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提纲材料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提纲材料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提纲材料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提纲材料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提纲

一、题型

1.单选(20题,共30分)

2.名词解释(4题,共12分)

3.判断题(10题,共10分)

4.简答(4题,共20分)

5.计算(2题,共16分)

6.论述(1题,共12分)

二、重要概念

1.国内和国民生产总值: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P367)GNP 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P368)

2.中间和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P367)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P367)

3.名义和实际GDP :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额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P376)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P376)

4.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P382)

5.交易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P421) 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P421)

6.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P421)

7.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P422)

8.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P443)

9.功能财政: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P463)

10.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462) 11.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P464)

12.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的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P410) 13.基础货币: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可称为基础货币或货币基础。(P471)

14.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事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P506)

三、重要知识点 第十二章

1.如何理解GDP 的内在含义,核算方法(P367-368,P370-372) (1)GDP 的内在含义

①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②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 ,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③GDP 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二手货、存货) ④GDP 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流量而非存量。 ⑤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注意GNP 的概念、GDP 与GNP 的区别) ⑥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中,此外,非

法生产也被忽略)

)1()1()1(1221n n

n r J

r R r R r R R ++++???++++=

(2)核算方法

①用支出法核算GDP :GDP=C+I+G+(X-M)

②用收入法核算GDP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它与支出法计量的GDP 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实际核算中有若干误差。 2.熟练掌握五个指标之间的换算(P372)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消费+总投资(总投资=净投资+资本折旧)+政府购买+净出口 (2)国内生产净值(NDP )=GDP-资本折旧=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3)国民收入(NI )(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 NI =NDP -(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4)个人收入(PI )

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个人利息和红利收入+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DPI =PI -个人所得税

(6)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

①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本国企业在外国子公司的收入+居住于国外的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 ②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外国企业在本国子公司的收入+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 ③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国外要素所得净额,也称国外要素净支付

第十三章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与储蓄倾向的计算、关系、几何意义)(P383-388) (一)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的定义:凯恩斯认为,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 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用公式表示为:c=c(y) (2)边际消费倾向(MPC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

的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

公式: 或

若收入增量和消费增量均为极小时,采用数学的微分形式可将上述公式写成:

(3)平均消费倾向(APC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公式: (4)消费曲线

横轴表示收入y ,纵轴表示消费c ,450线所有的点代表收入等于消费,即收入全用于消费。c=c(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中消费曲线的特征:

①B 点是消费曲线与450线交点,表示这时候消费支出和收入相等,称B 点为收支相抵点; B 点左边表示消费大于收入;B 点右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

②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这条曲线和450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③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都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MPC ,而且从左到右斜率越来越小,说明MPC 越来越小;而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APC ,且亦呈现出从左到右逐渐减小的趋势。但APC 始终大于MPC 。

y c MPC ??=

y c ??=βdy

dc

MPC =y

c

APC =

④MPC 总大于零而小于1;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5)线性消费函数曲线

此时消费函数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上的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且大于0小于1。且边际消费倾

向就是这条直线的斜率。 APC 与MPC 的大小关系:

(1)从图形上看,消费函数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所成射线的斜率都大于消费曲线的斜率;

2)从公式看

(3)随着收入增加, 之值越来越小,说明APC 逐渐趋近于MPC.

(二)储蓄函数

(1)定义:储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且增加的比率

递增。

(2)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它是该点上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公式为: (后者表示增量极小的情况)

(3)平均储蓄倾向(APS ):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公式: (4)若储蓄和收入呈线性关系,即储蓄曲线是一条直线,当消费曲线也是一条直线时,有

2.了解其他消费理论(P389-393) (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①杜森贝利认为:一个家庭的消费主要与相对收入水平有关,即与相对于其他家庭的收入水平有关,而与其绝 对收入水平无关。也就是说,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 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②棘轮效应:上去容易下来难。

杜森贝利相对收入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 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短期消费行为与长期消费行为的结合就产生了所谓的“棘轮效应”。(即: 经济中消费的变动要比收入的变动稳定得多。)杜森贝利认为长短期消费函数的不同,即短期消费函数正截距 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会受过去消费习惯的影响。 ③示范效应:

消费者的消费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人们会模仿和攀比别人的消费行为,就是所谓的“示范效应”。 一个家庭在决定其消费时,会顾及它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常常会参考着相近收入家庭的消费:如果一个家 庭的收入慢于其他家庭的收入的增长,其收入的地位下降了,但是由于消费惯性,仍然会维持原来的消费水 平导致其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上升。相反,如果这一家庭的收入的增长快于其他家庭,其消费会效仿新收入 水平的家庭。这种心理会使短期消费函数随社会平均收入的提高而向上移动。 (2)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美) ①生命周期理论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不同:

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 的最佳配置。(整个生命周期、一生的收入)

凯恩斯消费理论假定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消费是与他们在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相关的。(特定时期及相对应 的收入)

β

βα

βα>+=+==y

y y y c APC y

α

dy ds y s MPS =

??=y

s

APS =

②根据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

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 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③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公式:C=αWR+cYLWR :实际财富

