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
- 格式:pdf
- 大小:370.58 KB
- 文档页数:28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教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空气的力量》。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力量以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的力量。
2. 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的力量对物体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简单的创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力量以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的力量,并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简单的创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塑料瓶、水、锥子、绳子。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塑料瓶、一张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个气球,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力量。
2. 实验一:让学生用塑料瓶、水和锥子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力量。
3. 实验二:让学生用纸和笔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力量。
5. 创造:让学生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简单的创造。
六、板书设计空气的力量七、作业设计1. 实验一:用塑料瓶、水和锥子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力量,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实验二:用纸和笔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力量,并记录实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空气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风扇、气球等。
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创造。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教学内容的引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气球,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力量。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空气力量的好奇心。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注意到学生的反应,以及他们对气球的关注程度。
如果学生对气球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空气的力量。
二、实验一的设计实验一的设计是通过使用塑料瓶、水和锥子进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安全,确保他们正确地使用实验器材,避免发生意外。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为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2. 第二章《动物》:详细内容为各种动物的特点、分类、生活习性等。
3. 第三章《空气与水》:详细内容为空气和水的性质、循环、用途等。
4.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详细内容为天气现象、气候变化、气象知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动物、空气与水、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分类、空气与水的循环、天气现象的形成等。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尺子、放大镜、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空气与水、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2. 动物的特点与分类3. 空气与水的性质、循环4. 天气与气候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调查身边的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和分类。
(3)调查家乡的空气质量,分析原因。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动物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
(3)空气质量原因:工厂排放、汽车尾气、燃煤等。
(4)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温度适宜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借鉴。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包括: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四章《水的世界》,第五章《力与运动》,第六章《亲近自然》。
详细内容涵盖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天气现象、水资源、简单力学及自然观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天气现象,了解水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灾害防范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天气现象的成因、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教学重点: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认识天气与气候;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天气图表、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画笔、放大镜、温度计、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生活习性、天气现象等。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课题名称,突出教学主题。
2. 提纲:列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层次展示。
3. 图表:用图表、示意图等方式展示植物生长过程、天气现象等。
4. 例题:展示典型例题,标注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调查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分析其适应特点。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现象的成因。
2. 答案:针对作业题目,给出详细的解答步骤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性,调整教学策略。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课题:观察树木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树木,学生能够掌握“看”、“摸”、“闻”、“听”等观察方法,并初步学会使用简单工具研究事物。
2.通过观察树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领悟自然界的美妙。
3.通过观察树木,学生能够了解树木的有关特征。
教学重难点:1.通过各种方法观察树木,并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拓印树皮观察树干,并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2.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3.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具学具:皮尺、放大镜、实物树木、拓印纸等。
教学流程:一、引言教师介绍树木的生长环境,并让学生回答校园里的哪些植物最为熟悉。
二、看照片教师展示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出这棵树的特点。
三、回忆中教师让学生回忆起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树木,并与照片上的梧桐树进行比较。
四、观察真正的树木教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制定好观察树木的个人计划,并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五、总结教师总结观察树木所获得的信息与发现,并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木。
