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四大矛盾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四大名著自相矛盾的四个笑话四大名著中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情节,可以通过编排笑话的方式来展现。
下面我将用四个笑话的形式,来描述这些自相矛盾的情节。
笑话一:《红楼梦》中的贾母贾母:宝玉啊,你是我最疼爱的孙子,你要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宝玉:奶奶,我已经是男儿身了,怎么可能中状元呢?贾母:哦,是啊,我都忘了,你是个男儿身。
那好吧,将来你就中一个进士吧!宝玉:奶奶,我还是男儿身啊,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只有男子才能参加。
贾母:哈哈哈,我这老脑袋真是越来越糊涂了,你是个男儿身,怎么可能参加科举呢?那好吧,你就好好享福吧!笑话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孙悟空:我是齐天大圣,谁敢与我争斗?牛魔王:孙悟空,你有本事单挑我!孙悟空:好啊,我来战你!(战斗中,牛魔王一击将孙悟空打飞)牛魔王:哈哈,我果然是天底下最厉害的!孙悟空:嘿嘿,我只是被你故意打飞,给你点面子罢了!笑话三:《水浒传》中的武松武松:我武松是个豪杰,谁敢跟我斗!李逵:武松,你有本事和我来比试一下!武松:好,你来吧!(战斗中,武松被李逵一拳打晕)李逵:哈哈,我果然是天下无敌的!武松:呃,我只是被你故意打晕,给你点面子罢了!笑话四:《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刘备:我刘备是个仁义之君,我要兼容并蓄,团结四方。
曹操:刘备,你有本事和我一决胜负!刘备:好,我们来比试一下!(战斗中,曹操一招将刘备打倒)曹操:哈哈,我果然是天下第一!刘备:呃,我只是被你故意打倒,给你点面子罢了!以上就是四个以四大名著自相矛盾的情节编排的笑话。
这些笑话展现了四大名著中的一些矛盾和笑料,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长期以来,我党虽然十分重视社会建设,但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科学概念,则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目前,社会建设理论正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本文主要对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社会建设的内涵、研究内容及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坚持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发展新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包括和谐社会理论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就是随着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而提出的。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在阐述我国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提出了要建设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在内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的原则“协调好改革进程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工作有序进行”.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可承受度”的提出,表明我党开始从理论上对社会建设领域予以关注。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 2004 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又进一步提出了包括以人为本、调整收入分配、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等若干任务,表明中央已从社会建设的意义上思考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西游记对社会阶级的思考与矛盾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寓意深远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神仙世界,但是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神话小说,更让人们在阅读中体会到了社会阶级的思考与矛盾。
本文将就西游记中关于社会阶级的主题展开讨论,探究其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首先,西游记中的社会阶级差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故事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这四个主要角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级。
孙悟空作为一个神猴,具备超凡的能力和智慧,他代表了社会中的精英阶层。
猪八戒是一个妖怪,原本是天宫的天蓬元帅,但因犯罪被贬下凡间,他代表了社会中的底层劳动人民。
沙僧则是一个沙漠中的沙僧,代表了社会中的流浪阶层。
而唐僧是一个受封的和尚,他代表了社会中的宗教阶层。
这四个角色的不同所代表的阶层,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与阶级不平等的现实。
其次,西游记通过描写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阶级斗争。
故事中,孙悟空作为精英阶层的代表,经常与外界存在着矛盾和对抗。
他常常与天宫和其他神仙发生冲突,尤其是在《大闹天宫》一章中,他举起金箍棒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可以被视为精英阶层对抗统治者的反抗。
而猪八戒作为劳动人民的代表,虽然行为有时不端但内心善良,他在故事中也与其他妖怪和猛兽发生了一些小冲突,这反映了劳动人民与其他阶级之间存在的矛盾。
不仅如此,故事还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既反映了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启示了人们应当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社会问题。
此外,通过唐僧与众多妖魔鬼怪的斗争以及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西游记也探讨了不同阶级在追求正义与实现个人价值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唐僧作为一个宗教阶级的代表,他身负取经任务,代表了社会中的高尚理想和信仰。
他所遭受的诸多磨难与敌人的威胁,揭示了追求正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经历磨难与努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所展示的阻碍与挑战,无疑也产生了阶级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大辩证思维方法四大辩证思维方法是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矛盾分析、全面性、发展性和历史性。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演变规律,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种辩证思维方法。
一、矛盾分析矛盾分析是辩证思维方法中的核心要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推动事物发展。
外部矛盾是事物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和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矛盾分析的关键是要识别和把握事物的矛盾。
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可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善于发现和处理事物的矛盾,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二、全面性全面性是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特征。
全面性要求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来看待问题,不片面地看待事物。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需要全面地把握和分析。
