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一、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在中国称为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主要领

导人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和同型论(isomorphism)。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1为例。

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心理场。然而,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

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

图二

图三

心物场含有自我和环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

组织(organization)。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

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该男子的行为发生于何种环境之中呢?考夫卡认为,在他骑马过湖时,地理环境毫无疑问是湖泊,而他的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倘若那个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那么他的行为环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因为他当时的行为环境是坚硬的平地,才在闻及他骑马穿过湖泊时大惊毙命。所以,在考夫卡看来,行为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但是,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例如,一个动物受到某一障碍物的阻挡(地理环境),无法获得置于障碍物后面的食物(行为环境),在这样一种心物场中,自我的张力是明显的。当顿悟使这个场获得重新

组织时,即当动物发现它可以绕过障碍物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问题的解决使动物得到食物,同时清除了这一心物场中的张力。这里,一个重要的内涵在于:动物在产生一个真正的心理问题之前,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情境的所有因素。如果动物不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即没有行为环境,问题就不会存在,因为产生不了心物场的张力;如果动物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但它的自我没有这方面的欲望或需求,问题也不会存在,因为同样产生不了心物场的张力。以此类推,地理环境也是如此。

同型论这概念,意指环境中的组织关系在体验这些关系的个体中产生了一个与之同型的脑场模型。考夫卡认为,大脑并非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感觉运动的连接器,而是一个复杂的电场。例如,让被试坐在暗室内,室内有两个光点交替闪现。当两个光点闪现的间隔超过200毫秒时,先见到第一光点,后见到第二光点,两者均静止不动;当间隔只有30毫秒时,被试则同时看到两个光点,它们也静止不动;但是,当间隔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为60毫秒时,被试则看到一个处于连续运动的光点。被试在事实上无运动的情境里觉察到明显的运动,说明光点引起了相互交迭的两个脑场,使之产生运动感觉。在一个问题情境中,心物场的张力在脑中表现为电场张力;顿悟解除脑场张力,导向现实问题的解决。正是由于考夫卡坚持心物场与脑场之间在功能上是同型的,从而使他在对经验和行为作出整体的动力学解释时幸免于二元论。

格式塔同型论与神经系统机械观相对。神经系统的机械观认为,神经

活动好比一架机器的运作,它不能组织或修改输入机器的东西,正像“记忆机器”忠实地复制知觉印象一样,它的机械性使知觉印象与其皮质复本之间在大小、形状和组织方面是一一对应的。由此推论,对每一知觉过程,脑内都会产生一种与物理刺激的组织精确对应的皮质“画面”。例如,一个人看到一个十字形,视觉区的皮质神经元就会被激活为一种十字形的形式,其视网膜意像与皮质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对应,正如视网膜意像与刺激图形具有类似的对应一样。为了反对这种机械观,考夫卡以似动实验为例论争道:既然经验到的似动和真动是同一的,那么实现似动和真动的皮质过程也必定是类似的。但是,这种同一是指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与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相同一,是指知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的形式相对应,而非刺激与知觉之间一对一的对应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是现实世界“真实”的表象,但不是它的完全再现。它们在大小和形状方面并不等同。正如一张地图不是它所代表的地域的精细复制。它有逐点的对应,有关地区的特征都在图上表示出来。但是,也有歪曲,地图只是它所代表实地大小的一个分数,地图的曲线在现实中可能不那么分明,有些特征可能被略去。然而,正因为地图是同型的,它才用作旅行的向导。

那么,这种同型论是如何解释形式之间对应的呢?考夫卡等人的假设是:皮质过程是以一种类似电场的方式运作的,其最简单的例证是一种围绕一个磁铁形成的力的电磁场的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

在未受干扰的磁场中,力的线路处于平衡状态。一俟引进干扰,磁场便会处于一种失衡状态。但是,很快又会出现力的线路的重组,平衡得以重新确立。需要指出的是,这样一种磁场是一个联结系统,场的任何一个部分受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会随之影响其余部分。

