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_标准05版与97版的区别

_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_标准05版与97版的区别

_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_标准05版与97版的区别
_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_标准05版与97版的区别

房 产 测 量 规 范

房产测量规范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年2月22日发布,2000年8月1日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在国家测绘局1991年5月发布的《房产测量规范》的基础上,结合近期科技发展和生产的需求并参照国内外标准和规定制定的。 GB/T 17986在《房产测量规范》的总标题下,包括以下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房产测量规定》;《第二单元:房产图式》。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标准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建设部和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建设部和国家测绘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南京房屋产权管理处、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广州市房地产测绘所,西安市房地产管理局产权产籍处等单位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永江、华如宏、唐国芳、刘大可、黄保华、岳答孝、孟娟。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房产测量内容与基本要求,适用于城市、建制镇的建成区和建成取以外的工矿企事业单位及其毗邻居民点的房产测量。其他地区的房地产测量亦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2260--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 6962--1986 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T 17986.2--2000 房产测量规范第二单元:房产图图式 CH 1003--199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3 总则 3.1 房产测量的目的和内容 3.1.1 房产测量的目的 房产测量主要是采集和表述房屋和房屋用地的有关信息,为房产产权、产籍管理、房地产开发利用、交易、征收税费,以及城镇规划建设提供数据的资料。 3.1.2 房产测量的基本内容 房产测量的基本内容包括: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绘制,房产面积测算,变更测量,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等。 3.1.3 房产测量的成果 房产测量成果包括:房产簿册,房产数据和房产图集。 3.2 房产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3.2.1 房产测量的精度指标与限差 本标准以中误差作为评定精度的标准,以两倍中误差作为限差。 3.2.2 房产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末级相邻基本控制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0.025m。 3.2.3 房产分幅平面图与房产要素测量的精度 3.2.3.1 模拟方法测绘的房产分幅平面图上的地物点,相邻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 0.5mm。 3.2.3.2 利用已有的地籍图、地形图编绘房产分幅图时,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图上± 0.6mm。 3.2.3.3 对全野外采集数据或野外解析测量等方法所测的房地产要素点和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0.05m。 3.2.3.4 采用已有坐标或已有图件,展绘成房产分幅图时,展绘中误差不超过图上± 0.1mm。 3.2.4 房产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建设工程用砂

建设工程用砂、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比分析 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200002 摘要:《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以下简称《混凝土用砂石》)自2007年6月1日实施至今已有两年半时间,它对保证混凝土用砂、石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与《建筑用砂》(GB/T14684-2001)(以下简称《建筑用砂》)、《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01)(以下简称《建筑用石》)中的术语、质量要求、试验方法等多个方面没有统一,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现将三个标准规范之间主要差异点,以表格形式列出进行对比,以供各位同行参考,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加以协调。 一、《建筑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对比 2)公称粒径 ①《建筑用砂》 含泥量 天然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泥块含量 砂中原粒径大于1.18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600μm的颗粒含量。 石粉含量 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②《混凝土用砂石》 含泥量 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颗粒的含量。 泥块含量 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μm颗粒的含量。 石粉含量 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且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份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建筑用砂》将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颗粒级配等质量指标用实际尺寸来界定,而

《混凝土用砂石》用公称粒径来界定。 3)适用范围 ①《建筑用砂》 类别 适用范围 Ⅰ 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 Ⅱ 宜用于强度等级C60~C3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 Ⅲ 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②《混凝土用砂石》 类别 适用范围 Ⅰ 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 Ⅱ 宜用于强度等级C55~C30的混凝土。 Ⅲ 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或等于C25的混凝土。 《建筑用砂》按技术要求将砂分为Ⅰ、Ⅱ、Ⅲ类,而《混凝土用砂石》在质量要求中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将砂分为三种情况。 《建筑用砂》将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而《混凝土用砂石》将强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第1章总则 第2章平面控制测量 一般规定 设计、选点、造标与埋石 水平角观测 距离测量 内业计算 第3章高程控制测量 一般规定 水准测量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 第4章地形测量

一般规定 图根控制测量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 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第四节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工矿区现状图测量 水域地形测量 地形图的修测 第5章线路测量 一般规定 铁路、公路测量 架空索道测量 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 第6章绘图与复制 一般规定

绘图 编绘 晒蓝图、静电复印与复照 翻版、晒印刷版与修版 打样与胶印 第7章施工测量 一般规定 施工控制测量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放样 灌注桩、界桩与红线测量 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第8章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一般规定 竣工总图的编绘 竣工总图的实测

