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翻译《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我始终没有弄明白。
为什么一个人,仅仅用28个字,就可以把秋意这样深刻清晰地描摹出来,下笔又是那样浅淡。
看上去,浑似——漫不经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离人,哪一个不是寻常季节,寻常见的景物?就是道上随便扯个农夫,樵夫,也能认得出,说得清的东西,怎见得到了他马致远手里,这么组合排列一下,就通了灵窍,轻轻地挣壁而出,化身为龙了呢?“枯藤老树昏鸦”,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寒鸦数只,哑哑枯叫。
若你是离人,天涯道路无尽,日已暮,乡关尚不知在何处,又怎禁得,老树寒鸦的逼促,一声声叫得人心惊梦寒?归途漫漫,牵动了乡愁泛滥,脚步沉重的离人又如何能够涉水而回?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弥漫开去。
像一朵渐行渐近的黑云,渐渐笼住人心。
“小桥流水人家”,枯涩发黄的归途中,突然看见远处有小桥流水,绕水而居的村户;天空有炊烟飘荡,随风袅袅,像游子羁客身体里按捺不住的乡魂。
长风几万里,梦魂不到关山难。
这个人,牵着那匹瘦马,走过桥上。
溪水清透,他看见自己的脸,皱纹纵横如山岳,鬓发已斑白。
苍老,这个从未在心里停伫的词,突然,突兀地出现在面前,凌厉得让人无从逃避!曾经是多么年轻的少年,策马扬鞭,以为功名理想全在远方;以为匹马单枪,凭着胸口的一股热气,一定可以捭阖天下,出人头地。
天下?何处不可以成为天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再旷世绝代的英雄也不是这世间唯一一朵花,成开败谢,时候到了,自然有新花顶替。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和赏析
1、【整体感知】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3、【诗歌主旨】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
《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
下面是风林网络作文栏目小编为您精心编辑的《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示,写出好的作文。
《天净沙·秋思》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天净沙·秋思》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天净沙·秋思》注释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天净沙·秋思》译文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天净沙·秋思》赏析一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天净沙秋思原文: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对名都语重深,只有香如故。
总胜欢笑今古里,晓风残月白云低。
更无人处那堪薄,云淡风轻近午时。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七绝词。
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词的开篇写下了秋天的景象:“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诗人借景抒怀,将秋日的丰收与凋零描绘得淋漓尽致。
草色烟光残照,将人们的思绪引向了远方,细细品味着这个季节的变化。
然而,无言谁会凭栏意,诗人的心事只能自己品味,而无法述说给他人听。
接下来,诗人着墨于“名都”,通过对名都的描绘,深化了诗的意境:“拟对名都语重深,只有香如故。
”名都指的是世态炎凉的都城,表达了诗人的欲言又止,将自己的思绪与情感倾诉于名都。
而“香如故”,则带有浓郁的怀旧之情,让人感叹岁月的流转。
下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总胜欢笑今古里,晓风残月白云低。
”诗人虽然生活在繁华喧嚣的环境里,但内心却感到孤独和落寞。
总胜欢笑今古里,虽然四周一片欢声笑语,但其中却无法填补诗人内心的空虚与寂寞。
晓风残月白云低,诗人通过对风、月、云这些象征性的意象的运用,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寂之感。
最后一句“更无人处那堪薄,云淡风轻近午时。
”诗人感叹着人事无常,岁月荏苒。
更无人处那堪薄,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寂寞。
云淡风轻近午时,则是对光阴易逝的叹息。
这句话既是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天净沙·秋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内疚与思念之情。
通过对词中意象的运用,诗人巧妙地表现了孤寂、荏苒和无奈的情感。
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诗人成功传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使得这首词成为了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品味的空间。
天净沙·秋思逐句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就这么一句,感觉像一幅画突然在眼前展开了。
你看啊,那干枯的藤条,就那么毫无生气地缠在老树上,好像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树上呢,还有几只乌鸦,在黄昏的笼罩下,“呱呱”叫着,那声音听起来就有点凄凉。
这场景啊,就像是一个孤独的老人,默默地守着自己破旧的房子,没有一点活力。
“小桥流水人家”,嘿,这一句就有点温馨的感觉了。
一座小小的桥横跨在潺潺的流水上,桥边有几户人家。
烟囱里还冒着袅袅的炊烟呢,感觉屋子里的人正在准备着热乎乎的饭菜。
可是啊,这和前面的枯藤老树昏鸦一对比,就更显得诗人的孤独了。
人家都有温暖的家,而自己却在外面漂泊,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的幸福。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那肯定是很久很久没人走的路啦,被风一吹,满是灰尘。
西风呼呼地吹着,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你耳边不停地吵闹,可这吵闹声里全是萧瑟。
再看那匹马,瘦得皮包骨头的,驮着诗人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
马都这么瘦了,可见诗人这一路是多么的辛苦,吃不好睡不好的。
“夕阳西下”,太阳慢慢落下去了,一天又要过去了。
这时候的光线变得特别柔和,但是也有一种说不出的哀愁。
就好像是在告诉你,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就像这一天一样,马上就要结束了,而诗人的漂泊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断肠人在天涯”,哎呀,这一句可真是把那种孤独、愁苦的感觉推到了极致。
断肠人啊,就是伤心到了极点的人。
诗人自己一个人在遥远的天涯流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心里的苦都不知道跟谁说。
看着前面那些景色,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
他就像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孩子,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着所有的痛苦。
这整首小令啊,虽然短短几句,但是把那种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愁苦还有对家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心里都酸酸的。
天净沙·秋思原文天净沙·秋思原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鉴赏】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
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
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天净沙·秋思全诗意思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散曲。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作品原文
【越调】天净沙⑴·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曲调之一。
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越调。
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白话译文
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
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缭绕。
在瑟瑟秋风中骑着一匹瘦马,缓慢地走在荒凉的古道。
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让知识带有温度。
《天净沙·秋思》鉴赏整理《天净沙·秋思》鉴赏《天净沙·秋思》为元代文学家马致远。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天净沙·秋思》鉴赏,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译文】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静谧而温馨。
荒芜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乏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踟蹰而行。
夕阳慢慢落山了,但是在外是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际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鉴赏】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精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胜利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今日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旧体现出肯定的挨次来。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
