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11]2615号)
- 格式:docx
- 大小:18.81 KB
- 文档页数:7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作物秸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保护大气环境,提升耕地质量,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严控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根据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关于印发20__年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__农(科)发〔20__〕__号),结合我县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秸秆焚烧污染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及区市县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学合理利用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资源,有效治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土培肥,提高耕地质量,提升我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各乡镇要强化对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认识,将其作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抓好抓实,确保我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工作顺利实施。
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力争在全县形成秸秆还田、打捆收集、储运体系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建立可持续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基本杜绝露天焚烧,耕地质量有所改善;秸秆能源化利用得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形成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区域和作业要求(一)实施区域。
20__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涉及六个乡(镇),重点以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大、秸秆综合利用任务重的区域,开展整村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集中投入,提高效率。
20__年,拟在全县实施秸秆机械化灭茬深翻还田作业和机械捡拾打捆作业(各乡镇任务分配见附表1)。
(二)实施内容。
1.水稻秸秆机械化灭茬深翻还田作业面积万亩;玉米秸秆机械灭茬深翻还田预计作业万亩。
将全县种植水稻的地块全部纳入,做到能翻则翻。
2.玉米秸秆机械化捡拾打捆预计作业2万吨。
10 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第一章总论一、项目名称10 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二、项目概述本项目利用发明专利?秸秆纺丝浆粕的酶化清洁生产方法?和?一种用秸秆纤维素制作长丝和短丝的方法?等,以农业废弃物秸秆为原料,采用清洁生产新技术,加工生产高质量的秸秆纺丝浆粕、秸秆纤维素可降解薄膜、多功能生物菌发酵秸秆高蛋白饲料和秸秆生物质燃料块,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进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解决农民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使农民增产增收,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项目建设单位(略)四、项目实施地(略)五、项目所用原材料本项目所用原材料为各种类型的农作物秸秆,包括:玉米秸秆、麦秸秆、稻草、甘蔗渣、高粱杆、芦苇、硬皮牧草等。
这些原材料中大部分是农业废弃物,可从这些废弃物中提取用途广泛的天然植物纤维素,加工成工业产品,是变废为宝、创造效益的好途径。
六、项目规模(一)生产规模1、年利用秸秆量10 万吨;2、年产秸杆纺丝浆粕2 万吨;3、年产秸秆纤维可降解薄膜2 万吨;4、年产生物菌发酵秸杆高蛋白饲料6 万吨;5、年产秸秆生物质燃料块2 万吨。
(二)投资规模本项目预算总投资25720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9720 万元,流动资金6000 万元。
各分项目投资为:1、年产2 万吨秸杆纺丝浆粕项目投资49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900 万元,流动资金1000 万元;2、年产2 万吨秸秆纤维可降解薄膜项目投资163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300万元,流动资金4000 万元;3、年产6 万吨秸杆饲料项目投资362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820 万元,流动资金800 万元;4、年产2 万吨生物质燃料块项目投资9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00 万元,流动资金200 万元。
(三)经济效益规模本项目年总销售收入61800万元,年总成本37600 万元,年总利税额24200 万元(其中:税金8831万元,净利润15369 万元)。
“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业连年丰收,农作物秸秆(以下简称“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多,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严重,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2008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见》(国办发【2008】105号),提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政策措施,在相关部门和各地区的共同努力下,秸秆综合利用得到了较快发展。
为指导“十二五”期间各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要求,在分析全国秸秆资源量和综合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一)秸秆资源量据调查统计,2010 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4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7亿吨。
秸秆品种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
其中,稻草约2.11亿吨,麦秸约1.54亿吨,玉米秸约2.73亿吨,棉秆约2600万吨,油料作物秸秆(主要为油菜和花生)约3700万吨,豆类秸秆约2800万吨,薯类秸秆约2300万吨。
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四川等 13 个粮食主产省(区)秸秆理论资源量约 6.15 亿吨,占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的 73%。
(二)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及特点2010 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6%,利用量约5亿吨。
其中,作为饲料使用量约 2.18 亿吨,占 31.9%;作为肥料使用量约 1.07 亿吨(不含根茬还田,根茬还田量约1.58亿吨),占15.6% ;作为种植食用菌基料量约0.18亿吨,占2.6%;作为人造板、造纸等工业原料量约0.18亿吨,占2.6%;作为燃料使用量(含农户传统炊事取暖、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约1.22亿吨,占17.8% ,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发改办环资[2017]2143号规一、实施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的重要意义(一)实施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重要抓手。
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农林废弃物,采用热解气化或厌氧发酵等工艺,生产热解气、沼气(热、电)、生物炭(肥)、沼肥或油等多联产项目。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十三五”秸秆综合利用目标任务艰巨,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要达到85%,比2015年增加近5个百分点。
在坚持农用优先,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利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实施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能够进一步拓展综合利用渠道,切实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二)实施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是农村清洁能源供给的重要方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国办发[2014]31号),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促进农村用能方式变革。