第9章变形测量 一般规定 水平位移监测网 垂直位移监测网 水平位移测量 垂直位移测量 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 附录一本规范名词解释 附录二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附录三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 附录四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附录五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 附录六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 附录七本规范用词说明 工程测量规范-总则

工程测量规范 第1章总则 第1.0.1 条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其成果、成图的质量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制订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其内容包括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对于测图面积大于50K㎡的1∶5000比例尺地形图,在满足工程建设对测图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宜按国家测绘局颁发的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第条工程测量作业前,应了解委托方对测绘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现场踏勘,并应搜集、分析和利用已有合格资料,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或勘察纲要。工程进行中,应加强内、外业的质量检查。工程收尾,应进行检查验收,做好资料整理、工程技术报告书或说明书的编写工作。 第条对测绘仪器、工具,必须做到及时检查校正,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修。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3年10月1日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通知 建标〔1992〕930号 根据建设部(89)建标计字第8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JGJ52—92,自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原部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79)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归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2年12月30日 目次 1总则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质量要求 4验收、运输和堆放 5取样与缩分 5.1取样 5.2样品的缩分 6检验方法 6.1砂的筛分析试验 6.2砂的表观密度试验(标准法) 6.3砂的表观密度试验(简易法) 6.4砂的吸水率试验 6.5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6.6砂的含水率试验(标准方法) 6.7砂的含水率试验(快速方法) 6.8砂的含泥量试验(标准方法) 6.9砂的含泥量试验(虹吸管方法) 6.10砂的泥块含量试验 6.11砂中的有机物含量试验 6.12砂中的云母含量试验 6.13砂中的轻物质含量试验 6.14砂的坚固性试验 6.15砂中硫酸盐、硫化物含量试验 6.16砂中的氯离子含量试验 6.17砂的碱活性试验(化学方法) 6.18砂的碱活性试验(砂浆长度方法)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序号图集号图集名称价格备注12009JSCS-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98.00 22009JSCS-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48.00 32009JSCS-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136.00 42009JSCS-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98.00 52009JSCS-5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128.00 62009JSCS-6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防空地下室68.00 72009JSCS-CP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建筑?装 修) 65.00 82009JSCS-CP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筑产品选用技术(水、暖、 电) 72.00 序号图集号图集名称价格备注12007JNZP-1节能专篇-建筑33.00 22007JNZP-2节能专篇-结构21.00 32007JNZP-3节能专篇-给水排水19.00 42007JNZP-4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54.00 52007JNZP-5节能专篇-电气23.00 序号图集号图集名称价格备注 103J001围墙大门33.80代替89SJ009(一)、(二);89SJ010; 2J007-1~2道路(1993年合订本)39.50原93SJ007(一)、(二)改号合订 3J007-3~4道路(1993年合订本)72.50原93SJ007(三)、(四)改号合订 4J007-5~8道路(1993年合订本)60.30原93SJ007(五)~(八)改号合订 504J008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57.00代替95J008-1、00J008-2~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技术措施(2009版) 节能专篇(2007版) 建筑专业图集代替2007版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 术措施 0类 总图及室外工程 北京华兴科标图书有限公司 电话:010-******** 联系人:魏 彬 QQ:497118630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

无锡云天汽车配件有限公司ISO/TS16949:2002 质量管理体系 内部审核记录汇编 目录 1年度内审计划(JL-P27-01) 2审核日程表(JL-P27-02) 3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采用的 过程分析模式图(JL-P27-00) 4内审检查表(JL-P27-03) 5不符合項报告(JL-P27-04) 6内审报告(JL-P27-05) 7不符合項分布表(JL-P27-06) 8会议签到表(JL-P04-05) 编辑: 审核: 批准:王秋雅 日期:2007-07-25

2007 年度内审计划 JL-P27-01 N.0601 1审核目的 全面检查本公司所建立的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是否保持正常运行,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2审核范围 ISO/TS16949:2002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所有部门、过程和班次。 3审核依据 ⑴ ISO/TS16949:2002 标准要求; ⑵相关法律法规、国家/行业标准及其他要求; ⑶ISO/TS16949:2002《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 ⑷顾客的特殊要求及与顾客签订的合同等。 4审核日程安排 表示纠正措施已验证合格编制:审核:批准: 日期:2007-03-15 日期:2007-03-15 日期:2007-03-15