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其次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
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动感,但这种跳动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最终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挨次。
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天净沙·秋思》鉴赏】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天净沙·秋思课文一、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的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但他的散曲也有不少叹世之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文人的失意。
三、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创作于元代。
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汉族文人在政治上受到压抑,社会地位低下。
马致远长期漂泊在外,仕途不顺,经历了种种的坎坷,他怀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家乡的思念,创作了这首著名的小令。
四、词句解析。
1. “枯藤老树昏鸦”- 这一句描绘出一幅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是衰败、毫无生机的意象,“昏鸦”则点明了时间是傍晚,乌鸦归巢,而此时漂泊在外的游子却无处可归。
2. “小桥流水人家”- 这里描绘出一幅温馨的田园生活画面,与前面的萧索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的象征,这种温馨的场景更加深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漂泊的孤独感。
3.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是古老而荒凉的道路,象征着游子的漂泊之旅漫长而艰辛;“西风”点明季节是秋季,秋风萧瑟,更添凄凉;“瘦马”则表明游子旅途的疲惫和生活的困窘。
4. “夕阳西下”- 这是写景的进一步渲染,夕阳的余晖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昏黄的色调,暗示着一天即将结束,而游子的漂泊还在继续,同时也象征着人生的迟暮。
5. “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是指极度悲伤的游子,“天涯”极言距离家乡之远。
这一句点明了全曲的主旨,表达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五、艺术特色。
1. 意象组合。
- 全曲运用了众多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这些意象看似松散,实则通过作者巧妙的组合,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从不同角度烘托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孤寂愁苦的心境。
2. 情景交融。
- 作品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及全文赏析《天净沙·秋思》的意思及全文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是枯燥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休息。
小桥下,溪流流过两岸的人家。
出自《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⑵,古道西风瘦马。
落日西下,断肠人在天边。
注释:⑴枯藤:枯燥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黄昏。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巴望。
⑶古道:现已抛弃不胜再用的陈旧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冰冷、萧条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描述哀痛沉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流浪天边、极度哀痛、流落他乡的旅人,由于思乡而哀肠百转。
⑸天边:天边,非常远的当地。
译文①枯燥的藤蔓,垂老的古树,落日下一只萎靡不振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溜溜的枝桠上。
纤巧特别的小桥,潺潺的流水,矮小寒酸的几间茅屋,反而益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芜的古道上,一匹消瘦瘦弱的马载着相同疲乏瘦弱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落日逐渐落山了,可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园在何方?念及此,天边流浪的游子怎不哀肠百转!②枯燥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休息。
小桥下,溪流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乏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慢慢跋涉在陈旧苍凉的道路上。
黄昏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流浪在远离故土的当地。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造的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象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边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苍凉的布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漂荡天边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土、倦于流浪的凄苦愁楚之情。
小令句法特别,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总共列出九种景象,言简而义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言语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抑扬有致,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全曲以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
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落日,断肠人,天边十二个名词,作者将这十二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奇妙的拼合联合起来,组成了这四幅美丽的画面。
《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河大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
2、采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 学生朗读小令,学习朗读的方法。
2、分析这首古词
* 一首小令,一缕情思,一种意境。
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意境?(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举手回答“断肠”)
* 进一步深入挖掘词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肝肠寸断?
教师插入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故事,是成语肝肠寸断的由来:“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其母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是说桓温带兵入四川,途经三峡时,有个部下抓住一只小猴子,想带到路上玩。
母猴思儿心切,跟着船的方向沿路哀号,一直跑了百余里路还不肯离去。
后来它索性跳到了船上,被撞死了。
有个士兵破开母猴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肠子都断成了一寸
一寸的小节……)
*(展示我选取的四幅美丽的秋景图)提问:诸多如画的秋景,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何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让学生两人一组来讨论、分析并回答)
展示三幅小桥流水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一幅最符合本此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为什么?
* 教师提问:为何瘦马?何为瘦马?
3、赏析这首古词
这首小令仅五句28个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可见,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4、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通过分组讨论来分析诗词的异同)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共同特点:体裁相同(小令),描写的都是秋景,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不同点: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时白朴写的较为平淡,突出显现了游子之悲。
三、课后作业
1、背诵本古词
2、收集描写“秋思”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