全面性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将问题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考虑,充分发挥综合分析的作用。
通过全面性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发展性发展性是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们具有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发展性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及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条件。
发展性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和趋势。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
四、历史性历史性是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事物的发展是具有历史条件和背景的,它们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历史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从中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历史性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善于运用历史经验和教训指导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事物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以便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毛概整理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2.为什么马克思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时间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
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江泽民: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6.胡锦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7.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理论成果是毛思。
第二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1945年毛思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9.毛思活的灵魂: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10.1997年,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内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11.邓小平四大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2.邓小平理论的三大背景:∙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在总结中国和其他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3.三个代表。
内涵14. 2007年十七大科学发展关,第一要义,核心,根本方法,基本要求15.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核心:实事求是16.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地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级规律,求,就是研究,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
考研政治:熟记对立统一规律四大原理及方法论考研政治:熟记对立统一规律四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一:矛盾同一性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统一性斗争性关系: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同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原理二:矛盾同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原理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2.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一区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者事物的发展方向。
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2.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使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方法论: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原理三: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022考研政治:熟记对立统一规律四大原理及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可以说是每年分析题必考的一个知识点,考生一定要重视起来,对立统一规律有四大原理及方法论,大家要理解会用。
下面一起来梳理梳理。
原理一:矛盾同一性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统一性斗争性关系: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同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原理二:矛盾同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原理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2.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一区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者事物的发展方向。
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2.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使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方法论: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处理男女感情问题的四大原则沟通互相尊重信任宽容处理男女感情问题的四大原则:沟通、互相尊重、信任、宽容男女之间的感情问题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困扰。
无论是情侣之间的矛盾还是夫妻之间的纷争,如何处理好感情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
本文将介绍处理男女感情问题的四大原则:沟通、互相尊重、信任、宽容。
1. 沟通沟通是处理男女感情问题的第一原则。
沟通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解决问题的根源。
在沟通过程中,双方需要坦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并且聆听对方的观点。
有效的沟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沟通,避免在争吵或情绪低落时进行对话。
其次,学会倾听。
尊重对方的观点,不要中断对方的发言,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
只有真正倾听,才能理解对方的需求和心理。
再次,用正确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沟通。
避免使用攻击性或贬低对方的言辞。
采用“我语”表达方式,即用“我觉得”、“我希望”等引导句,避免指责和责备对方。
最后,保持沟通的频率和持久性。