编制:审核批准日期:

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采用的过程分析模式图JL-P27-00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是由若干相关的过程构成的。一个过程可能要由若干按一定顺序运行并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构成。所以,一个过程可能由若干部门共同完成;一个部门也可能涉及若干过程的运行。审核中应以过程方法为纲,根据上面过程乌龟图的模式,编制《内审检查表》,将每一具体过程加以展开。 审核时应根据《内审检查表》检查:1每一过程的输入是否充分?2国成输出是否适宜和有效?3过程的责任是否清楚和明确,岗位人员人员是否胜任?4过程地资源是否充分和良好?5过程的运行程序/方法是否正确并得到实施?6过程是否达到了策划的预期目标?7过程的各项活动是否充分予以展开?(具体格式见内审检查表JL-P27-03 No.00) 在《内身检查表》中应记录各部门在过程运行时的实施结果,据此判断过程是否达到策划的预期结果,并提出不合格项。 各部门亦应按过程分析模式图的要求,在体系的日常运行中监视和控制本部门的运行情况。 本内部审核检查表由内审小组编制,管理者代表审批。 编制:审批:日期: 2007-07-10

工程测量规范

建筑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建设部国家标准) 一 般 规 定 平面控制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 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1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自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2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3 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km 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 1 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采用统高斯投影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 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4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 5 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卫星定位测量 (Ⅰ)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σ=2 2)(d B A ?+ 式中 σ----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 /Km ) d----平均边长(km)。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m= []n WW N 31 式中 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 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 n---异步环的边数; 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建设工程用砂、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比分

建设工程用砂、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 对比分 建设工程用砂、石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比分析2011年04月04日 一、《建筑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对比 1、概念和定义不一致 1)人工砂 ①《建筑用砂》 人工砂 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机制砂 由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 混合砂 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②《混凝土用砂石》 人工砂 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 混合砂

由天然砂与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砂。 《建筑用砂》将机制砂和混合砂定义为人工砂,即机制砂和混合砂都 是人工砂,而《混凝土用砂石》仅将机制砂定义为人工砂。 人工砂与天然砂两者在生产工艺、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 区别,而混合砂是由天然砂和机制砂组成,混合砂中的天然砂质量和掺加比例 对混合砂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混合砂质量与机制砂质量特别是颗粒级配、细 粉含量有着明显差异。 2)公称粒径 ①《建筑用砂》 含泥量 天然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泥块含量 砂中原粒径大于 1.18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600μm的颗粒含量。 石粉含量 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②《混凝土用砂石》 含泥量 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颗粒的含量。 泥块含量 砂中公称粒径大于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μm颗粒的 含量。

石粉含量 人工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且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份与被加工母岩相同的颗粒含量。 《建筑用砂》将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颗粒级配等质量指标用实际尺寸来界定,而《混凝土用砂石》用公称粒径来界定。 3)适用范围 ①《建筑用砂》 类别 适用范围 Ⅰ 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 Ⅱ 宜用于强度等级C60~C3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 Ⅲ 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②《混凝土用砂石》 类别 适用范围 Ⅰ 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

