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的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5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1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点差别对于地球的总表面积和平均密度影响很小,因此在宇宙空间中测量地球时,仍然可以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
1.2 地球的结构- 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 地壳是最外层,包括陆地和海底。
- 地幔位于地壳下面,由岩石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
- 地核分为固态的内核和液态的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2.1 自转-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其周期为一天。
-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2.2 公转-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动,这一运动称作地球公转,其周期为一年。
-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地理现象。
三、地球的气候系统3.1 大气圈- 大气圈是由气体组成的层状结构,包围着地球。
- 主要的大气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 大气圈对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它保护地球免受宇宙辐射的伤害,维持地球的温度,并提供空气呼吸。
3.2 水圈- 水圈是由地球上所有水资源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动态系统,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冰川、雪和云等。
- 水圈的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循环之一,它维持着地球上的生命和生态平衡。
3.3 岩石圈-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的硬壳层组成的,它包括地球表面的所有岩石和矿物。
- 岩石圈是地球上固体地表的结构层,对气候系统的其他部分有重要影响,例如它影响着地表的反照率、粗糙度和植被覆盖。
四、地图与地图学4.1 地图的类型- 自然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
- 社会经济地图:如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
4.2 地图的阅读与制作- 地图的阅读包括了解图例、比例尺、方向、坐标系等要素。
- 地图的制作包括选择合适的地图投影、确定比例尺、绘制要素等。
高三地球知识点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了解地球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关于高三地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主要由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等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外核则由液态的铁和镍构成。
下地幔和上地幔是由岩石构成的层,而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
二、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其中包含着我们所生活在的大气环境。
平流层以上的层次主要由稀薄的气体组成,起到保护地球的作用。
三、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的总体循环系统。
它包括大海、河流、湖泊、冰雪、地下水等。
水圈的循环起到调节地球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它引起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一年时间完成一次,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五、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草原和沙漠等。
这些地形地貌的不同给地球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六、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地球是一个生命丰富的星球,拥有各种各样的生物种类。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
七、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地球做出努力。
总结: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希望通过对高三地球知识点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地球的了解,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
高一地球结构的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层次结构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地壳的厚度大约在5-70公里之间,海洋地壳的厚度一般比大陆地壳要薄。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也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2. 地幔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850公里。
地幔的组成主要是硅酸盐矿物和含铁镁的岩石矿物。
地幔是地球上构造和热力活动的重要地质圈层。
3. 外核地幔下面是地球的外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铁镍合金组成,厚度约为2300公里。
地球外核是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电磁场的重要来源。
4. 内核地球的内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地球的内核厚度约为1200公里,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对地球内部物质的特性和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1. 地球内部的物质主要由岩石矿物和金属元素组成。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硅铝矿石组成,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的岩石矿物和硅酸盐矿物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镍合金组成,而内核主要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2. 地球内部的物质存在着高温高压的环境,地壳下面的地幔和外核内部温度都非常高,外核内部的温度更是高达3000摄氏度以上,内核的温度也高达5000摄氏度左右。
这种高温高压环境对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地球表面的特征1. 地球表面有丰富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水体等多种自然地形。
这些地貌特征是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地球自然资源的重要来源。
2. 地球表面的特征还包括气候、生物群落、土壤等多种自然环境特征。
地球的气候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人类经济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地球表面的特征还包括地球表面的岩石和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等重要自然资源。
这些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维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球结构是地球地质学的重要内容,地球结构的了解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地质现象、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地球的结构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星球。
地球结构的了解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本质和了解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地球的结构知识点,探索地球的奥秘。
第一部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洲地壳密度较小,厚度约为40-70千米;而海洋地壳密度较大,厚度约为5-10千米。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结构中最厚的一部分。
地幔由固态和半固态的岩石组成,厚度约为2890千米。
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温度较高,下地幔的温度较低。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是地球结构中的最内部部分。
地核包括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地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
地核的温度极高,达到数千摄氏度。
第二部分:地球的外部结构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海洋和大陆。
占地球表面积约71%的是海洋,而大陆则占29%左右。
海洋和大陆之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和自然景观。
海洋分布广泛,主要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洋组成。
海洋有着重要的气候调节作用,它们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和释放大量的水蒸气,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变化。
大陆则是地球上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大陆上分布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相互运动的现象。
地球上的岩石板块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它们是地球构造的基本单位。
板块运动产生了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现象。
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远离造成了地震活动,而板块下沉则会形成火山。
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地球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结语:地球的结构是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人类认识地球和利用地球资源的基础。
通过了解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还能够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使地球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家园。
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
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
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横波慢固体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快固体、液体、气体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位置厚度特点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平均厚度17千米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2800多千米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3400多千米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理地球结构图知识点高一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了解地球的结构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形成和各种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球的层次结构、地壳构造、板块构造和地震地质学等多个方面介绍地球的结构。
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按照性质和组成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从内到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
其中,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是地球的热源之一。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气层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包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成层圈。
2. 地壳构造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通常分为陆壳和海洋壳两种类型。
陆壳主要构成了七大陆板块,海洋壳主要分布在世界的海洋地区。
地壳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构成和变动方式。
地壳构造包括地质构造和地貌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岩石的分布和变动关系。
地壳的地质构造可以表现为褶皱、断裂、背斜、拗陷等。
褶皱是地壳中岩层受挤压后形成的弯曲现象,断裂是地壳中岩层沿断裂面发生位移的现象。
背斜是地层向不同方向倾斜形成的地质构造,拗陷是地层在两侧被隆起,中间下陷的地质构造。
地貌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河流等地貌特征。
这些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和地壳内部的构造密切相关,不同的地质构造能够塑造出不同的地貌。
