的采收加工、化学成分、功效等。 能力要求 能运用中药鉴定的依据、方法,对仝草类中药进行鉴定,能够较准确地描述全1 草类中药性状及绘显微特征囵。 第一节全草类中药概述 全草类(He’ba)中药是指可供药用的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如广藿香、益母草;有的带有花和果实,如荆芥、香薷;少数为带根的全草,如蒲公英、金钱草;或小灌木草质茎的枝梢,如麻黄,均列入全草类药材。 一、性状鉴定 全草类药材的性状鉴定,应接它所包含的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分别进行鉴别。这些器官的鉴别方法,已在前面各章中分别进行了讲述,不再重复。但对于草本 茎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1.形状及粗细茎通常为圆柱形或方柱形,如益母草、薄荷等。 2.颜色新鲜的茎通常为绿色,但也有带紫色或其他颜色的,如荆芥茎表面淡紫红色,但日久大多变为黄色。 3.表面除色泽外,茎的表面特征也因植物种类而不同,有的光滑无毛,如淫羊藿;有的被毛,如仙鹤草;有的表面有纵棱线和沟纹,如麻黄、石斛。 4.叶序多为互生或对生。 五,花序注意花在花枝或花轴上的排列方式,如荆芥顶生穗状轮伞花序;薄荷腋生轮伞花序。 6.横断面木部多不发达,髓通常疏松,有时形成空洞,如薄荷。 二、显微鉴定 草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由外向内分别为: 1.表皮草本茎多无周皮,最外方为表皮,可见角质层、毛茸和气孔等,有的有绿皮层。 2.皮层外层有时分化成厚角组织或厚壁组织,内层为薄壁组织。 3.中柱鞘为1列或数列细胞组成,常为厚壁组织,且成不连续的环。 4.维管束排列成环,大多数双子叶植物为外韧维管束,韧皮部由筛管、伴胞及韧皮薄壁细胞及韧皮纤维组成;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组成;可见射线,形成层成环或不成环。 5.髓位于茎的中央,多由薄壁细胞组成,占较大部分,有时破碎成,为空洞。

生物药物研究发展趋势

生物药物研究发展趋势 摘要:生物制药是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现代生物工程,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DNA 进行切割、连接、改造,生产出传统制药技术难以获得的生物药品。而现代生物技术是以基因为源头,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工程为主导技术,与其他高技术相互交叉、渗透的高新技术。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药物,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和原生物制药。 关键词: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生物药物 1 生物药物分类 (1)重组蛋白质药物或重组多肽药物包括:细胞因子、人干扰素、人白细胞介素等; (2)重组DNA药物包括:反义寡核苷酸或核酸等、基因药物、细胞治疗制剂、DNA疫苗等 (3)干细胞治疗,这是生物技术药物富有发展前景的重要领域。 2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点 生物药物即Biotechnological Drugs。用传统的化学技术制药,具有要求条件高(如高温,高压,加化学催化剂)、效率低、环境污染大、危险性大等特点。与之相对,用生物学方法则要温和得多。生物技术包括发酵技术、细胞培养技术、酶技术及基因技术。从实验研究扩展到规模化生产,就形成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基因工程,由此而制得的药物称之为生物技术药物。用生物技术方法研制药物是21世纪最新的领域之一。 (1)生物技术来源药物的生产方式,是应用基因修饰活的生物体产生的蛋白或多肽类的产物,或是依据靶基因化学合成互补的寡核苷酸,所获产品往往分子质量较大,并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 (2)生物技术药物存在着种属特异性。许多生物技术药物的药理学活性与动物种属及组织特异性有关,主要是药物自身以及药物作用受体和代谢酶的基因

生药学重点复习题后附答案

《生药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生药理化鉴定不包括哪一项() A.微量升华式 B.性状鉴定 C.荧光分析 D.显微化学反应 2.鉴别生药中黄酮类类成分的常用试验是() A Feling试验 B Molish反应 C Kedde反应 D 盐酸镁粉反应 3.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由官方颁布的第一部药典() A.《神农本草经》 B.《证类本草》 C. 《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4.根头部有“蚯蚓头”的药材是() A. 白芷 B. 川芎 C. 防风 D. 独活 5.炒制大黄属于()的炮制方法 A 水制 B 火制 C水火共制 D 烫法炮制 6.生药本身经灰化遗留的不挥发性物质称() A 总灰分 B 酸不溶性灰分 C杂质 D 有效成分 7.生晒参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A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 B二氢黄酮 C木兰花碱 D挥发油 8.香加皮来源于() A桑科桑的根皮 B五加科细柱五加的根皮