当前,农村清洁能源供需矛盾依旧突出,农村地区生活能源仍以秸秆、薪柴和煤炭为主,燃烧效率低下,污染严重。
因地制宜推动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能够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提高农村用能水平。
(三)实施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
2016年,全国人大修订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大对废弃物综合处理的支持力度,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当前,秸秆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随意抛弃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加剧。
通过推广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能够有效减少秸秆露天焚烧和资源浪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民生福祉。
二、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改善农村能源供应体系为目标,以加强政策引领、整县推进为抓手,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农村生产、生活和产业体系相融合,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粮棉主产区和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推动秸秆综合利用高值化、产业化发展,促进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目标任务完成。
农业农村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205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08.11•【文号】农办议〔2021〕324号•【施行日期】2021.08.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1205号建议的答复农办议〔2021〕324号郭凯代表:您提出的关于提高耕地质量的建议收悉。
经商财政部、科技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政策补贴力度近年来,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开展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利用、农机深松整地、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等相关工作,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耕地质量。
“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86.5亿元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支持674个县,以点带面提升秸秆利用能力;累计安排资金296亿元实施整县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支持723个县提升粪污利用能力,实现585个畜牧大县全覆盖。
此外,国家还投入资金深入推进农膜回收行动,在100个农膜回收重点县打造农膜回收示范样板,在西北6个县开展农膜回收区域补偿机制试点,加强重点地区农田“白色污染”治理。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财政部等部门,继续健全以绿色高质高效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积极争取加大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膜回收利用等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相关政策的资金投入,持续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夯实农业绿色发展基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二、关于扩大耕地保护利用试点范围我部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利用工作,一方面加强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畜禽粪污还田等地力提升措施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以提升耕地质量和产能为导向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退化耕地治理试点等工作。
针对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4省(区),积极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施方案为加快推动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切实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为我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供给科学指导和技术效劳,最大程度发挥秸秆综合利用效益,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秸秆收储体系建设〔一〕总体要求依据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进展特点、市场需求、交通状况等,依据合理半径规划建设标准的标准化收储中心,加快构建乡镇有标准化收储中心、村有固定收储点的“ 1+X”的秸秆收储体系网络。
村级秸秆收储点主要用于四周农田的秸秆集中收集堆放和临时储存。
标准化收储中心收储容量原则上不少于 1000 吨,具有秸秆收储必要的设备设施,可实现周边秸秆打捆、收储、转运等作业。
〔二〕建设标准1.科学选址:标准化收储中心选址应做到周边秸秆资源丰富,交通和水源便利;距高压线 50 米以外;收储容量在 10000 吨以上的大型收储中心,距生活区 100 米以外,收储容量在 10000 吨以下的中小型收储中心,距生活区 50 米以外,确保存储安全。
2.场地建设:依据用地地势地形合理布置,场区平坦、不积水;场地四周建有围栏或围墙;秸秆堆料场地面要进展防渗、防潮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地面进展硬化;秸秆堆料场要保证通风散热,要有第1 页共20 页防雨防潮设施;堆料棚建设建议承受钢架构造,设计和施工要符合相关技术标准,保证安全性和有用性。
3.配套设备:依据实际需要,配备地磅及秸秆检测、打捆、加压、装卸、运输等设备。
4.安全设施:场区内设施防火警示标识;依据相关标准建设消防、防雷等安全设施;消防设施及器材应齐全,建有消防井或消防池,或借助周边河流保障消防用水;配备监控系统,监控范围全掩盖;电气设备安装及秸秆堆放留意防火安全。
〔三〕技术支撑单位县农业技术推广效劳中心农机站。
联系人:二、秸秆饲料化利用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处理方法,将秸秆转化为饲料,以改善适口性,提高消化率的综合利用方式。
秸秆饲料化可有效解决季节间、地区间食草动物饲草供给不均衡问题,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商品化经营,做到节粮增畜,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财政部•【公布日期】2011.11.29•【文号】发改环资[2011]2615号•【施行日期】2011.11.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6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经委、经贸委、工信委)、农业厅(农委)、财政厅(局);新疆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农业厅、财政局: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以下简称《意见》),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以下简称“秸秆”)综合利用,指导各地秸秆规划的实施,力争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在各地报送“十二五”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基础上,制定了《“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附件:“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业连年丰收,农作物秸秆(以下简称“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多,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严重,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提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政策措施,在相关部门和各地区的共同努力下,秸秆综合利用得到了较快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9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资源综合利用管理部门:为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我委组织编制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研究提出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领域以及政策措施,同时提出了在工业、建筑业和农林业等领域选择产生堆存量大、资源化利用潜力大、环境影响广泛的固体废物编制实施方案。