男女感情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耐心,通过持续的沟通,可以逐渐建立起更好的信任和理解。
2. 互相尊重互相尊重是处理男女感情问题的第二原则。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往原则,也是维系感情的关键。
在男女关系中,互相尊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尊重对方的独立和自由。
男女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决定,不干涉对方的个人发展和生活方式。
其次,尊重对方的感受和情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体验,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对方的情绪,尊重对方的感受。
再次,尊重对方的隐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秘密,不要过度干涉对方的隐私,尊重对方的个人权益。
最后,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男女在很多问题上都可能存在分歧,要学会接纳对方的观点,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和信仰,并通过妥协和让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3. 信任信任是处理男女感情问题的第三原则。
在男女关系中,建立和维护信任是至关重要的。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甚早。
《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
最先阐述这一思想的是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今的指导意义人与自然的和谐。
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所形成的自然观,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类确实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
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到上世纪后期,温室效应、臭氧破坏、水体污染等一系列困扰人们的环境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及其矛盾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包括: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平衡。
1. 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就业机会,并带动其他经济领域的发展。
2. 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是确保物价水平相对稳定,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的目标。
价格的不稳定性会给经济运行带来不确定性,影响人民生活和企业经营。
3. 充分就业:宏观经济政策还要追求充分就业,即实现就业供求的平衡。
充分就业可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并推动经济增长。
4. 国际平衡:国际平衡指的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即国际贸易的收支持平衡状态。
国际平衡有助于维持经济稳定,并确保国际经济关系的正常运行。
这四个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
例如,经济增长有可能导致价格上涨,进而影响价格稳定的目标。
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实现充分就业可能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紧张,从而推高工资水平,进而影响物价水平。
此外,国际平衡与其他目标之间也可能存在矛盾,例如追求经济增长可能导致进口增加,从而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实现这些目标时做出平衡考虑,以求最优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
改善婆媳关系的良方婆媳和解的四大策略婆媳关系是家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也是一个容易出现矛盾和摩擦的关系。
为了改善婆媳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四大策略。
策略一:沟通与理解婆媳之间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先,婆媳双方应该坦诚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避免让情绪积压。
其次,双方应该尝试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处境和角度,不盲目指责或批评。
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理解,可以减少误解和猜疑,建立更亲密和信任的关系。
策略二:尊重与包容婆媳关系需要建立在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
双方应该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和个人空间,并互相包容对方的一些小缺点。
婆媳双方可以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平等协商,确保每个人的权益和需求被尊重。
同时,互相培养感激之情,及时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关注,促进亲密感的建立。
策略三:互助与支持婆媳关系中,互助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应该携手合作,相互协助,共同分担家庭的责任。
通过互相帮助,可以加强彼此的联系,增进感情。
此外,鼓励婆媳之间的共同爱好和兴趣,参与一些共同的活动,增加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策略四:冷静与妥协在婆媳关系中,冷静与妥协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双方应该学会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的争吵和争执。
当矛盾出现时,双方可以通过冷静思考和妥协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钻牛角尖。
另外,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避免将问题积压,不主动回避矛盾。
通过冷静和妥协,可以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避免矛盾不断升级。
改善婆媳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妥协。
在实施上述策略的同时,婆婆和媳妇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家庭教育培训或者寻求婚姻家庭咨询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一定的努力和改变,相信婆媳之间的关系可以逐渐得到改善,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唯物辩证法的四大观点
1、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所谓矛盾,在辩证法中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双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3、世界是一个过程,过程是由状态组成的,状态是过程中的状态;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有生必有灭,无灭必无生;旧事物灭亡的同时,就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
4、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一个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个“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的过程,而一个个有限的过程就组成了无限发展的世界。
历次重要会议口决
中共二大两纲领
三大加入国民党
四大工农联盟领导权
八七土改武斗枪杆子
古田军队三任务
三湾改编领军队
遵义会议纠左肯毛毛当头
马列主义党成熟
瓦窑堡上统战线
洛川会议十纲领
目前形势和任务
减租减息总路线
游击战来根据地
六届六中中国化
延安整风著作多
改造整顿党八股