α: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YL :工作收入 c :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工作收入的比例

④结论:因此,根据这一理论,社会保障金永久性上升就意味着老年时代的后顾之忧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从 而减少了人们当前为退休后生活准备的储蓄,消费增加。 (3)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美)

①理论内容: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的。

在此,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的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

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永久收入的计算:Yp =θY+(1-θ)Y-1 消费者的支出取决于永久收入。C=cYp =c θY+c(1-θ)Y-1

此时,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c θ,明显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c 。 ②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原因:

当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充分调整其消费。当收入

下降时,人们也不能断定收入的下降是否就一直会如此,因此消费也不会马上发生相应的下降。只有收入变 动最终证明是永久的,人们才会在最终证明是较高和较低的永久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

根据这一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 会立即都用来增加消费。

(4)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生命周期理论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 费函数的变量的重要理由;永久收入 理论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 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

联系: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和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 收入变动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甚至近于1。

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3.各种乘数的计算(P395-397,P399-404)

(1)投资乘数: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倍数。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倍数,这个倍数k 称为投资乘数。即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公式:用 表示均衡收入的变动量, 表示投资支出的变动量,则

乘数的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乘数就越大。 (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用△g 表示政府支出变动,△y 表示收入变动, 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公式: (为正值,并且和投资乘数相等,都等于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3)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即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 公式(针对定量税):用△t 表示税收变动,△y 表示收入变动,k t 表示税收乘数,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负值)

y ?i ?i

y

k ??=-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乘数=11

MPS MPC k 11111=-==β-g k β-=??=

11g y k g β

β--=??=1k t t y

第十四章

1.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几何推导过程以及移动(原因、方向、幅度)—选择题(P415-420,P425-429) (一)IS曲线

(1)IS曲线的概念:

IS曲线即投资储蓄曲线。它是投资储蓄相等的条件下,收入与利率的不同组合。它实际上是引进利率后,对产品市场均衡的复述。

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2)IS曲线的推导(二部门)

代数法:利用前一章均衡产出的知识点(数学表达式)

从这个两部门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可以看出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依赖关系:利率越高,国民收入水平越低;而利率越低国民收入水平则越高。

(3)IS曲线的斜率

①两部门经济:IS的代数式为斜率为的绝对值为

d越大,|k|越小,IS越平缓;β越大,|k|越小,IS越平缓。

②三部门经济(比例税率):IS曲线代数式:

斜率为的绝对值为, t越大,|k|越大,IS越陡峭。

③存在预期时,乘数越小,IS曲线越陡峭。

(4)IS曲线图形:IS 曲线是产品市场均衡状态的一个简单图象。

它表示的是:与任一给定的利率水平相对应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投资等于储蓄。(5)几何法

(6)IS的移动

①投资需求曲线从i1提高到i2

投资需求的变动

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如投资边际效率提高,或

出现了技术创新,或企业家对经济前景预期乐

观等),在同样利率水平上投资需求增加了,即

投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于是,IS曲线就

会向右上方移动,其向右的移动量等于投资需

求曲线的移动量乘以乘数。

反之,若投资需求下降,则IS向左移动。

②储蓄意愿增加

Y

d

d

e

r

β

α-

-

+

=

1

Y

d

t

d

e

r

)

1(

1

g-

-

-

+

+

=

β

α

β

α

-

-

+

=

1

dr

e

y

储蓄函数的变动

假定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即人们更节俭了,这样,储蓄曲线就要向左移动,如果投资需求不变,则同样的投资水平现在要求有的均衡收入水平就要下降,因为同样的这点储蓄,现在只要有较低的收入就可以提供出来了,因此IS 曲线就会向左移动,其移动量等于储蓄增量乘以乘数。

③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行为变动对IS 曲线的影响

A.购买支出的变动:g ↑→IS 右移△y 个单位,△y=kg ·△g g ↓,△g <0→IS 左移△y 个单位

B.税收的变动:t ↑→收入↓→IS 左移△y 个单位,△y=kt ·△t t ↓→收入↑→IS 右移△y 个单位 (二)LM 曲线

(1)LM 曲线的含义:代表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即代表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时的利率与收入组合)

在LM 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攻击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2)LM 曲线的推导

①代数法(表达式): ②几何法

(3)LM 曲线的斜率:k/h

斜率为正,即LM 线向右上方倾斜,也就体现出货币市场均衡要求的产出与利率具有正向关系,即y 与r 同 方向变动。

k 、h 的变动对LM 曲线斜率的影响

①h 为定值,k 大→ k/h 大→LM 陡峭,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高,交易需求曲线陡峭,则LM 陡峭 ②k 为定值,h 大→k/h 小→LM 平缓,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高,投机需求曲线平缓,则LM 平缓 ③一般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一般比较稳定,故LM 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货币的投资需求函数,即,k 一般较稳定,h 是决定LM 曲线斜率的主要因素。 (4)LM 曲线的移动(斜率不变) 实际货币供应量m 变动。m=M/P

h m

h ky r P M h y h k r LM hr

ky P M

hr

ky Y r L P

M

P M P M d s -=?-?=-=-===即曲线为:则货币市场均衡时有:货币需求函数为:量,即假定货币供给是外生变1),()()(

引起m变动的原因: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价格水平变动

①名义货币供给量M增加

在价格水平不变时,M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

动,反之,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图中,当货币供给量从m增加到m'时,LM曲

线从LM右移到LM'。

A.m↑→LM在纵轴的截距(-m/h)越往负轴方

向移动→LM右移

经济学意义是: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从

而消费和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B.m↓时,有相反结论,LM左移

②价格水平的变动

价格水平P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m就变小,LM曲线就向左上方移动;