将这一假设用于脑场,表明脑中的电学过程在对那些由传入神经元内导的感觉冲动进行反应时,也可能建立神经元的活动场。例如,一个人注视灰色背景上的一个十字形,与刺激型式同型的枕叶皮质视觉区就会激活电学过程,该十字可由皮质中相当强的皮电活动来代表,而十字形的界外则皮电强度渐弱。实际上,一种神经的格式塔会在皮质中形成,其势能差异存在于毗邻的组织之间。同型论是为了说明心和物都具有同样格式塔的性质,都是一个通体相关的有组织的整体,它不是部分之和,而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接近性和连续性:某些距离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

体。例如图7,距离较近而毗邻的两线,自然而然地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连续性指对线条的一种知觉倾向,如图8所示,尽管线条受其他线条阻断,却仍像未阻断或仍然连续着一样为人们所经验到。

图7

图8

完整和闭合倾向:知觉印象随环境而呈现最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属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

错误!

图9 图10

图9有12个圆圈排成一个椭圆形,旁边还有一个圆圈,尽管按照接近性原则,它靠近12个圆圈中的其中一个,但我们仍把12个圆圈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知觉,而把单独一个圆圈作为另一个整体来知觉。这种完整倾向说明知觉者心理的一种推论倾向,即把一种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尽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趋合,那便是闭合倾向,如图10所示。观察者总会将此视作猫头鹰图形,而不会视作其他分别独立的线条或圆圈。完整和闭合倾向在所有感觉之中都起作用,它为知觉图形提供完善的定界、对称和形式。

相似性:如果各部分的距离相等,但它的颜色有异,那么颜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组合成为整体。这说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图11

如图11所示,观察者容易将该列看作按竖直线排列,而非以横向

排列。

转换律:按照同型论,由于格式塔与刺激型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经历广泛的改变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例如,一个曲调变调后仍可保持同样的曲调,尽管组成曲子的音符全都不同。一个不大会歌唱的人走调了,听者通过转换仍能知觉到他在唱什么曲子。

共同方向运动: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动,则这些作共同方向移动的部分容易组成新的整体。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历史起源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19世纪末,以冯特(W.Wundt)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倡导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家称之为“束捆假设”(bun-dle hypothesis)的元素说,认为复杂的知觉是简单感觉的束捆,意识经验是各种简单元素的群集。正如R.S.伍德沃斯(R.S.Woodworth)所说,1912年对于心理学的旧理论来说,是一个烦恼的年头:行为主义在美国对构造主义发起猛烈抨击,与此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在德国对构造主义进行讨伐。开始时,这两种运动都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后来,两者逐渐互相对立起来。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前者完全拒绝讨论意识,甚至不承认意识的存在;后者则承认意识的价值,只不过不同意把意识分解为元素。

格式塔心理学把构造主义的元素说讥称为“砖块和灰泥心理学”,说它用联想过程的灰泥把元素的砖块粘合起来,借以垒成构造主义的大厦。问题在于:一个人往窗外观望,他看到的是树木、天空、建筑,还是组成这些物体的各种感觉素质,例如亮度、色调等等。如果是前者,则构造主义的大厦就会倒塌。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由此构成的整体,并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而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

四、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发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墨菲曾指出:“到30年代中期,完形心理学已经变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心理学的一切重要领域和问题都要根据完形论概念重下定义。……特别是在东部(美国,作者注) 滨海区,人们遇到成打的青年心理学研究者,他们已学会用完形概念进行思考,并能就这一研究法的前景进行引人入胜的谈论,不论是在学术界以内还是以外;同样地,确有其目的诊所工作者,他们已经把完形研究法同心理分析概念在某种伪装下结合起来。于是,完形心理学开始成为美国心理学的一个英气勃发的新阶段。”

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为初步接纳时期(1921~1930 年),在这一时期格式塔心理学家

及其理论观点初步为美国心理学界所接受。早在1921年考夫卡和苛勒就先后前往美国许多大学讲学,并且,考夫卡于1922 年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他与苛勒的一些著作也被翻译出版,苛勒的《格式塔心理学》也于1929年先期用英文出版,他们对行为主义的批评也受到不少心理学工作者的赞同。第二为迁移时期(1927~1945 年),在这一时期三位格式塔学派的创立者和他们的一些学生相继移居美国,都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担任教职并从事科研工作。然而,出于三人所在的大学都没有学位授予权,因此无法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同时又因为格式塔学派的著作多为德文版,这无形之中阻碍了其理论的传播,削弱了他们的影响。

