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难愈合性创面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难治性伤口的管理与护理难治性伤口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愈合受阻的创面,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卧床患者以及创伤后感染等情况。
对于这类伤口,及时的管理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难治性伤口的管理策略和护理技巧进行探讨,帮助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难治性伤口的特点难治性伤口常常表现为愈合缓慢、易复发、疼痛难忍等特点,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常见的难治性伤口包括糖尿病足溃疡、静脉性溃疡、压疮等。
这些伤口往往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炎症和坏死组织,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难治性伤口的管理策略全面评估:对患者的全面评估是治疗的第一步,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既往病史、营养状况、疼痛程度等方面。
通过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伤口形成的原因和类型,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清创处理:清创是治疗难治性伤口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去除坏死组织、异物和分泌物等,促进伤口愈合。
清创处理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二次污染。
有效止血:对于出血较多或难以停止的伤口,需要进行有效的止血处理,可以采用局部压迫止血、止血药物或者手术介入等方法。
感染控制:难治性伤口易受感染影响愈合。
因此,在处理伤口时应注意保持伤口周围清洁,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
对已感染的伤口要及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湿润愈合:相比于干性愈合,湿润愈合有助于加速愈合过程,并减少褥剧等并发症的风险。
使用湿润敷料或者局部溶解坏死组织的药物可以促进湿润愈合。
营养支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是促进伤口愈合必不可少的条件。
针对难治性伤口患者可以适当加强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机体免疫力。
心理护理:难治性伤口对患者不仅是生理上的折磨,更是心理上的打击。
医护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和支持,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难治性伤口的护理技巧定期更换敷料:难治性伤口应定期更换敷料,并密切观察伤口情况。
增加敷料更换频次有助于减少污染和感染风险。
避免剧烈摩擦:在处理或转移患者时要避免剧烈摩擦难治性伤口部位,以免加重患者疼痛并影响愈合。
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对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疗效及护理策略探讨难愈性创面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创面难以愈合的情况,常见于慢性创伤、糖尿病患者或放疗后。
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应用负压技术,促进创面的愈合。
本文将探讨VSD负压封闭引流术的疗效及护理策略。
首先,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可以有效地促进难愈性创面的愈合。
负压封闭引流利用负压作用可以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减少创面局部水肿,促进组织再生与修复。
同时,负压还可以清除创面分泌物,减少感染风险。
研究表明,VSD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治疗难愈性创面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次,对于VSD负压封闭引流术的护理策略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术前的准备工作。
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创面的大小、位置、深度等情况的评估,以及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血液循环情况和感染风险等。
其次是术中的操作技巧。
护士需要了解VSD负压封闭引流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好封闭袋的安装、负压设备的设置和调试等关键技术。
同时,护士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呼吸状况、血压、心率等。
如果患者出现异常反应,如过敏、失血等,护士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最后,是术后的护理。
护士需要对患者的创面进行定期观察,包括创面的颜色、形状、渗出物等情况的变化。
同时,护士还需要对创面进行合理的清洁和换药,确保创面的清洁和干燥。
护士还需要对患者的疼痛控制、饮食调理、心理支持等进行综合护理。