反之,LM曲线就向右下方移动,利率就下降,收入就增加。

2.IS-LM模型的均衡状态和非均衡的四个区域(P429-432)

(1)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IS-LM模型中交点E点代表均衡利率(R*)与产出(Y*),

它表示产品与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

E点以外任何点代表的利率与产出组合,

都不满足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条件。

(2)IS-LM中的非均衡状态

①只存在货币市场均衡

E '点位于LM曲线上说明货币市场达到均衡,但却处于IS曲线的左下方,说

明产品市场上属非均衡状态。

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为C+i,总供给为C+S。

在IS曲线左下方的点,与跟它处于同一个收入水平的IS曲线上的均衡点相

比,r低于均衡点,所以投资大于储蓄,有i>S,说明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小于

总需求,存在超额产品需求。

②只存在产品市场均衡

C点位于IS曲线上说明产品市场达到均衡,但却处于LM曲线的右下方,说

明货币市场上属非均衡状态。

当货币供给不变时:r↓→货币需求L(r)=ky-hr↑,此时有:L>M。

即在C点上,产品市场均衡,但货币市场上存在超额货币需求。

③两种市场都不均衡(即点既不在IS曲线上也不在LM曲线上)

以Ⅰ部分内的任意一点为例。它处于IS曲线的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

IS曲线右上方的点有i

LM曲线左上方的点有L

第十五章

1.财政和货币政策效果的结论(P439-440)

(1)LM曲线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①IS陡峭,大→d小,财政政策效果大,挤出效应小,货币政策效果小。

②IS平坦,小→d大,财政政策效果小,挤出效应大,货币政策效果大。

(2)IS曲线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异

①LM陡峭,k/h大→h小,财政政策效果小,挤出效应大,货币政策效果大。

②LM平坦,k/h小→h大,财政政策效果大,挤出效应小,货币政策效果小。

2.凯恩斯极端和古典极端的含义、特点(P442-443,P446-447)

(1)凯恩斯极端

IS曲线垂直(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0,即不管利率如何变,投资都不会变)

LM曲线水平(说明当利率降到r0这样低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无限大)

财政政策完全有效(经济大萧条),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凯恩斯极端的挤出效应为零(支出不影响投资)。

这种情况之所以称凯恩斯极端,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利率较低,而投资对利率

反应又不很灵敏时,只有财政政策才能对克服萧条、增加就业和收入产生效果,

货币政策效果很小。

(2)古典极端

LM曲线垂直(说明货币需求的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利率变化无限大,政府支

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是完全的)

IS曲线水平(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达到无限大,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

投资大幅度变动)。

货币政策完全有效、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古典主义极端的挤出效应完全(支出的增量等于投资的减少量)。

这种情况之所以成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是因为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

只同产出水平有关,同利率没有多大关系。货币需求对利率极不敏感,货币

需求的利率系数几乎近于零。因此LM是一垂直线,胡碰壁供应量的任何变

动都对产出有极大影响,因此货币政策是唯一有效的政策。

3.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P443-444) (图形上,LM越陡,IS越平,挤出效应越大)

(1)支出乘数的大小(正比)(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正比)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反比)(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正比)

4.混合政策的效果和使用情况(P448-449)

(1)扩财与紧货:经济轻微萧条,就业情况不够好(r,y不确定)

失业率偏高→扩财→总需求↑→y↑→就业↑→担心导致经济过热进而产生膨胀→紧货(降温)

扩财:IS右移→总需求↑→y↑(m,L1=ky↑,L1+L2=m)→L2↓(一定程度挤出效应)→增加就业

紧货:LM右移→m↓→r↑→i↓→y↓

(2)双紧:经济太过火热,严重膨胀(r不确定,y↓)

紧财:IS左移→总需求↓→y↓(m,L1=ky↓,L1+L2=m)→L2↑→r↓双管齐下

紧货:LM左移→m↓→r↑→i↓→y↓

(3)紧财与扩货,经济发展有些过度,轻微通胀(r↓,y不确定)

紧财:IS左移→总需求↓→y↓(m,L1=ky↓,L1+L2=m)→L2↑→r↓(给经济降温,抑制通胀)扩货:LM右移→m↑→r↓→i↑→y↑(防止降温过度导致经济衰退)

第十六章

1.四大政策的目标(P457-459)

(1)目标一——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的意义:一切生产要素(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经济学家对充分就业的描述:①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

②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允许自然失业存在③空缺职位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