C萝摩科杠柳的根皮D茄科枸杞的根皮 9.北五味子的有效成分为( ) A.有机酸类B.木脂素类C.挥发油类D.生物碱类 10.下列哪一项不是天然药物的范畴() A.中药材 B.中草药 C.原生药 D.生物制品 11.下列哪组不包括“四大怀药”而是“浙八味”中的部一分 ( ) A.地黄、山药、牛膝、菊花 B. 山药、红花、牛膝、地黄 C.山药、牛膝、地黄、芫花 D.延胡索、玄参、郁金、白术 12.非异型维管束所形成的性状特征是() A.车轮纹 B.同心环纹 C.星点 D.云绵花纹 13.折断时有细密银白丝相连的药材是( ) A.杜仲B.地骨皮C.肉桂D.桑白皮 14.常用生药柴胡属哪种植物的根和根茎有毒,不能供药用() A春柴胡 B. 大叶柴胡 C.柴胡 D.南柴胡 15.下列药材中不是来源于百合科植物的是() A川贝母 B.百合 C.浙贝母 D. 天麻 16.含草酸钙簇晶的生药是() A. 大黄 B. 麦冬 C.川芎 D. 甘草 17.根具有“铜皮,铁骨,狮子头”的药材是()

记叙文阅读指导——独立段在文章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指导 ——独立段在文章的作用 一、教学要点: 独立段在文章的作用 提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在文首总领全文、在文中转承过渡、在文末总结全文的句子。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引入: A、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 从全文看,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点明题意,表明背影在“我”心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归纳方法: 答题方向: 结构上:根据独立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能帮助我们快速确定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内容上: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写,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常见答题形式: 结构上(作用) 内容上(作用)(表意)写出了 (1)位于开头 结构上: 1、总领下文。 文章在开头即直接点明中心,对全文起总领作用。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章往往采用倒叙形式,以达到此目的。 3、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 文章在开头引用诗句或描写环境、人物心情,为下文的叙事或抒情奠定感情基调。 4、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内容预先作出暗示性的铺垫,然后在后文相宜之处作出呼应,使故事情节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内容上: 点题。 有些句子紧扣文题,起着点题的作用。 B、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故乡》 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表明作者的心绪由悲凉变得更加沉重。 注意:内容上的表达记住联系上下文的内容 常见答题形式: 结构上(作用) 内容上(表意)写出了

生物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历经风雨不改成长本色——生物医药行业研究报告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姚杰潘知洋曹弋博(实习)2006年8月8日 历经风雨不改成长本色——生物医药行业研究报告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姚杰潘知洋曹弋博(实习)2006年8月8日

目 录 .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生物制 药 .疫苗 .诊断试剂 .血液制 品 .盈利预测与估值

.全球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生物技术产业30年回眸:快速发展的产 .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指“用活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物质)来改进产品、改良植物和动物,或为特殊用途而培养微生物的技术 . 当前世界上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主要集中应用于医药工业,用以开发特色新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由此引起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 . 虽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但是现代生物产业是以美国生物企业Genentech1976年4月7日成立为标 志 . 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投放市场的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已超过300 . 生物药品销售额占整个医药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不断提高,从1995年的不足4%提高到2004年的12.5%

生物技术产业特征:“五高 ” .高技术:主要体现在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高投入:上亿美元/新的生物药,研究费用占比有的超过40% .周期长:国内最快需3~5年,欧美约8~10 年 .高风险: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 . 高收益:一种新生物药品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甚至利润回报高达10倍以上