房产测量规范与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对比

房产测量规范建筑面积计算规范(05国标) 建筑面积房屋的建筑面积系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 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包括阳台、挑廊、地下 室、室外楼梯等,且具备有上盖,结构牢固,层 高2.20M以上(含2.20M)的永久性建筑。 单层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应按其外墙勒脚以上结构外 围水平面积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 单层建筑物高度在 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 积;高度不足 2.20m者应计算1/2 面积。 2 利用坡屋顶内空间时净高超过 2.10m的部位应 计算全面积:净高在 1.20m至 2.10m 的部位应计算 1/2 面积;净高不足l .20m的部位不应计算面积。 夹层 房屋内的夹层、插层、技术层及其梯间、电梯间 等其高度在2.20M以上部位计算建筑面积。 层高小于 2.20m以下的夹层、插层、技术层和层 高小于 2.20m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不计算建筑 面积。 单层建筑物内设有局部楼层者,局部楼层的二层及以 上楼层,有围护结构的应按其围护结构外围水平面积 计算,无围护结构的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面积计算。 层高在 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而积;层高不足 2.20m者应计算1/2面积。 大厅门厅穿过房屋的通道,房屋内的门厅、大厅,均按一 层计算面积。门厅、大厅内的回廊部分,层高在 2.20M以上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建筑物的门厅、大厅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门厅、大 厅内设有回廊时,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面积计算。层 高在 2.20rn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 2.20m 者应计算1/2面积。 架空通廊、 走廊房屋间永久性的封闭的架空通廊,按外围水平投 影面积计算 有顶盖不封闭的永久性的架空通廊,按外围水平 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房屋之间无上盖的架空通廊。不计算面积。 建筑物间有围护结构的架空走廊,应按其围护结构外 围水平面积计算。层高在 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 积;层高不足 2.20m者应计算1/2面积。有永久性顶 盖无围护结构的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面积的l/2 计 算。 无永久性顶盖的架空走廊,不计面积。 走廊:与房屋相连的有柱走廊,两房屋间有上盖 和柱的走廊,均按其柱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与房屋相连有上盖无柱的走廊、檐廊,按其围护 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楼梯间、管 道井楼梯间、电梯(观光梯)井、提物井、垃圾道、 管道井等均按房屋自然层计算面积。 建筑物内的室内楼梯间、电梯井、观光电梯井、提 物井、管道井、通风排气竖井、垃圾道、附墙烟囱应 按建筑物的自然层计算。 楼顶间房屋在天面上,属永久性建筑,层高在2.20M 以上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及斜面结构屋 顶高度在2.20M以上的部位,按其外围水平投 影面只计算。 建筑物顶部有围护结构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 等,层高在 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 2.20m者应计算1/2面积。 阳台未封闭的阳台、挑廊,按其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 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挑楼、全封闭的阳台按其外围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建筑物的阳台均应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 室外楼梯属永久性结构有上盖的室外楼梯,按各层水平投 影面积计算 无顶盖的室外楼梯按各层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 算。 有永久性顶盖的室外楼梯,应按建筑物自然层的水平 投影面积的1/2计算。 无永久性顶盖的架空走廊、室外楼梯和用于检修、消 防等的室外钢楼梯、爬梯。不计算面积。

现行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目录全集

现行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给水排水专业(2012年)目录全集第1类给水设备安装 1、01S123 贮水罐选用及安装 2、02SS104 二次供水消毒设备选用与安装 3、06SS127 热泵热水系统选用与安装 4、06SS128 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选用与安装 5、S1(一)给水排水标准图集给水设备安装(冷水部分)(2004年合订本) 6、S1(二)给水排水标准图集给水设备安装(热水及开水部分)(2004年合订本) 7、08S126 热水器选用及安装 8、12S108-1 倒流防止器选用及安装 9、12S109 叠压(无负压)供水设备选用与安装 第2类消防设备安装 1、01S201 室外消火栓安装 2、04S202 室内消火栓安装 3、04S204 消防专用水泵选用及安装 4、04S206 自动喷水与水喷雾灭火设施安装 5、98S205 消防增压稳压设备选用与安装(隔膜式气压罐) 6、07S207 气体消防系统选用、安装与建筑灭火器配置 7、S2 给水排水标准图集消防设备安装(2004年合订本) 8、99S203、99(03)S203 消防水泵接合器安装 9、08S208 室内固定消防炮选用及安装 第3类排水设备及卫生器具安装 1、04S301 建筑排水设备附件选用安装 2、08S305 小型潜水排污泵选用及安装 3、09S302 雨水斗选用及安装 4、09S303 医疗卫生设备安装 5、09S304 卫生设备安装 6、S3(2010年合订本) 给水排水标准图集排水设备及卫生器具安装(2010年合订本) 第4类室内给水排水管道及附件安装 1、02S403 钢制管件 2、02S404 防水套管 3、03S401 管道和设备保温、防结露及电伴热 4、03S402 室内管道支架及吊架 5、03SS408 住宅厨、卫给排水管道安装 6、04S409 建筑排水用柔性接口铸铁管安装

建筑用砂石

建筑用砂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检测标准GB/T 14684-2001 建筑用砂 (二)取样:同产地,同时进场用大型工具运输以400m3、以小型工具运输的200m3为一验收批,不足上述数量者以一批论。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分布均匀。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8份,组成一组试样。每组试样的取样数量对每一单项试验应不小于表1最小取样重量。须作几项试验时,如确能保证试样经一项试验后不影响另一项试验的结果,可用同一组试样进行几项不同试验,取样数量(见表1)然后用分料器或人工四分法进行缩分。人工四分法将试样在潮湿状态下拌匀,堆成厚度20mm园饼,然后沿相互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园饼分成四等份取其对角的两份,然后再重新拌匀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缩分后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需数量。 每一试验项目所需砂的最小取样数量表1 (三)类别:(按技术要求分为三类) 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砼。