(2)目标二——价格稳定

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CPI、PPI、GDP平减指数)的相对稳定

(3)目标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GDP的年均增长率

(4)目标四——国际收支平衡

2.自动稳定器效用发挥的机制(P461-463)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税率越高,自动稳定功能越大)

A.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Y下降,个人收入减少

①税率不变时,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Yd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

下降一些(与固定税相比)

②累进税制时,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超过纳税人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

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

B.经济繁荣时,国民产出水平Y上升,个人收入增加

①税率不变时,政府税收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Yd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

增加一些

②累进税制时,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超过纳税人收入增加的幅度,从而

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指政府转移支付)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3.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P472-475)、货币创造乘数(P468-471) (一)三大工具 (1)再贴现率政策

①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一般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由于准备金 临时不足而向央行借款)

②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过程: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③再贴现率政策的操作

萧条时,再贴现率↓→商行向央行借款↑→M ↑→r ↓→i 、c ↑→总需求增加

繁荣时,再贴现率↑→商行向央行借款↓→M ↓→r ↑→i 、c ↓→总需求↓,抑制通胀 ④再贴现率政策的评价

a 不具主动性,只能被动地等待商业银行向它借款

b 在货币政策中的重要性已大大减弱,效果相当有限

c 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而言,贴现只能作为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加利用

d 往往作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结合在一起执行 (2)公开市场业务:

①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

②作用过程:通过金融市场上对政府债券的公开买卖来调整准备金的数量,进而发生作用。 ③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

④公开市场业务的评价

a 是央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为主要的手段

b 比其他政策更具灵活性,易于准确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可利用债券的具体规模来控制

c 可以连续地、灵活地使用,且纠错能力强,能及时纠错 (3)法定准备率

①作用过程:利用货币创造乘数原理(M/H=(rc+1)/(rc+rd+re)),rd 的调整可以扩大或收缩信贷,进而增加或 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最终影响总需求 ②操作

萧条时,rd ↓→M/H ↑,商业银行对外贷款↑→M ↑ →r ↓ →i 、C ↑→总需求↑

繁荣通胀时, rd ↑→M/H ↓,商业银行对外贷款↓ →M ↓ →r ↑ →i 、C ↓→总需求↓

↓→?+++=↓→↓→↑

↑→?+++=↑→↑→M H r r H r r r r e

d e

d c c c c r 1

r M M 1

M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借款或贴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借款或贴现

③评价:作用猛烈,很少使用,一般几年才改变一次 (二)货币创造乘数

(1)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存款中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D = R / rd (D:存款总和,R :原始存款,rd :法定准备金率) 100+80+64+51.2+…=100/(1-0.8)=500 货币创造乘数: k = 1/rd (2)超额准备金(ER ):超过法定准备金要求的准备金。D = R / (rd+re)

货币创造乘数: k=1 /(rd+re ) (re:超额准备率,rd+re:实际准备率) (3)现金——存款比例(rc ):客户抽出的现金占其银行存款的比例。 D = R / (rd+re+rc) k=1/ (rd+re+rc) (4)货币创造乘数和货币供给(M1)

表示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H )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M )增加的倍数。

(Cu:即通货,D :活期存款。)

第十七章

1.AD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及其几何推导过程(P484-487) (一)AD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1)利率效应:当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上升,使投资水平下降,因而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

(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 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地减少,因而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3)价格水平上升,会使人们的名义收入增加,名义收入增加会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档次,从而使人们的税 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因为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二)几何推导

(1

)价格P 变动→M/P 变动→LM 移动→Y 变动

对应的价格水平与均衡收入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总需求曲线AD ,此时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财政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位置: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3)货币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位置: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2.AS 曲线的三种类型(假设、形状、政策效果)及其划分标准(P492-497) (1)古典总供给曲线(古典AD-AS 模型)

长期总供给:整个社会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的总供给。

e

d c c r r r r D

D Rd D Cu D D

D Cu Rd Cu D Cu H M +++=+++

=+++=1Re Re

在长期中,实际工资会调整到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的就业水平,不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动,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者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即为充分就业的产

量。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线的解释:

1、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或立即自动调节,来维持充分就业的水平,

产出维持在潜在产量水平,不受价格变动影响。——可知古典总供给曲线可代

表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个极端状态)

2、古典学派一般研究长期状态,具有充分的时间来调整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

——可知古典总供给曲线又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2)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凯恩斯AD-AS模型)

关键在于货币工资“刚性”、价格“刚性”的假设

①到达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以前,经济社会大致保持不变的价格水平,产出

会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体现在图形上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②达到最大国民收入yf之后,不论价格水平被提高到何种程度,该社会的国

民收入不会增长,可能出现通货膨胀。体现在图形上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

直线。

③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呈水平线形状的原因:

a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即二者完全不能进行调整。

b《通论》所研究的是短期的情况。短期,W和P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调

整。

因此,水平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另一极端情况。隐含在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在萧条时,存在大量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由于存在着失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

加需求的政策来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3)常规总供给曲线

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非线性常规总供给曲线

线和水平的凯恩斯总

供给曲线分别代表两

种短期总供给曲线的

极端状态。在通常的

或常规的情况下,短

期总供给曲线位于两

个极端之间。

3.AD-AS模型中两线移动导致的四种状态(P497-499)