板书:观察树木的方法观察记录一棵树树的整体形态和器官树生长的环境和生存需要客观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继续关注树木变化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重点:了解蜗牛的基本特征和行为反应,研究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细节描绘。
教学难点:学生对蜗牛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教具学具:放大镜、蜗牛模型、简图纸、彩色笔。
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蜗牛,询问学生对蜗牛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二、探究1.教师出示蜗牛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蜗牛的外形和特征。
2.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模型的细节,并用简图纸画出蜗牛的外形。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触角伸缩和身体躲进壳内的反应,让学生模拟触角伸缩和身体躲进壳内的动作。
4.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在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粘液痕迹,并描述蜗牛爬行的方式和腹足的细波浪状运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奥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2. 力与运动摩擦力重力与质量弹力与简单机械3. 玩具里的科学玩具车的原理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水枪的原理4.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繁殖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及特性,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2. 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玩具里的科学原理。
3.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对植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植物的光合作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摩擦力、重力、弹力的应用;植物的结构与生长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气球、小车、风筝、水枪、植物样本等。
2. 学具:纸张、笔、尺子、橡皮泥、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特性。
展示玩具车、风筝、水枪等玩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
2. 例题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拍打气球为例,讲解声音的产生及传播过程。
力与运动:以摩擦力、重力、弹力为例,讲解力的作用及效果。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不同声音,并解释其产生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玩具车、风筝、水枪等玩具的原理。
强调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奥秘:声音产生:振动声音传播:介质声音特性:音调、响度、音色2. 力与运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重力:物体受到的地球吸引力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3. 植物的生长: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繁殖:植物通过种子、根茎等方式繁殖后代七、作业设计1. 声音作业: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不同声音的产生及传播,记录下来,并解释原因。
答案示例:拍打桌子产生的声音,是因为桌子的振动。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和以往的三年级学生相比,这一届三年级显得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是伴随科学新教材共同学习成长的。
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通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水”单元: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
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
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
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引导学生们关注和探究有关水的各种问题。
“空气”单元:在一年级教材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因此在“空气”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天气”单元: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材,教学内容涉及第一章《我们身体》,详细内容为第一、二节,主题为“认识我们身体”与“骨骼与肌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自己身体结构,知道人体基本部位及其功能。
2. 使学生掌握骨骼与肌肉基本知识,解它们在身体运动中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骨骼与肌肉协调运动原理。
教学重点:认识身体各部位及其功能,解骨骼与肌肉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模型、骨骼模型、肌肉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同学们观察人体模型,引导他们说出身体各部位名称。
(2)通过提问方式,解学生对身体各部位功能解。
2. 例题讲解(1)讲解骨骼与肌肉基本知识,让学生解它们在身体运动中作用。
(2)通过骨骼模型和肌肉模型,直观展示骨骼与肌肉协调运动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保护我们骨骼和肌肉。
(2)进行身体部位连线游戏,巩固学生对身体部位认识。
六、板书设计1. 身体部位及功能2. 骨骼与肌肉关系3. 骨骼与肌肉协调运动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身体部位,并标注出各部位功能。
答案:学生作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
2. 作业题目:思考生活中如何保护我们骨骼与肌肉,写一篇小短文。
答案:学生短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对身体部位、骨骼与肌肉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通过课外阅读、网络查询等方式,解更多关于身体保健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是确保教学效果关键。
在本教案中,骨骼与肌肉协调运动原理是教学难点,而认识身体各部位及其功能,解骨骼与肌肉基本知识则是教学重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3.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4. 《物体的运动与力》: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力的作用和效果。
5.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认识空气的重要性,了解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详细内容如下:1.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
2.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物的光合作用、营养输送等。
3. 动物的适应方式:迁徙、伪装、共生等。
4. 物体的运动规律: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力的作用等。
5. 空气的性质和作用:组成、压力、浮力、呼吸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了解植物、动物、物体运动和空气的基本知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适应方式,空气的性质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尺子、放大镜、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举例: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观察、描述。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学习。
1) 科学探究方法:讲解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方法。
2) 植物的生长过程:介绍种子发芽、光合作用等。
3) 动物的适应方式:讲解迁徙、伪装等。