第三为艰难的综合阶段(1945年至今),尽管美国心理学家对格式塔学派的接纳是很缓慢的,不过它最终还是吸收了众多美国的追随者,他们发展着这一理论并把它运用到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表明这“学派是比较富有生命力的,并且在美国心理学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五、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

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格式塔心理学之大成的著作,但是极其难读,史界对此贬褒不一。1941年11月22日,考夫卡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

六、完形法则

1. 相近(Proximity)。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2. 相似(Similarity)。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3. 封闭(Closure)。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4. 简单(Simplicity)。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以上这些组织规律即是所谓的“完形法则”(Law of Organization),是心理学家在认知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格式塔在德语中就是“整体、形状”的意思,因此,格式塔理论,也被称作为“完形理论”。

在与地理环境、行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被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Wertheimer在1924年写道,人类是一个整体,其行为并非由作为个体的人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个整体的内在特征,个体的人及其行为只不过是这个整体过程中的一部分罢了。格式塔理论恰好能解释这整体的内在特征。

七、格式塔学派产生的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德国自1871年实现全国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经过二、三十年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迎头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硬的政治帝国。德国以最新崛起的力量,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罪恶活动。后来更是妄图称霸世界、征服全球,使全世界归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个版图中。

在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被迫适应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学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这一社

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有还有其哲学思想渊源,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康德的先验论;第二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19 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出现了许多思想潮流,对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物理学界在这一时期抛弃了机械论的观点,承认并接受了场的理论。场可以用磁力现象加以解释:把铁屑撒到一张纸的上面,当纸下放有一块磁铁并移动时,铁屑会随着磁铁向同一方向移动.并排列成特殊的形状。铁屑很明显地受到了磁铁周围磁力场的影响,这个场不是个别物质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总和,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家试图用场论解释心理现象及其机制问题。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词:“行为场”、“环境场”、“物理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普朗克是现代理论物理学家,对场论有过重大贡献,他强调事件的自然属性及对量的测定背后特殊过程的探讨,他反对经验论和对量的测定的过分倚重。苛勒在1920年出版的《静止状态中的物理格式塔》一书的序言里专门向普朗克致谢。苛勒在此书中采用了场论,认为脑是具有场的特殊的物理系统。他试图说明物理学是理解生物学的关键,而对生物学的透彻理解又会影响到对心理学的理解。

就心理学本身而言,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有马赫和厄棱费尔这两个人物。而格式塔心理学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叶的“形质学派”。著名的心理学史专家E·G·波林(Edwin G.Boring,1886~1968)明确指出:“格式塔心理学在系统上起源于形质学派,有

些关于知觉的实验研究也由这个学派作一倡导”。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 1.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事实上,这种图形-背景交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当一位听众在聚精会神地听报告,报告人的讲话就成了“图形”,周围人的议论便成了“背景”。而当这位听众在与旁人讲话时,那么他俩的谈话就成了“图形”,而报告人的发言则成了“背景”。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这类变化,不仅在知觉中起作用,而且在学习和思维中也起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内容简介: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

格式塔心理学在设计里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在设计里的应用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在家具设计里,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阐述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家具外形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结构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结构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格式塔心理学在家具设计里的一些应用。 例如左图这款经典的红蓝椅,这件椅子由13根5cm× 5cm的机制木条和两块层压板构成,13根木条相互垂直形 成了基本的框架,框架之间的位置关系式经过精心计算得出 的,因此整个设计存在着一种几何学上的精确感,没有一根 多余的木条。看到这件家具,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个整体给 我们的感觉,知道是款椅子,进而才会再去研究构成这个整 体的每一个构件,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这款椅子同时也删 除了所有可有可无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 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这是格式塔心理学在设计上的一大重要应用。在我们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比如上图的红蓝椅,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下面这款药蜀葵大沙发,各种看似是随意组合在一起的颜色,其实是经过精心的安排, 这样看起来才会既生动又和谐。其实这也体现了格式塔 心理学在设计里的又一大应用,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 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 语来描绘这种状态,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 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样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就不 容易产生冲突,整体看上去也会感觉很美,很和谐。 下图这款雏菊椅造型经典,优美动人。一根根藤条

