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诗词赏析|〔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老树上,黄昏时乌鸦归巢。
小桥下流水潺潺,村庄里炊烟袅袅。
秋风中骑着瘦马,行走在荒凉古道。
夕阳从西边落下,游子漂泊在异乡。
【赏析】其一,作者郁郁不得志,流落他乡,悲秋而作。
曲牌名“天净沙”又名“塞上秋”,属越调。
这首曲只有28个字,虽无一个“秋”字,但题目《秋思》直接表明了游子浪迹天涯的困顿心境。
蒙古人入关后,盛行“九儒十丐”之说。
如宋代郑恩肖《心史》中记载:“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按职业细分,把人划分为十等臣民。
于是,元代的大批儒生(读书人)被称为“臭老九”。
马致远,没有太多生平记录。
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卷上》记载:“大都人,号东篱老,江浙省务提举。
”元朝奉行民族高压政策,尽管马致远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却一直不得志,未能施展才华;他一生穷困潦倒,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离生活,晚年无奈隐退。
其二,这首曲情景交融,言简意丰,意象愁苦。
开篇布景,满目萧瑟。
巧妙运用“蒙太奇”手法,通过9组画面叠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9个物象看似彼此孤立,却又愁意绵绵贯穿期间,极富画面感,赖人寻味。
秋气肃杀,草木凋零。
容易令人触景生情,感叹年华似水、生命衰老。
如小令中,“枯”“老”“昏”“古”等字样,尽显凄凉;再加上“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情反衬之下,自己却四处漂泊,不知何以为家?于此,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实乃点睛之笔;简洁有力,把作者的悲苦与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马致远(生卒不详),字致远,号东篱,传闻元代大都(今北京)人。
曾任江浙省务提举,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存有散曲辑本《东篱乐府》,小令百余首;文词豪放,义愤填膺,含有遁世和归隐情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 28 字, 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 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第一幅画, 形象的描绘出深秋时节的景象: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 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 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我们可以 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 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 家小院。
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这一 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在这里,以乐 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 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此时, 夕阳正西沉, 撒下凄冷的斜晖, 本是鸟禽回巢、 羊牛回圈、 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 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 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 诗言志,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 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 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 感到具体生动。
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与“水” 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 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赏析 ]相关文章:。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导语:《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赏析。
欢迎阅读!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对这一断言是否过于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用来观照这首小令却是非常恰切的。
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缕,进而结晶出这样一首蕴藉着游子绵绵不绝的愁绪,且格调苍凉、笼罩着愁云惨雾的《天净沙·秋思》也就不足为怪了。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及全文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是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出自《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⑵,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黄昏。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⑸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译文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全曲以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
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十二个名词,作者将这十二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的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了这四幅优美的画面。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大桥下流水一阵阵作响,大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丧失了光泽,从西边落。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天净沙:曲牌名。
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下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求。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愤到极点的人,此处指飘泊天涯、极度伤感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一、主题:通过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衬托的读法,将抒情主人公放在特定的氛围中,并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至了高度的统一。
前三行全是写景,十八字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
”这“枯”“老”“昏”三个词,描绘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悲凉氛围。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诗人当时自己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奔波与劳累已不言而喻了。
这与归巢的昏鸦与团聚的人家真可谓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三、作者马致远(生卒年无考),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的散曲被尊崇为“元代第一大家”。
作者简介:马致远(约年-年至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存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说“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年初-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年)至泰定元年(年)秋季间。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⑵,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黄昏。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⑸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译文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全曲以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
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十二个名词,作者将这十二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的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了这四幅优美的画面。
关于秋天【天净沙·秋思】诗词释义鉴赏秋季是春夏秋冬四季之一。
从气象意义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0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满)。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秋天的诗词吧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译文及注释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天净沙·秋思诗词赏析天净沙·秋思诗词赏析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作者介绍】马致远(1250?~1323?)号东篱。
元大都(拿北市)人。
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隐居杭州乡村。
他是元代著名杂剧、散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多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
有近人辑本《东篱乐府》。
二、【解题】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秋天的思绪。
三、【译文】黄昏,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嗍嗍西风,荒凉古道,疲惫不堪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已经落下,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乡思亲之情,简直要肝肠俱断了。
