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22讲生物的进化学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974.50 KB
- 文档页数:16
课题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1课时整理人:苏晶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2.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了解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贡献和局限性。
2.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了解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形成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难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教具投影仪课件教学要点1.了解拉马克的进化学说.2.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特别关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知识链接生物的适应性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精选作业练习册相关内容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汇报题目: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阐述神创论、女娲造人的观点给予恰当评价指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并补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定向导学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拉马克的进化学说.2.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倾听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使学习更有目的性。
自主学习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观点:(1)生物来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___________来的。
(2)进化顺序:生物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_逐渐进化。
(3)进化原因: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意义:(1)拉马克是历史上__________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学者。
第3课时生物的进化课标要求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2.概述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考点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主要组成(1)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3.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适应的概念①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②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性①普遍性: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②相对性:适应是针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4.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进化学说①主要观点: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②评价: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肤浅的,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醒 变异在前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变化在后且是定向的。
环境只起选择作用。
(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①发展原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②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归纳总结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分析(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可产生大量后代,相对于环境的承载能力,繁殖能力表现为“过度”(2)生存斗争⎩⎪⎨⎪⎧起因:过度繁殖与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斗争的方式⎩⎪⎨⎪⎧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优胜劣汰(3)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有利于微小有利变异的积累(4)适者生存⎩⎪⎨⎪⎧生物产生的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其保留或淘汰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的选择得以保留2.拉马克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比较项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区别进化原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环境条件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变异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器官的使用情况决定变异的方向变异是生物本来就有的,是不定向的适应性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有些变异适应环境,适者生存;有些变异不适应环境,不适者被淘汰进化方向由生物自身决定由自然选择决定联系都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1.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有何规律?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吗?提示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第3讲 生物的进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22页[基础突破——抓基础,自主学习]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①生物不是神造的,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②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突变⎩⎪⎨⎪⎧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①隔离⎩⎨⎧ ――→类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②物种 形成⎩⎪⎨⎪⎧ 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形成标志:出现生殖隔离3.共同进化(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内容: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重难突破——攻重难,名师点拨]1.正确认识生物进化与新物种形成(1)物种指的是不存在生殖隔离的全部生物(可以是不同地域内);而种群指的是一定地域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2)种群基因库指种群内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若有n 个个体,每个个体平均有m 个基因,则基因库中应有nm 个基因。
(3)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第22讲生物的进化考点一生物有共同组祖先的证据思考: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主要由哪两大学说组成?内容分别是?1.化石证据(1)什么是化石?(2)为什么说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3)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化石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4)大量的化石证据证实了什么?思考①如图所示资料支持达尔文共同由来学说吗? 简述理由②2009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建昌县发现了完整的赫氏近鸟龙化石,其身体骨架与恐龙非常接近,但其骨架周围有清晰的羽毛印痕,显示其后肢和尾部都有飞羽;后肢发达,显示其善跑不善飞。
科学家认为这一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③在东非大裂谷地带,科学家发现了许多早期古人类化石,其中有318万年前的少女露西的骨骼化石,其上肢骨的结构与黑猩猩的相似,适于攀缘,下肢骨与现代人类接近,适于直立行走。
这一证据支持人猿共祖说吗?④以上①②③说明什么?2.其他方面的证据()(1)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的祖先寻找证据。
思考:如图表示三种脊椎动物的前肢和人的上肢骨骼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①这四种生物的上肢骨骼种类有一致性吗?②从上到下看这几种骨的排列顺序有一致性吗?③这四种前(上)肢内部结构模式非常一致,但功能迥异,外形差别也很大,其内部结构模式为什么如此一致?④四种生物的骨骼结构还有哪些共同点?这是否支持现有的脊椎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2)胚胎学证据①什么是胚胎学②胚胎学哪些证据支持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①当今生物的细胞在结构上与古细菌有哪些共同点?这说明了什么?②举例说出当今生物的细胞在代谢上的共同点③人和类人猿在DNA的碱基序列或基因组方面高度接近说明了什么?④从细胞色素c的相关资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⑤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能为进化提供哪些证据?⑥共同由来学说有哪些方面的证据?考点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树叶,这有什么适应性意义?(2)从进化的角度,怎样解释枯叶蝶的适应的形成?(3)色彩艳丽的蝴蝶具有适应性吗?所有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特征吗?(4)适应的含义是?(5)适应是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举例说明(6)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是?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观点:和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生物来源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2讲生物进化理论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2讲生物进化理论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2讲生物进化理论学案的全部内容。