I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砼。 III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砼及建筑砂浆。 (四)技术指标 1、砂颗粒级配区 2、砂中含泥量、泥块含量限值 3、砂中有机物含量限值 有机物含量(用比色法试验);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如深于标准色,则应按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进行强度对比试验,抗压强度比不低于0.95%。 (五)常规试验步骤:(试验前应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一、砂的筛分析试验 1、本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1)试验筛:9.5、4.75、2.36mm和1.18、600、300、150μm的方孔筛,以及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

(2)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3)摇筛机。 (4)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0~110℃。 (5)搪瓷盘、毛刷等。 2 、试样制备:按取样规定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在100~110℃的温度下烘干到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9.5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3、试验步骤: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置于按筛孔大小(大孔在上、小孔在下)顺序排列的套筛的最上一只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紧,筛分时间为10min左右;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大小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直到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个筛,并和下一个筛中试样一起过筛,按这样顺序进行,直至每个筛全部筛完为止。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重量(精确至1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1%。 4、筛分析试验结果应按下列步骤计算: (1)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 (2)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该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总和)精确至1%; (3)按下式计算砂的细度模数(精确至0.01): M f=(A2+A3+A4+A5+A6)-5A1/100-A1

房屋建筑测量方案

施工测量方案 一、编制依据 1.1由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三林城W5-5,W5-8,W5-11地块公建工程》图纸。 1.2《三林城W5-5,W5-8,W5-11地块公建工程楼施工组织设计》 1.3土建工程施工涉及的有效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规程:《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建筑施工测量手册》 二、工程概况 三林城W5-5,W5-8,W5-11地块公建工程位于上南路,建筑占地面积9810m2,总建筑面积79480m2,主楼地下二层,地上四层(局部五层),地下建筑面积36400M2,地上43080M2。建筑物檐高23.45m,室内外高差150mm,±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5.50m。基础为桩承台—阀板基础,开挖深度-11.60m,基础底板厚650。建筑外轴线尺寸为243.6米×79.200米。 三、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3.1从场地的实际情况看,场地局部位置较宽敞,故对布设控制点无影响,根据根据设计院提供的总平面图内坐标点形成四边形进行控制,将控制点引测至场内,南北向控制点集中布设在南侧绿化带上,北侧只布设远向复核控制点,东西向控制点布设在西侧,东侧设复核控点。控制点布置及复核点见附图。 3.2布设的控制点均引向四周永久建筑物或马路上,且要求通视,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投测轴线时或后视时均在观测范围之内。 3.3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对楼层进行网状控制,设置控制轴线1、6、14、23、30轴,A、L轴为控制轴,详细控制点布置及引侧详见附图。 3.4高程控制点数据:根据总平面图提供的上南路路中(H 4.900)向建筑物四周引测固定高程控制点,东侧两个,南侧一个,距离基坑至少5m,埋于土层0.5m以下或设于周围永久建筑物上。 3.5控制点放样采用极坐标法,为便于复测,控制点的布置均成直线型。(见附图) 3.6、水准点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3.7、所有控制点必须设专人保护,定期巡视,并且每月复核一次,使用前必须进行校核。 四.轴线及各控制线的放样 地面控制点布设完后,转角处线采用2″级电子经纬仪进行复测。各控制线间距离采用全站仪检测,

20本国家装配式建筑标准和图集都在这里了,赶紧来收藏

20本国家装配式建筑标准和图集都在这里了,赶紧来收藏! 上周央视报道了装配式建筑将成为我国未来建筑模式!好激动好激动~那么国家现行装配式建筑政策有哪些 小编将20本国家现行标准图集整理好前方干货来袭 国家现行标准 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规程》较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近年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成果和全国各地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了国外先进技术,主要技术指标设置合理。 2、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 《标准》首次给出了诸如'工业化建筑'、'预制率'、'装配率'、'建筑部品'等术语和定义。由于经验不多,《标准》暂以单体建筑为评价对象,要求预制率不应低于20%,装配率不应低于50%。 3、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规程 此《规程》主要介绍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结构设计、构造要求、工程施工、工程验收。 4、木结构设计规范 《规范》内容涵盖基本木结构构件计算、木结构连接计算,普通木结构、胶合木结构、轻型木结构、木结构防火、木结构防护等。