《环境心理学》

一、单选题 1.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D A.格式塔知觉理论 B.生态知觉理论 C.环境知觉理论 D.概率知觉理论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旧仓库经装修改成艺术家工作室,这一现象可以用()理论加以解释。C A.唤醒理论 B.环境负荷理论 C.行为场景理论 D.行为约束理论 3、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A A.认知地图 B.评价地图 C.格式塔心理学 D.公共意象 4、()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A A.情绪 B.激动 C .唤醒行为 D.兴奋 5.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A A.认知地图 B.评价地图 C.格式塔心理学 D.公共意象 6.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之为()。B A.评价成图 B.认知成图 C.评价地图 D.认知行为 7.()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C A.警戒 B.激动 C.应激 D.衰竭 8.直接支持使用活动和使用者工作绩效的建筑因素通常称为()。B A.建筑的协调因素 B.建筑的功能因素 C.建筑的形制因素 D.建筑的社会性 9.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A A.空间行为 B.人人空间 C.私密性 D.领域性 10.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即()和信息控制。B A.前进 B.退缩 C.懦弱 D.勇敢 11.()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B A.触觉 B.感觉 C.知觉 D.认知 12.下列四个人中,()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C A.惠太海默 B.考夫卡 C.林奇 D.苛勒 13.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有五种要素组成,其中包含三方面内容,()不属于其中所包含内容。D A.同一性 B.结构 C.意义 D.方法 14.()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A

格式塔心理学

第十三章格式塔心理学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点有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格式塔心理学发端于2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妄图征服世界,称霸全球,使世界各国都臣服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体。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德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科学等方面都倾向于整体的研究,心理学也不例外。1894年狄尔泰在《叙述和分析心理学》中,提倡从研究经验着的整体出发,反抗艾宾浩斯的分析心理学;1906年斯特恩在《人与物》中,也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反对传统的元素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在这种总的社会历史的思潮下,在心理学里产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哲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受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到马赫的中立要素观点,怀特海的新实在论观点和L.摩尔根的突创进化论的影响。 (三)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当时自然科学重视整体研究的趋势的影响。 物理学的场的理论不但影响到生物学,对格式塔心理学更有直接的影响。1875年马克斯韦尔提出了电磁场理论,认为场不是个别物质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总和,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并且指出,如果不参照整个场力,就无法确定个别物质分子活动的结果。在这一思想影响下,苛勒在《静止和固定状态中的物理格式塔》(1920)一书中,采取了物理学的场论,认为脑也是具有场的特性的物理系统,从而论证知觉与人脑活动是同型的。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驱 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形式元素说,他在《感觉的分析》一书中,把感觉当作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并认为物理学所处理的声、光、温度的世界,也就是心理学所对待的声、光、温度的世界;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一些关系的问题。在马赫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影响下,厄棱费尔提出"形质"学说,把不能用一般的感觉所能说明的经验性质,称之为形质;他认为形质不是感觉的简单的凑合,而是感觉成分属于另一种组织形式的新的性质。这些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惠太海默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格式塔心理学的倡导者有惠太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其中惠太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最初的倡导者。 (一)似动现象的实验

环境心理学豪华版

环境心理学 (根据十六周课堂录音整理) 1.注意(P6)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二者缺一不可 2.生态知觉理论(P43) 生态知觉理论由吉布森(J.Gibson)提出,其强调两个要点:(1)环境的提供、(2)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 吉布森认为,生态知觉是心理主体有机的整体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环境呈现其功能特征。所以在相关工作上,需要考虑使用者的情感反应,注意环境潜在的生态意义。 3.知觉定势(P9)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4.表象 表象概念的含义:(1)再现性(2)对象性 意识活动中的意向性,表象是其前提及根本保障,在表象当中可以回应、讨论、判断一些事情,纠正错误。 5.环境认知(P68) 主要内容:环境中定向、找路、寻址、判断距离和时间长短。 6.应激、应激源(P129) (1)灾变事件:是势不可挡的应激源 (2)个人应激源:指引起应激的生活事件和一些烦心的日常琐事 (3)背景应激源(Lazarus&Cohen,1977):指的是持续重复的日常干扰 7.评价噪声的三个因素(P150) (1)响度(2)预见性(3)控制感 8.关于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P321) (1)超载假设 (2)城市环境应激 (3)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 (4)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综合分析) 9.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P282) (1)动作性行为习性 (2)体验性行为习性 (3)认知性行为习性