(1)萧条

①投资减少,AD向左移动到AD1的位置,E1表明经济社会处于萧条状态,其产

量和价格均低于充分就业的数值。

②AS的形状表明,产量和价格的下降比率不同: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时,越是

偏离充分就业,经济中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就越来越多,价格下降的空间就越来越小,

即价格下降的比例要小于就业量下降的比例。

(2)高涨

总需求增加,AD向右移动到AD1的位置,

E1表明经济社会处于高涨状态,其产量和价格均高于充分就业的数值。

(3)长期充分就业

产量或收入保持不变,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增加,

即引起通货膨胀

(4)滞涨

由于供给冲击(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AS曲线由AS0左移到AS1,E1点

可以表示滞胀的状态,即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产量小于充分就业时的产

量水平,而价格却高于充分就业时的价格水平。

第十八章

1.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经济效应(P512-519) (一)原因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胀的基本原因 货币交换方程(又称交易方程):货币供给量(M )×货币流通速度(V )=价格(P )×产出(y ) V :名义收入与货币量之比

通货膨胀率关系式: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①AS 起初呈水平状,表示当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无通货膨胀

②当总产量达到y2以后,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所谓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不足而引起的成本提高,价格上涨。AS 开始逐渐向右上方倾斜。——瓶颈式通货膨胀

③当总产量达到yf 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最优的利用,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不再增加,AS 呈垂直状,需求增加,AD 右移,物价上升——通货膨胀

(3)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或供给通货膨胀)

无超额需求情况下供给方面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①工资推动:工资-价格螺旋 ②利润推动(垄断、寡头企业)

(4)结构性通货膨胀

(适用于在工资问题上逐渐衰落的部门向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看齐、非开放部门向开放部门看齐的情况) ①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a.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有高有低 b.经济发展过程不同:正在发展、正在衰落 c.同世界市场的关系不同:开放部门、非开放部门

②用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在工资和价格上要求公平) 结构性通货膨胀率用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率增长率的百分比来表示。 (二)经济效应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①通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相反,则有利于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②通胀对储蓄者不利

③通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①需求拉动的通胀伴随着产出增加

②成本推动的通胀引起失业(总需求不变) ③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民众与企业对通胀的预期→导致过度消费,储蓄和投资减少 工资-价格螺旋→企业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性丧失

企业对通胀的预期→增加存货→ ┅ →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企业生产收缩

v y m ?

??+-=π

恶性通胀→经济混乱

2.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意义(P519-525)→主要看ppt上的内容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①改造后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失业

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胀率组合,利用两者间的替换关系,用

一定的通胀率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失业率的增加来减少通

胀率。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①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通过自然失业率的垂直线。

②因为在长期,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而不

论通货膨胀是多少。因此,在长期,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

策或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问题。

③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不断移动,形成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④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从长期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

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四、重要的计算题型

1.关于5个指标的计算(P372)(P380.13.14)

2.关于货币创造乘数相关数据的计算(P468-471)(P48

3.15.16)

3.AD-AS模型(P503.9)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3)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 2.资本的边际效率 3.公开市场业务 4.潜在国内生产总值 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6.LM曲线 7.自动稳定器 8.税收乘数 9.流动偏好陷阱 10.通货膨胀 11、棘轮效应 12、示范效应 二.选择题 1.下列那些项目应计入GDP?()。 A.政府转移支付B.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C.购买普通股票D.购买一块地产 2.已知某一经济中的消费额为6亿元,投资额为1亿元,间接税为1亿元,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额为1.5亿元,出口额为2亿元,进口额为1.8亿元,则()。 A.NDP=8.7亿元B.GDP=7.7亿元 C.GDP=8.7亿元D.NDP=5亿元 3.所谓净出口是指()。 A.出口减进口B.进口减出口 C.出口加进口D.GNP减出口 4.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DP等于()。 A.消费+投资 B.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C.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D.消费+投资+进出口 5.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 A.直接税B.折旧C.间接税D.净出口 6.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起来核算GDP的方法是()。A.支出法B.收入法C.生产法D.增加价值法 7.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有影响? A.GDP B.NDP C.NI D.PI 8.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9.在产品市场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为0.8,那么自主消费乘数值为()。