5、木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适用于木结构的制作安装、木结构的防护,以及木结构的防火施工。 6、木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内容主要分为方木和原木结构、胶合木结构、轻型木结构、木结构的防护、木结构子分部工程验收。 7、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 主要内容是胶合木基本设计规定、构件设计、连接设计、构件防火设计、构造要求、构件制作与安装、防护与维护。8、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 适用于在建筑工程中采用金属齿板进行节点连接的轻型木 析架及相关结构体系的设计、制作、安装和维护管理。 9、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主要技术内容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多层剪力墙结构设计、外挂墙板设计、构件制作与运输、结构施工、工程验收。10、木骨架型组合墙体技术规范 此《规范》对木骨架组合墙体设计、施工和生产、质量和验收、维护管理进行了规定。国家现行图集 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表示方法及示例(剪力墙结 构)(15G107-1)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 (15G310-1)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15G310-2)4、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普通砼用砂、石检测 作业指导书 哈尔滨市龙盛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实验室 持有人: 普通砼用砂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检测标准 JGJ 52-2006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二、取样 同产地,同时进场用大型工具运输以400m3、以小型工具运输的200m3为一验收批,不足上述数量者以一批论。 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分布均匀。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8份,组成一组试样。 每组试样的取样数量对每一单项试验应不小于表1最小取样重量。可用同一组试样进行几项不同试验,然后用分料器或人工四分法进行缩分。人工四分法将试样在潮湿状态下拌匀,堆成厚度20mm圆饼,然后沿相互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园饼分成四等份取其对角的两份,然后再重新拌匀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缩分后材料量略多于进行试验所需数量。 每一试验项目所需砂的最小取样数量见表1。

三、技术指标 1、砂颗粒级配区 2、砂中含泥量、泥块含量限值 3、砂中有机物含量限值 有机物含量(用比色法试验);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如深于标准色,则应按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进行强度对比试验,抗压强度比不低于0.95。 四、常规试验步骤(试验前应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一)砂的筛分析试验 1、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普通混凝土用天然砂的颗粒级配及细度模数。 2、本试验应采用下列仪器设备: 试验筛:10.0、5.0、2.5mm的圆孔筛和1.25、0.63、0.315、0.16mm 的方孔筛,以及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 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摇筛机。 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0~110℃。 浅盘和硬、软毛刷等。 3、试样制备:试验前前应先将来样通过10mm筛,并算出筛余百分率,然后称取每份不少于550g的试样两份,分别倒入两个浅盘中,在100~110℃的温度下烘干到恒重。冷却至室温备用。 4、试验步骤:准确称取烘干试样500g,置于按筛孔大小(大孔在上、小孔在下)顺序排列的套筛的最上一只筛(即5mm筛孔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紧,筛分时间为10min左右;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大小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直到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个筛,并和下一个筛中试样一起过筛,按这样顺序进行,直至每个筛全部筛完为止。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重量(精确至1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1%。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深度规定 序号名称单价(元) 1 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68.00 2 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防空地下室48.00 3 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68.00 4 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38.00 5 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76.00 6 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49.00 7 200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23.00 8 200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给水排水19.00 9 200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建筑33.00 10 200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结构21.00 11 200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54.00 12 节能系列图集——电气专业合订本43.00 13 节能系列图集——给水排水专业合订本71.00 14 节能系列图集——建筑专业合订本(二)118.00 15 节能系列图集——建筑专业合订本(一)105.00 16 节能系列图集——暖通空调·动力专业合订本(二)120.00 17 节能系列图集——暖通空调·动力专业合订本(一)106.00 18 2005CPXY技术措施:建筑产品选用技术-产品选用技术条件98.00 19 2005CPXY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建筑产品选用技术专集80.00 20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5.00 21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20.00