10.场所的概念基础 (1)地方性(2)人员活动(3)空间特质 11.个人空间的作用(P175) 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圈,起着自我保护作用:避免接受过多的刺激,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弥补私密性的不足,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 12.霍尔·个人距离(P178) (1)密切距离:0-0.45m (2)个人距离:0.45-1.20m (3)社会距离:1.20-3.60m (4)公共距离:3.6-7.6m 13.图式 图式是动态的认知架构,换句话说,是心理建构的过程。是在知识、经验、动作、习惯等心理机制上长期形成的。 皮亚杰通过图式的核心概念,并在同化、顺化、平衡三个观念的支持下,提出了在发生认知理论上的基本框架。 同化:认知结构的充实、完善 顺化:内部图式的变化产生的适应 平衡:同化与顺化的协调统一 14.概率知觉(P39) (1)概率知觉由布伦斯维克(Egon Brunswik)提出,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2)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 布伦斯维克把个人的环境知觉比作透镜将光线聚焦的过程,个体的心理将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接收、过滤、重组、聚焦,使之成为整体。 他还认为,来自环境的刺激具有不同的有效性。有的刺激比另外一些提供更准确、更可靠、更有用的环境线索。所以,为了提高对真实环境的判断概率,需要对相对可靠性进行区分、排列、作出判断,并且积累相关的环境经验。 15.唤醒水平·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P126) 在从事某项任务的时候,需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效率,且容易发生错误。所以,在唤醒水平处于适当水平,也就是环境刺激适度时,才能达到最好的绩效,这种适应水平我们也称之为最有唤醒水平。 16.私密性(P183) (1)私密性是体现出个人空间的保持要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 和心理状态两方面,即退缩和信息控制。 退缩:个人独处、与其他人亲密相处、或隔绝来自环境的视觉和听觉干扰 信息控制:匿名,即不愿意别人对自己有任何了解;保留,即个人对某些事实加以隐藏,如人们常说的隐私权,当然不包括对罪犯的隐瞒;不愿多交往,尤其不欢迎不速之客。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在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以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为例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对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 的影响作用,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是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的, 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它研究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 寻求最佳刺激, 再根据心理需求, 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校园景观设计校园意象场所精神 环境,是近年来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人类的应用科学避免不了这种趋势,与环境相关的这类科学的传统目的是帮助人类适应所处之环境,现在则需要进一步帮助人类去创造一个满足他们需要的栖息之地。环境心理学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绿地设计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适,达到人性化。因此, 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引人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将有助于创造真正舒适、健康、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在这学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比如:格式塔、透镜论、攻击论等。环境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纸上谈兵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它的真实性,下面我就以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为例,浅谈一下环境心理学在生活与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一、研究对象概述 重庆文理学院现占地面积1921亩,校舍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自然生态型的星湖校区位于永川区卫星湖文化旅游区,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是省级“园林式单位”

二、校园环境认知与体验 现代高校校园不再仅仅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而且有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在学校中交叉、碰撞、交流,这给大学校园带来了新的规划蓝图,环境的认知与体验,以及私密性、领域性研究等理论在此中的应用使校园景观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一切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高校周围的环境。 随着众多高校新校区的建立,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与规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校园中的教学、交往和生活的空间,从理念、形式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和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理论学科,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就景观设计而言,大学校园属于中等尺度的环境,具有使用者相对固定,使用规律简单明确,组成元素完整等特点。环境心理学中关于认知地图,环境的认知与体验,以及私密性、领域性研究等理论及其应用在此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把握好校园的空间意象,塑造出尺度适宜、环境宜人、变化丰富的多层次户外空间环境,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行为场景 意象指的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而校园意象则是指使用者经历了校园空间环境—行为作用的过程,产生的在记忆中重现校园环境的形象。具体的校园空间环境意象可以说是“校园认知地图”。通过综合校园使用者的认知地图有助于我们得到公共意象,解决众多相关问题。特别是创造具有易识别性的空间,包括认知距离和空间定向。校园环境的体验不同于认知,它是刺激在场或间接刺激之后发生的,会持续一段时间,并能引发审美等情感反应。根据环境体验的原理与特点。人们偏爱复杂的刺激。这里的“偏爱”是指对于含有复杂性信息的环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当然这种复杂性应该是整体的,有组织的“复杂”。 意象空间结构 (1)方向 校园方向以东西向为主 导,南北向为辅。这主要是因 为教学区相对于学校宿舍为 东西向分布。 (2)核心与层次 校园公共意向范围中有 一个核心——以星湖广场为 核心向两侧的教学区和生活 区辐射形成层次。 (3)架构模式 校园通过香樟路和各支 路交叉,形成三大组团——教学区、宿舍区和运动区。另外还有小的分区如娱乐购物区,健身运动区,教职工生活区。