第22讲生物进化理论[最新考纲] 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拉马克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其核心论点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②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③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错误!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错误!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错误!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①隔离错误!②物种形成的三大环节1。
如何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提示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第19讲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最新考纲 1.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2.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生命观念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生物体性状改变的内在关系全国卷考情 2018·全国卷Ⅰ(6)、2016·全国卷Ⅲ(2)、 2016·全国卷Ⅲ(32) 科学思维 归纳比较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特点 科学探究 突变显、隐性判断的遗传实验设计考点一 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实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1)图示中a 、b 、c 过程分别代表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
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a(填字母)过程中。
(2)患者贫血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异常,根本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碱基对由=====T A 突变成=====A T 。
2.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基因结构的改变。
3.基因突变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DNA复制时(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也可因外来因素影响而随机发生。
4.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连线)类型举例引发突变原因(1)物理因素 A.亚硝酸、碱基类似物Ⅰ.影响宿主细胞DNA(2)化学因素 B.某些病毒Ⅱ.损伤细胞内DNA(3)生物因素 C.紫外线X射线Ⅲ.改变核酸碱基答案(1)—C—Ⅱ(2)—A—Ⅲ(3)—B—Ⅰ5.基因突变的特点6.基因突变的结果和意义教材VS高考1.高考重组判断正误(1)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2018·江苏卷,4B)()(2)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与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分布所用核心技术相同(2016·全国卷Ⅲ,2C)()(3)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1突变为B2可能是由于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2013·海南,22A改编)()(4)在诱导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不会同时发生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2013·四川高考,1C)()提示(1)×无论基因突变是有利还是有害,均会改变基因频率,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第24讲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考点一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时间和意义原因内因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外因某些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特点(1)普遍性: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2)随机性: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3)低频性:突变频率很低(4)多向性和可逆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可由A突变为a,也可由a突变为A(5)多害少利性:一般是有害的,少数有利发生时间DNA复制时,即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意义①新基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③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2.(1)病因图解如下:(2)实例要点归纳①图示中a 、b 、c 过程分别代表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
突变发生在a(填字母)过程中。
②患者贫血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异常,根本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碱基对由=====T A 突变成=====A T 。
3.诱发基因突变的外来因素(连线)4.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1)作物育种的目标是培育早熟、抗病、高产、优质的作物品种。
(2)通过微生物的诱变育种,可以获得高产菌株,使药物产量大大提高。
[诊断与思考]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不一定传递给后代( √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 )(3)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 1突变为B 2可能是由于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 )(4)积聚在甲状腺细胞内的131I 可能直接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 )(5)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 )(6)基因突变是DNA 分子水平上基因内部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的改变,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并未改变( √ )2.观察下面的图示,判断基因结构改变的三种类型,完善下图内容3.探讨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大小类型影响范围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替换小可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也可使翻译提前终止增添大插入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位置后的序列缺失大缺失位置前不影响,影响缺失位置后的序列增添或缺小增添或缺失位置增加或缺失一个氨基酸对应的序列失3个碱基(1)从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分析: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有可能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
第22讲生物的进化[考纲要求]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的手段。
(3)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2.现代综合进化论(1)种群内存在着因随机突变和重组而产生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指在特定环境空间内和特定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集群。
②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信息。
③等位等位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等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④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的原因a.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b.结果: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2)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
(3)突变、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物种形成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
①导致等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遗传漂变、突变、迁移和选择等。
②遗传漂变是在小型种群中,偶然性的进化改变,其结果导致种群的基因库一代代改变。
③突变就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其作用一方面表现为突变本身是影响等位基因频率的一种力量,通过突变可以把新基因引进基因库,突变是所有新等位基因的来源;另一方面作为变异的根本来源,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始材料,是进化材料的主要来源。
④迁移会带来生物群体之间相应的基因流动,这种基因流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同样能引起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进化效果。
⑤遗传漂变是一种随机改变;基因流动和突变可能在某一方向上发生,但是该方向却与环境特征无关,所以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
⑥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⑦隔离导致物种形成a.隔离类型:常见的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b.隔离实质:限制了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
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⑧物种进化的方式包括分歧进化和趋同进化。
⑨物种进化的速率的两种模式包括渐进模式和间断平衡模式。