A.1.6;B.2.5;C.5;D.4 10.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那么GDP将()。 A.减少,但其减少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B.减少,但其减少量多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C.增加,其增加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D.增加,其增加量多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1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 A.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B.增加,同时消费水平提高; C.减少,同时消费水平下降;D.减少,但消费水平上升。 12.在产品市场四部门收入决定模型中,政府同时等量地增加购买支出与税收,则GDP ()。 A.将下降,且下降量等于税收的增加量; B.将下降,但下降量少于税收的增加量; C.将增加,且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D.将增加,但增加量少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13.在产品市场收入决定模型中,如果净出口增加,则GDP()。 A.将下降,且下降量等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B.将下降,但下降量多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C.将增加,且增加量等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D.将增加,且增加量多于净出口的增加量; 14.在短期,实际GDP可能()潜在GDP。 A.等于;B.大于;C.小于;D.等于,也可能大于或小于。 8.在产品市场收入决定模型中,实际GDP低于均衡GDP,意味着()。 A.储蓄大于实际投资;B.储蓄小于实际投资; C.储蓄大于计划投资;D.储蓄小于计划投资。 15.已知某个经济社会充分就业的收入是4000亿元,实际均衡收入是3800亿元。假定边际储蓄倾向为25%,增加()投资将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A.200亿元;B.50亿元;C..100亿元;D.40亿元。 16.产品市场两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三部门经济中的投资乘数。 A.等于;B.大于;C.小于;D.既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 17.若其他情况不变,所得税税率提高时,投资乘数() A.将增大;B.将缩小;C.不变;D.可能增大也可能缩小。 18.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自发性投资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19.在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0.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提高时,IS曲线将()。A.平行向右移动;B.平行向左移动; C.变得更加陡峭;D.变得更加平坦。 21.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提高时,LM曲线将()。 A.平行向右移动;B.平行向左移动;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 (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名义GDP 实际GDP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曼昆—宏观经济学》 重点总结

第23章一国收入得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与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与经济增长。 一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 product,GDP) 就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得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得市场价值。 2组成:GDP(用Y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Y = C + I +G +NX 3 实际GDP与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得就是生产得变动,而不就是物价得变动。 4 GDP平减指数: ,就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通货膨胀率得一个重要指标。(GDPdeflator) 5 GDP与经济福利: ?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得活动得价值包括进来,特别就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得物品与劳务得价值。 ?GDP没有包括得另一种东西就是环境质量。 ?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衡量收入得其她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就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得总收入。它与GDP得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得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得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就是一国居民得总收入(GNP)减折旧得消耗.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生活费用得衡量—CPI 一CPI 1定义: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就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得物品与劳务得总费用得衡量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100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得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得引进

西方经济学复习大纲

第九章 简要说明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收入-支出循环模型;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理解国内生产总值需要注意什么?GDP和GNP的差异;什么是最终产品和服务、中间产品和服务;资本品是不是最终产品?资本品是不是中间产品?什么是增加值;为什么要将资本品纳入GDP核算中?使用市场价格核算GDP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实际GDP和名义GDP的差异?人均GDP可以衡量什么?生产法的含义及作用;支出法的含义及作用;从支出角度核算的GDP由几部分组成?收入的含义及作用;为什么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等于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净值的差异?什么是个人可支配收入?GDP的作用和局限性是什么? 第十章 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两个假设是什么?什么是计划总支出,其构成是什么?短期均衡条件;根据凯恩斯交叉图说明如何得到短期均衡国民收入;解释均衡条件I=S;解释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及消费和储蓄的关系。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什么是消费-投资法?什么是储蓄-投资法?用消费-投资法中的表格法、代数法来求解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用储蓄-投资法中的表格法、代数法来求解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什么是收入-支出乘数;自发消费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乘数的实质是什么?三部门下,投资和社会总储蓄的关系有哪三种情况?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对均衡产出的影响;什么是国外净资本流入,它与净出口的关系是什么? 第十一章 投资及其影响因素;投资函数;IS曲线的含义;求解IS曲线的表达式;什么因素使得IS曲线的移动,这些因素对IS曲线的影响大小是多少?货币需求的含义;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给的含义;用图形说明货币市场如何实现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化和货币供给的变化如何影响货币市场均衡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什么?LM曲线的含义;用图形说明IS-LM模型的均衡,及对应的非均衡状态;什么因素会使得IS-LM均衡点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什么?计算题:如何求解IS曲线、LM曲线,利用IS-LM模型求解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 第十二章 总需求的含义;总需求和计划总支出的差异;使用代数法,根据IS-LM模型求得AD曲线;AD曲线背后的经济过程是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什么?利率效应是什么?实际余额效应是什么?开放效应是什么?哪些因素引起AD曲线的移动,以及AD曲线如何移动?什么是总供给?什么是劳动供给?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劳动需求?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用图形说明如何得到劳动市场均衡;什么是价格的灵活伸缩性?如何得到垂直的总供给曲线?什么是价格的刚性和货币工资刚性?如何得到水平的总供给曲线?什么是价格粘性和货币工资粘性? 用图形解释短期总供给函数Y=Yn+α(P-Pe) α>0(12-5) 用货币工资粘性解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哪些因素使得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

经济学原理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1.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3个月);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生产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使用市场价格。 3.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和净出口(NX )。 (1)逍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2)投资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3)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4)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4.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产的产量的变动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第2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24章

1 .消费物价指数CPI 答: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即:CPI =(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三个问题。(CPI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替代倾向。CPI使用了一篮子固定不变的物品。 (2)新产品的引进。CPI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服务,没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3 )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CPI的差别: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CPI比较的是固定的二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矫正经济变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 (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货币数量) 真实利率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货币购买力)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曼昆 宏观经济学 练习题及答案