外加延安文艺的讲话
反对主观整学风,反对宗派整党风,反对八股整文风七大联合政府毛指导
实践批评群众三作风
七届二中又叫西柏坡
两个转折两务必
乡转城市农转工
新民主义转社会
一届人大立宪法
工农交通国防现代化
八大矛盾和任务
工农需要不满足
农变工来解矛盾
综合平衡稳前进
三个主体三补充
若干问题116
初级阶段评价毛中国特色十二大
初级阶段十三大
总路线来三步走
江当选134
世纪广州三代表
80周年深表述
十六大上进党章
九二南巡四谈话
发展本质有利于
计划市场是手段
十四市场经济被确定跨越世纪十五大
提出理论邓小平
全面认识公有制
科教兴国可持续
两个百年三步走
西部开发154
三代表十六大
小康社会两翻番
科学发展在江西
党会提出163
全面阐述人资会
和谐社会164
五中全会新农村
十届四次政协会
八荣八耻要牢记
核心价值166。
和谐社会的四大矛盾
矛盾一:分配公平失恒,贫富差距加大
做相同的工作,由于身份、所在地区和部门等不同,享受的待遇有很大差别,收入也可能相差数倍……专家们指出,分配差距不断加大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羁绊”,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还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统计显示,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年支配收入的比率在1985年是
1∶2.57,到2004年为1∶3.23。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指出,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实际收入的差距则约达5倍。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加大只是目前我国社会财富分配矛盾的一个方面。
“国有经济单位中,电力、自来水、燃气生产与供应、电信业、航空运输业、铁路运输业等行业,靠了垄断经营的优势,获取比其他行业平均工资高得多的收入。
”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指出,目前我国各个行业之间、各个地域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据了解,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与最低之比在2000年为2.62倍,在2003年为3.98倍,而到了2004年达到4.25倍。
这还不包括工资外的福利收入。
2004年1月至9月,平均劳动报酬较高的行业有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等,分别为18798元、15982元和15489元。
而平均劳动报酬较低的农业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仅有4655元、8057元和8159元。
在全国各地中,2004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最高的5省市是:上海(8513元)、北京(7836元)、浙江(7771元)、广东(7264元)和福建(5879元),平均为7453元,是人均收入最低的5省区市的2倍还多。
专家认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因此,在今后五年要把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摆在更加突出的
位置,通过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等,缓解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最广大人民。
矛盾二:教育不公,发展不均
高考移民、择校风、乱收费……这些近年来经常被人们提起的“新名词”,反映了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不配套等原因,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合理流动、积聚和配置,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上学难、花费多、压力大也日益成为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一项对全国37所不同层次高校的调查显示,城乡之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整体差距为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达到8.8倍,即便在地方高校中也有3.4倍,超过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2.8倍的名义差距。
北京大学的一份报告披露,我国省与省之间的生均教育经费差别是7.8倍;《中国教育报》2004年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现状,无疑将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将会埋下城乡、地区、阶层等人际矛盾、紧张、冲突的隐患。
正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朱佩玲所说:“在‘十一五’期间,应该把认真解决好我国教育均衡问题列为‘重头戏’。
”
矛盾三:看病难、看病贵仍待解决
现在,“看病难”已让不少国人“放弃”了健康这一基本需求。
卫生部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约48.9%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应住院而不住院。
据了解,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
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
一方面不少人长
途跋涉,异地就医,既增加了就医困难,又加大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导致了目前社会上普遍抱怨的“看病难”。
“看病贵”是近年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据第三次全国卫生调查数据统计,我国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从1998年到2003年分别上涨了57.5%和76.1%,都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专家认为,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不完善、药品流通环节混乱等都有关系,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
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统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矛盾四:劳动力供大于求,社会保障缺口多多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
据中国社科院预测,2006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
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
如果经济增长保持8%左右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多万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以安排就业1000万人左右,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400万人左右。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内不会改变,而且矛盾将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介绍,包括4000多万已经退休人员在内,我国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只有1.6亿多,不及劳动人口的一半,覆盖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
和养老保险一样,同我国13亿的人口基数相比,参保人数分别为13341万、10546万、7810万、5085万的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生育保险等都还显得“相对单薄”。
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
截至2005年9月,社保在农村的普及率只有13%,且多数集中在少数城市和沿海地区。
专家因此指出,今后五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把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维护社会公平,协调社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