环境心理学

1.色彩联觉方面的知识。P9 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设计者凭经验在室内设计中广泛应用了色彩联觉方面的知识。 1、色彩的温度感:色彩会使人产生温暖或寒冷的感觉。 2、色彩的距离感:明度高的暖色使人感到距离缩小,称为前进色。明度低的冷色使人 感到距离增大,称为后退色。 3、色彩的轻重感:深色感觉重,浅色感觉轻;暗淡色感觉重,明亮色感觉轻。明度一 样时,暖色感觉重,冷色感觉轻。黑色感觉最重,白色感觉最轻。 4、色彩的面积感:面积一样大的两种色彩,明度高而色浅的有放大的感觉;反之则有 缩小的感觉。 5、色彩的动静感:暖色使人兴奋,为动感色彩;冷色使人沉静,为静感色彩。明快浅 淡的色彩使人轻松,灰暗浓重的色彩使人抑郁。 2、P21 格式塔的含义,词义-术语-引申 1.词义:德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它还具有英语structure(组织)的含义 2.术语: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 3、引申: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 3、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P24 1、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 2、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 3、对称形态易成图形 4、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 5、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 6、动的形态比静的更易成为图形 7、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8、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另类形态易成为图形 9、有意义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形。 4、地图的组成要素。P41 (1)路径:旅行的通道,如步行道、大街、公路、铁路、水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 (2)标志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 (3)节点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 (4)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 (5)边界不同区域的分界线 5、四个环境维度P83(1)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 卡普兰(2)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 (3)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 (4)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的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6、人际距离的四种P133 (1)密切距离0-0.45m,小于个人空间,亲人之间,安抚、耳语 (2)个人距离0.45-1.20m,与个人空间基本一致,亲属师生密友握手言欢、促膝谈心 或日常熟人之间的交谈 (3)社会距离1.2-3.60m,应用于商业交往和社交 (4)公共距离3.6-7.6m或更远的距离,演员或政治家与公众正规接触所用的距离。7、领域性的定义P146 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领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8、城市意象由五种要素组成,其中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P154 (1)同一性——组成要素从背景中突显出来的清晰程度 (2)结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3)意义——这些组成要素对于观察者的含义 9、空间定向涉及的三个问题拉普卜 (1)自身正处在什么地方(2)如何去要去的地方(3)如何确定以到达目的地。10、沃尔威尔提出了适应水平理论,认为人对感觉刺激具有最佳适应水平,即介于刺激过

格式塔心理学——陈育林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背景 (一)古代整体论的思想传统 ?格式塔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研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 ?整体性思想的核心是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这是一种和原 子论思想相对立的观点 ?整体论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真正体现是在黑格尔(G. W. F. Hegel) 的哲学之中 ?黑格尔用有机体的整体论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和民 族,历史事件不能简单还原为个人行为。 (二)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强国,欲统一世界的野心使整个国内形成了强调统一、积极主观能动的整体社会意识形态,以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受此影响,倾向于整体性的研究。 (三)哲学理论背景 1 、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源思想。 ——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各种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在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上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 2、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 (四)科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和利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物理学中“场论”的思想对心理现象及其机制作出全新的阐释,从而开创了心理学的新天地。 (五)心理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主要受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的启发。 ?当代心理学史界基本认同形质学派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直接前驱,直接影响到其整体 论思想的形成。 ?形质学派倡导研究事物的形、形质。“形质”是知觉中存在的由感觉成分派生出但又 不是感觉简单复合的新成分,它最终决定着知觉的结果。这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观。 ?舒曼、卡茨、鲁宾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也都或多或少地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过影响。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三个主要代表 (一)马克斯·惠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 ?惠特海默最大的贡献是于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首创格