现将两份文件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一、《“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主题词:综合利用方案通知附件一:“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对于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缓解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总体要求,特提出“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一、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十一五”期间,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力度不断增强,利用规模日益扩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全国共伴生金属矿产约70%的品种得到了综合开发,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35%和40%,煤层伴生的油母页岩、高岭土等矿产进入大规模利用阶段。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9%,超额完成规划目标9 个百分点。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相关政策和文件一、背景介绍农作物秸秆是农作物的茎、叶、秆等农产品的残留物,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生物质资源。
由于秸秆的数量庞大、易堆积难处理,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废弃物处理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秸秆综合利用成为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国家政策文件1.《国家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18-2035年)》该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研发,推动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综合利用,促进农作物秸秆“收、储、利”全过程资源化利用。
2.《农业部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该文件明确了农业部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支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包括项目申报条件、资金申请程序、项目资金使用管理、项目验收和资金监督等内容,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持。
3.《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意见》该技术指导意见提出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要求,涉及生物质颗粒、生物质炭、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多个方面,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三、地方政策文件1.《XX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组织领导,明确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安排,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当地的推广应用。
2.《XX市农业局关于秸秆综合利用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该文件规定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申报条件、资金使用管理、项目验收和监督等具体办法,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项目实施情况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在我国各地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实施。
在政策和文件的支持下,一批农业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户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探索生物质颗粒生产、生物质炭制备、生物质液体燃料生产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
然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推广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技术工艺尚未成熟、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6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经信委(经委、经贸委、工信委)、农业厅(农委)、财政厅(局);新疆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农业厅、财政局: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以下简称《意见》),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以下简称“秸秆”)综合利用,指导各地秸秆规划的实施,力争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在各地报送“十二五”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基础上,制定了《“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主题词:秸秆综合利用方案通知附件:“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业连年丰收,农作物秸秆(以下简称“秸秆”)产生量逐年增多,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严重,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2008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 号),提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政策措施,在相关部门和各地区的共同努力下,秸秆综合利用得到了较快发展。
为指导“十二五”期间各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文件要求,在分析全国秸秆资源量和综合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一)秸秆资源量据调查统计,2010 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4 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7 亿吨。
秸秆品种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
其中,稻草约2.11 亿吨,麦秸约1.54 亿吨,玉米秸约2.73 亿吨,棉秆约2600 万吨,油料作物秸秆(主要为油菜和花生)约3700 万吨,豆类秸秆约2800 万吨,薯类秸秆约2300 万吨。
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四川等13 个粮食主产省(区)秸秆理论资源量约6.15 亿吨,占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的73%。
(二)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及特点2010 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6%,利用量约5 亿吨。
其中,作为饲料使用量约2.18 亿吨,占31.9%;作为肥料使用量约1.07 亿吨(不含根茬还田,根茬还田量约1.58 亿吨),占15.6%;作为种植食用菌基料量约0.18 亿吨,占2.6%;作为人造板、造纸等工业原料量约0.18 亿吨,占2.6%;作为燃料使用量(含农户传统炊事取暖、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约1.22 亿吨,占17.8%,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1.多元化利用格局形成。
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用途;由过去传统农业领域发展到现代工业、能源领域。
秸秆能源化利用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农民低效燃烧发展到秸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干馏等高效利用。
秸秆工业化利用发展迅速,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产品已经应用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上海世博会等多项重大工程。
2.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多项技术取得一定突破。