总之,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是一种有效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方法,但在应用中需要注意准备工作、操作技巧和术后护理。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创面的变化,做好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支持。
中国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思路与原则相关试题及答案
1、《中国慢性难愈性创面诊疗思路与原则》一共有几条()
A、12
B、13
C、14
D、15
2、慢性创面清创合理的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A、去除坏死组织、不健康组织、异物等
B、启动急性创面的生理愈合过程
C、避免过激或“不彻底”
D、以上均正确
3、烧伤分度法为()
A、五度六分法
B、四度五分法
C、三度四分法
D、二度三分法
4、”慢性难愈合性创面”是指未能按机体自身正常愈合过程有序的在预期时间内完成愈合的创面;或经过治疗干预超过()任未能愈合的创面(伤口)
A、30天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5、慢性创面病因学治疗中控制局部感染部分,推荐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的使用,它的作用是()
A、有效清除创面细菌,控制创面感染
B、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C、促进慢性创面愈合、创面镇痛
D、以上均包含
答案:CDBCD。
慢性难愈性创面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磊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20(13)13
【摘要】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是指在外界或内在因素影响下,创面无法通过正常进程及时达到解剖和功能上完整状态[1]。
正常情况下,创面愈合是一个动态、有序的复杂过程,可归结为出血、炎性反应、肉芽组织形成和塑形,但此过程可能在各种系统或局部因素作用下被破坏,形成病理性炎性反应,最终造成组织缺损,导致慢性难愈创面[2]。
溃疡常继发于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截瘫等,其具有涉及人群多、发病群体年龄偏高、病理机制复杂及治疗难度大等特点[3],给患者生活带来影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4-5]。
【总页数】4页(P177-180)
【作者】刘磊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41
【相关文献】
1.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机制及治疗进展
2.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形成及难愈机制的研究进展
3.负压创面疗法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机制研究进展
4.负压创面疗法治疗难
愈性创面的机制研究进展5.负压创面治疗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康生活·身边的医学科学护理创面,让慢创不再难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 黄海虹/汤晓慧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一些人的皮肤破损溃烂难以愈合,这种皮肤破损被称为慢性创面(简称“慢创”)。
慢创的产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也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慢创进行护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愈合,使患者摆脱慢创的困扰。
难以愈合的创面慢创又被称为皮肤性溃疡或难愈性创面,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皮肤破损,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未能有效愈合,也未能展现出愈合倾向的创口。
在临床上,通常经过1个月以上的治疗都未能有效的愈合,或者创口每周未能缩小10%~15%,或是超过1个月未能减小50%,即可以认定为慢创。
另外,慢创还有一项明显的特征,即患者皮肤创口的损伤至少包括了表皮层与真皮浅层,而那些只是在表皮层存在的难以愈合的创口通常会被称为糜烂。
总之,慢创的恢复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只有针对患者慢创的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摆脱慢创,恢复健康。
临床常见3类型对于慢创,临床常见有3种:压力性慢创这类慢创有一个相对更简单的称呼:压疮,这是一种由于患者的皮肤组织长时间受压而发生持续性的缺血、缺氧与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属于临床上相对常见的一种慢创。
根据医学统计显示,每年约有6万多人死于压疮合并症。
当人们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疾病、意外等需要长时间保持卧床的时候,如果身体没有被及时地翻面活动,那么身体下方受压的皮肤如肩胛部、肘部、足跟、肋骨、膝关节内外侧等在不同姿势下缺乏脂肪保护且经常受压的部位就很容易发生压疮。
血管性慢创 指的是因为血管疾病而导致的慢性创面,这类慢创通常由于动脉血管硬化与静脉血管曲张等因素引起,根据血管病变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静脉型慢创、动脉型慢创与混合型慢创等。