Homework 4 1. The Mundell–Fleming model takes the world interest rate r* as an exogenous variable. Let’s consider what happens when this variable changes. a. What might cause the world interest rate to rise? The Mundell–Fleming model takes the world interest rate r* as an exogenous variable. However, there is no reason to expect the world interest rate to be constant. In the closed-economy model of Chapter 3, the equilibrium of saving and investment determines the real interest rate. In an open economy in the long run, the world real interest rate is the rate that equilibrates world saving and world investment demand. Anything that reduces world saving or increases world investment demand increases the world interest rate. In addition, in the short run with fixed prices, anything that increases the worldwide demand for goods or reduces the worldwide supply of money causes the world interest rate to rise. b. In the Mundell–Fleming model with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what happens to aggregate income, the exchange rate, and the trade balance when the world interest rate rises? Figure 12–16 shows the effect of an increase in the world interest rate under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Both the IS* and the LM* curves shift. The IS* curve shifts to the left, because the higher interest rate causes investment I(r*) to fall. The LM* curve shifts to the right because the higher interest rate reduces money demand. Since the supply of real balances M/P is fixed, the higher interest rate leads to an excess supply of real balances. To restore equilibrium in the money market, income must rise; this increases the demand for money until there is no longer an excess supply. Intuitively, when the world interest rate rises, capital outflow will increase as the interest rate in the small country adjusts to the new higher level of the world interest rate. The increase in capital outflow causes the exchange rate to fall, causing net exports and hence output to increase, which increases money demand.

《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提纲

《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提纲 复习范围及各章重点 重点掌握 1 ?稀缺性和选择的含义,以及稀缺性、选择与经济学的关系 2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4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般掌握 1 .生产可能性的含义。 2. 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存量、流量的含义。 上篇微观经济学 第一单元需求、供给、均衡价格 重点掌握 1 .需求的定义与需求定理。 2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的区别 3 .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 4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的区别 5?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6.供求定理 7 ?影响需求与供给的因素 8.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 9 ?需求富有弹性与需求缺乏弹性的含义、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 10 ?弹性理论的运用。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恩格尔系数、蛛网模型的假设前提和三种蛛网模型的形成条件。 —般掌握 1.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微观循环流动。 2.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3.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第二单元消费者行为理论 重点掌握 1 ?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3 .消费者均衡的概念与公式。 4. 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5. 消费可能线(预算线)的含义。 6. 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7. 消费者均衡变动分析:价格消费曲线与需求曲线、消费者剩余。 —般掌握 1.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关系。

2?收入变动对均衡的影响、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三单元生产理论 重点掌握 1 ?短期分析技术不变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 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 3 ?规模经济的含义与原因。 4 ?等产量线的含义与特征。 5. 等成本线。 6. 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公式表达与图形分析—般掌握 1. 生产函数。 2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3 .扩展线。 4 .规模报酬与规模弹性。 第四单元成本与收益理论 重点掌握 1. 短期与长期的含义。 2. 短期成本的分类及其变动关系。 3 .短期边际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 4. 利润最大化原则。 5. 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的含义。 般掌握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3.4第3篇)

黎诣远《宏观经济学》(第3版) 第3篇宏观理论体系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并简述理由) 1.对于货币非中性的解释,古典经济学家通过错觉理论来解释,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通过价格黏性来解释。 【答案】√ 【解析】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的感觉,产生货币幻觉。在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看来,货币的作用是巨大的,货币是非中性的,国家应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克服经济危机和萧条。凯恩斯认为,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经济不存在一个自动矫正机制,经济就可能出现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但这种均衡低于充分就业下的潜在产出均平。 2.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可能是黏性的。 【答案】√ 【解析】价格和工资具有黏性是新凯恩斯主义对新古典价格完全伸缩性观点的不完全接受,主要体现为对凯恩斯工资刚性的坚持和修正。 3.古典的自然率假说,资本主义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 【答案】√ 【解析】长期,错误的价格预期得到纠正,货币幻觉消失,实际工资、产量和就业就会回到各自的自然律水平上去。 4.与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新凯恩斯主义者不承认理性预期,认为经济人是非理性的。 【答案】× 【解析】新凯恩斯主义接受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理性预期的假设,但不接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市场出清和工资、价格有充分弹性的观点。 5.根据凯恩斯主义模型,在短期由于价格黏性使经济不能迅速恢复一般均衡,在长期中,价格的灵活调整最终将使经济达到一般均衡。 【答案】√ 【解析】新凯恩斯模型假定市场非出清,工资和价格调整相对缓慢,使得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市场出现非均衡。 6.新古典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都在理论上承认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因此关于制定并实施经济的财政政策,两者并无分歧。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期末试卷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部分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平均消费倾向表示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 2、在二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总支出和国民收入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3、宏观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4、交易余额和预防余额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投机余额主要取决于利息率。 5、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贴现率。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如果您认为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中打上“√”号,否则请打上“×”号,每题1分,共10分) 1、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对) 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也为0。(×)。 3、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4、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我们就可以说,发生了通货膨胀。(×), 5、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 6、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向右移动。(对) 7、在IS曲线的右侧,I