全球:市场规模及地区分布 .全球生物技术增长率远高于药品 市场增长率及GDP增长率 .2005年全球生物技术市场收入同 比增长18%,首次超过600亿美元 .2005年各地区均表现出恢复性的 高增长:美国、欧洲收入的同比 增长率分别为16%和17%。由于澳 大利亚64%的高速增长,亚太地 区增速高达46% .美国是全球生物技术的主要市场 全球生物技术增长率远高于药品市场增长率及GDP增长率0% 5% 10% 15% 20% 25% 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生物技术增长率药品市场增长率全球GDP增长率 2005年全球各地区生物技术行业收入占比 美国 76% 欧洲 15% 加拿大 4% 亚太地区 5% 全球:市场规模及地区分布 .全球生物技术增长率远高于药品 市场增长率及GDP增长率 .2005年全球生物技术市场收入同 比增长18%,首次超过600亿美元 .2005年各地区均表现出恢复性的 高增长:美国、欧洲收入的同比 增长率分别为16%和17%。由于澳 大利亚64%的高速增长,亚太地 区增速高达46% .美国是全球生物技术的主要市场 全球生物技术增长率远高于药品市场增长率及GDP增长率0% 5%

生药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生药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校内编号:S21303 一级学科:培养单位: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研究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来源药物的科学,它是一门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研究生药的基源、品种鉴定、质量评价、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药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学科。现代生药学的发展还新生了许多研究领域,如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天然药物资源化学等。本学科主要研究生药品种鉴定与质量评价、生药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以及新技术在生药学研究中的应用。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开发队伍,承担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主要的研究方向有:1)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2)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3)生药的现代研究、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新产品研究、应用研究;4)中药生物工程、方剂化学与中药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二、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熟悉本领域的前沿及进展,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生药品种鉴定、质量评价、活性成分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生药资源开发、等研究与开发工作,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胜任高等教育、科研开发以及生产单位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三、学习年限 生药学学科攻读硕士学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为3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生在学期间课程学习的总学分数应不少于27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3学分,必修课不少于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

五、学位论文 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按天津大学关于学位论文工作的相关规定执行,发表论文要求按药学院关于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规定执行。 系主任:分委会主席: 年月日 学院公章