神经源性慢创这种慢创也有一个简单的称呼,叫做糖尿病足,顾名思义是一种在糖尿病患者身上相对常见的慢创,也是糖尿病这种疾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进展I. 综述慢性难愈性创面(Chronic nonhealing wounds)是指在较长时间内未能达到正常愈合状态的创面,通常超过23个月。
这类伤口的治疗难度较大,容易引发感染、疼痛、瘢痕和功能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重点关注新型敷料、生物材料、生长因子、干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定义和常见原因慢性难愈性创面是指在正常治疗和护理措施下,创面愈合时间超过6周,甚至更长时间仍未愈合的创面。
这类创面通常由于感染、糖尿病足、缺血坏死等原因引起,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并发症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康复进程。
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是导致创面难以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感染会导致创面炎症反应加重,破坏组织结构,影响创面愈合。
缺血缺氧:血管病变、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导致局部组织供血不足,缺氧从而影响创面的愈合过程。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容易发生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导致足部溃疡、感染难以愈合。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低下的患者,如长期使用激素、放疗、化疗等药物或患有某些免疫性疾病,容易导致创面感染、炎症反应加重,影响愈合过程。
外伤:严重的外伤创伤可能导致组织损伤严重,创面面积大、深度深,使得创面愈合难度增加。
其他原因:如营养不良、放射治疗后遗症、手术后并发症等都可能导致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
当前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创面愈合机制复杂: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如炎症、感染、血管新生、细胞增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创面的愈合过程变得异常复杂,难以预测和控制。
因此在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时,需要深入研究创面愈合的各种机制,以便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有限:目前针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主要包括局部应用药物、生物敷料、物理疗法等。
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护理【摘要】目的:分析难愈性创面患者采用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
方法:本次分析对象选取我医院接收的难愈性创面患者80例,将纳入的病例分成40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治疗过程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治疗依从性明显提升,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的创面疼痛程度显著减轻,护理治疗期间发生的并发症较少,(P<0.05)。
结论:在难愈性创面患者行PRP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提升患者的配合度、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以及促进创面愈合效率起到了重要性作用。
【关键词】难愈性创面;富血小板血浆;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分析近年随着交通及工程事故的不断提升,导致临床接收的难愈性创面患者人数明显增多。
为进一步提高创面愈合效率,临床针对此类病症患者采取了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通过治疗促进患者的创面愈合。
但在治疗期间常会受到患者负性情绪、依从性差以及护理管理不当等因素影响[1]。
为此,我院对难愈性创面患者行PRP治疗期间采取了综合护理配合,并将其应用效果在文中进行了叙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我医院接受治疗的难愈性创面患者80例以电脑随机选取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40例,观察组男女人数分别为22例、18例,患者年龄均值为(58.50±2.30)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3例、17例,平均年龄为(58.00±2.20)岁,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后显示(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1)治疗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取PRP治疗,首先进行清创处理,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为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创面清洁干净后,取适量PRP凝胶对创面进行覆盖,静待5min 后用PRP凝胶纱布填塞,随后使用医用薄膜实施封闭处理,间隔5日更换药物一次。
外科术后难愈合性伤口的原因及护理目前,外科术后难愈性伤口的修复面临着治疗周期长,花费多,风险高,难度大,肌皮瓣修复手术继发损伤大,难以有效地改善创面愈合微环境等问题。