知识拓展(1)种群和物种的比较(2)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特点自然条件下不进行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联系①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②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也可能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③只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但能产生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④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1.判断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基本观点的叙述(1)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 √)(2)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3)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生物适应性变异的产生( ×)(4)某种抗生素被长期使用后药效下降,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 ×)(5)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出现的3∶1的过程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2.判断有关物种、种群、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等基本概念的叙述(1)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 ×)(2)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可阻止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 √)(3)没有地理隔离也可形成新物种( √)(4)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种个体间无法交配,不能产生后代的现象( ×)(5)若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3.判断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1)鲨鱼和海豚的外形非常相似,但却不是近亲,它们的相似是趋同进化的结果( √)(2)生物的进化与非生物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分析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基本环节图解(1)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什么?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什么?提示变异、选择和隔离。
①是变异,②是选择,③是地理隔离,④是生殖隔离。
(2)为什么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提示因为在生物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时仅仅研究个体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3)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什么?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根本对象分别是什么?提示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对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选择。
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状(表现型);根本对象是与生物个体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4)试从分子水平和进化角度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根本)→蛋白质多样性(直接)→生物性状多样性;进化角度看:生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
命题点一透过实例辨析其中的生物进化原理1.(2017·临沂三模)中国已经成为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造成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豚草入侵我国后就迅速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豚草相比( )A.原产地豚草的遗传变异决定了入侵豚草的进化方向B.入侵豚草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C.入侵豚草与原产地豚草的基因库会产生明显差异D.入侵豚草与原产地豚草已产生生殖隔离并形成新物种答案 B解析原产地豚草的遗传变异只能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A项错误;入侵豚草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而丧失了部分的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豚草入侵我国即迅速生长繁殖,说明我国环境比较适宜豚草生长,因此入侵豚草与原产地豚草的基因库差异不大,C项错误;入侵豚草与原产地豚草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D项错误。
2.(2017·东城区二模)普通草蛉和下通草蛉属于两种草蛉,在北美生活在同一地域。
普通草蛉在春夏是浅绿色,秋天变成棕色,前半年生活在多草地区,秋天迁移到落叶树林中,在夏天和冬天繁殖。
下通草蛉则全年都是深绿色,居住在常绿林中,在春天繁殖。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两种草蛉之间既有地理隔离又有生殖隔离B.两种草蛉的体色形成与它们的栖息环境无关C.两种草蛉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别是不同的D.两种草蛉的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间的差异有关答案 D解析两种草蛉生活在同一地域,它们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A项错误;两种草蛉的体色均为保护色,其形成与它们的栖息环境有关,B项错误;两种草蛉食性相同,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别相同,C项错误;两种草蛉的繁殖季节不同,栖息地也不完全相同,故其生殖隔离与栖息地偏好、繁殖时间的差异有关,D项正确。
命题点二透过模式图辨析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原理3.(2017·临汾三模)如图表示某类植物的进化过程:物种A先是分化为A1、A2、A3,后又分别进化成为B、C、D三个物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1、A2、A3应当生活在相同的地理空间B.B与C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相互杂交产生后代C.A2中一部分个体计入A3群体,两者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A1、A2、A3的生存环境相似,则发生的基因突变也相似答案 B解析A1、A2、A3是由同一物种A进化而来,但它们又分别进化为B、C、D三个物种,故它们应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空间,A项错误;B与C存在生殖隔离,但有可能相互杂交产生后代,只是后代不育,B项正确;A2中一部分个体计入A3群体,两者间能进行基因交流,C项错误;A1、A2、A3的生存环境相似,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发生的基因突变不一定相似,D项错误。
4.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答案 B解析图示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模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b、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离,故A项错误;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c是由a2演变而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故B项正确;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相同,但由于b和d两个种群之间有地理隔离,有可能形成了生殖隔离,故二者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故C项错误;同理,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三透过基因频率的变化辨析进化原理5.如图表示从Q点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种群中A 和a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Q点后基因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等位基因频率均为50%C.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 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Q点以后A的等位基因频率升高,a的等位基因频率降低,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A项正确;P点两曲线相交,说明A与a的等位基因频率相等,此时A 和a的等位基因频率均为50%,B项正确;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不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变化对不定向的变异起选择作用,C项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由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项正确。
6.在某动物种群中,V基因在甲种群和乙种群中的基因型个体数如下表。
通过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基因型甲种群(个) 乙种群(个)V a V b200 0V a V a50 120V b V c100 200V c V C150 50V a V C100 80A.甲种群的基因库大于乙种群B.基因V a在甲种群中的频率约为33%C.若甲、乙两种群长期隔离,表中基因型数量会发生变化D.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等位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小答案 D解析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由表格数据可知,甲种群的基因库大于乙种群,A项正确;基因V a在甲种群中的频率为(200+50×2+100)÷(200×2+50×2+100×2+150×2+100×2)×100%≈33%,B项正确;若甲、乙两种群长期地理隔离,两种群进化的方向不同,基因型数量会发生变化,C项正确;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等位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D项错误。
矫正易错强记长句1.突变≠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