将其代号填入括号中,每题2分,共20分) 1、消费曲线位于45o线的上方表明,储蓄是( c )。 A、正数 B、0 C、负数 2、在边际储蓄倾向等于20%时,边际消费倾向等于( b )。 A、20% B、80% C、30% 3、当总需求增加时,国民收入将(c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4、假定边际储蓄倾向等于20%,则增加100万美元的投资,可使国民收入增加(b )。 A、200万美元 B、500万美元 C、800万美元 5、哪一对变量对国民收入具有同样大的乘数作用(b )。 A、政府支出和政府减税 B、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C、政府减税和政府支出 6、假定边际消费倾向等于60%,政府同时增加20万美元的支出和税收,将使国民收入( a )。 A、增加20万美元 B、保持不变 C、增加12万美元 7、要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政府应当(c)。 A、增加公共工程支出 B、增加福利支出 C、增加税收 8、技术的进步造成部分人不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由此产生的失业是(b )。 A、自愿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需求不足的失业 9、如果通货膨胀没有被预料到,则通货膨胀的受益者是(a ) A、股东 B、债权人 C、退求金领取者 10、下面哪一种说法表达了加速原理(c ) A、消费支出随着投资支出增长率的变化而变化; B、国民收入随着投资支出的变化而变化; C、投资支出随着国民收入增量的变化而变化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汇总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 教师李丽洁 1.本学期我们由于课时的原因主要讲解了第一篇一般理论 和第二篇资本之义经济两部分。考试的形式采取开卷的方 法,题形有名词,单选,多选,判断,问答。名词和问答 的重点依照上课的重点内容复习,以下把其他三项的复习 提纲提供如下: 单选题 1.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 A.物质资料的生产 B.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C.价值生产 D.剩余价值的生产 2.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 ) A.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B.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C.自然形态的不同 D.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3.资本集中,是指以()的方式来增大个别资本 A.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B.组织股份公司 C.许多中小资本的联合 D.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4.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能否买到商品 B.能否买到生产资料 C.能否买到生活资料 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5.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 A.劳动力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 B.商品的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6.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生产资本的比重中( ) 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B.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上升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

7 生产资料生产之所以优先增长是因为( ) A.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B.生产资料生产比生活资料生产重要 C.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生产资料 D.生产资料生产周期比生活资料生产周期长 8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态是( ) A.商业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 B.商品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 C.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9 利润平均化的趋势,是由( ) A.部门内部的竞争引起的 B.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的 C.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引起的 D.金融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引起的 10.产业资本循环第三个阶段的内容是( ) A.货币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B.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料 C.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 11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B.社会总产品的生产 C.社会总产品的分配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2.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 D.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13 利润本质上是( )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14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 A.物质财富积累过程B.货币财富积累 C.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迫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 D.一般资本积累过程 15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时() A.社会分工 B 机器的出现 C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 D.货币的使用 16 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是( ) A.价值是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 B.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生产价格是价值的基础 D.价值是生产价格的贷币表现17.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可以获得( ) A.平均利润 B.超额利润 C.垄断利润 D.绝对剩余价值 18.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 B 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C 是贵金属 D 能够分成若干等分 19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

曼昆宏观经济学期末、考研复习重点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23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P ,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P 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DP 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P ,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 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 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P 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背离。从统计结构来看,CPI 主要是固定的一篮子商品,而GDP 平减指数主要是根据当年生产情况来确定。 在第二部分,曼昆讨论了美元价格比较和真实、名义利率。因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20年前的人民币肯定不是今天的人民币,这就需用一定换算公式来进行比较:当今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物价水平/当今的物价水平)。而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总体上讲,这一篇介绍了两种最基本的数字,一个是反映生产水平的GDP ,一个是反映物价水平的CPI ,这也是构成宏观经济运行检测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 第九篇中介绍了长期中经济真实情况。在第二十五章里,作者论述了GDP 增长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按照a%的速度增长,那么在(70/a )年份时就可以实现翻番。国与国之间经济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增长率起到很大的作用。生产率是决定增长率非常重要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讲 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出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 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 就现代凯恩斯学派而论,最有影响的是两大支派,即新古典综合派(以汉森、萨缪尔森等为代表)和新剑桥学派(以罗宾逊、斯拉法等为代表)。前者是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式同新古典派微观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的产物。后者则试图把凯恩斯理论与更早的古典派传统—— 就现代古典学派而论,自60年代以后,便形成了反对“凯恩斯革命”的货币主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和理性预期学派(以卢卡斯等为代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又出现了所谓“供给学派”(以拉法为代表) 凯恩斯主义理论虽然受到理论和政策实践两方面的挑战,但目前仍然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支 第二讲 凯恩斯对古典学派革命的核心,就是认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作为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开始,应首先从一般意义上把握政府的经济作用。然后通过以下各讲的内容了解西方经济学是如何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这就是所谓“市场失灵”。当出现这类市场失灵现象 (一)

《曼昆—宏观经济学》 重点总结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用Y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Y = C +I +G +NX 3 实际GDP与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GDP deflator) 5 GDP与经济福利: ?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GDP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CPI 一CPI 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100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的引进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 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 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 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 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 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 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