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外科术后难愈性伤口?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外科术后难愈合性伤口的临床表现!术后切口难愈合的临床表现有三种类型。
1、肤浅型,它们大多是由脂肪液化或皮肤表皮和真皮层分裂引起的。
如果脂肪层愈合良好,可以通过换药、物理疗法、促生长药物或口服抗生素来加速。
2、全层类型,可见皮下脂肪层和肌肉层是分开的。
建议采用手术修复方案进行修复或再次缝合。
三。
切口完全裂开了。
可见皮下脂肪层完全破裂,有潜在的空洞,渗出液和引流液相对较多。
此时需要积极的外科干预,尽快修复伤口,使伤口及时闭合,避免营养流失和伤口感染。
那么,究竟为什么在术后会出现术后难愈性切口呢?原因如下:1、全身状态主要包括年老体弱、恶性疾病、糖尿病、低血浆蛋白、贫血、肝肾功能不全、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切口愈合。
衰老:衰老是伤口愈合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年人组织细胞再生能力明显减弱,血管老化导致血液供应减少。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周期明显延长,导致延迟甚至不愈合,伤口的机械强化过程也明显延迟。
2、营养不良:严重的蛋白质缺乏会导致组织细胞再生不良或缓慢,特别是在缺乏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的情况下,往往导致伤口组织细胞生长障碍、肉芽组织形成不良、成纤维细胞不能成熟为成纤维细胞,减少胶原合成。
例如维生素C缺乏不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再生,但阻碍胶原合成功能(包括脯氨酸的羟基化),影响成纤维细胞的转化,形成较少的疤痕和较弱的抗张强度;维生素A1缺乏B 2、B 6和B 2,导致纤维化差,而全身和局部锌含量的降低也会导致愈合缓慢。
3、局部因素:局部因素主要包括感染和异物、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局部营养供应不足)和神经损伤。
其根本原因与医生的无菌手术技术、术中缝合技术、止血不彻底、电刀使用不当等有关。
伤口愈合分类
伤口愈合分类通常按照愈合方式和时间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 一期愈合:也称原发性愈合,是指在手术后48小时内愈合的创面。
在这种情况下,伤口边缘的皮肤组织很快生长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2. 二期愈合:也称次生性愈合,是指创面不能直接缝合而需要
进行自然愈合的伤口。
在这种情况下,伤口会在伤口底部产生新的结缔组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愈合。
3. 三期愈合:也称再建造性愈合,是指在二期愈合失败或者伤
口感染等原因导致伤口无法自然愈合时,需要进行修复和重建的伤口。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采用手术、植皮等方法来进行修复。
4. 慢性愈合:也称慢性创面,是指由于疾病等原因导致的难以
愈合的伤口,如糖尿病足、静脉溃疡等。
对于这种类型的伤口,需要全面治疗并进行长期护理,才能有效地促进愈合。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伤口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管理措施,以便加速伤口愈合、降低感染风险、减少疼痛和不适等。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碰撞和摩擦等,同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及时治疗和护理。
临床观察前百慢性皮肤溃疡(CSU)又称慢性皮肤难愈合创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大小不等的溃疡,以长期不愈合为其临床特征,皮肤组织缺损、液化、感染、坏死,无法通过正常有序而及时修复,最终导致皮肤组织功能紊乱和解剖缺陷,病程一般超过4周而无明显愈合倾向的一种皮肤疾病。
在世界许多国家,慢性皮肤溃疡己经成为严重降低人们工作和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的重要因素⑴,其严重性及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已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慢性皮肤溃疡属中医疾病“臁疮”范畴,是皮肤科学、外科学常见、多发的病种之一,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难以愈合、愈后易复发,甚至可能癌变⑵的特点,并以皮肤溃疡形成后短时间内出现“疮渍而脓清,异臭色黯”的典型特征。
历代医家将慢性皮肤溃疡发病原因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内因,主要包括饮食失节、情志内伤、阴阳失调三个方面;二是外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邪毒及外来伤害两个方面。
在病机方面历朝历代医家众说纷纭。
中医学按照病情发展规律将慢性皮肤溃疡归纳为三期:1、溃疡前期:外感六淫邪毒侵袭肌表,致使局部皮肤气血瘀滞、经络阻塞不通,创面主要临床表现为红肿、疼痛、出血、紫暗等。
若邪毒与气血相搏结,局部气血瘀滞与经络阻塞愈发加重,溃疡将愈加深重。
所以,病性属实,病势较急。
2、溃疡中期:邪正交争激烈,余邪尚留经络肌表,血腐肉败而成脓,耗伤气血。
此期邪壅于内,正气虚损,证属虚实夹杂,病势趋缓。
3、溃疡后期:气血亏耗日久,经络空虚,肌肤失于荣养,腐肉难祛、新肌难生,故以正虚为主。
总之,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病机理可概括为“腐、瘀、虚”。
由腐致瘀,由瘀致腐,虚、瘀为本,腐为标[3-4],三者互为因果,交互作用。
