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8.7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蒙山小调》

教学设计

课型:唱综课

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沂蒙山小调》

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山东民歌,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一段体。民歌抒情极浓,特点是:每个乐句的尾音为中心作回返的拖腔,这首歌是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为了把声音传远,有个长腔,前一句的尾音是后一句的始音,这种创作形式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它类似于文学创作中“顶真”的修辞方法。沂蒙山

小调流传至今,已经被评为世界优秀民歌,代表中国走向了世界。

教学目标:

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喜欢民歌,热爱

民歌,愿意了解体验民歌,并学习沂蒙精神。

弐、过程与方法:通过学唱、欣赏、聆听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音

乐、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参、知识与目标:

1、能认真欣赏音乐,体会歌曲的特点,能够自信地、有韵味的演唱《沂蒙

山小调》。

2、认识了解小调的音乐特点和沂蒙山小调的音乐价值,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能够自信地、有韵味的演唱《沂蒙山小调》。

教学难点:感受小调,总结小调的音乐特点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壱、导入

教师话语激趣,随之进行情感教育。初步欣赏歌曲。

新课

(一)第一遍播放范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问:(1)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2)同学们从歌曲当中听到了什么样的演唱情绪?

答:(1)中速。

(2)歌颂地、赞美地。

(二)第二遍播放范唱,让学生带着歌颂、赞美的感情去欣赏,边打拍子边感受歌曲是几拍子音乐?

答:三拍子和四拍子。

讲解变换拍子。

(三)简谱学习。

1、师演唱简谱。

2、学生演唱简谱。

3、讲解歌曲中所用到的附点节奏。

4、歌曲四个乐句,起承转合,典型的一段体曲式结构。

5、学生完整演唱简谱。

6、鱼咬尾的讲解。

(三)歌词学习。

1、播放原唱第一段。

2、学生演唱第一段。

3、讲解拖腔。

4、第二段教师范唱。

寻找不同之处:讲解儿化音和一字多音。

第三段欣赏原唱。

6、朗读歌词,体现小调歌词内容的生活化。

7、讲解衬词。

8、齐唱歌曲。

(四)欣赏,寻找共同的特点。

1、《一根竹竿容易弯》音频;

2、《茉莉花》音频。

(五)小结。

1、小调的定义。

2、小调的特点。

(六)课堂拓展。

多形式的《沂蒙山小调》——彭丽媛演唱《沂蒙山小调》视频以及器乐版本欣赏。

三、德育教育,总结下课