四、【简析】枯藤老树昏鸦,写旅人眼中所见。
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
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
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以乐写哀,和萧索荒凉的上下两句形成对比,反衬了作者孤独、寂寞、愁苦和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
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
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渲染悲凉气氛。
昏鸦归巢,小桥人家,为“断肠人在天涯”做铺垫,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
作者直抒胸臆,强烈的表达了作者悲凉孤独愁苦和思乡之情。
五、【主题】通过对秋天黄昏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悲凉的情思,抒发了一个长期飘零异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鉴赏导读:《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天净沙·秋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元代诗人马致远所作,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赏析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赏析【作者:马致远】【年代:元代】【诗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备注】马致远,(1250-1324),是元代着名的戏曲作家。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着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的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故有“马神仙”之称。
其曲词豪放洒脱,散曲成就尤为世人推崇。
【古韵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
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这是一首描述羁旅游子的极品,以其意境高远而为千百年来传唱不朽。
整篇二十八字,由十一个意象构成,看似杂乱,实则经过精心布置排列在一起,孤立的景物就构成有机整体,显现出一派萧瑟与黯淡。
前三句十八字之间无任何动词连接,前两句写的是眼中所见,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这三组意象组合到一起,就勾勒出旅途中的孤单与寂寥。
后两句写游子的心理感受,夕阳独立,寂寞无言,恍若日暮途穷一般。
如果说前面三句还只是烘托了一种悲伤的、萧瑟的氛围,那么这两句就把这种氛围推到了极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
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全文赏析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出自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年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
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
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赏析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
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
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
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
《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天净沙秋思》赏析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赏析篇一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约1251年-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秋思之祖”。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致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都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内容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将要回巢的乌鸦,潺潺流水的小桥旁边住着几户人家,迎着西风,骑着瘦马,一人在古道上独行。
太阳快要落山了,思乡的游子还在漂泊。
主旨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愁情与思乡之情。
勾勒了一幅凄凉萧条的秋景图象,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乡间图景,以此烘托出漂泊天涯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游子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
手法2、运用白描的手法,用朴素简练刻画写出了具有色彩的事物,融情于物,渲染出了一幅凄凉破败的深秋晚景图,烘托出游子凄苦愁楚的心情。
《天净沙·秋思》赏析篇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词句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白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后两句赏析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赏析
【作者:马致远】
【年代:元代】
【诗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备注】马致远,(1250-1324),是元代着名的戏曲作家。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着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的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故有“马神仙”之称。
其曲词豪放洒脱,散曲成就尤为世人推崇。
【古韵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
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这是一首描述羁旅游子的极品,以其意境高远而为千百年来传唱
不朽。
整篇二十八字,由十一个意象构成,看似杂乱,实则经过精心布置排列在一起,孤立的景物就构成有机整体,显现出一派萧瑟与黯淡。
前三句十八字之间无任何动词连接,前两句写的是眼中所见,第三句乃游子自身描述,这三组意象组合到一起,就勾勒出旅途中的孤单与寂寥。
后两句写游子的心理感受,夕阳独立,寂寞无言,恍若日暮途穷一般。
如果说前面三句还只是烘托了一种悲伤的、萧瑟的氛围,那么这两句就把这种氛围推到了极端。
古代诗文在铺排多种意象时有两种写法,一是平行,二是加倍。
这首小令可谓兼而有之。
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夕阳等意象的形状、色彩来看,无不渗透着天涯浪子悲凉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这首妇孺皆知的小令全文仅仅二十八个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短短的篇幅里,马致远描写了一个天涯过客的愁思,意境萧瑟悲凉。
时已深秋又临黄昏,藤是枯藤,树是老树,吹着飒飒西风。
道是古道,马是瘦马。
飘零在天涯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能不断肠呢看那小桥、流水、人家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谧温馨,而家乡、亲人却又离得那么遥远。
天气渐冷,家中的一切的一切让人牵挂。
可作为游子,却还要骑着疲惫的瘦马,一颠一簸地漂泊天涯。
此情此景,怎不叫人肝肠寸断啊!
青山遮不住悲秋。
秋,易使人悲叹,伤心泪涟涟;秋土悲,秋女怨,九曲回肠的碎心曲,让人揪心。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
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
零汀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
“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赋深情,一双哀淡
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
驿站飘失了,残留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萧萧悲凉的“西风”。
瘦弱羸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
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上段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
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融、妙含无垠的小令曲,故有“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的确委实不过。
倘若只有这九个名词,岂不是遭後人“怡其笑矣”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伏着千万思绪惆怅,笔锋一转,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层的意境,跃然跳出,一幅精美绝伦的古画浮在眼前!夕阳傍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悲落叶于劲秋”,秋古来触发深思。
光阴如梦,往事堪嗟。
马致远曾热衷於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现实的体验、愤世,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饱腹之学,无所用之。
失意、痛苦、悲凉、孤独,一切衷肠,只能用枯秃的笔,痛吐出来,倾诉出来。
意深,含蓄无限,玩味无穷;调高,心驰物外,意溢於境。
是境,是景,水乳交融,情景映衬;是意,是情;相辅相成,相济相生。
怪不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
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
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
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5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着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已被载入初一课本。
有名家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
东光县志曾有记载。
东光马氏族谱也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