治疗方面,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针对溃疡面不同阶段,皮肤科施以相应换药治疗。
根据溃疡三期,则临床治疗分别确定为祛腐期、祛瘀期、生肌愈合期⑸,并施以生肌玉红膏、苍竭膏、生肌象皮膏、活肤膏、复黄膏、红油膏、珍珠膏、九一丹、八二丹、三七丹、五五丹、九转丹等,收效较好,但是见效缓慢、疗程较长,而传统丹药多为汞制剂,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且易引起过敏⑹。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进展发表时间:2019-09-23T14:11:06.5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作者:杨名钫李存莉[导读] 难愈性创面(refractory wound,RW)是指多种原因形成的创面经1个月以上的治疗未能愈合,也无愈合倾向者[1]。
杨名钫李存莉通讯作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32)【关键词】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难愈性创面治疗难愈性创面(refractory wound,RW)是指多种原因形成的创面经1个月以上的治疗未能愈合,也无愈合倾向者[1]。
临床上主要包括糖尿病足溃疡、压力性溃疡、静脉性溃疡[2]、手术切口感染等。
创面经久不愈、渗出多,甚至发生感染等,难以通过普通换药来达到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一种较新的创面治疗方法,且效果明显[3],但专业成套装置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发现近几年在临床各类伤口治疗中除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外,同时在难愈合伤口的处理方面也占有一席之地的是成本低、取材方便、相对安全的改良版负压引流封闭技术。
在文献整理过程中,涉及到“自制负压引流装置、改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简易负压封闭辅助伤口闭合技术等”名称,通过对操作技术原理、过程的研究和对比,虽然称呼的不同,但文献中所想呈现给读者的均为同一技术,在以下文中统一名称为“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进行介绍。
1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原理持续负压引流能有效地的将切口的坏死组织、脂肪滴及渗出液等通过引流管排出体外,减轻了切口组织的水肿[4],负压还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来减少细菌的生长;通过负压机械作用促使创面周围组织靠拢、结合,加快创面肉芽组织的覆盖和表皮细胞生长,促使创面局部白细胞介素-8、细胞因子浓度增加,促进组织生长;全封闭式的负压吸引封闭膜还能有效保护创面[5]。
[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杨名钫,1972年6月生,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护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科护理。
什么是难愈合性创面?
发表者:袁敏琴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创面修复科
单从字面上了解,我们就知道什么是难愈合性创面。
顾名思义,难愈合性创面,就是伤口比较难愈合的创面。
我从事造口治疗工作数十年,虽然难愈性创面不会立即威胁生命,但因长期经久不愈的创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人带来沉重的护理与经济负担。
下面,我根据不同难愈性创面形成原因和性质分为以下几类:
1、外伤性溃疡
外伤性溃疡指主要因严重骨折、烧伤或在其造成的组织缺损和病变基础上发生的溃疡。
组织缺损较大、坏死组织较多和处理不当,是外伤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2、压迫性溃疡(褥疮)
身体骨隆起部位长期过度受压迫发生的溃疡。
常见于:①偏瘫、截瘫病人存在运动、感觉麻痹,没有经常翻身。
②深度昏迷、大面积烧伤、长时间全麻、石膏绷带包扎过紧等情形。
③慢性消耗、营养不良、负氮平衡等长期卧床不起病人,即使有不舒适亦无力变换体位。
3、放射性溃疡
由于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接受放射性治疗所致,常见于头颅、胸骨前、乳腺部位、锁骨上等部位。
表现为:溃疡大小不一、深浅不等,溃疡基底凹凸不平,肉芽组织生长不良且污秽,常有纤维素样物覆盖,多伴有细菌感染,边缘不整、呈潜行性,周围有硬似“皮革状”的瘢痕组织,外周皮肤变薄、色素沉着。
4、静脉淤血性溃疡
在静脉回流障碍的基础上轻微外伤或感染后发生的溃疡,多见于下肢。
下肢深静脉栓塞和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闭锁不全是造成静脉溃疡的常见原因。
静脉淤血性溃疡好发于小腿下1/3处,特别是内踝上方。
常表现为:色素沉着,皮肤萎缩变薄、变脆,溃疡大小不一、形态不规,溃疡较浅、基底不平,周围皮肤硬化。
5、动脉缺血性溃疡
在动脉供血障碍的基础上轻微外伤或感染后发生的溃疡,多见于下肢。
造成动脉缺血性溃疡的常见原因有:糖尿病血管病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6、感染性溃疡
一般溃疡均有继发性感染,感染性溃疡系指主要因真菌、结核杆菌等特殊性感染发生的溃疡,亦包括主要因一般化脓性感染或在其造成的组织缺损和病变基础上发生的溃疡。
7、恶性溃疡
有癌性溃疡和溃疡癌变两类,前者如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后者系指上述的各种溃疡,长期不愈,因炎症持续刺激而继发癌变。
我院创面修复科专业治疗各种创面,不植皮治疗各种难愈合性创面。
创面不愈合的患者可以选择到我院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