3. 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地壳内部构造和运动方式的重要理论。
板块构造认为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以碰撞、分离、滑动的方式相互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自然现象的许多规律,如地震、火山、山脉等的分布和形成。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分为七块大陆板块和几块大洋板块。
这些板块以大约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速度不断移动,形成了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地壳构造。
4. 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研究地震的产生、传播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外层
2、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是地球上水循环的载体
3、生物圈: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5、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
三、重点难点讲解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是学习本节内
容的重点。
只有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这些圈层的特征和作用,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同时,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一必修一常考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地球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时间为一天。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时间为一年。
2. 大气层和大气环流大气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跳动层和外层。
大气环流: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这些环流系统导致了气候的分布。
3. 水循环与地表水资源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和冰雪融化等一系列过程。
地表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和冰川等。
4. 地球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地球的内部动力:包括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
地球的外部动力:包括风力、水力和波浪等。
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人口:指定期内居住在一个特定地区的人口总数。
城市:指生产、居住和服务于其他地区的人口的居住地。
2. 农业与工业农业: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工业: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
重工业主要生产原材料和设备,轻工业主要生产消费品。
3.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包括陆上、水上和空中运输。
陆上运输:包括公路、铁路和管道运输。
水上运输:包括航运和内陆水路运输。
空中运输:包括航空运输。
4.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提高。
城市规划: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制定的规划。
5. 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和火灾等。
灾害管理:指通过预测、预防、减灾和救援等手段来降低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上是高一必修一常考的地理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地理第五章所有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
在高一地理第五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本章的所有知识点的总结。
1.地球的结构与构造-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
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幔是介于核心和地壳之间的层状结构,而地壳是地球表面最薄的一层。
-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板块构成,板块是地壳和地壳下伴随的上部地幔组成的一个连续体。
2.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做旋转运动,造成地球的白天和黑夜交替。
-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进行运动,使得四季交替。
3.地理坐标系统- 地理经度:用来表示地球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单位为度。
- 地理纬度:用来表示地球上某一点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单位为度。
4.地球的气候-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空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
其中,赤道附近形成的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以及两极附近的极地高压带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气候类型:地球表面有丰富的气候类型,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5.地球的水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分不断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蒸发再循环等过程。
- 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6.地球的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多样性程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以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现象。
-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和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
以上是高一地理第五章的所有知识点的概述。
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认识到地球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地球内部结构知识点汇总地球内部结构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内部层次、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等知识点。
下面是地球内部结构知识点的汇总: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
其中,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壳体,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幔是介于地壳和核心之间的可塑性硬壳;外核是由液态铁和镍组成的液态层;内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2. 地壳构造地球地壳是由大量的板块构成的。
板块是地壳的大块分片,常常发生在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和碰撞。
地壳构造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造山带:由于两个板块的相互碰撞,形成山脉和褶皱。
- 地震带: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集中的地带。
- 火山带:由于板块运动,形成了地球上的火山分布带。
3. 板块运动地球板块的运动是地壳构造演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板块运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拉伸运动:板块之间发生拉伸,形成裂谷和断层。
- 挤压运动:两个板块碰撞,形成造山带和褶皱。
- 滑移运动:板块沿着断层面上下滑动。
4.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各种构造形态。
地质构造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褶皱:地壳受到挤压力,发生的折叠变形。
- 断层:地壳发生断裂,形成的裂缝。
- 地堑:地壳受到拉伸力,形成的地表下沉。
- 地脊:地壳的隆起部分,形成山脊。
以上就是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点汇总,相信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张荣祖,李富兰. 地理课本(高中地理选修1)[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高师文化岳春风.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与教学思苦讲义. 高师文化 , 2018, 2.注意:以上知识点仅作为参考,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为准。
3eud 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
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征及划分依据。
2、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3、看图了解地壳中两大圈层的特点。
4、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 课时安排
1课时
◆ 讲授过程
引入
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
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
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
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
结构。
(看鸡蛋的示意图)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认识地震波,指出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
思考:当地震发生时,在震中的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
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2.读图训练,认识地震波的变化与地球的内部分层。
引导读图“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逐步深入。
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如何区别纵波与横波?纵波、横波有几次明显的变化?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传播介质的变化——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差别很大)?推测古登堡界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三、细读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分析对比,列表比较。
注意四点:
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的位置关系。
2.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
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由于这一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就像烧红的玻璃,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熔融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
3.地幔的物质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类,铁镁是硅酸盐类物质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
组成物质与化
学成分的区别。
4.内核为何是固体?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
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
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动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
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
软流圈层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 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
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投影)表格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四、简单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1.大气圈范围和大气的密度的变化?水圈中水体的分类?生物圈涉及的范围?
2.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划分界限有什么差异?(内部圈层的界限相对明显,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更为密切,并无明显的界限。
)
3.通过分析水圈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外部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水体的分布与水循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小结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