4) 物体的运动规律:学习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5) 空气的性质和作用:了解空气的组成、压力等。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
1)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
2) 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3)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二章《我们的身体》的第4节《骨骼和肌肉》,内容包括:骨骼的组成与功能,肌肉的组成与功能,以及骨骼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骨骼和肌肉的组成及其功能,理解它们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2. 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骨骼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骨骼和肌肉的组成、功能及协调配合。
难点:理解骨骼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协调配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人体骨骼模型、肌肉模型、教学课件、实验材料等。
学生准备: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运动员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员的骨骼和肌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1)学习骨骼的组成和功能,让学生通过观察骨骼模型,了解人体骨骼的分布和作用。
(2)学习肌肉的组成和功能,让学生通过观察肌肉模型,了解人体肌肉的分类和作用。
(3)探究骨骼和肌肉的协调配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在不同情况下骨骼和肌肉的变化,理解它们在运动中的协调配合。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的协调配合。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画图、填空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骨骼的组成与功能2. 肌肉的组成与功能3. 骨骼和肌肉的协调配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自己身体中的三块骨骼和三块肌肉,并描述它们的作用。
(2)通过观察家人或朋友运动,分析骨骼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2. 答案:(1)略(2)在运动中,骨骼起到支撑作用,肌肉通过收缩和放松,使骨骼产生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模型、实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骨骼和肌肉的组成、功能及协调配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不同运动项目中的骨骼和肌肉运用,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世界动物和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2. 空气的奥秘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成分和作用3. 水的奇妙水的形态水的循环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分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态、性质及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力与运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空气和水的性质、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动植物特征、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工具、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引导学生关注动植物特征。
通过吹气球、倾倒水等生活实例,引出空气和水的性质。
设计简单的力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分析动植物特征,进行生物分类。
解释空气和水的性质,探讨其作用。
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习卡片。
进行生物分类、空气和水性质、力学实验的实践操作。
4. 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世界:动植物特征、生物分类。
2. 空气的奥秘:空气存在、成分和作用。
3. 水的奇妙:水形态、水循环。
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动植物的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空气和水有哪些性质?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简单机械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2. 答案:动植物的特征:如动物会动、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
空气性质:无色无味、占据空间;水性质:液态、固态、气态。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利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进行工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生物。
设计实验,探索空气和水的更多性质。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植物的生长》:第一节植物的基本结构,第二节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2.第二章《动物的生活》:第一节常见的动物,第二节动物的行为。
3.第三章《空气与水》:第一节空气,第二节水。
4.第四章《声音与光》: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节光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植物、动物、空气、水、声音和光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现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空气与水的性质、声音与光的传播。
2.教学重点:植物的基本结构、动物的特点、空气与水的应用、声音与光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植物、动物标本,显微镜,放大镜,土壤、肥料等。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气球、音叉、光源等。
3.教学课件、图片、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动物、空气、水、声音和光的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3.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4.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植物的生长:结构、变化。
2.动物的生活:特点、行为。
3.空气与水:性质、应用。
4.声音与光:传播、规律。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描述植物的基本结构。
(2)列举三种动物的行为,并说明原因。
(3)简述空气和水的性质及其应用。
(4)解释声音和光的传播原理。
2.作业答案:(1)植物的基本结构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动物的行为:捕食、繁殖、防御。
(3)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
应用:空气可以呼吸、支持燃烧;水可以饮用、灌溉、发电等。
(4)声音的传播:通过振动传播;光的传播:直线传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手段和过程,找出不足,进行改进。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最新修订)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到哪⾥去了》教学设计开⼝⽔杯教师点拨:封⼝⽔杯⾥的⽔基本没少,因为⽔蒸发后没有跑到空⽓⾥去;开⼝⽔杯⾥的⽔少了,因为⽔蒸发后跑到空⽓⾥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蒸⽓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上②放置⼀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填写活动⼿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滴,它们是⽔蒸⽓遇冷编成的。
5、研讨3⽔和⽔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填写活动⼿册教师点拨:相同点:⽆⾊、⽆味、透明不同点:⽔是看得见、摸得着,⽔蒸⽓是看不见、摸不着。
四、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只有沸腾才能蒸发。
()2、⽔蒸⽓跑到空⽓⾥去了。
()3、湿⼿变⼲、⾐服晾⼲的缘由是⽔变成⽔蒸⽓跑了。
()4、⽔蒸汽和⽔⼀样⽆⾊、⽆味、透明、看得见、摸得着。
()5、两杯温度相同的⽔,它们蒸发的快慢也⼀定相同。
