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A版第九册2美丽的“三潭印月”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20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
美丽的“三潭印月
班级姓名
★认识新朋友。
fán huāsìjǐn háng zhōu fànwéi tíng tái lóu gé
()()()()
chǔcún jiāo guàn cháng dī guāng huī
()()()()
★照样子仿写词语。
例:明月如盘残阳如()月光如()
月色溶溶波光()绿树()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每当中秋节的晚上,明月如盘,光辉朗照。
这时候,人们在三个石塔里点起明亮的灯烛,再把石塔上的小圆洞蒙上薄纸,它们就好像是月亮投在湖面的影子,“天上一轮月,湖中影成三”。
据说,“三潭印月”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每当此时,月色溶溶,灯影朦胧,波光闪闪。
众多游人到西湖来赏月、划船,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
纱帽山小学电子教案模板(语数学科)学科:语文班级:四(3)执教者:徐艳玲课题21 三潭印月主备教师徐艳玲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收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难点收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2教学方法讲解教具、学具准备图片,课件教学过程共案部分二次备课一、回忆并朗读上节课的内容。
二、继续学习,解疑,朗读。
1、“三潭印月”是怎样的景色?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请一个同学读第一句,其他同学读后面的部分,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最后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一段也是这种结构。
教学过程2、为什么叫“三潭印月”?指名说说两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读一读。
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文中有4个问句,教师可让学生比较一下他们的异同,朗读时也要区别。
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再指名读,男女生分读。
三、创设情景,以读悟情。
1、天上有一轮明月,水中15个月亮,那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2、课件出示夜景图,教师根据图画内容相机解说。
3、指导朗读。
4、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5、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吧。
四、拓展延伸,指导运用。
1、美丽的西子湖不仅有“三潭印月”这一景观,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
2、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
3、仿照第2、4段的格式介绍自己教学过程的资料。
板书设计21三潭印月小岛的来历挖、堆、立石塔的造型优美、别致“三潭印月”的来历中秋月圆、点灯、蒙纸中秋夜美景天堂。
课内阅读题
一、阅读“美丽的三潭印月”片段,完成下列问题
这三个石塔造型优美别致,上头尖,中间镂成一个空心的球,像三个宝葫芦。
现在,人们已经把这三个石塔作为杭州西湖的标志了。
guāng huī
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每当中秋节的晚上,明月如盘,()朗照。
这时候,人们在三个石塔里点起明亮的蜡烛,再把石塔上的小洞蒙上薄纸,他们就好像是月亮投在湖面上的影子,“()”。
据说,“三潭印月”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méng lóng
每当此时,月色溶溶,灯影(),波光闪闪。
众多游人到西湖来赏月、划船,一片欢声笑语。
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1、词语:⑴看拼音,在括号内填上词语
⑵照样子写出词语(至少写出4个)月光溶溶波光闪闪
⑶依据原文,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2、句子:⑴用“﹋”画出原文中的比喻句,并写出一句比喻句
⑵用“_”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将其改为陈述句。
3、西湖的标志是什么?三潭印月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美丽的“三潭印月”》习题——第一课时
一、基础题
照样子,写词语。
1.明月如盘残阳如()月光如()
2.月色溶溶波光()绿树()
二、综合题
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
()小鸟在枝头歌唱,蝴蝶在花间飞舞。
()春风送暖,冰雪消融,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大地披上了绿
色的新装。
()它们在美好的春光里,多么欢乐啊!
()柳树发芽,桃树开花,明媚的阳光普照山河,到处是生气勃勃的
景象。
三、提高题
为什么叫“三潭印月”呢?每当中秋节的晚上,明月如盘,光辉朗照。
这时候,人们在三个石塔里点起明亮的灯烛,再把石塔上的小圆洞蒙上薄纸,它们就好像是月亮投在湖面的影子,
“天上一轮月,湖中影成三”。
据说,“三潭印月”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每当此时,月色溶溶,灯影朦胧,波光闪闪。
众多游人到西湖来赏月、划船,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
1.第一段话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抄写你喜欢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两个问句抄下来。
读一读,体会它们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血水
2.粼粼青青
二、综合题
(3)(2)(4)(1)
三、提高题
1.三潭印月名字的由来。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3.第一个是设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
《美丽的“三潭印月”》习题——第二课时一、基础题1.重点字组词。
杭()繁()阁()储()2.照样子,写词语。
繁花似锦()隐隐约约()二、综合题读词语,选其中的两个造句。
月色溶溶波光闪闪欢歌笑语繁花似锦人间仙境三、提高题游乐山去年暑假,我回到久别的家乡,和妈妈一道游览了风景迷人的乐山。
我们沿着山路拾级而上。
只见苍松翠柏遮天蔽日,一束束光柱和山间弥漫的晨雾交映在一起,形成无数个五彩的光环,叫不出名的鸟儿,叽叽喳喳的鸣叫声,为这里增添了无限生机。
半山腰有一块草地。
“油炸豆腐干!”“麻辣豆腐脑!”……个体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给游人增添了无限乐趣,使你情不自禁地去领略乐山小吃的风味。
来到山顶,我和妈妈席地而坐,眺望四周景色。
西面的峨嵋山仿佛近在咫尺,大渡河水波涛滚滚,北面的乐山城马路笔直,高楼林立,高低不一,层层堆叠;往南是宽阔的马路,通向五通桥。
我站在乐山上,真是太美了!我喜欢家乡的乐山,我更喜欢我的家乡。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舒畅()增添()眺望()乐趣() 2.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写下来。