生药学考试重点

生药学重点 ★挥发油【当归、川芎、沉香、肉桂、陈皮、金银花、丁香、薄荷】 ★有分枝状石细胞的药材:【厚朴、黄柏】 ★有晶翘纤维的药材:【黄柏、甘草】 ★“发汗”【厚朴、杜仲、玄参、续断】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制作《唐本草》(新修本草),844种我国\世界第一部药典《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第一部炮制专注《雷公炮灸论》 1、影响生药中有效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因素主要是:品种、产地、采收加工和贮藏。 2、道地药材:应用历史悠久、某一地区助产、传统经验认为品质优良的中药。 3、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光照、温度、降水量)、土壤和海拔,它们对药物的有效成分有影响。 4、要确定中药最佳采收期,必须把握有效成分积累动态与植物生长发育阶段这两个指标综合考虑:①有效成分含量有显著的高峰期而用药部分产量变化不显著,则含量高峰即为其适宜采收期。②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药用部分产量不一致时,则考虑有效成分的总含量,即有效成分总量=单成分×有效成分%含量,总值最大是,即为适宜采收期。亦可利用绘制有效成。 类型采收期 根与根茎类在植物生长停止、花叶萎谢的休眠 期,或初春发芽前采集 叶和全草类在植物最旺盛、花蕾将开放时,或 花盛开果实、种子未成熟时 树皮根皮类树皮多在春夏之交采收,根皮多在 秋冬采收 木类秋冬采收 花类花刚开放时 果实与种子成熟时采收 动物类视其入药适时采收 5、取样 药材总包件数取件数 100件以下5件 100~1000件按5%取样 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 贵重中药及不足5件逐渐取样 6、生药的分类方法: ①按字首笔画顺序编排②按药用部分③按化学成分④按功能⑤按自然分类系统6、有些药物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 或减少刺激性,或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 使其发热.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称为“发汗”,如厚 朴、杜仲、玄参、续断。“发汗”也是提高中药材品 质的一种加工方法。 7、变色:花类、叶类 走油:杏仁、桃仁、柏子仁等 跑味:薄荷、紫苏等 8、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是采用光谱、色谱、和其他分 析方法建立、用以表达中药化学成分特征的指纹图 谱。图谱有:TLC 、HPLC、GC、HPCE、IR(红 外光谱指纹),紫外光谱指纹图谱UV,核磁共振谱指 纹图谱(MS)、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DNA指纹 图谱 9、生药炮制目的:①降低或消除毒性或副作用,确 保用药安全②缓和或改变药用的性能,以适应临床治 疗需要③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疗效④改变药物性 质,便于调配和制剂⑤纯洁药物,提高药物的品质⑥ 利于贮存⑦除臭矫味 10、生药炮制的方法:①修制(净选、粉碎、切制) ②水制(润、漂、水飞)③火制(炒、烫、煨、煅、 炙)④水火共制(蒸、煮、火单)⑤其他(发酵、制 霜) 11、炒与蒸对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影响: ①破坏酶的活性②使苷类成分分解货产生新成分, 改变药物作用③使挥发油含量降低 12、杂质检查:生药混存的杂质包括有机和无机杂质, 前者指来源相同而不符合药用部分和来源不相同的 有机物,后者主要是泥土、沙石。 13、纯度鉴定:灰分测定,水分测定 14、水分测定:①烘干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 成分的生药 ②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生药 15、品质优良度鉴定:(1)有效成分含量测定(2) 挥发油含量测定(3)浸出物含量测定(①水溶性 浸出物测定②醇溶性浸出物测定、醚溶性浸出物测 定)(4)生物效价测定法 16、安全性鉴定(有害物质检查):①农药残留量测 定②黄曲霉毒素检查③重金属与有害元素检查④ 微生物检查⑤其他有害物质检查。 17、药物标准要求:制定药品标准,检查质量第一 18、质量标准特性:权威性、科学性、进展性 19、影响生药学品质优良主要因素:品种、产地(气 候、海拔、土壤)、采收 20、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制定前提:处方组成固定、原 料稳定、工艺稳定。 21、收载中成药或重要制剂项目:名称、处方、制法、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用 量、注意、规格、贮藏。 22、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GAP的目的、 产地生态环境、种质和繁殖材料、栽培与养殖材料、 采收与出加工、包装、运输与贮藏、质量管理、人员 和设备、文件管理 第八章根与根茎类 【绵马贯众】 显微特征:表皮有单细胞内生腺毛(间隙腺毛) 周韧维管束(分体中柱)5~13个 ★【大黄】 来源:蓼科,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干 燥根和茎 化学成分:主要有蒽醌衍生物,包括游离蒽醌及其苷 类:大黄酸、大黄素 性状:表皮有类白色网状文理(锦纹),有放射状纹 理(星点),髓占巨大部分,有多数星点。气清香, 味苦、微涩,嚼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和皮层已除去,韧皮部窄,木质 部导管径向稀疏排列,髓部宽阔,由薄壁细胞组成, 并有多数复合维管束(星点),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草酸钙簇晶大而多。 粉末:黄棕色。①草酸钙簇晶众多②导管为网纹和 具缘纹孔导管③淀粉粒为球形 【川乌附子】川乌:毛茛科 加工四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黄附片 化学成分: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含乌头碱,有剧毒), 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进一步水解的醇胺)、水溶性 生物碱 【白芍】 性状:含草酸钙方晶簇,晶细胞纵向连接排列 粉末:草酸钙簇晶(纵向排列) 化学成分:单贴苷类:芍药苷 功效:性味寒,味苦,酸。能平肝止痛,养血调经, 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肋痛、腹痛、四肢挛痛,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用量6~15g 【甘草】 化学成分:甘草甜素/甘草草甘 粉末与解离组织:淡黄色。①纤维细长②草酸钙方 晶,形成晶鞘纤维③缘纹孔导管④淀粉粒

电力调度机构独立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铁路、电力、盐业等行业改革。但改革从何处切入才能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是一个仍待破解的问题。 电力调度机构独立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 华中电监局 晓 宇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之际,我们也需要认真总结几年来电力市场化改革实践成果,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和把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电力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和条件,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市场建设步伐,调整电力结构,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树立人们的信心,激发大家的热情。 经过全面分析和认真思考,我们认为当前将电力调度机构从电网企业独立出来时机已经成熟,是掀起新一轮电力改革浪潮较好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 电力调度职能具有公共属性 电力安全是基础。电力调度机构负责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电力系统运行,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方