环境心理学33515

第一章 一,感觉的特点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 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内容的统一 4,对同一对象,每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 二,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 1,刺激作用与相应的感受器 2,感觉阈限(下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上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最大刺激量。从下阈限到上阈限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产生感觉的刺激范围) 3,注意(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 4,要一定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客观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 物的特点,另一方面取决于人的自身状态。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三,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相互加强或相互削减 2,联觉(指一种感觉会引发一种感觉的现象) 3,不同感觉的补偿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 五,知觉定势(个人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据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之为知觉定势) 六,习惯化——适应(如果感知到的刺激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人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甚至感觉不到,习惯了环境的刺激而变得适应) 七.认知,指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他的核心。 1,图示—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即固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之为图示(图示的形成是一个以时间作为代价的内化过程,一旦形成,便在个人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形 成一种顽固的定势,成为一种直觉的思维方式或习惯的行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比较

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比较 应用心理学081 戚星星08156117 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都属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开始时,这两种运动都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后来,两者逐渐对立起来。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行为主义的产生,主要与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改良的需要,而心理学内部的茅盾则是其产生的主要内部因素。一方面传统心理学对于意识的理解和研究各个派别意见分歧争论不休,但却无利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动物心理学和机能心理学发展,开始关注行为和客观上的概念,远离了纯粹的意识研究。而30年代以后,以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者对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内部因素,把复杂心理现象简单化的极端观点进行改造。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正是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幅提高,妄图成为世界霸主这一时期。格式塔心理学毫无疑问受到了其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的影响。其哲学思想渊源,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康德的先验论;第二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而新行为主义学者,则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如赫尔德假设—演绎方法,斯金纳的归纳和反射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运用自然的观察法。同时,格式塔心理学也并不反对内省法,并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在具体的研究中,还运用了实验现象学的方法,以归纳为主,加以直观描述,建构现象场并发现其意义,在整体上对直接经验做质的分析,并不作任何的推论或解释。 三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华生看来,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他们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

环境心理学整理资料

环境心理学 1、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当时北美的主要代表任务是,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P1 2、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P3 (1).把环境一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一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3).具有浓厚的多科学性质。 (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3、感觉的特点:P5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从感觉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它是客观的。 4、感觉阈限:P7 并非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会引起感觉,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下绝对感觉阈限。从下阈 限到上阈限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刺激范围。 5、注意:P8 客观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 (1).刺激物的对比强度 (2).刺激物的状态 (3).刺激物的新异性 (4).注意的广度 (5).个人特征 6、联觉:P9 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的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7、不同感觉的补偿:P10 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 8、感觉与知觉的关系:P10 知觉的产生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但并非感觉的简单总和,感觉与知觉是两种既相同又相异的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物体的整体反映。 9、知觉定势:P11 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暗示,或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10、认知:P12-13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心理学家认识到研究认知、智力或思维的重要性,皮亚杰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既固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示”。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柯勒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柯勒生平简介 沃尔夫冈.柯勒(Wolfgang.Kohler 1887-196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韦特海默、考夫卡),也是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灵长类行为研究的先驱。 1887年柯勒出生于爱沙尼亚,父母都是德国人,父亲是校长,他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柯勒除了对科学感兴趣,他也喜爱音乐、钢琴和户外运动。曾先后就读于杜宾根大学、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期间师从斯图姆夫,写成了有关心理声学的论文。1909 年获柏林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应聘于法兰克福大学。在著名物理学家M.普朗克指导下,他接受了相当深入的训练。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强调主张心理学必须和物理学结为联盟。在这里,他和K.考夫卡成为同事,并在1910年和 M.韦特海默相识,并承诺和考夫卡一起做他研究似动现象实验的助手和被试,从此三人合作继续研究,终于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3年,苛勒接受普鲁士科学院的邀请,到南非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属地特内里费岛研究黑猩猩的学习。在他到达6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致使他在那儿滞留7 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根据对黑猩猩的实验研究结果,于1917年出版《人猿的智慧》,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性著作。1920 年回到德国,1 922 年在柏林大学继任斯图姆夫的职务,并一直工作到1934 年。自此柯勒建立勒他的心理学学术地位,也标志勒格式塔心理学思想被正式承认。 1934年,他接受了詹姆斯的邀请去哈佛大学讲学,由于他一直和纳粹政权有冲突,为反对纳粹写信给柏林的报纸批评政府,在讲学结束后即因厌恶德国纳粹政权,当即决定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担任斯沃莫尔学院心理学教授。 1946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070404318 唐宇 格式塔一词来源于德文“Gestalt”的音译,本意指的是形式、形状、方式、实质。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与艺术有缘的心理学理论,其主要目标是探讨视觉感知及其与学习、思维的关系,它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而家具设计是对形和其他视觉触觉效果的综合,因此研究格式塔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无疑对家具的设计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设计师,对此应引起必要的重视,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家具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家具式样的审美心理是影响家具受欢迎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设计合理的家具会使人们产生愉快的视觉感觉而乐意亲近,诱使潜在顾客去接受;一个设计不合理的家具在人们把目光投向它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不协调、不愉快的感觉,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影响购买使用的欲望。从审美心理学上说,主体的审美在表面上虽然是无关功利的,但究其实质,事物的审美价值同其功利性的价值并非毫无关联的,二者的联系是间接的,但又是强有力和不可忽略的。 家具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家具作品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在进行家具设计时,应该考虑设计的最终效果。家具应给人以整合的视觉印象,避免,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变化。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设计,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除了形态以外,家具的外观设计还包括格调和纹理等要素。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感知格调或纹理的视觉格式塔,总是基于视觉单