————————————————————3.把短文第2~4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想想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乐山迷人的风景的。
4.哪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
参考答案一、基础题1.杭州繁华阁楼储藏2.明月如勾战战兢兢二、综合题造句合乎情理即可。
三、提高题1.舒畅──舒服增添──添加眺望──瞭望乐趣──趣味2.情不自禁近在咫尺3.山路→半山腰→山顶4.第一自然段。
《美丽的“三潭印月”》学案——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会写字“杭、繁、阁、储、灌、堤、范、辉”。
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体会课文中设问、反问句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部同学。
1.认一认,读一读。
波光闪闪欢歌笑语绿树依依繁花似锦
2.围绕“三潭印月”这一景点都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3.文中提到哪些景物和相关故事,画一幅图表示出景物的位置,简单介绍这
些景物。
4.介绍“三潭印月”的来历。
5.找出文章中的问句,比较问句的不同形式和各自的作用。
6.假设自己是一名曾到过西湖,领略过“三潭印月’’美景的游客。
用自己的口吻介绍“三潭印月”的景点。
《瀑布》《海底世界》《五彩池》《美丽的三潭印月》教学案《瀑布》《海底世界》《五彩池》《美丽的三潭印月》《瀑布》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
能力目标: 1. 能联系整首诗展开想像,了解诗中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揣摩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海底世界》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能力目标: 1. 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情感目标: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五彩池》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能从“奇异”“闪耀”“漫山遍野”“情不自禁”四个词语中选出2个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能力目标:了解五彩池水颜色各异的原因。
情感目标:感受五彩池美丽奇异的景象,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美丽的三潭印月》知识目标:认读4个字,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情感目标:了解“三潭印月”的美丽景色,并感受它的美丽。
二. 学习过程:《瀑布》 1. 易错字:瀑布比喻屏 2. 形近字:暴()般()喻()瀑()船()愉() 3. 读准字音:瀑屏4. 字词义:瀑布,从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屏:屏风,放在室内或院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物体。
5. 作者简介及资料的补充: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
江苏苏州人。
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1年毕业于苏州草桥中学。
曾在苏州、上海、杭州等地任小学、中学教师,并积极开展教育改革的实验。
1914年起从事文学创作。
叶圣陶的综合性文集有《脚步》《西川集》《叶圣陶文集》等。
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短篇小说集有《火灾》《隔膜》《叶圣陶短篇小说集》等。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美丽的三潭印月》学案第
二课时(精品)
《美丽的“三潭印月”》学案——第二课时
1、学习目标
1.掌握会写字“杭、繁、阁、储、灌、堤、范、辉”。
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体会课文中设问、反问句的作用。
2、学习过程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部同学。
1.给下列字注音。
杭()繁()阁()储()灌()堤()
2.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三潭印月”这处景观的?
3.“杰作”是指不平凡的作品,这个湖心小岛怎么会被称之为“杰作”呢?
4.石塔有什么别致之处?
5.作者一下子勾起了我们了解“三潭印月”的兴趣,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
呢?
6.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坐在西湖的游船上,沐浴在溶溶的月光中,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7.假如你是“三潭印月”景点的导游,你能向游客说说“三潭印月”的来历吗?。
1、想当一棵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课文的美和大自然的美。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通过有感情、带有想象的朗读,品味诗歌的形式美和课文内容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趣,在对自然的观察、体会与思考中,感悟自然。
2、激发学生说、写的兴趣,续写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美。
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文稿。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欣赏歌曲:同学们,让我们先一起欣赏一首歌(教师播放《好大一颗树》。
提问:听了歌曲,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
3、揭示课题: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写树的诗《想当一颗树》。
(板书课题)4、生说说自己读了题目后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树的特点:1、指名读课文,提问:读了诗歌知道了什么。
(由二、三名学生接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的读音。
)2、组织学生讨论,谈谈对课文的初步了解。
(1)课文共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分别写了树的什么特点?(2)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吗?炙热:像火烤一样的热,形容极热。
姿态:词语有两层意思,一是姿势、体态,二是态度。
课文既描述了大树的样子、体态,也暗示着”大树“那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雅量:宽宏的度量。
诗中指大树为了他人不计较自己的得失。
3、指导学生用一段话概括出树的特点。
4、给学生思考两分钟,然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联系生活,理解课文,感悟诗情:1、师: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优美概括的语言,激起人们的思考、遐想与激情。
下面大家再仔仔细细地品味诗句,看你能想到什么。
(提示学生抓住“沉默”“姿态”“雅量”“幽默”这几个关键词去产生联想)2、生:读诗句,谈谈自己想到的事情,想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