建设用砂、石与混凝土用砂石标准对比分析

建设用砂石与混凝土用砂石标准对比分析 目前砂石标准实施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 1、《建设用砂》(GB/T14684-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作为砂、石产品标准来实施,《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作为应用性规范来实施。 2、混凝土搅拌站和部分预制构件厂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来进行质量控制,而砂、石供应商则采用《建设用砂》(GB/T14684-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作为交货检验依据。 3、在建设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设计、施工、监理基本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一、《建设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对比 1、概念和定义不一致 1)人工砂 ①《建筑用砂》 人工砂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②《混凝土用砂石》 《建筑用砂》将机制砂和混合砂定义为人工砂,即机制砂和混合砂都是人工砂,而《混凝土用砂石》仅将机制砂定义为人工砂。 人工砂与天然砂两者在生产工艺、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而混合砂是由天然砂和机制砂组成,混合砂中的天然砂质量和掺加比例对混合砂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混合砂质量与机制砂质量特别是颗粒级配、细粉含量有着明显差异。 2)公称粒径 ①《建筑用砂》 ②《混凝土用砂石》

《建筑用砂》将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颗粒级配等质量指标用实际尺寸来界定,而《混凝土用砂石》用公称粒径来界定。 3)适用范围 ①《建筑用砂》 ②《混凝土用砂石》 《建筑用砂》按技术要求将砂分为Ⅰ、Ⅱ、Ⅲ类,而《混凝土用砂石》在质量要求中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将砂分为三种情况。 《建筑用砂》将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而《混凝土用砂石》将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 2、质量指标不一致

陕西省09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陕西省09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附:废止和新启用图集目录 废止的《陕西省0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目录 专业序号废止的陕02系列图集名称现行的陕09系列图集名称 建筑专业 1 陕02J01 《建筑用料及做法》陕09J01 《建筑用料及做法》 2 陕02J02 《屋面》陕09J02 《屋面》 3 陕02J03 《外装修》陕09J03 《外装修》 4 陕02J04-1 《内装修(一)墙 面》 陕09J04-1 《内装修(墙面)》5 陕02J04-2 《内装修(二)配 件》 陕09J04-2 《内装修(配件)》6 陕02J04-4 《内装修(四)变 形缝、窗台及窗帘配件》 7 陕02J04-3 《内装修(三)吊 顶》 陕09J04-3 《内装修(吊顶)》8 陕02J05-1 《卫生间、盥洗室 及洗池》 陕09J05 《卫生间、盥洗室及 洗池》 9 陕02J06-1 《木门》陕09J06-1 《木门》 10 陕02J06-2 《室内装饰木门》

11 陕02J06-3《铝合金门窗》 12 陕02J06-4 《塑钢门窗》陕09J06-2 《塑钢门窗》 13 陕02J06-5 《彩色钢板门窗》 14 陕02J07-1 《墙身(一)轻质 空心条板隔墙》 陕09J07-1 《轻质空心条板隔墙》 15 陕02J07-2《墙身(二)钢丝 网夹芯水泥条板隔墙》 陕09J07-2 《钢丝网夹芯水泥条 板隔墙》 16 陕02J07-3《ASA泡沫建筑轻质隔墙》 17 陕02J08 《楼梯》陕09J08 《楼梯栏杆栏板》 18 陕02J09 《室外工程》陕09J09 《室外工程》 19 陕02J10 《地下工程防水》陕09J10 《地下工程防水》 20 陕02J11 《附属建筑》陕09J11 《附属建筑》 21 陕2006J15《建筑变形缝构造 图集》 陕09J15 《建筑变形缝》

水利工程测量规范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SL 52-93 目录 1 总则 2 平面控制测量 3 高程控制测量 4 放样的准备与方法 5 开挖工程测量 6 立模与填筑放样 7 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测量 8地下洞室测量 9 辅助工程测量 10 施工场地地形测量 11 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 12 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13 竣工测量 附录A 平面控制的标墩与标志 附录B 测边网角条件自由项限值计算 附录C 高程控制点标志、标石埋设规格 附录D 测量仪器高、棱镜(觇牌)高的精密方法 附录E 平面位置放样操作方法的规定 附录F 平面放样方法精度估算公式 附录G 有关高程放样的精度估算公式 附录H 用钢带尺精密传递高程计算公式 附录I 用具有平行玻璃板的水准仪进行高程放样时的有关计算(以威尔特N3水准仪为例) 附录J 钢带尺放样中的计算 附录K 光电测距边长和高差的各项改正值计算公式 附录L 像片控制点和标志 附录M 洞外、洞内导线贯通误差估算 附录N 沉降观测点设置和工程量计算方法 附加说明 主要符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电力工业部 关于颁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SL52-93的通知 水建[1993]330号 为推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技术的进步,保证施工测量的质量,水利部和原能源部委托水利水电长江葛洲坝工程局为主编单位,对原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局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DJS 9-85进行了修订。该规范的修订送审稿已通过两部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SL52-93,自1993年12月1日起执行,原局标准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主编单位负责解释,水利电力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 1993年6月25日