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综合利用工艺技术以及秸秆联合收获、粉碎、拾捡打包等机械装备得到成功应用;秸秆直燃发电技术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秸秆清洁制浆等多项技术的应用部分实现了造纸工业污水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自主研发的秸秆人造板粘合剂已经实现甲醛零排放。
3.综合效益快速提升。
通过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地区的秸秆焚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10 年养畜消耗的秸秆相当于节约粮食5000 万吨;作为燃料使用相当于节约标煤约6000 万吨,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二、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低碳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降低40%—45%。
秸秆作为优质的生物质能可部分替代和节约化石能源,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提出到2015 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
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虽然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焚烧现象得到一定控制,但是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秸秆用之为宝、弃之为害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资源化、商品化程度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二是国家已出台的一些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农民直接受益的不多,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缓慢,要实现2015 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的目标,任务仍相当艰巨。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入研究和完善鼓励秸秆综合利用配套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逐步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促进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利用,培育和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多元利用。
秸秆来源于农业生产,综合利用必须坚持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在满足农业和畜牧业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统筹兼顾、合理引导秸秆能源化、工业化等综合利用,不断拓展利用领域,提高利用效益。
2.市场导向、政策扶持。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
深入研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3.科技推动、强化支撑。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整合资源,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领域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
构建服务支撑体系,强化培训指导,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普及。
4.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根据各地种植业、养殖业特点和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结合秸秆利用现状,选择适宜的综合利用方式。
选择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三)总体目标到2013 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到2015 年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基本建立较完善的秸秆田间处理、收集、储运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其中,到2015 年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6 亿亩;建设秸秆饲用处理设施6000 万立方米,年增加饲料化处理能力3000 万吨;秸秆基料化利用率达到4%;秸秆原料化利用率达到4%;秸秆能源化利用率达到13%。
四、重点领域(一)秸秆肥料化利用。
秸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
继续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鼓励农民使用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等方式,有效提高秸秆肥料利用率。
(二)秸秆饲料化利用。
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4 吨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 吨粮食,可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在秸秆资源丰富的牛羊养殖优势区,鼓励养殖场(户)或秸秆饲料加工企业制作青贮、氨化、微贮或颗粒等秸秆饲料。
(三)秸秆基料化利用。
做好秸秆栽培食用菌,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平衡,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继续重点推广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一批秸秆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四)秸秆原料化利用。
秸秆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生物降解性好,可替代木材作用于造纸、生产板材、制作工艺品、生产活性炭等,也可替代粮食生产木糖醇等。
“十二五”期间,不断提高秸秆工业化利用水平,科学利用秸秆制桨造纸,积极发展秸秆生产板材和制作工艺品,试点建设秸秆生产木糖醇、秸秆生产活性炭等工程。
(五)秸秆燃料化利用。
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2吨秸秆能源化利用热值可替代 1 吨标准煤,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可有效减少一次能源消耗。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秸秆沼气(生物气化)、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热解气化、直燃发电和秸秆干馏、炭化和活化等方式。
“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秸秆沼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五、重点工程“十二五”期间在十三个粮食主产区、棉秆等单一品种秸秆集中度高的地区、交通干道、机场、高速公路沿线等重点地区,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燃料化等领域,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大力推广用量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一)秸秆循环型农业示范工程。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开辟和建立秸秆多元化利用途径,重点推广秸秆-家畜养殖-沼气-农户生活用能,沼渣-高效肥料-种植等循环利用模式,鼓励粮食主产区建设秸秆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充分利用好秸秆资源。
力争到2015 年,秸秆生态循环农业工程秸秆综合利用量,占项目所在地区秸秆总量的10%以上。
(二)秸秆原料化示范工程。
重点在粮棉主产区开展专项示范工程,从政策、资金和有效运营等方面对秸秆人造板、木塑产业、秸秆清洁造纸给予扶持。
引进创新秸秆纤维原料加工技术,形成规范、专业、科学的秸秆纤维原料基地布局。
鼓励秸秆制桨造纸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推广,支持成熟的秸秆制桨造纸清洁化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为循环利用积累经验。
建立秸秆代木产业示范基地,选取部分秸秆人造板、木塑装备制造企业,一批家秸秆人造板、木塑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发展壮大,年消耗秸秆量1500-2000 万吨。
(三)能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村为单元,启动实施以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及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具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秸秆清洁能源入农户工程,探索有效的项目商业运行模式。
在已开展纤维原料生产乙醇的基础上,推进秸秆纤维乙醇产业化,支持实力雄厚、具备研发生产基础的企业,开展试点示范,重点解决预处理、转化酶等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