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力系统运行的客观物理规律要求供需保持瞬时平衡,但是由于机组物理特性约束、网络阻塞限制以及负荷波动、水情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干扰,特别是电力系统故障等突发事件发生,电力供需平衡随时会被打破,并可能发展到危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因此调度必须被赋予充分的职能,一般情况下可以安排和调整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以保证电网运行有足够的安全稳定裕度,而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独立指挥电网操作、隔离故障,将负荷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快速恢复供电。 厂网分开以后,发电投资主体多元化,厂网之间、厂厂之间、中央与地方企业之间、国有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多种经济利益搏弈。发电利用小时数以及峰谷电量结构对于发电企业经营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发电量计划和市场交易结果如何分解到实时电力曲线,机组参与系统调峰力度、备用大小、启停次数等经济技术指标,都直接影响到发电企业成本,还有调度是否“按需调用”辅助服务,调用是否公平、合理等,都关系到发电企业的切身利益。 年度发电计划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制定,但最终要靠调度分解和执行,即使开展了节能发电调度试点的省(市),虽然取消了年度计划,但在调度运行中也隐含有月度计划控制目标。另外国

全草类生药

全草类生药 1、全草类生药:多为草本或小灌木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 2、麻黄根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性状鉴别:1.草麻黄:①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②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③节上有膜质鳞叶,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④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黄绿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⑤气微香,味涩、微苦。 2.中麻黄:①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②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裂片3(稀2),先端锐尖,不反曲。③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3.木贼麻黄:①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 ②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裂片2(稀3),先端多不反曲。 显微鉴别: 1.草麻黄:茎横切面:类圆形而稍扁,边缘有棱线而呈波状凸凹。①表皮细胞外被厚的角质层,两棱线间有下陷气孔。②下皮纤维束位于棱线处,非木化。③皮层较宽,纤维成束散在。④中柱鞘纤维束新月形。⑤维管束外韧型,8~10个。⑥形成层环类圆形。⑦木质部呈三角状。⑧髓部薄壁细胞含棕色块,偶有环髓纤维。⑨表皮细胞外壁、皮层薄壁细胞及纤维均有多数微小草酸钙砂晶或方晶。 2.中麻黄:①维管束12~15个。②形成层环类三角形。③环髓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 3.木贼麻黄:①维管束8~10个。②形成层环类圆形。③无环髓纤维。粉末:草麻黄:①表皮组织碎片甚多,细胞呈长方形,含颗粒状晶体;气孔特异,内陷,保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卫细胞侧面观呈哑铃形或电话听筒形。 ②角质层极厚,呈脊状突起,常破碎呈不规则条块状。③纤维多而壁厚,木化或非木化,狭长,附有细小众多的砂晶和方晶。④皮层薄壁细胞含多数细小颗粒状结晶。⑤髓部薄壁细胞壁增厚,内含红棕色物,多散出。 化学成分:麻黄生物碱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3、薄荷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状鉴别:茎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7cm,宽1-3cm,边缘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齿状锯齿,侧脉5-6对;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有柔毛,下表面在扩大镜下可见凹点状腺鳞。茎上部常有腋生的轮伞花序,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萼齿狭三角状钻形,微被柔毛;花冠多数存在,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残香气,味辛、凉。 显微鉴别: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齿疣,有时具毛。四角有明显的棱脊,向有十数列厚角细胞,内缘为数列薄壁细胞,细胞间隙大。内皮层细胞1列,恺氏点清晰可见。维管束于四角处较发达,于相邻两角间具数个小维管束。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于四角处较发达,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及木纤维等组成。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中内常有空洞。茎的各部细胞内有时含有针簇状或扇形橙皮甙结晶。粉末:淡黄绿色。(1)鳞头部顶面观呈圆形,侧面观呈扁球形,8细胞,直径61-99μm,常皱缩,内含淡黄以分泌物;柄单细胞,极短,基部四周表皮细胞10余个,放射状排列。(2)小腺毛头部椭圆形,单细胞,直径15-26μm,内含淡黄色分泌物;柄部1-2细胞。(3)非腺毛多碎断,完整者1-8细胞,稍弯曲,壁厚2-7μm,疣状突起较细密。(4)检皮甙结晶存在于茎、叶表皮细胞及薄壁细胞中,淡黄色,略呈扇形或不规则形。(5)叶片上表皮细胞表面观不规则形,壁略弯曲;下表皮细胞壁弯曲,细胞含淡黄色橙皮甙结晶。气孔较多,为直轴式。 化学成分:挥发油(薄荷醇,薄荷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