环境心理学试题课程主要知识点

环境心理学 绪言 1、 1968 年 6 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答案: A A 环境设计研究协会 B 环境与行为 C 人 - 环境研究国际协会 D 人 - 环境研究协会 2、环境心理学首先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北美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是人类 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3、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案: 1. 把环境 - 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 一种交互作用关系; 2. 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 3. 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 4. 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4、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案: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 1、()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 事物。答案: B A触觉B感觉 C 知觉 D 认知 2、()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 思维是它的核心。答案: C A感觉 B知觉 C认知 D幻觉 3、()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 节活动也关。答案: D A听觉 B嗅觉 C触觉 D动觉 4、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想象。 5、什么是知觉

答案: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 各个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 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下列四个人中,()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答案:C A惠太海默 B 考夫卡 C 林奇 D 苛勒 2、吉布森是()理论的代表及创始人。答案:B A 格式塔知觉理论 B 生态知觉理论 C 环境知觉理论 D 概率知觉理论 3、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 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答案: D A 格式塔知觉理论 B 生态知觉理论 C 环境知觉理论 D 概率知觉理论 4、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 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兴起于 德国,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惠太海默、考夫卡和 苛勒。 5、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的意义。 答案: 1. 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 承认了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客观 地去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三章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 1、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 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答案: A A 认知地图 B 评价地图 C 格式塔心理学 D 公共意象 2、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之为()。答案:B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突现论 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和标志。所谓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同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后投射这两条线间隔时间很长(如出200毫秒),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距很短(如30毫秒)这时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可是,如果在两条线出现之间有一最适应的时间间隔(例如60毫秒),这时被试者实际看到的光线则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这种原来是静止的两条光线,能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或φ现象)。 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起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惠特海默主持的。惠特海默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和B(如图6-2),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о的角。

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的移动。惠特海默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他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 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实际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在现象场中,整体不同于其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这一看似简单的发现其实是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最有力的反叛。 (二)同型论 知觉理论的一种。格式塔心理学派解释知觉组织作用和心理格式塔来源的理论。认为知觉经验的空间秩序在结构或形式上与大脑生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 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 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 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 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 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 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 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 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时代精神: 19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力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用原子主 义的概念了。比如磁力,光、电。这些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 型。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总和。 魏特曼的似动实验 以考夫卡、苛勒做被试,魏特曼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垂 直,另一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通过一条细缝显示出光线,然后显示另一条光 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 现的光线。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可是,在两条 光线之间有一最适宜的时间间隔(约60毫秒),被试者看到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而且 又移动回去。这就是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的一个明显例子。 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 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 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