国家标准图集编号规则

国家标准图集编号规则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分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代号。建筑专业的代号为J、结构为G、给水排水为S、暖通为K、动力为R、弱电为X、人防为F。 每个专业的图集又分有标准图、试用图、参考图、合订本等不同的类型。 国家标准图集编号 J——建筑图集; G——结构图集; S——给排水图集; D——电气图集; X——弱电图集; K——暖通图集; R——动力专业图集; M——市政路桥图集; F——人防工程图集。 前面加C指重复使用图,前面加S指试用图,如04CJ01-1 02SS405-1。 编号方法 1985年以后,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编号由批准年代号、专业代号、类别号、顺序号、分册号组成,例如:03G101-1 03G101-1 批准年代号 (合订本无此项,批准年代号显示在分册中) 结构专业 代号 (试用图为SG) (参考图为CG) 图集类 别号 (参见下表) 顺序号分册号 (无分册时无此 号)

类别号的编号与类别对应表: 编号类别编 号 类别 1制图规则及设计深度5钢结构构件及构造 2构筑物6砌体构件构造 3钢筋混凝土构件及构造7新型墙体材料构件及构 造 4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及构 造 国家标准图集编号 J——建筑图集;G——结构图集;S——给排水图集;D——电气图集;X——弱电图集;K——暖通图集;R——动力专业图集;M——市政路桥图集;R——动力专业图集;人防工程图集F。 前面加C指重复使用图,前面加S指试用图,如04CJ01-1 02SS405-1。 地方标准图集编号 “省简称+发行年份+标准编号+图序号”或“发行年份+省简称+标准编号+图序号”或“发行年份+省简称第一个大写字母+标准编号+图序号” 如陕西省的建筑标准图集编号为“陕02J02 ”,浙江省的建筑图集为“97浙TJ1”,河南省建筑标准图集编号 05YJ 为方便大家查找,神匠居已经在整理资料时把资料按照编号规范进行整理。在搜索的时候可以直接搜索图集编号或按图集分类查询。如搜索国标03G101-1,建议搜索“G101”,注意“-”为减号。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地形测量 4.1 一般规定 第4.1.1条测图的比例尺根据工程性质、设计阶段和规模大小,可按表4.1.1选用。 测图比例尺的选用表4.1.1 注:对于精度要求较低的专用地形图,可按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的规定进行测绘或利用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放大成图。

第4.1.2条地形的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α)大小确定,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平坦地:α<3°; 丘陵地:3°≤α<10°; 山地:10°≤α<25°; 高山地:α≥25°。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按表4.1.2选用。 第4.1.3条地形图的图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国家标准图式中没有规定的地物、地貌可自行补充,但应在技术报告书中 注明。 第4.1.4条地形测量的区域类型,可划分为一般地区、城镇居住区、工矿区和水域。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表4.1.2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 表4.1.2

注:一个测区同一比例尺,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第4.1.5条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位置中误差,应 符合表4.1.5的规定。 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mm) 表4.1.5

注:隐蔽或施测困难的地区,可放宽50%。 第4.1.6 条等高线插求点对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 4.1.6的规定。 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表4.1.6 注:①Hd为等高距(m); ②隐蔽、困难的地区,可按上表放宽50%。 第4.1.7条工矿区细部点位置和高程的中误差,应符合表4.1.7的 规定。 细部点位置和高程的中误差(cm) 表4.1.7

第4.1.8条地形原图制作时,宜选用厚度为0.07~0.10mm,伸缩率 小于0.2‰的聚酯薄膜。 第4.1.9条地形图的分幅,可采用矩形或正方形。图幅的编号,宜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的千米数表示。小测区可采用顺序编号;对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亦可沿用原有的分幅和编号。 第4.1.10条图廓格网线绘制和控制点的展点误差,不应大于0.2mm。图廓格网的对角线、图根点间的长度误差,不应大于0.3mm。 第4.1.11条每幅图应测出图廓外5mm,图幅的接边误差不应大于本规范表4.1.5和表4.1.6规定值的22倍,小于规定值时,可平均配赋;超过规定值时,应进行实地检查和修改。 第4.1.12条地形图应经过内业检查、实地的全面对照及实测检查,实测检查量不应少于测图工作量的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