()6、⽔蒸⽓是⽔的⼀种形态,物质没有发⽣变化。
()(⼆)问答题1、怎样让⾐服⼲得快些?学⽣实验并观察学⽣研讨交流,填写活动⼿册学⽣研讨交流,填写活动⼿册学⽣独⽴完成检测知识掌握和运⽤情况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2《⽔沸腾了》教学设计课题⽔沸腾了单元 1 学科科学年级 3学习⽬标科学知识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法2、了解汽化的两种⽅式3、了解⽔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科学探索通过给⽔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科学态度1、认识到正确使⽤试验设备的重要性2、培养严谨实验态度重点1、掌握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法2、了解汽化的两种⽅式3、了解⽔沸腾时的特点和条件4、辨别蒸发与沸腾的区别难点通过给⽔加热的活动体验,观察⽔沸腾现象,探索其特点、形成的条件以及与蒸发的异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活动设计意图导⼊新课展⽰图⽚,聚焦问题:同学们,⼤家⼀定见过热⽓腾腾的饭锅吧。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第一章:自然界的奥秘1.1节:植物的生长;1.2节:动物的生存;1.3节:天气的变化。
第二章:生命之源2.1节:水的作用;2.2节:空气的成分;2.3节:土壤的特性。
第三章:力的世界3.1节:简单机械;3.2节:力的作用;3.3节: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天气现象,认识水、空气、土壤等生命之源,理解简单机械和力的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简单机械的原理、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水、空气、土壤的作用;动物与环境的适应;天气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模型、天气现象的实物、简单机械模型、力的演示装置等。
2. 学具:放大镜、土壤、水、空气成分测试仪、摩擦力测试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植物生长现象。
2. 新课导入: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
4. 例题讲解:以天气变化为例,讲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身边的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
6. 知识拓展: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力的世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植物生长过程、水的作用、空气成分、土壤特性、简单机械、力的作用。
2. 板书形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突出重点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它们生长的过程。
(2)分析身边的天气现象,说明其形成原因。
(3)举例说明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第2章《生物与环境》:认识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第3章《多样的物质》:认识不同种类的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第4章《力和运动》: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2.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环保意识的增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挂图、模型、实物等。
2. 学具:学习卡片、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验、实例、图片等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进行详细的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 章节内容:列出各章节主题,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
3. 图表: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展示相关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列举三种不同物质,并描述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力的作用。
2.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探究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最新修订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认识科学探究方法,培养观察能力;2. 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常见的植物;3. 动物的世界:认识各种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4. 空气与水:探究空气和水的性质,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5. 力与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6. 声音与光:探索声音和光的传播,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7. 电与磁:初步了解电和磁的现象,学习安全用电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 使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3. 帮助学生认识空气、水、力、声音、光、电和磁等自然现象,提高生活常识;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操作的准确性;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自然现象的认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挂图、模型、多媒体设备等;2. 学具:实验材料、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科学探究方法、植物生长、动物习性、自然现象等;3. 随堂练习: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六、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2. 内容:按照教材章节,列出每个章节的核心知识点;3. 形式:图文并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2)调查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3)实验探究:空气和水的性质;(4)力的作用:制作一个简单的小车,探究力的作用;(5)声音和光的传播: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声音和光的传播特性;(6)安全用电:列举生活中的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植物的生长》:第一节植物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植物的生长与变化。
2.第二章《动物的世界》:第一节常见的动物,第二节动物的行为。
3.第三章《天空中的现象》:第一节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星座与天文现象。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动物、天气与气候等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等科学探究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行为、天气与气候的观察。
2.教学重点:植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特点与行为、星座与天文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2.学具:植物、动物标本、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植物、动物、天气与气候现象。
2.新知: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植物、动物、天气与气候等知识。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拓展延伸:布置课后观察、实践任务,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教材各章节、重要概念、关键知识点。
2.板书形式:采用图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生长变化。
(2)观察动物的行为,分析其原因。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2.答案:(1)植物特点:如名称、生长环境、形态结构等。
(2)动物行为:如捕食、繁殖、迁徙等,分析其原因。
(3)天气与气候关系:如季节变化、气压、湿度等对天气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2.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